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府城—東門、南門、小南門、北門
- 文資局古蹟 @ 文化部
個案名稱臺北府城—東門、南門、小南門、北門的級別名稱是國定古蹟, 所屬主管機關是文化部, 指定登錄理由是1.北門的外觀非常雄偉,乃一封閉式碉堡,清領末期為了防禦火器,北門的牆體全為磚塊與石條所砌成,內部有兩層牆壁,構造堅固異常,屋架仍為傳統中式木構架,雕飾簡潔大方,外廓門與北門略錯開,形式一個角度,戰時有利於防守。屋頂採用歇山單簷,燕尾起翹,曲線流暢,在嚴肅的城門上增添一點柔和的色彩,深具建築特色及歷....
案件編號 | 19980903000001 |
個案名稱 | 臺北府城—東門、南門、小南門、北門 |
級別代碼 | 1.1.1 |
級別名稱 | 國定古蹟 |
種類 | 1:code : A4name : 城郭 |
歷史沿革 | 臺北府城門-小南門: 清光緒元年清廷設台北府,5年台北知府陳星聚籌建臺北府城,但因台北基地鬆軟,直到福建巡撫岑春,臺灣道台劉相繼勘定基址後,光緒8年(西元1882年)始召募粵籍工匠興築。光緒10年(西元1884年)完工。城周一千五百餘丈南北較東西略長,為長方形的城池,並開闢五門,北門、東門附郭,南城牆則加設有小城門─重熙門。重熙門即小南門﹔位於台北城南城牆偏西處,為方便板橋方面的居民出入台北城而建。據說為當時板橋的富戶「林本源」家族所捐建,林家本籍福建漳州,當時艋舺是泉州人的天下,於是林家自行捐建小南門,既不用穿越艋舺和西門,也不須繞過大圈子走大南門。小南門因此成為台北城西南通板橋、中永和一帶的孔道。小南門為台北府城五城門中最為小巧,構造與形式皆不同於其他諸門。不像其餘4個城門是封閉、肅殺的碉堡一般,為精美的樓閣式城門造型,流露出秀麗、親切的味道,十分特別。臺作雖也是石條所砌,上半部卻使用傳統上常看到的柱廊樓閣。屋簷下斗拱成列,並施彩繪,有如一座小廟,非常華麗。門額題為「重熙門」意為盛世興隆,光輝普照的意思。日治初期搗毀台北城城垣、城郭及西門。小南門雖被保存下來,卻因年久失修日漸殘破。二戰後,政府整修舊城門,小南門遂被重修成宮殿樣式,頗失原貌,但石構臺座及圓拱門為原有建材造型,石工精而堅固,頗具歷歷史價值。 臺北府城門-北門: 清光緒元年清廷設台北府,5年台北知府陳星聚籌建臺北府城,但因台北基地鬆軟,直到福建巡撫岑春,臺灣道台劉相繼勘定基址後,光緒8年(西元1882年)始召募粵籍工匠興築。光緒10年(西元1884年)完工。城周一千五百餘丈南北較東西略長,為長方形的城池,並開闢五門,北門、東門附郭。北門名承恩門,城郭額銘「巖疆鎖鑰」四字。位置在今天於忠孝西路、延平南路、博愛路、延平北路及中華路交叉口,曾是台北城內通往大稻埕一帶的主要交通孔道。北門的外觀非常雄偉,乃一封閉式碉堡,清領末期為了防禦火器,北門的牆體全為磚塊與石條所砌成,內部有兩層牆壁,構造堅固異常,屋架仍為傳統中式木構架,雕飾簡潔大方,外廓門與北門略錯開,形式一個角度,戰時有利於防守。屋頂採用歇山單簷,燕尾起翹,曲線流暢,在嚴肅的城門上增添一點柔和的色彩!北門的城額以石雕成,邊框雕蓮花卷草及花瓶,有平案祥和之象徵,門額題「承恩門」,有朝向北極星或承受皇恩之寓意,落款為光緒八年,即西元一八八二年,當時先築城門,再依次築造城牆。日治初期搗毀台北城城垣、城郭及西門。僅存北門、東門、南門、小南門﹔年久失修日漸殘破。二戰後,陸續整修舊城門,整修後其餘城門大失舊觀,惟北門保留當原貌,被指定為國定古蹟。 臺北府城門-南門: 清光緒元年清廷設台北府,5年台北知府陳星聚籌建臺北府城,但因台北基地鬆軟,直到福建巡撫岑春,臺灣道台劉相繼勘定基址後,光緒8年(西元1882年)始召募粵籍工匠興築。光緒10年(西元1884年)完工。城周一千五百餘丈南北較東西略長,為長方形的城池,並開闢五門,北門、東門附郭。麗正門位於南城牆的西側,又稱大南門,為台北府城門的主門,形制與尺寸最為宏偉,所用石材來自大直一帶。麗正門石額四周採用螭龍圖案,與其它城門均不同,屋頂型製為四面屋坡的屋頂上,再加依層屋頂的「重簷歇山式」,顯得較為華麗壯觀。而兩層屋簷間,還嵌著空心花磚,可以通風透光,也增加視覺上的變化。此外,整座城門有如封閉的碉堡,牆身和屋頂連成一氣。城樓正反面各有1圓2方的窗洞,以供防禦和監視,但面對城外的方形窗洞開口極長,凡是夜半遲歸者,必須由所謂「吊城」方式,由守城兵士以竹籃子吊上去,方得進城。如果有緊急事故,也可由這裡出入。日治初期搗毀台北城城垣、城郭及西門。大南門雖幸運被保存,但卻年久失修日漸殘破。二戰後,政府整修舊城門,大南門遂被重修成宮殿式建築,大失原貌,但石砌的城座、門洞則幸運的保持原樣。 臺北府城門-東門: 清光緒元年清廷設台北府,5年台北知府陳星聚籌建臺北府城,但因台北基地鬆軟,直到福建巡撫岑春,臺灣道台劉相繼勘定基址後,光緒8年(西元1882年)始召募粵籍工匠興築。光緒10年(西元1884年)完工。城周一千五百餘丈南北較東西略長,為長方形的城池,並開闢五門,北門、東門附郭。景福門即東門,位於東城牆中央略偏南處,朝向台灣北部的重要口岸---基隆,負有防禦的重任。另外,它也是台北城通錫口(今松山)的孔道。當時城內通往東門的「東門街」,就是今天的凱達格蘭大道。東門為台北府城五城門中石作最為精緻的,額題景福門,建築結構和北門很類似,都是在石砌的城座以上,有厚實的磚牆一直接到屋簷下,宛如牢不可破的方形堡壘。而雙層磚牆之內,則是木造結構。屋頂是四面屋坡的「歇山式」,簡單大方。和北門不同的是,東門屋簷下有綠釉空心花磚裝飾,而且兩側門孔旁均加開方形窗洞。另外,北門的外廓是方形,東門則是圓弧形。日治初期搗毀台北城城垣、城郭及西門。僅存北門、東門、南門、小南門﹔年久失修日漸殘破。二戰後,政府整修舊城門,東門從碉堡型的城門,被重修成宮殿式建築,大失原貌,但石構臺座及圓拱門為原有建材,門洞為石條所砌半圓拱,邊框保存有雷紋裝飾,仍頗具歷史價值。 |
評定基準 | 1: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2: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3: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4:具其他古蹟價值者 |
指定登錄理由 | 1.北門的外觀非常雄偉,乃一封閉式碉堡,清領末期為了防禦火器,北門的牆體全為磚塊與石條所砌成,內部有兩層牆壁,構造堅固異常,屋架仍為傳統中式木構架,雕飾簡潔大方,外廓門與北門略錯開,形式一個角度,戰時有利於防守。屋頂採用歇山單簷,燕尾起翹,曲線流暢,在嚴肅的城門上增添一點柔和的色彩,深具建築特色及歷史意義。 2.麗正門位於南城牆的西側,又稱大南門,為台北府城門的主門,形制與尺寸最為宏偉,所用石材來自大直一帶。麗正門石額四周採用螭龍圖案,與其它城門均不同,屋頂型製為四面屋坡的屋頂上,再加依層屋頂的「重簷歇山式」,顯得較為華麗壯觀。 3.景福門即東門,位於東城牆中央略偏南處,朝向台灣北部的重要口岸---基隆,負有防禦的重任。另外,它也是台北城通錫口(今松山)的孔道。當時城內通往東門的「東門街」,就是今天的凱達格蘭大道。東門為台北府城五城門中石作最為精緻的,額題景福門,建築結構和北門很類似,都是在石砌的城座以上,有厚實的磚牆一直接到屋簷下,宛如牢不可破的方形堡壘。而雙層磚牆之內,則是木造結構。屋頂是四面屋坡的「歇山式」,簡單大方。 4.小南門為台北府城五城門中最為小巧,構造與形式皆不同於其他諸門。不像其餘4個城門是封閉、肅殺的碉堡一般,為精美的樓閣式城門造型,流露出秀麗、親切的味道,十分特別。臺作雖也是石條所砌,上半部卻使用傳統上常看到的柱廊樓閣。屋簷下斗拱成列,並施彩繪,有如一座小廟,非常華麗。 |
法令依據 | 文化資產保存法 |
所屬主管機關 | 文化部 |
現況地址 | 1:itemNo : 1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中正區 address : 東門:中山南路、信義路交叉路口,南門:公園路、愛國西路交叉路口,小南門:延平南路、愛國西路交叉路口,北門:忠孝西路、延平南路、博愛路、中華路交叉路口 |
經度 | 121.50813895866 |
緯度 | 25.036901952316 |
主管機關名稱 | 文化部 |
主管機關單位 | 文化資產局古蹟聚落組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 臺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
代表圖像 | extjpgtransform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1-10-12/ced98e9c-0faf-4762-a4d4-9d26bc701994/照片_c.jpgoriginal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1-10-12/ced98e9c-0faf-4762-a4d4-9d26bc701994/照片.jpgname照片 |
所有權屬 | 1: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ownerName : 臺北市 2: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ownerName : 台北市 |
網站連結 |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19980903000001 |
外觀特徵 | 臺北府城-小南門 城周一千五百餘丈南北較通西略長,為長方形的城池,並開闢五門,北門、東門附郭,南城牆則加設有小城門─重熙門。重熙門即小南門﹔位於台北城南城牆偏西處,為方便板橋方面的居民出入台北城而建。 臺北府城-北門 城周一千五百餘丈南北較通西略長,為長方形的城池,並開闢五門,北門、東門附郭。北門名承恩門,城郭額銘「巖疆鎖鑰」四字。位置在今天於忠孝西路、延平南路、博愛路、延平北路及中華路交叉口,曾是台北城內通往大稻埕一帶的主要交通孔道。 臺北府城-南門: 城樓正反面各有1圓2方的窗洞,以供防禦和監視,但面對城外的方形窗洞開口極長,凡是夜半遲歸者,必須由所謂「吊城」方式,由守城兵士以竹籃子吊上去,方得進城。如果有緊急事故,也可由這裡出入。 臺北府城-東門: 東門為台北府城五城門中石作最為精緻的,額題景福門,建築結構和北門很類似,都是在石砌的城座以上,有厚實的磚牆一直接到屋簷下,宛如牢不可破的方形堡壘。 |
室內特徵 | (略) |
使用情形 | (略) |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 (略) |
現狀 | 臺北府城-南門:大南門雖幸運被保存,但卻年久失修日漸殘破。二戰後,政府整修舊城門。 臺北府城-小南門遂被重修成宮殿樣式,頗失原貌,但石構臺座及圓拱門為原有建材造型,石工精而堅古,頗具歷史價值。 臺北府城-北門:二戰後,陸續整修舊城門,整修後其餘城門大失舊觀,惟北門保留當原貌,被指定為國定古蹟。 臺北府城-東門:二戰後,政府整修舊城門,東門從碉堡型的城門,被重修成宮殿式建築,大失原貌,但石構臺座及圓拱門為原有建材,門洞為石條所砌半圓拱,邊框保存有雷紋裝飾,仍頗具歷史價值。 |
網站名稱 | (空) |
網址 | (空)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 04-22177662 |
公告 | 1: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公告文號 : 臺(87) 內民字第8787234號 公告日期 : 1998-09-03 16:17:59.0 |
公告資料 | 1: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10-12/b246f8db-1ae2-493e-adb6-69b7409a8321/臺北府城變更古蹟名稱及範圍.jpg |
repImgId | 140517 |
案件編號19980903000001 |
個案名稱臺北府城—東門、南門、小南門、北門 |
級別代碼1.1.1 |
級別名稱國定古蹟 |
種類1:code : A4name : 城郭 |
歷史沿革臺北府城門-小南門: 清光緒元年清廷設台北府,5年台北知府陳星聚籌建臺北府城,但因台北基地鬆軟,直到福建巡撫岑春,臺灣道台劉相繼勘定基址後,光緒8年(西元1882年)始召募粵籍工匠興築。光緒10年(西元1884年)完工。城周一千五百餘丈南北較東西略長,為長方形的城池,並開闢五門,北門、東門附郭,南城牆則加設有小城門─重熙門。重熙門即小南門﹔位於台北城南城牆偏西處,為方便板橋方面的居民出入台北城而建。據說為當時板橋的富戶「林本源」家族所捐建,林家本籍福建漳州,當時艋舺是泉州人的天下,於是林家自行捐建小南門,既不用穿越艋舺和西門,也不須繞過大圈子走大南門。小南門因此成為台北城西南通板橋、中永和一帶的孔道。小南門為台北府城五城門中最為小巧,構造與形式皆不同於其他諸門。不像其餘4個城門是封閉、肅殺的碉堡一般,為精美的樓閣式城門造型,流露出秀麗、親切的味道,十分特別。臺作雖也是石條所砌,上半部卻使用傳統上常看到的柱廊樓閣。屋簷下斗拱成列,並施彩繪,有如一座小廟,非常華麗。門額題為「重熙門」意為盛世興隆,光輝普照的意思。日治初期搗毀台北城城垣、城郭及西門。小南門雖被保存下來,卻因年久失修日漸殘破。二戰後,政府整修舊城門,小南門遂被重修成宮殿樣式,頗失原貌,但石構臺座及圓拱門為原有建材造型,石工精而堅固,頗具歷歷史價值。 臺北府城門-北門: 清光緒元年清廷設台北府,5年台北知府陳星聚籌建臺北府城,但因台北基地鬆軟,直到福建巡撫岑春,臺灣道台劉相繼勘定基址後,光緒8年(西元1882年)始召募粵籍工匠興築。光緒10年(西元1884年)完工。城周一千五百餘丈南北較東西略長,為長方形的城池,並開闢五門,北門、東門附郭。北門名承恩門,城郭額銘「巖疆鎖鑰」四字。位置在今天於忠孝西路、延平南路、博愛路、延平北路及中華路交叉口,曾是台北城內通往大稻埕一帶的主要交通孔道。北門的外觀非常雄偉,乃一封閉式碉堡,清領末期為了防禦火器,北門的牆體全為磚塊與石條所砌成,內部有兩層牆壁,構造堅固異常,屋架仍為傳統中式木構架,雕飾簡潔大方,外廓門與北門略錯開,形式一個角度,戰時有利於防守。屋頂採用歇山單簷,燕尾起翹,曲線流暢,在嚴肅的城門上增添一點柔和的色彩!北門的城額以石雕成,邊框雕蓮花卷草及花瓶,有平案祥和之象徵,門額題「承恩門」,有朝向北極星或承受皇恩之寓意,落款為光緒八年,即西元一八八二年,當時先築城門,再依次築造城牆。日治初期搗毀台北城城垣、城郭及西門。僅存北門、東門、南門、小南門﹔年久失修日漸殘破。二戰後,陸續整修舊城門,整修後其餘城門大失舊觀,惟北門保留當原貌,被指定為國定古蹟。 臺北府城門-南門: 清光緒元年清廷設台北府,5年台北知府陳星聚籌建臺北府城,但因台北基地鬆軟,直到福建巡撫岑春,臺灣道台劉相繼勘定基址後,光緒8年(西元1882年)始召募粵籍工匠興築。光緒10年(西元1884年)完工。城周一千五百餘丈南北較東西略長,為長方形的城池,並開闢五門,北門、東門附郭。麗正門位於南城牆的西側,又稱大南門,為台北府城門的主門,形制與尺寸最為宏偉,所用石材來自大直一帶。麗正門石額四周採用螭龍圖案,與其它城門均不同,屋頂型製為四面屋坡的屋頂上,再加依層屋頂的「重簷歇山式」,顯得較為華麗壯觀。而兩層屋簷間,還嵌著空心花磚,可以通風透光,也增加視覺上的變化。此外,整座城門有如封閉的碉堡,牆身和屋頂連成一氣。城樓正反面各有1圓2方的窗洞,以供防禦和監視,但面對城外的方形窗洞開口極長,凡是夜半遲歸者,必須由所謂「吊城」方式,由守城兵士以竹籃子吊上去,方得進城。如果有緊急事故,也可由這裡出入。日治初期搗毀台北城城垣、城郭及西門。大南門雖幸運被保存,但卻年久失修日漸殘破。二戰後,政府整修舊城門,大南門遂被重修成宮殿式建築,大失原貌,但石砌的城座、門洞則幸運的保持原樣。 臺北府城門-東門: 清光緒元年清廷設台北府,5年台北知府陳星聚籌建臺北府城,但因台北基地鬆軟,直到福建巡撫岑春,臺灣道台劉相繼勘定基址後,光緒8年(西元1882年)始召募粵籍工匠興築。光緒10年(西元1884年)完工。城周一千五百餘丈南北較東西略長,為長方形的城池,並開闢五門,北門、東門附郭。景福門即東門,位於東城牆中央略偏南處,朝向台灣北部的重要口岸---基隆,負有防禦的重任。另外,它也是台北城通錫口(今松山)的孔道。當時城內通往東門的「東門街」,就是今天的凱達格蘭大道。東門為台北府城五城門中石作最為精緻的,額題景福門,建築結構和北門很類似,都是在石砌的城座以上,有厚實的磚牆一直接到屋簷下,宛如牢不可破的方形堡壘。而雙層磚牆之內,則是木造結構。屋頂是四面屋坡的「歇山式」,簡單大方。和北門不同的是,東門屋簷下有綠釉空心花磚裝飾,而且兩側門孔旁均加開方形窗洞。另外,北門的外廓是方形,東門則是圓弧形。日治初期搗毀台北城城垣、城郭及西門。僅存北門、東門、南門、小南門﹔年久失修日漸殘破。二戰後,政府整修舊城門,東門從碉堡型的城門,被重修成宮殿式建築,大失原貌,但石構臺座及圓拱門為原有建材,門洞為石條所砌半圓拱,邊框保存有雷紋裝飾,仍頗具歷史價值。 |
評定基準1: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2: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3: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4:具其他古蹟價值者 |
指定登錄理由1.北門的外觀非常雄偉,乃一封閉式碉堡,清領末期為了防禦火器,北門的牆體全為磚塊與石條所砌成,內部有兩層牆壁,構造堅固異常,屋架仍為傳統中式木構架,雕飾簡潔大方,外廓門與北門略錯開,形式一個角度,戰時有利於防守。屋頂採用歇山單簷,燕尾起翹,曲線流暢,在嚴肅的城門上增添一點柔和的色彩,深具建築特色及歷史意義。 2.麗正門位於南城牆的西側,又稱大南門,為台北府城門的主門,形制與尺寸最為宏偉,所用石材來自大直一帶。麗正門石額四周採用螭龍圖案,與其它城門均不同,屋頂型製為四面屋坡的屋頂上,再加依層屋頂的「重簷歇山式」,顯得較為華麗壯觀。 3.景福門即東門,位於東城牆中央略偏南處,朝向台灣北部的重要口岸---基隆,負有防禦的重任。另外,它也是台北城通錫口(今松山)的孔道。當時城內通往東門的「東門街」,就是今天的凱達格蘭大道。東門為台北府城五城門中石作最為精緻的,額題景福門,建築結構和北門很類似,都是在石砌的城座以上,有厚實的磚牆一直接到屋簷下,宛如牢不可破的方形堡壘。而雙層磚牆之內,則是木造結構。屋頂是四面屋坡的「歇山式」,簡單大方。 4.小南門為台北府城五城門中最為小巧,構造與形式皆不同於其他諸門。不像其餘4個城門是封閉、肅殺的碉堡一般,為精美的樓閣式城門造型,流露出秀麗、親切的味道,十分特別。臺作雖也是石條所砌,上半部卻使用傳統上常看到的柱廊樓閣。屋簷下斗拱成列,並施彩繪,有如一座小廟,非常華麗。 |
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 |
所屬主管機關文化部 |
現況地址1:itemNo : 1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中正區 address : 東門:中山南路、信義路交叉路口,南門:公園路、愛國西路交叉路口,小南門:延平南路、愛國西路交叉路口,北門:忠孝西路、延平南路、博愛路、中華路交叉路口 |
經度121.50813895866 |
緯度25.036901952316 |
主管機關名稱文化部 |
主管機關單位文化資產局古蹟聚落組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臺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
代表圖像extjpgtransform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1-10-12/ced98e9c-0faf-4762-a4d4-9d26bc701994/照片_c.jpgoriginal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1-10-12/ced98e9c-0faf-4762-a4d4-9d26bc701994/照片.jpgname照片 |
所有權屬1: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ownerName : 臺北市 2: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ownerName : 台北市 |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19980903000001 |
外觀特徵臺北府城-小南門 城周一千五百餘丈南北較通西略長,為長方形的城池,並開闢五門,北門、東門附郭,南城牆則加設有小城門─重熙門。重熙門即小南門﹔位於台北城南城牆偏西處,為方便板橋方面的居民出入台北城而建。 臺北府城-北門 城周一千五百餘丈南北較通西略長,為長方形的城池,並開闢五門,北門、東門附郭。北門名承恩門,城郭額銘「巖疆鎖鑰」四字。位置在今天於忠孝西路、延平南路、博愛路、延平北路及中華路交叉口,曾是台北城內通往大稻埕一帶的主要交通孔道。 臺北府城-南門: 城樓正反面各有1圓2方的窗洞,以供防禦和監視,但面對城外的方形窗洞開口極長,凡是夜半遲歸者,必須由所謂「吊城」方式,由守城兵士以竹籃子吊上去,方得進城。如果有緊急事故,也可由這裡出入。 臺北府城-東門: 東門為台北府城五城門中石作最為精緻的,額題景福門,建築結構和北門很類似,都是在石砌的城座以上,有厚實的磚牆一直接到屋簷下,宛如牢不可破的方形堡壘。 |
室內特徵(略) |
使用情形(略) |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略) |
現狀臺北府城-南門:大南門雖幸運被保存,但卻年久失修日漸殘破。二戰後,政府整修舊城門。 臺北府城-小南門遂被重修成宮殿樣式,頗失原貌,但石構臺座及圓拱門為原有建材造型,石工精而堅古,頗具歷史價值。 臺北府城-北門:二戰後,陸續整修舊城門,整修後其餘城門大失舊觀,惟北門保留當原貌,被指定為國定古蹟。 臺北府城-東門:二戰後,政府整修舊城門,東門從碉堡型的城門,被重修成宮殿式建築,大失原貌,但石構臺座及圓拱門為原有建材,門洞為石條所砌半圓拱,邊框保存有雷紋裝飾,仍頗具歷史價值。 |
網站名稱(空) |
網址(空)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4-22177662 |
公告1: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公告文號 : 臺(87) 內民字第8787234號 公告日期 : 1998-09-03 16:17:59.0 |
公告資料1: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10-12/b246f8db-1ae2-493e-adb6-69b7409a8321/臺北府城變更古蹟名稱及範圍.jpg |
repImgId140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