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對動物毒性風險及安全評估技術之研究
- 農業科技計畫 @ 農業部
計畫名稱農藥對動物毒性風險及安全評估技術之研究的計畫主持人是陳筱青, 執行機關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 研究領域是植物保護類, 研究性質是技術發展, 計畫編號是111農科-5.4.1-藥-P2(2), 研究目的是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中央款是4669000, 配合款是0, 計畫總經費是4669000, 執行成果摘要是於農藥的危害辨識方面,研析國際相關文獻與指引,就農藥的動物代謝(毒物動力學)進行研析並發表期刊論文「毒物動力學於農藥毒理評估之應用」,供國內相關單位與申請廠商參考。另外,滾動式的蒐集國際上包括美國與歐盟等最新農藥管理措施訊息並追踪與更新,並以我國使用狀況進行評估 。針對國內登記或申請進口容許量之農藥....
計畫年度 | 111 |
計畫類別 | 科技 |
計畫名稱 | 農藥對動物毒性風險及安全評估技術之研究 |
計畫編號 | 111農科-5.4.1-藥-P2(2) |
計畫屬性 | 科學技術類 |
研究性質 | 技術發展 |
研究方法 | 自行研究 |
研究領域 | 植物保護類 |
研究目的 | 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
主管機關 | 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 |
執行機關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 |
計畫主持人 | 陳筱青 |
中央款 | 4669000 |
配合款 | 0 |
計畫總經費 | 4669000 |
執行成果摘要 | 於農藥的危害辨識方面,研析國際相關文獻與指引,就農藥的動物代謝(毒物動力學)進行研析並發表期刊論文「毒物動力學於農藥毒理評估之應用」,供國內相關單位與申請廠商參考。另外,滾動式的蒐集國際上包括美國與歐盟等最新農藥管理措施訊息並追踪與更新,並以我國使用狀況進行評估 。針對國內登記或申請進口容許量之農藥具潛在致腫瘤疑慮之藥劑,搜集國際相關農藥權威評估組織所出版評估報告及國際公開之獨立期刊作為 評估佐證資料(致變異性與致腫瘤毒性)。經評估腐絕、艾繁草及benthiavalicarb-isopropyl等3項農藥致腫瘤風險,結果顯示上述3藥劑均對人類致腫瘤風險低。本研究旨在闡明在交配前和子宮內接觸殺菌劑貝芬替、雄激素受體拮抗劑氟他胺或聯合使用是否會誘導生殖和發育神經毒性以及內分泌干擾活性。我們假設在多代大鼠中,貝芬替可以誘導雄激素終點和發育神經毒性,並且與氟他胺聯合處理可能是拮抗的或協同的。在交配前 28 天,雄性和雌性親本大鼠分別接受 6.25、12.5、25 和 50 mg/kg bw/day的貝芬替,2.5 mg/kg bw/day的氟他胺,或以相同劑量聯合處理。在處理28天後,雄性和雌性大鼠在每個處理組內交配。帶有陰道腟栓的雌性大鼠根據其指定的組繼續藥物處理另外 21 天,這代表了妊娠期。對於 F1 成年大鼠的處理,貝芬替誘導胚胎致死;因此,貝芬替劑量調整如下(氟他胺劑量保持不變):單獨貝芬替至 1.56、3.13、6.25 和 12.5 mg/kg bw/day;並結合到 6.25 和 12.5 mg/kg bw/day。對於 F2 成年大鼠,為研究內分泌干擾活性,貝芬替劑量進一步調整如下:單獨貝芬替至 0.39、0.78、1.56、3.13 和 6.25 mg/kg bw/day; 0.78、1.56 和 3.13 mg/kg bw/day。本研究說明,貝芬替、氟他胺或聯合處理對多代大鼠的內分泌干擾活性具有拮抗和協同作用,包括肛門生殖器距離、後代體重、陰道開口、包皮分離、癲癇等證據的支持。和生殖器官。對於 F2 後代,1.56 mg/kg bw/day的貝芬替處理導致 5% 的雄性癲癇,而 6.25 mg/kg bw/day的貝芬替處理導致 3% 的雄性和 10% 的雌性後代癲癇。對於 F3 後代,用 0.78 和 6.25 mg/kg bw/day的貝芬替處理分別在 13% 和 20% 的雄性和 15% 和 6% 的雌性中誘發癲癇。此外,氟他胺在 10% 的雌性後代中誘發癲癇。一般來說,我們的數據說明貝芬替降低了雄性後代的大腦、垂體、睾丸和陰莖的重量以及陰莖的寬度和長度,而雄性大鼠的附睾重量在 F2 後代中增加,但在 F3 後代中減少。基於上述發現,我們推斷雄激素受體在大鼠癲癇中起重要作用,關注發育神經毒性相關終點至關重要。 |
計畫年度111 |
計畫類別科技 |
計畫名稱農藥對動物毒性風險及安全評估技術之研究 |
計畫編號111農科-5.4.1-藥-P2(2) |
計畫屬性科學技術類 |
研究性質技術發展 |
研究方法自行研究 |
研究領域植物保護類 |
研究目的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
主管機關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 |
執行機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 |
計畫主持人陳筱青 |
中央款4669000 |
配合款0 |
計畫總經費4669000 |
執行成果摘要於農藥的危害辨識方面,研析國際相關文獻與指引,就農藥的動物代謝(毒物動力學)進行研析並發表期刊論文「毒物動力學於農藥毒理評估之應用」,供國內相關單位與申請廠商參考。另外,滾動式的蒐集國際上包括美國與歐盟等最新農藥管理措施訊息並追踪與更新,並以我國使用狀況進行評估 。針對國內登記或申請進口容許量之農藥具潛在致腫瘤疑慮之藥劑,搜集國際相關農藥權威評估組織所出版評估報告及國際公開之獨立期刊作為 評估佐證資料(致變異性與致腫瘤毒性)。經評估腐絕、艾繁草及benthiavalicarb-isopropyl等3項農藥致腫瘤風險,結果顯示上述3藥劑均對人類致腫瘤風險低。本研究旨在闡明在交配前和子宮內接觸殺菌劑貝芬替、雄激素受體拮抗劑氟他胺或聯合使用是否會誘導生殖和發育神經毒性以及內分泌干擾活性。我們假設在多代大鼠中,貝芬替可以誘導雄激素終點和發育神經毒性,並且與氟他胺聯合處理可能是拮抗的或協同的。在交配前 28 天,雄性和雌性親本大鼠分別接受 6.25、12.5、25 和 50 mg/kg bw/day的貝芬替,2.5 mg/kg bw/day的氟他胺,或以相同劑量聯合處理。在處理28天後,雄性和雌性大鼠在每個處理組內交配。帶有陰道腟栓的雌性大鼠根據其指定的組繼續藥物處理另外 21 天,這代表了妊娠期。對於 F1 成年大鼠的處理,貝芬替誘導胚胎致死;因此,貝芬替劑量調整如下(氟他胺劑量保持不變):單獨貝芬替至 1.56、3.13、6.25 和 12.5 mg/kg bw/day;並結合到 6.25 和 12.5 mg/kg bw/day。對於 F2 成年大鼠,為研究內分泌干擾活性,貝芬替劑量進一步調整如下:單獨貝芬替至 0.39、0.78、1.56、3.13 和 6.25 mg/kg bw/day; 0.78、1.56 和 3.13 mg/kg bw/day。本研究說明,貝芬替、氟他胺或聯合處理對多代大鼠的內分泌干擾活性具有拮抗和協同作用,包括肛門生殖器距離、後代體重、陰道開口、包皮分離、癲癇等證據的支持。和生殖器官。對於 F2 後代,1.56 mg/kg bw/day的貝芬替處理導致 5% 的雄性癲癇,而 6.25 mg/kg bw/day的貝芬替處理導致 3% 的雄性和 10% 的雌性後代癲癇。對於 F3 後代,用 0.78 和 6.25 mg/kg bw/day的貝芬替處理分別在 13% 和 20% 的雄性和 15% 和 6% 的雌性中誘發癲癇。此外,氟他胺在 10% 的雌性後代中誘發癲癇。一般來說,我們的數據說明貝芬替降低了雄性後代的大腦、垂體、睾丸和陰莖的重量以及陰莖的寬度和長度,而雄性大鼠的附睾重量在 F2 後代中增加,但在 F3 後代中減少。基於上述發現,我們推斷雄激素受體在大鼠癲癇中起重要作用,關注發育神經毒性相關終點至關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