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會與科技前瞻人才培育計畫(3/4)
- 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清單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計畫名稱人文社會與科技前瞻人才培育計畫(3/4)的主辦機關是教育部, 計畫類別(次類別)是重點政策延續計畫_間接相關, 年度是110, 計畫期程(起)是20190101, 計畫期程(訖)是20221231, 年累計實際進度是100.00%, 年累計預定進度是100.00%, 年累計預算執行率(%)是100.00%, 年度預算達成率(%)是100.00%, 重要執行成果是計畫亮點:「1.在強化教學能量方面:*本計畫鼓勵各受補助團隊教師進行跨領域之前瞻教學合作,並投入前瞻議題相關研究,將研究成果融整於課程設計,包含教材、教具、教案之開發。*本計畫於110年度建立教師社群至少13個,期間共舉辦50場教師增能活動、讀書會、工作坊與交流會,共有550之參與人次。此外,各團隊....
主管機關 | 教育部 |
主辦機關 | 教育部 |
院核管制編號 | 1100578 |
計畫類別(次類別) | 重點政策延續計畫_間接相關 |
計畫名稱 | 人文社會與科技前瞻人才培育計畫(3/4) |
總計畫經費 | 186472 |
整年預算 | 44986 |
管制級別 | 自行管制 |
管考週期 | 每季 |
計畫期程(起) | 20190101 |
計畫期程(訖) | 20221231 |
隸屬專案(子專案) | (空) |
年度 | 110 |
月份 | 12 |
年累計預定進度 | 100.00% |
年累計實際進度 | 100.00% |
年累計分配預算數 | 44986 |
年累計實現數 | 44986 |
年累計預算執行率(%) | 100.00% |
年度預算達成率(%) | 100.00% |
重要執行成果 | 計畫亮點:「1.在強化教學能量方面:*本計畫鼓勵各受補助團隊教師進行跨領域之前瞻教學合作,並投入前瞻議題相關研究,將研究成果融整於課程設計,包含教材、教具、教案之開發。*本計畫於110年度建立教師社群至少13個,期間共舉辦50場教師增能活動、讀書會、工作坊與交流會,共有550之參與人次。此外,各團隊之教師社群開始有不同合作模式出現,如教材共同編撰(國立成功大學社會科學院團隊)、共同研擬計畫提案(國立臺灣大學新聞所團隊)等不同形式之合作。*除團隊內部的教師社群外,自第三期起,本計畫之受補助團隊教師之間亦開始有不同形式的合作與交流。如共同舉辦增能工作坊(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系團隊與國立成功大學社會科學院團隊)、講座邀約(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系團隊趙儀珊老師受邀至國立清華大學音樂學系音樂心理學課程)、或共同授課(國立清華大學音樂系團隊蘇郁惠老師與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李天健老師)。經由本計畫之執行,各團隊之教師社群資源已擴大至全數受補助團隊之教師社群,為課程規劃、教學設計、制度改革等各方面,提供豐富且多元的支援系統。*以教師社群為基礎,本計畫於110年度共開設180門前瞻課程,其中包含58門共時授課之課程,跨域合作教學成果顯著。此外,已開發44組前瞻教學模組,其中有7組教學模組已應用於2門課程以上。未來將持續透過教師社群進行推廣,以求教學成果被廣泛應用、且教學能量持續擴散。2.在師資能量建立方面:*在教師增能方面,本計畫於110年度針對前瞻議題與教學研究共開設10場種子教師增能工作坊、4場交流座談會,除此之外,因應團隊教師於研究及計畫的可能需求,本計畫邀請政治大學特聘教授林月雲老師帶領各受補助團隊教師進行個案寫作;除規劃1場聯合書寫工作坊外,並針對各受補助團隊所書寫之個案草稿,以個別工作坊的方式與各受補助團隊進行討論,總計共13場個別工作坊。*在前瞻課程與學程方面,本年度各受補助團隊共開發180門前瞻課程,並規劃出44組前瞻課程模組,其中與各校行政單位合作所推動的學程與專長認證累計共有5案,除前期國立臺灣大學經濟系團隊推動之「資料科學與社會分析專長認證」、「新聞與數位創作專長認證」外,本年度所新增之學程包含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團隊的「人工智慧跨域應用學分學程」、國立清華大學音樂系的「音樂、科技與健康學程」音、以及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團隊以「自主學習學分學程」結合4類前瞻議題課群之學程認證。3.在創新人才培育模式方面:*在創新教學推動成效方面,本年度各受補助團隊之教學方法有更為多元的展現。在本年度開設之前瞻課程中,有134門課程採用議題導向創新教學方法。此外,各團隊教師亦嘗試運用情境案例、設計思考、翻轉教學等各教學法,共計有20種創新教學方法融入課程之中。*在產學合作教學推動方面,本年度各受補助團隊已和至少55家廠商進行產學合作,其合作形式亦更加多元。計畫前期之產學合作以業師講座為主,本年度除講座外,亦增加工作坊、實地參訪、見習與實習等多種形式之教學。在實習方面,國立臺灣大學新聞所團隊與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團隊在推動上表現出色,不僅與多元型態之企業與非營利組織建立合作關係,同時提出專案實習的概念,讓實習學生能完整參與至少一專案的進行,以確保實習期間的學習效果。4.在提升人才素質方面:*交流與研習活動的辦理方面,各受補助團隊共辦理202場相關活動,包含講座、共學工作坊、參訪等各種形式,並吸引7522人次的參與;不僅創造出多元的學習環境,同時也透過各種非正式交流、營造師生之間教學相長的學習氛圍。*除此之外,本計畫另規劃26助理增能計畫,也接受各受補助團隊之學生報名參加。該計畫辦理線上課程、影像工作坊、與書寫工作坊共48小時之課程;並辦理聲音工作坊、影像工作坊及書寫工作坊共30小時實體課程,增加各受補助團隊之助理、學生跨校交流的機會。該計畫並於本計畫第三期期初座談期間辦理小型展覽,成果豐碩。」 / 關鍵成果:「1.在徵件與審查機制方面:第三期審查機制運用業界與學界委員不同專業特性,設計出包含「業界與學界委員前瞻論述快篩、細讀人才培育執行策略」、「學界業界共同參與簡報面試」、及共同決審三階段之評比機制,成功且有效率的評選出具備前瞻視野與執行力的受補助團隊。2.在前瞻課程規劃引導方面:本計畫以三結構課程的概念為基礎,並以視覺化的修課路徑圖,指引受補助團隊建立具結構性、合理性、且符合學生需求之前瞻課程架構。110年度各受補助團隊已規劃44組前瞻課程模組,其中並有5組模組與各校之行政單位結合、推動學程或專長認證,令前瞻人才培育模式在執行、招生與配套機制各層面均完整。3.在前瞻教學研究指引方面:本計畫導入個案研究方法,指定各團隊進行不同項目之個案書寫,不僅成功引導團隊聚焦於團隊資源與限制的討論,同時亦協助各團隊系統性記錄計畫執行過程,以累積作為日後發展相關研究的重要基礎資料。4.在促進團隊教師交流方面:本計畫於第二期起密集辦理小型交流座談會,將受補助團隊依其前瞻議題進行分組交流,以增進團隊之間的交流與相互學習。交流座談會後,已有許多受補助團隊規劃不同形式的合作與交流,促使既有教師社群由原本單一團隊的規模、擴大至本計畫所有受補助團隊,形成一前瞻跨領域的教學資源平臺。」 |
計畫核定情形 | (空) |
落後原因分析 | 無 |
機關因應對策 | 【一、前瞻議題課程模組發展子計畫】(MM10912-1154)1.根據本計畫之規劃,自第二期後不再徵求新進團隊,各受補助團隊之間競爭意識減弱。而面對進度不一之情形,本計畫透過小型交流座談會的舉辦,將前瞻議題相近的團隊分成小組討論,讓新進團隊能透過團隊間交流與經驗學習縮短彼此進度差距。除此之外,本計畫另要求新進團隊針對前瞻議題進行個案書寫,以確保新進團隊在前瞻議題項目上能多所投入。2.人文社會領域教育在過去缺少先修或擋修制度,在課程規劃上較為扁平、缺乏結構。故本計畫在引導結構性課程規劃時,多有困難。計畫前期提出課程三層結構的概念--基礎課程(cornerstone-course)、關鍵課程(keystone-course)、總結課程(capstone-course),已有效引導各團隊教師從不同學習階段來思考課程規劃。本年度計畫則持續以「修課路徑圖」來引導各團隊從修課學生的角度,檢視其課程規劃的合理性,因此在第一期期末成果展、第二期期中交流會均規劃各受補助團隊修課路徑圖的海報展覽,並強化該項目的討論。而從各受補助團隊於課程規劃方面的進展可知,圖像化的修課路徑圖不僅能有效引導各受補助團隊從學生觀點思考課程規劃,並能協助各團隊對於課程結構能有更清晰的圖像、同時亦能更為精準地檢視、修正其合理性,並促成討論。3.各受補助團隊因所處之行政單位文化不同,故在計畫動員、組織結構、運作方式等方面,各團隊之間有很大差異。其多樣性雖為常態,但從以計畫輔導角度來看,需對不同樣態的團隊提供計畫執行的方向與建議,實屬難題。從計畫執行的過程中發現,各受補助團隊之運作模式,與其所在之單位文化有強烈關係--如部分團隊係為由資深教師由上而下主導計畫推展、而部分團隊則是由數個具相同理念之年輕教師由下而上的進行計畫推動--而這導致各受補助團隊所面臨的挑戰、可掌握的資源、乃至於可能推動計畫的途徑等各方面均有很大差異,以計畫輔導角度而言,難以掌握個別情形、並精準給予建議。因此,本年度計畫引入個案研究方法,讓各受補助團隊能就團隊的潛力資源與限制條件,進行盤點。由此,受補助團隊的個別情況較易被釐清,同時亦可能在過程中看見機會與問題、並獲得可行的建議。4.本計畫強調培育跨域人才之必要性,以解決前瞻議題及未來挑戰,而開設跨域整合課程是跨域人才培育的重點工作。然而,跨域師資的缺乏、以及團隊內部教師合作共授不易等,均是在推動跨域課程中普遍遇到的問題。各受補助團隊雖普遍面臨跨域師資缺乏、或跨域合作困難等難題,但過程中各團隊仍嘗試以彈性且循序漸進方式,規劃設計跨域課程。例如,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團隊將較具彈性的博士生納入課程中,由資深老師與具特定專業背景之博士學生進行課程合授,使之成為種子教師。高雄醫學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團隊,則先以短期合授課程的方式,邀請醫學院教授合作教學。這些具備彈性的做法,均在交流場合中分享,供其他團隊參考學習。實際達成與原預期目標之差異說明【二、跨領域師資培力子計畫 (一)教師社群及課程模組培力計畫 (二)前瞻議題及環境機制培力計畫】(MM10912-1155)1.各受補助團隊因所處之行政單位文化不同,故在計畫動員、組織結構、運作方式等方面,各團隊之間有很大差異。其多樣性雖為常態,但從以計畫輔導角度來看,需對不同樣態的團隊提供計畫執行的方向與建議,實屬難題。從計畫執行的過程中發現,各受補助團隊之運作模式,與其所在之單位文化有強烈關係--如部分團隊係為由資深教師由上而下主導計畫推展、而部分團隊則是由數個具相同理念之年輕教師由下而上的進行計畫推動--而這導致各受補助團隊所面臨的挑戰、可掌握的資源、乃至於可能推動計畫的途徑等各方面均有很大差異,以計畫輔導角度而言,難以掌握個別情形、並精準給予建議。因此,引入個案研究方法,讓各受補助團隊能就團隊的潛力資源與限制條件,進行盤點。由此,受補助團隊的個別情況較易被釐清,同時亦可能在過程中看見機會與問題、並獲得可行的建議。2.本計畫強調培育跨域人才之必要性,以解決前瞻議題及未來挑戰,而開設跨域整合課程是跨域人才培育的重點工作。然而,跨域師資的缺乏、以及團隊內部教師合作共授不易等,均是在推動跨域課程中普遍遇到的問題。各受補助團隊雖普遍面臨跨域師資缺乏、或跨域合作困難等難題,但過程中各團隊仍嘗試以彈性且循序漸進方式,規劃設計跨域課程。例如,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團隊將較具彈性的博士生納入課程中,由資深老師與具特定專業背景之博士學生進行課程合授,使之成為種子教師。高雄醫學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團隊,則先以短期合授課程的方式,邀請醫學院教授合作教學。這些具備彈性的做法,均在交流場合中分享,供其他團隊參考學習。 |
主管機關教育部 |
主辦機關教育部 |
院核管制編號1100578 |
計畫類別(次類別)重點政策延續計畫_間接相關 |
計畫名稱人文社會與科技前瞻人才培育計畫(3/4) |
總計畫經費186472 |
整年預算44986 |
管制級別自行管制 |
管考週期每季 |
計畫期程(起)20190101 |
計畫期程(訖)20221231 |
隸屬專案(子專案)(空) |
年度110 |
月份12 |
年累計預定進度100.00% |
年累計實際進度100.00% |
年累計分配預算數44986 |
年累計實現數44986 |
年累計預算執行率(%)100.00% |
年度預算達成率(%)100.00% |
重要執行成果計畫亮點:「1.在強化教學能量方面:*本計畫鼓勵各受補助團隊教師進行跨領域之前瞻教學合作,並投入前瞻議題相關研究,將研究成果融整於課程設計,包含教材、教具、教案之開發。*本計畫於110年度建立教師社群至少13個,期間共舉辦50場教師增能活動、讀書會、工作坊與交流會,共有550之參與人次。此外,各團隊之教師社群開始有不同合作模式出現,如教材共同編撰(國立成功大學社會科學院團隊)、共同研擬計畫提案(國立臺灣大學新聞所團隊)等不同形式之合作。*除團隊內部的教師社群外,自第三期起,本計畫之受補助團隊教師之間亦開始有不同形式的合作與交流。如共同舉辦增能工作坊(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系團隊與國立成功大學社會科學院團隊)、講座邀約(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系團隊趙儀珊老師受邀至國立清華大學音樂學系音樂心理學課程)、或共同授課(國立清華大學音樂系團隊蘇郁惠老師與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李天健老師)。經由本計畫之執行,各團隊之教師社群資源已擴大至全數受補助團隊之教師社群,為課程規劃、教學設計、制度改革等各方面,提供豐富且多元的支援系統。*以教師社群為基礎,本計畫於110年度共開設180門前瞻課程,其中包含58門共時授課之課程,跨域合作教學成果顯著。此外,已開發44組前瞻教學模組,其中有7組教學模組已應用於2門課程以上。未來將持續透過教師社群進行推廣,以求教學成果被廣泛應用、且教學能量持續擴散。2.在師資能量建立方面:*在教師增能方面,本計畫於110年度針對前瞻議題與教學研究共開設10場種子教師增能工作坊、4場交流座談會,除此之外,因應團隊教師於研究及計畫的可能需求,本計畫邀請政治大學特聘教授林月雲老師帶領各受補助團隊教師進行個案寫作;除規劃1場聯合書寫工作坊外,並針對各受補助團隊所書寫之個案草稿,以個別工作坊的方式與各受補助團隊進行討論,總計共13場個別工作坊。*在前瞻課程與學程方面,本年度各受補助團隊共開發180門前瞻課程,並規劃出44組前瞻課程模組,其中與各校行政單位合作所推動的學程與專長認證累計共有5案,除前期國立臺灣大學經濟系團隊推動之「資料科學與社會分析專長認證」、「新聞與數位創作專長認證」外,本年度所新增之學程包含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團隊的「人工智慧跨域應用學分學程」、國立清華大學音樂系的「音樂、科技與健康學程」音、以及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團隊以「自主學習學分學程」結合4類前瞻議題課群之學程認證。3.在創新人才培育模式方面:*在創新教學推動成效方面,本年度各受補助團隊之教學方法有更為多元的展現。在本年度開設之前瞻課程中,有134門課程採用議題導向創新教學方法。此外,各團隊教師亦嘗試運用情境案例、設計思考、翻轉教學等各教學法,共計有20種創新教學方法融入課程之中。*在產學合作教學推動方面,本年度各受補助團隊已和至少55家廠商進行產學合作,其合作形式亦更加多元。計畫前期之產學合作以業師講座為主,本年度除講座外,亦增加工作坊、實地參訪、見習與實習等多種形式之教學。在實習方面,國立臺灣大學新聞所團隊與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團隊在推動上表現出色,不僅與多元型態之企業與非營利組織建立合作關係,同時提出專案實習的概念,讓實習學生能完整參與至少一專案的進行,以確保實習期間的學習效果。4.在提升人才素質方面:*交流與研習活動的辦理方面,各受補助團隊共辦理202場相關活動,包含講座、共學工作坊、參訪等各種形式,並吸引7522人次的參與;不僅創造出多元的學習環境,同時也透過各種非正式交流、營造師生之間教學相長的學習氛圍。*除此之外,本計畫另規劃26助理增能計畫,也接受各受補助團隊之學生報名參加。該計畫辦理線上課程、影像工作坊、與書寫工作坊共48小時之課程;並辦理聲音工作坊、影像工作坊及書寫工作坊共30小時實體課程,增加各受補助團隊之助理、學生跨校交流的機會。該計畫並於本計畫第三期期初座談期間辦理小型展覽,成果豐碩。」 / 關鍵成果:「1.在徵件與審查機制方面:第三期審查機制運用業界與學界委員不同專業特性,設計出包含「業界與學界委員前瞻論述快篩、細讀人才培育執行策略」、「學界業界共同參與簡報面試」、及共同決審三階段之評比機制,成功且有效率的評選出具備前瞻視野與執行力的受補助團隊。2.在前瞻課程規劃引導方面:本計畫以三結構課程的概念為基礎,並以視覺化的修課路徑圖,指引受補助團隊建立具結構性、合理性、且符合學生需求之前瞻課程架構。110年度各受補助團隊已規劃44組前瞻課程模組,其中並有5組模組與各校之行政單位結合、推動學程或專長認證,令前瞻人才培育模式在執行、招生與配套機制各層面均完整。3.在前瞻教學研究指引方面:本計畫導入個案研究方法,指定各團隊進行不同項目之個案書寫,不僅成功引導團隊聚焦於團隊資源與限制的討論,同時亦協助各團隊系統性記錄計畫執行過程,以累積作為日後發展相關研究的重要基礎資料。4.在促進團隊教師交流方面:本計畫於第二期起密集辦理小型交流座談會,將受補助團隊依其前瞻議題進行分組交流,以增進團隊之間的交流與相互學習。交流座談會後,已有許多受補助團隊規劃不同形式的合作與交流,促使既有教師社群由原本單一團隊的規模、擴大至本計畫所有受補助團隊,形成一前瞻跨領域的教學資源平臺。」 |
計畫核定情形(空) |
落後原因分析無 |
機關因應對策【一、前瞻議題課程模組發展子計畫】(MM10912-1154)1.根據本計畫之規劃,自第二期後不再徵求新進團隊,各受補助團隊之間競爭意識減弱。而面對進度不一之情形,本計畫透過小型交流座談會的舉辦,將前瞻議題相近的團隊分成小組討論,讓新進團隊能透過團隊間交流與經驗學習縮短彼此進度差距。除此之外,本計畫另要求新進團隊針對前瞻議題進行個案書寫,以確保新進團隊在前瞻議題項目上能多所投入。2.人文社會領域教育在過去缺少先修或擋修制度,在課程規劃上較為扁平、缺乏結構。故本計畫在引導結構性課程規劃時,多有困難。計畫前期提出課程三層結構的概念--基礎課程(cornerstone-course)、關鍵課程(keystone-course)、總結課程(capstone-course),已有效引導各團隊教師從不同學習階段來思考課程規劃。本年度計畫則持續以「修課路徑圖」來引導各團隊從修課學生的角度,檢視其課程規劃的合理性,因此在第一期期末成果展、第二期期中交流會均規劃各受補助團隊修課路徑圖的海報展覽,並強化該項目的討論。而從各受補助團隊於課程規劃方面的進展可知,圖像化的修課路徑圖不僅能有效引導各受補助團隊從學生觀點思考課程規劃,並能協助各團隊對於課程結構能有更清晰的圖像、同時亦能更為精準地檢視、修正其合理性,並促成討論。3.各受補助團隊因所處之行政單位文化不同,故在計畫動員、組織結構、運作方式等方面,各團隊之間有很大差異。其多樣性雖為常態,但從以計畫輔導角度來看,需對不同樣態的團隊提供計畫執行的方向與建議,實屬難題。從計畫執行的過程中發現,各受補助團隊之運作模式,與其所在之單位文化有強烈關係--如部分團隊係為由資深教師由上而下主導計畫推展、而部分團隊則是由數個具相同理念之年輕教師由下而上的進行計畫推動--而這導致各受補助團隊所面臨的挑戰、可掌握的資源、乃至於可能推動計畫的途徑等各方面均有很大差異,以計畫輔導角度而言,難以掌握個別情形、並精準給予建議。因此,本年度計畫引入個案研究方法,讓各受補助團隊能就團隊的潛力資源與限制條件,進行盤點。由此,受補助團隊的個別情況較易被釐清,同時亦可能在過程中看見機會與問題、並獲得可行的建議。4.本計畫強調培育跨域人才之必要性,以解決前瞻議題及未來挑戰,而開設跨域整合課程是跨域人才培育的重點工作。然而,跨域師資的缺乏、以及團隊內部教師合作共授不易等,均是在推動跨域課程中普遍遇到的問題。各受補助團隊雖普遍面臨跨域師資缺乏、或跨域合作困難等難題,但過程中各團隊仍嘗試以彈性且循序漸進方式,規劃設計跨域課程。例如,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團隊將較具彈性的博士生納入課程中,由資深老師與具特定專業背景之博士學生進行課程合授,使之成為種子教師。高雄醫學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團隊,則先以短期合授課程的方式,邀請醫學院教授合作教學。這些具備彈性的做法,均在交流場合中分享,供其他團隊參考學習。實際達成與原預期目標之差異說明【二、跨領域師資培力子計畫 (一)教師社群及課程模組培力計畫 (二)前瞻議題及環境機制培力計畫】(MM10912-1155)1.各受補助團隊因所處之行政單位文化不同,故在計畫動員、組織結構、運作方式等方面,各團隊之間有很大差異。其多樣性雖為常態,但從以計畫輔導角度來看,需對不同樣態的團隊提供計畫執行的方向與建議,實屬難題。從計畫執行的過程中發現,各受補助團隊之運作模式,與其所在之單位文化有強烈關係--如部分團隊係為由資深教師由上而下主導計畫推展、而部分團隊則是由數個具相同理念之年輕教師由下而上的進行計畫推動--而這導致各受補助團隊所面臨的挑戰、可掌握的資源、乃至於可能推動計畫的途徑等各方面均有很大差異,以計畫輔導角度而言,難以掌握個別情形、並精準給予建議。因此,引入個案研究方法,讓各受補助團隊能就團隊的潛力資源與限制條件,進行盤點。由此,受補助團隊的個別情況較易被釐清,同時亦可能在過程中看見機會與問題、並獲得可行的建議。2.本計畫強調培育跨域人才之必要性,以解決前瞻議題及未來挑戰,而開設跨域整合課程是跨域人才培育的重點工作。然而,跨域師資的缺乏、以及團隊內部教師合作共授不易等,均是在推動跨域課程中普遍遇到的問題。各受補助團隊雖普遍面臨跨域師資缺乏、或跨域合作困難等難題,但過程中各團隊仍嘗試以彈性且循序漸進方式,規劃設計跨域課程。例如,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團隊將較具彈性的博士生納入課程中,由資深老師與具特定專業背景之博士學生進行課程合授,使之成為種子教師。高雄醫學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團隊,則先以短期合授課程的方式,邀請醫學院教授合作教學。這些具備彈性的做法,均在交流場合中分享,供其他團隊參考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