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短角蟹
- 水產生物圖說 @ 農業部

中名美麗短角蟹的學名是Harrovia elegans, 科名是菱蟹科 (Parthenopidae), 命名者是De Man, 特徵是頭胸甲呈菱形,額角平直,眼窩前刺位於額兩側,前側緣平直,中間一缺刻,分為兩葉,前、後側緣間具兩刺,尖銳粗壯;頭胸甲表面為紫褐色,具5條橫形條紋。螯足長大,長節基部前緣有2~3小刺,掌節末端漸寬,第1步足最細長,各對步足長節外緣有一列小棘;螯足指部為咖啡色。, 分布是分布於東京灣、九州等。, 編修日期是01-一月-1900.

圖號FRIPC064
編修日期01-一月-1900
圖檔圖1 :
圖1
分類澎湖的蟹類
中名美麗短角蟹
學名Harrovia elegans
英名(空)
科名菱蟹科 (Parthenopidae)
俗名(空)
命名者De Man
特徵頭胸甲呈菱形,額角平直,眼窩前刺位於額兩側,前側緣平直,中間一缺刻,分為兩葉,前、後側緣間具兩刺,尖銳粗壯;頭胸甲表面為紫褐色,具5條橫形條紋。螯足長大,長節基部前緣有2~3小刺,掌節末端漸寬,第1步足最細長,各對步足長節外緣有一列小棘;螯足指部為咖啡色。
生態本種為台灣新紀錄種,生活於140公尺以淺的貝殼細沙之海域,與海百合類、海星類及海膽類的棘皮動物有共棲現象。
分布分布於東京灣、九州等。
利用(空)

圖號

FRIPC064

編修日期

01-一月-1900

圖檔

圖1 :
圖1

分類

澎湖的蟹類

中名

美麗短角蟹

學名

Harrovia elegans

英名

(空)

科名

菱蟹科 (Parthenopidae)

俗名

(空)

命名者

De Man

特徵

頭胸甲呈菱形,額角平直,眼窩前刺位於額兩側,前側緣平直,中間一缺刻,分為兩葉,前、後側緣間具兩刺,尖銳粗壯;頭胸甲表面為紫褐色,具5條橫形條紋。螯足長大,長節基部前緣有2~3小刺,掌節末端漸寬,第1步足最細長,各對步足長節外緣有一列小棘;螯足指部為咖啡色。

生態

本種為台灣新紀錄種,生活於140公尺以淺的貝殼細沙之海域,與海百合類、海星類及海膽類的棘皮動物有共棲現象。

分布

分布於東京灣、九州等。

利用

(空)

根據識別碼 FRIPC064 找到的相關資料

美麗短角蟹

學名: Harrovia elegans | 英名: | 俗名: | 科名: 菱蟹科 (Parthenopidae) | 命名者: De Man | 特徵: 頭胸甲呈菱形,額角平直,眼窩前刺位於額兩側,前側緣平直,中間一缺刻,分為兩葉,前、後側緣間具兩刺,尖銳粗壯;頭胸甲表面為紫褐色,具5條橫形條紋。螯足長大,長節基部前緣有2~3小刺,掌節末端漸寬,第1步... | 分布: 分布於東京灣、九州等。 | 編修日期: 1900-01-01

@ 水產生物圖說

美麗短角蟹

學名: Harrovia elegans | 英名: | 俗名: | 科名: 菱蟹科 (Parthenopidae) | 命名者: De Man | 特徵: 頭胸甲呈菱形,額角平直,眼窩前刺位於額兩側,前側緣平直,中間一缺刻,分為兩葉,前、後側緣間具兩刺,尖銳粗壯;頭胸甲表面為紫褐色,具5條橫形條紋。螯足長大,長節基部前緣有2~3小刺,掌節末端漸寬,第1步... | 分布: 分布於東京灣、九州等。 | 編修日期: 1900-01-01

@ 水產生物圖說

[ 搜尋所有 FRIPC064 ... ]

根據名稱 美麗短角蟹 找到的相關資料

無其他 美麗短角蟹 資料。

[ 搜尋所有 美麗短角蟹 ... ]

在『水產生物圖說』資料集內搜尋:


與美麗短角蟹同分類的水產生物圖說

瑪莉亞巨型喇叭企鵝

學名: Mormyrops mariae | 英名: NULL | 俗名: NULL | 科名: 象鼻魚科 | 命名者: (Schilthuis 1891) | 特徵: NULL | 分布: NULL | 編修日期: 23-四月-2013

灰鳳螺

學名: Babylonia kirana | 英名: | 俗名: | 科名: 峨螺 (Buccinidae) | 命名者: (Habe) | 特徵: 酷似鳳螺Bareolata,但臍孔較小,水管溝較狹,殼口內灰色而不能透視殼表之斑紋,殼層之斑紋模糊等有所不同之特徵。 | 分布: 分布於台灣北方海域的淺海底,通常為北緯24.5至25.5度之間。 | 編修日期: 31-三月-2005

鳳螺

學名: Babylonia areolata | 英名: | 俗名: | 科名: 峨螺 (Buccinidae) | 命名者: (Link) | 特徵: 殼呈卵形而堅固,螺塔尖而稍長,繃帶強大而發達,臍孔顯著而較大,水管溝寬,殼皮薄,殼口內為白色而可透視殼表之斑紋,殼層具有2 (幼螺) 或3 (成螺) 列顯明之暗褐色斑,斑之形狀因成長而變化。 | 分布: 分布於台灣南部至南中國海,通常為赤道至北緯24度之間。 | 編修日期: 31-三月-2005

大尾魷魚

學名: Sepioteuthis lessoniana | 英名: | 俗名: | 科名: 鎖管 (Loliginidae) | 命名者: Lesson | 特徵: 外套膜呈細長之圓錐形,其後端不顯著尖出,外套膜前緣凸出為三角形狀,腹緣稍深度彎入,兩側葉凸出為三角形,鰭之外套膜側緣成長及全長之90%以上,呈為廣闊的卵圓形,軟甲廣闊,其柄部短。 | 分布: 分布於日本北海道以南之印度、太平洋。 | 編修日期: 31-三月-2005

日本魷

學名: Todarodes pacificus | 英名: | 俗名: | 科名: 赤魷 (Ommastrephidae) | 命名者: Steenstrup | 特徵: 外套膜為筋質而呈圓筒形,其後端圓錐形,外套膜前端背側略呈三角形狀,鰭呈橫長之菱形,其後緣僅凹入,最長腕之全腕具有廣闊保護膜,眼睛為開眼型。 | 分布: 分布於日本列島周邊,北至千島列島,南至香港沿海。 | 編修日期: 31-三月-2005

透抽

學名: Loligo edulis | 英名: | 俗名: | 科名: 鎖管 (Loliginidae) | 命名者: Hoyle | 特徵: 外套膜細長,前端突出,腹緣淺度彎入,兩側葉尖出而呈三角形狀,鰭呈菱形,其後緣逐漸凹入;觸腕之掌部具有廣闊保護膜,約具160個吸盤做規則排成4列,眼睛為閉眼型。 | 分布: 分布於日本中部以南之西太平洋海域。 | 編修日期: 31-三月-2005

雙帶鰺

學名: Elagatis bipinnulatus | 英名: NULL | 俗名: NULL | 科名:  (Carangidae) | 命名者: (Quoy and Gaimard) | 特徵: 背鰭:VI-I,24-27+2;臀鰭:I-I,15-17+2;鰓耙數:9-10+25-26。 | 分布: 分布於世界的熱帶海域。 | 編修日期: 05-八月-2011

大口逆鰺

學名: Scomberoides comnersonnianus | 英名: NULL | 俗名: NULL | 科名: 鰺 (Carangidae) | 命名者: Lacepede | 特徵: 背鰭:I+VI-VII,19-21;臀鰭:II+I,18-20;鰓耙數:8-15。 | 分布: 分布於中國東海及印度洋的海域。 | 編修日期: 05-八月-2011

紅甘鰺

學名: Seriola dumerili | 英名: NULL | 俗名: NULL | 科名: 鰺 (Carangidae) | 命名者: (Risso) | 特徵: 體長而側扁,吻端鈍圓,主上頭骨之後端上後角鈍圓,向後超過瞳孔之前緣,第二背鰭前方軟條短於胸鰭,體側中央有一黃色縱帶。背鰭:VI-VII-I,32-33;臀鰭:II-I,19-22;鰓耙數:4-6+12... | 分布: 分布於世界熱帶海域。 | 編修日期: 05-八月-2011

圓吻鯝

學名: Distoechodon tumirostris | 英名: Round-snout nase | 俗名: 阿嬤魚、憨仔魚、更魚 | 科名: 鯉科 (Cyprinidae) | 命名者: Peters 1881 | 特徵: 體略側扁,腹部圓,無腹稜,吻圓,吻長大於眼徑。口橫裂,向前突出,下頜前緣具有發達的角質層。體背側呈暗灰色,體側和腹部銀白色。胸鰭和尾鰭為淡黃色,尾鰭的邊緣微黑。胸鰭和腹鰭有時呈橙黃色。成熟雄魚的頭部及... | 分布: 分布於台灣和中國 | 編修日期: 29-八月-2011

尼羅吳郭魚

學名: Oreochromis niloticus | 英名: Nile tilapia | 俗名: 吳郭魚、南洋鯽仔 | 科名: 慈鯛科 (Cichlidae) | 命名者: Linnaeus 1758 | 特徵: 體型側扁,體色呈黃棕色,體側具橫帶,頭之背部外廓呈凹形,口小唇發育良好,眼呈紅色,喉胸部呈淺黃褐色,亦有呈淡紅褐色者,背鰭及臀鰭之軟條具有許多褐色條紋,尾鰭尚有10條左右之黑色條紋。 | 分布: 原產於非洲 | 編修日期: 29-八月-2011

白花(魚或)

學名: Nibea albiflora | 英名: NULL | 俗名: NULL | 科名: 石首魚 (Sciaenidae) | 命名者: (Richardson) | 特徵: 背鰭:XI-XII,29-30;胸鰭:19;臀鰭:II,7-8;側線鱗片數:47-53;鰓耙數:6+11;具特大耳石。 | 分布: 分布於東中國海。 | 編修日期: 05-八月-2011

銀石鱸

學名: Pomadasys argenteus | 英名: | 俗名: | 科名: 石鱸 (Haemulidae) | 命名者: (Forsskal) | 特徵: 背鰭:XII,14;胸鰭:17;臀鰭:III,7;側線鱗片數:46-47;鰓耙數:7-8+11-12。 | 分布: 分布於中國東海至南中國海。 | 編修日期: 31-三月-2005

星貂較

學名: Mustelus manazo | 英名: Gummy shark, Star-spotted shark | 俗名: 花點母、沙條 | 科名: 平滑鮫科 (Triakididae) | 命名者: Bleeker | 特徵: 體略呈圓形,向後細長,兩背鰭大小略同大,第一背鰭位於胸鰭與腹鰭間,第二背鰭在臀鰭上方,其起點顯然在臀鰭起點前方,吻端尖圓,口角部之上唇褶發達,顎齒略圓,扁平而略同形,細小而多,排列作鋪石狀。體背呈灰棕... | 分布: 台灣東北部至西部沿海,北海道以南、韓國至南中國海、阿拉伯海及奈塔爾等均有記錄。 | 編修日期: 29-八月-2011

白沙貂鮫

學名: Mustelus kanekonis | 英名: Dog shark, Gray smoothhound | 俗名: 沙條、白沙條 | 科名: 平滑鮫科 (Triakididae) | 命名者: (Tanaka) | 特徵: 本種酷似星貂鮫,但體細長無小白點,口角之唇褶上下同長,易與星貂鮫區別,又酷似灰貂鮫M. griseus Pietschmann,但第一背鰭起點距第二背鰭起點較近於吻端,胸鰭後端略超過第一背鰭起點之鉛直... | 分布: 日本之高知、長崎及台灣之基隆、蘇澳、大溪及高雄等,南中國海為新記錄。 | 編修日期: 29-八月-2011

瑪莉亞巨型喇叭企鵝

學名: Mormyrops mariae | 英名: NULL | 俗名: NULL | 科名: 象鼻魚科 | 命名者: (Schilthuis 1891) | 特徵: NULL | 分布: NULL | 編修日期: 23-四月-2013

灰鳳螺

學名: Babylonia kirana | 英名: | 俗名: | 科名: 峨螺 (Buccinidae) | 命名者: (Habe) | 特徵: 酷似鳳螺Bareolata,但臍孔較小,水管溝較狹,殼口內灰色而不能透視殼表之斑紋,殼層之斑紋模糊等有所不同之特徵。 | 分布: 分布於台灣北方海域的淺海底,通常為北緯24.5至25.5度之間。 | 編修日期: 31-三月-2005

鳳螺

學名: Babylonia areolata | 英名: | 俗名: | 科名: 峨螺 (Buccinidae) | 命名者: (Link) | 特徵: 殼呈卵形而堅固,螺塔尖而稍長,繃帶強大而發達,臍孔顯著而較大,水管溝寬,殼皮薄,殼口內為白色而可透視殼表之斑紋,殼層具有2 (幼螺) 或3 (成螺) 列顯明之暗褐色斑,斑之形狀因成長而變化。 | 分布: 分布於台灣南部至南中國海,通常為赤道至北緯24度之間。 | 編修日期: 31-三月-2005

大尾魷魚

學名: Sepioteuthis lessoniana | 英名: | 俗名: | 科名: 鎖管 (Loliginidae) | 命名者: Lesson | 特徵: 外套膜呈細長之圓錐形,其後端不顯著尖出,外套膜前緣凸出為三角形狀,腹緣稍深度彎入,兩側葉凸出為三角形,鰭之外套膜側緣成長及全長之90%以上,呈為廣闊的卵圓形,軟甲廣闊,其柄部短。 | 分布: 分布於日本北海道以南之印度、太平洋。 | 編修日期: 31-三月-2005

日本魷

學名: Todarodes pacificus | 英名: | 俗名: | 科名: 赤魷 (Ommastrephidae) | 命名者: Steenstrup | 特徵: 外套膜為筋質而呈圓筒形,其後端圓錐形,外套膜前端背側略呈三角形狀,鰭呈橫長之菱形,其後緣僅凹入,最長腕之全腕具有廣闊保護膜,眼睛為開眼型。 | 分布: 分布於日本列島周邊,北至千島列島,南至香港沿海。 | 編修日期: 31-三月-2005

透抽

學名: Loligo edulis | 英名: | 俗名: | 科名: 鎖管 (Loliginidae) | 命名者: Hoyle | 特徵: 外套膜細長,前端突出,腹緣淺度彎入,兩側葉尖出而呈三角形狀,鰭呈菱形,其後緣逐漸凹入;觸腕之掌部具有廣闊保護膜,約具160個吸盤做規則排成4列,眼睛為閉眼型。 | 分布: 分布於日本中部以南之西太平洋海域。 | 編修日期: 31-三月-2005

雙帶鰺

學名: Elagatis bipinnulatus | 英名: NULL | 俗名: NULL | 科名:  (Carangidae) | 命名者: (Quoy and Gaimard) | 特徵: 背鰭:VI-I,24-27+2;臀鰭:I-I,15-17+2;鰓耙數:9-10+25-26。 | 分布: 分布於世界的熱帶海域。 | 編修日期: 05-八月-2011

大口逆鰺

學名: Scomberoides comnersonnianus | 英名: NULL | 俗名: NULL | 科名: 鰺 (Carangidae) | 命名者: Lacepede | 特徵: 背鰭:I+VI-VII,19-21;臀鰭:II+I,18-20;鰓耙數:8-15。 | 分布: 分布於中國東海及印度洋的海域。 | 編修日期: 05-八月-2011

紅甘鰺

學名: Seriola dumerili | 英名: NULL | 俗名: NULL | 科名: 鰺 (Carangidae) | 命名者: (Risso) | 特徵: 體長而側扁,吻端鈍圓,主上頭骨之後端上後角鈍圓,向後超過瞳孔之前緣,第二背鰭前方軟條短於胸鰭,體側中央有一黃色縱帶。背鰭:VI-VII-I,32-33;臀鰭:II-I,19-22;鰓耙數:4-6+12... | 分布: 分布於世界熱帶海域。 | 編修日期: 05-八月-2011

圓吻鯝

學名: Distoechodon tumirostris | 英名: Round-snout nase | 俗名: 阿嬤魚、憨仔魚、更魚 | 科名: 鯉科 (Cyprinidae) | 命名者: Peters 1881 | 特徵: 體略側扁,腹部圓,無腹稜,吻圓,吻長大於眼徑。口橫裂,向前突出,下頜前緣具有發達的角質層。體背側呈暗灰色,體側和腹部銀白色。胸鰭和尾鰭為淡黃色,尾鰭的邊緣微黑。胸鰭和腹鰭有時呈橙黃色。成熟雄魚的頭部及... | 分布: 分布於台灣和中國 | 編修日期: 29-八月-2011

尼羅吳郭魚

學名: Oreochromis niloticus | 英名: Nile tilapia | 俗名: 吳郭魚、南洋鯽仔 | 科名: 慈鯛科 (Cichlidae) | 命名者: Linnaeus 1758 | 特徵: 體型側扁,體色呈黃棕色,體側具橫帶,頭之背部外廓呈凹形,口小唇發育良好,眼呈紅色,喉胸部呈淺黃褐色,亦有呈淡紅褐色者,背鰭及臀鰭之軟條具有許多褐色條紋,尾鰭尚有10條左右之黑色條紋。 | 分布: 原產於非洲 | 編修日期: 29-八月-2011

白花(魚或)

學名: Nibea albiflora | 英名: NULL | 俗名: NULL | 科名: 石首魚 (Sciaenidae) | 命名者: (Richardson) | 特徵: 背鰭:XI-XII,29-30;胸鰭:19;臀鰭:II,7-8;側線鱗片數:47-53;鰓耙數:6+11;具特大耳石。 | 分布: 分布於東中國海。 | 編修日期: 05-八月-2011

銀石鱸

學名: Pomadasys argenteus | 英名: | 俗名: | 科名: 石鱸 (Haemulidae) | 命名者: (Forsskal) | 特徵: 背鰭:XII,14;胸鰭:17;臀鰭:III,7;側線鱗片數:46-47;鰓耙數:7-8+11-12。 | 分布: 分布於中國東海至南中國海。 | 編修日期: 31-三月-2005

星貂較

學名: Mustelus manazo | 英名: Gummy shark, Star-spotted shark | 俗名: 花點母、沙條 | 科名: 平滑鮫科 (Triakididae) | 命名者: Bleeker | 特徵: 體略呈圓形,向後細長,兩背鰭大小略同大,第一背鰭位於胸鰭與腹鰭間,第二背鰭在臀鰭上方,其起點顯然在臀鰭起點前方,吻端尖圓,口角部之上唇褶發達,顎齒略圓,扁平而略同形,細小而多,排列作鋪石狀。體背呈灰棕... | 分布: 台灣東北部至西部沿海,北海道以南、韓國至南中國海、阿拉伯海及奈塔爾等均有記錄。 | 編修日期: 29-八月-2011

白沙貂鮫

學名: Mustelus kanekonis | 英名: Dog shark, Gray smoothhound | 俗名: 沙條、白沙條 | 科名: 平滑鮫科 (Triakididae) | 命名者: (Tanaka) | 特徵: 本種酷似星貂鮫,但體細長無小白點,口角之唇褶上下同長,易與星貂鮫區別,又酷似灰貂鮫M. griseus Pietschmann,但第一背鰭起點距第二背鰭起點較近於吻端,胸鰭後端略超過第一背鰭起點之鉛直... | 分布: 日本之高知、長崎及台灣之基隆、蘇澳、大溪及高雄等,南中國海為新記錄。 | 編修日期: 29-八月-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