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璋滿古厝(85號)
- 文資局歷史建築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個案名稱張璋滿古厝(85號)的現狀是目前僅作為祭祀及置物空間,日常管理維護尚可,應留意祭祀用火及堆放的物品不宜放置易燃物品。, 歷史沿革是張璋滿古厝包括沙美85及87號,為張氏赴檳城工作後於清末返鄉建造,本棟85號於清光緒5年(1879)竣工。國軍駐金後曾作為連部住所,至823砲戰後遷離,民國58年(1969)翻修屋頂,民國91年(2002)再次翻修屋頂及部分牆面,民國98年(2009)依《金門縣私有歷史建築修復獎助辦法》申請補助,完成整體性修復,目前古厝仍保留當地民居風格。 (詳細歷史沿革待日後修復及再利用計畫深入調查).

張璋滿古厝(85號)的地圖

案件編號20031201000003
個案名稱張璋滿古厝(85號)
種類

1:

code : A3
name : 宅第
歷史沿革張璋滿古厝包括沙美85及87號,為張氏赴檳城工作後於清末返鄉建造,本棟85號於清光緒5年(1879)竣工。國軍駐金後曾作為連部住所,至823砲戰後遷離,民國58年(1969)翻修屋頂,民國91年(2002)再次翻修屋頂及部分牆面,民國98年(2009)依《金門縣私有歷史建築修復獎助辦法》申請補助,完成整體性修復,目前古厝仍保留當地民居風格。 (詳細歷史沿革待日後修復及再利用計畫深入調查)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歷史建築清冊
評定基準

1: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指定登錄理由1.創建年期久遠者。 2.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
所屬主管機關金門縣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

1:

itemNo : 1
cityName : 金門縣
distName : 金沙鎮
address : 沙美85號
經度118.41302886505
緯度24.492068451748
主管機關名稱金門縣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金門縣金城鎮環島北路一段66號
代表圖像圖
所有權屬

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張OO

2: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張OO

3: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張OO

4: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張OO

5: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張OO

6: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張OO

7: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張OO

8: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張OO

9: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張OO

10: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張OO

1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張OO

12: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張OO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historicalBuilding/20031201000003
外觀特徵1.此古厝格局為二落大厝,屋頂為傳統閩南式雙坡採翹脊型式,屋面兩側各有三條筒瓦;建築牆身材料正面及左側面上緣為斗砌牆、下緣為花崗石條砌牆體;背立面上緣為磚砌,下緣為花崗石條砌,攑頭牆面上緣為煙炙磚牆下方搭配石砌牆體。 2.右側與歷史建築張璋滿古厝(87號)以隘門搭接,隘門上有花瓶欄杆。 3.山牆脊墜裝飾華麗,以蝙蝠、如意捲紋、彩帶及書卷組合而成,後落大規壁與攑頭連接之牆面,即巷頭門上方作一小型圓拱門搭配木板門。 4.正立面拱仔頭及水車堵飾有泥塑彩繪,拱仔頭還可見泥塑螭虎紋樣;窗楣亦以泥塑飾有「畫閣雕軒」、「竹苞松茂」,有居所富麗堂皇之意,亦可延伸祈求子孫長壽、興旺之意。 5.正立面檐板左右之彩繪裝飾別緻,一邊分別以五個桃型為外框,內部再繪果物、珊瑚、牡丹等吉祥寓意主題之彩繪。 6.榻受身堵及對看堵以彩磁裝飾,身堵外框另飾以泥塑裝飾,主題為蝴蝶、如意捲草及書卷,正門之門額可見「儒林衍派」家徽,兩側之水車堵亦飾有泥塑及彩繪裝飾。
室內特徵1.此大厝由外至內中軸線上為前埕、榻受、前廳、向寮、深井、巷頭、正廳、壽堂後,廳兩側為房,深井兩側為攑頭,巷頭上方為半樓構造,承重牆系統採硬山擱楹式。 2.前落主要出入口之木門木雕精緻,門印為松鶴竹鹿石雕,內側並保有抵禦盜匪之輪前門構造,室內窗扇以木製為主,鏡面牆門聯及窗楣以聯對裝飾、上方為卍字不斷紋彩繪裝飾。 3.正廳牆面上緣抹灰下緣為磚砌,木製壽屏兩側門楣為花鳥題材木雕、上方作柿蒂紋樣。
使用情形祭祀及儲藏空間使用。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狀況大致良好,仍須留意祭祀用火安全。
現狀目前僅作為祭祀及置物空間,日常管理維護尚可,應留意祭祀用火及堆放的物品不宜放置易燃物品。
是否開放(空)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82-325643#809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府教社字第0920057150號
公告日期 : 2003-12-01 22:59:06.0
影音多媒體圖片

1:

mediaName : U129 金門縣 張璋滿古厝(85號) (歷建)0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3932/photo/U129 金門縣 張璋滿古厝(85號) (歷建)01.JPG

2:

mediaName : U129 金門縣 張璋滿古厝(85號) (歷建)02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3933/photo/U129 金門縣 張璋滿古厝(85號) (歷建)02.JPG

3:

mediaName : 張璋滿古厝(85號)0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6-15/1ae903f9-509a-4929-a744-bcda0b02e228/02.jpg

4:

mediaName : 張璋滿古厝(85號)02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6-15/801bccb4-b123-4828-989a-e66784c619b2/03.jpg

5:

mediaName : 張璋滿古厝(85號)0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6-15/64f34d4c-642c-45a0-8f5b-39cf61455cec/04.jpg

6:

mediaName : 張璋滿古厝(85號)04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6-15/b3f8ab2c-d9e2-4780-baa9-846d27b79718/05.jpg

7:

mediaName : 張璋滿古厝(85號)05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6-15/2e382952-60fb-475f-907b-fd2e4eea6257/06.jpg

8:

mediaName : 張璋滿古厝(85號)06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6-15/f79a9cb9-4937-4da8-89d4-c1f1ce00259b/07.jpg

9:

mediaName : 張璋滿古厝(85號)0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6-15/34112a9f-17b0-4a6d-893d-e30648a9604d/08.jpg

10:

mediaName : 張璋滿古厝(85號)08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6-15/5bb351dd-9fed-4e23-a69b-0a1121d94c52/09.jpg

11:

mediaName : 張璋滿古厝(85號)09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6-15/dc44b262-2fc0-4f25-adf8-57dda26fa203/10.jpg

12:

mediaName : 張璋滿古厝(85號)10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6-15/708c0656-5263-43de-b9b1-789a402128a4/11.jpg

13:

mediaName : 張璋滿古厝(85號)1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6-15/dd192f57-0dab-40ad-8a55-07d768bdbc76/12.jpg

14:

mediaName : 張璋滿古厝(85號)12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6-15/ae1dcc42-01f0-40c0-8b7f-53f44b18c6a1/13.jpg

15:

mediaName : 張璋滿古厝(85號)1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6-15/cb94b9de-95e5-430c-97b5-5f8212a7abb4/14.jpg

16:

mediaName : 張璋滿古厝(85號)14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6-15/a855de94-5814-499c-b91e-43f4342fae47/15.jpg

17:

mediaName : 張璋滿古厝(85號)15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6-15/97167335-0900-4fac-9525-2f583a977ccb/16.jpg

18:

mediaName : 張璋滿古厝(85號)16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6-15/c4866472-67ec-47d7-9936-de9c4cc8e0b0/17.jpg
公告資料

1: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2-06-15/12011cb7-5d70-4f3c-922a-3ec7caf3e362/92年歷史建築指定公告.pdf
地籍資料

1: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2-06-15/cef696f4-ba91-4e78-831f-0ea696fc3924/張璋滿古厝(85號)-地籍圖.jpg

案件編號

20031201000003

個案名稱

張璋滿古厝(85號)

種類

1:

code : A3
name : 宅第

歷史沿革

張璋滿古厝包括沙美85及87號,為張氏赴檳城工作後於清末返鄉建造,本棟85號於清光緒5年(1879)竣工。國軍駐金後曾作為連部住所,至823砲戰後遷離,民國58年(1969)翻修屋頂,民國91年(2002)再次翻修屋頂及部分牆面,民國98年(2009)依《金門縣私有歷史建築修復獎助辦法》申請補助,完成整體性修復,目前古厝仍保留當地民居風格。 (詳細歷史沿革待日後修復及再利用計畫深入調查)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歷史建築清冊

評定基準

1: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指定登錄理由

1.創建年期久遠者。 2.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

所屬主管機關

金門縣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

1:

itemNo : 1
cityName : 金門縣
distName : 金沙鎮
address : 沙美85號

經度

118.41302886505

緯度

24.492068451748

主管機關名稱

金門縣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金門縣金城鎮環島北路一段66號

代表圖像

圖

所有權屬

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張OO

2: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張OO

3: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張OO

4: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張OO

5: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張OO

6: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張OO

7: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張OO

8: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張OO

9: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張OO

10: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張OO

1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張OO

12: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張OO

網站連結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historicalBuilding/20031201000003

外觀特徵

1.此古厝格局為二落大厝,屋頂為傳統閩南式雙坡採翹脊型式,屋面兩側各有三條筒瓦;建築牆身材料正面及左側面上緣為斗砌牆、下緣為花崗石條砌牆體;背立面上緣為磚砌,下緣為花崗石條砌,攑頭牆面上緣為煙炙磚牆下方搭配石砌牆體。 2.右側與歷史建築張璋滿古厝(87號)以隘門搭接,隘門上有花瓶欄杆。 3.山牆脊墜裝飾華麗,以蝙蝠、如意捲紋、彩帶及書卷組合而成,後落大規壁與攑頭連接之牆面,即巷頭門上方作一小型圓拱門搭配木板門。 4.正立面拱仔頭及水車堵飾有泥塑彩繪,拱仔頭還可見泥塑螭虎紋樣;窗楣亦以泥塑飾有「畫閣雕軒」、「竹苞松茂」,有居所富麗堂皇之意,亦可延伸祈求子孫長壽、興旺之意。 5.正立面檐板左右之彩繪裝飾別緻,一邊分別以五個桃型為外框,內部再繪果物、珊瑚、牡丹等吉祥寓意主題之彩繪。 6.榻受身堵及對看堵以彩磁裝飾,身堵外框另飾以泥塑裝飾,主題為蝴蝶、如意捲草及書卷,正門之門額可見「儒林衍派」家徽,兩側之水車堵亦飾有泥塑及彩繪裝飾。

室內特徵

1.此大厝由外至內中軸線上為前埕、榻受、前廳、向寮、深井、巷頭、正廳、壽堂後,廳兩側為房,深井兩側為攑頭,巷頭上方為半樓構造,承重牆系統採硬山擱楹式。 2.前落主要出入口之木門木雕精緻,門印為松鶴竹鹿石雕,內側並保有抵禦盜匪之輪前門構造,室內窗扇以木製為主,鏡面牆門聯及窗楣以聯對裝飾、上方為卍字不斷紋彩繪裝飾。 3.正廳牆面上緣抹灰下緣為磚砌,木製壽屏兩側門楣為花鳥題材木雕、上方作柿蒂紋樣。

使用情形

祭祀及儲藏空間使用。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狀況大致良好,仍須留意祭祀用火安全。

現狀

目前僅作為祭祀及置物空間,日常管理維護尚可,應留意祭祀用火及堆放的物品不宜放置易燃物品。

是否開放

(空)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82-325643#809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府教社字第0920057150號
公告日期 : 2003-12-01 22:59:06.0

影音多媒體圖片

1:

mediaName : U129 金門縣 張璋滿古厝(85號) (歷建)0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3932/photo/U129 金門縣 張璋滿古厝(85號) (歷建)01.JPG

2:

mediaName : U129 金門縣 張璋滿古厝(85號) (歷建)02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3933/photo/U129 金門縣 張璋滿古厝(85號) (歷建)02.JPG

3:

mediaName : 張璋滿古厝(85號)0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6-15/1ae903f9-509a-4929-a744-bcda0b02e228/02.jpg

4:

mediaName : 張璋滿古厝(85號)02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6-15/801bccb4-b123-4828-989a-e66784c619b2/03.jpg

5:

mediaName : 張璋滿古厝(85號)0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6-15/64f34d4c-642c-45a0-8f5b-39cf61455cec/04.jpg

6:

mediaName : 張璋滿古厝(85號)04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6-15/b3f8ab2c-d9e2-4780-baa9-846d27b79718/05.jpg

7:

mediaName : 張璋滿古厝(85號)05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6-15/2e382952-60fb-475f-907b-fd2e4eea6257/06.jpg

8:

mediaName : 張璋滿古厝(85號)06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6-15/f79a9cb9-4937-4da8-89d4-c1f1ce00259b/07.jpg

9:

mediaName : 張璋滿古厝(85號)0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6-15/34112a9f-17b0-4a6d-893d-e30648a9604d/08.jpg

10:

mediaName : 張璋滿古厝(85號)08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6-15/5bb351dd-9fed-4e23-a69b-0a1121d94c52/09.jpg

11:

mediaName : 張璋滿古厝(85號)09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6-15/dc44b262-2fc0-4f25-adf8-57dda26fa203/10.jpg

12:

mediaName : 張璋滿古厝(85號)10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6-15/708c0656-5263-43de-b9b1-789a402128a4/11.jpg

13:

mediaName : 張璋滿古厝(85號)1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6-15/dd192f57-0dab-40ad-8a55-07d768bdbc76/12.jpg

14:

mediaName : 張璋滿古厝(85號)12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6-15/ae1dcc42-01f0-40c0-8b7f-53f44b18c6a1/13.jpg

15:

mediaName : 張璋滿古厝(85號)1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6-15/cb94b9de-95e5-430c-97b5-5f8212a7abb4/14.jpg

16:

mediaName : 張璋滿古厝(85號)14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6-15/a855de94-5814-499c-b91e-43f4342fae47/15.jpg

17:

mediaName : 張璋滿古厝(85號)15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6-15/97167335-0900-4fac-9525-2f583a977ccb/16.jpg

18:

mediaName : 張璋滿古厝(85號)16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6-15/c4866472-67ec-47d7-9936-de9c4cc8e0b0/17.jpg

公告資料

1: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2-06-15/12011cb7-5d70-4f3c-922a-3ec7caf3e362/92年歷史建築指定公告.pdf

地籍資料

1: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2-06-15/cef696f4-ba91-4e78-831f-0ea696fc3924/張璋滿古厝(85號)-地籍圖.jpg

張璋滿古厝(85號)地圖 [ 導航 ]


按這裡載入張璋滿古厝(85號)的地圖

(需要開啟瀏覽器的 JavaScript 功能)

與張璋滿古厝(85號)同分類的文資局歷史建築

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

開放時間: 全天,外部開放參觀 | 現狀: 八番口扶壁的頂端有做收頭,但現況已受到植栽破壞。坑口外右側擋土牆有一個六角形的石塊,刻有福德神位。 修路碑無明顯外力破壞,碑文及雕刻清晰,材料狀況良好,但碑體四周地基有不均勻沉陷的狀況。 頌德碑位於頌德公園內,立柱已遺失,階梯與周邊鋪面皆為後期新作。 招魂碑整個墓區地形近似一個小山丘,而招魂碑立於山丘西北側山腳下,碑陽面向西北,碑陰靠著東南的山陵線,鑿山整地而建,碑陽龍邊為大小粗坑,虎邊為基隆山,碑陽前方視野開闊,有大竿林溪往瑞濱出海,其餘三面環山,這些配置皆符合風水中巒頭派的理想布局。 瑞芳辦事處基地部分,由於基地多為回填土,土質比較不穩固,西北側有較嚴重的地層不均勻沉陷引起的建築式內外地坪皆有龜裂,目前已於民國86(1997)年作過修復。建築主體有因外力破壞及蟲蟻破壞問題。 | 歷史沿革: 光緒二十(1894)年金瓜石、大粗坑、小粗坑發現金礦,清政府也將徵收開採金砂費用一事。同年7月,清政府停止由民間徵收採金費用管理,恢復「金砂局」,並於九份山和小粗坑增設「金砂分局」,一同與基隆河的淘金管理納入政府監督。 日本政府治臺之初,對金礦進行管理。明治二十八(1895)年日本政府沿用清政府「金砂局」之管理方式。不久因為當地臺人濫掘盛行,次年6月25正式關閉金砂署,禁止採礦。鑛物同時移轉總督府殖產部管理。 顏雲年在藤田組來臺後從事翻譯,協助地方行政,由承包物資勞務的供給開始,且取得礦區的採礦權。明治三十二(1899)年顏雲年與地方力人士同組「金裕豐號」,開始承租小粗坑金砂區。 保甲路各地來往人員物資頻繁,年久失修,顏雲年與蘇源泉各自投入重經費監修,於明治三十五(1902)年5月1日,修路碑修築完成。明治三十六至三十七(1903~1904)年,產金量大增,達到明治時期產金高峰。顏雲年租得全部鑛山經營權,採取開放分包的方式,承包者可以同分享採金的利益,因此於大正六(1917)年各承包人共同發起建碑,以頌揚其德。 由於礦工多為遠離家鄉轉業而來,因意外而身亡的採金者所立之有應公廟或萬善祠,就分佈在聚落密集的住屋間。同時聚落後方的山坡上,現在的公墓,過去是亂葬崗,因在此建碑。昭和九(1934)年12月,顏國年與當時瑞芳鑛業所長翁山英共同設立招魂碑。 昭和十二(1937)年完工啟用的瑞芳鑛業所,設立於八番坑所在的八號坪。臺陽公司經營鑛山時,延續分包採鑛利益於九份部落居民作法,也藉由公司建設員工福利設施,達成經營地方建設之公共效益。 民國四十三(1954)年,鑛區由臺陽公司回收直營,民國四十六年(1957)年改稱「瑞芳金鑛」。民國四十七(1958)年臺陽公司大小坑口達七十多處,多數已封閉或廢棄。民國六十(1971)年公司正式結束瑞芳金鑛之開採。民國六十二年(1973)年8月21日,公司名稱更變為「臺陽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六十四(1975)年於原辦公室地點成立「瑞芳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橡膠保險套及醫療用橡膠套。

明志書院

開放時間: 09:00 ∼ 17:00 | 現狀: 明志書院現址為磚瓦房構造,不僅有正屋三間,而且尚有左右落屋間。現在大廳供奉「紫陽朱夫子神位」及「貢生胡焯猷祿位」,兩側牆上則能看到書院沿革和建築修復過程的介紹。 | 歷史沿革: 胡焯猷康熙末年、雍正年間渡海來臺,乾隆13年(1748)與林作哲、胡習隆合組「胡林隆」墾號。胡焯猷在乾隆28(1763)年將自己位於泰山的竹圍、房屋、魚池等項充作義學,又年收租陸百餘石永作膳脩膏火之資,義學成為明志書院。 乾隆46(1781)年同知成履泰擬將書院南遷,但建造書院用地之竹塹南門地勢低窪,而另購西門蔡姓人家地基建造書院,同年竣工,泰山明志書院正式遷移至竹塹,遷移之費用為原新莊平原中港厝地區墾主郭宗嘏原欲捐租學宮未果後轉用。 原在泰山的明志書院遷移竹塹後,規模不及於竹塹的明志書院,但仍為地方重要的文教象徵;雖仍保有一定經費,但光緒21(1895)年臺北知府管元善以八里坌新莊山腳義塾係新竹明志書院之移廢舊址,以後應稱新莊山腳義塾,不得再稱舊書院,取消泰山舊明志書院之名。 泰山明志書院,在日本統治以後,成為書房或義塾,維持其教育功能。約於1910年代至20年初喪失了教育功能,但仍然繼續維持其清治以來的祭祀功能。後因房舍倒塌,大正9(1920)年,有胡焯猷之後人胡全擔任管理人發起募捐重建,建一進三間,以供奉朱熹及胡焯猷,至大正10 (1921) 年完成。大正11(1922)年6月,臺灣總督府發布私立學校規則,將書房納入私校學校管理。昭和18(1943)年總督府更進一步頒布廢止令,書房與義塾均遭勒令停辦。至民國92(2003)年因年久失修倒塌,後進行清理與整建。

原六龜里池田屋(高雄客運六龜站)

開放時間: 週六週日9:00-17:00 | 現狀: 現貌除屋瓦破損全面翻修為波浪板,以及少許主體檜木樑柱因整修而抽換成杉木外,仍保存創建時的大部分原貌。 | 歷史沿革: 大正15年(1926)12月,六龜地區的樟腦業式微,「蕃害」趨於穩定,因而吸引新一波的土地開發人潮,六龜成為日警與各從業人員進出山林的主要樞紐。這些移動人口帶來旅宿、交通的商機,池田屋這樣一座日式旅社約於昭和4年(1929)完工營運,主人翁就是池田兵太郎。昭和9年(1934)7月間,池田兵太郎不幸過逝,池田屋由其女兒池田美代、女婿池田秋好接手經營。二次世界大戰後,池田美代、池田秋好被遣送回日本,池田屋因債務尚未還清而由六龜農會信用組合接管,民國35年(1946)間由台灣人承租經營酒家。民國42年(1953)高雄客運公司加以承租,後於民國50年(1961)進而承購,同時拆除局部建築物將整體空間機能調整為高雄客運六龜站,此後五十餘年來,肩負起六龜區、茂林區、桃源區等山地住民聯外交通之轉運樞紐。

龍潭烏樹林翁宅祖堂六桂傳香

開放時間: | 現狀: 經後世子孫三度重修,目前正身保留完整,裝飾豐富細緻。 | 歷史沿革: 翁宅祖堂六桂傳香,是翁家在龍潭烏樹林落腳、發跡後所建之祖堂,經後世子孫三度重修,目前正身保留完整,裝飾豐富細緻,為客家人在烏樹林墾殖的重要史蹟之一。 翁家開基祖於雍正末至乾隆初年(1730 年代)由潮州普寧來臺,先在三芝開墾,到第三代在道光年間遷入龍潭,最後落腳烏樹林。嘉慶八年,翁元乾開墾有成,為祭祀祖先而購入田產興建祖厝。 翁宅祖堂獨立於田野,前有大埕,後有莿竹林。為單院落四護式傳統客家民居,正廳前有單開間步口、燕尾式屋脊,採用承重牆構造硬山擱檁 ,屋架以柱樑、疊斗式構成,立面則是斗子砌磚牆。簷廊與出簷上有垂樑、雀替、瓜筒等木裝飾,屋面也有交趾陶、泥塑、格窗、鑿花、彩畫等配飾,生動典雅,古意精緻。 正廳門上匾額書有「六桂傳香」四字。神龕上方牌樓面匾額「鰲首傳芳」期勉翁氏子孫能夠效法先祖,努力精進、獨占鰲頭,成為後世典範。

龍潭三和江夏科文祖堂

開放時間: | 現狀: 目前建築物保留相當完整,屋頂、左橫屋已改建,未來考慮復原。 | 歷史沿革: 江夏科文祖堂是一堂四橫式的客家傳統三合院,外觀質樸內斂,連屋頂的剪黏都相當節制;建物之紅磚與石作考究細緻為其特色。 乾隆四十一年(1777 年),黃家開臺祖來到龍潭開墾,以種茶為業,逐漸累積成為龍潭一帶首富,傳到第四代遷至泥橋子,著手興建黃氏祖堂,至第五代接手完成。 江夏堂為傳統客家夥房,一堂四橫式的格局,基本上正屋為三開間,正屋與左右橫屋交接處,多了角隅間,處理成窗孔,稱為「五見光」,為客家民居典型格局;屋身構造為硬山擱檁,立面是土埆牆與斗砌磚。現居於此的黃氏後代說,老宅的樑柱、基石和紅磚幾乎都還是原物,木樑木柱與二千多片花崗岩牆基當年都從福建運來,建造祖堂的師傅也特地從唐山禮聘而至,至於極有特色的燕尾紅磚則委託龍潭大北坑三水村江家燒製而成。 已經 130 餘年的黃宅,多次維修改建,石雕竹節窗仍在,正廳牆面的紅磚雕有如意紋,典雅精緻,是來到老屋必看的重點。

龍潭三坑川盛信記商店

開放時間: | 現狀: 屬於台灣北部形成較早,且保留比較完整的傳統客家聚落。 | 歷史沿革: 「三坑老街」屬清代傳統步廊式街屋,雖短短百米,卻是北臺灣較早、保留較完整的傳統客家聚落。 街屋本體的牆身材料為「土埆」,屋身構架為「硬山擱檁」:屋頂木構架上的桁檁直接擱在山牆上,乃街屋常見的一種構架方式;步廊間的石雕柱礎呈現樸實的風格。 三坑子位處大漢溪河階地,清代大漢溪航運發達,當時關西、楊梅等內陸聚落與萬華、淡水等港埠間的貨物轉運即是靠「三坑子」,市況繁榮,也是龍潭最早的聚落,人稱「龍潭第一街」。到了日治時期修築桃園大圳,大批日籍工程人員進駐,老街更為熱鬧。但大圳完工後,大漢溪水位驟降、淤淺,加以陸運興起,三坑子轉運功能漸失、日漸蕭瑟,獨留老街見證昔日盛況。 街上的「川盛信記商店」,老屋店住兩用,老招牌上還寫著日文的櫻花啤酒(サクラビール)字樣。老街入口前有一湧泉池,人稱「黑白洗」,行經此地,不妨掬一把清水「黑白洗」一番,再漫步入街,細品百年老街風貌。

大平橋

開放時間: | 現狀: 大平橋周圍多為農田景觀,與台三乙公路處有小型停車場,溪畔另有自行車道可連結至三坑老街、三坑溪自然生態公園,此處為往返大平村、三坑村、石門地區間自行車、登山、健行者的旅途休息站。 | 歷史沿革: 大平橋是臺灣少數尚存的紅磚橋之一、往昔大平村與三坑子的聯絡孔道,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當地人稱「紅橋」。 大平與三坑子一溪之隔,清代三坑子為大漢溪畔的貨物轉運站,十分繁榮,而打鐵坑溪對岸的大平,只能涉溪進出,辛苦又危險,直到日治時期,桃園大圳修建 (1916~1924),大批日本工程人員進駐三坑子,兩村士紳趁勢倡議建橋,在庄役場(區公所)補助下,配合仕紳、鄉民捐款,由負責桃園大圳工程的大倉組興建,當時橋身所用清水磚與桃園大圳相同。橋邊有一座建橋石碑,其中詳列當時村民捐資 1 元、2 元等,說明此橋集眾人之力建成,相當可貴。 橋身 5 個橋拱,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橋墩迎水面特意做成船艏狀以利破水。大平橋目前保持完好,紅橋周邊更興建了親水公園,成為三坑、大平、石門地區自行車族休息站,一方面欣賞潺潺流水,田野景觀,另一方面體驗大平紅橋的歷史意涵。

南庄郵便局

開放時間: | 現狀: 「南庄郵便局」位於南庄鄉文化路5號,民國92年(2003年)10月23日登錄為歷史建築,為其他設施類歷史建築。土地所有人為南庄鄉永昌宮管理委員會,管理人為私人所有。 昭和10年(1935年)4月21日發生關刀山大地震,造成「南庄郵便局」倒塌,之後在乃木崎坡道頂邊原地起造,奠定現存格局。分別於民國101年(2012年)與民國104年(2015年)執行委託修復設計工程,民國100年(2011年)與民國107年(2018年)進行管理維護計畫。 目前「南庄郵便局」的經營管理計畫,為成立歷史建築日常維護管理小組、定期實施保養維修、定期配合地區消防單位實施各項防災演練,並開放一般參觀、販售紀念品、代寄明信片服務等,可供遊客休憩使用。 | 歷史沿革: 「南庄郵便局」位於苗栗縣南庄鄉,始建於明治33年(1900年),之後毀於昭和10年(1935年)的關刀山大地震,目前所見的日式辦公廳舍,是震災後重建的建築樣式。 「南庄郵便局」為坐西朝東建築格局,以建築南面為出入口,成為最大特色。整體建築呈現出樸素簡潔的日本和風式風味。外部周圍有一花台景觀,戰後加以修葺,抽換木材並興建水泥圍牆,增設營業窗口,拓建宿舍,亦為日式建築風格。「南庄郵便局」造形古樸,現況保存良好,於南庄發展史上具有保存價值。

羅東鎮成功國小舊禮堂

開放時間: 不開放參觀 | 現狀: 舊禮堂保存尚佳,但新的體育館已落成,故將其改為風雨教室。 原有木製屋頂桁架及瓦頂已毀,現改為鋼架及鍍鋅鋁板。 | 歷史沿革: 成功國小創設於1921(大正10)年,初為羅東女子公學校,1941(昭和16)年改為曙國民學校,1946年改稱羅東第二國民學校,同年又改稱曙光國民學校,隔年又改為成功國民學校。舊禮堂建於1943(昭和18)年,為地上1層建築,牆身以紅磚砌成,前後兩道磚牆面厚1.5B,兩側磚牆面厚2.5B,且各有7根磚砌附壁柱支撐牆身及屋架,採木製屋頂桁架,正面入口有門廊1座,與山牆、氣窗等共同構成典雅的外貌。本禮堂見證日本時代校舍禮堂風格,為該校唯一保存的日本時代建築式樣。 目前禮堂已經於2015年修復完成,宜蘭自造教育示範中心進駐使用。 2015年修復內容包括剔除1980年代貼覆在外牆的馬賽克磁磚,更新屋面板為鍍鋅鋼板,詳見工作報告書。

羅東鎮成功國小校長宿舍

開放時間: 現為moku旅人書店,營業時間:11:00-18:00,星期二、三休息。 | 現狀: 校長宿舍保存較佳,乃因使用人於原屋頂上增搭鋁板頂作為保護之故。 教師宿舍因無人使用,故架構、屋頂、牆面、地板等均腐損嚴重。 現已完成修復再利用並經營中。 | 歷史沿革: 建於1927(昭和2)年,早期為該校歷任校長宿舍。建築為木造1層樓雙拼式建築,採兩坡切妻式瓦頂、雨淋板外牆、凸窗、木格柵窗台及高架地板,其中校長宿舍占2/3,教師宿舍占1/3,門窗上的雨庇以造形特殊的木製斗栱支撐,頗為特殊。成功國小校長宿舍充分表現日本時代宿舍建築特色,具高度保存價值。 成功國小創設於大正10年(1921)4月,初為「羅東女子公學校」,昭和16年(1941)改稱「曙國民學校」。民國35年(1946)3月,改稱「羅東第二國民學校」,民國35年(1946)10月,改稱「曙光國民學校」,民國36年(1947)8月改稱「成功國民學校」。

羅東鎮東光國中舊校門

開放時間: 全天 | 現狀: 初建時期的校門,也是宜蘭縣唯一保留當時期之校門的建築。 | 歷史沿革: 東光國中創設於1957年,於1959年遷於現址。1961年奉令改為縣立羅東中學分部,1963年獨立,定名為宜蘭縣東光初級中學,1968年政府實施9年國教,又改制為宜蘭縣立東光國民中學。東光國中的舊校門為1961年所建,以4根立方柱支撐平頂而成,造型小巧簡潔,為初建時期的校門,也是宜蘭縣唯一保留當時期之校門的建築。

羅東鎮國華國中九年國教校舍

開放時間: 不開放參觀 | 現狀: 國華國中九年國教校舍見證國民義務教育推廣的成果,建築本身保存良好且具備當時國教校舍的特徵,目前仍作為教室使用。 | 歷史沿革: 國華國中原為羅東鎮國民中學分部,成立於1967年,借用羅東中學上課,1970年正式獨立為宜蘭縣立國華國民中學,校址位於羅東鎮北成里國華街。 1967年為使九年國民教育校舍建築快速完成,省教育廳使用標準圖10種,並採單元設計,為九年國教時期興建校舍的特色,本建物為當時採標準圖及單元設計的遺物。 建築為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的3層建築,每層樓有8間教室,屋頂為摺板式,屬於當時校舍建築的典型,走廊為單邊且懸挑式,顯現出水平延伸的效果,建築外觀為磨石子。 國華國中九年國教校舍見證國民義務教育推廣的成果,建築本身保存良好且具備當時國教校舍的特徵。

冬山鄉順安國小舊禮堂

開放時間: | 現狀: 建築物保存尚佳,但部分牆體及附壁柱有裂痕及錯位之情形, 民國74年(1985)將禮堂舞台部分拆除增建40坪之二層樓音樂教室,並將外觀改貼馬賽克成現狀。 | 歷史沿革: 1914(大正3)年,成立羅東公學校鹿埔分校,1920(大正9)年獨立為順安公學校,1941(昭和16)年改稱順安國民學校。1960年禮堂改建完成,建築規模與構造形式和舊冬山國小禮堂相似,為地上1層,磚造承重牆斜屋頂建築,佔地92坪,兩邊側牆各有4根磚砌附壁柱以加強結構,1985年將禮堂舞台部分拆除,增建40坪的兩層樓音樂教室,並將外觀改貼馬賽克。順安國小的舊禮堂,是該校唯一保存至今的日本時代建築。 舊禮堂在該校財產登錄的建築時間為民國49年,但依其樣式來看,應為日治時期之建物,民國74年6月禮堂擴建。

蘇澳鎮舊垃圾焚化場

開放時間: 全天 | 現狀: 此垃圾焚化場的焚化設備保存良好,見證了當時代的焚化技術文明。 宜蘭縣政府已經將此焚化場規劃在武荖坑風景區內,未來可以結合該風景區作歷史教育展示。 | 歷史沿革: 建於1980年,為宜蘭縣第一座垃圾焚化爐。此焚化爐屬於佐佐木型直立式垃圾焚化爐,每8小時可焚燒10噸垃圾,蘇澳焚化廠成立啟用後,平均每日處理14-15噸垃圾,最高焚燒蘇澳鎮垃圾20幾噸。地下2層,地上1層,主體建築以鋼筋混凝土築成,內部除行政管理及控制室之外,主要為深約4公尺的垃圾儲槽,高約12公尺的爐體室及高29公尺的煙囪,主體建築外敷洗石子,外觀簡潔,為全台灣4座佐佐木型直立式垃圾焚化爐唯一保存至今的1座。 此類型直立式垃圾焚化爐唯一保存至今的1座。此垃圾焚化場的焚化設備保存良好,見證了當時代的焚化技術文明。宜蘭縣政府已經將此焚化場規劃在武荖坑風景區內,未來可以結合該風景區作歷史教育展示。 79年焚化廠因爐內耐火磚崩塌而停用,7月14日以後,改於廠外用簡易掩埋方式處理垃圾,目前作為資源垃圾回收堆置廠用。 85年6月7後蘇澳鎮垃圾則運送至頂寮蘇澳區垃圾掩埋場處理。

章太炎故居

現狀: 位於剝皮寮歷史街區,二層樓建築規劃作為展覽空間,建築外觀如少見的立體花瓶瓷磚、立體造型窗戶,及部分內部空間,都仍保持著原貌。 | 歷史沿革: 此建築為日本時代中國國學大師章太炎旅台時的居所,章太炎於1898(明治31)年旅台,期間約半年,當時為「台灣日日新報」撰稿。章太炎在台灣的經驗,反映東亞傳統漢文化的交流,以及台灣在東亞文明所代表的角色,其故居具有紀念意義地上二層/磚牆。

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

開放時間: 全天,外部開放參觀 | 現狀: 八番口扶壁的頂端有做收頭,但現況已受到植栽破壞。坑口外右側擋土牆有一個六角形的石塊,刻有福德神位。 修路碑無明顯外力破壞,碑文及雕刻清晰,材料狀況良好,但碑體四周地基有不均勻沉陷的狀況。 頌德碑位於頌德公園內,立柱已遺失,階梯與周邊鋪面皆為後期新作。 招魂碑整個墓區地形近似一個小山丘,而招魂碑立於山丘西北側山腳下,碑陽面向西北,碑陰靠著東南的山陵線,鑿山整地而建,碑陽龍邊為大小粗坑,虎邊為基隆山,碑陽前方視野開闊,有大竿林溪往瑞濱出海,其餘三面環山,這些配置皆符合風水中巒頭派的理想布局。 瑞芳辦事處基地部分,由於基地多為回填土,土質比較不穩固,西北側有較嚴重的地層不均勻沉陷引起的建築式內外地坪皆有龜裂,目前已於民國86(1997)年作過修復。建築主體有因外力破壞及蟲蟻破壞問題。 | 歷史沿革: 光緒二十(1894)年金瓜石、大粗坑、小粗坑發現金礦,清政府也將徵收開採金砂費用一事。同年7月,清政府停止由民間徵收採金費用管理,恢復「金砂局」,並於九份山和小粗坑增設「金砂分局」,一同與基隆河的淘金管理納入政府監督。 日本政府治臺之初,對金礦進行管理。明治二十八(1895)年日本政府沿用清政府「金砂局」之管理方式。不久因為當地臺人濫掘盛行,次年6月25正式關閉金砂署,禁止採礦。鑛物同時移轉總督府殖產部管理。 顏雲年在藤田組來臺後從事翻譯,協助地方行政,由承包物資勞務的供給開始,且取得礦區的採礦權。明治三十二(1899)年顏雲年與地方力人士同組「金裕豐號」,開始承租小粗坑金砂區。 保甲路各地來往人員物資頻繁,年久失修,顏雲年與蘇源泉各自投入重經費監修,於明治三十五(1902)年5月1日,修路碑修築完成。明治三十六至三十七(1903~1904)年,產金量大增,達到明治時期產金高峰。顏雲年租得全部鑛山經營權,採取開放分包的方式,承包者可以同分享採金的利益,因此於大正六(1917)年各承包人共同發起建碑,以頌揚其德。 由於礦工多為遠離家鄉轉業而來,因意外而身亡的採金者所立之有應公廟或萬善祠,就分佈在聚落密集的住屋間。同時聚落後方的山坡上,現在的公墓,過去是亂葬崗,因在此建碑。昭和九(1934)年12月,顏國年與當時瑞芳鑛業所長翁山英共同設立招魂碑。 昭和十二(1937)年完工啟用的瑞芳鑛業所,設立於八番坑所在的八號坪。臺陽公司經營鑛山時,延續分包採鑛利益於九份部落居民作法,也藉由公司建設員工福利設施,達成經營地方建設之公共效益。 民國四十三(1954)年,鑛區由臺陽公司回收直營,民國四十六年(1957)年改稱「瑞芳金鑛」。民國四十七(1958)年臺陽公司大小坑口達七十多處,多數已封閉或廢棄。民國六十(1971)年公司正式結束瑞芳金鑛之開採。民國六十二年(1973)年8月21日,公司名稱更變為「臺陽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六十四(1975)年於原辦公室地點成立「瑞芳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橡膠保險套及醫療用橡膠套。

明志書院

開放時間: 09:00 ∼ 17:00 | 現狀: 明志書院現址為磚瓦房構造,不僅有正屋三間,而且尚有左右落屋間。現在大廳供奉「紫陽朱夫子神位」及「貢生胡焯猷祿位」,兩側牆上則能看到書院沿革和建築修復過程的介紹。 | 歷史沿革: 胡焯猷康熙末年、雍正年間渡海來臺,乾隆13年(1748)與林作哲、胡習隆合組「胡林隆」墾號。胡焯猷在乾隆28(1763)年將自己位於泰山的竹圍、房屋、魚池等項充作義學,又年收租陸百餘石永作膳脩膏火之資,義學成為明志書院。 乾隆46(1781)年同知成履泰擬將書院南遷,但建造書院用地之竹塹南門地勢低窪,而另購西門蔡姓人家地基建造書院,同年竣工,泰山明志書院正式遷移至竹塹,遷移之費用為原新莊平原中港厝地區墾主郭宗嘏原欲捐租學宮未果後轉用。 原在泰山的明志書院遷移竹塹後,規模不及於竹塹的明志書院,但仍為地方重要的文教象徵;雖仍保有一定經費,但光緒21(1895)年臺北知府管元善以八里坌新莊山腳義塾係新竹明志書院之移廢舊址,以後應稱新莊山腳義塾,不得再稱舊書院,取消泰山舊明志書院之名。 泰山明志書院,在日本統治以後,成為書房或義塾,維持其教育功能。約於1910年代至20年初喪失了教育功能,但仍然繼續維持其清治以來的祭祀功能。後因房舍倒塌,大正9(1920)年,有胡焯猷之後人胡全擔任管理人發起募捐重建,建一進三間,以供奉朱熹及胡焯猷,至大正10 (1921) 年完成。大正11(1922)年6月,臺灣總督府發布私立學校規則,將書房納入私校學校管理。昭和18(1943)年總督府更進一步頒布廢止令,書房與義塾均遭勒令停辦。至民國92(2003)年因年久失修倒塌,後進行清理與整建。

原六龜里池田屋(高雄客運六龜站)

開放時間: 週六週日9:00-17:00 | 現狀: 現貌除屋瓦破損全面翻修為波浪板,以及少許主體檜木樑柱因整修而抽換成杉木外,仍保存創建時的大部分原貌。 | 歷史沿革: 大正15年(1926)12月,六龜地區的樟腦業式微,「蕃害」趨於穩定,因而吸引新一波的土地開發人潮,六龜成為日警與各從業人員進出山林的主要樞紐。這些移動人口帶來旅宿、交通的商機,池田屋這樣一座日式旅社約於昭和4年(1929)完工營運,主人翁就是池田兵太郎。昭和9年(1934)7月間,池田兵太郎不幸過逝,池田屋由其女兒池田美代、女婿池田秋好接手經營。二次世界大戰後,池田美代、池田秋好被遣送回日本,池田屋因債務尚未還清而由六龜農會信用組合接管,民國35年(1946)間由台灣人承租經營酒家。民國42年(1953)高雄客運公司加以承租,後於民國50年(1961)進而承購,同時拆除局部建築物將整體空間機能調整為高雄客運六龜站,此後五十餘年來,肩負起六龜區、茂林區、桃源區等山地住民聯外交通之轉運樞紐。

龍潭烏樹林翁宅祖堂六桂傳香

開放時間: | 現狀: 經後世子孫三度重修,目前正身保留完整,裝飾豐富細緻。 | 歷史沿革: 翁宅祖堂六桂傳香,是翁家在龍潭烏樹林落腳、發跡後所建之祖堂,經後世子孫三度重修,目前正身保留完整,裝飾豐富細緻,為客家人在烏樹林墾殖的重要史蹟之一。 翁家開基祖於雍正末至乾隆初年(1730 年代)由潮州普寧來臺,先在三芝開墾,到第三代在道光年間遷入龍潭,最後落腳烏樹林。嘉慶八年,翁元乾開墾有成,為祭祀祖先而購入田產興建祖厝。 翁宅祖堂獨立於田野,前有大埕,後有莿竹林。為單院落四護式傳統客家民居,正廳前有單開間步口、燕尾式屋脊,採用承重牆構造硬山擱檁 ,屋架以柱樑、疊斗式構成,立面則是斗子砌磚牆。簷廊與出簷上有垂樑、雀替、瓜筒等木裝飾,屋面也有交趾陶、泥塑、格窗、鑿花、彩畫等配飾,生動典雅,古意精緻。 正廳門上匾額書有「六桂傳香」四字。神龕上方牌樓面匾額「鰲首傳芳」期勉翁氏子孫能夠效法先祖,努力精進、獨占鰲頭,成為後世典範。

龍潭三和江夏科文祖堂

開放時間: | 現狀: 目前建築物保留相當完整,屋頂、左橫屋已改建,未來考慮復原。 | 歷史沿革: 江夏科文祖堂是一堂四橫式的客家傳統三合院,外觀質樸內斂,連屋頂的剪黏都相當節制;建物之紅磚與石作考究細緻為其特色。 乾隆四十一年(1777 年),黃家開臺祖來到龍潭開墾,以種茶為業,逐漸累積成為龍潭一帶首富,傳到第四代遷至泥橋子,著手興建黃氏祖堂,至第五代接手完成。 江夏堂為傳統客家夥房,一堂四橫式的格局,基本上正屋為三開間,正屋與左右橫屋交接處,多了角隅間,處理成窗孔,稱為「五見光」,為客家民居典型格局;屋身構造為硬山擱檁,立面是土埆牆與斗砌磚。現居於此的黃氏後代說,老宅的樑柱、基石和紅磚幾乎都還是原物,木樑木柱與二千多片花崗岩牆基當年都從福建運來,建造祖堂的師傅也特地從唐山禮聘而至,至於極有特色的燕尾紅磚則委託龍潭大北坑三水村江家燒製而成。 已經 130 餘年的黃宅,多次維修改建,石雕竹節窗仍在,正廳牆面的紅磚雕有如意紋,典雅精緻,是來到老屋必看的重點。

龍潭三坑川盛信記商店

開放時間: | 現狀: 屬於台灣北部形成較早,且保留比較完整的傳統客家聚落。 | 歷史沿革: 「三坑老街」屬清代傳統步廊式街屋,雖短短百米,卻是北臺灣較早、保留較完整的傳統客家聚落。 街屋本體的牆身材料為「土埆」,屋身構架為「硬山擱檁」:屋頂木構架上的桁檁直接擱在山牆上,乃街屋常見的一種構架方式;步廊間的石雕柱礎呈現樸實的風格。 三坑子位處大漢溪河階地,清代大漢溪航運發達,當時關西、楊梅等內陸聚落與萬華、淡水等港埠間的貨物轉運即是靠「三坑子」,市況繁榮,也是龍潭最早的聚落,人稱「龍潭第一街」。到了日治時期修築桃園大圳,大批日籍工程人員進駐,老街更為熱鬧。但大圳完工後,大漢溪水位驟降、淤淺,加以陸運興起,三坑子轉運功能漸失、日漸蕭瑟,獨留老街見證昔日盛況。 街上的「川盛信記商店」,老屋店住兩用,老招牌上還寫著日文的櫻花啤酒(サクラビール)字樣。老街入口前有一湧泉池,人稱「黑白洗」,行經此地,不妨掬一把清水「黑白洗」一番,再漫步入街,細品百年老街風貌。

大平橋

開放時間: | 現狀: 大平橋周圍多為農田景觀,與台三乙公路處有小型停車場,溪畔另有自行車道可連結至三坑老街、三坑溪自然生態公園,此處為往返大平村、三坑村、石門地區間自行車、登山、健行者的旅途休息站。 | 歷史沿革: 大平橋是臺灣少數尚存的紅磚橋之一、往昔大平村與三坑子的聯絡孔道,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當地人稱「紅橋」。 大平與三坑子一溪之隔,清代三坑子為大漢溪畔的貨物轉運站,十分繁榮,而打鐵坑溪對岸的大平,只能涉溪進出,辛苦又危險,直到日治時期,桃園大圳修建 (1916~1924),大批日本工程人員進駐三坑子,兩村士紳趁勢倡議建橋,在庄役場(區公所)補助下,配合仕紳、鄉民捐款,由負責桃園大圳工程的大倉組興建,當時橋身所用清水磚與桃園大圳相同。橋邊有一座建橋石碑,其中詳列當時村民捐資 1 元、2 元等,說明此橋集眾人之力建成,相當可貴。 橋身 5 個橋拱,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橋墩迎水面特意做成船艏狀以利破水。大平橋目前保持完好,紅橋周邊更興建了親水公園,成為三坑、大平、石門地區自行車族休息站,一方面欣賞潺潺流水,田野景觀,另一方面體驗大平紅橋的歷史意涵。

南庄郵便局

開放時間: | 現狀: 「南庄郵便局」位於南庄鄉文化路5號,民國92年(2003年)10月23日登錄為歷史建築,為其他設施類歷史建築。土地所有人為南庄鄉永昌宮管理委員會,管理人為私人所有。 昭和10年(1935年)4月21日發生關刀山大地震,造成「南庄郵便局」倒塌,之後在乃木崎坡道頂邊原地起造,奠定現存格局。分別於民國101年(2012年)與民國104年(2015年)執行委託修復設計工程,民國100年(2011年)與民國107年(2018年)進行管理維護計畫。 目前「南庄郵便局」的經營管理計畫,為成立歷史建築日常維護管理小組、定期實施保養維修、定期配合地區消防單位實施各項防災演練,並開放一般參觀、販售紀念品、代寄明信片服務等,可供遊客休憩使用。 | 歷史沿革: 「南庄郵便局」位於苗栗縣南庄鄉,始建於明治33年(1900年),之後毀於昭和10年(1935年)的關刀山大地震,目前所見的日式辦公廳舍,是震災後重建的建築樣式。 「南庄郵便局」為坐西朝東建築格局,以建築南面為出入口,成為最大特色。整體建築呈現出樸素簡潔的日本和風式風味。外部周圍有一花台景觀,戰後加以修葺,抽換木材並興建水泥圍牆,增設營業窗口,拓建宿舍,亦為日式建築風格。「南庄郵便局」造形古樸,現況保存良好,於南庄發展史上具有保存價值。

羅東鎮成功國小舊禮堂

開放時間: 不開放參觀 | 現狀: 舊禮堂保存尚佳,但新的體育館已落成,故將其改為風雨教室。 原有木製屋頂桁架及瓦頂已毀,現改為鋼架及鍍鋅鋁板。 | 歷史沿革: 成功國小創設於1921(大正10)年,初為羅東女子公學校,1941(昭和16)年改為曙國民學校,1946年改稱羅東第二國民學校,同年又改稱曙光國民學校,隔年又改為成功國民學校。舊禮堂建於1943(昭和18)年,為地上1層建築,牆身以紅磚砌成,前後兩道磚牆面厚1.5B,兩側磚牆面厚2.5B,且各有7根磚砌附壁柱支撐牆身及屋架,採木製屋頂桁架,正面入口有門廊1座,與山牆、氣窗等共同構成典雅的外貌。本禮堂見證日本時代校舍禮堂風格,為該校唯一保存的日本時代建築式樣。 目前禮堂已經於2015年修復完成,宜蘭自造教育示範中心進駐使用。 2015年修復內容包括剔除1980年代貼覆在外牆的馬賽克磁磚,更新屋面板為鍍鋅鋼板,詳見工作報告書。

羅東鎮成功國小校長宿舍

開放時間: 現為moku旅人書店,營業時間:11:00-18:00,星期二、三休息。 | 現狀: 校長宿舍保存較佳,乃因使用人於原屋頂上增搭鋁板頂作為保護之故。 教師宿舍因無人使用,故架構、屋頂、牆面、地板等均腐損嚴重。 現已完成修復再利用並經營中。 | 歷史沿革: 建於1927(昭和2)年,早期為該校歷任校長宿舍。建築為木造1層樓雙拼式建築,採兩坡切妻式瓦頂、雨淋板外牆、凸窗、木格柵窗台及高架地板,其中校長宿舍占2/3,教師宿舍占1/3,門窗上的雨庇以造形特殊的木製斗栱支撐,頗為特殊。成功國小校長宿舍充分表現日本時代宿舍建築特色,具高度保存價值。 成功國小創設於大正10年(1921)4月,初為「羅東女子公學校」,昭和16年(1941)改稱「曙國民學校」。民國35年(1946)3月,改稱「羅東第二國民學校」,民國35年(1946)10月,改稱「曙光國民學校」,民國36年(1947)8月改稱「成功國民學校」。

羅東鎮東光國中舊校門

開放時間: 全天 | 現狀: 初建時期的校門,也是宜蘭縣唯一保留當時期之校門的建築。 | 歷史沿革: 東光國中創設於1957年,於1959年遷於現址。1961年奉令改為縣立羅東中學分部,1963年獨立,定名為宜蘭縣東光初級中學,1968年政府實施9年國教,又改制為宜蘭縣立東光國民中學。東光國中的舊校門為1961年所建,以4根立方柱支撐平頂而成,造型小巧簡潔,為初建時期的校門,也是宜蘭縣唯一保留當時期之校門的建築。

羅東鎮國華國中九年國教校舍

開放時間: 不開放參觀 | 現狀: 國華國中九年國教校舍見證國民義務教育推廣的成果,建築本身保存良好且具備當時國教校舍的特徵,目前仍作為教室使用。 | 歷史沿革: 國華國中原為羅東鎮國民中學分部,成立於1967年,借用羅東中學上課,1970年正式獨立為宜蘭縣立國華國民中學,校址位於羅東鎮北成里國華街。 1967年為使九年國民教育校舍建築快速完成,省教育廳使用標準圖10種,並採單元設計,為九年國教時期興建校舍的特色,本建物為當時採標準圖及單元設計的遺物。 建築為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的3層建築,每層樓有8間教室,屋頂為摺板式,屬於當時校舍建築的典型,走廊為單邊且懸挑式,顯現出水平延伸的效果,建築外觀為磨石子。 國華國中九年國教校舍見證國民義務教育推廣的成果,建築本身保存良好且具備當時國教校舍的特徵。

冬山鄉順安國小舊禮堂

開放時間: | 現狀: 建築物保存尚佳,但部分牆體及附壁柱有裂痕及錯位之情形, 民國74年(1985)將禮堂舞台部分拆除增建40坪之二層樓音樂教室,並將外觀改貼馬賽克成現狀。 | 歷史沿革: 1914(大正3)年,成立羅東公學校鹿埔分校,1920(大正9)年獨立為順安公學校,1941(昭和16)年改稱順安國民學校。1960年禮堂改建完成,建築規模與構造形式和舊冬山國小禮堂相似,為地上1層,磚造承重牆斜屋頂建築,佔地92坪,兩邊側牆各有4根磚砌附壁柱以加強結構,1985年將禮堂舞台部分拆除,增建40坪的兩層樓音樂教室,並將外觀改貼馬賽克。順安國小的舊禮堂,是該校唯一保存至今的日本時代建築。 舊禮堂在該校財產登錄的建築時間為民國49年,但依其樣式來看,應為日治時期之建物,民國74年6月禮堂擴建。

蘇澳鎮舊垃圾焚化場

開放時間: 全天 | 現狀: 此垃圾焚化場的焚化設備保存良好,見證了當時代的焚化技術文明。 宜蘭縣政府已經將此焚化場規劃在武荖坑風景區內,未來可以結合該風景區作歷史教育展示。 | 歷史沿革: 建於1980年,為宜蘭縣第一座垃圾焚化爐。此焚化爐屬於佐佐木型直立式垃圾焚化爐,每8小時可焚燒10噸垃圾,蘇澳焚化廠成立啟用後,平均每日處理14-15噸垃圾,最高焚燒蘇澳鎮垃圾20幾噸。地下2層,地上1層,主體建築以鋼筋混凝土築成,內部除行政管理及控制室之外,主要為深約4公尺的垃圾儲槽,高約12公尺的爐體室及高29公尺的煙囪,主體建築外敷洗石子,外觀簡潔,為全台灣4座佐佐木型直立式垃圾焚化爐唯一保存至今的1座。 此類型直立式垃圾焚化爐唯一保存至今的1座。此垃圾焚化場的焚化設備保存良好,見證了當時代的焚化技術文明。宜蘭縣政府已經將此焚化場規劃在武荖坑風景區內,未來可以結合該風景區作歷史教育展示。 79年焚化廠因爐內耐火磚崩塌而停用,7月14日以後,改於廠外用簡易掩埋方式處理垃圾,目前作為資源垃圾回收堆置廠用。 85年6月7後蘇澳鎮垃圾則運送至頂寮蘇澳區垃圾掩埋場處理。

章太炎故居

現狀: 位於剝皮寮歷史街區,二層樓建築規劃作為展覽空間,建築外觀如少見的立體花瓶瓷磚、立體造型窗戶,及部分內部空間,都仍保持著原貌。 | 歷史沿革: 此建築為日本時代中國國學大師章太炎旅台時的居所,章太炎於1898(明治31)年旅台,期間約半年,當時為「台灣日日新報」撰稿。章太炎在台灣的經驗,反映東亞傳統漢文化的交流,以及台灣在東亞文明所代表的角色,其故居具有紀念意義地上二層/磚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