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雜糧作物有機栽培管理技術之建立
- 農業科技計畫 @ 農業部
計畫名稱新興雜糧作物有機栽培管理技術之建立的計畫主持人是黃立中, 執行機關是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研究領域是農藝類, 研究性質是基礎研究, 計畫編號是112農科-4.3.1-東-E1, 研究目的是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中央款是907000, 配合款是0, 計畫總經費是907000, 執行成果摘要是大豆有機栽培試驗:秋作大豆生育日數為105日,株高28.4公分、產量823公斤/公頃,株高與產量均較111年度秋作試驗低,推估原因為播種時間較晚、並受海葵颱風與小犬颱風降雨而影響生育。大豆不同品種(系)適應性試驗:春作試驗結果顯示,10個大豆品種均能順利結莢與成熟,生育日數介於102-119日,採收....
計畫年度 | 112 |
計畫類別 | 科技 |
計畫名稱 | 新興雜糧作物有機栽培管理技術之建立 |
計畫編號 | 112農科-4.3.1-東-E1 |
計畫屬性 | 科學技術類 |
研究性質 | 基礎研究 |
研究方法 | 自行研究 |
研究領域 | 農藝類 |
研究目的 | 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
主管機關 | 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
執行機關 | 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
計畫主持人 | 黃立中 |
中央款 | 907000 |
配合款 | 0 |
計畫總經費 | 907000 |
執行成果摘要 | 大豆有機栽培試驗:秋作大豆生育日數為105日,株高28.4公分、產量823公斤/公頃,株高與產量均較111年度秋作試驗低,推估原因為播種時間較晚、並受海葵颱風與小犬颱風降雨而影響生育。大豆不同品種(系)適應性試驗:春作試驗結果顯示,10個大豆品種均能順利結莢與成熟,生育日數介於102-119日,採收熟豆用的大豆品種產量以臺南10號1,700公斤/公頃最高、花蓮1號1,104公斤/公頃最少,採收鮮豆用的大豆品種產量以高雄12號2,361公斤/公頃最高、高雄11號642公斤/公頃最少,種植過程中發現豆莢充實期與成熟期適逢雨季而使豆莢發霉,滿州黑豆品系則是株高過高倒伏且未結莢;秋作試驗受海葵颱風影響而死亡,已完成補植,目前處於開花結莢期,自播種至開花日數約需49-60日。鷹嘴豆有機肥培管理試驗:氮素在每公頃30公斤與60公斤的施用量下可獲得較佳產量,2013A00057品系(卡布里品系)產量分別為1,563公斤/公頃與2,082公斤/公頃,2013A00064品系(迪西品系)產量分別為2,059公斤/公頃與2,329公斤/公頃,當氮素施用量愈高,全株充實莢率愈低,且產量也會隨充實莢率下降而跟著下降,百粒重則不受氮素施用量影響。珍珠粟行距試驗:春作結果顯示以行距70公分、株距20公至25公分之栽培密度可達最適產量,分別為4,551公斤/公頃與3,356公斤/公頃,且可將株高矮化至168.0公分與173.9公分,進而避免過高倒伏,若再進一步密植則會有降低收穫指數與徒長的風險,若將行距增加至100公分,則初期不易進行雜草防除;秋作試驗結果與春作試驗的結論相近,建議以行距70公分、株距20公與25公分之栽培密度較佳,此栽培密度的株高分別為196.5公分與195.0公分、產量分別為4,006公斤/公頃與3,713公斤/公頃。 |
計畫年度112 |
計畫類別科技 |
計畫名稱新興雜糧作物有機栽培管理技術之建立 |
計畫編號112農科-4.3.1-東-E1 |
計畫屬性科學技術類 |
研究性質基礎研究 |
研究方法自行研究 |
研究領域農藝類 |
研究目的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
主管機關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
執行機關農業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
計畫主持人黃立中 |
中央款907000 |
配合款0 |
計畫總經費907000 |
執行成果摘要大豆有機栽培試驗:秋作大豆生育日數為105日,株高28.4公分、產量823公斤/公頃,株高與產量均較111年度秋作試驗低,推估原因為播種時間較晚、並受海葵颱風與小犬颱風降雨而影響生育。大豆不同品種(系)適應性試驗:春作試驗結果顯示,10個大豆品種均能順利結莢與成熟,生育日數介於102-119日,採收熟豆用的大豆品種產量以臺南10號1,700公斤/公頃最高、花蓮1號1,104公斤/公頃最少,採收鮮豆用的大豆品種產量以高雄12號2,361公斤/公頃最高、高雄11號642公斤/公頃最少,種植過程中發現豆莢充實期與成熟期適逢雨季而使豆莢發霉,滿州黑豆品系則是株高過高倒伏且未結莢;秋作試驗受海葵颱風影響而死亡,已完成補植,目前處於開花結莢期,自播種至開花日數約需49-60日。鷹嘴豆有機肥培管理試驗:氮素在每公頃30公斤與60公斤的施用量下可獲得較佳產量,2013A00057品系(卡布里品系)產量分別為1,563公斤/公頃與2,082公斤/公頃,2013A00064品系(迪西品系)產量分別為2,059公斤/公頃與2,329公斤/公頃,當氮素施用量愈高,全株充實莢率愈低,且產量也會隨充實莢率下降而跟著下降,百粒重則不受氮素施用量影響。珍珠粟行距試驗:春作結果顯示以行距70公分、株距20公至25公分之栽培密度可達最適產量,分別為4,551公斤/公頃與3,356公斤/公頃,且可將株高矮化至168.0公分與173.9公分,進而避免過高倒伏,若再進一步密植則會有降低收穫指數與徒長的風險,若將行距增加至100公分,則初期不易進行雜草防除;秋作試驗結果與春作試驗的結論相近,建議以行距70公分、株距20公與25公分之栽培密度較佳,此栽培密度的株高分別為196.5公分與195.0公分、產量分別為4,006公斤/公頃與3,713公斤/公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