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
- 觀光工廠名錄 @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

觀光工廠名稱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的觀光工廠預約電話是049-2770967, 地區別是中部, 地址是南投縣水里鄉頂崁村水信路一段512巷21號.

#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的地圖

序號79
地區別中部
縣市南投縣
觀光工廠名稱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
地址南投縣水里鄉頂崁村水信路一段512巷21號
觀光工廠預約電話049-2770967
網址http://www.snakekiln.com.tw
同步更新日期2024-04-20

序號

79

地區別

中部

縣市

南投縣

觀光工廠名稱

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

地址

南投縣水里鄉頂崁村水信路一段512巷21號

觀光工廠預約電話

049-2770967

網址

http://www.snakekiln.com.tw

同步更新日期

2024-04-20

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地圖 [ 導航 ]

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的地址位於

南投縣水里鄉頂崁村水信路一段512巷21號

開啟Google地圖視窗

根據名稱 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6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 ...)

# 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 於 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 1

執行單位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合興窯業工廠)
地址南投縣水里鄉頂崁村水信路一段512巷21號
類別名稱陶瓷類
地區名稱南投縣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位於南投水里的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源自1927年,而水里製陶業的開端也是在此時萌芽。當時水里為木材集散地,已有鐵道興建,交通便利;此外該地區蘊藏著品質良好的黏土礦,頗適合製陶;在具有豐富的原料和燃料吸引下,眾多南投製陶師傅及業者紛至沓來到此設廠生產。第一代蛇窯窯主林江松先生也舉家遷徙至水里頂崁,開創了當時水里的第一座柴燒蛇窯,砌築窯爐生產陶器至今。2008年,第三代窯主林國隆先生配合臺灣工藝研發中心展覽活動,結合頂崁社區發展協會,舉辦了「手藝庄頭工藝推廣計畫」,邀請當地對於陶藝創作有興趣的民眾免費來參觀體驗,更希望透過此次活動培育工藝種子,同時培養社區工藝團隊,藉以推動在地工藝產業之發展,並激發當地子弟對自己家鄉泥土質樸純美之認同。計畫推出後大受好評,當地媒體也多加報導,參與民眾超乎預期,也很期待之後能繼續參加類似的工藝體驗活動。

或許是這樣的盛況鼓舞了林先生,他在今年也參與了「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提出了「社區之藝想世界-讓夢風鈴帶您開拓未來」的構想,這個計畫是為了推動「產業文化化」、創造「城鄉新風貌」,透過工藝帶動社區,讓文化美學自然成為社區居民的生活態度。並以蛇窯所在之頂崁社區為出發點,希望將當地特色工藝擴散至全國,讓國人對地方工藝和社區公民意識之相互結合產生認同,最終目標希望達到社區永續的自主發展。

「夢風鈴計畫」以水里蛇窯為平台核心,技術實做由蛇窯資深師傅來指導,設計概念課程則邀請設計學院講師來講授,以四週的課程規劃培訓頂崁社區居民製作夢風鈴,等到產品具有相當的品質後,將嘗試結合當地傳統產業、農產業,開發出多元化商品或是觀光伴手禮;也開放與設計學院學生合作,讓產品加入更多創意元素。蛇窯希望結合地方政府、社區團體、協力組織,以多角化策略來經營社區工藝,打造社區品牌,進而開拓觀光產業新商機。

【水里蛇窯】

談到「蛇窯」的緣由,可追溯至大陸福州,窯體通常順著山坡地勢以土磚砌成,窯身甚長,遠觀看似如蛇形,因此得名。而蛇窯另一特色為窯內空間寬廣,可燒製較大體積的陶器,像是大水缸、菜甕…等,亦可一次大量生產各式中小型陶器;此外也能用於生產如:排水、電力設備…等基礎建設需要之特殊陶管和陶製品。1943年,水里蛇窯曾奉日軍命令生產軍用防空缸、化學缸,當時在窯場工作的人可因此免除被徵召海外當軍伕,可見蛇窯當時的重要地位。

依據水里鄉志的記載:「在日治昭和二年(1931年)始起,當時林江松在水里鄉所登記經營的窯廠名稱是『協興製磁工場』,它就是今日『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的前身。」水里蛇窯作為台灣最古老的窯場之一,具有豐富且深厚的文化意涵,同時也見證了台灣陶藝產業的興盛與蕭條。

1945年左右,台灣光復後,自來水尚未十分普遍,陶製水缸遂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器具,因市場大量需求而生意熱絡。不過自1978年起,由於塑膠業的興起,因為塑膠用具材質輕、生產快速、價格便宜,陶製水缸及其他的陶製品逐漸被取代。水里窯業因此而沒落,許多窯廠面臨停產命運。

水里蛇窯現任第三代窯主林國隆先生從父親手中接下繼承蛇窯的經營時,正面臨窯業沒落淘汰之際,不過父親還是希望他能將這蛇窯保留下來,林水金先生語重心長的交代「窯業這行即使沒前途,但祖先傳下來的技術,我們有責任保護」。於是年少時的林國隆就這樣轉學至當時台灣唯一的聯合工專陶瓷科學習,他跟老師說明:「我家的陶瓷工廠快要倒了,希望老師能幫忙我,看有沒有機會把它救起來」。畢業之後,老師安排林國隆先生至一間也瀕臨倒閉的公司去實習。林國隆先生回憶這段過程,他說:「其實逆境是最好的學習機會,能激勵人勇於去逆向思考」。他更認為「沒有永遠的夕陽」,此時的他已經準備好肩負起保存水里第一家窯廠的文化使命。

1983年,林國隆先生回鄉開始從事陶藝文化教學推廣,並以新的陶業技術開發新產品,他努力思索轉型生存之道,他認為「和大眾生活脫節就沒有市場,也等於沒有生機」,於是決定將傳統的古老窯廠轉變為具有休閒娛樂和教育意義的觀光窯場,在1993年時,重新定位為「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朝著文化保存、觀光、社區發展的方向持續努力,扮演著富含鄉土樸拙之情懷和知性工藝文化的感性角色。

不料正式開園的六年後,便遭遇到了921集集大地震帶來的嚴重打擊,園區內三棟建築物全毀,許多陶藝作品也毀壞,最珍貴的蛇窯主體也完全損壞。林國隆先生化悲憤為力量,以極高的重建效率復原整個園區,只花了50天就全面修復重新開幕。為了紀念台灣世紀大震與迎接千禧年的到來,林老師決定聯合園區內兩位國寶級老師傅,以傳統手擠坏技法,想挑戰製作出全世界最高的陶製品。

 

歷經一年的籌劃,又費時半年種種繁複工序,終於順利完成高約668公分的特大號陶瓶,將其命名「千禧雙口瓶」,有著「雙雙對對、萬年富貴、平平安安」之涵意。之後隨即向金氏世界紀錄申請認證,遂順利通過。「千禧雙口瓶」被確認為目前全世界最高的陶製品,乃成蛇窯聞名海內外的象徵地標,更是台灣之光。現今「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規劃設計有:「蛇窯文物館」、「921紀念館」、「陶藝教室」、「陶藝示範區」、「蛇窯藝廊」、「禮品展示中心」、「多媒體視聽室」、「藝術家駐村工坊」…等多元豐富的設施,透過實體物件展示、珍貴圖片照片和專業解說員的導覽解說,讓遊客都能自然地融入蛇窯的悠久傳承的陶藝文化中。園區內有專長各式陶藝技法的師傅現場製作示範,民眾若想嘗試手工捏陶的樂趣,現場也有專人說明與指導,可親自動手製作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陶器。

 

水里蛇窯自開園以來,創造每年平均十五萬人次的入園參觀人潮,十餘年來廣受遊客肯定;同時也結合地方觀光資源,經營社區營造工作,帶動水里的周邊商圈發展,活絡當地就業市場。水里蛇窯透過多元體驗的參觀方式與強化歷史陶藝之文化認同,讓原本沒落的製陶業,成功轉型為深具教育意涵的休閒觀光產業,如此的產業振興模式更成為代表台灣參與亞太經合會議(APEC)之產業經營範例。

 

水里蛇窯受到國際矚目的實證不只一樁,在2008年,水里蛇窯正式申請獲准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IAC),並於同年6月14日和韓國江原道陶園二里陶藝村,締結姊妹交流關係。這是台灣第一次由民間陶藝文化園區,與國外官方陶藝文化園區進行正式相互技術與學術等合作。其實水里蛇窯能有此成功的文化外交成績並不是一朝一夕可得,水里蛇窯從事陶藝推廣教育活動已有26年歷史,也曾舉辦過8次國際及國內陶藝研討會,已是台灣陶藝文化保存之珍貴活教材。

 

林國隆老師曾談到他對於人生階段的看法,他表示第一個階段就是保護水里蛇窯,不要讓它消失掉;第二階段是讓園區日益進步,永續經營,能夠讓來參觀的遊客都能乘興而歸。而第三階段,就是要發揮蛇窯的影響力,造福水里週邊的社區和產業,積極參與社會服務,讓地方的風華再現。如今林老師身體力行,把蛇窯的資源當作「公共文化財」分享給願意參與的大眾。

 

最近幾年,林國隆先生也不斷發揮巧思,開發新工藝產品,創造異業結合新產值,像是早期因替涵碧樓設計精緻衛浴陶品,而獲得新加坡阿曼集團(AMAN-GHM)青睞,持續接獲國際級頂級飯店訂單;或是與台東知本老爺大飯店長期合作,製作客製化的大型藝術陶製浴缸;近期也和溫泉業者合作,設計出「溫泉神」創意商品,創造故事性和行銷話題。

 

2008年時參與工藝所和台創中心所策劃之「工藝時尚-yii」的專案計畫,與多位新銳設計師創意激盪,提出令人驚喜的當代陶瓷新樣貌,誕生許多引人入勝的生活器物。此外也和陶藝家張舒嵎合作開發出詼諧趣味又有著濃濃鄉土味的陶製公仔:象徵「出人頭地」的「甕仔伯」與「日進斗金」的「?仔嬸」。林老師靈活的市場行銷思維和用之不竭的創意巧思,著實讓人欽佩。

 

現今水里蛇窯文化園區在林國隆先生多年的努力經營之下,其深厚豐碩的成果已讓許多國人熟知,似乎現在來到水里的觀光遊客,多半是為了參訪蛇窯而來。而目前園區的運作也不用再讓林先生太多費心,總是笑容可掬的林老師能夠把更多的心力和時間投入社會公益服務和不斷地充實新知上。他也準備交棒給第四代,準備在退休之後能夠專心投入他最愛的陶藝創作,燒製出更有生命力和地方情感的水里陶器。

網址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71.html
執行單位: 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合興窯業工廠)
地址: 南投縣水里鄉頂崁村水信路一段512巷21號
類別名稱: 陶瓷類
地區名稱: 南投縣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位於南投水里的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源自1927年,而水里製陶業的開端也是在此時萌芽。當時水里為木材集散地,已有鐵道興建,交通便利;此外該地區蘊藏著品質良好的黏土礦,頗適合製陶;在具有豐富的原料和燃料吸引下,眾多南投製陶師傅及業者紛至沓來到此設廠生產。第一代蛇窯窯主林江松先生也舉家遷徙至水里頂崁,開創了當時水里的第一座柴燒蛇窯,砌築窯爐生產陶器至今。2008年,第三代窯主林國隆先生配合臺灣工藝研發中心展覽活動,結合頂崁社區發展協會,舉辦了「手藝庄頭工藝推廣計畫」,邀請當地對於陶藝創作有興趣的民眾免費來參觀體驗,更希望透過此次活動培育工藝種子,同時培養社區工藝團隊,藉以推動在地工藝產業之發展,並激發當地子弟對自己家鄉泥土質樸純美之認同。計畫推出後大受好評,當地媒體也多加報導,參與民眾超乎預期,也很期待之後能繼續參加類似的工藝體驗活動。

或許是這樣的盛況鼓舞了林先生,他在今年也參與了「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提出了「社區之藝想世界-讓夢風鈴帶您開拓未來」的構想,這個計畫是為了推動「產業文化化」、創造「城鄉新風貌」,透過工藝帶動社區,讓文化美學自然成為社區居民的生活態度。並以蛇窯所在之頂崁社區為出發點,希望將當地特色工藝擴散至全國,讓國人對地方工藝和社區公民意識之相互結合產生認同,最終目標希望達到社區永續的自主發展。

「夢風鈴計畫」以水里蛇窯為平台核心,技術實做由蛇窯資深師傅來指導,設計概念課程則邀請設計學院講師來講授,以四週的課程規劃培訓頂崁社區居民製作夢風鈴,等到產品具有相當的品質後,將嘗試結合當地傳統產業、農產業,開發出多元化商品或是觀光伴手禮;也開放與設計學院學生合作,讓產品加入更多創意元素。蛇窯希望結合地方政府、社區團體、協力組織,以多角化策略來經營社區工藝,打造社區品牌,進而開拓觀光產業新商機。

【水里蛇窯】

談到「蛇窯」的緣由,可追溯至大陸福州,窯體通常順著山坡地勢以土磚砌成,窯身甚長,遠觀看似如蛇形,因此得名。而蛇窯另一特色為窯內空間寬廣,可燒製較大體積的陶器,像是大水缸、菜甕…等,亦可一次大量生產各式中小型陶器;此外也能用於生產如:排水、電力設備…等基礎建設需要之特殊陶管和陶製品。1943年,水里蛇窯曾奉日軍命令生產軍用防空缸、化學缸,當時在窯場工作的人可因此免除被徵召海外當軍伕,可見蛇窯當時的重要地位。

依據水里鄉志的記載:「在日治昭和二年(1931年)始起,當時林江松在水里鄉所登記經營的窯廠名稱是『協興製磁工場』,它就是今日『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的前身。」水里蛇窯作為台灣最古老的窯場之一,具有豐富且深厚的文化意涵,同時也見證了台灣陶藝產業的興盛與蕭條。

1945年左右,台灣光復後,自來水尚未十分普遍,陶製水缸遂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器具,因市場大量需求而生意熱絡。不過自1978年起,由於塑膠業的興起,因為塑膠用具材質輕、生產快速、價格便宜,陶製水缸及其他的陶製品逐漸被取代。水里窯業因此而沒落,許多窯廠面臨停產命運。

水里蛇窯現任第三代窯主林國隆先生從父親手中接下繼承蛇窯的經營時,正面臨窯業沒落淘汰之際,不過父親還是希望他能將這蛇窯保留下來,林水金先生語重心長的交代「窯業這行即使沒前途,但祖先傳下來的技術,我們有責任保護」。於是年少時的林國隆就這樣轉學至當時台灣唯一的聯合工專陶瓷科學習,他跟老師說明:「我家的陶瓷工廠快要倒了,希望老師能幫忙我,看有沒有機會把它救起來」。畢業之後,老師安排林國隆先生至一間也瀕臨倒閉的公司去實習。林國隆先生回憶這段過程,他說:「其實逆境是最好的學習機會,能激勵人勇於去逆向思考」。他更認為「沒有永遠的夕陽」,此時的他已經準備好肩負起保存水里第一家窯廠的文化使命。

1983年,林國隆先生回鄉開始從事陶藝文化教學推廣,並以新的陶業技術開發新產品,他努力思索轉型生存之道,他認為「和大眾生活脫節就沒有市場,也等於沒有生機」,於是決定將傳統的古老窯廠轉變為具有休閒娛樂和教育意義的觀光窯場,在1993年時,重新定位為「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朝著文化保存、觀光、社區發展的方向持續努力,扮演著富含鄉土樸拙之情懷和知性工藝文化的感性角色。

不料正式開園的六年後,便遭遇到了921集集大地震帶來的嚴重打擊,園區內三棟建築物全毀,許多陶藝作品也毀壞,最珍貴的蛇窯主體也完全損壞。林國隆先生化悲憤為力量,以極高的重建效率復原整個園區,只花了50天就全面修復重新開幕。為了紀念台灣世紀大震與迎接千禧年的到來,林老師決定聯合園區內兩位國寶級老師傅,以傳統手擠坏技法,想挑戰製作出全世界最高的陶製品。

 

歷經一年的籌劃,又費時半年種種繁複工序,終於順利完成高約668公分的特大號陶瓶,將其命名「千禧雙口瓶」,有著「雙雙對對、萬年富貴、平平安安」之涵意。之後隨即向金氏世界紀錄申請認證,遂順利通過。「千禧雙口瓶」被確認為目前全世界最高的陶製品,乃成蛇窯聞名海內外的象徵地標,更是台灣之光。現今「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規劃設計有:「蛇窯文物館」、「921紀念館」、「陶藝教室」、「陶藝示範區」、「蛇窯藝廊」、「禮品展示中心」、「多媒體視聽室」、「藝術家駐村工坊」…等多元豐富的設施,透過實體物件展示、珍貴圖片照片和專業解說員的導覽解說,讓遊客都能自然地融入蛇窯的悠久傳承的陶藝文化中。園區內有專長各式陶藝技法的師傅現場製作示範,民眾若想嘗試手工捏陶的樂趣,現場也有專人說明與指導,可親自動手製作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陶器。

 

水里蛇窯自開園以來,創造每年平均十五萬人次的入園參觀人潮,十餘年來廣受遊客肯定;同時也結合地方觀光資源,經營社區營造工作,帶動水里的周邊商圈發展,活絡當地就業市場。水里蛇窯透過多元體驗的參觀方式與強化歷史陶藝之文化認同,讓原本沒落的製陶業,成功轉型為深具教育意涵的休閒觀光產業,如此的產業振興模式更成為代表台灣參與亞太經合會議(APEC)之產業經營範例。

 

水里蛇窯受到國際矚目的實證不只一樁,在2008年,水里蛇窯正式申請獲准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IAC),並於同年6月14日和韓國江原道陶園二里陶藝村,締結姊妹交流關係。這是台灣第一次由民間陶藝文化園區,與國外官方陶藝文化園區進行正式相互技術與學術等合作。其實水里蛇窯能有此成功的文化外交成績並不是一朝一夕可得,水里蛇窯從事陶藝推廣教育活動已有26年歷史,也曾舉辦過8次國際及國內陶藝研討會,已是台灣陶藝文化保存之珍貴活教材。

 

林國隆老師曾談到他對於人生階段的看法,他表示第一個階段就是保護水里蛇窯,不要讓它消失掉;第二階段是讓園區日益進步,永續經營,能夠讓來參觀的遊客都能乘興而歸。而第三階段,就是要發揮蛇窯的影響力,造福水里週邊的社區和產業,積極參與社會服務,讓地方的風華再現。如今林老師身體力行,把蛇窯的資源當作「公共文化財」分享給願意參與的大眾。

 

最近幾年,林國隆先生也不斷發揮巧思,開發新工藝產品,創造異業結合新產值,像是早期因替涵碧樓設計精緻衛浴陶品,而獲得新加坡阿曼集團(AMAN-GHM)青睞,持續接獲國際級頂級飯店訂單;或是與台東知本老爺大飯店長期合作,製作客製化的大型藝術陶製浴缸;近期也和溫泉業者合作,設計出「溫泉神」創意商品,創造故事性和行銷話題。

 

2008年時參與工藝所和台創中心所策劃之「工藝時尚-yii」的專案計畫,與多位新銳設計師創意激盪,提出令人驚喜的當代陶瓷新樣貌,誕生許多引人入勝的生活器物。此外也和陶藝家張舒嵎合作開發出詼諧趣味又有著濃濃鄉土味的陶製公仔:象徵「出人頭地」的「甕仔伯」與「日進斗金」的「?仔嬸」。林老師靈活的市場行銷思維和用之不竭的創意巧思,著實讓人欽佩。

 

現今水里蛇窯文化園區在林國隆先生多年的努力經營之下,其深厚豐碩的成果已讓許多國人熟知,似乎現在來到水里的觀光遊客,多半是為了參訪蛇窯而來。而目前園區的運作也不用再讓林先生太多費心,總是笑容可掬的林老師能夠把更多的心力和時間投入社會公益服務和不斷地充實新知上。他也準備交棒給第四代,準備在退休之後能夠專心投入他最愛的陶藝創作,燒製出更有生命力和地方情感的水里陶器。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71.html

# 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 於 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 2

執行單位合興窯業工廠(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
地址南投縣水里鄉頂崁村水信路一段512巷21號
類別名稱陶瓷類
地區名稱南投縣
內容

什麼是南投陶?面對這個問題,不僅外來遊客一臉茫然,連許多在地陶藝工作者也說不清楚,但是南投陶的特質就像人體內的基因,不時影響著他們的創作,那是來自土地的涵孕、鄉情的積累。合興窯是水里保存至今年代最久的蛇窯,從第一代窯主林江松搬遷至此築窯製陶迄今,即使經歷窯業沒落和九二一大地震的摧殘,歷代傳人依然守護著先人志業,以創新傳承的態度,為南投陶開闢永續未來。

【古老蛇窯經歷地震重生】

到水里的遊客很多是為蛇窯而來,其名聞遐邇可見一斑。水里蛇窯始建於民國十六年,至今已有八十五年歷史,從前以生產水缸、甕等粗陶為主,在當時十分興盛,直到塑膠五金製品問世,才沒落成為黃昏產業。第三代窯主林國隆接手時,窯業正逢面臨淘汰之際,父親林木倉語重心長交代,「窯業這行即使沒前途,但祖先傳下來的技術,我們有責任保護」。為了不讓祖業在這一代消失,林國隆積極轉型結合觀光,在八十二年將窯場重新定位為「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以古老蛇窯的歷史場景吸引觀光客,提供陶藝深度旅遊,果然深受歡迎。只是世事難料,開園才六年就遇上九二一大地震,不僅建築傾倒、作品損壞,連蛇窯主體也嚴重破壞。逢此巨變,林國隆咬緊牙根,以最快的速度,只花五十天就全面修復重新開幕。水里蛇窯經歷地震重生之際正逢千禧年,林國隆決定聯合兩位國寶級師傅,以傳統手擠坯技法製作全球最高的陶器,挑戰金氏世界紀錄。如今,這個高六百六十八公分的「千禧雙口瓶」已經成為水裡蛇窯聞名海內外的地標,向慕名而來的訪客訴說著台灣人堅韌的生命力。

 

【建立南投陶基因資料庫】

 

揉合傳統與新觀念,水里蛇窯朝著薪傳、觀光、社區發展的方向持續努力,憑藉園區的高知名度,成為推廣陶藝的重要場域。在經營觀光服務業之外,水里蛇窯也不忘研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創商品,曾因幫涵碧樓設計精緻衛浴陶品甚獲好評,而贏得國際頂級飯店的訂單,可見其設計製造的實力。在九十七年,水里蛇窯在工藝領域卓越的表現,經認證成為「台灣工藝之家」。近年來,水里蛇窯積極參與社區營造。九十七年舉辦「手藝庄頭工藝推廣計畫」,邀請居民參觀蛇窯,體驗玩陶樂趣,反應熱烈。九十八年開始參與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以嚴謹態度設計「夢風鈴」社區工藝品,希望帶動居民投入振興社區。九十九年的工藝扶植計畫以「古法創新──新南投陶創新產品開發」為主題,焦點在南投陶的創新研發。然而首先面對的問題是:什麼是南投陶?為了找尋答案,水里蛇窯由文獻收集開始,試圖釐清南投陶的歷史背景、特色元素和製作技術。經過蒐羅諸多文獻、圖片和實物,初步歸納分類後,已建立一個南投陶基因資料庫,而且後續仍將持續建檔。

 

【現代設計詮釋先民價值】

 

在產品策略上,是將分析出來的南投陶特色,透過古法結合現代創新設計,開發富有文化內涵的產品,並提升其現代使用價值。此外須傳遞先民惜物愛物的價值觀,重視南投陶早期的表現元素,利用現今科技提升生產效率,以仿古色彩為主,並提高產品區隔性。基於上述理念,由林家祥設計了三組作品:「喝茶弄破碗」──運用補釘的意象傳達先民愛物的精神;「有福有祿有壽隨身碟」──以傳統窗花及福祿壽元素表現,而用陶做隨身碟本身就是一種挑戰;「貼花與鏤空雙層隔熱杯」──以早期牡丹花(代表富貴)等生活紋樣做裝飾性表現,功能上利用雙層的機能改善裝熱水易燙的問題。這次計畫還與台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進行產學合作,由他們負責包裝設計。有趣的是,因緣起自一位就讀該系的水里學生,剛好是林家祥同窗的妹妹,聽說有這個計畫,主動爭取配合設計,於是開始產學合作。這些同學將他們設計的包裝形象取名為「窯滾本事」,很有rock的感覺。為瞭解消費者的認知和接受度,水里蛇窯還做了問卷調查。二十九份有效問卷中,十五人選貼花杯,七人喜歡隨身碟,另七人看上「喝茶弄破碗」。在來水里蛇窯之前,大家對南投陶不甚瞭解,經過導覽解說之後,半數以上的人已能區別南投陶的特色。由此可見未來南投陶的推廣,水里蛇窯可扮演重要角色。

 

【從知識傳遞推廣南投陶】

在這次計畫執行過程中也遭遇許多挑戰,光是釉料問題就糾纏好幾個月,是水里蛇窯之前沒有遇到過的,但也因此激發解決問題的創意,最終能夠完成開發新產品。只是這樣的產品就是南投陶嗎?答案仍需要更多的檢驗,而且僅僅一次設計肯定不夠的。因此水里蛇窯將對園區軟硬體設施進行改善與調整,包含重製新版簡介、調整園區解說導覽、增設南投陶新作品發表展示空間、在實體通路和網路商店展售推廣,以及建構南投陶基因資料庫。這些努力一貫的目標,就是從知識傳遞做起,讓大眾認識南投陶、愛上南投陶。

網址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22.html
執行單位: 合興窯業工廠(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
地址: 南投縣水里鄉頂崁村水信路一段512巷21號
類別名稱: 陶瓷類
地區名稱: 南投縣
內容:

什麼是南投陶?面對這個問題,不僅外來遊客一臉茫然,連許多在地陶藝工作者也說不清楚,但是南投陶的特質就像人體內的基因,不時影響著他們的創作,那是來自土地的涵孕、鄉情的積累。合興窯是水里保存至今年代最久的蛇窯,從第一代窯主林江松搬遷至此築窯製陶迄今,即使經歷窯業沒落和九二一大地震的摧殘,歷代傳人依然守護著先人志業,以創新傳承的態度,為南投陶開闢永續未來。

【古老蛇窯經歷地震重生】

到水里的遊客很多是為蛇窯而來,其名聞遐邇可見一斑。水里蛇窯始建於民國十六年,至今已有八十五年歷史,從前以生產水缸、甕等粗陶為主,在當時十分興盛,直到塑膠五金製品問世,才沒落成為黃昏產業。第三代窯主林國隆接手時,窯業正逢面臨淘汰之際,父親林木倉語重心長交代,「窯業這行即使沒前途,但祖先傳下來的技術,我們有責任保護」。為了不讓祖業在這一代消失,林國隆積極轉型結合觀光,在八十二年將窯場重新定位為「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以古老蛇窯的歷史場景吸引觀光客,提供陶藝深度旅遊,果然深受歡迎。只是世事難料,開園才六年就遇上九二一大地震,不僅建築傾倒、作品損壞,連蛇窯主體也嚴重破壞。逢此巨變,林國隆咬緊牙根,以最快的速度,只花五十天就全面修復重新開幕。水里蛇窯經歷地震重生之際正逢千禧年,林國隆決定聯合兩位國寶級師傅,以傳統手擠坯技法製作全球最高的陶器,挑戰金氏世界紀錄。如今,這個高六百六十八公分的「千禧雙口瓶」已經成為水裡蛇窯聞名海內外的地標,向慕名而來的訪客訴說著台灣人堅韌的生命力。

 

【建立南投陶基因資料庫】

 

揉合傳統與新觀念,水里蛇窯朝著薪傳、觀光、社區發展的方向持續努力,憑藉園區的高知名度,成為推廣陶藝的重要場域。在經營觀光服務業之外,水里蛇窯也不忘研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創商品,曾因幫涵碧樓設計精緻衛浴陶品甚獲好評,而贏得國際頂級飯店的訂單,可見其設計製造的實力。在九十七年,水里蛇窯在工藝領域卓越的表現,經認證成為「台灣工藝之家」。近年來,水里蛇窯積極參與社區營造。九十七年舉辦「手藝庄頭工藝推廣計畫」,邀請居民參觀蛇窯,體驗玩陶樂趣,反應熱烈。九十八年開始參與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以嚴謹態度設計「夢風鈴」社區工藝品,希望帶動居民投入振興社區。九十九年的工藝扶植計畫以「古法創新──新南投陶創新產品開發」為主題,焦點在南投陶的創新研發。然而首先面對的問題是:什麼是南投陶?為了找尋答案,水里蛇窯由文獻收集開始,試圖釐清南投陶的歷史背景、特色元素和製作技術。經過蒐羅諸多文獻、圖片和實物,初步歸納分類後,已建立一個南投陶基因資料庫,而且後續仍將持續建檔。

 

【現代設計詮釋先民價值】

 

在產品策略上,是將分析出來的南投陶特色,透過古法結合現代創新設計,開發富有文化內涵的產品,並提升其現代使用價值。此外須傳遞先民惜物愛物的價值觀,重視南投陶早期的表現元素,利用現今科技提升生產效率,以仿古色彩為主,並提高產品區隔性。基於上述理念,由林家祥設計了三組作品:「喝茶弄破碗」──運用補釘的意象傳達先民愛物的精神;「有福有祿有壽隨身碟」──以傳統窗花及福祿壽元素表現,而用陶做隨身碟本身就是一種挑戰;「貼花與鏤空雙層隔熱杯」──以早期牡丹花(代表富貴)等生活紋樣做裝飾性表現,功能上利用雙層的機能改善裝熱水易燙的問題。這次計畫還與台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進行產學合作,由他們負責包裝設計。有趣的是,因緣起自一位就讀該系的水里學生,剛好是林家祥同窗的妹妹,聽說有這個計畫,主動爭取配合設計,於是開始產學合作。這些同學將他們設計的包裝形象取名為「窯滾本事」,很有rock的感覺。為瞭解消費者的認知和接受度,水里蛇窯還做了問卷調查。二十九份有效問卷中,十五人選貼花杯,七人喜歡隨身碟,另七人看上「喝茶弄破碗」。在來水里蛇窯之前,大家對南投陶不甚瞭解,經過導覽解說之後,半數以上的人已能區別南投陶的特色。由此可見未來南投陶的推廣,水里蛇窯可扮演重要角色。

 

【從知識傳遞推廣南投陶】

在這次計畫執行過程中也遭遇許多挑戰,光是釉料問題就糾纏好幾個月,是水里蛇窯之前沒有遇到過的,但也因此激發解決問題的創意,最終能夠完成開發新產品。只是這樣的產品就是南投陶嗎?答案仍需要更多的檢驗,而且僅僅一次設計肯定不夠的。因此水里蛇窯將對園區軟硬體設施進行改善與調整,包含重製新版簡介、調整園區解說導覽、增設南投陶新作品發表展示空間、在實體通路和網路商店展售推廣,以及建構南投陶基因資料庫。這些努力一貫的目標,就是從知識傳遞做起,讓大眾認識南投陶、愛上南投陶。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22.html

# 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 於 文創商店 - 3

名稱水里蛇窯
代表圖像http://cloud.culture.tw/e_upload_ccacloud/ccacloud/image/A0/B0/C0/D33/E358/F327/a81b0499-ef52-4e25-8713-41ce3f59bd87.jpg
簡介歷經興衰的焠鍊,一步一步的傳承下來 水里蛇窯是台灣現存最古老、最具傳統代表性的柴燒窯,也是努力傳承與發展台灣最具代表性之南投燒技藝的窯場。這經歷近百年的場域,讓台灣這塊美麗的土地充滿更多草根人物的傳奇與感人的故事。 水里蛇窯第一代窯主-林江松 水里蛇窯成立於民國十六年,由南投製陶師傅林江松(第一代窯主),鑑於水里當地為木材的集散地,燃料豐 富且陶土質佳,這些因素讓他決定舉家來到這裡成為當地第二戶的人家,也是最早到水里砌築窯爐的陶瓷工作者。由於第一戶人家是當地的大地主,剛開始頂崁還是尚未開發的荒地,因此地主希望藉由製陶師取土的需要來共同整地,把荒地整理成為可農耕的良田。 起初,窯場經營的狀況並非沒有遇到困難,在製作技術上經常遭遇到失敗的窘境,但這也激起窯主的研究精神,從失敗中記取教訓。由於他的努力,使得製陶技術得以成長,為水里成為陶藝之鄉的奠基者。 水里蛇窯第二代窯主-林木倉 第二代窯主林木倉(甕仔伯),十三歲開始學做陶器,在窯場中耳濡目染與用心學習之下,十九歲就成為能獨當一面的製陶師傅了,並延續了第一代的精神將水里蛇窯傳承下去。此時期是市場需求最旺盛、也是水里蛇窯陶器最風光的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產品為水缸、陶瓷日用品,也製作過當時抗戰需要的「防空缸」。由於這裡出產的陶器品質良好,口碑甚佳,幾乎每隔三至五天就可以出一次窯,也讓「搶窯」的文化在這裡衍生出來。「搶窯」為剛開窯時就冒著危險率先進窯取出成品,此時窯溫還高達兩百度以上的高溫,因此窯工須穿著布袋裝作為防護,這搶窯的文化也讓當地發生的許多的趣事,其中當地婦女還用此燙頭髮,可見當時蛇窯與地方生活的聯結是密不可分的。 水里蛇窯第三代窯主-林國隆 但是約民國六、七十年左右,傳統窯場的價值受到了塑膠等工業製品的取代,此危機讓水里蛇窯逐漸成為夕陽產業。「需要我回來繼承祖業嗎?」身為家中獨子,在外地求學的第三代窯主林國隆,在高中即將畢業時這樣詢問父親。而父親僅說了一句︰「雖然傳統燒窯的行業已經是夕陽產業,但這是祖先留下來的,我們有責任維護它。」就此林國隆便知曉傳承家族事業是父親的心願。 面對父親口中的「夕陽產業」,林國隆思索著拯救這個家族事業的方法。最終,他決定先充實自己的知識與能力,報考了聯合工專陶瓷玻璃工程科。第一天到學校報到時,他便告訴後來影響他至深的陳煥堂老師︰「這科系是我的第一志願,也是唯一志願,因為我家裡工廠快倒了。」這番話,讓林國隆得到這位恩師的關注與幫助。在求學與業界實習之餘,他思考著水里蛇窯生存的價值所在時,發現蛇窯除了具有生產傳統陶瓷的能力之外,最珍貴的價值莫過於「文化」與「歷史」。 因此於1983年接掌水里蛇窯時就有了明確的方向,秉持著「文化是有價值的,並且值得被保護」的理念開始執行歷經十年的老窯場改革計劃。這場革命將水里蛇窯具文化價值的部份進行產業化的包裝,並且賦予教育性。此舉讓水里蛇窯從生產陶瓷,轉型成為讓民眾學習歷史與傳統文化之文化創意產業。 於1993年11月12日,中華文化復興節這一天,水里蛇窯打破了工廠技術隱私的限制正式對外開放參觀,成為國內第一座觀光工廠「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以此守住水里蛇窯歷史命脈至今,也讓更多人有機會學習和認識充滿歷史與藝術價值的傳統陶瓷文化。同時,林國隆也不忘水里蛇窯製造傳統陶製品的本質,以設計創新加值陶藝產品打造自有品牌,將陶藝的美感帶進生活,讓現代人也能感受傳統窯燒的陶瓷文化與美學。 水里蛇窯第四代 為一群有夢想的孩子,並對傳統文化充滿著滿腔熱血的一群人,在水里蛇窯這塊土地上持續創造出更多的傳奇故事。
地址頂崁村水信路一段512巷21號
經度座標120.865325
緯度座標23.801327
開放時間AM 8:00~PM 17:30(週三公休)
電話886-49-2770967
傳真886-49-2775491
電子郵件ake@snakekiln.com.tw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snakekil
網站http://www.snakekiln.com.tw/buy_01.ph
交通指引(空)
Store NameShuili Snake Kil
IntroductionTempered by rises and falls, the Snake Kiln endures Shuili Snake Kiln is Taiwan’s oldest, most traditional extant wood-burning kiln. This kiln operation, representative of kiln arts in Nantou, works hard to endure and grow. This century-old area lends more local legends and inspiring tales to the beautiful land of Taiwan. Lin Jiangsong: Shuili Snake Kiln’s first-generation owner Shuili Snake Kiln was founded in 1927 by Lin Jiangsong, a master potter from Nantou. Shuili, a wood distribution center at the time, was a rich source of fuel and boasted fine quality clay, factors that drew Lin and his family here to become the second family in the area, as well as the earliest ceramics worker to build a brick kiln in Shuili. Since the first family in the area was that of a major local landholder, at first the village of Dingkan was an undeveloped wasteland; thus the landowner was willing to share the land with the potter so he could remove clay and turn the wasteland into arable land. Running the kiln yard was not without problems. The kiln owner often saw failure in production, but this only kindled his drive to gain more knowledge, learning from failure. Through hard work, his pottery making skills grew, paving the way for making Shuili into a pottery town. Lin Mucang: Shuili Snake Kiln’s second-generation owner Second generation kiln owner Lin Mucang was just 13 when he started to learn about pottery. Growing up around the kiln yard, he diligently learned the art, and by 19 he was a master potter able to work independently. He carried on the spirit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working to pass the Shuili Snake Kiln on to the next generation. This period was when market demand was at its peak; it was the golden age of Shuili Snake Kiln earthenware. Typical products included water vats and ceramic crockery; he also made “air defense vats” for concealing personnel during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Word of mouth spread due to the fine quality of pottery produced here. Every three to five days he could carry out a firing cycle, allowing the “kiln rushing” culture here to develop. “Kiln rushing” is when someone dashes into a newly opened kiln to remove finished pottery, into a blast of air at temperatures of over 200 ºC. The kiln workers had to wear protective clothing for this. This kiln rushing culture led to many interesting phenomena in the area; one was local women doing it to curl their hair. Clearly, the snake kiln had an inseparable connection to local life back then. Lin Guolong: third-generation kiln owner In the 1970s and 1980s, the traditional kiln yard’s profitability was hit by the growing plastic goods industry, a crisis that led to the Shuili Snake Kiln’s gradual decline. “Do you need me to come back and take over the family business?” asked Lin Guolong, the sole heir of the enterprise, of his father Lin Mucang as high school graduation approached. His father said just one thing: “The traditional kiln business may be a dying industry, but it’s a legacy of our ancestors and we have a duty to keep it going.” At that, Lin Guolong truly learned how much the family business meant to his father. Faced with his father’s words about a “dying industry,” Lin Guolong thought long and hard about how to save the family business. In the end, he decided to first strengthen his knowledge and skills by studying ceramics at Lien Ho Junior College of Technology. The first day of school, he told Chen Huantang, an instructor who would deeply influence him in the future, “This subject is my one and only aspiration, because my family’s business is about to collapse.” These words drew the concern and help of his mentor. Outside of his studies and internships, Lin thought about the value of the Shuili Snake Kiln’s continuing existence, and found that its most precious value besides its capacity to produce traditional ceramics is nothing more than its culture and history. In 1983, when he took over the Shuili Snake Kiln, Lin had a clear direction. Abiding by his notion that culture has value and is worth protecting, he launched a ten-year plan to reform the old kiln yard. In this effort, he repackaged the cultural value aspect of the Snake Kiln’s production and made it educational. This move changed the Snake Kiln from a ceramics manufacturer into a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in which visitors can learn about history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On November 12, 1993, at the Chinese Cultural Renaissance Festival, Shuili Snake Kiln dropped restrictions on its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secrets and opened the kiln to the public, and Taiwan’s first tourist factory, Shuili Snake Kiln Ceramics Cultural Park, was founded. This has sustained the kiln to this day, giving more people the chance to learn about a traditional ceramics culture full of historical and artistic value. At the same time, Lin Guolong hasn’t forgotten the Snake Kiln’s roots in traditional pottery making: innovative designs add value to his ceramic products, building his own brand, bringing the beauty of pottery to life, and allowing modern people to experience the culture and beauty of the traditional kiln. Shuili Snake Kiln’s fourth generation For kids filled with dreams and for people avid for traditional culture, Shuili Snake Kiln continues to create fabulous tales.
Opening Hours(空)
Traffic Guides(空)
主類別文創商店
縣市南投縣 水里鄉
群組類別文創商店
mainTypePK18
版本1.0
點閱數944
名稱: 水里蛇窯
代表圖像: http://cloud.culture.tw/e_upload_ccacloud/ccacloud/image/A0/B0/C0/D33/E358/F327/a81b0499-ef52-4e25-8713-41ce3f59bd87.jpg
簡介: 歷經興衰的焠鍊,一步一步的傳承下來 水里蛇窯是台灣現存最古老、最具傳統代表性的柴燒窯,也是努力傳承與發展台灣最具代表性之南投燒技藝的窯場。這經歷近百年的場域,讓台灣這塊美麗的土地充滿更多草根人物的傳奇與感人的故事。 水里蛇窯第一代窯主-林江松 水里蛇窯成立於民國十六年,由南投製陶師傅林江松(第一代窯主),鑑於水里當地為木材的集散地,燃料豐 富且陶土質佳,這些因素讓他決定舉家來到這裡成為當地第二戶的人家,也是最早到水里砌築窯爐的陶瓷工作者。由於第一戶人家是當地的大地主,剛開始頂崁還是尚未開發的荒地,因此地主希望藉由製陶師取土的需要來共同整地,把荒地整理成為可農耕的良田。 起初,窯場經營的狀況並非沒有遇到困難,在製作技術上經常遭遇到失敗的窘境,但這也激起窯主的研究精神,從失敗中記取教訓。由於他的努力,使得製陶技術得以成長,為水里成為陶藝之鄉的奠基者。 水里蛇窯第二代窯主-林木倉 第二代窯主林木倉(甕仔伯),十三歲開始學做陶器,在窯場中耳濡目染與用心學習之下,十九歲就成為能獨當一面的製陶師傅了,並延續了第一代的精神將水里蛇窯傳承下去。此時期是市場需求最旺盛、也是水里蛇窯陶器最風光的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產品為水缸、陶瓷日用品,也製作過當時抗戰需要的「防空缸」。由於這裡出產的陶器品質良好,口碑甚佳,幾乎每隔三至五天就可以出一次窯,也讓「搶窯」的文化在這裡衍生出來。「搶窯」為剛開窯時就冒著危險率先進窯取出成品,此時窯溫還高達兩百度以上的高溫,因此窯工須穿著布袋裝作為防護,這搶窯的文化也讓當地發生的許多的趣事,其中當地婦女還用此燙頭髮,可見當時蛇窯與地方生活的聯結是密不可分的。 水里蛇窯第三代窯主-林國隆 但是約民國六、七十年左右,傳統窯場的價值受到了塑膠等工業製品的取代,此危機讓水里蛇窯逐漸成為夕陽產業。「需要我回來繼承祖業嗎?」身為家中獨子,在外地求學的第三代窯主林國隆,在高中即將畢業時這樣詢問父親。而父親僅說了一句︰「雖然傳統燒窯的行業已經是夕陽產業,但這是祖先留下來的,我們有責任維護它。」就此林國隆便知曉傳承家族事業是父親的心願。 面對父親口中的「夕陽產業」,林國隆思索著拯救這個家族事業的方法。最終,他決定先充實自己的知識與能力,報考了聯合工專陶瓷玻璃工程科。第一天到學校報到時,他便告訴後來影響他至深的陳煥堂老師︰「這科系是我的第一志願,也是唯一志願,因為我家裡工廠快倒了。」這番話,讓林國隆得到這位恩師的關注與幫助。在求學與業界實習之餘,他思考著水里蛇窯生存的價值所在時,發現蛇窯除了具有生產傳統陶瓷的能力之外,最珍貴的價值莫過於「文化」與「歷史」。 因此於1983年接掌水里蛇窯時就有了明確的方向,秉持著「文化是有價值的,並且值得被保護」的理念開始執行歷經十年的老窯場改革計劃。這場革命將水里蛇窯具文化價值的部份進行產業化的包裝,並且賦予教育性。此舉讓水里蛇窯從生產陶瓷,轉型成為讓民眾學習歷史與傳統文化之文化創意產業。 於1993年11月12日,中華文化復興節這一天,水里蛇窯打破了工廠技術隱私的限制正式對外開放參觀,成為國內第一座觀光工廠「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以此守住水里蛇窯歷史命脈至今,也讓更多人有機會學習和認識充滿歷史與藝術價值的傳統陶瓷文化。同時,林國隆也不忘水里蛇窯製造傳統陶製品的本質,以設計創新加值陶藝產品打造自有品牌,將陶藝的美感帶進生活,讓現代人也能感受傳統窯燒的陶瓷文化與美學。 水里蛇窯第四代 為一群有夢想的孩子,並對傳統文化充滿著滿腔熱血的一群人,在水里蛇窯這塊土地上持續創造出更多的傳奇故事。
地址: 頂崁村水信路一段512巷21號
經度座標: 120.865325
緯度座標: 23.801327
開放時間: AM 8:00~PM 17:30(週三公休)
電話: 886-49-2770967
傳真: 886-49-2775491
電子郵件: ake@snakekiln.com.tw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snakekil
網站: http://www.snakekiln.com.tw/buy_01.ph
交通指引: (空)
Store Name: Shuili Snake Kil
Introduction: Tempered by rises and falls, the Snake Kiln endures Shuili Snake Kiln is Taiwan’s oldest, most traditional extant wood-burning kiln. This kiln operation, representative of kiln arts in Nantou, works hard to endure and grow. This century-old area lends more local legends and inspiring tales to the beautiful land of Taiwan. Lin Jiangsong: Shuili Snake Kiln’s first-generation owner Shuili Snake Kiln was founded in 1927 by Lin Jiangsong, a master potter from Nantou. Shuili, a wood distribution center at the time, was a rich source of fuel and boasted fine quality clay, factors that drew Lin and his family here to become the second family in the area, as well as the earliest ceramics worker to build a brick kiln in Shuili. Since the first family in the area was that of a major local landholder, at first the village of Dingkan was an undeveloped wasteland; thus the landowner was willing to share the land with the potter so he could remove clay and turn the wasteland into arable land. Running the kiln yard was not without problems. The kiln owner often saw failure in production, but this only kindled his drive to gain more knowledge, learning from failure. Through hard work, his pottery making skills grew, paving the way for making Shuili into a pottery town. Lin Mucang: Shuili Snake Kiln’s second-generation owner Second generation kiln owner Lin Mucang was just 13 when he started to learn about pottery. Growing up around the kiln yard, he diligently learned the art, and by 19 he was a master potter able to work independently. He carried on the spirit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working to pass the Shuili Snake Kiln on to the next generation. This period was when market demand was at its peak; it was the golden age of Shuili Snake Kiln earthenware. Typical products included water vats and ceramic crockery; he also made “air defense vats” for concealing personnel during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Word of mouth spread due to the fine quality of pottery produced here. Every three to five days he could carry out a firing cycle, allowing the “kiln rushing” culture here to develop. “Kiln rushing” is when someone dashes into a newly opened kiln to remove finished pottery, into a blast of air at temperatures of over 200 ºC. The kiln workers had to wear protective clothing for this. This kiln rushing culture led to many interesting phenomena in the area; one was local women doing it to curl their hair. Clearly, the snake kiln had an inseparable connection to local life back then. Lin Guolong: third-generation kiln owner In the 1970s and 1980s, the traditional kiln yard’s profitability was hit by the growing plastic goods industry, a crisis that led to the Shuili Snake Kiln’s gradual decline. “Do you need me to come back and take over the family business?” asked Lin Guolong, the sole heir of the enterprise, of his father Lin Mucang as high school graduation approached. His father said just one thing: “The traditional kiln business may be a dying industry, but it’s a legacy of our ancestors and we have a duty to keep it going.” At that, Lin Guolong truly learned how much the family business meant to his father. Faced with his father’s words about a “dying industry,” Lin Guolong thought long and hard about how to save the family business. In the end, he decided to first strengthen his knowledge and skills by studying ceramics at Lien Ho Junior College of Technology. The first day of school, he told Chen Huantang, an instructor who would deeply influence him in the future, “This subject is my one and only aspiration, because my family’s business is about to collapse.” These words drew the concern and help of his mentor. Outside of his studies and internships, Lin thought about the value of the Shuili Snake Kiln’s continuing existence, and found that its most precious value besides its capacity to produce traditional ceramics is nothing more than its culture and history. In 1983, when he took over the Shuili Snake Kiln, Lin had a clear direction. Abiding by his notion that culture has value and is worth protecting, he launched a ten-year plan to reform the old kiln yard. In this effort, he repackaged the cultural value aspect of the Snake Kiln’s production and made it educational. This move changed the Snake Kiln from a ceramics manufacturer into a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in which visitors can learn about history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On November 12, 1993, at the Chinese Cultural Renaissance Festival, Shuili Snake Kiln dropped restrictions on its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secrets and opened the kiln to the public, and Taiwan’s first tourist factory, Shuili Snake Kiln Ceramics Cultural Park, was founded. This has sustained the kiln to this day, giving more people the chance to learn about a traditional ceramics culture full of historical and artistic value. At the same time, Lin Guolong hasn’t forgotten the Snake Kiln’s roots in traditional pottery making: innovative designs add value to his ceramic products, building his own brand, bringing the beauty of pottery to life, and allowing modern people to experience the culture and beauty of the traditional kiln. Shuili Snake Kiln’s fourth generation For kids filled with dreams and for people avid for traditional culture, Shuili Snake Kiln continues to create fabulous tales.
Opening Hours: (空)
Traffic Guides: (空)
主類別: 文創商店
縣市: 南投縣 水里鄉
群組類別: 文創商店
mainTypePK: 18
版本: 1.0
點閱數: 944

# 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 於 工藝中心臺灣工藝之家 - 4

名稱林國隆
電話049-2770967
地址553南投縣水里鄉頂崁村水信路一段512巷21號
工坊名稱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日08:00~17:30
圖檔連結網址https://mocfile.moc.gov.tw/information/large/f09e58aa-1257-424d-b4ca-87b38cce4888.jpg
內容「蛇窯」所在地的頂崁村,早年因所望之處皆為窯廠,當地人舊稱「窯」,但隨著屋舍建築改變,大窯廠逐漸消失,生產水缸的小窯廠也已所剩無幾,林國隆家的窯廠是其中之一。老舊的小窯廠在身為第三第代傳人的林國隆改頭換貌下,保留了臺灣最古老、最具傳統代表性的柴燒歷史遺跡,成功打響了「蛇窯」名號,也為水里山城點亮了文化之燈,為青色山脈帶來人潮。  「蛇窯」主人林國隆,從祖父輩即開始從事製陶,父親林江松早年在南投「牛運堀」(南投陶之發源地)承襲家業製陶,後來因看上接近中央山脈的水里為木材集散地,燃料豐富且陶土質佳,非常適合製陶,1927年舉家遷徙至此,砌築蛇窯生產陶器迄今。  蛇窯燒窯技術源自大陸福州,水里蛇窯是臺灣現存最古老、最具傳統鄉土文化的柴燒窯,窯身順著山坡地形以土磚砌成,迴轉如蛇,長達百餘臺尺,其以木柴做為燃料,當柴灰落在坯體上,產生出豐富的色彩變化及樸拙的質感,實為現代窯所無法取代的。  林國隆因家業關係,自小即幫忙燒陶工作。國中畢業時,自忖功課並不出色,因此參與高中聯考時即以「冷門科」為設定,考上鹿港高中「輪機科」,「唉!我才上一天課就後悔了,因為我無法想像一個獨子能在海上討生活!」早熟的林國隆除了考慮自己的未來,也想到父親的產業,只因父親曾對他說:「雖然窯業是夕陽產業,但是這是祖先傳下來的技術,咱們有責任保護。」這席話讓林國隆興起了承襲家業之念。  當年,與陶瓷相關的學校僅有文化大學、國立藝專(臺藝大前身)和聯合工專,林國隆毅然從航海轉唸聯合工專陶瓷玻璃工程科,在這裡他遇到了恩師陳煥堂。他跟老師學課堂上的知識,但擔心唸完五年,家裡的窯廠可能早已垮了,所以第二個星期,他就對老師直言:「我來唸陶瓷工業是因為家裡的工廠快倒了!」陳煥堂老師很相挺地到窯廠,為其診斷並下改進之方帖,讓蛇窯延緩關閉的時間。  退伍前,陳煥堂老師給林國隆一封信,要他到中壢某陶瓷公司實習。面試時,他坦誠對老闆說只想在那裡工作一年。「如果你可以給說服我的理由,我就答應!」老闆回答。「家裡的窯廠快倒了,我來這裡是想要回去振興家業,我可以不支薪加班,請多給我研究工作⋯⋯」他如願以償待下來了,日以繼夜地工作學習。但當林國隆進入技術核心時,發現這家公司的製程是有問題的,進窯燒出的成品經常裂損,一番查究後才知道是冷卻過程出了問題,經修繕後,量率提升了97%,自己設計的第一個作品也為公司獲得一千萬元的訂單。  1982年,林國隆回鄉接手家業,他從歷史面上溯中國陶瓷文化,再探究臺灣蛇窯的初始與變革,他認為只要創新,「陶」也是藝術,只要具有歷史即具文化價值。因此,他將「陶」從生活器具延伸至藝術,將傳統技術化做文化教育、休閒娛樂的文化園區;另一方面,他也積極從事創作參與各種美展,讓蛇窯與創作相互輝映。  林國隆的陶作常有鑠古鑄今之美。〈昇華〉係以環保入題,本該是圓形的地球,因為遭破壞凹陷如倒C,弧型兩端露出嶙峋與凹凸的肌里,顯示地球遭受的傷痕,中央冉冉上升的植物意表大環境的修護與重生。該件作品目前被阿根廷建築博物館典藏。  〈太極〉以圓渾表達沉穩,看似緩和的太極招式,實則力道十足。〈宇宙陶盤〉則以泥板塑出銀河的星球軌道,意表宇宙的浩瀚,亦從宇宙觀論處事的心胸與遠見,他認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人生歷練讓視野寬闊,這股力量就是創作的源頭。  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讓南投縣受傷慘重,過去鬱鬱蔥蔥的草屯九九峰,因地震面目全非;隨後,在工藝家曾明男的號召下,南投縣的藝術家齊訪九九峰,希望藉以再造峰頭的人潮。在〈九九峰情〉中,林國隆即描繪人們群集山頭的景況,他特以金色銜接黑色,代表九九峰的未來將如黃金般閃爍奪目。  在水里蛇窯文化園區的入口處,矗立著高逾6.68公尺的〈千禧雙口瓶〉,是林國隆特別邀請兩位國寶級老師傅林木倉與蔣逢榮所作,他以兩位「國寶」以傳統手擠坯完成的這件曠世「巨作」,挑戰世界金氏紀錄,獲得了全世界最高的陶製品殊榮。林國隆說,此舉是為了喚醒世人對陶藝的重視,而這也是他的創作和經營的一貫核心。(34期)
資料來源網址https://www.ntcri.gov.tw/houseinfo_200_57.html
名稱: 林國隆
電話: 049-2770967
地址: 553南投縣水里鄉頂崁村水信路一段512巷21號
工坊名稱: 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
開放時間: 週一至週日08:00~17:30
圖檔連結網址: https://mocfile.moc.gov.tw/information/large/f09e58aa-1257-424d-b4ca-87b38cce4888.jpg
內容: 「蛇窯」所在地的頂崁村,早年因所望之處皆為窯廠,當地人舊稱「窯」,但隨著屋舍建築改變,大窯廠逐漸消失,生產水缸的小窯廠也已所剩無幾,林國隆家的窯廠是其中之一。老舊的小窯廠在身為第三第代傳人的林國隆改頭換貌下,保留了臺灣最古老、最具傳統代表性的柴燒歷史遺跡,成功打響了「蛇窯」名號,也為水里山城點亮了文化之燈,為青色山脈帶來人潮。  「蛇窯」主人林國隆,從祖父輩即開始從事製陶,父親林江松早年在南投「牛運堀」(南投陶之發源地)承襲家業製陶,後來因看上接近中央山脈的水里為木材集散地,燃料豐富且陶土質佳,非常適合製陶,1927年舉家遷徙至此,砌築蛇窯生產陶器迄今。  蛇窯燒窯技術源自大陸福州,水里蛇窯是臺灣現存最古老、最具傳統鄉土文化的柴燒窯,窯身順著山坡地形以土磚砌成,迴轉如蛇,長達百餘臺尺,其以木柴做為燃料,當柴灰落在坯體上,產生出豐富的色彩變化及樸拙的質感,實為現代窯所無法取代的。  林國隆因家業關係,自小即幫忙燒陶工作。國中畢業時,自忖功課並不出色,因此參與高中聯考時即以「冷門科」為設定,考上鹿港高中「輪機科」,「唉!我才上一天課就後悔了,因為我無法想像一個獨子能在海上討生活!」早熟的林國隆除了考慮自己的未來,也想到父親的產業,只因父親曾對他說:「雖然窯業是夕陽產業,但是這是祖先傳下來的技術,咱們有責任保護。」這席話讓林國隆興起了承襲家業之念。  當年,與陶瓷相關的學校僅有文化大學、國立藝專(臺藝大前身)和聯合工專,林國隆毅然從航海轉唸聯合工專陶瓷玻璃工程科,在這裡他遇到了恩師陳煥堂。他跟老師學課堂上的知識,但擔心唸完五年,家裡的窯廠可能早已垮了,所以第二個星期,他就對老師直言:「我來唸陶瓷工業是因為家裡的工廠快倒了!」陳煥堂老師很相挺地到窯廠,為其診斷並下改進之方帖,讓蛇窯延緩關閉的時間。  退伍前,陳煥堂老師給林國隆一封信,要他到中壢某陶瓷公司實習。面試時,他坦誠對老闆說只想在那裡工作一年。「如果你可以給說服我的理由,我就答應!」老闆回答。「家裡的窯廠快倒了,我來這裡是想要回去振興家業,我可以不支薪加班,請多給我研究工作⋯⋯」他如願以償待下來了,日以繼夜地工作學習。但當林國隆進入技術核心時,發現這家公司的製程是有問題的,進窯燒出的成品經常裂損,一番查究後才知道是冷卻過程出了問題,經修繕後,量率提升了97%,自己設計的第一個作品也為公司獲得一千萬元的訂單。  1982年,林國隆回鄉接手家業,他從歷史面上溯中國陶瓷文化,再探究臺灣蛇窯的初始與變革,他認為只要創新,「陶」也是藝術,只要具有歷史即具文化價值。因此,他將「陶」從生活器具延伸至藝術,將傳統技術化做文化教育、休閒娛樂的文化園區;另一方面,他也積極從事創作參與各種美展,讓蛇窯與創作相互輝映。  林國隆的陶作常有鑠古鑄今之美。〈昇華〉係以環保入題,本該是圓形的地球,因為遭破壞凹陷如倒C,弧型兩端露出嶙峋與凹凸的肌里,顯示地球遭受的傷痕,中央冉冉上升的植物意表大環境的修護與重生。該件作品目前被阿根廷建築博物館典藏。  〈太極〉以圓渾表達沉穩,看似緩和的太極招式,實則力道十足。〈宇宙陶盤〉則以泥板塑出銀河的星球軌道,意表宇宙的浩瀚,亦從宇宙觀論處事的心胸與遠見,他認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人生歷練讓視野寬闊,這股力量就是創作的源頭。  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讓南投縣受傷慘重,過去鬱鬱蔥蔥的草屯九九峰,因地震面目全非;隨後,在工藝家曾明男的號召下,南投縣的藝術家齊訪九九峰,希望藉以再造峰頭的人潮。在〈九九峰情〉中,林國隆即描繪人們群集山頭的景況,他特以金色銜接黑色,代表九九峰的未來將如黃金般閃爍奪目。  在水里蛇窯文化園區的入口處,矗立著高逾6.68公尺的〈千禧雙口瓶〉,是林國隆特別邀請兩位國寶級老師傅林木倉與蔣逢榮所作,他以兩位「國寶」以傳統手擠坯完成的這件曠世「巨作」,挑戰世界金氏紀錄,獲得了全世界最高的陶製品殊榮。林國隆說,此舉是為了喚醒世人對陶藝的重視,而這也是他的創作和經營的一貫核心。(34期)
資料來源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houseinfo_200_57.html

# 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 於 藝文活動-所有類別 - 5

發行版本1.4
唯一辨識碼655c571573f77c8e1cc86847
活動名稱2023第四屆水里窯神祭
活動類別16
活動場次資訊1::
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3/11/25 15:30:00
地址: : 南投縣水里鄉回窯路16號
場地名稱: : 南投縣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
是否售票: : N
價格: : (空)
緯度: : 23.793493
經度: : 120.8786026
結束時間: : 2023/11/25 19:00:00
演出單位(中華民國)台灣天祥太鼓團;(中華民國)沃 佛朗明哥;(中華民國)成城國小中國鼓隊;(中華民國)南投縣水里鄉頂崁社區發展協會
折扣資訊(空)
簡介說明10年前的約定:水里成年禮 2013埋在雙口瓶廣場的願望還記得嗎?當時16歲剛學會為自己人生負責的時刻,過了10年你又成為怎樣的大人了呢?當天將會邀請當時埋下願望的學生回來,並讓今年成年的孩子埋下新的願望。 迎窯神儀式:遙窯相望,代代相傳 將水里蛇窯從中國五百年古窯:南風古灶點燃之窯火,火把結合「南投陶」的技藝,傳遞至水里蛇窯,象徵著文化交流與傳承。 藝術演出:陶樂器x擊鼓x佛朗明哥 以不同的表演藝術形式詮釋水里頂崁社區的邵族的「逐鹿傳說」及水里蛇窯「玉蛇娘娘」信仰,完整講述水里水、木、陶的故事。 第四屆窯神祭儼然成為水里在地重要文化慶典,今年傳承南投陶的精神,傳遞文化信仰的能量,為發展一期一會的水里四季祭典,希望於歲末年終時,將水里人凝聚在一起,共同歡度冬季節慶。 活動資訊 演前活動 15:30-16:00 水里成年禮 16:10-16:40 迎窯神儀式 17:00-17:30 窯邊美食 窯神祭藝術演出 17:30-18:00 祈福儀式 18:00-18:15 貴賓致詞 18:15-19:00 藝術演出 特別演出嘉賓:南投縣水里鄉頂崁社區發展協會、成城國小中國鼓隊、沃 佛朗明哥 W.O Flamenco Studio、台灣天祥太鼓團 Tensyo taiko
圖片連結(空)
主辦單位1:: : 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
2:: : 众擊有限公司(众擊坊)
協辦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贊助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其他單位1:: : (指導)文化部
售票網址(空)
推廣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sskshop/
備註(空)
編輯時間(空)
來源網站名稱全國藝文活動資訊系統
活動起始日期2023/11/25
活動結束日期2023/11/25
點閱數0
發行版本: 1.4
唯一辨識碼: 655c571573f77c8e1cc86847
活動名稱: 2023第四屆水里窯神祭
活動類別: 16
活動場次資訊: 1::
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3/11/25 15:30:00
地址: : 南投縣水里鄉回窯路16號
場地名稱: : 南投縣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
是否售票: : N
價格: : (空)
緯度: : 23.793493
經度: : 120.8786026
結束時間: : 2023/11/25 19:00:00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台灣天祥太鼓團;(中華民國)沃 佛朗明哥;(中華民國)成城國小中國鼓隊;(中華民國)南投縣水里鄉頂崁社區發展協會
折扣資訊: (空)
簡介說明: 10年前的約定:水里成年禮 2013埋在雙口瓶廣場的願望還記得嗎?當時16歲剛學會為自己人生負責的時刻,過了10年你又成為怎樣的大人了呢?當天將會邀請當時埋下願望的學生回來,並讓今年成年的孩子埋下新的願望。 迎窯神儀式:遙窯相望,代代相傳 將水里蛇窯從中國五百年古窯:南風古灶點燃之窯火,火把結合「南投陶」的技藝,傳遞至水里蛇窯,象徵著文化交流與傳承。 藝術演出:陶樂器x擊鼓x佛朗明哥 以不同的表演藝術形式詮釋水里頂崁社區的邵族的「逐鹿傳說」及水里蛇窯「玉蛇娘娘」信仰,完整講述水里水、木、陶的故事。 第四屆窯神祭儼然成為水里在地重要文化慶典,今年傳承南投陶的精神,傳遞文化信仰的能量,為發展一期一會的水里四季祭典,希望於歲末年終時,將水里人凝聚在一起,共同歡度冬季節慶。 活動資訊 演前活動 15:30-16:00 水里成年禮 16:10-16:40 迎窯神儀式 17:00-17:30 窯邊美食 窯神祭藝術演出 17:30-18:00 祈福儀式 18:00-18:15 貴賓致詞 18:15-19:00 藝術演出 特別演出嘉賓:南投縣水里鄉頂崁社區發展協會、成城國小中國鼓隊、沃 佛朗明哥 W.O Flamenco Studio、台灣天祥太鼓團 Tensyo taiko
圖片連結: (空)
主辦單位: 1:: : 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
2:: : 众擊有限公司(众擊坊)
協辦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贊助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其他單位: 1:: : (指導)文化部
售票網址: (空)
推廣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sskshop/
備註: (空)
編輯時間: (空)
來源網站名稱: 全國藝文活動資訊系統
活動起始日期: 2023/11/25
活動結束日期: 2023/11/25
點閱數: 0

# 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 於 擁抱田園風光-農村旅遊資訊 - 6

名稱水里溪親水公園自行車道
地理位置南投縣水里鄉新台16線
維護單位水里鄉公所觀光建設課
聯絡電話049-277-2141轉210、211、212、213;傳真:049-277-0530
特色位於新台16線集集往水里方向,近水里市區右轉就可到達親水公園自行車道。入口會先見到一處極限運動場,前面就是全長約200公尺的自行車道,依傍著水里溪的自然景觀,遠處可見玉峰橋,沿路設有休憩涼亭,午后可在涼亭內小睡片刻,享受微風徐徐吹來,遠望翠綠山巒,可真是休閒愜意啊!。車道沿路景點有水里生態教育農園、上安香菇教育農場、甘喜農場、樟腦產業文化園區、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是一條休閒遊玩以及喜歡自然生態的好去處。。由於車道附近曾遭受九二一大地震的影響,使原來平坦的綠地,隆起一座小山丘,經過多年的孕育,小山丘上已經生長出植被,一片綠意盎然,台灣巒樹也長得很高大,看不出曾遭逢地震災害的痕跡。水里溪的水質清澈,這裡常舉辦水上活動,如水上輕艇,喜愛水上活動的人士都熟知這邊的水性,也會一同享受水上的刺激。步道旁種植椰子樹,椰林樹下面的路自行車也能夠到達,可更貼近小溪喔!。遠眺風景一覽無遺,翠綠的山巒與潺潺的水里溪構成一幅道地的山水畫,有一種世外桃源之感,與近在咫尺的新台16線構成強烈對比,喜歡自行車的朋友們一定不能錯過!
基本收費免費
建議停留時間0.5天
最佳旅遊時令4,5,6,7,8,9,10
交通指引開車。走國道一號至南屯交流道,下接中彰快速道路,再接國道三號往南投方向至名間交流道下,左轉台3線至濁水,接新台16線往集集、水里方向。
停車場進入親水公園自行車道,小客車沿路可停。
貼心叮嚀(空)
必須裝備(空)
官方網址(空)
景點縣市南投縣
鄉鎮水里鄉
緯度23.7919524
經度120.8613785
名稱: 水里溪親水公園自行車道
地理位置: 南投縣水里鄉新台16線
維護單位: 水里鄉公所觀光建設課
聯絡電話: 049-277-2141轉210、211、212、213;傳真:049-277-0530
特色: 位於新台16線集集往水里方向,近水里市區右轉就可到達親水公園自行車道。入口會先見到一處極限運動場,前面就是全長約200公尺的自行車道,依傍著水里溪的自然景觀,遠處可見玉峰橋,沿路設有休憩涼亭,午后可在涼亭內小睡片刻,享受微風徐徐吹來,遠望翠綠山巒,可真是休閒愜意啊!。車道沿路景點有水里生態教育農園、上安香菇教育農場、甘喜農場、樟腦產業文化園區、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是一條休閒遊玩以及喜歡自然生態的好去處。。由於車道附近曾遭受九二一大地震的影響,使原來平坦的綠地,隆起一座小山丘,經過多年的孕育,小山丘上已經生長出植被,一片綠意盎然,台灣巒樹也長得很高大,看不出曾遭逢地震災害的痕跡。水里溪的水質清澈,這裡常舉辦水上活動,如水上輕艇,喜愛水上活動的人士都熟知這邊的水性,也會一同享受水上的刺激。步道旁種植椰子樹,椰林樹下面的路自行車也能夠到達,可更貼近小溪喔!。遠眺風景一覽無遺,翠綠的山巒與潺潺的水里溪構成一幅道地的山水畫,有一種世外桃源之感,與近在咫尺的新台16線構成強烈對比,喜歡自行車的朋友們一定不能錯過!
基本收費: 免費
建議停留時間: 0.5天
最佳旅遊時令: 4,5,6,7,8,9,10
交通指引: 開車。走國道一號至南屯交流道,下接中彰快速道路,再接國道三號往南投方向至名間交流道下,左轉台3線至濁水,接新台16線往集集、水里方向。
停車場: 進入親水公園自行車道,小客車沿路可停。
貼心叮嚀: (空)
必須裝備: (空)
官方網址: (空)
景點縣市: 南投縣
鄉鎮: 水里鄉
緯度: 23.7919524
經度: 120.8613785
[ 搜尋所有 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 ... ]

根據電話 049-2770967 找到的相關資料

# 049-2770967 於 出進口廠商登記資料

統一編號61960254
原始登記日期20090923
核發日期20230628
廠商中文名稱超群陶瓷有限公司
廠商英文名稱LITAO COLLECTION CO., LTD.
中文營業地址(空)
英文營業地址No. 22, Ln. 18, Dingkan Vil., Shuili Township, Nantou County 553, Taiwan (R.O.C.)
代表人林O祥
電話號碼049-2770967
傳真號碼049-2775117
進口資格
出口資格
統一編號: 61960254
原始登記日期: 20090923
核發日期: 20230628
廠商中文名稱: 超群陶瓷有限公司
廠商英文名稱: LITAO COLLECTION CO., LTD.
中文營業地址: (空)
英文營業地址: No. 22, Ln. 18, Dingkan Vil., Shuili Township, Nantou County 553, Taiwan (R.O.C.)
代表人: 林O祥
電話號碼: 049-2770967
傳真號碼: 049-2775117
進口資格:
出口資格:
[ 搜尋所有 049-2770967 ... ]

根據地址 南投縣水里鄉頂崁村水信路一段512巷21號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3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南投縣水里鄉頂崁村水信路一段512巷21號 ...)

合興窯業工廠

主要產品: 232耐火、黏土建材及其他陶瓷製品 | 統一編號: 61760544 | 工廠登記狀態: 生產中 | 南投縣水里鄉頂崁村水信路一段512巷21號

@ 登記工廠名錄

合興窯業工廠

公司統一編號: 61760544 | 登錄項目: 公司/商業登記 | 南投縣水里鄉頂崁村水信路一段512巷21號 | 食品業者登錄字號: M-200040115-00000-2

@ 食品業者登錄資料集

合興窯業工廠

公司統一編號: 61760544 | 登錄項目: 餐飲場所 | 南投縣水里鄉頂崁村水信路一段512巷21號 | 食品業者登錄字號: M-200040115-00003-5

@ 食品業者登錄資料集

合興窯業工廠

主要產品: 232耐火、黏土建材及其他陶瓷製品 | 統一編號: 61760544 | 工廠登記狀態: 生產中 | 南投縣水里鄉頂崁村水信路一段512巷21號

@ 登記工廠名錄

合興窯業工廠

公司統一編號: 61760544 | 登錄項目: 公司/商業登記 | 南投縣水里鄉頂崁村水信路一段512巷21號 | 食品業者登錄字號: M-200040115-00000-2

@ 食品業者登錄資料集

合興窯業工廠

公司統一編號: 61760544 | 登錄項目: 餐飲場所 | 南投縣水里鄉頂崁村水信路一段512巷21號 | 食品業者登錄字號: M-200040115-00003-5

@ 食品業者登錄資料集
[ 搜尋所有 南投縣水里鄉頂崁村水信路一段512巷21號 ... ]

地址 南投縣水里鄉頂崁村水信路一段512巷21號 找到的公司登記或商業登記

(以下顯示 1 筆) (或要:查詢所有 南投縣水里鄉頂崁村水信路一段512巷21號)
公司地址負責人統一編號狀態

南投縣水里鄉頂崁村水信路一段512巷21號
林國隆61760544核准設立 - 合夥 (核准文號: 1120003747)

登記地址: 南投縣水里鄉頂崁村水信路一段512巷21號 | 負責人: 林國隆 | 統編: 61760544 | 核准設立 - 合夥 (核准文號: 1120003747)

與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同分類的觀光工廠名錄

王子創意文具國

觀光工廠預約電話: 02-25783927 | 北部 | 新北市林口區粉寮路一段86號

臺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花蓮觀光酒廠

觀光工廠預約電話: 03-8222130 | 東部 | 花蓮市美工路6號

池上鄉農會觀光工廠金色豐收館

觀光工廠預約電話: 089-865936 | 東部 | 台東縣池上鄉新興村7鄰85-6號

一太e衛浴觀光工廠

觀光工廠預約電話: 02-24342111#503 | 北部 | 基隆市安樂區大武崙工業區武訓街51號

虹泰水凝膠世界

觀光工廠預約電話: 06-2724880 | 南部 | 台南市仁德區中正路3段523巷116號

台灣穀堡

觀光工廠預約電話: 04-8926088 | 中部 | 彰化縣埤頭鄉彰水路二段526號

許新旺陶瓷紀念博物館

觀光工廠預約電話: 02-26789571 | 北部 | 新北市鶯歌區尖山埔路81號

巧克力共和國

觀光工廠預約電話: 03-3656555#777 | 北部 | 桃園市八德區介壽路二段巧克力街底(巧克力共和國

雅聞魅力博覽館

觀光工廠預約電話: 03-4883800 | 北部 | 桃園市楊梅區中山北路1段21巷1號

愛玩色創意館

觀光工廠預約電話: 04-8886016 | 中部 | 彰化縣北斗鎮中寮里三號路296號

卷木森活館

觀光工廠預約電話: 04-7812018 | 中部 | 彰化縣鹿港鎮工業東三路6號

宜蘭餅發明館

觀光工廠預約電話: 03-9905999 | 北部 | 宜蘭縣蘇澳鎮海山西路369號

良作工場農業文創館

觀光工廠預約電話: 05-5529586 | 中部 | 雲林縣大埤鄉豐田路57號

臺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屏東觀光酒廠

觀光工廠預約電話: 08-7781640 | 南部 | 屏東縣內埔鄉建國路34號

梅問屋梅子元氣館

觀光工廠預約電話: 0800-606060 | 南部 | 嘉義縣梅山鄉中山路527號

王子創意文具國

觀光工廠預約電話: 02-25783927 | 北部 | 新北市林口區粉寮路一段86號

臺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花蓮觀光酒廠

觀光工廠預約電話: 03-8222130 | 東部 | 花蓮市美工路6號

池上鄉農會觀光工廠金色豐收館

觀光工廠預約電話: 089-865936 | 東部 | 台東縣池上鄉新興村7鄰85-6號

一太e衛浴觀光工廠

觀光工廠預約電話: 02-24342111#503 | 北部 | 基隆市安樂區大武崙工業區武訓街51號

虹泰水凝膠世界

觀光工廠預約電話: 06-2724880 | 南部 | 台南市仁德區中正路3段523巷116號

台灣穀堡

觀光工廠預約電話: 04-8926088 | 中部 | 彰化縣埤頭鄉彰水路二段526號

許新旺陶瓷紀念博物館

觀光工廠預約電話: 02-26789571 | 北部 | 新北市鶯歌區尖山埔路81號

巧克力共和國

觀光工廠預約電話: 03-3656555#777 | 北部 | 桃園市八德區介壽路二段巧克力街底(巧克力共和國

雅聞魅力博覽館

觀光工廠預約電話: 03-4883800 | 北部 | 桃園市楊梅區中山北路1段21巷1號

愛玩色創意館

觀光工廠預約電話: 04-8886016 | 中部 | 彰化縣北斗鎮中寮里三號路296號

卷木森活館

觀光工廠預約電話: 04-7812018 | 中部 | 彰化縣鹿港鎮工業東三路6號

宜蘭餅發明館

觀光工廠預約電話: 03-9905999 | 北部 | 宜蘭縣蘇澳鎮海山西路369號

良作工場農業文創館

觀光工廠預約電話: 05-5529586 | 中部 | 雲林縣大埤鄉豐田路57號

臺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屏東觀光酒廠

觀光工廠預約電話: 08-7781640 | 南部 | 屏東縣內埔鄉建國路34號

梅問屋梅子元氣館

觀光工廠預約電話: 0800-606060 | 南部 | 嘉義縣梅山鄉中山路52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