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歌墨舞—故宮繪畫導賞
- 展覽資訊 @ 文化部
活動名稱筆歌墨舞—故宮繪畫導賞的演出單位是(中華民國)國立故宮博物院, 活動起始日期是2024/04/04, 活動結束日期是2024/06/30, 折扣資訊是--.
發行版本 | 1.4 |
唯一辨識碼 | 6615ae6e73f77c4d54c71304 |
活動名稱 | 筆歌墨舞—故宮繪畫導賞 |
活動類別 | 6 |
活動場次資訊 | 1: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4/04/04 09:00:00地址 : 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至善路2段221號 場地名稱 : 國立故宮博物院 是否售票 : Y 價格 : 優惠參觀券+150;團體參觀券+320;普通參觀券+350;至善園+20 緯度 : (空) 經度 : (空) 結束時間 : 2024/06/30 17:00:00 |
演出單位 | (中華民國)國立故宮博物院 |
折扣資訊 | -- |
簡介說明 | 古畫發展如一部精彩的交響樂章,藉著人物、花鳥、山水等畫科的典範風格,組成幾項重要主題,並在歷史脈絡中加以變奏。 人物畫的典範在六朝至唐代(222-907)間,經由顧愷之與吳道子等人逐步奠定。山水畫典範的成形約五代(907-960)之時,而且寓含著地理區域特質。例如荊浩、關仝畫出北方山水風貌,而董源、巨然則有江南水鄉山水的特色。在花卉翎毛畫方面,四川的黃筌與江南的徐熙也形成兩個不同的典範。 宋代(960-1279)山水畫中的范寬、郭熙、李唐都在既有的典範基礎上推陳出新,成為新的典範。宮廷畫院在宋代藝術帝王的倡導下,發展出空前盛況。當時的畫家講究對自然的觀察,並添加「詩意」以增強繪畫的內涵與意境。對實物的興趣促成了建築、船車等以器械結構為主的繪畫類型,使其在十一世紀後躍上繪畫的舞台。詩意的強調,則於南宋時期發展出書法、詩文、繪畫三者互相搭配的冊頁精品。另外宋代文人也將藝術的表現概念擴展到「形似」以外的範疇,文人畫開始成為一種新的風格。 元代(1279-1368)的文人畫則由趙孟頫、元四大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等人以復古為標的,並因復古而有更為多元的風格表現。這些風格逐漸成為繪畫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典型,在明清以後仍維持著持續的影響力。 明代(1368-1644)以後,不同地區的風格特色,成為藝術發展脈絡中的重要環節。蘇州的「吳派」從元四大家演化出優雅的文人風格,以浙閩畫家為主的「浙派」則自宮廷繪畫中發展,將南宋的典範變成粗放的水墨。松江的董其昌與稍後的王時敏、王鑑、王翬和王原祁等人又接著在對古代典範的「集大成」中,以筆墨再造自然,形成影響深遠的「正統派」。 清代(1644-1911)帝王在推崇「正統派」作風之餘,也包容歐洲傳教士所帶來的西洋畫法,立體與透視成為對古老典範的新詮釋。宮廷之外的揚州則有標榜著「怪、奇」的一批畫家在高度商業化的市場中活躍。他們的筆墨與形象針對「非正統」的典範而發,而自己也成為後世追求變革的典範依據。 |
圖片連結 | (空) |
主辦單位 | 1:國立故宮博物院 |
協辦單位 | (空的。未填資料。) |
贊助單位 | (空的。未填資料。) |
其他單位 | (空的。未填資料。) |
售票網址 | (空) |
推廣網址 | (空) |
備註 | (空) |
編輯時間 | (空) |
來源網站名稱 | 全國藝文活動資訊系統 |
活動起始日期 | 2024/04/04 |
活動結束日期 | 2024/06/30 |
點閱數 | 36 |
發行版本1.4 |
唯一辨識碼6615ae6e73f77c4d54c71304 |
活動名稱筆歌墨舞—故宮繪畫導賞 |
活動類別6 |
活動場次資訊1: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4/04/04 09:00:00地址 : 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至善路2段221號 場地名稱 : 國立故宮博物院 是否售票 : Y 價格 : 優惠參觀券+150;團體參觀券+320;普通參觀券+350;至善園+20 緯度 : (空) 經度 : (空) 結束時間 : 2024/06/30 17:00:00 |
演出單位(中華民國)國立故宮博物院 |
折扣資訊-- |
簡介說明古畫發展如一部精彩的交響樂章,藉著人物、花鳥、山水等畫科的典範風格,組成幾項重要主題,並在歷史脈絡中加以變奏。 人物畫的典範在六朝至唐代(222-907)間,經由顧愷之與吳道子等人逐步奠定。山水畫典範的成形約五代(907-960)之時,而且寓含著地理區域特質。例如荊浩、關仝畫出北方山水風貌,而董源、巨然則有江南水鄉山水的特色。在花卉翎毛畫方面,四川的黃筌與江南的徐熙也形成兩個不同的典範。 宋代(960-1279)山水畫中的范寬、郭熙、李唐都在既有的典範基礎上推陳出新,成為新的典範。宮廷畫院在宋代藝術帝王的倡導下,發展出空前盛況。當時的畫家講究對自然的觀察,並添加「詩意」以增強繪畫的內涵與意境。對實物的興趣促成了建築、船車等以器械結構為主的繪畫類型,使其在十一世紀後躍上繪畫的舞台。詩意的強調,則於南宋時期發展出書法、詩文、繪畫三者互相搭配的冊頁精品。另外宋代文人也將藝術的表現概念擴展到「形似」以外的範疇,文人畫開始成為一種新的風格。 元代(1279-1368)的文人畫則由趙孟頫、元四大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等人以復古為標的,並因復古而有更為多元的風格表現。這些風格逐漸成為繪畫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典型,在明清以後仍維持著持續的影響力。 明代(1368-1644)以後,不同地區的風格特色,成為藝術發展脈絡中的重要環節。蘇州的「吳派」從元四大家演化出優雅的文人風格,以浙閩畫家為主的「浙派」則自宮廷繪畫中發展,將南宋的典範變成粗放的水墨。松江的董其昌與稍後的王時敏、王鑑、王翬和王原祁等人又接著在對古代典範的「集大成」中,以筆墨再造自然,形成影響深遠的「正統派」。 清代(1644-1911)帝王在推崇「正統派」作風之餘,也包容歐洲傳教士所帶來的西洋畫法,立體與透視成為對古老典範的新詮釋。宮廷之外的揚州則有標榜著「怪、奇」的一批畫家在高度商業化的市場中活躍。他們的筆墨與形象針對「非正統」的典範而發,而自己也成為後世追求變革的典範依據。 |
圖片連結(空) |
主辦單位1:國立故宮博物院 |
協辦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
贊助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
其他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
售票網址(空) |
推廣網址(空) |
備註(空) |
編輯時間(空) |
來源網站名稱全國藝文活動資訊系統 |
活動起始日期2024/04/04 |
活動結束日期2024/06/30 |
點閱數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