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作物病蟲害綜合管理技術之研發與應用
- 農業科技計畫 @ 農業部
計畫名稱重要作物病蟲害綜合管理技術之研發與應用的計畫主持人是林鳳琪, 執行機關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研究領域是植物保護類, 研究性質是應用研究, 計畫編號是112農科-5.3.2-農-C1(Z), 研究目的是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中央款是15705000, 配合款是0, 計畫總經費是15705000, 執行成果摘要是「重要作物病蟲害綜合管理技術之研發與應用」之中文摘要:一、「經濟潛力果樹之環境友善病蟲害管理技術研究- 酪梨、咖啡」本計畫之目的為建立咖啡及酪梨二種重要經濟潛力果樹重要病蟲害之友善管理防治策略。在咖啡研究部份,咖啡果小蠹 (Hypothenemus hampei) 為咖啡關鍵害蟲,對臺灣咖啡產業影響....
計畫年度 | 112 |
計畫類別 | 科技 |
計畫名稱 | 重要作物病蟲害綜合管理技術之研發與應用 |
計畫編號 | 112農科-5.3.2-農-C1(Z) |
計畫屬性 | 科學技術類 |
研究性質 | 應用研究 |
研究方法 | 自行研究 |
研究領域 | 植物保護類 |
研究目的 | 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
主管機關 | 農業部農業試驗所 |
執行機關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
計畫主持人 | 林鳳琪 |
中央款 | 15705000 |
配合款 | 0 |
計畫總經費 | 15705000 |
執行成果摘要 | 「重要作物病蟲害綜合管理技術之研發與應用」之中文摘要:一、「經濟潛力果樹之環境友善病蟲害管理技術研究- 酪梨、咖啡」本計畫之目的為建立咖啡及酪梨二種重要經濟潛力果樹重要病蟲害之友善管理防治策略。在咖啡研究部份,咖啡果小蠹 (Hypothenemus hampei) 為咖啡關鍵害蟲,對臺灣咖啡產業影響甚鉅。本計畫進行白殭菌分離株培養特性及對咖啡果小蠹之致死率評估,結果顯示各白殭菌菌株於不同溫度下之培養特性與致死率具顯著差異,當環境溫度達32℃以上,多數菌株活性顯著下降,但仍有少數菌株維持較佳活性,具製劑開發潛力。此外,本計畫為國內首次實際驗證清園技術於咖啡果小蠹之防治效果,研究結果顯示咖啡結果期前預先施行清園,在不透過施用其它化學資材條件下,可大幅減少咖啡果小蠹危害率,顯示清園技術為咖啡果小蠹防治關鍵。在酪梨研究部份,根腐病為國內酪梨栽培最重要之病害,本年計畫評估添加展著劑以及不同噴施次數對葉面施用亞磷酸防治酪梨根腐病之影響,以提供更有效之亞磷酸施用技術。結果顯示,添加展著劑可降低噴施亞磷酸之藥害風險,並提高亞磷酸吸收量,而噴施2次亞磷酸與噴施1次相比可提高根系亞磷酸濃度,然而噴施3次卻不一定可繼續提高濃度。根據本年度之試驗,於施用亞磷酸於防治酪梨根腐病之策略中,未來應可建議農民連續噴施2次添加展著劑之亞磷酸溶液,以提升防治效果。此外,為評估不同覆蓋物對土壤碳匯及根腐病發生之影響,本年度已建立一試區,內含自然草相、抑草蓆及粗木屑敷蓋等三種處理。為了建立基準年資料以及降低集區 (block) 內區塊 (plot) 之誤差,調查4個集區內區塊之pH、EC、有機質、全氮及土中微生物之組成。綜合前述之分析結果,集區1–3的各項土壤性質差異較小,於是以集區1–3進行隨機完全區集設計方式 (random complete block design) 規劃試區,完成試區之設置,以供後續碳匯及根腐病防治評估使用。二、「苦瓜重要真菌性病害及蟲害綜合防治」測試小面積田間安全生產模式:於鳳山分所植物保護苦瓜病田區,劃分苦瓜萎凋病對照組與處理組。於進行試驗處理前、後檢測田區之土壤酸鹼度、土壤電導度及土壤中 Fusarium sp. 族群數量。結果發現處理棕櫚灰與鏈黴菌 L2,對土壤酸鹼度與 Fusarium sp. 族群數量無顯著差異,而處理組較對照組增加 148 μs/cm 土壤電導度。供試作物選用月珍品種之苦瓜直播苗。於移植後第 44 天對照組苦瓜出現萎凋病的病徵,而處理組則於第 65 天出現萎凋病病徵。對照組苦瓜萎凋病罹病率為 12.5 - 89.7% (D44-D128) 明顯大於處理組 0 – 36.36%。於苦瓜栽培期間 (128 天) 對照組總產量為 14.62 公斤,小於處理組 74.95 公斤。苦瓜園內葉蟬類與粉蝨類成蟲偏好黃色,薊馬類則偏好藍色。為方便農民使用,則以黃色黏蟲紙作為監測工具。苦瓜園內以黃色黏蟲紙調查葉蟬類與薊馬類成蟲的空間分布,兩者皆為聚集型。在6000平方公尺的苦瓜園,若要進行防治葉蟬類決策,最少需要調查10張黃色黏蟲紙上的蟲數。若要進行防治薊馬類決策,最少須調查15張黃色黏蟲紙上的蟲數。小面積評估3種農藥組合,其農藥殘留量皆低於苦瓜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 三、「不同品種棗上主要害蟲田間生態及整合性防治研究」調查4種棗品種上主要害蟲田間族群變動,盲椿象在高雄12號及台農13號上的族群密度較其他品種高,花薊馬在台農13號上的族群密度較其他品種高,小黃薊馬則在蜜棗上的族群密度較其他品種高。有機栽培的棗園,這3種主要害蟲發生密度低,只有葉蟬、果實蠅及介殼蟲發生較嚴重。今年調整防治適期至4月開始噴藥,經田間調查不同品種棗樹上的害蟲族群密度表現與去年比較,對於薊馬的防治效果較佳,對於盲椿象的防治效果不顯著。四、「外銷番石榴病蟲害整合管理模式」造成番石榴於田間的果實腐爛以真菌性病害為主,其中黑星病(Phyllosticta psidiicola)、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及瘡痂病(Pestalotiopsis psidii)為果實主要病害。本年度下半年以四種處理測試對夏季番石榴黑星病的抑制效果,試驗組別包括水對照組 (CK)、芽孢桿菌 (KHY8) (A)、貝萊斯芽孢桿菌 (BF) (B)、番石榴病蟲害整合管理模組 (C),結果以病蟲害整合管理模組對番石榴果實的病害具有顯著防治效果 (p<0.05),採後觀察罹病度為16.7±2.5 %,水處理之對照組罹病度為36.7±0.4%;病蟲害整合管理模組 (C) 與芽孢桿菌BF (B) 對番石榴果實黑星病具有顯著防治效果 (p<0.05),C組與B組採後觀察之罹病度分別為15.0±0.7%及17.1±1.1%,水處理之對照組罹病度為34.2±1.7%;另外,將放線菌株ZZ197之發酵菌液及過濾液利用番石榴切離果測試對番石榴黑星病菌(GPFS3R)之抑制效果,並以殺菌劑62.5%賽普護汰寧及25%亞托敏做為正對照組,結果顯示ZZ197之發酵菌液及亞托敏可降低黑星病菌菌絲之擴大感染,ZZ197之發酵菌液處理組之病斑直徑 6.6±0.6 mm,亞托敏處理組之病斑直徑 2.7±1.1 mm,水對照組之病斑直徑為12.6±2.2 mm。在番石榴園內小黃薊馬監測技術部份,路竹區(三月至六月)、美濃區(六月至九月)與阿蓮區(九月至十一月)調查番石榴園內小黃薊馬成蟲的空間分佈皆為聚集型。估算總植株數300棵的番石榴園最少需懸掛黃色黏蟲紙數量,最少需調查9張黃色黏蟲紙之數量才具有代表性。三種農藥組合小面積試驗在9月初進行,農藥殘留檢測結果除百利普芬被檢出殘留量0.02 ppm,依普同被檢出殘留量0.05 ppm外,其餘藥劑未被檢出。由於依普同在美國並未訂有容許量,因此不建議農民在開花期之後使用。由於是小面積評估試驗,且農藥殘留可能會受到溫度、日照等環境因子所影響,因此未來仍須在不同時間與不同地點進行評估。 五、「秋行軍蟲成蟲誘捕技術優化研究」近年秋行軍蟲由美洲快速擴散至非洲及亞洲地區,在多數國家造成嚴重災情。2019年6月首次在我國發現秋行軍蟲入侵,數月間即已成功建立族群。因應疫情監控及防疫需求,亟需開發適用於本地之秋行軍蟲性費洛蒙誘引劑配方,並評估誘引器材誘捕效力,建立經濟有效之秋行軍蟲成蟲誘捕技術。本計畫進行秋行軍蟲性費洛蒙配方擬訂及誘引效果測試,測試結果顯示自製誘引劑誘引效果已接近進口商品,在成本考量下,自製誘引劑仍具應用優勢。在誘引劑應用技術測試結果,確認不同設置高度對秋行軍蟲之誘捕效力並無差異。在田間應用上,建議低矮性作物田區,陷阱設置高度可採用作物上方30-50公分高度為原則,而高莖作物,則以固定高度的方式較便於操作。不同誘捕陷阱誘捕效力比較之結果,以桶型誘蟲器具有最佳之誘捕效力;現階段則以中改式誘蟲器最具便利應用的價值。農試改誘蟲器誘捕效力與中改式誘蟲器相近,仍需持續改良,以達到適合商業生產應用的目標。 六、「水稻與甘藷重要害蟲整合管理之研究」本研究調查秋作甘藷’台農57號’及春作甘藷’台農66號’田區之重要捕食性天敵及害蟲之種類及族群消長,甘藷田區捕食性昆蟲天敵種類共7科18種,利用掃網法調查瓢蟲之消長顯示,秋作及春作甘藷之族群變化分別受平均氣溫及累積雨量所影響,其中春作之族群高峰發生於植後64天,平均可達2.6隻,秋作高峰則近採收期,平均1.8隻。兩期作以斜紋夜蛾性費洛蒙中改式誘蟲器誘得雄蟲高峰期,分別為秋作12月上旬,以及春作7月上旬;另以甘藷蟻象性費洛蒙調查,秋作試驗區在甘藷插植後族群數明顯隨氣溫影響變化,12月下旬族群數降至最低,春作則在插植後持續上升至採收,最高達73.3隻。危害調查顯示,兩期作地上部蛾類危害最高介於30-40%,甘藷蟻象危害春作甘藷較秋作甘藷嚴重。掃網法調查潛在害蟲蕹菜小金花蟲與葉蟬科害蟲族群數量結果,葉蟬科昆蟲在秋作12月上旬及隔年2月族群數上升,春作則隨種植時間持續上升;蕹菜小金花蟲族群數量於秋作12月上旬、1月中旬及2月中近採收時,族群數提升,春作則隨種植時間持續上升7月上旬族群數下降,整體族群數較秋作甘藷高。本試驗於秋作甘藷田區測試4種粒劑殺蟲劑之防治效果,結果顯以0.5%可尼丁粒劑能有效防治73.8%之甘藷蟻象危害,減輕蟻象蛀孔數達82.0%,並降低藷塊含蟲數至0.004隻/藷塊,同時調查粗糙甘藷象鼻蟲 (Blosyrus asellus) 之防治率亦可達96.5%,上述試驗結果期在將來能作為甘藷蟻象之有效防治藥劑登記之參考。青翅蟻型隱翅蟲雌成蟲平均每日所捕食褐飛蝨若蟲量大於雄蟲,且兩者呈現第二型功能性反應。檢測數種藥劑對青翅蟻型隱翅蟲致死效果顯示40%納乃得水溶性粒劑及50%滅必蝨可濕性粉劑致死率最高,可達80%以上,25%賽速安水溶性粒劑及50%丁基滅必蝨乳劑致死率最低 (2.7%以下),也相對對天敵安全。七、「草蛉對環境逆境耐受性研究」天敵昆蟲為害蟲綜合防治應用之重要環節,適當應用天敵昆蟲於設施或開放田間作物之蟲害管理,並輔以環境友善農業資材,可大幅減少使用農藥。氣候變遷下常有極端氣候,天敵為自然的害蟲防治安全資材;為了因應極端氣候條件威脅,環境變化、與害蟲爆發,我們需要育種出可人工飼養並且耐極端氣候逆境之天敵。目前農民使用之天敵品系皆為傳統國內的品種,面對氣候變遷所產生的例如高溫、強降雨、乾旱等逆境,將折損較無抵抗力的天敵昆蟲,進而造成作物死亡或產量減少。因此,發展可抗氣候逆境、耐熱、耐寒的商品化天敵品系,可以提高釋放後的存活率,增進應用效率。本研究將試驗草蛉於環境高溫逆境溫度下之存活率,並且篩選可耐受環境高溫逆境之草蛉,目標為發展可應用於非化學合成防治資材為主之病蟲害管理策略,降低使用化學合成農藥。試驗結果顯示,在不同溫度範圍內,30度後,草蛉幼蟲存活率有下降情形,推測為食餌在高溫環境下有腐敗現象,添加甲醛等防腐劑的飼料有明顯的防腐效果,且黴斑數量相對較低,顯示防腐劑可延緩飼料腐敗。高濃度防腐劑會降低草蛉的存活率,添加1/1000倍甲醛的各期存活率最差,幼蟲、蛹及成蟲的存活率分別僅有25.3 ± 2.7%、18.7 ± 1.3%及10.7 ± 1.3%,而1/100000的山梨醇酸組的效果最佳,草蛉三個時期的存活率分別為92.0 ± 2.3%、88.0 ± 2.3%及81.3 ± 1.3%,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本研究認為防腐劑可提高飼料保存期限,增進逆境飼養下的效益,確保幼蟲在逆境下的飼養效率。未來研究將聚焦於優化防腐劑配方比例,提升防腐效率及逆境下飼養效能。八、「重要熱帶果樹病蟲害安全用藥及整合性管理策略-蓮霧」本年度於屏東縣南州鄉蓮霧園進行非化學農藥小規模田間試驗,預計導入波爾多液與植物油混方。第一次試驗與對照組8次用藥相比,處理組殺菌劑減少使用2次,以波爾多液替代,殺蟲劑減少使用3次,以植物油混方替代。在果實病害部份,處理組與對照組的果實蓮霧黑腐病(Black rot of waxapple) 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及蓮霧果腐病(Pestalotiopsis fruit rot of wax apple) Pestalotiopsis eugeniae果實皆低於5%被危害,在蟲害部份,則都沒有被薊馬危害的食痕。第二次試驗與對照組8次用藥相比,處理駔殺菌劑減少使用3次,以波爾多液替代,殺蟲劑亦減少3次使用,以植物油混方替代。採收後果實皆未有病害與蟲害的情形發生。九、「強化傳播蔬果病毒之媒介害蟲綜合管理技術之研發與應用-番茄」本研究在4個不同定溫( 15、20、25及30°C )下觀察番茄潛旋蛾的生活史,結果顯示由卵發育 至成蟲平均所需時間依溫度升高於縮短,依溫度序為64.5、42.2、27.5及19.5日。估算其發育 臨界低溫為10.8°C,發育有效積溫為416.6日度。顯示平均溫度在10-20℃時,番茄潛旋蛾在番 茄上存活較久,產地調查結果亦顯示春季栽培番茄潛旋蛾發密度較夏季高。番茄潛旋蛾防治策 略著重於番茄定植前應落實清園,定植後至採收前徹底防治番茄潛旋蛾避免採收期族群過高而 造成果實受害。監測以每1設施懸掛1性費洛蒙陷阱誘集番茄潛旋蛾,每14天更換陷阱底部,當 誘集達100隻成蟲時(週)應採取防治措施,可大幅降低番茄果實被害率。 |
計畫年度112 |
計畫類別科技 |
計畫名稱重要作物病蟲害綜合管理技術之研發與應用 |
計畫編號112農科-5.3.2-農-C1(Z) |
計畫屬性科學技術類 |
研究性質應用研究 |
研究方法自行研究 |
研究領域植物保護類 |
研究目的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
主管機關農業部農業試驗所 |
執行機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
計畫主持人林鳳琪 |
中央款15705000 |
配合款0 |
計畫總經費15705000 |
執行成果摘要「重要作物病蟲害綜合管理技術之研發與應用」之中文摘要:一、「經濟潛力果樹之環境友善病蟲害管理技術研究- 酪梨、咖啡」本計畫之目的為建立咖啡及酪梨二種重要經濟潛力果樹重要病蟲害之友善管理防治策略。在咖啡研究部份,咖啡果小蠹 (Hypothenemus hampei) 為咖啡關鍵害蟲,對臺灣咖啡產業影響甚鉅。本計畫進行白殭菌分離株培養特性及對咖啡果小蠹之致死率評估,結果顯示各白殭菌菌株於不同溫度下之培養特性與致死率具顯著差異,當環境溫度達32℃以上,多數菌株活性顯著下降,但仍有少數菌株維持較佳活性,具製劑開發潛力。此外,本計畫為國內首次實際驗證清園技術於咖啡果小蠹之防治效果,研究結果顯示咖啡結果期前預先施行清園,在不透過施用其它化學資材條件下,可大幅減少咖啡果小蠹危害率,顯示清園技術為咖啡果小蠹防治關鍵。在酪梨研究部份,根腐病為國內酪梨栽培最重要之病害,本年計畫評估添加展著劑以及不同噴施次數對葉面施用亞磷酸防治酪梨根腐病之影響,以提供更有效之亞磷酸施用技術。結果顯示,添加展著劑可降低噴施亞磷酸之藥害風險,並提高亞磷酸吸收量,而噴施2次亞磷酸與噴施1次相比可提高根系亞磷酸濃度,然而噴施3次卻不一定可繼續提高濃度。根據本年度之試驗,於施用亞磷酸於防治酪梨根腐病之策略中,未來應可建議農民連續噴施2次添加展著劑之亞磷酸溶液,以提升防治效果。此外,為評估不同覆蓋物對土壤碳匯及根腐病發生之影響,本年度已建立一試區,內含自然草相、抑草蓆及粗木屑敷蓋等三種處理。為了建立基準年資料以及降低集區 (block) 內區塊 (plot) 之誤差,調查4個集區內區塊之pH、EC、有機質、全氮及土中微生物之組成。綜合前述之分析結果,集區1–3的各項土壤性質差異較小,於是以集區1–3進行隨機完全區集設計方式 (random complete block design) 規劃試區,完成試區之設置,以供後續碳匯及根腐病防治評估使用。二、「苦瓜重要真菌性病害及蟲害綜合防治」測試小面積田間安全生產模式:於鳳山分所植物保護苦瓜病田區,劃分苦瓜萎凋病對照組與處理組。於進行試驗處理前、後檢測田區之土壤酸鹼度、土壤電導度及土壤中 Fusarium sp. 族群數量。結果發現處理棕櫚灰與鏈黴菌 L2,對土壤酸鹼度與 Fusarium sp. 族群數量無顯著差異,而處理組較對照組增加 148 μs/cm 土壤電導度。供試作物選用月珍品種之苦瓜直播苗。於移植後第 44 天對照組苦瓜出現萎凋病的病徵,而處理組則於第 65 天出現萎凋病病徵。對照組苦瓜萎凋病罹病率為 12.5 - 89.7% (D44-D128) 明顯大於處理組 0 – 36.36%。於苦瓜栽培期間 (128 天) 對照組總產量為 14.62 公斤,小於處理組 74.95 公斤。苦瓜園內葉蟬類與粉蝨類成蟲偏好黃色,薊馬類則偏好藍色。為方便農民使用,則以黃色黏蟲紙作為監測工具。苦瓜園內以黃色黏蟲紙調查葉蟬類與薊馬類成蟲的空間分布,兩者皆為聚集型。在6000平方公尺的苦瓜園,若要進行防治葉蟬類決策,最少需要調查10張黃色黏蟲紙上的蟲數。若要進行防治薊馬類決策,最少須調查15張黃色黏蟲紙上的蟲數。小面積評估3種農藥組合,其農藥殘留量皆低於苦瓜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 三、「不同品種棗上主要害蟲田間生態及整合性防治研究」調查4種棗品種上主要害蟲田間族群變動,盲椿象在高雄12號及台農13號上的族群密度較其他品種高,花薊馬在台農13號上的族群密度較其他品種高,小黃薊馬則在蜜棗上的族群密度較其他品種高。有機栽培的棗園,這3種主要害蟲發生密度低,只有葉蟬、果實蠅及介殼蟲發生較嚴重。今年調整防治適期至4月開始噴藥,經田間調查不同品種棗樹上的害蟲族群密度表現與去年比較,對於薊馬的防治效果較佳,對於盲椿象的防治效果不顯著。四、「外銷番石榴病蟲害整合管理模式」造成番石榴於田間的果實腐爛以真菌性病害為主,其中黑星病(Phyllosticta psidiicola)、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及瘡痂病(Pestalotiopsis psidii)為果實主要病害。本年度下半年以四種處理測試對夏季番石榴黑星病的抑制效果,試驗組別包括水對照組 (CK)、芽孢桿菌 (KHY8) (A)、貝萊斯芽孢桿菌 (BF) (B)、番石榴病蟲害整合管理模組 (C),結果以病蟲害整合管理模組對番石榴果實的病害具有顯著防治效果 (p<0.05),採後觀察罹病度為16.7±2.5 %,水處理之對照組罹病度為36.7±0.4%;病蟲害整合管理模組 (C) 與芽孢桿菌BF (B) 對番石榴果實黑星病具有顯著防治效果 (p<0.05),C組與B組採後觀察之罹病度分別為15.0±0.7%及17.1±1.1%,水處理之對照組罹病度為34.2±1.7%;另外,將放線菌株ZZ197之發酵菌液及過濾液利用番石榴切離果測試對番石榴黑星病菌(GPFS3R)之抑制效果,並以殺菌劑62.5%賽普護汰寧及25%亞托敏做為正對照組,結果顯示ZZ197之發酵菌液及亞托敏可降低黑星病菌菌絲之擴大感染,ZZ197之發酵菌液處理組之病斑直徑 6.6±0.6 mm,亞托敏處理組之病斑直徑 2.7±1.1 mm,水對照組之病斑直徑為12.6±2.2 mm。在番石榴園內小黃薊馬監測技術部份,路竹區(三月至六月)、美濃區(六月至九月)與阿蓮區(九月至十一月)調查番石榴園內小黃薊馬成蟲的空間分佈皆為聚集型。估算總植株數300棵的番石榴園最少需懸掛黃色黏蟲紙數量,最少需調查9張黃色黏蟲紙之數量才具有代表性。三種農藥組合小面積試驗在9月初進行,農藥殘留檢測結果除百利普芬被檢出殘留量0.02 ppm,依普同被檢出殘留量0.05 ppm外,其餘藥劑未被檢出。由於依普同在美國並未訂有容許量,因此不建議農民在開花期之後使用。由於是小面積評估試驗,且農藥殘留可能會受到溫度、日照等環境因子所影響,因此未來仍須在不同時間與不同地點進行評估。 五、「秋行軍蟲成蟲誘捕技術優化研究」近年秋行軍蟲由美洲快速擴散至非洲及亞洲地區,在多數國家造成嚴重災情。2019年6月首次在我國發現秋行軍蟲入侵,數月間即已成功建立族群。因應疫情監控及防疫需求,亟需開發適用於本地之秋行軍蟲性費洛蒙誘引劑配方,並評估誘引器材誘捕效力,建立經濟有效之秋行軍蟲成蟲誘捕技術。本計畫進行秋行軍蟲性費洛蒙配方擬訂及誘引效果測試,測試結果顯示自製誘引劑誘引效果已接近進口商品,在成本考量下,自製誘引劑仍具應用優勢。在誘引劑應用技術測試結果,確認不同設置高度對秋行軍蟲之誘捕效力並無差異。在田間應用上,建議低矮性作物田區,陷阱設置高度可採用作物上方30-50公分高度為原則,而高莖作物,則以固定高度的方式較便於操作。不同誘捕陷阱誘捕效力比較之結果,以桶型誘蟲器具有最佳之誘捕效力;現階段則以中改式誘蟲器最具便利應用的價值。農試改誘蟲器誘捕效力與中改式誘蟲器相近,仍需持續改良,以達到適合商業生產應用的目標。 六、「水稻與甘藷重要害蟲整合管理之研究」本研究調查秋作甘藷’台農57號’及春作甘藷’台農66號’田區之重要捕食性天敵及害蟲之種類及族群消長,甘藷田區捕食性昆蟲天敵種類共7科18種,利用掃網法調查瓢蟲之消長顯示,秋作及春作甘藷之族群變化分別受平均氣溫及累積雨量所影響,其中春作之族群高峰發生於植後64天,平均可達2.6隻,秋作高峰則近採收期,平均1.8隻。兩期作以斜紋夜蛾性費洛蒙中改式誘蟲器誘得雄蟲高峰期,分別為秋作12月上旬,以及春作7月上旬;另以甘藷蟻象性費洛蒙調查,秋作試驗區在甘藷插植後族群數明顯隨氣溫影響變化,12月下旬族群數降至最低,春作則在插植後持續上升至採收,最高達73.3隻。危害調查顯示,兩期作地上部蛾類危害最高介於30-40%,甘藷蟻象危害春作甘藷較秋作甘藷嚴重。掃網法調查潛在害蟲蕹菜小金花蟲與葉蟬科害蟲族群數量結果,葉蟬科昆蟲在秋作12月上旬及隔年2月族群數上升,春作則隨種植時間持續上升;蕹菜小金花蟲族群數量於秋作12月上旬、1月中旬及2月中近採收時,族群數提升,春作則隨種植時間持續上升7月上旬族群數下降,整體族群數較秋作甘藷高。本試驗於秋作甘藷田區測試4種粒劑殺蟲劑之防治效果,結果顯以0.5%可尼丁粒劑能有效防治73.8%之甘藷蟻象危害,減輕蟻象蛀孔數達82.0%,並降低藷塊含蟲數至0.004隻/藷塊,同時調查粗糙甘藷象鼻蟲 (Blosyrus asellus) 之防治率亦可達96.5%,上述試驗結果期在將來能作為甘藷蟻象之有效防治藥劑登記之參考。青翅蟻型隱翅蟲雌成蟲平均每日所捕食褐飛蝨若蟲量大於雄蟲,且兩者呈現第二型功能性反應。檢測數種藥劑對青翅蟻型隱翅蟲致死效果顯示40%納乃得水溶性粒劑及50%滅必蝨可濕性粉劑致死率最高,可達80%以上,25%賽速安水溶性粒劑及50%丁基滅必蝨乳劑致死率最低 (2.7%以下),也相對對天敵安全。七、「草蛉對環境逆境耐受性研究」天敵昆蟲為害蟲綜合防治應用之重要環節,適當應用天敵昆蟲於設施或開放田間作物之蟲害管理,並輔以環境友善農業資材,可大幅減少使用農藥。氣候變遷下常有極端氣候,天敵為自然的害蟲防治安全資材;為了因應極端氣候條件威脅,環境變化、與害蟲爆發,我們需要育種出可人工飼養並且耐極端氣候逆境之天敵。目前農民使用之天敵品系皆為傳統國內的品種,面對氣候變遷所產生的例如高溫、強降雨、乾旱等逆境,將折損較無抵抗力的天敵昆蟲,進而造成作物死亡或產量減少。因此,發展可抗氣候逆境、耐熱、耐寒的商品化天敵品系,可以提高釋放後的存活率,增進應用效率。本研究將試驗草蛉於環境高溫逆境溫度下之存活率,並且篩選可耐受環境高溫逆境之草蛉,目標為發展可應用於非化學合成防治資材為主之病蟲害管理策略,降低使用化學合成農藥。試驗結果顯示,在不同溫度範圍內,30度後,草蛉幼蟲存活率有下降情形,推測為食餌在高溫環境下有腐敗現象,添加甲醛等防腐劑的飼料有明顯的防腐效果,且黴斑數量相對較低,顯示防腐劑可延緩飼料腐敗。高濃度防腐劑會降低草蛉的存活率,添加1/1000倍甲醛的各期存活率最差,幼蟲、蛹及成蟲的存活率分別僅有25.3 ± 2.7%、18.7 ± 1.3%及10.7 ± 1.3%,而1/100000的山梨醇酸組的效果最佳,草蛉三個時期的存活率分別為92.0 ± 2.3%、88.0 ± 2.3%及81.3 ± 1.3%,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本研究認為防腐劑可提高飼料保存期限,增進逆境飼養下的效益,確保幼蟲在逆境下的飼養效率。未來研究將聚焦於優化防腐劑配方比例,提升防腐效率及逆境下飼養效能。八、「重要熱帶果樹病蟲害安全用藥及整合性管理策略-蓮霧」本年度於屏東縣南州鄉蓮霧園進行非化學農藥小規模田間試驗,預計導入波爾多液與植物油混方。第一次試驗與對照組8次用藥相比,處理組殺菌劑減少使用2次,以波爾多液替代,殺蟲劑減少使用3次,以植物油混方替代。在果實病害部份,處理組與對照組的果實蓮霧黑腐病(Black rot of waxapple) 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及蓮霧果腐病(Pestalotiopsis fruit rot of wax apple) Pestalotiopsis eugeniae果實皆低於5%被危害,在蟲害部份,則都沒有被薊馬危害的食痕。第二次試驗與對照組8次用藥相比,處理駔殺菌劑減少使用3次,以波爾多液替代,殺蟲劑亦減少3次使用,以植物油混方替代。採收後果實皆未有病害與蟲害的情形發生。九、「強化傳播蔬果病毒之媒介害蟲綜合管理技術之研發與應用-番茄」本研究在4個不同定溫( 15、20、25及30°C )下觀察番茄潛旋蛾的生活史,結果顯示由卵發育 至成蟲平均所需時間依溫度升高於縮短,依溫度序為64.5、42.2、27.5及19.5日。估算其發育 臨界低溫為10.8°C,發育有效積溫為416.6日度。顯示平均溫度在10-20℃時,番茄潛旋蛾在番 茄上存活較久,產地調查結果亦顯示春季栽培番茄潛旋蛾發密度較夏季高。番茄潛旋蛾防治策 略著重於番茄定植前應落實清園,定植後至採收前徹底防治番茄潛旋蛾避免採收期族群過高而 造成果實受害。監測以每1設施懸掛1性費洛蒙陷阱誘集番茄潛旋蛾,每14天更換陷阱底部,當 誘集達100隻成蟲時(週)應採取防治措施,可大幅降低番茄果實被害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