世紀
- 上櫃公司營益分析查詢彙總表(全體公司彙總報表) @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期貨局

公司名稱世紀的年度是108, 季別是4,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是-46.64,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是-46.64, 營業收入(百萬元)是51.92,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是-48.63, 出表日期是109/04/29.

出表日期109/04/29
年度108
季別4
公司代號5314
公司名稱世紀
營業收入(百萬元)51.92
毛利率(%)(營業毛利)/(營業收入)48.42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48.63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46.64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46.64

出表日期

109/04/29

年度

108

季別

4

公司代號

5314

公司名稱

世紀

營業收入(百萬元)

51.92

毛利率(%)(營業毛利)/(營業收入)

48.42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48.63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46.64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46.64

根據識別碼 5314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8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5314 ...)

30個土地記憶的故事

顏名宏/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 新北市 | 場域: 政府機構 | 235 新北市中和區連城路、安邦街、連勝街交會處(南側公園)

@ 文化部公共藝術

鹿港曬麵線

作者: 蕭綱侯 | 關鍵字: 鹿港曬麵線 | 描述:

@ 台灣采風翦影

5314

有效起始日: 2024/02/13 | 有效終止日: 2024/02/17 | 航空公司代碼: CI | 班機性質: PD | 往來地點: NGO | 預定起飛時間: 0730 | 預定抵達時間: 1100 | 航廈別: 2 | 起飛或抵達的星期: 0230560

@ 桃園國際機場定期航班

5314

有效起始日: 2024/02/20 | 有效終止日: 2024/02/24 | 航空公司代碼: CI | 班機性質: PD | 往來地點: NGO | 預定起飛時間: 0730 | 預定抵達時間: 1100 | 航廈別: 2 | 起飛或抵達的星期: 0230560

@ 桃園國際機場定期航班

5314

有效起始日: 2024/02/27 | 有效終止日: 2024/03/02 | 航空公司代碼: CI | 班機性質: PD | 往來地點: NGO | 預定起飛時間: 0730 | 預定抵達時間: 1100 | 航廈別: 2 | 起飛或抵達的星期: 0230560

@ 桃園國際機場定期航班

5314

有效起始日: 2024/03/05 | 有效終止日: 2024/03/09 | 航空公司代碼: CI | 班機性質: PD | 往來地點: NGO | 預定起飛時間: 0730 | 預定抵達時間: 1100 | 航廈別: 2 | 起飛或抵達的星期: 0230560

@ 桃園國際機場定期航班

5314

有效起始日: 2024/03/12 | 有效終止日: 2024/03/16 | 航空公司代碼: CI | 班機性質: PD | 往來地點: NGO | 預定起飛時間: 0730 | 預定抵達時間: 1100 | 航廈別: 2 | 起飛或抵達的星期: 0230560

@ 桃園國際機場定期航班

5314

有效起始日: 2024/03/19 | 有效終止日: 2024/03/23 | 航空公司代碼: CI | 班機性質: PD | 往來地點: NGO | 預定起飛時間: 0730 | 預定抵達時間: 1100 | 航廈別: 2 | 起飛或抵達的星期: 0230560

@ 桃園國際機場定期航班

30個土地記憶的故事

顏名宏/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 新北市 | 場域: 政府機構 | 235 新北市中和區連城路、安邦街、連勝街交會處(南側公園)

@ 文化部公共藝術

鹿港曬麵線

作者: 蕭綱侯 | 關鍵字: 鹿港曬麵線 | 描述:

@ 台灣采風翦影

5314

有效起始日: 2024/02/13 | 有效終止日: 2024/02/17 | 航空公司代碼: CI | 班機性質: PD | 往來地點: NGO | 預定起飛時間: 0730 | 預定抵達時間: 1100 | 航廈別: 2 | 起飛或抵達的星期: 0230560

@ 桃園國際機場定期航班

5314

有效起始日: 2024/02/20 | 有效終止日: 2024/02/24 | 航空公司代碼: CI | 班機性質: PD | 往來地點: NGO | 預定起飛時間: 0730 | 預定抵達時間: 1100 | 航廈別: 2 | 起飛或抵達的星期: 0230560

@ 桃園國際機場定期航班

5314

有效起始日: 2024/02/27 | 有效終止日: 2024/03/02 | 航空公司代碼: CI | 班機性質: PD | 往來地點: NGO | 預定起飛時間: 0730 | 預定抵達時間: 1100 | 航廈別: 2 | 起飛或抵達的星期: 0230560

@ 桃園國際機場定期航班

5314

有效起始日: 2024/03/05 | 有效終止日: 2024/03/09 | 航空公司代碼: CI | 班機性質: PD | 往來地點: NGO | 預定起飛時間: 0730 | 預定抵達時間: 1100 | 航廈別: 2 | 起飛或抵達的星期: 0230560

@ 桃園國際機場定期航班

5314

有效起始日: 2024/03/12 | 有效終止日: 2024/03/16 | 航空公司代碼: CI | 班機性質: PD | 往來地點: NGO | 預定起飛時間: 0730 | 預定抵達時間: 1100 | 航廈別: 2 | 起飛或抵達的星期: 0230560

@ 桃園國際機場定期航班

5314

有效起始日: 2024/03/19 | 有效終止日: 2024/03/23 | 航空公司代碼: CI | 班機性質: PD | 往來地點: NGO | 預定起飛時間: 0730 | 預定抵達時間: 1100 | 航廈別: 2 | 起飛或抵達的星期: 0230560

@ 桃園國際機場定期航班
[ 搜尋所有 5314 ... ]

根據名稱 世紀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8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世紀 ...)

# 世紀 於 文資局古蹟 - 1

案件編號20240315000002
個案名稱東椗島燈塔
級別代碼1.1.1
級別名稱國定古蹟
種類1::
code: : A14
name: : 燈塔
歷史沿革一、東椗島島名由來 東椗島,近代又稱東碇島,位於金門南方海域,距金門水頭港約 28.8公里,經緯度為北緯24°09' 41.6"、東經118°14' 02.0",面積約0.016平方公里,是金門縣境之極南點。該島嶼之命名源自廈門民間對當地地理形勢的認識與想像。依據這套說法,廈門島形同一艘大船,而位於其北、東、南三側的三座小島則頗似固定船身之「椗」(即船錨)。因此,相對位置在廈門東偏南側的此島,即被稱為「東椗」。東椗島最遲在晚明至清初已可見於史料之中如17世紀的《熱蘭遮城日誌》、和17世紀晚期至18世紀初期,南明江日昇所撰寫的《台灣外紀》。在18世紀晚期(1787-1801)繪製的《海疆洋界形勢全圖》中亦明確標記出東椗島之存在。惟清《金門志》卻出現「南椗在金門城南」一語。或因該島位於金門城城池之南,故在以金門島為中心的書寫中便依此觀點而將該島指稱為「南椗」。推測當時可能存在「東椗」與「南椗」二名混用之情形。清代時,廈門成為重要通商港口。清道光22年(1842)廈門開港後,位於廈門海域之東偏南的東椗島,更成為廈門港出港後之重要標的。依據道光23年(1843)的〈Sailing Directions for the Coast of China〉中指出:「從南往廈門方向靠近,Chapel Island,中國人稱為Tungting東椗」。因此,東椗島名稱應是以廈門為中心之描述而來,西方人則將該島命名為Chapel Island。因其地理位置之重要性,同治10年(1871)建置「東椗島燈塔」於此。民國以後,政府以東碇取代東椗,成為目前正式的島名。但燈塔名稱則沿用椗字不變。 二、文獻中之東椗島概述 依據民國22年(1933)《中國沿海燈塔誌》中指出,東椗島以玄武岩構成,斜坡峭壁直達海濱,僅有島頂有狹窄平地,島之西南端有一處洞穿島身之窟穴,地形險峻,樹木無法生長,亦不適於人居。週邊海域為重要漁場,每年六至八月為魚汛期間,常有漁船在此海域捕撈。此外,作者指出東椗島的英文名稱雖為 Chapel Island,但整座島嶼並無一處可使人聯想到教堂或是禮拜堂。 20年代(1930s)的東椗島上似乎仍可見到一些防禦工事的遺跡。根據地方傳聞,這些是鄭成功軍隊所構築的防禦建築,頂端還設有烽火台與信標等,用以對廈門城警告可能來臨的軍事攻擊行動。但作者認為,這些遺構看來歷史並非如此悠久,有可能是鴉片戰爭期間,清軍為了抵抗英國艦隊而在此建造。班氏有此推論並非於史無據,事實上在曾於鴉片戰爭中擔任工兵團(Royal Engineers)助理軍需官(Assistant Quartermaster General)的Maj Mark S. Bell 留下的鴉片戰爭紀錄中,便曾指出當英軍在閩浙之役勝利後,艦隊即是在東椗島會合整隊並繼續向華北進發。因此,東椗島確實有可能在這場戰役中扮演過防衛據點的角色。 三、燈塔歷史概述 清道光22年(1842)中英鴉片戰爭後,簽訂《中英南京條約》,條約內容協議開放五口通商,廈門遂成為重要貿易商港,往來船隻數量激增。然而,閩省沿海與台灣海峽一帶海象複雜、暗礁眾多,對於往來船隻而言危險性極高。因此,在近代助航設施引進中國前,此一地區即存在許多引航用之地標,如今日仍存在的濱海望樓、石塔等皆屬此類。但由於在傳統上,中國沿海航運多以日間航行為主,夜間導航的需求不多,因此並沒有設立燈塔的強烈需求。即便今日我們知道在當時確實存部分在夜晚以火光來引導或警示行船人的設施,但其多半為民間或寺院自行設置運作,政府官員極少介入相關事宜,同時也沒有系統性建置此類設備的計畫。此一傳統社會的慣行,到了開放五口通商後、大型遠洋輪船頻繁往來進出的19世紀中期,顯然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東亞地區貿易航線網絡的需求。因此,在咸豐8年(1858)簽訂的《中英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中,英法代表便特別要求中國政府必須要在各通商口岸周邊建立燈塔、浮標等助航設施,以確保船隻在中國沿海航行上的安全。 為了因應此種全新的需求與工作項目,清廷必須要為其安排相應的規劃與執行機構。但不論是傳統王朝的官僚建制、或是熟讀儒學經典的典型中國政治菁英,都難以勝任必須掌握近代航海、光學、建築等技術的燈塔營造工作。於是,此項業務就被委由咸豐3年(1853)之後逐漸常態化、建制化,並由西方人士組織與運作的新式海關來負責。中國原本即有在朝貢體系下負責船舶與稅收管理的海關,但這些傳統的「常關」運作效能往往不彰,稅金的課徵也常無定制,造成外籍商人諸多不滿。咸豐3年(1853),一個名為「小刀會」的祕密結社呼應太平天國的行動,發動突襲佔領上海縣城,造成管理西方船舶與稅務的江海關癱瘓。當時在上海設有租界的英、法、美三國領事為了維繫貿易的進行與進出口相關制度的穩定,決定自籌以近代西方海關為範本的新式海關,並在地方官員的同意下取代了原有的「常關」,成為上海主要的關務與港務組織,也被稱為「新關」。由於新關的管理與運作效率、乃至於徵稅的能力皆優於原有的常關,因此在北京的認可之下,其組織逐漸擴大並且遍及每個貿易口岸。在外籍總稅務司的帶領下,新式海關也成為推動中國與西方體制、技術接軌的重要單位之一。這個特殊的歷史脈絡也讓中國成為世界唯一以海關作為燈務主管單位的特例。 同治2年(1863),在中國海關任職最久、影響最深遠的海關總稅務司赫德(Robert Hart,1835-1911)正式上任,並且很快地就把在中國沿海要地建立西式現代燈塔與其他助航設施納入海關的重要工作計畫中。惟在其就任之初,相關業務並沒有明確、充足的財源,因此赫德僅能以調查、規劃、人事等業務方面著手。直到同治7年(1868),赫德取得北京政府的許可,獲得西方國家商船繳交之「船鈔」(即噸稅,為海關對外籍船舶依其噸位徵收之稅費)之使用權(初為總額之1/10,後提高為7/10)後,中國沿海燈塔的營造案才獲得穩定的財源,並且得以真正開始進行具體的設計與興建作業。因此,於19世紀末接任大清海關總營造司(Engineer-in-Chief),負責沿海燈塔規劃建造事宜的哈爾定(John Reginald Harding)認為,中國的燈塔與航標相關事業從嚴格的意義來說應是自同治8年(1869)始。即便如此,在海關總稅務司仍忙於尋覓與籌措財源的同治4至7年間(1865-1868),赫德實際上已經對於中國沿海建置燈塔等助航設施的相關工作進行需求評估,並開始投入前置作業的整備。因此,當海關在同治7至8年間(1868-1869)確立由船鈔作為經費來源後,各部門工作人員便得以立刻投入具體的燈塔、燈船、浮標設置及更新工程之中。 此時,赫德對於中國沿海燈塔建置工作的規劃是依照通商、通航需求的優先順序,區分為三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工作主要目標是針對已經成為中西貿易最大口岸的上海周邊進行設施整備;第二階段則是以海況多變、礁汕繁多、危險性極高的台灣海峽與福建沿海為主要對象;第三階段則是進一步擴大助航設施的設置地點與涵蓋範圍。在同治7至8年間(1868-1869),隨著財源逐步到位,各通商口岸的總巡辦、海岸工務段巡察司,以及工程師團隊也紛紛開始著手進行第一階段工作。同治8年(1869),作為沿海燈塔事務總籌的首任海事稅務司福布斯(Capt. Charles Stewart Forbes)完成了在歐洲的考察與研究工作,正式赴中國就任。在抵達中國後,福布斯即開始進行各個燈塔預定地的現勘,具體的燈塔興建工程則是依照他的紀錄與彙報,由總稅務司赫德做最後決定與下達指令。恰在不久之前,多份以西方讀者為主的報刊以及英國殖民相關部門內部的檔案皆指出,東椗島周邊海域危險性高,且是進入廈門港的南方門戶,亟需設立一座新式燈塔,以確保航運安全與商業利益。或許是在這樣的需求之下,東椗島成為赫德的第二階段燈塔設置計畫中最早被提出的設置地點之一。 在同治9年(1870)之前,赫德已開始針對其第二階段計畫安排相應的工作人力。其中負責東椗島燈塔規劃與建造的駐地工程師,原為法籍建築師Jules Lescasse,但其在到任後數個月內便棄職離開中國。為了延續東椗島燈塔的工程,赫德改派原先負責考察中國東南沿海形勢與燈務需求的Greene接手相關業務。但不久後,Greene又因父喪而離職返歐。至此,赫德曾無奈表示「若負責中國南部工務段的畢士璧(Aelius Marcellus Bisbee)無法前來接手此項任務,在我們能夠找到新的燈塔工程師之前,東椗島燈塔的計畫恐怕必須先擱置了。」但赫德所憂慮之事並未發生,畢士璧最終同意承接東椗島燈塔未竟之工作。然而,在人事問題終告解決後,燈塔興建工程又遭遇到其他的障礙:氣候問題。依據赫德在同治9年(1870)6月訪視東南沿海與台灣的關務、港務進展時寫給海關職員威妥瑪(Wade)的書信所述,當時東椗島燈塔的興建工程才剛開始不久。此時,燈塔所需用的燈器也已經向英國張氏兄弟公司完成訂購, 英方除了保證產品品質外,也許諾在燈器出口到中國之前將會經過英國領港公會總監、當時英國知名的燈塔工程師James Douglass檢驗與認證,確保這批中國最早的近代燈塔能夠運作順利無礙。但同年9月之後,由於天候與海象惡劣,東椗島燈塔的工程不得不暫時停工,直到同治10年(1871)的6月才再次復工。 為此,當燈塔工程於同治10年(1871)年末告竣,時任廈門海關稅務司的休士(George Hughes)便在塔身上設置了一方署有畢士璧之名的勒石以紀其功。此種在燈塔門額上方刻寫、銘記燈塔創建者的做法,在中國實以東椗島燈塔為首例。同治10年(1871)11月15日,東椗島燈塔正式點燈開始運作。依照該時代之慣例,東椗島燈塔完工前後,中國海關也陸續在多個西文報刊上發布相關公告,以供航運公司與海員等了解該燈塔建造與運作之相關細節。這也再次凸顯出東椗島燈塔在全球航運網絡與資源交換體系中所佔據的節點角色。 東椗島燈塔除了指引廈門港的南方航路之外,並負有銜接臺灣海峽引導各燈,使燈鏈延續之責。由香港、廣東一帶往廈門的來往船隻,均需經過東椗島,可見該燈塔及其位置之重要性。 在燈塔興建完成後,其管理與維護工作由海關總稅務司負責,實際的看管與例行運作派遣外籍燈塔守看管。關於燈塔看守人員的選拔問題,總稅務司赫德最初並無聘任專人的想法。依據赫德留下的備忘錄檔案,其原始構想是由任職於海關的鈐字手(Tidewaiter, 稽查員)以輪流調派的方式擔任此職務。但考量到燈器操作、養護與維修方面所需要的專業知識與經驗,此一構想很快便被放棄。最終,赫德決定開設專任的燈塔守職缺,並在初期由歐洲直接招聘有相關經驗的人員前來中國赴任。這批中國最早的專業燈塔看守員,若非曾經任職於燈塔營造相關的事業體系,就是或多或少擁有沿海燈塔、燈船的工作經驗。除了基本的看守燈塔之外,他們還必須學習燈塔各項軟硬體設備的管理、設備的清潔保養、簡易的燈具修護,以及定時紀錄氣象資訊等。赫德認為中國籍員工雖然尚稱刻苦耐勞,但在專業知識與經驗等方面於管理維護近代式燈塔之所需仍有極大落差,因此並不適合交付此等重要責任。惟聘請歐美守塔員,將會大幅增加人事成本,這一點也將會對海關的財政帶來沈重的負荷。然而此一決定也可看出赫德對於中國沿海燈塔事務的高度重視。 東椗島燈塔及其附屬設施興建於島頂之平坦之處,建築基地呈梯形。燈塔立於基地西南端,塔身為圓形磚造,外塗黑漆,是中國最早以磚砌構築的黑色燈塔。塔高1810公分,燈高764公分,塔頂燈器室為鑄鐵製。第一代燈器採用折光鏡系統的頭等透鏡四芯燈頭定光燈,以植物油點燃,每半分鐘閃光一次,分別發出1975燭光與28800燭光的白光,並有鑄鐵霧砲兩門。光緒25 年(1899),在更換六芯燈頭煤油壓力燈後,燈塔亮度提升18%。民國2年(1913),換裝85mm汽化燈,並加裝白熾紗罩,將定光與閃光的亮度分別提升到7500與111000燭光。民國6年(1917)夏季,東椗島燈塔在颱風中受損;民國7年(1918)2月,南澳大地震在中國東南沿海引發海嘯,廈門、汕頭一帶受災嚴重,東椗島燈塔也再次遭到重創。但此時的歐洲正面臨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戰與戰後的重建,因此燈塔的整修乃是在全球航運與原料運輸網絡逐步恢復正常之後,才得以進行。隨著歐洲國家逐步從一戰帶來的損耗中恢復,由歐洲職員為主要組成份子的中國海關也開始逐步推動中國沿海燈塔的設備更新與升級計畫。藉此機會,東椗島燈塔在民國12年(1923)進行了全面的檢修工作,隨後並決定換裝新式燈器,以替代在光緒27年(1901)時即已被認為過於老舊的初代燈器。 東椗島燈塔的新燈器應是在民國14至15年(1925-1926)透過中國海關駐倫敦辦公室採購,最後由法國的Barbier, Bénard et Turenne公司擊敗初代燈器的生產者英國張氏兄弟公司,獲得此次新燈器的設計製造工作。此次安裝在東椗島燈塔的新燈器採用旋轉鏡機,照度可達400000燭光,較前代的118000燭光明亮許多,且操作上十分便利,受到當時署理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易紈士(Arthur H. F. Edwards)讚賞。民國16年(1927)9月26日的新燈啟用儀式,邀請了許多高階官員前來觀禮,包括各國駐廈門使節團、廈門的警政首長,以及國民革命軍漳廈海軍警備司令兼廈門市政督辦林國賡等。當晚六點,東椗島燈塔新燈正式啟用,法國駐廈門領事 Fernand Roy 與海關專員Albert Pichon皆認為此次東椗島燈塔的點燈儀式成功地宣揚並推廣了法國的工業與科技實力,值得欣喜。 二次大戰期間,燈塔遭盟軍轟炸,於民國31年(1942)停止發光。戰爭結束前夕,國民政府已開始針對沿海燈塔、航標等設施的損害情形與修復、重建需求預作構想,並與海關職員進行相關討論,其內容涉及人員訓練、設備維修、硬體採購等事項。二戰結束後,海關即針對沿海燈塔受到的戰爭損害進行了調查與盤點,並向國民政府提出報告並羅列修復相關建議。報告當中指出,東椗島燈塔受到的損害尚輕,狀態仍大致完好。民國38年(1949)國共內戰後,因東椗島具重要戰略位置,始有國軍駐紮,陸續於島上建築防禦設施及地下坑道,並一度將原有之黑色塔身粉刷為白色。民國47年(1958),因八二三砲戰之故,東椗島燈塔再次停燈,惟燈器室的玻璃帷幕、頂端鐵罩等部分皆遭砲擊損毀。現宿舍及辦公室棟亦遭砲擊受損,後由駐島守軍修復。 依據東椗島燈塔工作日誌所載,砲戰結束後,我國政府以東椗島燈塔為香港至廈門、上海航路之重要安全指引,其毀損嚴重影響國際公共水域航行安全為由,向聯合國國際法庭提起訴訟,並要求北京政府支付相應的損害賠償。在二至三年的訴訟後,國際法庭判決我方勝訴,並要求北京方面須向我國支付賠償金,以作為燈塔修復之相應費用。該筆款項亦為其因發動八二三砲戰而付出的唯一一筆賠償款項。 民國60年(1971),東椗島燈塔之燈器改為電燈,並重新點燈運作,公稱光程達11.3浬,原有之兩門霧砲則已停止使用。同年,時任國防部參謀總長的賴名湯上將登島訪視,並書「地小貢獻大」五字贈予駐島守軍以作為其精神標語,其後該標語則被設置、再現於塔身西側。在「地小貢獻大」標語的下方則可見另一組該時期常見之標語「主義、領袖、國家、責任、榮譽」。塔身東側則有「中華民國萬歲」字樣與青天白日國徽。惟民國75 年(1986),金防部司令趙萬富訪視東椗島慰問駐軍時,指示官兵將塔身西側的兩組標語進行上下位置的對調:即將「主義、領袖、國家、責任、榮譽」移至上方,「地小貢獻大」則改至下方。 燈塔附屬建物部分,宿舍及辦公室等設施建於基地東北端,為單層、中廊式磚造建物,外牆塗白漆。民國47年(1958)因 823砲戰受損後,改建為鐵皮斜屋頂,後於73年(1984)再度改建為RC構造。燈塔及其附屬設施原由財政部關務署管理,民國 102年(2013)移撥交通部航港局,設置金門辦公室,管理東椗島及北椗島燈塔,編制主任1人,技工4人。燈塔及附屬設施由 1名技工看守,負責日常保養及定期維修,以維持燈塔之正常運作。其餘人員於金門辦公室值勤,每15天登島換班一次。
評定基準1:: : 已指定之古蹟中較具重要、保存完整並為各時代或某類型之典範者
指定登錄理由(一)已指定之古蹟中較具重要性: 東椗島位於中國東南沿海之樞紐位置,周邊海域海象複雜、暗礁眾多。為確保航行安全,清海關總稅務司赫德(Robert Hart)於規劃東南沿海燈塔建設計畫時,最早確定興建東椗島燈塔。燈塔竣工於清同治10年(1871),為閩粵臺三地最早竣工之近代燈塔。其造型、結構、技術與運作方式,與19世紀時以歐美國家為中心所建構出的全球航運貿易網絡密切相關。 塔身之門額上方設置署有燈塔駐地工程師畢士壁(A. M. Bisbee)、廈門關稅務司休士(George Hughes)之名與建立年代1871之銘文以紀其功,為清代燈塔建築上首次出現的紀念性表現手法,標誌近代東亞航運觀念及設施現代化的起點,更是西方人直接介入官方設施的早期範例。 東椗島燈塔是臺澎金馬地區中,少數非建立於日本殖民史脈絡下的近代燈塔建築,見證東亞海域的近代史彼此連結的關係,具高度歷史價值及重要性。 (二)已指定之古蹟中保存完整: 東椗島燈塔作為19世紀興建的功能性建築,其造型、結構、技術與運作方式皆依據工業革命後科學發展與海上貿易網絡而建。除燈塔外,並構築辦公、居住、儲水池、井口及庫房等機能取向之附屬建築,形成符合近代物質與科技文明的特殊類型生活場所。 歷經過數次天災、戰爭及戰後軍方進駐,建物雖有毀損或增改建,然燈塔主體與附屬建築仍保有19世紀的原始建材、裝飾細節與特色。整體而言,東椗島燈塔及附屬建築群保存完整,其黑色塔身推測為增加航行辨識度而有別於其他燈塔的顏色選擇,為中國東南沿海近代燈塔首例,亦為臺澎金馬三座現存清代海關所建的磚造燈塔之一。 (三)已指定之古蹟中為各時代或某類型之典範: 東椗島燈塔見證近代中國在西方工業化國家的影響下,逐步納入全球航運與國際貿易體系的歷程。興建期間由廈門海關稅務司提供行政與財務支援,並就近採用當地建材及工匠,故建築構造、形式與裝飾細節展現近代西方燈塔營造技術與閩南傳統紅磚構造之閩洋折衷特色,為近代燈塔最具獨特性的案例之一,並為19世紀磚造燈塔建築之典範。
法令依據《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之指定基準
所屬主管機關文化部
現況地址1::
itemNo: : 1
cityName: : 金門縣
distName: : 金湖鎮
address: : 東碇段7、8、9地號
經度118.2384
緯度24.159269
主管機關名稱文化部
主管機關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台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代表圖像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4-03-15/6bbb7af1-aa59-4897-b839-07720c603130/unnamed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4-03-15/6bbb7af1-aa59-4897-b839-07720c603130/unnamed.jpg
name: : unnamed
所有權屬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中華民國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240315000002
外觀特徵1.燈塔:塔高1810公分,燈高764公分。燈塔塔身為圓形磚造,外牆塗黑漆。燈塔門額上方設有監造人畢士壁(Aelius Marcellus Bisbee)署名,以及廈門關稅務司休士(Geo. Hughes)的職銜及姓名及興建年代之勒石,為全國第一座設置監造者姓名及年代、並崁入塔身之勒石。民國62年(1973)前參謀總長賴名湯上將登島慰勞官兵,留下題字「地小貢獻大」,後將題字以泥塑方式塑於塔身,塔身另塑「主義、領袖、國家、責任、榮譽」、「中華民國萬歲」精神標語及國徽標誌。 2.宿舍及辦公室棟:單層、雙坡斜屋頂建築,屋身為磚砌構造,外牆塗白漆。屋頂於民國73年(1984)改建為RC造、平頂形式。建築採中廊式之建築,短向各有一入口,門廊、建築檐口與有多層線腳,窗戶有窗楣,具濃厚西式建築特色。駐地官兵亦陸續建置標語,以鼓舞士氣。如:正立面的「忠誠精實」,以及辦公室入口之「那堪大陸同胞淪於水火、且看東碇健兒還我河山」聯對乃為民國75年(1986)駐島連長林健華構思、書寫。 3.廚房棟(原燈塔宿舍):建物位於宿舍及辦公室棟之東側,現為軍方使用的廚房功能。由屋頂的煙囪推測這棟建物原應為守塔人之居住、起居空間。建物為磚砌構造,採丁順砌法。外部牆面以油漆塗刷迷彩紋樣和白漆,周邊有多棟新建建物及鐵皮構造增建。 4.廁所棟:建物以紅磚砌成,正立面外牆塗刷迷彩紋樣,二側及屋頂以鐵皮包裹。廁所棟左右二側與圍牆相連,左右及後方牆面為圍牆之延伸。 5.儲水池及井口:儲水池表面現為混凝土覆蓋,長11.2公尺,寬4.8公尺,表面設置2處汲水口,以紅磚砌成圓形井口。 6.磚造庫房:燈塔旁側二棟庫房等亦均為磚造建築,呈現早期西式燈塔營造技術與閩南紅磚構造之混構技法。 磚造庫房1位於燈塔東南側,正立面外牆塗刷綠色系迷彩紋樣,背立面外牆有近代水泥修補痕跡,門扇多以更換為鋁門和木門,僅保有一處百葉窗構件。磚造庫房2位於燈塔西南側,內外牆皆塗刷白漆,共分隔為三間,每間各有一門,但以更換為鋁門,無窗。內部地坪高於外部地坪2階。 7.廣場紅磚步道與鋪面:早期紅磚鋪面連接主要建築之步道以長方形紅磚鋪設,建築物周邊以正方形尺磚鋪設。磚砌表面風化或破裂,有部分水泥修痕跡。 8.圍牆:圍牆分上、下二部分:下半部以亂石砌成,上半部為磚砌,外部抹水泥,設有防禦用射口。牆面以灰漿及水泥塗刷,表面另以油漆繪製迷彩紋樣,並設置泥塑精神標語。 9.霧砲:2門霧砲於設置圍牆北側入口外,現已停用。霧砲雖為燈塔原有設施,目前尚無法確認現座落位置是否為原使用位置。
室內特徵1. 燈塔:塔內璧面塗白漆。燈塔中央為重錘室,外部為八邊形柱體,內部設置鑄鐵製的空心柱,重錘現已佚失。旋梯與塔身壁面連接,以花崗石條崁入磚構牆身、疊壘砌成,通往上層燈器室及修復平臺,扶手以鐵件製成。由內部觀察可見燈塔分層之處,牆身周身嵌入花崗石條,形成一圈穩固牆體之嵌條。燈塔中段設有樓板,以二層不同材質組成:表層鋪設傳統六角尺磚,鄰接階梯處為花崗石條及石板;下層為磚砌組成;樓板梯間開口處,外部以鑄鐵鐵皮包覆,並以鉚釘固定。 2. 宿舍及辦公室棟:內部地坪高於外部地坪4階。內部空間現為燈塔辦公室、燈塔管理員寢室及軍方使用之圖書館,其中燈塔管理員寢室內部仍留有壁爐一座,雖已停用,但保存完整,並可由此推測原屋頂應設有煙囪構造。 3. 廚房棟(原燈塔宿舍):內部空間已經改建,現為軍方使用之廚房。 4. 廁所棟:現為航港局使用,無法進入內部調查。 5. 儲水池及井口:由井口向內部觀察,汲水井口上半部為磚砌,表面抹灰漿,下半部以花崗石板組砌。 6. 磚造庫房1:現為東碇守備隊使用,無法進入內部調查。 7. 磚造庫房2:現為航港局使用,內部堆放雜物。
使用情形燈塔、磚造庫房2、廁所棟由交通部航港局使用及管理維護;宿舍及辦公室為航港局與東碇守備隊共用;廚房棟(原燈塔宿舍)、儲水池及井口、磚造庫房1、廣場紅磚步道與鋪面、圍牆、霧砲由東碇守備隊使用及管理維護。
現狀燈塔本體、宿舍及辦公室、儲水池、磚造庫房因持續使用中,由交通部航港局及金防部東碇守備隊定期維護,結構現況大致良好,建築內外部定期粉刷,以致油漆層層堆疊,難以觀察構造現況。燈塔二層地坪以六邊形紅磚組成,表面髒污,有風化白華現象。燈塔塔頂燈器室油漆層堆疊,表面塗層起鼓、剝落;鑄鐵燈罩鏽蝕,並以新製鋼材加固。 宿舍及辦公室棟屋頂已改建為RC構造,室內牆體近屋頂處有多處橫向開裂,面漆亦有剝落狀況。 磚砌庫房1現為軍方使用,外牆塗刷迷彩紋樣油漆,部分門窗佚失,僅保留一扇百頁門窗。部分磚砌牆面受損,紅磚破損剝落。磚砌庫房2為交通部航港局所使用之庫房,內部堆放大量雜物,屋頂RC構造剝落,牆體變形、開裂。 廚房棟(原燈塔宿舍)現為軍方所使用之廚房空間,建築內外因使用需求,已經歷多次修建。建築前方以鐵皮搭建棚架,將棚架結構固定於外牆表面;窗戶上方牆面現有多處橫向裂痕。 儲水池取水口磚砌風化,水池表面以混凝土覆蓋,有多處開裂痕跡。廣場紅磚地坪表面破損、風化,有水泥修補痕跡。 廚房棟(原燈塔宿舍)現為軍方所使用之廚房空間,建築內外因使用需求,已經歷多次修建。建築前方以鐵皮搭建棚架,將棚架結構固定於外牆表面;窗戶上方牆面現有多處橫向裂痕。 儲水池取水口磚砌風化,水池表面以混凝土覆蓋,有多處開裂痕跡。廣場紅磚地坪表面破損、風化,有水泥修補痕跡。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4-22177777
公告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文授資局蹟字第11330026021號
公告日期: : 2024-03-15 15:20:23.363
landlotList1::
itemNo: : 1
cityName: : 金門縣
distName: : 金湖鎮
landNo: : 東碇段
landSerialNo: : 7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2::
itemNo: : 2
cityName: : 金門縣
distName: : 金湖鎮
landNo: : 東碇段
landSerialNo: : 8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3::
itemNo: : 3
cityName: : 金門縣
distName: : 金湖鎮
landNo: : 東碇段
landSerialNo: : 9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公告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4-03-15/33ab53fd-91a5-42b8-aad6-dabb3bbc049d/東椗_-公告用印後PDF(黑白).pdf
repImgId254038
案件編號: 20240315000002
個案名稱: 東椗島燈塔
級別代碼: 1.1.1
級別名稱: 國定古蹟
種類: 1::
code: : A14
name: : 燈塔
歷史沿革: 一、東椗島島名由來 東椗島,近代又稱東碇島,位於金門南方海域,距金門水頭港約 28.8公里,經緯度為北緯24°09' 41.6"、東經118°14' 02.0",面積約0.016平方公里,是金門縣境之極南點。該島嶼之命名源自廈門民間對當地地理形勢的認識與想像。依據這套說法,廈門島形同一艘大船,而位於其北、東、南三側的三座小島則頗似固定船身之「椗」(即船錨)。因此,相對位置在廈門東偏南側的此島,即被稱為「東椗」。東椗島最遲在晚明至清初已可見於史料之中如17世紀的《熱蘭遮城日誌》、和17世紀晚期至18世紀初期,南明江日昇所撰寫的《台灣外紀》。在18世紀晚期(1787-1801)繪製的《海疆洋界形勢全圖》中亦明確標記出東椗島之存在。惟清《金門志》卻出現「南椗在金門城南」一語。或因該島位於金門城城池之南,故在以金門島為中心的書寫中便依此觀點而將該島指稱為「南椗」。推測當時可能存在「東椗」與「南椗」二名混用之情形。清代時,廈門成為重要通商港口。清道光22年(1842)廈門開港後,位於廈門海域之東偏南的東椗島,更成為廈門港出港後之重要標的。依據道光23年(1843)的〈Sailing Directions for the Coast of China〉中指出:「從南往廈門方向靠近,Chapel Island,中國人稱為Tungting東椗」。因此,東椗島名稱應是以廈門為中心之描述而來,西方人則將該島命名為Chapel Island。因其地理位置之重要性,同治10年(1871)建置「東椗島燈塔」於此。民國以後,政府以東碇取代東椗,成為目前正式的島名。但燈塔名稱則沿用椗字不變。 二、文獻中之東椗島概述 依據民國22年(1933)《中國沿海燈塔誌》中指出,東椗島以玄武岩構成,斜坡峭壁直達海濱,僅有島頂有狹窄平地,島之西南端有一處洞穿島身之窟穴,地形險峻,樹木無法生長,亦不適於人居。週邊海域為重要漁場,每年六至八月為魚汛期間,常有漁船在此海域捕撈。此外,作者指出東椗島的英文名稱雖為 Chapel Island,但整座島嶼並無一處可使人聯想到教堂或是禮拜堂。 20年代(1930s)的東椗島上似乎仍可見到一些防禦工事的遺跡。根據地方傳聞,這些是鄭成功軍隊所構築的防禦建築,頂端還設有烽火台與信標等,用以對廈門城警告可能來臨的軍事攻擊行動。但作者認為,這些遺構看來歷史並非如此悠久,有可能是鴉片戰爭期間,清軍為了抵抗英國艦隊而在此建造。班氏有此推論並非於史無據,事實上在曾於鴉片戰爭中擔任工兵團(Royal Engineers)助理軍需官(Assistant Quartermaster General)的Maj Mark S. Bell 留下的鴉片戰爭紀錄中,便曾指出當英軍在閩浙之役勝利後,艦隊即是在東椗島會合整隊並繼續向華北進發。因此,東椗島確實有可能在這場戰役中扮演過防衛據點的角色。 三、燈塔歷史概述 清道光22年(1842)中英鴉片戰爭後,簽訂《中英南京條約》,條約內容協議開放五口通商,廈門遂成為重要貿易商港,往來船隻數量激增。然而,閩省沿海與台灣海峽一帶海象複雜、暗礁眾多,對於往來船隻而言危險性極高。因此,在近代助航設施引進中國前,此一地區即存在許多引航用之地標,如今日仍存在的濱海望樓、石塔等皆屬此類。但由於在傳統上,中國沿海航運多以日間航行為主,夜間導航的需求不多,因此並沒有設立燈塔的強烈需求。即便今日我們知道在當時確實存部分在夜晚以火光來引導或警示行船人的設施,但其多半為民間或寺院自行設置運作,政府官員極少介入相關事宜,同時也沒有系統性建置此類設備的計畫。此一傳統社會的慣行,到了開放五口通商後、大型遠洋輪船頻繁往來進出的19世紀中期,顯然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東亞地區貿易航線網絡的需求。因此,在咸豐8年(1858)簽訂的《中英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中,英法代表便特別要求中國政府必須要在各通商口岸周邊建立燈塔、浮標等助航設施,以確保船隻在中國沿海航行上的安全。 為了因應此種全新的需求與工作項目,清廷必須要為其安排相應的規劃與執行機構。但不論是傳統王朝的官僚建制、或是熟讀儒學經典的典型中國政治菁英,都難以勝任必須掌握近代航海、光學、建築等技術的燈塔營造工作。於是,此項業務就被委由咸豐3年(1853)之後逐漸常態化、建制化,並由西方人士組織與運作的新式海關來負責。中國原本即有在朝貢體系下負責船舶與稅收管理的海關,但這些傳統的「常關」運作效能往往不彰,稅金的課徵也常無定制,造成外籍商人諸多不滿。咸豐3年(1853),一個名為「小刀會」的祕密結社呼應太平天國的行動,發動突襲佔領上海縣城,造成管理西方船舶與稅務的江海關癱瘓。當時在上海設有租界的英、法、美三國領事為了維繫貿易的進行與進出口相關制度的穩定,決定自籌以近代西方海關為範本的新式海關,並在地方官員的同意下取代了原有的「常關」,成為上海主要的關務與港務組織,也被稱為「新關」。由於新關的管理與運作效率、乃至於徵稅的能力皆優於原有的常關,因此在北京的認可之下,其組織逐漸擴大並且遍及每個貿易口岸。在外籍總稅務司的帶領下,新式海關也成為推動中國與西方體制、技術接軌的重要單位之一。這個特殊的歷史脈絡也讓中國成為世界唯一以海關作為燈務主管單位的特例。 同治2年(1863),在中國海關任職最久、影響最深遠的海關總稅務司赫德(Robert Hart,1835-1911)正式上任,並且很快地就把在中國沿海要地建立西式現代燈塔與其他助航設施納入海關的重要工作計畫中。惟在其就任之初,相關業務並沒有明確、充足的財源,因此赫德僅能以調查、規劃、人事等業務方面著手。直到同治7年(1868),赫德取得北京政府的許可,獲得西方國家商船繳交之「船鈔」(即噸稅,為海關對外籍船舶依其噸位徵收之稅費)之使用權(初為總額之1/10,後提高為7/10)後,中國沿海燈塔的營造案才獲得穩定的財源,並且得以真正開始進行具體的設計與興建作業。因此,於19世紀末接任大清海關總營造司(Engineer-in-Chief),負責沿海燈塔規劃建造事宜的哈爾定(John Reginald Harding)認為,中國的燈塔與航標相關事業從嚴格的意義來說應是自同治8年(1869)始。即便如此,在海關總稅務司仍忙於尋覓與籌措財源的同治4至7年間(1865-1868),赫德實際上已經對於中國沿海建置燈塔等助航設施的相關工作進行需求評估,並開始投入前置作業的整備。因此,當海關在同治7至8年間(1868-1869)確立由船鈔作為經費來源後,各部門工作人員便得以立刻投入具體的燈塔、燈船、浮標設置及更新工程之中。 此時,赫德對於中國沿海燈塔建置工作的規劃是依照通商、通航需求的優先順序,區分為三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工作主要目標是針對已經成為中西貿易最大口岸的上海周邊進行設施整備;第二階段則是以海況多變、礁汕繁多、危險性極高的台灣海峽與福建沿海為主要對象;第三階段則是進一步擴大助航設施的設置地點與涵蓋範圍。在同治7至8年間(1868-1869),隨著財源逐步到位,各通商口岸的總巡辦、海岸工務段巡察司,以及工程師團隊也紛紛開始著手進行第一階段工作。同治8年(1869),作為沿海燈塔事務總籌的首任海事稅務司福布斯(Capt. Charles Stewart Forbes)完成了在歐洲的考察與研究工作,正式赴中國就任。在抵達中國後,福布斯即開始進行各個燈塔預定地的現勘,具體的燈塔興建工程則是依照他的紀錄與彙報,由總稅務司赫德做最後決定與下達指令。恰在不久之前,多份以西方讀者為主的報刊以及英國殖民相關部門內部的檔案皆指出,東椗島周邊海域危險性高,且是進入廈門港的南方門戶,亟需設立一座新式燈塔,以確保航運安全與商業利益。或許是在這樣的需求之下,東椗島成為赫德的第二階段燈塔設置計畫中最早被提出的設置地點之一。 在同治9年(1870)之前,赫德已開始針對其第二階段計畫安排相應的工作人力。其中負責東椗島燈塔規劃與建造的駐地工程師,原為法籍建築師Jules Lescasse,但其在到任後數個月內便棄職離開中國。為了延續東椗島燈塔的工程,赫德改派原先負責考察中國東南沿海形勢與燈務需求的Greene接手相關業務。但不久後,Greene又因父喪而離職返歐。至此,赫德曾無奈表示「若負責中國南部工務段的畢士璧(Aelius Marcellus Bisbee)無法前來接手此項任務,在我們能夠找到新的燈塔工程師之前,東椗島燈塔的計畫恐怕必須先擱置了。」但赫德所憂慮之事並未發生,畢士璧最終同意承接東椗島燈塔未竟之工作。然而,在人事問題終告解決後,燈塔興建工程又遭遇到其他的障礙:氣候問題。依據赫德在同治9年(1870)6月訪視東南沿海與台灣的關務、港務進展時寫給海關職員威妥瑪(Wade)的書信所述,當時東椗島燈塔的興建工程才剛開始不久。此時,燈塔所需用的燈器也已經向英國張氏兄弟公司完成訂購, 英方除了保證產品品質外,也許諾在燈器出口到中國之前將會經過英國領港公會總監、當時英國知名的燈塔工程師James Douglass檢驗與認證,確保這批中國最早的近代燈塔能夠運作順利無礙。但同年9月之後,由於天候與海象惡劣,東椗島燈塔的工程不得不暫時停工,直到同治10年(1871)的6月才再次復工。 為此,當燈塔工程於同治10年(1871)年末告竣,時任廈門海關稅務司的休士(George Hughes)便在塔身上設置了一方署有畢士璧之名的勒石以紀其功。此種在燈塔門額上方刻寫、銘記燈塔創建者的做法,在中國實以東椗島燈塔為首例。同治10年(1871)11月15日,東椗島燈塔正式點燈開始運作。依照該時代之慣例,東椗島燈塔完工前後,中國海關也陸續在多個西文報刊上發布相關公告,以供航運公司與海員等了解該燈塔建造與運作之相關細節。這也再次凸顯出東椗島燈塔在全球航運網絡與資源交換體系中所佔據的節點角色。 東椗島燈塔除了指引廈門港的南方航路之外,並負有銜接臺灣海峽引導各燈,使燈鏈延續之責。由香港、廣東一帶往廈門的來往船隻,均需經過東椗島,可見該燈塔及其位置之重要性。 在燈塔興建完成後,其管理與維護工作由海關總稅務司負責,實際的看管與例行運作派遣外籍燈塔守看管。關於燈塔看守人員的選拔問題,總稅務司赫德最初並無聘任專人的想法。依據赫德留下的備忘錄檔案,其原始構想是由任職於海關的鈐字手(Tidewaiter, 稽查員)以輪流調派的方式擔任此職務。但考量到燈器操作、養護與維修方面所需要的專業知識與經驗,此一構想很快便被放棄。最終,赫德決定開設專任的燈塔守職缺,並在初期由歐洲直接招聘有相關經驗的人員前來中國赴任。這批中國最早的專業燈塔看守員,若非曾經任職於燈塔營造相關的事業體系,就是或多或少擁有沿海燈塔、燈船的工作經驗。除了基本的看守燈塔之外,他們還必須學習燈塔各項軟硬體設備的管理、設備的清潔保養、簡易的燈具修護,以及定時紀錄氣象資訊等。赫德認為中國籍員工雖然尚稱刻苦耐勞,但在專業知識與經驗等方面於管理維護近代式燈塔之所需仍有極大落差,因此並不適合交付此等重要責任。惟聘請歐美守塔員,將會大幅增加人事成本,這一點也將會對海關的財政帶來沈重的負荷。然而此一決定也可看出赫德對於中國沿海燈塔事務的高度重視。 東椗島燈塔及其附屬設施興建於島頂之平坦之處,建築基地呈梯形。燈塔立於基地西南端,塔身為圓形磚造,外塗黑漆,是中國最早以磚砌構築的黑色燈塔。塔高1810公分,燈高764公分,塔頂燈器室為鑄鐵製。第一代燈器採用折光鏡系統的頭等透鏡四芯燈頭定光燈,以植物油點燃,每半分鐘閃光一次,分別發出1975燭光與28800燭光的白光,並有鑄鐵霧砲兩門。光緒25 年(1899),在更換六芯燈頭煤油壓力燈後,燈塔亮度提升18%。民國2年(1913),換裝85mm汽化燈,並加裝白熾紗罩,將定光與閃光的亮度分別提升到7500與111000燭光。民國6年(1917)夏季,東椗島燈塔在颱風中受損;民國7年(1918)2月,南澳大地震在中國東南沿海引發海嘯,廈門、汕頭一帶受災嚴重,東椗島燈塔也再次遭到重創。但此時的歐洲正面臨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戰與戰後的重建,因此燈塔的整修乃是在全球航運與原料運輸網絡逐步恢復正常之後,才得以進行。隨著歐洲國家逐步從一戰帶來的損耗中恢復,由歐洲職員為主要組成份子的中國海關也開始逐步推動中國沿海燈塔的設備更新與升級計畫。藉此機會,東椗島燈塔在民國12年(1923)進行了全面的檢修工作,隨後並決定換裝新式燈器,以替代在光緒27年(1901)時即已被認為過於老舊的初代燈器。 東椗島燈塔的新燈器應是在民國14至15年(1925-1926)透過中國海關駐倫敦辦公室採購,最後由法國的Barbier, Bénard et Turenne公司擊敗初代燈器的生產者英國張氏兄弟公司,獲得此次新燈器的設計製造工作。此次安裝在東椗島燈塔的新燈器採用旋轉鏡機,照度可達400000燭光,較前代的118000燭光明亮許多,且操作上十分便利,受到當時署理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易紈士(Arthur H. F. Edwards)讚賞。民國16年(1927)9月26日的新燈啟用儀式,邀請了許多高階官員前來觀禮,包括各國駐廈門使節團、廈門的警政首長,以及國民革命軍漳廈海軍警備司令兼廈門市政督辦林國賡等。當晚六點,東椗島燈塔新燈正式啟用,法國駐廈門領事 Fernand Roy 與海關專員Albert Pichon皆認為此次東椗島燈塔的點燈儀式成功地宣揚並推廣了法國的工業與科技實力,值得欣喜。 二次大戰期間,燈塔遭盟軍轟炸,於民國31年(1942)停止發光。戰爭結束前夕,國民政府已開始針對沿海燈塔、航標等設施的損害情形與修復、重建需求預作構想,並與海關職員進行相關討論,其內容涉及人員訓練、設備維修、硬體採購等事項。二戰結束後,海關即針對沿海燈塔受到的戰爭損害進行了調查與盤點,並向國民政府提出報告並羅列修復相關建議。報告當中指出,東椗島燈塔受到的損害尚輕,狀態仍大致完好。民國38年(1949)國共內戰後,因東椗島具重要戰略位置,始有國軍駐紮,陸續於島上建築防禦設施及地下坑道,並一度將原有之黑色塔身粉刷為白色。民國47年(1958),因八二三砲戰之故,東椗島燈塔再次停燈,惟燈器室的玻璃帷幕、頂端鐵罩等部分皆遭砲擊損毀。現宿舍及辦公室棟亦遭砲擊受損,後由駐島守軍修復。 依據東椗島燈塔工作日誌所載,砲戰結束後,我國政府以東椗島燈塔為香港至廈門、上海航路之重要安全指引,其毀損嚴重影響國際公共水域航行安全為由,向聯合國國際法庭提起訴訟,並要求北京政府支付相應的損害賠償。在二至三年的訴訟後,國際法庭判決我方勝訴,並要求北京方面須向我國支付賠償金,以作為燈塔修復之相應費用。該筆款項亦為其因發動八二三砲戰而付出的唯一一筆賠償款項。 民國60年(1971),東椗島燈塔之燈器改為電燈,並重新點燈運作,公稱光程達11.3浬,原有之兩門霧砲則已停止使用。同年,時任國防部參謀總長的賴名湯上將登島訪視,並書「地小貢獻大」五字贈予駐島守軍以作為其精神標語,其後該標語則被設置、再現於塔身西側。在「地小貢獻大」標語的下方則可見另一組該時期常見之標語「主義、領袖、國家、責任、榮譽」。塔身東側則有「中華民國萬歲」字樣與青天白日國徽。惟民國75 年(1986),金防部司令趙萬富訪視東椗島慰問駐軍時,指示官兵將塔身西側的兩組標語進行上下位置的對調:即將「主義、領袖、國家、責任、榮譽」移至上方,「地小貢獻大」則改至下方。 燈塔附屬建物部分,宿舍及辦公室等設施建於基地東北端,為單層、中廊式磚造建物,外牆塗白漆。民國47年(1958)因 823砲戰受損後,改建為鐵皮斜屋頂,後於73年(1984)再度改建為RC構造。燈塔及其附屬設施原由財政部關務署管理,民國 102年(2013)移撥交通部航港局,設置金門辦公室,管理東椗島及北椗島燈塔,編制主任1人,技工4人。燈塔及附屬設施由 1名技工看守,負責日常保養及定期維修,以維持燈塔之正常運作。其餘人員於金門辦公室值勤,每15天登島換班一次。
評定基準: 1:: : 已指定之古蹟中較具重要、保存完整並為各時代或某類型之典範者
指定登錄理由: (一)已指定之古蹟中較具重要性: 東椗島位於中國東南沿海之樞紐位置,周邊海域海象複雜、暗礁眾多。為確保航行安全,清海關總稅務司赫德(Robert Hart)於規劃東南沿海燈塔建設計畫時,最早確定興建東椗島燈塔。燈塔竣工於清同治10年(1871),為閩粵臺三地最早竣工之近代燈塔。其造型、結構、技術與運作方式,與19世紀時以歐美國家為中心所建構出的全球航運貿易網絡密切相關。 塔身之門額上方設置署有燈塔駐地工程師畢士壁(A. M. Bisbee)、廈門關稅務司休士(George Hughes)之名與建立年代1871之銘文以紀其功,為清代燈塔建築上首次出現的紀念性表現手法,標誌近代東亞航運觀念及設施現代化的起點,更是西方人直接介入官方設施的早期範例。 東椗島燈塔是臺澎金馬地區中,少數非建立於日本殖民史脈絡下的近代燈塔建築,見證東亞海域的近代史彼此連結的關係,具高度歷史價值及重要性。 (二)已指定之古蹟中保存完整: 東椗島燈塔作為19世紀興建的功能性建築,其造型、結構、技術與運作方式皆依據工業革命後科學發展與海上貿易網絡而建。除燈塔外,並構築辦公、居住、儲水池、井口及庫房等機能取向之附屬建築,形成符合近代物質與科技文明的特殊類型生活場所。 歷經過數次天災、戰爭及戰後軍方進駐,建物雖有毀損或增改建,然燈塔主體與附屬建築仍保有19世紀的原始建材、裝飾細節與特色。整體而言,東椗島燈塔及附屬建築群保存完整,其黑色塔身推測為增加航行辨識度而有別於其他燈塔的顏色選擇,為中國東南沿海近代燈塔首例,亦為臺澎金馬三座現存清代海關所建的磚造燈塔之一。 (三)已指定之古蹟中為各時代或某類型之典範: 東椗島燈塔見證近代中國在西方工業化國家的影響下,逐步納入全球航運與國際貿易體系的歷程。興建期間由廈門海關稅務司提供行政與財務支援,並就近採用當地建材及工匠,故建築構造、形式與裝飾細節展現近代西方燈塔營造技術與閩南傳統紅磚構造之閩洋折衷特色,為近代燈塔最具獨特性的案例之一,並為19世紀磚造燈塔建築之典範。
法令依據: 《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之指定基準
所屬主管機關: 文化部
現況地址: 1::
itemNo: : 1
cityName: : 金門縣
distName: : 金湖鎮
address: : 東碇段7、8、9地號
經度: 118.2384
緯度: 24.159269
主管機關名稱: 文化部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台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代表圖像: 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4-03-15/6bbb7af1-aa59-4897-b839-07720c603130/unnamed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4-03-15/6bbb7af1-aa59-4897-b839-07720c603130/unnamed.jpg
name: : unnamed
所有權屬: 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中華民國
網站連結: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240315000002
外觀特徵: 1.燈塔:塔高1810公分,燈高764公分。燈塔塔身為圓形磚造,外牆塗黑漆。燈塔門額上方設有監造人畢士壁(Aelius Marcellus Bisbee)署名,以及廈門關稅務司休士(Geo. Hughes)的職銜及姓名及興建年代之勒石,為全國第一座設置監造者姓名及年代、並崁入塔身之勒石。民國62年(1973)前參謀總長賴名湯上將登島慰勞官兵,留下題字「地小貢獻大」,後將題字以泥塑方式塑於塔身,塔身另塑「主義、領袖、國家、責任、榮譽」、「中華民國萬歲」精神標語及國徽標誌。 2.宿舍及辦公室棟:單層、雙坡斜屋頂建築,屋身為磚砌構造,外牆塗白漆。屋頂於民國73年(1984)改建為RC造、平頂形式。建築採中廊式之建築,短向各有一入口,門廊、建築檐口與有多層線腳,窗戶有窗楣,具濃厚西式建築特色。駐地官兵亦陸續建置標語,以鼓舞士氣。如:正立面的「忠誠精實」,以及辦公室入口之「那堪大陸同胞淪於水火、且看東碇健兒還我河山」聯對乃為民國75年(1986)駐島連長林健華構思、書寫。 3.廚房棟(原燈塔宿舍):建物位於宿舍及辦公室棟之東側,現為軍方使用的廚房功能。由屋頂的煙囪推測這棟建物原應為守塔人之居住、起居空間。建物為磚砌構造,採丁順砌法。外部牆面以油漆塗刷迷彩紋樣和白漆,周邊有多棟新建建物及鐵皮構造增建。 4.廁所棟:建物以紅磚砌成,正立面外牆塗刷迷彩紋樣,二側及屋頂以鐵皮包裹。廁所棟左右二側與圍牆相連,左右及後方牆面為圍牆之延伸。 5.儲水池及井口:儲水池表面現為混凝土覆蓋,長11.2公尺,寬4.8公尺,表面設置2處汲水口,以紅磚砌成圓形井口。 6.磚造庫房:燈塔旁側二棟庫房等亦均為磚造建築,呈現早期西式燈塔營造技術與閩南紅磚構造之混構技法。 磚造庫房1位於燈塔東南側,正立面外牆塗刷綠色系迷彩紋樣,背立面外牆有近代水泥修補痕跡,門扇多以更換為鋁門和木門,僅保有一處百葉窗構件。磚造庫房2位於燈塔西南側,內外牆皆塗刷白漆,共分隔為三間,每間各有一門,但以更換為鋁門,無窗。內部地坪高於外部地坪2階。 7.廣場紅磚步道與鋪面:早期紅磚鋪面連接主要建築之步道以長方形紅磚鋪設,建築物周邊以正方形尺磚鋪設。磚砌表面風化或破裂,有部分水泥修痕跡。 8.圍牆:圍牆分上、下二部分:下半部以亂石砌成,上半部為磚砌,外部抹水泥,設有防禦用射口。牆面以灰漿及水泥塗刷,表面另以油漆繪製迷彩紋樣,並設置泥塑精神標語。 9.霧砲:2門霧砲於設置圍牆北側入口外,現已停用。霧砲雖為燈塔原有設施,目前尚無法確認現座落位置是否為原使用位置。
室內特徵: 1. 燈塔:塔內璧面塗白漆。燈塔中央為重錘室,外部為八邊形柱體,內部設置鑄鐵製的空心柱,重錘現已佚失。旋梯與塔身壁面連接,以花崗石條崁入磚構牆身、疊壘砌成,通往上層燈器室及修復平臺,扶手以鐵件製成。由內部觀察可見燈塔分層之處,牆身周身嵌入花崗石條,形成一圈穩固牆體之嵌條。燈塔中段設有樓板,以二層不同材質組成:表層鋪設傳統六角尺磚,鄰接階梯處為花崗石條及石板;下層為磚砌組成;樓板梯間開口處,外部以鑄鐵鐵皮包覆,並以鉚釘固定。 2. 宿舍及辦公室棟:內部地坪高於外部地坪4階。內部空間現為燈塔辦公室、燈塔管理員寢室及軍方使用之圖書館,其中燈塔管理員寢室內部仍留有壁爐一座,雖已停用,但保存完整,並可由此推測原屋頂應設有煙囪構造。 3. 廚房棟(原燈塔宿舍):內部空間已經改建,現為軍方使用之廚房。 4. 廁所棟:現為航港局使用,無法進入內部調查。 5. 儲水池及井口:由井口向內部觀察,汲水井口上半部為磚砌,表面抹灰漿,下半部以花崗石板組砌。 6. 磚造庫房1:現為東碇守備隊使用,無法進入內部調查。 7. 磚造庫房2:現為航港局使用,內部堆放雜物。
使用情形: 燈塔、磚造庫房2、廁所棟由交通部航港局使用及管理維護;宿舍及辦公室為航港局與東碇守備隊共用;廚房棟(原燈塔宿舍)、儲水池及井口、磚造庫房1、廣場紅磚步道與鋪面、圍牆、霧砲由東碇守備隊使用及管理維護。
現狀: 燈塔本體、宿舍及辦公室、儲水池、磚造庫房因持續使用中,由交通部航港局及金防部東碇守備隊定期維護,結構現況大致良好,建築內外部定期粉刷,以致油漆層層堆疊,難以觀察構造現況。燈塔二層地坪以六邊形紅磚組成,表面髒污,有風化白華現象。燈塔塔頂燈器室油漆層堆疊,表面塗層起鼓、剝落;鑄鐵燈罩鏽蝕,並以新製鋼材加固。 宿舍及辦公室棟屋頂已改建為RC構造,室內牆體近屋頂處有多處橫向開裂,面漆亦有剝落狀況。 磚砌庫房1現為軍方使用,外牆塗刷迷彩紋樣油漆,部分門窗佚失,僅保留一扇百頁門窗。部分磚砌牆面受損,紅磚破損剝落。磚砌庫房2為交通部航港局所使用之庫房,內部堆放大量雜物,屋頂RC構造剝落,牆體變形、開裂。 廚房棟(原燈塔宿舍)現為軍方所使用之廚房空間,建築內外因使用需求,已經歷多次修建。建築前方以鐵皮搭建棚架,將棚架結構固定於外牆表面;窗戶上方牆面現有多處橫向裂痕。 儲水池取水口磚砌風化,水池表面以混凝土覆蓋,有多處開裂痕跡。廣場紅磚地坪表面破損、風化,有水泥修補痕跡。 廚房棟(原燈塔宿舍)現為軍方所使用之廚房空間,建築內外因使用需求,已經歷多次修建。建築前方以鐵皮搭建棚架,將棚架結構固定於外牆表面;窗戶上方牆面現有多處橫向裂痕。 儲水池取水口磚砌風化,水池表面以混凝土覆蓋,有多處開裂痕跡。廣場紅磚地坪表面破損、風化,有水泥修補痕跡。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22177777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文授資局蹟字第11330026021號
公告日期: : 2024-03-15 15:20:23.363
landlotList: 1::
itemNo: : 1
cityName: : 金門縣
distName: : 金湖鎮
landNo: : 東碇段
landSerialNo: : 7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2::
itemNo: : 2
cityName: : 金門縣
distName: : 金湖鎮
landNo: : 東碇段
landSerialNo: : 8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3::
itemNo: : 3
cityName: : 金門縣
distName: : 金湖鎮
landNo: : 東碇段
landSerialNo: : 9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公告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4-03-15/33ab53fd-91a5-42b8-aad6-dabb3bbc049d/東椗_-公告用印後PDF(黑白).pdf
repImgId: 254038

# 世紀 於 文資局古蹟 - 2

案件編號20180726000002
個案名稱烏坵燈塔
級別代碼1.1.1
級別名稱國定古蹟
種類1::
code: : A14
name: : 燈塔
歷史沿革烏坵燈塔前於民國95年6月13日經金門縣政府指定為縣定古蹟,文化部後於107年2月12日公告指定為國定古蹟。其為清代臺灣海峽近代化燈塔的代表,係中華民國臺灣地區福建沿海四座十九世紀燈塔之一,其屬已指定之古蹟中較具重要、保存完整並為清代臺灣海峽近代化燈塔之典範。
評定基準1:: : 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者
2:: : 表現各時代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3:: : 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指定登錄理由1、較具重要性: (1)烏坵燈塔建於1874年(同治13年),1875年12月3日(光緒元年11月6日)點燈,為清代五口通商後第二批洋式燈塔。燈塔所在之烏坵嶼位於湄洲灣及興化灣,地理位置重要,與東椗燈塔、北椗燈塔、東犬燈塔,共同扼守臺灣海峽福建沿海,見證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葉南北航道管理及船隻導引之歷史。 (2)1949年後中華民國政府退守臺灣後,烏坵成為監控中國大陸之前哨,燈塔轉為監視閩中沿海地區安全之重要建築,1950年代後則由反共救國軍及陸戰隊駐守至今,為軍方使用及熄燈最久之燈塔,乃反共抗俄時代角色演變之重要見證,具特殊的歷史價值。 (3)為清政府海關在中國沿海負責設計監造三十年的總營造司英籍韓德善(David Marr Henderson,1840-1923)所設計監造的石造近世燈塔,塔身刻有興建年代、清政府海關總營造司之姓名等資料石刻碑碣,見證十九世紀清政府從傳統燈塔引入近世燈塔技術的歷史及文化。 (4)挪威人雅格森曾於鵝鑾鼻、漁翁島、東椗島、烏坵守塔,1899年葬於燈塔旁,其事蹟及其墓塋遺址見證十九世紀末期,外國技術人員與清政府之交流,極為珍貴。 (5)本燈塔為清代中國海關所建置,興建年代超過百年,屬於臺灣轄內創建歷史最悠久的洋式燈塔之一。雖有部分構件毀於戰火,仍不減其見證清代海關發展與燈塔發展史之價值。 2、保存完整性: (1)燈塔為石構造圓柱狀,材料為中國大陸產紅灰色花崗石設計切割後運抵烏坵組砌,以石榫相啣而成,為十九世紀燈塔技術之重要案例。 (2)與東莒燈塔形式尺寸相同,見證該時代英國燈塔營建技術與流派特色,具代表性。 (3)燈塔塔身堪稱完整,其塔身之石構造見證清代西洋石造技術之原始真實性。 3、各時代或某類型之典範: (1)清代臺灣海峽近代化燈塔的代表,為中華民國臺灣地區福建沿海四座十九世紀燈塔之一,具稀少性且不易再現。 (2)十九世紀花崗石構造塔身保存完整,且經二十世紀中期之後由國軍增改建,見證兩岸軍事對峙及戰略部署、運用之歷史,極具稀少與特殊性。 (3)本燈塔不僅位處臺灣海峽航海重要位置,也屬兩岸對峙之敏感區位,燈塔雖長期無法復燈,但仍烏坵軍事發展史之重要見證,顯現其由助航價值擴延到軍事意義之角色演變。 4、烏坵燈塔前經金門縣政府指定為縣定古蹟,其為清代臺灣海峽近代化燈塔的代表,係中華民國臺灣地區福建沿海四座十九世紀燈塔之一,其屬已指定之古蹟中較具重要、保存完整並為清代臺灣海峽近代化燈塔之典範。
法令依據符合《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項規定。
所屬主管機關文化部
現況地址1::
itemNo: : 1
cityName: : 金門縣
distName: : 烏坵鄉
address: : 24.991973, 119.452990
經度119.45213653848
緯度24.99329608833
主管機關名稱文化部
主管機關單位文化資產局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臺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代表圖像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18-07-26/293b50a1-bc57-4992-ac6e-089f654b53a7/IMG_2722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18-07-26/293b50a1-bc57-4992-ac6e-089f654b53a7/IMG_2722.jpg
name: : IMG_2722
所有權屬1::
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
ownerName: : 交通部航港局
2::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中華民國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180726000002
外觀特徵塔身形式:圓形石塔 顏色:黑色 塔高:現為 17.3 m 原為 19.5m 燈高:87.2m
現狀目前燈塔塔高 17.3 公尺,較原來少一層樓,兩座霧砲,一為原始所設之霧砲,另一為從臺灣運來之霧砲,放置於村落內之平臺。 燈塔本身現況良好, 已停止發光 ,交通部航港局於民國106年(2017年)7月完工復燈。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422177777
公告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文授資局蹟字第10730016751 號
公告日期: : 2018-02-12 10:12:01.847
公告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18-07-26/fea800c4-a5bf-4712-a4cc-6973ff234211/國定古蹟公告.pdf
地籍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18-07-26/d7092e40-2b28-41cf-8f00-6f95937dbb64/地籍圖.pdf
repImgId49273
案件編號: 20180726000002
個案名稱: 烏坵燈塔
級別代碼: 1.1.1
級別名稱: 國定古蹟
種類: 1::
code: : A14
name: : 燈塔
歷史沿革: 烏坵燈塔前於民國95年6月13日經金門縣政府指定為縣定古蹟,文化部後於107年2月12日公告指定為國定古蹟。其為清代臺灣海峽近代化燈塔的代表,係中華民國臺灣地區福建沿海四座十九世紀燈塔之一,其屬已指定之古蹟中較具重要、保存完整並為清代臺灣海峽近代化燈塔之典範。
評定基準: 1:: : 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者
2:: : 表現各時代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3:: : 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指定登錄理由: 1、較具重要性: (1)烏坵燈塔建於1874年(同治13年),1875年12月3日(光緒元年11月6日)點燈,為清代五口通商後第二批洋式燈塔。燈塔所在之烏坵嶼位於湄洲灣及興化灣,地理位置重要,與東椗燈塔、北椗燈塔、東犬燈塔,共同扼守臺灣海峽福建沿海,見證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葉南北航道管理及船隻導引之歷史。 (2)1949年後中華民國政府退守臺灣後,烏坵成為監控中國大陸之前哨,燈塔轉為監視閩中沿海地區安全之重要建築,1950年代後則由反共救國軍及陸戰隊駐守至今,為軍方使用及熄燈最久之燈塔,乃反共抗俄時代角色演變之重要見證,具特殊的歷史價值。 (3)為清政府海關在中國沿海負責設計監造三十年的總營造司英籍韓德善(David Marr Henderson,1840-1923)所設計監造的石造近世燈塔,塔身刻有興建年代、清政府海關總營造司之姓名等資料石刻碑碣,見證十九世紀清政府從傳統燈塔引入近世燈塔技術的歷史及文化。 (4)挪威人雅格森曾於鵝鑾鼻、漁翁島、東椗島、烏坵守塔,1899年葬於燈塔旁,其事蹟及其墓塋遺址見證十九世紀末期,外國技術人員與清政府之交流,極為珍貴。 (5)本燈塔為清代中國海關所建置,興建年代超過百年,屬於臺灣轄內創建歷史最悠久的洋式燈塔之一。雖有部分構件毀於戰火,仍不減其見證清代海關發展與燈塔發展史之價值。 2、保存完整性: (1)燈塔為石構造圓柱狀,材料為中國大陸產紅灰色花崗石設計切割後運抵烏坵組砌,以石榫相啣而成,為十九世紀燈塔技術之重要案例。 (2)與東莒燈塔形式尺寸相同,見證該時代英國燈塔營建技術與流派特色,具代表性。 (3)燈塔塔身堪稱完整,其塔身之石構造見證清代西洋石造技術之原始真實性。 3、各時代或某類型之典範: (1)清代臺灣海峽近代化燈塔的代表,為中華民國臺灣地區福建沿海四座十九世紀燈塔之一,具稀少性且不易再現。 (2)十九世紀花崗石構造塔身保存完整,且經二十世紀中期之後由國軍增改建,見證兩岸軍事對峙及戰略部署、運用之歷史,極具稀少與特殊性。 (3)本燈塔不僅位處臺灣海峽航海重要位置,也屬兩岸對峙之敏感區位,燈塔雖長期無法復燈,但仍烏坵軍事發展史之重要見證,顯現其由助航價值擴延到軍事意義之角色演變。 4、烏坵燈塔前經金門縣政府指定為縣定古蹟,其為清代臺灣海峽近代化燈塔的代表,係中華民國臺灣地區福建沿海四座十九世紀燈塔之一,其屬已指定之古蹟中較具重要、保存完整並為清代臺灣海峽近代化燈塔之典範。
法令依據: 符合《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項規定。
所屬主管機關: 文化部
現況地址: 1::
itemNo: : 1
cityName: : 金門縣
distName: : 烏坵鄉
address: : 24.991973, 119.452990
經度: 119.45213653848
緯度: 24.99329608833
主管機關名稱: 文化部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局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臺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代表圖像: 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18-07-26/293b50a1-bc57-4992-ac6e-089f654b53a7/IMG_2722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18-07-26/293b50a1-bc57-4992-ac6e-089f654b53a7/IMG_2722.jpg
name: : IMG_2722
所有權屬: 1::
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
ownerName: : 交通部航港局
2::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中華民國
網站連結: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180726000002
外觀特徵: 塔身形式:圓形石塔 顏色:黑色 塔高:現為 17.3 m 原為 19.5m 燈高:87.2m
現狀: 目前燈塔塔高 17.3 公尺,較原來少一層樓,兩座霧砲,一為原始所設之霧砲,另一為從臺灣運來之霧砲,放置於村落內之平臺。 燈塔本身現況良好, 已停止發光 ,交通部航港局於民國106年(2017年)7月完工復燈。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22177777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文授資局蹟字第10730016751 號
公告日期: : 2018-02-12 10:12:01.847
公告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18-07-26/fea800c4-a5bf-4712-a4cc-6973ff234211/國定古蹟公告.pdf
地籍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18-07-26/d7092e40-2b28-41cf-8f00-6f95937dbb64/地籍圖.pdf
repImgId: 49273

# 世紀 於 藝文活動-所有類別 - 3

發行版本1.4
唯一辨識碼64d3ff1673f77c2b484e636a
活動名稱「現代」文青養成術──與美新處的超時空對話Literary Education of Modernist Youth-The U.S. Information Service and American Modernism in Taiwa
活動類別6
活動場次資訊1::
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3/08/18 10:00:00
地址: : 100 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4號
場地名稱: :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二樓南翼
是否售票: : N
價格: : (空)
緯度: : (空)
經度: : (空)
結束時間: : 2024/01/31 10:00:00
演出單位國立臺灣文學館、財團法人二二八紀念基金會[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Literature、The Memorial Foundation of 228]
折扣資訊(空)
簡介說明策展緣起 現代主義源於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期,對應於城市文明發展造成現代生活快速變遷而興起的思潮。在這個世界性、跨領域價值和信仰變動的歷史時刻,臺灣並未缺席。在冷戰將世界一分為二的時代,美國現代主義伴隨著各種軍事、經濟援助進入戒嚴時期的臺灣社會,在肅殺、沉悶的年代,引領戰後臺灣社會和文藝思潮往現代化的方向發展。本展由國立臺灣文學館與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合辦,透過展覽揭示臺灣當時世代學思養成的社會背景與文藝氛圍,探討現代主義如何形塑知識分子的世界觀,以及臺灣如何在國際交流中發展出自己的特色和價值,進而在吸收、學習、模仿與創新的探索過程中,逐漸綻放出屬於臺灣現代主義自己獨特的樣貌。 The Story behind the Exhibition Modernism arose during the period from the late 19th century to the early 1900s in response to ideological shifts caused by urbanization and the rapid social changes that came in its wake. Taiwan was also involved in this momentous era when beliefs and values crossed boundaries around the world. American modernism entered Taiwan via military and economic aid during the Cold War, when the world was divided into two camps. Suppressed by martial law, the trends of post-war Taiwanese literature, art, and society were led towards modernization by American modernism. This exhibition is co-organized by the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Literature and the National 228 Memorial Museum, highlighting the social, literary, and artistic climate which nurtured a generation, exploring how modernism shaped the worldview of the Taiwanese intellectuals, while also providing deeper insight into how modernism came to gain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 Taiwan–through absorbing knowledge, imitation, and innovation, Western modernism in Taiwan evolved and blossomed into the new independent movement known as Taiwanese modernism. 現代主義與美國文化的影響 1950年之後,臺灣開始接受美國的軍事和經濟援助。伴隨著美援而來的,是美國文化遍及臺灣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深深影響了臺灣社會的藝術文化發展,美國新聞處(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Service, USIS, 簡稱美新處)即扮演了引介歐美現代思潮進入臺灣的關鍵角色。 在1979年臺灣開放出國觀光之前,想要獲取國外的藝術文化資訊,除了出國留學,便只能透過報章雜誌上的藝文介紹文章獲取相關訊息。在這樣資訊貧乏,藝文愛好者又求知若渴的年代,美新處的圖書館(圖書室)成了重要文化據點。 The Impact of Modernism and American Culture Taiwan began receiving military and economic aid from the United States in 1950. Along with this aid came American culture, which soon spread throughout all aspects of Taiwanese society and deeply impa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art and culture. The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Service (USIS) came to play a crucial role in introducing modern European and American modernist trends to Taiwan. Before Taiwan opened its borders for overseas tourism in 1979, information of foreign art and culture was obtainable through only two means: studying abroad or reading newspaper and magazine articles on such topics. In a time when thirsting art and culture enthusiasts pursued further in a social landscape barren of this field of knowledge, the library in the USIS thus became a significant cultural hub for the Taiwanese people. 《學生英文雜誌》18卷2期,1969年美新處發行的英文雜誌。 Student Review, vol. 18, no. 2. 1969. Issued by USIS 「現代」文青養成所:美國新聞處 1946年,美國設立駐臺北領事館,一開始附屬於大使館的新聞處,肩負臺灣的文化宣傳活動任務,目的是傳達當時的美國外交政策,使所在地國民認識美國、了解美國並進而產生好感。其後,陸續於臺中、高雄、臺南、嘉義、屏東設置美新處。1958年,臺北美新處遷移至南海路54號(即今日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由於美新處圖書館藏書豐富,同時設置林肯中心,也經常舉辦美國電影欣賞、繪畫、舞蹈、音樂會等藝文展演,因此成為當時許多中學生、大學生課後的重要活動場所。三十年來,台北市南海路五十四號一直是年輕藝術工作者的希望所在。在這裡他們可以暢所欲言,為藝術而藝術。 USIS: The Literary Education of the "Modernist" Youth In 1946, the United States established the American Consulate at Taiwan in Taipei. The USIS, initially a subsidiary of the U.S. Embassy, was tasked with promoting cultural activities to broadcast U.S. foreign policy and familiarizing the general public with the country in order to create a more favorable impression. USIS offices were later set up in Taichung, Kaohsiung, Tainan, Chiayi, and Pingtung. In 1958, USIS Taipei moved to No. 54, Nanhai Road (now the National 228 Memorial Museum). The ample collection of books in the USIS librar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braham Lincoln American Center made it a fitting place to host frequent cultural events featuring American films, painting, dance, and concerts. The USIS thus became an important after-school hub of activity for many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students. 美國文學在臺灣 《今日世界》的誕生 在美國國務院(U.S. Department of State)經費的挹注下,1949年《今日美國》(America Today)由香港總領事館新聞處發行,介紹美國生活方式以及各種資訊給華文讀者,而後為了因應時局瞬息萬變,欲將世界各地實況納入報導而更名為《今日世界》。1952年「今日世界社」和「今日世界出版社」在香港設立,以便生產中文出版品並宣傳至東南亞。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aiwan The Founding of World Today With funding from the U.S. Department of State, American Today was launched in 1949 by the USIS in Hong Kong to introduce American ways of living and other information to readers of Chinese. The publication was later renamed World Today in order to report global current events 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 In 1952, World Today Press and World Today Publishing (both entities, though different, have since been referred to as “World Today Press”)were established in Hong Kong to produce promotional Chinese publications for readers in Southeast Asia. 《今日世界》第241期,1962年,由香港今日世界社發行。 World Today, no. 241 1962. Published by World Today Press. 《今日世界》中的美國文學 今日世界出版社集合了1950-60年代臺港兩地最重要的譯者,翻譯美國文學與現代主義的著作。由林以亮(宋淇)主持,夏濟安、張愛玲、余光中為主要翻譯者。譯介過的作者包括愛倫.坡(Edgar Allan Poe)、馬克.吐溫(Mark Twain)、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厄尼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等,廣泛影響臺港、東南亞的創作者與普通讀者對於美國文學和美國現代主義的接受。 The American Literature of World Today World Today Press gathered the most prominent translators in Hong Kong and Taiwan during the 1950s and 1960s to translate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modernist works. The publication was presided over by Lin Yi-liang (Sung Chi); T.A.Hsia (Hsia Chi-an), Chang Ai-ling (Eileen Chang), and Yu Kuang-chung served as the main translators. Authors translated include Edgar Allan Poe, Mark Twain, Henry James, William Faulkner, Ernest Hemingway, F. Scott Fitzgerald, and others. These writers had an extensive impact on writers and readers in Taiwan, Hong Kong, and Southeast Asia, shaping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reception of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American modernism. 《美國現代七大小說家》 1967出版,由威廉·范·俄康納主編,介紹伊德絲.華頓、辛克萊.劉易斯、費茲傑羅、威廉.福克納、厄尼斯特.海明威、湯姆斯.吳爾夫、拿撒奈.韋斯特等七位美國小說家。 Seven Modern American Novelists 1967.Edited by William Van O'Connor, ntroducing Edith Wharton, Harry Sinclair Lewis, F. Scott Fitzgerald, William Faulkner, Ernest Hemingway, Thomas Wolfe and Nathan Weinstein. 美新處與文壇、藝壇的交會 臺灣文學史上的黃金年代 《文學雜誌》與《現代文學》被文學史論者視為臺灣文學史上的「黃金時代」,也是戰後臺灣最重要的引介美國現代主義文學的刊物。而這兩個前後接續的學院刊物,都曾經獲得臺北美新處的支持。 《文學雜誌》(1956-1960)的主編是臺大外文系教授夏濟安,他所揭櫫的「現代小說」概念,對於後來臺灣的現代主義文學發展影響甚鉅。該雜誌實際上是臺北美新處支持的隱蔽(unattributed)中文月刊,臺北美新處總是「以特別折扣」每期購買兩千本發送其他九個海外的美國新聞處。 USIS, Modern Literature, and Literary Review The Golden Age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History The circulation of Literary Review and Modern Literature is regarded by literary historians as the golden age of Taiwanese literary history. They are considered the most important periodicals which introduced American modernist literature in post-war Taiwan. Both academic publications received support from USIS Taipei. Hsia Chi-an, a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served as editor-in-chief of Literary Review (1956-1960). Hsia's declaration of the concept of modern fiction greatly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st literature in Taiwan. The magazine was an unattributed monthly Chinese periodical supported by USIS Taipei. USIS Taipei would purchase 2,000 copies per issue at a "special discount" and have them sent to nine other overseas USIS offices. Modern Literature (1960-1984) was in circulation from March 1960 and founded by students of the South North Society from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including Pai Hsien-yung, Wang Wen-hsing, Ouyang Tzu, and Chen Jo-hsi. The magazine systematically translated and introduced American modernist literature. Among the published works, fiction featuring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and existentialism greatly resonated with the younger generation. 《文學雜誌》1卷3期 Literary Review (1956-1960) 《現代文學》25期 Modern Literature (Quarterly), no. 25 臺灣文學外譯的基石 美新處對臺灣文學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貢獻,就是臺灣文學外譯。透過美國現代主義的翻譯與譯介,臺灣作家也在創作上回應美式現代主義的影響,發展出屬於自身的特色,其具體展現在Heritage Press系列叢書。Heritage Press系列是美新處譯書計畫的運作項目之一。首先以美方為計畫主持人,再由當地的作家、翻譯家形成一個聯絡網,最後交由在地出版社(臺北Heritage Press)出版。 當時的英譯當代文學成果出版了《中國新詩選》、《中國新小說選》、《綠藻與鹹蛋》、《招魂:五篇台灣小說選》等出版品,不僅是臺灣文學的第一次輸出、展現了現代主義文學在臺灣的特色,包括譯介中國來臺、臺灣本土詩人及作家的作品,甚至也出版了以女性作家為主的《八個故事:中國女性作家小說選》(黃娟、潘人木、陳若曦、林海音、歐陽子、張愛玲、侯榕生、聶華苓)。這個計畫成果充分呈現出現代主義在臺灣既是一種橫向移植,但也帶有強烈創新精神的特色,可以說臺灣文學的外譯工作,是從美新處時期就已打下的基礎,也一步一步將臺灣文學推向世界舞台。 The Cornerstone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in Translation The USIS made crucial contributions to Taiwanese literature by translating Taiwanese works. As they took in American modernist literature, Taiwanese writers responded by incorporating its characteristics into their own works. This can be seen in the literature featured in the Heritage Press series. The Heritage Press series was a joint operation project by the USIS Taiwan Book Translation Program involving project coordinato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 network of Taiwanese writers and translators, and local publishers (Heritage Press in Taipei).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was the most common writing technique in the Heritage Press series, so much so that it has since become a fixed writing method. By using a "present-past-present" trajectory, the protagonist's memories throw their consciousness into the past to a specific scene or experience. Writers utilized this technique to break from traditional chronological structures and instead create complex, overlapping timelines through the depiction of a character's thoughts and mental processes. The result is a more three-dimensional sense of time and space. 新批評 愛荷華寫作班提倡以「新批評」(細讀)的方式分析學員的作品,而這一套文學評論方式影響後來臺港作家的創作、評論和教學。保羅.安格爾的作家創作坊教室,是在愛荷華河邊搭建的簡陋營房,在課堂上,大家熱烈討論「不具名」的學員作品,辯論熱烈,毫不留情。 New Criticism The Iowa Writers' Workshop advocated the analysis of student works through the lens of New Criticism (or close reading). This style of criticism went on to influence the creation, commentary, and teachings of later Taiwanese and Hong Kong writers. The simple classrooms of the Iowa Writers' Workshop built along the Iowa River were the setting for passionate discussions of student works with the names of authors being withheld temporarily and fiery debates. 用西方的技巧•說自己的故事 整體而言,1950年代中期之後,臺灣現代主義受到美國現代主義影響,而且是全面性的深化,包含繪畫、舞蹈、音樂等其他藝術形式。以文學而言,不同的現代主義作家追求「現代主義」的來源、方式和途徑雖然各有不同,但大部分作家的共同點是:對於語言的創新,對於寫作技巧的模仿和嘗試,成為大部分臺灣作家對於美國現代主義文學的認識與接受。 "Use Western Techniques to Tell Your Own Story" Taiwanese modernism was broadly influenced by American modernism after the mid-1950s and underwent extensive development in areas such as painting, dance, music, and other art forms. For literature, although modernist writers each pursued different sources, methods, and channels of modernism, they all exhibited innovative language and engaged in the imitation and experimentation of various writing skills. 《家變》 1973年出版,王文興著。王文興透過語言實驗和改造小說內部組織,描寫一個現代知識青年在成長期間所遭遇的精神衝突,並觸及家庭社會議題。 Family Catastrophe 1973 Written by Wang Wen-hsing. Wang Wen-hsing described the spiritual conflicts encountered by a modern intellectual youth during his growth through language experiments and reformed the inner structure of the novel, and touched on family and social issues. 結語:現代主義與知識分子的內在自創 在冷戰的年代,臺灣知識分子透過美新處,汲取來自美國和西方的現代主義思潮;尤其今日世界出版社的美國文學譯作,已成為人文學科學生學習和創作的啟蒙書。 西方現代主義的興起,在於反思西方現代化所帶來的人類困境,透過作品的形式和內容,顛覆和挑戰過往的藝術形式和創作內容,重新認識西方現代文明的基礎。而戰後現代主義進入戒嚴時期的臺灣,成為孕育一個世代創作的共同養分,不同創作者選擇現代主義不同的技法或主題,融合自身的經驗和對創作的理念,孕育出屬於臺灣在地的現代主義文學。 臺灣的現代主義並非高度現代化社會而發展出的現代主義,而是冷戰反共下的現代主義。他們用西方的技巧(在很大層面上就是美國的)來講臺灣的故事,而這就是臺灣的現代主義。 Closing Words: Modernism and the Self-Creation of a Scholar During the Cold War era, Taiwanese scholars drew on modernist trend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est through the USIS. World Today Press and World Today Publishing have both greatly contributed to the dissemination and widening sphere of influence of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modernist thought particularly foundational for humanities students to learn and create. Western modernism arose from reflections on the human dilemma triggered by modernization. Through literary form and content, modernism subverted and challenged past art styles and creative content and re-examined the very basis of modern Western civilization. After World War II, modernism entered Taiwan during the martial law era and became the fodder for a generation of creatives. While different creatives pursued different techniques or topics in modernism, they all incorporated their own experiences and ideas about creation and cultivated a modernist literature that was unique to Taiwan. Taiwanese modernism did not emerge from a highly modernized society, but rather from the modernism that arose during the Cold War in response to communism. They used Western (largly American) techniques to tell the stories of Taiwan, and in a sense, the story of Taiwanese modernism.
圖片連結(空)
主辦單位1:: : 國立台灣文學館
協辦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贊助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其他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售票網址https://event.culture.tw/NMTL/portal/Registration/C0103MAction?actId=30057
推廣網址https://event.culture.tw/NMTL
備註(空)
編輯時間(空)
來源網站名稱藝文活動報名平台
活動起始日期2023/08/18
活動結束日期2024/01/31
點閱數25
發行版本: 1.4
唯一辨識碼: 64d3ff1673f77c2b484e636a
活動名稱: 「現代」文青養成術──與美新處的超時空對話Literary Education of Modernist Youth-The U.S. Information Service and American Modernism in Taiwa
活動類別: 6
活動場次資訊: 1::
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3/08/18 10:00:00
地址: : 100 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4號
場地名稱: :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二樓南翼
是否售票: : N
價格: : (空)
緯度: : (空)
經度: : (空)
結束時間: : 2024/01/31 10:00:00
演出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財團法人二二八紀念基金會[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Literature、The Memorial Foundation of 228]
折扣資訊: (空)
簡介說明: 策展緣起 現代主義源於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期,對應於城市文明發展造成現代生活快速變遷而興起的思潮。在這個世界性、跨領域價值和信仰變動的歷史時刻,臺灣並未缺席。在冷戰將世界一分為二的時代,美國現代主義伴隨著各種軍事、經濟援助進入戒嚴時期的臺灣社會,在肅殺、沉悶的年代,引領戰後臺灣社會和文藝思潮往現代化的方向發展。本展由國立臺灣文學館與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合辦,透過展覽揭示臺灣當時世代學思養成的社會背景與文藝氛圍,探討現代主義如何形塑知識分子的世界觀,以及臺灣如何在國際交流中發展出自己的特色和價值,進而在吸收、學習、模仿與創新的探索過程中,逐漸綻放出屬於臺灣現代主義自己獨特的樣貌。 The Story behind the Exhibition Modernism arose during the period from the late 19th century to the early 1900s in response to ideological shifts caused by urbanization and the rapid social changes that came in its wake. Taiwan was also involved in this momentous era when beliefs and values crossed boundaries around the world. American modernism entered Taiwan via military and economic aid during the Cold War, when the world was divided into two camps. Suppressed by martial law, the trends of post-war Taiwanese literature, art, and society were led towards modernization by American modernism. This exhibition is co-organized by the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Literature and the National 228 Memorial Museum, highlighting the social, literary, and artistic climate which nurtured a generation, exploring how modernism shaped the worldview of the Taiwanese intellectuals, while also providing deeper insight into how modernism came to gain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 Taiwan–through absorbing knowledge, imitation, and innovation, Western modernism in Taiwan evolved and blossomed into the new independent movement known as Taiwanese modernism. 現代主義與美國文化的影響 1950年之後,臺灣開始接受美國的軍事和經濟援助。伴隨著美援而來的,是美國文化遍及臺灣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深深影響了臺灣社會的藝術文化發展,美國新聞處(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Service, USIS, 簡稱美新處)即扮演了引介歐美現代思潮進入臺灣的關鍵角色。 在1979年臺灣開放出國觀光之前,想要獲取國外的藝術文化資訊,除了出國留學,便只能透過報章雜誌上的藝文介紹文章獲取相關訊息。在這樣資訊貧乏,藝文愛好者又求知若渴的年代,美新處的圖書館(圖書室)成了重要文化據點。 The Impact of Modernism and American Culture Taiwan began receiving military and economic aid from the United States in 1950. Along with this aid came American culture, which soon spread throughout all aspects of Taiwanese society and deeply impa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art and culture. The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Service (USIS) came to play a crucial role in introducing modern European and American modernist trends to Taiwan. Before Taiwan opened its borders for overseas tourism in 1979, information of foreign art and culture was obtainable through only two means: studying abroad or reading newspaper and magazine articles on such topics. In a time when thirsting art and culture enthusiasts pursued further in a social landscape barren of this field of knowledge, the library in the USIS thus became a significant cultural hub for the Taiwanese people. 《學生英文雜誌》18卷2期,1969年美新處發行的英文雜誌。 Student Review, vol. 18, no. 2. 1969. Issued by USIS 「現代」文青養成所:美國新聞處 1946年,美國設立駐臺北領事館,一開始附屬於大使館的新聞處,肩負臺灣的文化宣傳活動任務,目的是傳達當時的美國外交政策,使所在地國民認識美國、了解美國並進而產生好感。其後,陸續於臺中、高雄、臺南、嘉義、屏東設置美新處。1958年,臺北美新處遷移至南海路54號(即今日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由於美新處圖書館藏書豐富,同時設置林肯中心,也經常舉辦美國電影欣賞、繪畫、舞蹈、音樂會等藝文展演,因此成為當時許多中學生、大學生課後的重要活動場所。三十年來,台北市南海路五十四號一直是年輕藝術工作者的希望所在。在這裡他們可以暢所欲言,為藝術而藝術。 USIS: The Literary Education of the "Modernist" Youth In 1946, the United States established the American Consulate at Taiwan in Taipei. The USIS, initially a subsidiary of the U.S. Embassy, was tasked with promoting cultural activities to broadcast U.S. foreign policy and familiarizing the general public with the country in order to create a more favorable impression. USIS offices were later set up in Taichung, Kaohsiung, Tainan, Chiayi, and Pingtung. In 1958, USIS Taipei moved to No. 54, Nanhai Road (now the National 228 Memorial Museum). The ample collection of books in the USIS librar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braham Lincoln American Center made it a fitting place to host frequent cultural events featuring American films, painting, dance, and concerts. The USIS thus became an important after-school hub of activity for many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students. 美國文學在臺灣 《今日世界》的誕生 在美國國務院(U.S. Department of State)經費的挹注下,1949年《今日美國》(America Today)由香港總領事館新聞處發行,介紹美國生活方式以及各種資訊給華文讀者,而後為了因應時局瞬息萬變,欲將世界各地實況納入報導而更名為《今日世界》。1952年「今日世界社」和「今日世界出版社」在香港設立,以便生產中文出版品並宣傳至東南亞。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aiwan The Founding of World Today With funding from the U.S. Department of State, American Today was launched in 1949 by the USIS in Hong Kong to introduce American ways of living and other information to readers of Chinese. The publication was later renamed World Today in order to report global current events 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 In 1952, World Today Press and World Today Publishing (both entities, though different, have since been referred to as “World Today Press”)were established in Hong Kong to produce promotional Chinese publications for readers in Southeast Asia. 《今日世界》第241期,1962年,由香港今日世界社發行。 World Today, no. 241 1962. Published by World Today Press. 《今日世界》中的美國文學 今日世界出版社集合了1950-60年代臺港兩地最重要的譯者,翻譯美國文學與現代主義的著作。由林以亮(宋淇)主持,夏濟安、張愛玲、余光中為主要翻譯者。譯介過的作者包括愛倫.坡(Edgar Allan Poe)、馬克.吐溫(Mark Twain)、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厄尼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等,廣泛影響臺港、東南亞的創作者與普通讀者對於美國文學和美國現代主義的接受。 The American Literature of World Today World Today Press gathered the most prominent translators in Hong Kong and Taiwan during the 1950s and 1960s to translate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modernist works. The publication was presided over by Lin Yi-liang (Sung Chi); T.A.Hsia (Hsia Chi-an), Chang Ai-ling (Eileen Chang), and Yu Kuang-chung served as the main translators. Authors translated include Edgar Allan Poe, Mark Twain, Henry James, William Faulkner, Ernest Hemingway, F. Scott Fitzgerald, and others. These writers had an extensive impact on writers and readers in Taiwan, Hong Kong, and Southeast Asia, shaping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reception of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American modernism. 《美國現代七大小說家》 1967出版,由威廉·范·俄康納主編,介紹伊德絲.華頓、辛克萊.劉易斯、費茲傑羅、威廉.福克納、厄尼斯特.海明威、湯姆斯.吳爾夫、拿撒奈.韋斯特等七位美國小說家。 Seven Modern American Novelists 1967.Edited by William Van O'Connor, ntroducing Edith Wharton, Harry Sinclair Lewis, F. Scott Fitzgerald, William Faulkner, Ernest Hemingway, Thomas Wolfe and Nathan Weinstein. 美新處與文壇、藝壇的交會 臺灣文學史上的黃金年代 《文學雜誌》與《現代文學》被文學史論者視為臺灣文學史上的「黃金時代」,也是戰後臺灣最重要的引介美國現代主義文學的刊物。而這兩個前後接續的學院刊物,都曾經獲得臺北美新處的支持。 《文學雜誌》(1956-1960)的主編是臺大外文系教授夏濟安,他所揭櫫的「現代小說」概念,對於後來臺灣的現代主義文學發展影響甚鉅。該雜誌實際上是臺北美新處支持的隱蔽(unattributed)中文月刊,臺北美新處總是「以特別折扣」每期購買兩千本發送其他九個海外的美國新聞處。 USIS, Modern Literature, and Literary Review The Golden Age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History The circulation of Literary Review and Modern Literature is regarded by literary historians as the golden age of Taiwanese literary history. They are considered the most important periodicals which introduced American modernist literature in post-war Taiwan. Both academic publications received support from USIS Taipei. Hsia Chi-an, a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served as editor-in-chief of Literary Review (1956-1960). Hsia's declaration of the concept of modern fiction greatly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st literature in Taiwan. The magazine was an unattributed monthly Chinese periodical supported by USIS Taipei. USIS Taipei would purchase 2,000 copies per issue at a "special discount" and have them sent to nine other overseas USIS offices. Modern Literature (1960-1984) was in circulation from March 1960 and founded by students of the South North Society from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including Pai Hsien-yung, Wang Wen-hsing, Ouyang Tzu, and Chen Jo-hsi. The magazine systematically translated and introduced American modernist literature. Among the published works, fiction featuring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and existentialism greatly resonated with the younger generation. 《文學雜誌》1卷3期 Literary Review (1956-1960) 《現代文學》25期 Modern Literature (Quarterly), no. 25 臺灣文學外譯的基石 美新處對臺灣文學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貢獻,就是臺灣文學外譯。透過美國現代主義的翻譯與譯介,臺灣作家也在創作上回應美式現代主義的影響,發展出屬於自身的特色,其具體展現在Heritage Press系列叢書。Heritage Press系列是美新處譯書計畫的運作項目之一。首先以美方為計畫主持人,再由當地的作家、翻譯家形成一個聯絡網,最後交由在地出版社(臺北Heritage Press)出版。 當時的英譯當代文學成果出版了《中國新詩選》、《中國新小說選》、《綠藻與鹹蛋》、《招魂:五篇台灣小說選》等出版品,不僅是臺灣文學的第一次輸出、展現了現代主義文學在臺灣的特色,包括譯介中國來臺、臺灣本土詩人及作家的作品,甚至也出版了以女性作家為主的《八個故事:中國女性作家小說選》(黃娟、潘人木、陳若曦、林海音、歐陽子、張愛玲、侯榕生、聶華苓)。這個計畫成果充分呈現出現代主義在臺灣既是一種橫向移植,但也帶有強烈創新精神的特色,可以說臺灣文學的外譯工作,是從美新處時期就已打下的基礎,也一步一步將臺灣文學推向世界舞台。 The Cornerstone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in Translation The USIS made crucial contributions to Taiwanese literature by translating Taiwanese works. As they took in American modernist literature, Taiwanese writers responded by incorporating its characteristics into their own works. This can be seen in the literature featured in the Heritage Press series. The Heritage Press series was a joint operation project by the USIS Taiwan Book Translation Program involving project coordinato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 network of Taiwanese writers and translators, and local publishers (Heritage Press in Taipei).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was the most common writing technique in the Heritage Press series, so much so that it has since become a fixed writing method. By using a "present-past-present" trajectory, the protagonist's memories throw their consciousness into the past to a specific scene or experience. Writers utilized this technique to break from traditional chronological structures and instead create complex, overlapping timelines through the depiction of a character's thoughts and mental processes. The result is a more three-dimensional sense of time and space. 新批評 愛荷華寫作班提倡以「新批評」(細讀)的方式分析學員的作品,而這一套文學評論方式影響後來臺港作家的創作、評論和教學。保羅.安格爾的作家創作坊教室,是在愛荷華河邊搭建的簡陋營房,在課堂上,大家熱烈討論「不具名」的學員作品,辯論熱烈,毫不留情。 New Criticism The Iowa Writers' Workshop advocated the analysis of student works through the lens of New Criticism (or close reading). This style of criticism went on to influence the creation, commentary, and teachings of later Taiwanese and Hong Kong writers. The simple classrooms of the Iowa Writers' Workshop built along the Iowa River were the setting for passionate discussions of student works with the names of authors being withheld temporarily and fiery debates. 用西方的技巧•說自己的故事 整體而言,1950年代中期之後,臺灣現代主義受到美國現代主義影響,而且是全面性的深化,包含繪畫、舞蹈、音樂等其他藝術形式。以文學而言,不同的現代主義作家追求「現代主義」的來源、方式和途徑雖然各有不同,但大部分作家的共同點是:對於語言的創新,對於寫作技巧的模仿和嘗試,成為大部分臺灣作家對於美國現代主義文學的認識與接受。 "Use Western Techniques to Tell Your Own Story" Taiwanese modernism was broadly influenced by American modernism after the mid-1950s and underwent extensive development in areas such as painting, dance, music, and other art forms. For literature, although modernist writers each pursued different sources, methods, and channels of modernism, they all exhibited innovative language and engaged in the imitation and experimentation of various writing skills. 《家變》 1973年出版,王文興著。王文興透過語言實驗和改造小說內部組織,描寫一個現代知識青年在成長期間所遭遇的精神衝突,並觸及家庭社會議題。 Family Catastrophe 1973 Written by Wang Wen-hsing. Wang Wen-hsing described the spiritual conflicts encountered by a modern intellectual youth during his growth through language experiments and reformed the inner structure of the novel, and touched on family and social issues. 結語:現代主義與知識分子的內在自創 在冷戰的年代,臺灣知識分子透過美新處,汲取來自美國和西方的現代主義思潮;尤其今日世界出版社的美國文學譯作,已成為人文學科學生學習和創作的啟蒙書。 西方現代主義的興起,在於反思西方現代化所帶來的人類困境,透過作品的形式和內容,顛覆和挑戰過往的藝術形式和創作內容,重新認識西方現代文明的基礎。而戰後現代主義進入戒嚴時期的臺灣,成為孕育一個世代創作的共同養分,不同創作者選擇現代主義不同的技法或主題,融合自身的經驗和對創作的理念,孕育出屬於臺灣在地的現代主義文學。 臺灣的現代主義並非高度現代化社會而發展出的現代主義,而是冷戰反共下的現代主義。他們用西方的技巧(在很大層面上就是美國的)來講臺灣的故事,而這就是臺灣的現代主義。 Closing Words: Modernism and the Self-Creation of a Scholar During the Cold War era, Taiwanese scholars drew on modernist trend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est through the USIS. World Today Press and World Today Publishing have both greatly contributed to the dissemination and widening sphere of influence of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modernist thought particularly foundational for humanities students to learn and create. Western modernism arose from reflections on the human dilemma triggered by modernization. Through literary form and content, modernism subverted and challenged past art styles and creative content and re-examined the very basis of modern Western civilization. After World War II, modernism entered Taiwan during the martial law era and became the fodder for a generation of creatives. While different creatives pursued different techniques or topics in modernism, they all incorporated their own experiences and ideas about creation and cultivated a modernist literature that was unique to Taiwan. Taiwanese modernism did not emerge from a highly modernized society, but rather from the modernism that arose during the Cold War in response to communism. They used Western (largly American) techniques to tell the stories of Taiwan, and in a sense, the story of Taiwanese modernism.
圖片連結: (空)
主辦單位: 1:: : 國立台灣文學館
協辦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贊助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其他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售票網址: https://event.culture.tw/NMTL/portal/Registration/C0103MAction?actId=30057
推廣網址: https://event.culture.tw/NMTL
備註: (空)
編輯時間: (空)
來源網站名稱: 藝文活動報名平台
活動起始日期: 2023/08/18
活動結束日期: 2024/01/31
點閱數: 25

# 世紀 於 景點 - 觀光資訊資料庫 - 4

識別碼C1_371020000A_000787
名稱象山金剛寺
區域(空)
簡述位於頂蘭,因建於地理形勢似象的象山,因此稱象山金剛寺。主祀神佛為觀世音菩薩。在中國,對觀世音菩薩的崇拜最早於公元前一世紀隨著佛教的傳入而開始,並於七世紀中葉傳入朝鮮和日本。觀世音菩薩信仰在七世紀也傳入西藏,以四臂觀音的法相為主,達賴喇嘛被認為是其化身。宋朝以前,觀世音菩薩為男性形象,《華嚴經》中形容觀世音為勇猛丈夫,《悲華經》則稱善男子,後來應廣大信眾的願求轉化為女性形象,以女性的母愛和慈悲來感化救度眾生。[資料來源:金沙鎮公所]
描述位於頂蘭,因建於地理形勢似象的象山,因此稱象山金剛寺。主祀神佛為觀世音菩薩。在中國,對觀世音菩薩的崇拜最早於公元前一世紀隨著佛教的傳入而開始,並於七世紀中葉傳入朝鮮和日本。觀世音菩薩信仰在七世紀也傳入西藏,以四臂觀音的法相為主,達賴喇嘛被認為是其化身。宋朝以前,觀世音菩薩為男性形象,《華嚴經》中形容觀世音為勇猛丈夫,《悲華經》則稱善男子,後來應廣大信眾的願求轉化為女性形象,以女性的母愛和慈悲來感化救度眾生。[資料來源:金沙鎮公所]
電話886-8-2352178
地址金門縣890金沙鎮何斗里頂蘭1號
郵政區碼(Zipcode)890
Region金門縣
Town金沙鎮
旅遊資訊(空)
開放時間全天
圖一(空)
圖一描述(空)
圖二(空)
圖二描述(空)
圖三(空)
圖三描述(空)
地圖(空)
Gov371020000A
經度座標118.38876
緯度座標24.46042
原分類(空)
分類14
分類2(空)
分類3(空)
Level(空)
網站(空)
停車資訊(空)
停車經度座標(空)
停車緯度座標(空)
售票資訊免費
備註(空)
關鍵字(空)
更改時間2023-09-22T16:03:13+08:00
識別碼: C1_371020000A_000787
名稱: 象山金剛寺
區域: (空)
簡述: 位於頂蘭,因建於地理形勢似象的象山,因此稱象山金剛寺。主祀神佛為觀世音菩薩。在中國,對觀世音菩薩的崇拜最早於公元前一世紀隨著佛教的傳入而開始,並於七世紀中葉傳入朝鮮和日本。觀世音菩薩信仰在七世紀也傳入西藏,以四臂觀音的法相為主,達賴喇嘛被認為是其化身。宋朝以前,觀世音菩薩為男性形象,《華嚴經》中形容觀世音為勇猛丈夫,《悲華經》則稱善男子,後來應廣大信眾的願求轉化為女性形象,以女性的母愛和慈悲來感化救度眾生。[資料來源:金沙鎮公所]
描述: 位於頂蘭,因建於地理形勢似象的象山,因此稱象山金剛寺。主祀神佛為觀世音菩薩。在中國,對觀世音菩薩的崇拜最早於公元前一世紀隨著佛教的傳入而開始,並於七世紀中葉傳入朝鮮和日本。觀世音菩薩信仰在七世紀也傳入西藏,以四臂觀音的法相為主,達賴喇嘛被認為是其化身。宋朝以前,觀世音菩薩為男性形象,《華嚴經》中形容觀世音為勇猛丈夫,《悲華經》則稱善男子,後來應廣大信眾的願求轉化為女性形象,以女性的母愛和慈悲來感化救度眾生。[資料來源:金沙鎮公所]
電話: 886-8-2352178
地址: 金門縣890金沙鎮何斗里頂蘭1號
郵政區碼(Zipcode): 890
Region: 金門縣
Town: 金沙鎮
旅遊資訊: (空)
開放時間: 全天
圖一: (空)
圖一描述: (空)
圖二: (空)
圖二描述: (空)
圖三: (空)
圖三描述: (空)
地圖: (空)
Gov: 371020000A
經度座標: 118.38876
緯度座標: 24.46042
原分類: (空)
分類1: 4
分類2: (空)
分類3: (空)
Level: (空)
網站: (空)
停車資訊: (空)
停車經度座標: (空)
停車緯度座標: (空)
售票資訊: 免費
備註: (空)
關鍵字: (空)
更改時間: 2023-09-22T16:03:13+08:00

# 世紀 於 展覽資訊 - 5

發行版本1.4
唯一辨識碼65dc13f073f77cabb836fd3d
活動名稱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
活動類別6
活動場次資訊1::
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4/03/23 09:00:00
地址: : 403 臺中市西區535五權西路一段2號
場地名稱: : 301、302展覽室、301-302走廊
是否售票: : N
價格: : (空)
緯度: : 24.1396657
經度: : 120.665874
結束時間: : 2025/03/16 09:00:00
演出單位(空)
折扣資訊(空)
簡介說明展覽日期及地點: 典藏展 展覽室301、301-302走廊 2024/3/23(六)-2024/12/29(日) 展覽室302 第一階段修復展:2024/3/23(六)-2024/7/28(日) 第二階段文化近用展:2024/8/24(六)-2025/3/16(日) 策展人:黃詠純、陳達芬、戴妏珊、李文元、吳麗娟 展覽總論 文化部自2018年推動前瞻基礎建設「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進行美術、工藝、文學、音樂各類型藝術系統性的調查、蒐集、盤整,重建過去被輕忽的臺灣藝術史與檔案文獻,藉此並串連地方與民間的力量,共同維護保存國家重要藝術資產。同時透過多元觀點的展演、以重現歷史記憶、再現臺灣藝術家作品等策略方向,展開與當今生活的連結與對話,進而凝聚建構臺灣文化藝術知識體系,為未來的世代保存時代的記憶與文化資產。 國立臺灣美術館在執行「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的目標下,著重臺灣美術在地發展脈絡與歷史觀點爬梳,於2018年至2023年期間,透過精實的學術研究、出版、作品與圖書史料蒐藏、維修護、數位化應用,策劃逾百檔相關展覽及推廣活動,呈現臺灣美術發展的時代軌跡與美學特色。期間完成約800餘件重要藝術作品的購藏,及時保存與臻補,更加完備18世紀以來的典藏脈絡。為完整建構此批重要典藏的知識體系,另規劃「匯流溯源─國美典藏臺灣早期書畫展」,深入梳理明清迄日治時期(1640-1945)的臺灣書畫美學演化發展。此外,在2017年至2019年間文化部積極推動,促成來自美國爾灣順天美術館許鴻源博士670件創作年代跨越半世紀臺灣畫家作品的捐贈案。本館積極辦理編目整飭、維修護與專題展和活動推廣,獲得各方更多的肯定與回應,於此六年間相繼獲得黃土水、林玉山、洪瑞麟、莊世和等重要的捐贈案。本館持續與前輩、資深藝術家、家屬、收藏家等攜手維護藝術作品與文獻,使臺灣藝術在多方力量的推動下,得以保存維護與傳承,並建構出綿延深長的文化意義。 此次策劃「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展覽,奠基於上述美術資產的重要典藏和保存成果,多方呈現國美館多年來推動的重建藝術史工作,整理重點成果包含藝術品典藏、維修護、文化近用三大主軸分階段展出,展現國美館對藏品系統化的保存維護與修復觀點、經典作品和藝術文獻的展現與詮釋、藝術知識議題的研究和策劃、藝術家影音紀錄與研究出版、蘊涵文化平權的藝術近用與轉譯等綜合內容,呈現藝術發展如何與臺灣文化主體性相互生成,以及我們如何將藝術的文化意義與資產傳承到未來世代,認識與尊榮自身的歷史,進而形構未來的前瞻視野。 ●典藏展區 臺灣美術典藏研究脈絡與文化傳承-展覽簡介 展覽日期:2024/3/23-2024/12/29 展覽地點:301展覽室、301至302走廊 策 展 人 :黃詠純 國美館於2018年至2023年間購藏許多臺灣早期珍貴繪畫作品,如明清時期書畫、日治時期臺灣前輩藝術家早期代表性創作及日籍畫家描繪臺灣風土的作品、及戰後現代主義的經典作品等。這些作品的入藏,豐富了國美館的典藏脈絡提供了彌足珍貴的研究材料,更加完備地勾勒出臺灣美術史自明清、日治一直到戰後初期的發展輪廓。除了藝術作品的典藏,同時聚焦在各別藝術家的創作生命史、臺灣與亞洲近現代藝術家的互動關係和學術脈絡,透過一系列的藝術家研究、傳記和紀錄片,結合不同策劃主題的展覽,探討日治時期臺、府展之於臺灣藝術發展的影響、藝術家與民間人士的文化倡議及文化意識的萌生、戰後東西方文化衝擊下的美術新面貌的蘊生等。這些典藏珍品及藝術家創作生命史相應而生的系列學術研究、影音文獻的整理和展覽,是藝術家、美術館、研究學者與策展人員、藏品維護者對於臺灣美術史的建構與書寫,同時也是為未來世代所保留的文化傳承。 展覽規劃在301展覽室扼要呈現國美館六年間的「重建臺灣藝術史」工作中的重要入藏與其相應研究脈絡:「早期繪畫藏品的日臺藝術交流與影響」、「風土敘事的時代觀點」、「抽象藝術的前衛浪潮」與「推動臺灣主體意識的民間力量」共四個子題。展場中分別呈現作品、藝術文獻與影音紀錄檔案等豐富的藝術史料,交織各時代的藝術面貌;從藝術家、藝術研究者、民間贊助者等不同角色,全面探討推動臺灣藝術發展的多種關鍵力量。並在301-302展覽室中間連通道呈現國美館自 2012 年起延續文化部「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與「臺灣傑出藝術家紀錄片」兩項出版計畫,至今共出版171本藝術家傳記與60多部紀錄片,建構臺灣跨越世代藝術家的創作歷史,透過口述、訪談影音、保存並拓展研究書寫藝術史的史料。 ●修復展區 臺灣美術作品保存修護-展覽簡介 展 期:2024/3/23-2024/7/28 展覽地點:302展覽室 策 展 人 :陳達芬、戴妏珊、李文元 國美館推動文化部「重建臺灣藝術史」國家政策目標,為保存臺灣美術文化資產與歷史價值,在國家前瞻基礎設建計畫支持下,2018年起執行計畫內容至2023年止,累積800多件經典作品購置典藏,及美國爾灣順天美術館無償贈予文化部670件作品,與臺灣藝術家林玉山、洪瑞麟、莊世和及張萬傳家屬大批捐贈作品與相關文獻資料等,這些入藏的珍貴藝術作品,作品創作年代橫跨臺灣明清至日治時期到戰後1960-1970年代為主。 這些早期藏品橫跨年代至今久遠,在臺灣氣候與環境等因素影響下產生劣化狀況,本次透過前瞻計畫重建臺灣藝術史典藏維護整飭計畫的修護工作,恢復往日作品光彩。本展區特以國美館2018年起執行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內容之精選重要典藏品及各類媒材修護案例介紹,分為四大子題展區:「整飭與科學的視角」、「媒材與時代的挑戰」、「決策與倫理的對話」、「歷史與經典的再現」,精選各類媒材重要典藏品修護案例回顧,由作品入藏美術館流程的整飭維護,到作品修護過程中所發現的修護痕跡,延伸出藝術家創作材質種類不同與使用媒材的特殊性,其修護方式與如何選用適當的修護填補材料,影響畫作日後保存的重要性;並藉由將作品基底材置換適當材料的保存維護案例,與大型作品展示功能的需求,所做特殊展示裝裱的保存維護措施案例,體現國美館對藏品永續保存和展示功能的關注。藉由這些修護完成重要的經典作品,將作品修護過程呈現給社會大眾,使觀眾更了解臺灣美術史的藝術家與作品背後典藏維護的工作。 ●文化近用展區 展期 2024/8/24-2025/3/16 展覽地點:302展覽室 策展人:吳麗娟 敬請期待相關展覽資訊公布!
圖片連結(空)
主辦單位1:: : 國立臺灣美術館
協辦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贊助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其他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售票網址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NTMOFA/Detail.init.ctr?actId=40022
推廣網址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NTMOFA
備註(空)
編輯時間(空)
來源網站名稱藝文活動報名平台
活動起始日期2024/03/23
活動結束日期2025/03/16
點閱數188
發行版本: 1.4
唯一辨識碼: 65dc13f073f77cabb836fd3d
活動名稱: 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
活動類別: 6
活動場次資訊: 1::
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4/03/23 09:00:00
地址: : 403 臺中市西區535五權西路一段2號
場地名稱: : 301、302展覽室、301-302走廊
是否售票: : N
價格: : (空)
緯度: : 24.1396657
經度: : 120.665874
結束時間: : 2025/03/16 09:00:00
演出單位: (空)
折扣資訊: (空)
簡介說明: 展覽日期及地點: 典藏展 展覽室301、301-302走廊 2024/3/23(六)-2024/12/29(日) 展覽室302 第一階段修復展:2024/3/23(六)-2024/7/28(日) 第二階段文化近用展:2024/8/24(六)-2025/3/16(日) 策展人:黃詠純、陳達芬、戴妏珊、李文元、吳麗娟 展覽總論 文化部自2018年推動前瞻基礎建設「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進行美術、工藝、文學、音樂各類型藝術系統性的調查、蒐集、盤整,重建過去被輕忽的臺灣藝術史與檔案文獻,藉此並串連地方與民間的力量,共同維護保存國家重要藝術資產。同時透過多元觀點的展演、以重現歷史記憶、再現臺灣藝術家作品等策略方向,展開與當今生活的連結與對話,進而凝聚建構臺灣文化藝術知識體系,為未來的世代保存時代的記憶與文化資產。 國立臺灣美術館在執行「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的目標下,著重臺灣美術在地發展脈絡與歷史觀點爬梳,於2018年至2023年期間,透過精實的學術研究、出版、作品與圖書史料蒐藏、維修護、數位化應用,策劃逾百檔相關展覽及推廣活動,呈現臺灣美術發展的時代軌跡與美學特色。期間完成約800餘件重要藝術作品的購藏,及時保存與臻補,更加完備18世紀以來的典藏脈絡。為完整建構此批重要典藏的知識體系,另規劃「匯流溯源─國美典藏臺灣早期書畫展」,深入梳理明清迄日治時期(1640-1945)的臺灣書畫美學演化發展。此外,在2017年至2019年間文化部積極推動,促成來自美國爾灣順天美術館許鴻源博士670件創作年代跨越半世紀臺灣畫家作品的捐贈案。本館積極辦理編目整飭、維修護與專題展和活動推廣,獲得各方更多的肯定與回應,於此六年間相繼獲得黃土水、林玉山、洪瑞麟、莊世和等重要的捐贈案。本館持續與前輩、資深藝術家、家屬、收藏家等攜手維護藝術作品與文獻,使臺灣藝術在多方力量的推動下,得以保存維護與傳承,並建構出綿延深長的文化意義。 此次策劃「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展覽,奠基於上述美術資產的重要典藏和保存成果,多方呈現國美館多年來推動的重建藝術史工作,整理重點成果包含藝術品典藏、維修護、文化近用三大主軸分階段展出,展現國美館對藏品系統化的保存維護與修復觀點、經典作品和藝術文獻的展現與詮釋、藝術知識議題的研究和策劃、藝術家影音紀錄與研究出版、蘊涵文化平權的藝術近用與轉譯等綜合內容,呈現藝術發展如何與臺灣文化主體性相互生成,以及我們如何將藝術的文化意義與資產傳承到未來世代,認識與尊榮自身的歷史,進而形構未來的前瞻視野。 ●典藏展區 臺灣美術典藏研究脈絡與文化傳承-展覽簡介 展覽日期:2024/3/23-2024/12/29 展覽地點:301展覽室、301至302走廊 策 展 人 :黃詠純 國美館於2018年至2023年間購藏許多臺灣早期珍貴繪畫作品,如明清時期書畫、日治時期臺灣前輩藝術家早期代表性創作及日籍畫家描繪臺灣風土的作品、及戰後現代主義的經典作品等。這些作品的入藏,豐富了國美館的典藏脈絡提供了彌足珍貴的研究材料,更加完備地勾勒出臺灣美術史自明清、日治一直到戰後初期的發展輪廓。除了藝術作品的典藏,同時聚焦在各別藝術家的創作生命史、臺灣與亞洲近現代藝術家的互動關係和學術脈絡,透過一系列的藝術家研究、傳記和紀錄片,結合不同策劃主題的展覽,探討日治時期臺、府展之於臺灣藝術發展的影響、藝術家與民間人士的文化倡議及文化意識的萌生、戰後東西方文化衝擊下的美術新面貌的蘊生等。這些典藏珍品及藝術家創作生命史相應而生的系列學術研究、影音文獻的整理和展覽,是藝術家、美術館、研究學者與策展人員、藏品維護者對於臺灣美術史的建構與書寫,同時也是為未來世代所保留的文化傳承。 展覽規劃在301展覽室扼要呈現國美館六年間的「重建臺灣藝術史」工作中的重要入藏與其相應研究脈絡:「早期繪畫藏品的日臺藝術交流與影響」、「風土敘事的時代觀點」、「抽象藝術的前衛浪潮」與「推動臺灣主體意識的民間力量」共四個子題。展場中分別呈現作品、藝術文獻與影音紀錄檔案等豐富的藝術史料,交織各時代的藝術面貌;從藝術家、藝術研究者、民間贊助者等不同角色,全面探討推動臺灣藝術發展的多種關鍵力量。並在301-302展覽室中間連通道呈現國美館自 2012 年起延續文化部「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與「臺灣傑出藝術家紀錄片」兩項出版計畫,至今共出版171本藝術家傳記與60多部紀錄片,建構臺灣跨越世代藝術家的創作歷史,透過口述、訪談影音、保存並拓展研究書寫藝術史的史料。 ●修復展區 臺灣美術作品保存修護-展覽簡介 展 期:2024/3/23-2024/7/28 展覽地點:302展覽室 策 展 人 :陳達芬、戴妏珊、李文元 國美館推動文化部「重建臺灣藝術史」國家政策目標,為保存臺灣美術文化資產與歷史價值,在國家前瞻基礎設建計畫支持下,2018年起執行計畫內容至2023年止,累積800多件經典作品購置典藏,及美國爾灣順天美術館無償贈予文化部670件作品,與臺灣藝術家林玉山、洪瑞麟、莊世和及張萬傳家屬大批捐贈作品與相關文獻資料等,這些入藏的珍貴藝術作品,作品創作年代橫跨臺灣明清至日治時期到戰後1960-1970年代為主。 這些早期藏品橫跨年代至今久遠,在臺灣氣候與環境等因素影響下產生劣化狀況,本次透過前瞻計畫重建臺灣藝術史典藏維護整飭計畫的修護工作,恢復往日作品光彩。本展區特以國美館2018年起執行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內容之精選重要典藏品及各類媒材修護案例介紹,分為四大子題展區:「整飭與科學的視角」、「媒材與時代的挑戰」、「決策與倫理的對話」、「歷史與經典的再現」,精選各類媒材重要典藏品修護案例回顧,由作品入藏美術館流程的整飭維護,到作品修護過程中所發現的修護痕跡,延伸出藝術家創作材質種類不同與使用媒材的特殊性,其修護方式與如何選用適當的修護填補材料,影響畫作日後保存的重要性;並藉由將作品基底材置換適當材料的保存維護案例,與大型作品展示功能的需求,所做特殊展示裝裱的保存維護措施案例,體現國美館對藏品永續保存和展示功能的關注。藉由這些修護完成重要的經典作品,將作品修護過程呈現給社會大眾,使觀眾更了解臺灣美術史的藝術家與作品背後典藏維護的工作。 ●文化近用展區 展期 2024/8/24-2025/3/16 展覽地點:302展覽室 策展人:吳麗娟 敬請期待相關展覽資訊公布!
圖片連結: (空)
主辦單位: 1:: : 國立臺灣美術館
協辦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贊助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其他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售票網址: 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NTMOFA/Detail.init.ctr?actId=40022
推廣網址: 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NTMOFA
備註: (空)
編輯時間: (空)
來源網站名稱: 藝文活動報名平台
活動起始日期: 2024/03/23
活動結束日期: 2025/03/16
點閱數: 188

# 世紀 於 藝文活動-所有類別 - 6

發行版本1.4
唯一辨識碼65dc13f073f77cabb836fd3d
活動名稱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
活動類別6
活動場次資訊1::
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4/03/23 09:00:00
地址: : 403 臺中市西區535五權西路一段2號
場地名稱: : 301、302展覽室、301-302走廊
是否售票: : N
價格: : (空)
緯度: : 24.1396657
經度: : 120.665874
結束時間: : 2025/03/16 09:00:00
演出單位(空)
折扣資訊(空)
簡介說明展覽日期及地點: 典藏展 展覽室301、301-302走廊 2024/3/23(六)-2024/12/29(日) 展覽室302 第一階段修復展:2024/3/23(六)-2024/7/28(日) 第二階段文化近用展:2024/8/24(六)-2025/3/16(日) 策展人:黃詠純、陳達芬、戴妏珊、李文元、吳麗娟 展覽總論 文化部自2018年推動前瞻基礎建設「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進行美術、工藝、文學、音樂各類型藝術系統性的調查、蒐集、盤整,重建過去被輕忽的臺灣藝術史與檔案文獻,藉此並串連地方與民間的力量,共同維護保存國家重要藝術資產。同時透過多元觀點的展演、以重現歷史記憶、再現臺灣藝術家作品等策略方向,展開與當今生活的連結與對話,進而凝聚建構臺灣文化藝術知識體系,為未來的世代保存時代的記憶與文化資產。 國立臺灣美術館在執行「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的目標下,著重臺灣美術在地發展脈絡與歷史觀點爬梳,於2018年至2023年期間,透過精實的學術研究、出版、作品與圖書史料蒐藏、維修護、數位化應用,策劃逾百檔相關展覽及推廣活動,呈現臺灣美術發展的時代軌跡與美學特色。期間完成約800餘件重要藝術作品的購藏,及時保存與臻補,更加完備18世紀以來的典藏脈絡。為完整建構此批重要典藏的知識體系,另規劃「匯流溯源─國美典藏臺灣早期書畫展」,深入梳理明清迄日治時期(1640-1945)的臺灣書畫美學演化發展。此外,在2017年至2019年間文化部積極推動,促成來自美國爾灣順天美術館許鴻源博士670件創作年代跨越半世紀臺灣畫家作品的捐贈案。本館積極辦理編目整飭、維修護與專題展和活動推廣,獲得各方更多的肯定與回應,於此六年間相繼獲得黃土水、林玉山、洪瑞麟、莊世和等重要的捐贈案。本館持續與前輩、資深藝術家、家屬、收藏家等攜手維護藝術作品與文獻,使臺灣藝術在多方力量的推動下,得以保存維護與傳承,並建構出綿延深長的文化意義。 此次策劃「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展覽,奠基於上述美術資產的重要典藏和保存成果,多方呈現國美館多年來推動的重建藝術史工作,整理重點成果包含藝術品典藏、維修護、文化近用三大主軸分階段展出,展現國美館對藏品系統化的保存維護與修復觀點、經典作品和藝術文獻的展現與詮釋、藝術知識議題的研究和策劃、藝術家影音紀錄與研究出版、蘊涵文化平權的藝術近用與轉譯等綜合內容,呈現藝術發展如何與臺灣文化主體性相互生成,以及我們如何將藝術的文化意義與資產傳承到未來世代,認識與尊榮自身的歷史,進而形構未來的前瞻視野。 ●典藏展區 臺灣美術典藏研究脈絡與文化傳承-展覽簡介 展覽日期:2024/3/23-2024/12/29 展覽地點:301展覽室、301至302走廊 策 展 人 :黃詠純 國美館於2018年至2023年間購藏許多臺灣早期珍貴繪畫作品,如明清時期書畫、日治時期臺灣前輩藝術家早期代表性創作及日籍畫家描繪臺灣風土的作品、及戰後現代主義的經典作品等。這些作品的入藏,豐富了國美館的典藏脈絡提供了彌足珍貴的研究材料,更加完備地勾勒出臺灣美術史自明清、日治一直到戰後初期的發展輪廓。除了藝術作品的典藏,同時聚焦在各別藝術家的創作生命史、臺灣與亞洲近現代藝術家的互動關係和學術脈絡,透過一系列的藝術家研究、傳記和紀錄片,結合不同策劃主題的展覽,探討日治時期臺、府展之於臺灣藝術發展的影響、藝術家與民間人士的文化倡議及文化意識的萌生、戰後東西方文化衝擊下的美術新面貌的蘊生等。這些典藏珍品及藝術家創作生命史相應而生的系列學術研究、影音文獻的整理和展覽,是藝術家、美術館、研究學者與策展人員、藏品維護者對於臺灣美術史的建構與書寫,同時也是為未來世代所保留的文化傳承。 展覽規劃在301展覽室扼要呈現國美館六年間的「重建臺灣藝術史」工作中的重要入藏與其相應研究脈絡:「早期繪畫藏品的日臺藝術交流與影響」、「風土敘事的時代觀點」、「抽象藝術的前衛浪潮」與「推動臺灣主體意識的民間力量」共四個子題。展場中分別呈現作品、藝術文獻與影音紀錄檔案等豐富的藝術史料,交織各時代的藝術面貌;從藝術家、藝術研究者、民間贊助者等不同角色,全面探討推動臺灣藝術發展的多種關鍵力量。並在301-302展覽室中間連通道呈現國美館自 2012 年起延續文化部「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與「臺灣傑出藝術家紀錄片」兩項出版計畫,至今共出版171本藝術家傳記與60多部紀錄片,建構臺灣跨越世代藝術家的創作歷史,透過口述、訪談影音、保存並拓展研究書寫藝術史的史料。 ●修復展區 臺灣美術作品保存修護-展覽簡介 展 期:2024/3/23-2024/7/28 展覽地點:302展覽室 策 展 人 :陳達芬、戴妏珊、李文元 國美館推動文化部「重建臺灣藝術史」國家政策目標,為保存臺灣美術文化資產與歷史價值,在國家前瞻基礎設建計畫支持下,2018年起執行計畫內容至2023年止,累積800多件經典作品購置典藏,及美國爾灣順天美術館無償贈予文化部670件作品,與臺灣藝術家林玉山、洪瑞麟、莊世和及張萬傳家屬大批捐贈作品與相關文獻資料等,這些入藏的珍貴藝術作品,作品創作年代橫跨臺灣明清至日治時期到戰後1960-1970年代為主。 這些早期藏品橫跨年代至今久遠,在臺灣氣候與環境等因素影響下產生劣化狀況,本次透過前瞻計畫重建臺灣藝術史典藏維護整飭計畫的修護工作,恢復往日作品光彩。本展區特以國美館2018年起執行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內容之精選重要典藏品及各類媒材修護案例介紹,分為四大子題展區:「整飭與科學的視角」、「媒材與時代的挑戰」、「決策與倫理的對話」、「歷史與經典的再現」,精選各類媒材重要典藏品修護案例回顧,由作品入藏美術館流程的整飭維護,到作品修護過程中所發現的修護痕跡,延伸出藝術家創作材質種類不同與使用媒材的特殊性,其修護方式與如何選用適當的修護填補材料,影響畫作日後保存的重要性;並藉由將作品基底材置換適當材料的保存維護案例,與大型作品展示功能的需求,所做特殊展示裝裱的保存維護措施案例,體現國美館對藏品永續保存和展示功能的關注。藉由這些修護完成重要的經典作品,將作品修護過程呈現給社會大眾,使觀眾更了解臺灣美術史的藝術家與作品背後典藏維護的工作。 ●文化近用展區 展期 2024/8/24-2025/3/16 展覽地點:302展覽室 策展人:吳麗娟 敬請期待相關展覽資訊公布!
圖片連結(空)
主辦單位1:: : 國立臺灣美術館
協辦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贊助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其他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售票網址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NTMOFA/Detail.init.ctr?actId=40022
推廣網址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NTMOFA
備註(空)
編輯時間(空)
來源網站名稱藝文活動報名平台
活動起始日期2024/03/23
活動結束日期2025/03/16
點閱數188
發行版本: 1.4
唯一辨識碼: 65dc13f073f77cabb836fd3d
活動名稱: 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
活動類別: 6
活動場次資訊: 1::
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4/03/23 09:00:00
地址: : 403 臺中市西區535五權西路一段2號
場地名稱: : 301、302展覽室、301-302走廊
是否售票: : N
價格: : (空)
緯度: : 24.1396657
經度: : 120.665874
結束時間: : 2025/03/16 09:00:00
演出單位: (空)
折扣資訊: (空)
簡介說明: 展覽日期及地點: 典藏展 展覽室301、301-302走廊 2024/3/23(六)-2024/12/29(日) 展覽室302 第一階段修復展:2024/3/23(六)-2024/7/28(日) 第二階段文化近用展:2024/8/24(六)-2025/3/16(日) 策展人:黃詠純、陳達芬、戴妏珊、李文元、吳麗娟 展覽總論 文化部自2018年推動前瞻基礎建設「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進行美術、工藝、文學、音樂各類型藝術系統性的調查、蒐集、盤整,重建過去被輕忽的臺灣藝術史與檔案文獻,藉此並串連地方與民間的力量,共同維護保存國家重要藝術資產。同時透過多元觀點的展演、以重現歷史記憶、再現臺灣藝術家作品等策略方向,展開與當今生活的連結與對話,進而凝聚建構臺灣文化藝術知識體系,為未來的世代保存時代的記憶與文化資產。 國立臺灣美術館在執行「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的目標下,著重臺灣美術在地發展脈絡與歷史觀點爬梳,於2018年至2023年期間,透過精實的學術研究、出版、作品與圖書史料蒐藏、維修護、數位化應用,策劃逾百檔相關展覽及推廣活動,呈現臺灣美術發展的時代軌跡與美學特色。期間完成約800餘件重要藝術作品的購藏,及時保存與臻補,更加完備18世紀以來的典藏脈絡。為完整建構此批重要典藏的知識體系,另規劃「匯流溯源─國美典藏臺灣早期書畫展」,深入梳理明清迄日治時期(1640-1945)的臺灣書畫美學演化發展。此外,在2017年至2019年間文化部積極推動,促成來自美國爾灣順天美術館許鴻源博士670件創作年代跨越半世紀臺灣畫家作品的捐贈案。本館積極辦理編目整飭、維修護與專題展和活動推廣,獲得各方更多的肯定與回應,於此六年間相繼獲得黃土水、林玉山、洪瑞麟、莊世和等重要的捐贈案。本館持續與前輩、資深藝術家、家屬、收藏家等攜手維護藝術作品與文獻,使臺灣藝術在多方力量的推動下,得以保存維護與傳承,並建構出綿延深長的文化意義。 此次策劃「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展覽,奠基於上述美術資產的重要典藏和保存成果,多方呈現國美館多年來推動的重建藝術史工作,整理重點成果包含藝術品典藏、維修護、文化近用三大主軸分階段展出,展現國美館對藏品系統化的保存維護與修復觀點、經典作品和藝術文獻的展現與詮釋、藝術知識議題的研究和策劃、藝術家影音紀錄與研究出版、蘊涵文化平權的藝術近用與轉譯等綜合內容,呈現藝術發展如何與臺灣文化主體性相互生成,以及我們如何將藝術的文化意義與資產傳承到未來世代,認識與尊榮自身的歷史,進而形構未來的前瞻視野。 ●典藏展區 臺灣美術典藏研究脈絡與文化傳承-展覽簡介 展覽日期:2024/3/23-2024/12/29 展覽地點:301展覽室、301至302走廊 策 展 人 :黃詠純 國美館於2018年至2023年間購藏許多臺灣早期珍貴繪畫作品,如明清時期書畫、日治時期臺灣前輩藝術家早期代表性創作及日籍畫家描繪臺灣風土的作品、及戰後現代主義的經典作品等。這些作品的入藏,豐富了國美館的典藏脈絡提供了彌足珍貴的研究材料,更加完備地勾勒出臺灣美術史自明清、日治一直到戰後初期的發展輪廓。除了藝術作品的典藏,同時聚焦在各別藝術家的創作生命史、臺灣與亞洲近現代藝術家的互動關係和學術脈絡,透過一系列的藝術家研究、傳記和紀錄片,結合不同策劃主題的展覽,探討日治時期臺、府展之於臺灣藝術發展的影響、藝術家與民間人士的文化倡議及文化意識的萌生、戰後東西方文化衝擊下的美術新面貌的蘊生等。這些典藏珍品及藝術家創作生命史相應而生的系列學術研究、影音文獻的整理和展覽,是藝術家、美術館、研究學者與策展人員、藏品維護者對於臺灣美術史的建構與書寫,同時也是為未來世代所保留的文化傳承。 展覽規劃在301展覽室扼要呈現國美館六年間的「重建臺灣藝術史」工作中的重要入藏與其相應研究脈絡:「早期繪畫藏品的日臺藝術交流與影響」、「風土敘事的時代觀點」、「抽象藝術的前衛浪潮」與「推動臺灣主體意識的民間力量」共四個子題。展場中分別呈現作品、藝術文獻與影音紀錄檔案等豐富的藝術史料,交織各時代的藝術面貌;從藝術家、藝術研究者、民間贊助者等不同角色,全面探討推動臺灣藝術發展的多種關鍵力量。並在301-302展覽室中間連通道呈現國美館自 2012 年起延續文化部「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與「臺灣傑出藝術家紀錄片」兩項出版計畫,至今共出版171本藝術家傳記與60多部紀錄片,建構臺灣跨越世代藝術家的創作歷史,透過口述、訪談影音、保存並拓展研究書寫藝術史的史料。 ●修復展區 臺灣美術作品保存修護-展覽簡介 展 期:2024/3/23-2024/7/28 展覽地點:302展覽室 策 展 人 :陳達芬、戴妏珊、李文元 國美館推動文化部「重建臺灣藝術史」國家政策目標,為保存臺灣美術文化資產與歷史價值,在國家前瞻基礎設建計畫支持下,2018年起執行計畫內容至2023年止,累積800多件經典作品購置典藏,及美國爾灣順天美術館無償贈予文化部670件作品,與臺灣藝術家林玉山、洪瑞麟、莊世和及張萬傳家屬大批捐贈作品與相關文獻資料等,這些入藏的珍貴藝術作品,作品創作年代橫跨臺灣明清至日治時期到戰後1960-1970年代為主。 這些早期藏品橫跨年代至今久遠,在臺灣氣候與環境等因素影響下產生劣化狀況,本次透過前瞻計畫重建臺灣藝術史典藏維護整飭計畫的修護工作,恢復往日作品光彩。本展區特以國美館2018年起執行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內容之精選重要典藏品及各類媒材修護案例介紹,分為四大子題展區:「整飭與科學的視角」、「媒材與時代的挑戰」、「決策與倫理的對話」、「歷史與經典的再現」,精選各類媒材重要典藏品修護案例回顧,由作品入藏美術館流程的整飭維護,到作品修護過程中所發現的修護痕跡,延伸出藝術家創作材質種類不同與使用媒材的特殊性,其修護方式與如何選用適當的修護填補材料,影響畫作日後保存的重要性;並藉由將作品基底材置換適當材料的保存維護案例,與大型作品展示功能的需求,所做特殊展示裝裱的保存維護措施案例,體現國美館對藏品永續保存和展示功能的關注。藉由這些修護完成重要的經典作品,將作品修護過程呈現給社會大眾,使觀眾更了解臺灣美術史的藝術家與作品背後典藏維護的工作。 ●文化近用展區 展期 2024/8/24-2025/3/16 展覽地點:302展覽室 策展人:吳麗娟 敬請期待相關展覽資訊公布!
圖片連結: (空)
主辦單位: 1:: : 國立臺灣美術館
協辦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贊助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其他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售票網址: 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NTMOFA/Detail.init.ctr?actId=40022
推廣網址: 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NTMOFA
備註: (空)
編輯時間: (空)
來源網站名稱: 藝文活動報名平台
活動起始日期: 2024/03/23
活動結束日期: 2025/03/16
點閱數: 188

# 世紀 於 展覽資訊 - 7

發行版本1.4
唯一辨識碼64d3ff1673f77c2b484e636a
活動名稱「現代」文青養成術──與美新處的超時空對話Literary Education of Modernist Youth-The U.S. Information Service and American Modernism in Taiwa
活動類別6
活動場次資訊1::
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3/08/18 10:00:00
地址: : 100 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4號
場地名稱: : The Memorial Foundation of 228
是否售票: : N
價格: : (空)
緯度: : (空)
經度: : (空)
結束時間: : 2024/01/31 10:00:00
演出單位國立臺灣文學館、財團法人二二八紀念基金會[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Literature、The Memorial Foundation of 228]
折扣資訊(空)
簡介說明策展緣起 現代主義源於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期,對應於城市文明發展造成現代生活快速變遷而興起的思潮。在這個世界性、跨領域價值和信仰變動的歷史時刻,臺灣並未缺席。在冷戰將世界一分為二的時代,美國現代主義伴隨著各種軍事、經濟援助進入戒嚴時期的臺灣社會,在肅殺、沉悶的年代,引領戰後臺灣社會和文藝思潮往現代化的方向發展。本展由國立臺灣文學館與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合辦,透過展覽揭示臺灣當時世代學思養成的社會背景與文藝氛圍,探討現代主義如何形塑知識分子的世界觀,以及臺灣如何在國際交流中發展出自己的特色和價值,進而在吸收、學習、模仿與創新的探索過程中,逐漸綻放出屬於臺灣現代主義自己獨特的樣貌。 The Story behind the Exhibition Modernism arose during the period from the late 19th century to the early 1900s in response to ideological shifts caused by urbanization and the rapid social changes that came in its wake. Taiwan was also involved in this momentous era when beliefs and values crossed boundaries around the world. American modernism entered Taiwan via military and economic aid during the Cold War, when the world was divided into two camps. Suppressed by martial law, the trends of post-war Taiwanese literature, art, and society were led towards modernization by American modernism. This exhibition is co-organized by the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Literature and the National 228 Memorial Museum, highlighting the social, literary, and artistic climate which nurtured a generation, exploring how modernism shaped the worldview of the Taiwanese intellectuals, while also providing deeper insight into how modernism came to gain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 Taiwan–through absorbing knowledge, imitation, and innovation, Western modernism in Taiwan evolved and blossomed into the new independent movement known as Taiwanese modernism. 現代主義與美國文化的影響 1950年之後,臺灣開始接受美國的軍事和經濟援助。伴隨著美援而來的,是美國文化遍及臺灣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深深影響了臺灣社會的藝術文化發展,美國新聞處(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Service, USIS, 簡稱美新處)即扮演了引介歐美現代思潮進入臺灣的關鍵角色。 在1979年臺灣開放出國觀光之前,想要獲取國外的藝術文化資訊,除了出國留學,便只能透過報章雜誌上的藝文介紹文章獲取相關訊息。在這樣資訊貧乏,藝文愛好者又求知若渴的年代,美新處的圖書館(圖書室)成了重要文化據點。 The Impact of Modernism and American Culture Taiwan began receiving military and economic aid from the United States in 1950. Along with this aid came American culture, which soon spread throughout all aspects of Taiwanese society and deeply impa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art and culture. The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Service (USIS) came to play a crucial role in introducing modern European and American modernist trends to Taiwan. Before Taiwan opened its borders for overseas tourism in 1979, information of foreign art and culture was obtainable through only two means: studying abroad or reading newspaper and magazine articles on such topics. In a time when thirsting art and culture enthusiasts pursued further in a social landscape barren of this field of knowledge, the library in the USIS thus became a significant cultural hub for the Taiwanese people. 《學生英文雜誌》18卷2期,1969年美新處發行的英文雜誌。 Student Review, vol. 18, no. 2. 1969. Issued by USIS 「現代」文青養成所:美國新聞處 1946年,美國設立駐臺北領事館,一開始附屬於大使館的新聞處,肩負臺灣的文化宣傳活動任務,目的是傳達當時的美國外交政策,使所在地國民認識美國、了解美國並進而產生好感。其後,陸續於臺中、高雄、臺南、嘉義、屏東設置美新處。1958年,臺北美新處遷移至南海路54號(即今日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由於美新處圖書館藏書豐富,同時設置林肯中心,也經常舉辦美國電影欣賞、繪畫、舞蹈、音樂會等藝文展演,因此成為當時許多中學生、大學生課後的重要活動場所。三十年來,台北市南海路五十四號一直是年輕藝術工作者的希望所在。在這裡他們可以暢所欲言,為藝術而藝術。 USIS: The Literary Education of the "Modernist" Youth In 1946, the United States established the American Consulate at Taiwan in Taipei. The USIS, initially a subsidiary of the U.S. Embassy, was tasked with promoting cultural activities to broadcast U.S. foreign policy and familiarizing the general public with the country in order to create a more favorable impression. USIS offices were later set up in Taichung, Kaohsiung, Tainan, Chiayi, and Pingtung. In 1958, USIS Taipei moved to No. 54, Nanhai Road (now the National 228 Memorial Museum). The ample collection of books in the USIS librar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braham Lincoln American Center made it a fitting place to host frequent cultural events featuring American films, painting, dance, and concerts. The USIS thus became an important after-school hub of activity for many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students. 美國文學在臺灣 《今日世界》的誕生 在美國國務院(U.S. Department of State)經費的挹注下,1949年《今日美國》(America Today)由香港總領事館新聞處發行,介紹美國生活方式以及各種資訊給華文讀者,而後為了因應時局瞬息萬變,欲將世界各地實況納入報導而更名為《今日世界》。1952年「今日世界社」和「今日世界出版社」在香港設立,以便生產中文出版品並宣傳至東南亞。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aiwan The Founding of World Today With funding from the U.S. Department of State, American Today was launched in 1949 by the USIS in Hong Kong to introduce American ways of living and other information to readers of Chinese. The publication was later renamed World Today in order to report global current events 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 In 1952, World Today Press and World Today Publishing (both entities, though different, have since been referred to as “World Today Press”)were established in Hong Kong to produce promotional Chinese publications for readers in Southeast Asia. 《今日世界》第241期,1962年,由香港今日世界社發行。 World Today, no. 241 1962. Published by World Today Press. 《今日世界》中的美國文學 今日世界出版社集合了1950-60年代臺港兩地最重要的譯者,翻譯美國文學與現代主義的著作。由林以亮(宋淇)主持,夏濟安、張愛玲、余光中為主要翻譯者。譯介過的作者包括愛倫.坡(Edgar Allan Poe)、馬克.吐溫(Mark Twain)、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厄尼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等,廣泛影響臺港、東南亞的創作者與普通讀者對於美國文學和美國現代主義的接受。 The American Literature of World Today World Today Press gathered the most prominent translators in Hong Kong and Taiwan during the 1950s and 1960s to translate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modernist works. The publication was presided over by Lin Yi-liang (Sung Chi); T.A.Hsia (Hsia Chi-an), Chang Ai-ling (Eileen Chang), and Yu Kuang-chung served as the main translators. Authors translated include Edgar Allan Poe, Mark Twain, Henry James, William Faulkner, Ernest Hemingway, F. Scott Fitzgerald, and others. These writers had an extensive impact on writers and readers in Taiwan, Hong Kong, and Southeast Asia, shaping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reception of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American modernism. 《美國現代七大小說家》 1967出版,由威廉·范·俄康納主編,介紹伊德絲.華頓、辛克萊.劉易斯、費茲傑羅、威廉.福克納、厄尼斯特.海明威、湯姆斯.吳爾夫、拿撒奈.韋斯特等七位美國小說家。 Seven Modern American Novelists 1967.Edited by William Van O'Connor, ntroducing Edith Wharton, Harry Sinclair Lewis, F. Scott Fitzgerald, William Faulkner, Ernest Hemingway, Thomas Wolfe and Nathan Weinstein. 美新處與文壇、藝壇的交會 臺灣文學史上的黃金年代 《文學雜誌》與《現代文學》被文學史論者視為臺灣文學史上的「黃金時代」,也是戰後臺灣最重要的引介美國現代主義文學的刊物。而這兩個前後接續的學院刊物,都曾經獲得臺北美新處的支持。 《文學雜誌》(1956-1960)的主編是臺大外文系教授夏濟安,他所揭櫫的「現代小說」概念,對於後來臺灣的現代主義文學發展影響甚鉅。該雜誌實際上是臺北美新處支持的隱蔽(unattributed)中文月刊,臺北美新處總是「以特別折扣」每期購買兩千本發送其他九個海外的美國新聞處。 USIS, Modern Literature, and Literary Review The Golden Age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History The circulation of Literary Review and Modern Literature is regarded by literary historians as the golden age of Taiwanese literary history. They are considered the most important periodicals which introduced American modernist literature in post-war Taiwan. Both academic publications received support from USIS Taipei. Hsia Chi-an, a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served as editor-in-chief of Literary Review (1956-1960). Hsia's declaration of the concept of modern fiction greatly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st literature in Taiwan. The magazine was an unattributed monthly Chinese periodical supported by USIS Taipei. USIS Taipei would purchase 2,000 copies per issue at a "special discount" and have them sent to nine other overseas USIS offices. Modern Literature (1960-1984) was in circulation from March 1960 and founded by students of the South North Society from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including Pai Hsien-yung, Wang Wen-hsing, Ouyang Tzu, and Chen Jo-hsi. The magazine systematically translated and introduced American modernist literature. Among the published works, fiction featuring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and existentialism greatly resonated with the younger generation. 《文學雜誌》1卷3期 Literary Review (1956-1960) 《現代文學》25期 Modern Literature (Quarterly), no. 25 臺灣文學外譯的基石 美新處對臺灣文學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貢獻,就是臺灣文學外譯。透過美國現代主義的翻譯與譯介,臺灣作家也在創作上回應美式現代主義的影響,發展出屬於自身的特色,其具體展現在Heritage Press系列叢書。Heritage Press系列是美新處譯書計畫的運作項目之一。首先以美方為計畫主持人,再由當地的作家、翻譯家形成一個聯絡網,最後交由在地出版社(臺北Heritage Press)出版。 當時的英譯當代文學成果出版了《中國新詩選》、《中國新小說選》、《綠藻與鹹蛋》、《招魂:五篇台灣小說選》等出版品,不僅是臺灣文學的第一次輸出、展現了現代主義文學在臺灣的特色,包括譯介中國來臺、臺灣本土詩人及作家的作品,甚至也出版了以女性作家為主的《八個故事:中國女性作家小說選》(黃娟、潘人木、陳若曦、林海音、歐陽子、張愛玲、侯榕生、聶華苓)。這個計畫成果充分呈現出現代主義在臺灣既是一種橫向移植,但也帶有強烈創新精神的特色,可以說臺灣文學的外譯工作,是從美新處時期就已打下的基礎,也一步一步將臺灣文學推向世界舞台。 The Cornerstone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in Translation The USIS made crucial contributions to Taiwanese literature by translating Taiwanese works. As they took in American modernist literature, Taiwanese writers responded by incorporating its characteristics into their own works. This can be seen in the literature featured in the Heritage Press series. The Heritage Press series was a joint operation project by the USIS Taiwan Book Translation Program involving project coordinato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 network of Taiwanese writers and translators, and local publishers (Heritage Press in Taipei).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was the most common writing technique in the Heritage Press series, so much so that it has since become a fixed writing method. By using a "present-past-present" trajectory, the protagonist's memories throw their consciousness into the past to a specific scene or experience. Writers utilized this technique to break from traditional chronological structures and instead create complex, overlapping timelines through the depiction of a character's thoughts and mental processes. The result is a more three-dimensional sense of time and space. 新批評 愛荷華寫作班提倡以「新批評」(細讀)的方式分析學員的作品,而這一套文學評論方式影響後來臺港作家的創作、評論和教學。保羅.安格爾的作家創作坊教室,是在愛荷華河邊搭建的簡陋營房,在課堂上,大家熱烈討論「不具名」的學員作品,辯論熱烈,毫不留情。 New Criticism The Iowa Writers' Workshop advocated the analysis of student works through the lens of New Criticism (or close reading). This style of criticism went on to influence the creation, commentary, and teachings of later Taiwanese and Hong Kong writers. The simple classrooms of the Iowa Writers' Workshop built along the Iowa River were the setting for passionate discussions of student works with the names of authors being withheld temporarily and fiery debates. 用西方的技巧•說自己的故事 整體而言,1950年代中期之後,臺灣現代主義受到美國現代主義影響,而且是全面性的深化,包含繪畫、舞蹈、音樂等其他藝術形式。以文學而言,不同的現代主義作家追求「現代主義」的來源、方式和途徑雖然各有不同,但大部分作家的共同點是:對於語言的創新,對於寫作技巧的模仿和嘗試,成為大部分臺灣作家對於美國現代主義文學的認識與接受。 "Use Western Techniques to Tell Your Own Story" Taiwanese modernism was broadly influenced by American modernism after the mid-1950s and underwent extensive development in areas such as painting, dance, music, and other art forms. For literature, although modernist writers each pursued different sources, methods, and channels of modernism, they all exhibited innovative language and engaged in the imitation and experimentation of various writing skills. 《家變》 1973年出版,王文興著。王文興透過語言實驗和改造小說內部組織,描寫一個現代知識青年在成長期間所遭遇的精神衝突,並觸及家庭社會議題。 Family Catastrophe 1973 Written by Wang Wen-hsing. Wang Wen-hsing described the spiritual conflicts encountered by a modern intellectual youth during his growth through language experiments and reformed the inner structure of the novel, and touched on family and social issues. 結語:現代主義與知識分子的內在自創 在冷戰的年代,臺灣知識分子透過美新處,汲取來自美國和西方的現代主義思潮;尤其今日世界出版社的美國文學譯作,已成為人文學科學生學習和創作的啟蒙書。 西方現代主義的興起,在於反思西方現代化所帶來的人類困境,透過作品的形式和內容,顛覆和挑戰過往的藝術形式和創作內容,重新認識西方現代文明的基礎。而戰後現代主義進入戒嚴時期的臺灣,成為孕育一個世代創作的共同養分,不同創作者選擇現代主義不同的技法或主題,融合自身的經驗和對創作的理念,孕育出屬於臺灣在地的現代主義文學。 臺灣的現代主義並非高度現代化社會而發展出的現代主義,而是冷戰反共下的現代主義。他們用西方的技巧(在很大層面上就是美國的)來講臺灣的故事,而這就是臺灣的現代主義。 Closing Words: Modernism and the Self-Creation of a Scholar During the Cold War era, Taiwanese scholars drew on modernist trend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est through the USIS. World Today Press and World Today Publishing have both greatly contributed to the dissemination and widening sphere of influence of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modernist thought particularly foundational for humanities students to learn and create. Western modernism arose from reflections on the human dilemma triggered by modernization. Through literary form and content, modernism subverted and challenged past art styles and creative content and re-examined the very basis of modern Western civilization. After World War II, modernism entered Taiwan during the martial law era and became the fodder for a generation of creatives. While different creatives pursued different techniques or topics in modernism, they all incorporated their own experiences and ideas about creation and cultivated a modernist literature that was unique to Taiwan. Taiwanese modernism did not emerge from a highly modernized society, but rather from the modernism that arose during the Cold War in response to communism. They used Western (largly American) techniques to tell the stories of Taiwan, and in a sense, the story of Taiwanese modernism.
圖片連結(空)
主辦單位1:: : 國立台灣文學館
協辦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贊助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其他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售票網址https://event.culture.tw/NMTL/portal/Registration/C0103MAction?actId=30057
推廣網址https://event.culture.tw/NMTL
備註(空)
編輯時間(空)
來源網站名稱藝文活動報名平台
活動起始日期2023/08/18
活動結束日期2024/01/31
點閱數25
發行版本: 1.4
唯一辨識碼: 64d3ff1673f77c2b484e636a
活動名稱: 「現代」文青養成術──與美新處的超時空對話Literary Education of Modernist Youth-The U.S. Information Service and American Modernism in Taiwa
活動類別: 6
活動場次資訊: 1::
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3/08/18 10:00:00
地址: : 100 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4號
場地名稱: : The Memorial Foundation of 228
是否售票: : N
價格: : (空)
緯度: : (空)
經度: : (空)
結束時間: : 2024/01/31 10:00:00
演出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財團法人二二八紀念基金會[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Literature、The Memorial Foundation of 228]
折扣資訊: (空)
簡介說明: 策展緣起 現代主義源於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期,對應於城市文明發展造成現代生活快速變遷而興起的思潮。在這個世界性、跨領域價值和信仰變動的歷史時刻,臺灣並未缺席。在冷戰將世界一分為二的時代,美國現代主義伴隨著各種軍事、經濟援助進入戒嚴時期的臺灣社會,在肅殺、沉悶的年代,引領戰後臺灣社會和文藝思潮往現代化的方向發展。本展由國立臺灣文學館與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合辦,透過展覽揭示臺灣當時世代學思養成的社會背景與文藝氛圍,探討現代主義如何形塑知識分子的世界觀,以及臺灣如何在國際交流中發展出自己的特色和價值,進而在吸收、學習、模仿與創新的探索過程中,逐漸綻放出屬於臺灣現代主義自己獨特的樣貌。 The Story behind the Exhibition Modernism arose during the period from the late 19th century to the early 1900s in response to ideological shifts caused by urbanization and the rapid social changes that came in its wake. Taiwan was also involved in this momentous era when beliefs and values crossed boundaries around the world. American modernism entered Taiwan via military and economic aid during the Cold War, when the world was divided into two camps. Suppressed by martial law, the trends of post-war Taiwanese literature, art, and society were led towards modernization by American modernism. This exhibition is co-organized by the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Literature and the National 228 Memorial Museum, highlighting the social, literary, and artistic climate which nurtured a generation, exploring how modernism shaped the worldview of the Taiwanese intellectuals, while also providing deeper insight into how modernism came to gain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 Taiwan–through absorbing knowledge, imitation, and innovation, Western modernism in Taiwan evolved and blossomed into the new independent movement known as Taiwanese modernism. 現代主義與美國文化的影響 1950年之後,臺灣開始接受美國的軍事和經濟援助。伴隨著美援而來的,是美國文化遍及臺灣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深深影響了臺灣社會的藝術文化發展,美國新聞處(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Service, USIS, 簡稱美新處)即扮演了引介歐美現代思潮進入臺灣的關鍵角色。 在1979年臺灣開放出國觀光之前,想要獲取國外的藝術文化資訊,除了出國留學,便只能透過報章雜誌上的藝文介紹文章獲取相關訊息。在這樣資訊貧乏,藝文愛好者又求知若渴的年代,美新處的圖書館(圖書室)成了重要文化據點。 The Impact of Modernism and American Culture Taiwan began receiving military and economic aid from the United States in 1950. Along with this aid came American culture, which soon spread throughout all aspects of Taiwanese society and deeply impa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art and culture. The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Service (USIS) came to play a crucial role in introducing modern European and American modernist trends to Taiwan. Before Taiwan opened its borders for overseas tourism in 1979, information of foreign art and culture was obtainable through only two means: studying abroad or reading newspaper and magazine articles on such topics. In a time when thirsting art and culture enthusiasts pursued further in a social landscape barren of this field of knowledge, the library in the USIS thus became a significant cultural hub for the Taiwanese people. 《學生英文雜誌》18卷2期,1969年美新處發行的英文雜誌。 Student Review, vol. 18, no. 2. 1969. Issued by USIS 「現代」文青養成所:美國新聞處 1946年,美國設立駐臺北領事館,一開始附屬於大使館的新聞處,肩負臺灣的文化宣傳活動任務,目的是傳達當時的美國外交政策,使所在地國民認識美國、了解美國並進而產生好感。其後,陸續於臺中、高雄、臺南、嘉義、屏東設置美新處。1958年,臺北美新處遷移至南海路54號(即今日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由於美新處圖書館藏書豐富,同時設置林肯中心,也經常舉辦美國電影欣賞、繪畫、舞蹈、音樂會等藝文展演,因此成為當時許多中學生、大學生課後的重要活動場所。三十年來,台北市南海路五十四號一直是年輕藝術工作者的希望所在。在這裡他們可以暢所欲言,為藝術而藝術。 USIS: The Literary Education of the "Modernist" Youth In 1946, the United States established the American Consulate at Taiwan in Taipei. The USIS, initially a subsidiary of the U.S. Embassy, was tasked with promoting cultural activities to broadcast U.S. foreign policy and familiarizing the general public with the country in order to create a more favorable impression. USIS offices were later set up in Taichung, Kaohsiung, Tainan, Chiayi, and Pingtung. In 1958, USIS Taipei moved to No. 54, Nanhai Road (now the National 228 Memorial Museum). The ample collection of books in the USIS librar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braham Lincoln American Center made it a fitting place to host frequent cultural events featuring American films, painting, dance, and concerts. The USIS thus became an important after-school hub of activity for many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students. 美國文學在臺灣 《今日世界》的誕生 在美國國務院(U.S. Department of State)經費的挹注下,1949年《今日美國》(America Today)由香港總領事館新聞處發行,介紹美國生活方式以及各種資訊給華文讀者,而後為了因應時局瞬息萬變,欲將世界各地實況納入報導而更名為《今日世界》。1952年「今日世界社」和「今日世界出版社」在香港設立,以便生產中文出版品並宣傳至東南亞。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aiwan The Founding of World Today With funding from the U.S. Department of State, American Today was launched in 1949 by the USIS in Hong Kong to introduce American ways of living and other information to readers of Chinese. The publication was later renamed World Today in order to report global current events 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 In 1952, World Today Press and World Today Publishing (both entities, though different, have since been referred to as “World Today Press”)were established in Hong Kong to produce promotional Chinese publications for readers in Southeast Asia. 《今日世界》第241期,1962年,由香港今日世界社發行。 World Today, no. 241 1962. Published by World Today Press. 《今日世界》中的美國文學 今日世界出版社集合了1950-60年代臺港兩地最重要的譯者,翻譯美國文學與現代主義的著作。由林以亮(宋淇)主持,夏濟安、張愛玲、余光中為主要翻譯者。譯介過的作者包括愛倫.坡(Edgar Allan Poe)、馬克.吐溫(Mark Twain)、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厄尼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等,廣泛影響臺港、東南亞的創作者與普通讀者對於美國文學和美國現代主義的接受。 The American Literature of World Today World Today Press gathered the most prominent translators in Hong Kong and Taiwan during the 1950s and 1960s to translate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modernist works. The publication was presided over by Lin Yi-liang (Sung Chi); T.A.Hsia (Hsia Chi-an), Chang Ai-ling (Eileen Chang), and Yu Kuang-chung served as the main translators. Authors translated include Edgar Allan Poe, Mark Twain, Henry James, William Faulkner, Ernest Hemingway, F. Scott Fitzgerald, and others. These writers had an extensive impact on writers and readers in Taiwan, Hong Kong, and Southeast Asia, shaping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reception of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American modernism. 《美國現代七大小說家》 1967出版,由威廉·范·俄康納主編,介紹伊德絲.華頓、辛克萊.劉易斯、費茲傑羅、威廉.福克納、厄尼斯特.海明威、湯姆斯.吳爾夫、拿撒奈.韋斯特等七位美國小說家。 Seven Modern American Novelists 1967.Edited by William Van O'Connor, ntroducing Edith Wharton, Harry Sinclair Lewis, F. Scott Fitzgerald, William Faulkner, Ernest Hemingway, Thomas Wolfe and Nathan Weinstein. 美新處與文壇、藝壇的交會 臺灣文學史上的黃金年代 《文學雜誌》與《現代文學》被文學史論者視為臺灣文學史上的「黃金時代」,也是戰後臺灣最重要的引介美國現代主義文學的刊物。而這兩個前後接續的學院刊物,都曾經獲得臺北美新處的支持。 《文學雜誌》(1956-1960)的主編是臺大外文系教授夏濟安,他所揭櫫的「現代小說」概念,對於後來臺灣的現代主義文學發展影響甚鉅。該雜誌實際上是臺北美新處支持的隱蔽(unattributed)中文月刊,臺北美新處總是「以特別折扣」每期購買兩千本發送其他九個海外的美國新聞處。 USIS, Modern Literature, and Literary Review The Golden Age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History The circulation of Literary Review and Modern Literature is regarded by literary historians as the golden age of Taiwanese literary history. They are considered the most important periodicals which introduced American modernist literature in post-war Taiwan. Both academic publications received support from USIS Taipei. Hsia Chi-an, a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served as editor-in-chief of Literary Review (1956-1960). Hsia's declaration of the concept of modern fiction greatly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st literature in Taiwan. The magazine was an unattributed monthly Chinese periodical supported by USIS Taipei. USIS Taipei would purchase 2,000 copies per issue at a "special discount" and have them sent to nine other overseas USIS offices. Modern Literature (1960-1984) was in circulation from March 1960 and founded by students of the South North Society from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including Pai Hsien-yung, Wang Wen-hsing, Ouyang Tzu, and Chen Jo-hsi. The magazine systematically translated and introduced American modernist literature. Among the published works, fiction featuring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and existentialism greatly resonated with the younger generation. 《文學雜誌》1卷3期 Literary Review (1956-1960) 《現代文學》25期 Modern Literature (Quarterly), no. 25 臺灣文學外譯的基石 美新處對臺灣文學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貢獻,就是臺灣文學外譯。透過美國現代主義的翻譯與譯介,臺灣作家也在創作上回應美式現代主義的影響,發展出屬於自身的特色,其具體展現在Heritage Press系列叢書。Heritage Press系列是美新處譯書計畫的運作項目之一。首先以美方為計畫主持人,再由當地的作家、翻譯家形成一個聯絡網,最後交由在地出版社(臺北Heritage Press)出版。 當時的英譯當代文學成果出版了《中國新詩選》、《中國新小說選》、《綠藻與鹹蛋》、《招魂:五篇台灣小說選》等出版品,不僅是臺灣文學的第一次輸出、展現了現代主義文學在臺灣的特色,包括譯介中國來臺、臺灣本土詩人及作家的作品,甚至也出版了以女性作家為主的《八個故事:中國女性作家小說選》(黃娟、潘人木、陳若曦、林海音、歐陽子、張愛玲、侯榕生、聶華苓)。這個計畫成果充分呈現出現代主義在臺灣既是一種橫向移植,但也帶有強烈創新精神的特色,可以說臺灣文學的外譯工作,是從美新處時期就已打下的基礎,也一步一步將臺灣文學推向世界舞台。 The Cornerstone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in Translation The USIS made crucial contributions to Taiwanese literature by translating Taiwanese works. As they took in American modernist literature, Taiwanese writers responded by incorporating its characteristics into their own works. This can be seen in the literature featured in the Heritage Press series. The Heritage Press series was a joint operation project by the USIS Taiwan Book Translation Program involving project coordinato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 network of Taiwanese writers and translators, and local publishers (Heritage Press in Taipei).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was the most common writing technique in the Heritage Press series, so much so that it has since become a fixed writing method. By using a "present-past-present" trajectory, the protagonist's memories throw their consciousness into the past to a specific scene or experience. Writers utilized this technique to break from traditional chronological structures and instead create complex, overlapping timelines through the depiction of a character's thoughts and mental processes. The result is a more three-dimensional sense of time and space. 新批評 愛荷華寫作班提倡以「新批評」(細讀)的方式分析學員的作品,而這一套文學評論方式影響後來臺港作家的創作、評論和教學。保羅.安格爾的作家創作坊教室,是在愛荷華河邊搭建的簡陋營房,在課堂上,大家熱烈討論「不具名」的學員作品,辯論熱烈,毫不留情。 New Criticism The Iowa Writers' Workshop advocated the analysis of student works through the lens of New Criticism (or close reading). This style of criticism went on to influence the creation, commentary, and teachings of later Taiwanese and Hong Kong writers. The simple classrooms of the Iowa Writers' Workshop built along the Iowa River were the setting for passionate discussions of student works with the names of authors being withheld temporarily and fiery debates. 用西方的技巧•說自己的故事 整體而言,1950年代中期之後,臺灣現代主義受到美國現代主義影響,而且是全面性的深化,包含繪畫、舞蹈、音樂等其他藝術形式。以文學而言,不同的現代主義作家追求「現代主義」的來源、方式和途徑雖然各有不同,但大部分作家的共同點是:對於語言的創新,對於寫作技巧的模仿和嘗試,成為大部分臺灣作家對於美國現代主義文學的認識與接受。 "Use Western Techniques to Tell Your Own Story" Taiwanese modernism was broadly influenced by American modernism after the mid-1950s and underwent extensive development in areas such as painting, dance, music, and other art forms. For literature, although modernist writers each pursued different sources, methods, and channels of modernism, they all exhibited innovative language and engaged in the imitation and experimentation of various writing skills. 《家變》 1973年出版,王文興著。王文興透過語言實驗和改造小說內部組織,描寫一個現代知識青年在成長期間所遭遇的精神衝突,並觸及家庭社會議題。 Family Catastrophe 1973 Written by Wang Wen-hsing. Wang Wen-hsing described the spiritual conflicts encountered by a modern intellectual youth during his growth through language experiments and reformed the inner structure of the novel, and touched on family and social issues. 結語:現代主義與知識分子的內在自創 在冷戰的年代,臺灣知識分子透過美新處,汲取來自美國和西方的現代主義思潮;尤其今日世界出版社的美國文學譯作,已成為人文學科學生學習和創作的啟蒙書。 西方現代主義的興起,在於反思西方現代化所帶來的人類困境,透過作品的形式和內容,顛覆和挑戰過往的藝術形式和創作內容,重新認識西方現代文明的基礎。而戰後現代主義進入戒嚴時期的臺灣,成為孕育一個世代創作的共同養分,不同創作者選擇現代主義不同的技法或主題,融合自身的經驗和對創作的理念,孕育出屬於臺灣在地的現代主義文學。 臺灣的現代主義並非高度現代化社會而發展出的現代主義,而是冷戰反共下的現代主義。他們用西方的技巧(在很大層面上就是美國的)來講臺灣的故事,而這就是臺灣的現代主義。 Closing Words: Modernism and the Self-Creation of a Scholar During the Cold War era, Taiwanese scholars drew on modernist trend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est through the USIS. World Today Press and World Today Publishing have both greatly contributed to the dissemination and widening sphere of influence of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modernist thought particularly foundational for humanities students to learn and create. Western modernism arose from reflections on the human dilemma triggered by modernization. Through literary form and content, modernism subverted and challenged past art styles and creative content and re-examined the very basis of modern Western civilization. After World War II, modernism entered Taiwan during the martial law era and became the fodder for a generation of creatives. While different creatives pursued different techniques or topics in modernism, they all incorporated their own experiences and ideas about creation and cultivated a modernist literature that was unique to Taiwan. Taiwanese modernism did not emerge from a highly modernized society, but rather from the modernism that arose during the Cold War in response to communism. They used Western (largly American) techniques to tell the stories of Taiwan, and in a sense, the story of Taiwanese modernism.
圖片連結: (空)
主辦單位: 1:: : 國立台灣文學館
協辦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贊助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其他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售票網址: https://event.culture.tw/NMTL/portal/Registration/C0103MAction?actId=30057
推廣網址: https://event.culture.tw/NMTL
備註: (空)
編輯時間: (空)
來源網站名稱: 藝文活動報名平台
活動起始日期: 2023/08/18
活動結束日期: 2024/01/31
點閱數: 25

# 世紀 於 講座資訊 - 8

發行版本1.4
唯一辨識碼659c4f8073f77c8d6876cbd
活動名稱【1月】人人講堂:臺史博X故宮:大航海時代的跨館對談
活動類別7
活動場次資訊1::
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4/01/27 14:00:00
地址: : 709 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1段250號
場地名稱: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階梯教室
是否售票: : N
價格: : (空)
緯度: : 23.0583737
經度: : 120.2349839
結束時間: : 2024/01/27 14:00:00
演出單位(空)
折扣資訊(空)
簡介說明●【1月】人人講堂:臺史博X故宮:大航海時代的跨館對談 ●日期:1/27(六)14:00-15:30 ●地點:臺史博階梯教室 ●講者:石文誠(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 、蘇峯楠(國立故宮博物院助理研究員) ●講座內容簡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年度大展「跨•1624:世界島臺灣國際特展」即將在2024年2月1日開展,國立故宮博物院近期亦有「無界之涯——從海出發探索十六世紀東西文化交流」特展,兩大特展集結國內外珍貴的文物,呈現十六、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的風貌與敘事。本次特別在臺史博「跨•1624:世界島臺灣國際特展」開展前夕,邀請到兩館策展人石文誠、蘇峯楠,透過各自不同的視角,以精彩的對談帶領我們探索「海上的那些故事」。 ▋ 從臺灣到世界 —— 石文誠 2024 年是1624 年荷蘭人來臺的400周年, 談臺南400 或臺灣400 的議題似乎遍地開展。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作為論述、展示及教育推廣臺灣歷史的國家博物館,既然1624 做為一個臺灣歷史的重要記憶點跟論述年份,我們直接以1624 為名推出展覽,在1624 之前加上「跨」字,做為展覽主標,然後以「世界島臺灣」為副標。從展覽名稱可以讀到策展精神強調是要「跨越」及「超越」1624,並且述說臺灣之如何面向世界、成為世界之島的歷史過程。那到底要跨越什麼?我們談的面向世界又是什麼? ▋ 從世界到臺灣 —— 蘇峯楠 「無界之涯──從海出發探索十六世紀東西文化交流」,是國立故宮博物院於2023年底推出的年度特展。展覽的內容,集結故宮與國內外各大館所珍貴典藏文物,當中包含書畫、瓷器、地圖、文獻及各式器物等,透過「大海的時代」、「不期而遇」、「多元新貌」三大單元的規劃,呈現十六世紀經由海上航行所展開的匯聚與交流故事。這次對談,將針對本次策展如何探索十六世紀全球化時代的故事及其意義,以及,如何從海洋與世界史的角度找尋臺灣的位置,藉以回應四百年前臺灣與世界的交會等課題,與大家進行簡單分享。 ●講者介紹: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石文誠 〰️〰️ 臺中清水人。現職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博物館的館藏與書寫,能產生怎樣的效益與影響力?而不只是把故事說完寫完。這是「博物館歷史學」所需思考與面對的。 〰️〰️ 國立故宮博物院|蘇峯楠 〰️〰️ 臺南人,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助理研究員。 研究專注臺灣史、地圖史、歷史地理、圖像研究、物質文化等。 #臺史博「跨•1624:世界島臺灣國際特展」專題(特展介紹:https://reurl.cc/dLWevD)
圖片連結(空)
主辦單位1::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協辦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贊助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其他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售票網址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NMTH/Detail.init.ctr?actId=40033
推廣網址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NMTH
備註(空)
編輯時間(空)
來源網站名稱藝文活動報名平台
活動起始日期2024/01/27
活動結束日期2024/01/27
點閱數11
發行版本: 1.4
唯一辨識碼: 659c4f8073f77c8d6876cbd
活動名稱: 【1月】人人講堂:臺史博X故宮:大航海時代的跨館對談
活動類別: 7
活動場次資訊: 1::
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4/01/27 14:00:00
地址: : 709 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1段250號
場地名稱: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階梯教室
是否售票: : N
價格: : (空)
緯度: : 23.0583737
經度: : 120.2349839
結束時間: : 2024/01/27 14:00:00
演出單位: (空)
折扣資訊: (空)
簡介說明: ●【1月】人人講堂:臺史博X故宮:大航海時代的跨館對談 ●日期:1/27(六)14:00-15:30 ●地點:臺史博階梯教室 ●講者:石文誠(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 、蘇峯楠(國立故宮博物院助理研究員) ●講座內容簡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年度大展「跨•1624:世界島臺灣國際特展」即將在2024年2月1日開展,國立故宮博物院近期亦有「無界之涯——從海出發探索十六世紀東西文化交流」特展,兩大特展集結國內外珍貴的文物,呈現十六、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的風貌與敘事。本次特別在臺史博「跨•1624:世界島臺灣國際特展」開展前夕,邀請到兩館策展人石文誠、蘇峯楠,透過各自不同的視角,以精彩的對談帶領我們探索「海上的那些故事」。 ▋ 從臺灣到世界 —— 石文誠 2024 年是1624 年荷蘭人來臺的400周年, 談臺南400 或臺灣400 的議題似乎遍地開展。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作為論述、展示及教育推廣臺灣歷史的國家博物館,既然1624 做為一個臺灣歷史的重要記憶點跟論述年份,我們直接以1624 為名推出展覽,在1624 之前加上「跨」字,做為展覽主標,然後以「世界島臺灣」為副標。從展覽名稱可以讀到策展精神強調是要「跨越」及「超越」1624,並且述說臺灣之如何面向世界、成為世界之島的歷史過程。那到底要跨越什麼?我們談的面向世界又是什麼? ▋ 從世界到臺灣 —— 蘇峯楠 「無界之涯──從海出發探索十六世紀東西文化交流」,是國立故宮博物院於2023年底推出的年度特展。展覽的內容,集結故宮與國內外各大館所珍貴典藏文物,當中包含書畫、瓷器、地圖、文獻及各式器物等,透過「大海的時代」、「不期而遇」、「多元新貌」三大單元的規劃,呈現十六世紀經由海上航行所展開的匯聚與交流故事。這次對談,將針對本次策展如何探索十六世紀全球化時代的故事及其意義,以及,如何從海洋與世界史的角度找尋臺灣的位置,藉以回應四百年前臺灣與世界的交會等課題,與大家進行簡單分享。 ●講者介紹: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石文誠 〰️〰️ 臺中清水人。現職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博物館的館藏與書寫,能產生怎樣的效益與影響力?而不只是把故事說完寫完。這是「博物館歷史學」所需思考與面對的。 〰️〰️ 國立故宮博物院|蘇峯楠 〰️〰️ 臺南人,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助理研究員。 研究專注臺灣史、地圖史、歷史地理、圖像研究、物質文化等。 #臺史博「跨•1624:世界島臺灣國際特展」專題(特展介紹:https://reurl.cc/dLWevD)
圖片連結: (空)
主辦單位: 1::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協辦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贊助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其他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售票網址: 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NMTH/Detail.init.ctr?actId=40033
推廣網址: 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NMTH
備註: (空)
編輯時間: (空)
來源網站名稱: 藝文活動報名平台
活動起始日期: 2024/01/27
活動結束日期: 2024/01/27
點閱數: 11
[ 搜尋所有 世紀 ... ]

世紀的黃頁資料

(以下顯示 10 筆)

世紀聯合門診世紀眼科診所 | 地址: 台中市西區健行路1056號1樓 | 電話: 04-2323-7378

世紀全富保險經紀人股份有限公司 | 地址: 雲林縣斗六市明德北路三段298號2樓 | 電話: 05-537-7177

世紀全富保險經紀人股份有限公司 | 地址: 640 雲林縣斗六市雲林路二段211號8樓之5 | 電話: 0800-626-088

世紀全富保險經紀人股份有限公司 | 地址: 雲林縣斗六市雲林路二段211號8樓之5 | 電話: 05-537-8030

世紀全富保險經紀人股份有限公司 | 地址: 台南市北區西門路三段159號12樓之2 | 電話: 06-222-1078

陽明世紀不動產仲介經紀有限公司 | 地址: 台北市士林區中山北路六段204號2樓 | 電話: 02-2836-9066

光武世紀不動產仲介經紀有限公司 | 地址: 新竹縣竹東鎮光武街73號 | 電話: 03-595-9730

躍世紀不動產經紀有限公司 | 地址: 台中市南屯區惠中路三段33號1樓 | 電話: 04-2255-7788

三勝房屋經紀企業社二十一世紀不動產仁武加盟店 | 地址: 高雄市仁武區八德中路198號 | 電話: 07-375-8007

美商立新世紀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 地址: 台中市西區台中港路一段201號14樓之2 | 電話: 04-2326-5500

名稱 世紀 找到的公司登記或商業登記

(以下顯示 8 筆) (或要:查詢所有 世紀)
公司地址負責人統一編號狀態

嘉義市西區福民里世賢路三段177號一樓
陳慶輝10486592核准設立 - 獨資 (核准文號: 1080170111)

高雄市前金區瑞源路139號1樓
張世煌53905862核准設立

新竹縣新豐鄉松柏村康泰路28號1樓
曾甫程54778098核准設立

新竹縣竹東鎮中正里中正路27號1樓
邱秀英80598352解散 (核准解散日期: 2021-06-15)

彰化縣埔心鄉瓦中村東明路71巷12號
薛世紀38929372核准設立 - 獨資 (核准文號: 1040815944)

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3段277之14號9A樓
汪啟疆81772673核准設立 - 獨資 (核准文號: 1056014079)

新北市貢寮區仁愛路79號(貢寮區澳底公有零售市場)
曹世紀82112658核准設立 - 獨資 (核准文號: 1078119149)

臺北市松山區延吉街61號3樓
陳世耿83587766核准設立

登記地址: 嘉義市西區福民里世賢路三段177號一樓 | 負責人: 陳慶輝 | 統編: 10486592 | 核准設立 - 獨資 (核准文號: 1080170111)

登記地址: 高雄市前金區瑞源路139號1樓 | 負責人: 張世煌 | 統編: 53905862 | 核准設立

登記地址: 新竹縣新豐鄉松柏村康泰路28號1樓 | 負責人: 曾甫程 | 統編: 54778098 | 核准設立

登記地址: 新竹縣竹東鎮中正里中正路27號1樓 | 負責人: 邱秀英 | 統編: 80598352 | 解散 (核准解散日期: 2021-06-15)

登記地址: 彰化縣埔心鄉瓦中村東明路71巷12號 | 負責人: 薛世紀 | 統編: 38929372 | 核准設立 - 獨資 (核准文號: 1040815944)

登記地址: 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3段277之14號9A樓 | 負責人: 汪啟疆 | 統編: 81772673 | 核准設立 - 獨資 (核准文號: 1056014079)

登記地址: 新北市貢寮區仁愛路79號(貢寮區澳底公有零售市場) | 負責人: 曹世紀 | 統編: 82112658 | 核准設立 - 獨資 (核准文號: 1078119149)

登記地址: 臺北市松山區延吉街61號3樓 | 負責人: 陳世耿 | 統編: 83587766 | 核准設立

與世紀同分類的上櫃公司營益分析查詢彙總表(全體公司彙總報表)

全家便利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2.66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2.12 | 營業收入(百萬元): 37379.12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2.74 | 出表日期: 108/09/25

合邦電子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0.57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0.53 | 營業收入(百萬元): 1038.64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1.49 | 出表日期: 108/09/25

創惟科技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11.27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9.64 | 營業收入(百萬元): 870.37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10.10 | 出表日期: 108/09/25

亞元科技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1.66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0.92 | 營業收入(百萬元): 512.51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1.96 | 出表日期: 108/09/25

大宇資訊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141.54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136.49 | 營業收入(百萬元): 345.47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37.63 | 出表日期: 108/09/25

亞矽科技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1.50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1.50 | 營業收入(百萬元): 790.85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3.79 | 出表日期: 108/09/25

久威國際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12.07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10.11 | 營業收入(百萬元): 1117.44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11.53 | 出表日期: 108/09/25

建達國際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1.06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0.97 | 營業收入(百萬元): 3443.49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1.04 | 出表日期: 108/09/25

擎邦國際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15.06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13.87 | 營業收入(百萬元): 991.49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0.06 | 出表日期: 108/09/25

上奇科技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4.80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3.88 | 營業收入(百萬元): 2142.47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4.56 | 出表日期: 108/09/25

業強科技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16.08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13.69 | 營業收入(百萬元): 949.09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12.77 | 出表日期: 108/09/25

信音企業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5.74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4.57 | 營業收入(百萬元): 1530.53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3.75 | 出表日期: 108/09/25

九豪精密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39.88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36.33 | 營業收入(百萬元): 318.03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32.62 | 出表日期: 108/09/25

普誠科技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4.50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4.42 | 營業收入(百萬元): 558.54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7.58 | 出表日期: 108/09/25

萬旭電業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1.59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1.19 | 營業收入(百萬元): 676.71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6.47 | 出表日期: 108/09/25

全家便利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2.66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2.12 | 營業收入(百萬元): 37379.12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2.74 | 出表日期: 108/09/25

合邦電子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0.57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0.53 | 營業收入(百萬元): 1038.64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1.49 | 出表日期: 108/09/25

創惟科技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11.27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9.64 | 營業收入(百萬元): 870.37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10.10 | 出表日期: 108/09/25

亞元科技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1.66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0.92 | 營業收入(百萬元): 512.51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1.96 | 出表日期: 108/09/25

大宇資訊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141.54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136.49 | 營業收入(百萬元): 345.47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37.63 | 出表日期: 108/09/25

亞矽科技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1.50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1.50 | 營業收入(百萬元): 790.85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3.79 | 出表日期: 108/09/25

久威國際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12.07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10.11 | 營業收入(百萬元): 1117.44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11.53 | 出表日期: 108/09/25

建達國際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1.06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0.97 | 營業收入(百萬元): 3443.49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1.04 | 出表日期: 108/09/25

擎邦國際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15.06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13.87 | 營業收入(百萬元): 991.49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0.06 | 出表日期: 108/09/25

上奇科技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4.80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3.88 | 營業收入(百萬元): 2142.47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4.56 | 出表日期: 108/09/25

業強科技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16.08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13.69 | 營業收入(百萬元): 949.09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12.77 | 出表日期: 108/09/25

信音企業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5.74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4.57 | 營業收入(百萬元): 1530.53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3.75 | 出表日期: 108/09/25

九豪精密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39.88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36.33 | 營業收入(百萬元): 318.03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32.62 | 出表日期: 108/09/25

普誠科技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4.50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4.42 | 營業收入(百萬元): 558.54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7.58 | 出表日期: 108/09/25

萬旭電業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1.59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1.19 | 營業收入(百萬元): 676.71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6.47 | 出表日期: 108/09/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