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芎林街前義渡碑
- 文資局古物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個案名稱九芎林街前義渡碑的級別名稱是一般古物, 所屬主管機關是新竹縣政府, 指定/登錄理由是九芎林街前義渡碑的文字內容,雖多為人名與金額的紀錄。但從其相關史實來看清代到日治時期,渡口在芎林對外交通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因這類大眾運輸設施的特殊性,多非個人私設即可承擔。此碑呈現自光緒十九(1893) 年設置義租田地以維持運作,當時參與人士遍及芎林、竹東,顯見得此對渡芎林、竹東兩地義渡重要性。..., 保存現狀是完整良好.
案件編號 | 20240527000005 |
個案名稱 | 九芎林街前義渡碑 |
級別代碼 | 6.1.1 |
級別名稱 | 一般古物 |
總類 | 1:code : G3name : 圖書文獻及影音資料 |
典藏或財產編號 | (空) |
評定基準 | 1:具有地方或族群之風俗、記憶及傳說、信仰、傳統技術、藝能或生活文化特色2:有地方重要人物或歷史事件之深厚淵源者3:能反映政治、經濟、社會、人文、藝術、科學等歷史變遷或時代特色者 |
指定/登錄理由 | 九芎林街前義渡碑的文字內容,雖多為人名與金額的紀錄。但從其相關史實來看清代到日治時期,渡口在芎林對外交通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因這類大眾運輸設施的特殊性,多非個人私設即可承擔。此碑呈現自光緒十九(1893) 年設置義租田地以維持運作,當時參與人士遍及芎林、竹東,顯見得此對渡芎林、竹東兩地義渡重要性。從地方發展、交通建設及公共事務參與等觀點來看,碑文記錄參與設置九芎林街前義渡義租田產的芎林、竹東兩地人士,使得此碑表現出其跨越地區範圍的文化資產價值。 |
法令依據 | 第2條第1項第1、2、3款 |
所屬主管機關 | 新竹縣政府 |
所在地理區域 | 1:itemNo : 1cityName : 新竹縣 distName : 芎林鄉 address : 文昌街廣福巷45號 |
代表圖像 | extjpgtransform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4-04-19/45c3824f-2eba-4566-b7f0-05247dc80595/九芎林街前義渡碑_c.jpgoriginal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4-04-19/45c3824f-2eba-4566-b7f0-05247dc80595/九芎林街前義渡碑.jpgname九芎林街前義渡碑 |
代表圖像來源 |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
備註 | 歷史沿革參考來源:鍾心怡建築師事務所,《新竹縣芎林鄉碑碣基礎調查研究-成果報告》(2022),竹北,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
保管單位 | 1:name : 新OOOOOOO |
古物所在地 | 1:name : 新OOOOOsaveSpace : 寺廟 saveSpaceIdentity : 無文資身分 address : 廣福宮前空地 |
數量 | 1 |
古物出處/出處或來源 | 其他 |
出處或來源說明 | 其他 |
保存現狀 | 完整良好 |
綜合描述 | 古物歷史背景 九芎林街前義渡,原稱九芎林義渡,主要為芎林地區對渡二重埔及樹杞林等地,當時頭前溪河面寬逾 50 丈(超過 160公尺),該義渡早在咸豐年間便已設置,到了清光緒十九(1893)年時,再由地方仕紳鄭獻瑞、彭殿華、劉如棟等人,捐置義田,年可收租穀 43 石;每年給渡夫工食穀 40 石,剩餘 3 石存留,作為修船、修路等費用。 「九芎林街前義渡碑」為清光緒二十(1894)年勒石,記載內容為經理人彭殿華、鄭獻瑞、黃坤南、劉如棟、徐炳南、邱欽明等人,捐資設置維持九芎林對渡今竹東義渡所需要之田業的捐款事蹟。 九芎林街前義渡碑現存於芎林廣福宮左側,碑體為砂岩材質,碑高102公分、寬54公分、厚12公分,頂部兩側切角,碑文為陰刻碑體楷書,碑體略有風化,碑文尚能判讀。 古物相關人物及歷史 臺灣的津渡制度,遲至清領初期已出現,根據《臺灣通史》的分類,清代臺灣船渡分成「官渡」、「私渡」以及「義渡」三種類型:早期的「官渡」、「私渡」,有著加徵渡稅與所費不貲等紛爭弊端,時常造成行旅艱困,不利於內陸往來發展;引因而生的「義渡」是由官方與民間仕紳共同籌措設置與維運,意即為往來的旅客提供免費的渡河服務,確保津渡旅人的權利與安全. 石碑捐資清楚紀錄經理人為彭殿華,彭殿華是當時芎林知名文人,熱心公益,明治三十(1898)年,建立明復堂,自廣東省陸豐縣五雲洞引入同為彭氏宗親之恩主公信仰,藉以戒治鴉片;隨後明復堂改組為復善堂,並且附設仁濟藥舖,故可知其人在地方扮演重要領導角色。 古物文化意義 義渡碑是見證清代臺灣社會「義渡」制度形成與運作的重要文物,由官民共同合作與維運的「義渡」,不僅扮演了聯繫內陸交通並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更是當時社會公益事業的一環,具有記錄地方族群歷史與社會經濟制度發展的價值。而「九芎林街前義渡碑」是新竹現存少數義渡碑之一,從碑文內容可以見證清末時期地方仕紳共同捐資的義舉,也是見證九芎林街與樹杞林街往來密切的歷史活動的珍貴古物。 |
年代 | 清代(1894)年 |
尺寸 | 長 102/寬 54/厚 12公分 |
材質 | 石質(砂岩) |
保存環境 | 半開放空間 |
公告 | 1: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officialDocNo : 府授文獻字第1129050311號 registerDate : 2023-11-30 00:00:00.0 |
網站連結 |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antiquity/20240527000005 |
影音多媒體圖片 | 1:mediaName : 九芎林街前義渡碑_右側author : 采義科技有限公司 takePhotoDate : 2024/10/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4-10-24/92322457-e527-4b49-a0cc-6b7aa174a24b/九芎林街前義渡碑_右側.jpg 2:mediaName : 九芎林街前義渡碑_左側author : 采義科技有限公司 takePhotoDate : 2024/10/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4-10-24/5077de92-40be-464d-820f-969c607fe0d5/九芎林街前義渡碑_左側.jpg |
公告資料 | 1: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4-06-07/72697545-41a9-4ade-86ac-7aa3180e1a21/112年11月30日府授文獻字第1129050311號公告.pdf |
主管機關名稱 | 新竹縣政府 |
主管機關單位 | 史料文獻科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 302新竹縣竹北市縣政九路146號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 03-5510201*705 |
repImgId | 255689 |
案件編號20240527000005 |
個案名稱九芎林街前義渡碑 |
級別代碼6.1.1 |
級別名稱一般古物 |
總類1:code : G3name : 圖書文獻及影音資料 |
典藏或財產編號(空) |
評定基準1:具有地方或族群之風俗、記憶及傳說、信仰、傳統技術、藝能或生活文化特色2:有地方重要人物或歷史事件之深厚淵源者3:能反映政治、經濟、社會、人文、藝術、科學等歷史變遷或時代特色者 |
指定/登錄理由九芎林街前義渡碑的文字內容,雖多為人名與金額的紀錄。但從其相關史實來看清代到日治時期,渡口在芎林對外交通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因這類大眾運輸設施的特殊性,多非個人私設即可承擔。此碑呈現自光緒十九(1893) 年設置義租田地以維持運作,當時參與人士遍及芎林、竹東,顯見得此對渡芎林、竹東兩地義渡重要性。從地方發展、交通建設及公共事務參與等觀點來看,碑文記錄參與設置九芎林街前義渡義租田產的芎林、竹東兩地人士,使得此碑表現出其跨越地區範圍的文化資產價值。 |
法令依據第2條第1項第1、2、3款 |
所屬主管機關新竹縣政府 |
所在地理區域1:itemNo : 1cityName : 新竹縣 distName : 芎林鄉 address : 文昌街廣福巷45號 |
代表圖像extjpgtransform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4-04-19/45c3824f-2eba-4566-b7f0-05247dc80595/九芎林街前義渡碑_c.jpgoriginal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4-04-19/45c3824f-2eba-4566-b7f0-05247dc80595/九芎林街前義渡碑.jpgname九芎林街前義渡碑 |
代表圖像來源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
備註歷史沿革參考來源:鍾心怡建築師事務所,《新竹縣芎林鄉碑碣基礎調查研究-成果報告》(2022),竹北,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
保管單位1:name : 新OOOOOOO |
古物所在地1:name : 新OOOOOsaveSpace : 寺廟 saveSpaceIdentity : 無文資身分 address : 廣福宮前空地 |
數量1 |
古物出處/出處或來源其他 |
出處或來源說明其他 |
保存現狀完整良好 |
綜合描述古物歷史背景 九芎林街前義渡,原稱九芎林義渡,主要為芎林地區對渡二重埔及樹杞林等地,當時頭前溪河面寬逾 50 丈(超過 160公尺),該義渡早在咸豐年間便已設置,到了清光緒十九(1893)年時,再由地方仕紳鄭獻瑞、彭殿華、劉如棟等人,捐置義田,年可收租穀 43 石;每年給渡夫工食穀 40 石,剩餘 3 石存留,作為修船、修路等費用。 「九芎林街前義渡碑」為清光緒二十(1894)年勒石,記載內容為經理人彭殿華、鄭獻瑞、黃坤南、劉如棟、徐炳南、邱欽明等人,捐資設置維持九芎林對渡今竹東義渡所需要之田業的捐款事蹟。 九芎林街前義渡碑現存於芎林廣福宮左側,碑體為砂岩材質,碑高102公分、寬54公分、厚12公分,頂部兩側切角,碑文為陰刻碑體楷書,碑體略有風化,碑文尚能判讀。 古物相關人物及歷史 臺灣的津渡制度,遲至清領初期已出現,根據《臺灣通史》的分類,清代臺灣船渡分成「官渡」、「私渡」以及「義渡」三種類型:早期的「官渡」、「私渡」,有著加徵渡稅與所費不貲等紛爭弊端,時常造成行旅艱困,不利於內陸往來發展;引因而生的「義渡」是由官方與民間仕紳共同籌措設置與維運,意即為往來的旅客提供免費的渡河服務,確保津渡旅人的權利與安全. 石碑捐資清楚紀錄經理人為彭殿華,彭殿華是當時芎林知名文人,熱心公益,明治三十(1898)年,建立明復堂,自廣東省陸豐縣五雲洞引入同為彭氏宗親之恩主公信仰,藉以戒治鴉片;隨後明復堂改組為復善堂,並且附設仁濟藥舖,故可知其人在地方扮演重要領導角色。 古物文化意義 義渡碑是見證清代臺灣社會「義渡」制度形成與運作的重要文物,由官民共同合作與維運的「義渡」,不僅扮演了聯繫內陸交通並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更是當時社會公益事業的一環,具有記錄地方族群歷史與社會經濟制度發展的價值。而「九芎林街前義渡碑」是新竹現存少數義渡碑之一,從碑文內容可以見證清末時期地方仕紳共同捐資的義舉,也是見證九芎林街與樹杞林街往來密切的歷史活動的珍貴古物。 |
年代清代(1894)年 |
尺寸長 102/寬 54/厚 12公分 |
材質石質(砂岩) |
保存環境半開放空間 |
公告1: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officialDocNo : 府授文獻字第1129050311號 registerDate : 2023-11-30 00:00:00.0 |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antiquity/20240527000005 |
影音多媒體圖片1:mediaName : 九芎林街前義渡碑_右側author : 采義科技有限公司 takePhotoDate : 2024/10/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4-10-24/92322457-e527-4b49-a0cc-6b7aa174a24b/九芎林街前義渡碑_右側.jpg 2:mediaName : 九芎林街前義渡碑_左側author : 采義科技有限公司 takePhotoDate : 2024/10/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4-10-24/5077de92-40be-464d-820f-969c607fe0d5/九芎林街前義渡碑_左側.jpg |
公告資料1: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4-06-07/72697545-41a9-4ade-86ac-7aa3180e1a21/112年11月30日府授文獻字第1129050311號公告.pdf |
主管機關名稱新竹縣政府 |
主管機關單位史料文獻科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302新竹縣竹北市縣政九路146號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3-5510201*705 |
repImgId2556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