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資通訊水稻水分與肥培管理模式遙感監測技術驗證(1/2)
- 農業科技計畫 @ 農業部
計畫名稱結合資通訊水稻水分與肥培管理模式遙感監測技術驗證(1/2)的計畫主持人是吳東鴻, 執行機關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研究領域是農藝類, 研究性質是應用研究, 計畫編號是110農科-8.2.4-農-C2, 研究目的是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中央款是1068000, 配合款是0, 計畫總經費是1068000, 執行成果摘要是今年試驗結果著重於下列兩項栽培管理,分述如下:1. 水分自動化管理模組的建置與驗證:在前期試驗中已知在整個栽培其中精準分配水資源可以有效節省20-30%的用水量,但人工頻繁管理用水量造成勞務支出,透過水田中水位計訊號與水開關電磁閥等連動訊號後,依照各生育期設定最低用水量,不足水時可自動補水避免溢流損....
計畫年度 | 110 |
計畫類別 | 科技 |
計畫名稱 | 結合資通訊水稻水分與肥培管理模式遙感監測技術驗證(1/2) |
計畫編號 | 110農科-8.2.4-農-C2 |
計畫屬性 | 科學技術類 |
研究性質 | 應用研究 |
研究方法 | 自行研究 |
研究領域 | 農藝類 |
研究目的 | 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
主管機關 | 農委會農業試驗所 |
執行機關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
計畫主持人 | 吳東鴻 |
中央款 | 1068000 |
配合款 | 0 |
計畫總經費 | 1068000 |
執行成果摘要 | 今年試驗結果著重於下列兩項栽培管理,分述如下:1. 水分自動化管理模組的建置與驗證:在前期試驗中已知在整個栽培其中精準分配水資源可以有效節省20-30%的用水量,但人工頻繁管理用水量造成勞務支出,透過水田中水位計訊號與水開關電磁閥等連動訊號後,依照各生育期設定最低用水量,不足水時可自動補水避免溢流損失與養分流失,針對慣行長期湛水與乾溼交替水分管理處理中,收集不同水位變化與生育期發育期程的影響。回顧108-109年四期作施行之結果,藉由乾溼交替灌溉模式(AWD)可較慣行栽培(CP)有效節省用水量,第一期作平均可達28.5-33.3%之較高節水效益,而第二期作因生長期較短,營養生長期適逢雨季,故整體節水率較低(12.4-20.4%)。本年度第一、二期節水效率分別為32.0%及37.8%,驗證往年第一期節省約30%左右的用水量,而第二期因上方田區復耕,造成潛在的地下潛流挹注而明顯減少田區灌溉頻率,並使節水率達到37.8%,較往年為高。 2. 進一步,設置早熟與中晚熟稉稻品種之不同水分與肥料綜合處理場域,建立各生育時期中重要農藝性狀與其高空影像綠覆率的連結,作為日後採用無人載具收集植株生育狀態,作為施肥用量與施用時期的判讀依據,並了解高空影響所得葉色、植冠高度與地面調查株高、含氮量等營養狀態之相關性,亦納入水田微氣候濕度、溫度、日照等資訊微調作物生長參數。本年度加入台南11號併行,並增加肥料處理等級,植冠發育變化上最高肥大於最低肥;其中TNG71-CP到最盛分蘗期有趨於一致的現象;TN11則不論CP或AWD,高低肥間差異較大。依照107年試驗,植冠與葉面積的相關性極高,又植冠與綠覆率亦同,故可藉由空拍機的輔助,快速、簡便進行完整田區的影像,取代過往繁瑣又破壞性的葉面積調查,可供基礎試驗研究者之參考。在栽培風險評估上,不論TNG71或TN11,高肥處理其倒伏面積提升,尤其TN11在第二期發生大範圍傾倒,TN11過去兩年在苗栗場之試驗並無倒伏發生現象,推測栽種環境之氣候差異影響生長,未來將與苗栗場株高、氣候等資料作比較分析。 |
計畫年度110 |
計畫類別科技 |
計畫名稱結合資通訊水稻水分與肥培管理模式遙感監測技術驗證(1/2) |
計畫編號110農科-8.2.4-農-C2 |
計畫屬性科學技術類 |
研究性質應用研究 |
研究方法自行研究 |
研究領域農藝類 |
研究目的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
主管機關農委會農業試驗所 |
執行機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
計畫主持人吳東鴻 |
中央款1068000 |
配合款0 |
計畫總經費1068000 |
執行成果摘要今年試驗結果著重於下列兩項栽培管理,分述如下:1. 水分自動化管理模組的建置與驗證:在前期試驗中已知在整個栽培其中精準分配水資源可以有效節省20-30%的用水量,但人工頻繁管理用水量造成勞務支出,透過水田中水位計訊號與水開關電磁閥等連動訊號後,依照各生育期設定最低用水量,不足水時可自動補水避免溢流損失與養分流失,針對慣行長期湛水與乾溼交替水分管理處理中,收集不同水位變化與生育期發育期程的影響。回顧108-109年四期作施行之結果,藉由乾溼交替灌溉模式(AWD)可較慣行栽培(CP)有效節省用水量,第一期作平均可達28.5-33.3%之較高節水效益,而第二期作因生長期較短,營養生長期適逢雨季,故整體節水率較低(12.4-20.4%)。本年度第一、二期節水效率分別為32.0%及37.8%,驗證往年第一期節省約30%左右的用水量,而第二期因上方田區復耕,造成潛在的地下潛流挹注而明顯減少田區灌溉頻率,並使節水率達到37.8%,較往年為高。 2. 進一步,設置早熟與中晚熟稉稻品種之不同水分與肥料綜合處理場域,建立各生育時期中重要農藝性狀與其高空影像綠覆率的連結,作為日後採用無人載具收集植株生育狀態,作為施肥用量與施用時期的判讀依據,並了解高空影響所得葉色、植冠高度與地面調查株高、含氮量等營養狀態之相關性,亦納入水田微氣候濕度、溫度、日照等資訊微調作物生長參數。本年度加入台南11號併行,並增加肥料處理等級,植冠發育變化上最高肥大於最低肥;其中TNG71-CP到最盛分蘗期有趨於一致的現象;TN11則不論CP或AWD,高低肥間差異較大。依照107年試驗,植冠與葉面積的相關性極高,又植冠與綠覆率亦同,故可藉由空拍機的輔助,快速、簡便進行完整田區的影像,取代過往繁瑣又破壞性的葉面積調查,可供基礎試驗研究者之參考。在栽培風險評估上,不論TNG71或TN11,高肥處理其倒伏面積提升,尤其TN11在第二期發生大範圍傾倒,TN11過去兩年在苗栗場之試驗並無倒伏發生現象,推測栽種環境之氣候差異影響生長,未來將與苗栗場株高、氣候等資料作比較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