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減量之作物生產套裝模組建構與應用
- 農業科技計畫 @ 農業部
計畫名稱農藥減量之作物生產套裝模組建構與應用的計畫主持人是李敏郎, 執行機關是行政院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 研究領域是植物保護類, 研究性質是應用研究, 計畫編號是110農科-5.4.6-藥-P4(Z), 研究目的是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中央款是21882000, 配合款是0, 計畫總經費是21882000, 執行成果摘要是一、「玉荷包荔枝農藥減量栽培技術開發」經過計算荔枝生產果農常以每年每公頃使用 3.4 公升的農藥進行防治。數量相當可觀。應開發合理化農藥使用模式進行改善,以友善環境以及精準有效應用於荔枝生產。擬針對荔枝樁象與荔枝細蛾危害進行合理化之農藥減量使用試驗,於關鍵時期精準有效使用農藥,減少農藥使用。荔枝樁象....
計畫年度 | 110 |
計畫類別 | 科技 |
計畫名稱 | 農藥減量之作物生產套裝模組建構與應用 |
計畫編號 | 110農科-5.4.6-藥-P4(Z) |
計畫屬性 | 科學技術類 |
研究性質 | 應用研究 |
研究方法 | 自行研究 |
研究領域 | 植物保護類 |
研究目的 | 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
主管機關 | 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 |
執行機關 | 行政院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 |
計畫主持人 | 李敏郎 |
中央款 | 21882000 |
配合款 | 0 |
計畫總經費 | 21882000 |
執行成果摘要 | 一、「玉荷包荔枝農藥減量栽培技術開發」經過計算荔枝生產果農常以每年每公頃使用 3.4 公升的農藥進行防治。數量相當可觀。應開發合理化農藥使用模式進行改善,以友善環境以及精準有效應用於荔枝生產。擬針對荔枝樁象與荔枝細蛾危害進行合理化之農藥減量使用試驗,於關鍵時期精準有效使用農藥,減少農藥使用。荔枝樁象冬季冷涼氣候於土壤中越冬,於天暖時再爬出危害荔枝,此時剛好為開花著果期,嚴重造成落果,因開花著果期不宜噴藥,造成著果後需使用大量農藥防治,應建立精準農藥防治資訊,提供農友使用,達到農藥減量使用之目標。荔枝細蛾近年似乎因著果後連續使用類似機制農藥防治產生抗藥性,果農加倍加量使用農藥進行防治。導致農藥過量使用以及農藥殘留問題日亦嚴重。應建立一套有效之不同機制農藥輪替使用防治方式,推薦果農使用,避免因恐慌而導致農藥使用過量結果。另嘗試早期農藥防治後搭配早期套袋技術,防止荔枝細蛾與果實蠅危害,大幅減少農藥使用次數,並期望達到農藥零檢出目標。二、「龍眼減藥生產管理模式建立之研究」【詳附件研究報告】成果報告一年後可對外提供參考,或請洽計畫主管機關或主持人。三、「高用藥量柑橘類之農藥減量健康整合管理模式開發」本計畫以農藥減量為目標,依據公開資訊或田間調查資料,盤點農民慣行用藥,選用廣效型農業藥劑、減少藥效重疊性之農藥使用,作為計算減藥成效的評估基準。並著重於致命性病蟲害之防治,利用柑橘健康種苗配合高效低用量劑型化學農藥、物理防治方法及非農業藥劑施用,在可接受的柑橘品質範圍內,達到農藥減量,以提升柑橘果實品質及安全性。有關柑橘農藥減量評估基準訂定,係依據柑橘病蟲害防治曆,進行農藥減量模擬分析,可達成減少柑橘農業化學藥劑施用頻率15%、減少施用量30%之目標。在田間農藥減量模擬試驗方面,示範區於每1000公升藥液含化學農藥有效成分劑量、化學農藥有效成分總量與園區累積使用防治資材品項合計數量均低於對照區,顯示農藥減量效果佳。另外依據依據柑橘整合生產及全程品質管理行事曆、柑橘健康管理行事曆等資料開發柑橘類健康整合管理與農藥減量病蟲害防治標準作業流程作為參考依據。並於古坑地區導入符合永續生產經營管理模式之柑橘農藥減量示範農場。四、「北部地區高接梨農藥減量安全生產模組建構與應用」高接梨為北部地區重要果樹,因病蟲害種類繁多,果農大量投入化學農藥以確保產量與品質,亟需病蟲害綜合管理及農藥減量技術導入。利用高接梨生育期及關鍵病蟲害發生時期規劃農藥減量生產模組,於新竹縣新埔鎮分別進行農藥減量示範計畫,結果發現示範區施藥成本每公頃可降低1280元,施藥次數可從6次減少至5次,施藥數量可從12種藥劑減少至7種藥劑,成品農藥減量35.2%,示範區較慣行對照區每公頃產值增加9.4萬元。高接梨葉蟎抗藥性檢測及藥劑篩選結果,發現1% 密滅汀乳劑1500倍及10%克凡派水懸劑 1000倍處理致死率達100%防治效果佳。五、「梨農藥減量之客製化生產之建立與示範推廣」一般管理得當的梨園農民於冬末會條枝清園及病害發展初期提早預防性噴藥,今年冬末春初台灣天氣異常缺水乾旱,缺少往年高溫多濕環境不適合黑星病及黑斑病發展,田間發生極少。目前已收集到梨黑星病及黑斑病菌株,但由於梨黑星病及黑斑病菌落生長緩慢,故登記藥劑之藥效測試仍在試驗中。根據梨目前登記用藥清單,彙編梨病害及蟲害的用藥二維表(表一、表二),並於5月11日、5月12日分別於台中市東勢農會及苗栗縣卓蘭農會進行「梨農藥減量與健康管理技術講習會」,推廣梨栽培之健康管理技術及農藥減量觀念,並針對梨農進行田間用藥問卷調查。配合防檢局「推動農藥購買實名制」政策宣導及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植物保護資訊系統」簡介,讓農民知道更多農業政策及安全用藥資訊,參加人數共達155人以上。冬季梨園清園,修剪枝條配合樹形的調整儘量剪除不必要的枝條,修剪後的枝條、落葉或病果等應集中一處並加以燒燬,以完全杜絕潛伏的病原,刮除老樹主幹樹皮將隱藏在樹皮中的蟲、卵刮出來,集中消毀,減少來年蟲口密度,刮皮時以主幹為主及各主枝中部以下的粗老翹皮。梨樹的外皮層較厚,裂縫多,害蟲容易潛藏,刮除深一些,將皮層刮到露出光滑的紅色內皮,刮皮前先在樹幹周圍的地上鋪上塑料膜,以便將刮下的粗皮、碎屑等集中,帶離園外燒毀或深埋。刮皮後2 周樹體噴施一遍石灰硫磺混合劑,對枝幹上未刮下的越冬病菌和害蟲具有防治效果。 經台中東勢及苗栗卓蘭梨專區田間整合管理措施之田間驗證試驗,結果顯示徹底執行配合農藥精緻選用及施藥時機,可有效減少30%以上之用藥量,並能維持梨產量及品質,完成梨農藥減量生產模組一式。台中東勢梨專區之採果前田間農藥減量效益評估,依據驗證試驗效益分析,混用藥劑1~3種,施藥次數6次,顯示可有效減少農藥主成分量可達63.2%,每分地可減少農藥成本1082元,總成本共減少11.8%。苗栗卓蘭梨專區之採果前田間農藥減量效益評估,依據驗證試驗效益分析,混用藥劑1~4種,施藥次數13次,顯示可有效減少農藥主成分量可達38.2%,每分地可減少農藥成本3970元,總成本共減少26.1%(表三)。六、「葡萄減藥生產技術之研發與應用」葡萄為中部地區特色作物,由於作物病蟲害特性與市場對品質的高需求,農藥使用量一直居高不下。然而,葡萄之重要病蟲害如薊馬、露菌病、晚腐病仍然每年造成葡萄產業嚴重影響,可見農友現行之用藥與防治技術仍有可改進之處。本研究擬針對葡萄之重要病蟲害建立有效、精準、減藥之防治技術。108年將由現行推薦藥劑中選用對薊馬防治效果較佳的種類,提前防治並搭配非農藥資材,提高防治效果,並達到農藥減量且減少用藥種類之目標。此外,於露菌病嚴重地區搭設簡易遮雨設施,藉此降低雨水傳播病菌機率,搭配亞磷酸的施用與精準用藥,提高防治效果並減少農藥用量。109年搭配簡易遮雨設施進行晚腐病低用藥管理試驗,簡易設施與露天管理發病率無顯著差別,但優於慣行管理,減少晚腐病施藥量可達93%,農藥有效成分減量41%。110年則針對介殼蟲進行精準用藥之整合管理技術研發,防治效果可達80.4%。本計畫最終目標為依產地特性提出適合之葡萄病蟲害減藥管理模式,並降低農友總用藥量20%。 七、「芒果農藥減量生產模式之建立與應用」本年度藉由訪談農民與農藥販售業者,了解枋寮與枋山地區栽培芒果主要使用的藥劑。由於農民習慣噴施較多的水量,所以選擇農藥以大容量與便宜為主。為避免藥效不佳,因此習慣桶混2-3種藥劑進行防治工作。為降低農藥使用頻率,本年度建立以黃色黏板誘集小黃薊馬與葉蟬的監測技術。芒果園中以黃色黏板誘集的小黃薊馬與葉蟬的空間分布皆為聚集型,表示有些區域為發生熱點,估算試驗田區的最適黏板設置數為10張,可以減少花費在監測上所需的時間。芒果炭疽病是重要的果實病害,本年度室內篩選適合試驗田區的防治藥劑,以鋅錳乃浦的效果最佳,其次是克熱淨與得克利。初步評估24種農藥在芒果上的殘留情形,連續噴施3次,間隔20天後送驗,共有11種農藥成份沒有被檢出。田間小面積比較整合農藥種類農藥減量模式與農民慣行施藥模式,在蟲害防治效果上沒有差異,但是輪用藥劑比桶混藥劑減少農藥使用量相差50%,因為今年少雨,所以果實病害發生較少。八、「中部產區瓜類農藥減量客製化生產技術模組之研究與應用」【詳附件研究報告】成果報告二年後可對外提供參考,或請洽計畫主管機關或主持人。九、「農藥減量之茶葉生產套裝模組建構與應用」本年度針對田間藥劑管理強度高之平地茶葉生產專區進行化學農藥減量施作,試驗茶園設於南投縣名間鄉,首先針對其用藥背景與病蟲害發生情形進行調查,依據農友使用習慣些為調整藥劑種類,結果顯示示範茶園達到減少化學藥劑使用量66.3%,每公頃減少防治成本達3,773元,試驗區與對照區之產量無顯著差異,最終達到有效化學藥劑減量施用與維持產量之目標。而茶葉生產專區由於茶園比鄰,容易受到鄰近茶園之農藥飄散,繼而造成茶葉上有非實際使用之農藥種類殘留,建議生產專區中應採共同防治,以避免此情形之發生。在針對茶赤葉枯病菌對目前核准使用之殺菌劑藥劑感受性調查中,田間病原菌可能已對部分藥劑產生抗藥性,應加強宣導藥劑輪用觀念之重要性。十、「建立水稻生物防治之減藥減量栽培技術」水稻為我國主要糧食之一, 108年台灣兩期作水稻種植面積合計約27萬公頃,以台灣各地區水稻管理用藥方式分析,育苗箱及本田除草劑的使用各地區均很普遍,水稻生育期東部及北部地區施用病蟲害防治藥劑之種類及次數較中南部地區為少。慣行栽培之水稻生育期至收割,一期作約120天施藥三次,二期作約100天施藥五次。水稻栽培習慣喜好施用重氮肥,栽培過程伴隨病蟲害嚴重發生,水稻第一期作好發稻熱病、穗稻熱病、紋枯病、二化螟及斑飛蝨等,第二期作有紋枯病、白葉枯病、褐飛蝨、斑飛蝨及瘤野螟等。以中部霧峰地區為例,慣行栽培水稻每期作約施藥三到五次,依農民使用習慣與當期作病蟲害程度不同增減次數,水稻防治用藥種類選擇多,適量防治下每次使用量估計約為每公頃2公斤,水稻為台灣種植面積最大之作物,以每期作施藥4次估計每年農藥使用量達216萬公斤,減少農藥施用的效益廣大。1.本計畫落實水稻健康管理概念,以慣行栽培中不良的操作習慣進行改善,改善重點包含種植時(1)選擇抗病蟲害品種與健康稻種,例如抗病蟲害性佳的台農71號、台農84號、台南16號等。(2)配合土壤分析擬定施肥配方以調整至適合水稻之生長條件pH5.5~6.5。(3)插秧時加寬行株距至30*21cm,降低每欉支數為4~6支以增加通風性,(4)適量施肥,提高鉀氮比,高氮肥易誘發病蟲害,鉀肥可提升稻株抗病性。(5)病蟲害好發時期提高警覺,例如在溫度高低變化劇烈、相對濕度高於90%以上時期好發稻熱病,農友須留意田間與鄰田的病蟲害狀況與預警發布的資訊。(6)選擇生物性農藥替代化學農藥,例如液化澱粉芽孢桿菌可有效防治稻熱病。2. 110年度完成生物製劑防治應用於一、二期作水稻栽培之操作模式(1) 一期作水稻施藥兩次 ,第一次病蟲害防治於分糵盛期,第二次病蟲害防治於抽穗期。對照組兩次防治皆使用化學藥劑,第一次施藥為三賽唑2000X、菲克利1000X、益達胺800X,第二次施藥為三賽唑2000X、菲克利1000X、佈芬淨1000X。處理組第一次防治使用化學藥劑,第二次防治使用生物性防治藥劑,第一次施藥為三賽唑2000X、菲克利1000X、益達胺800X,第二次施藥為液化澱粉芽孢桿菌400X、苦楝油400X。於噴藥前後調查稻熱病狀況,對照組第二次防治前葉稻熱病平均罹病度約0.15,防治後葉稻熱病平均罹病度約0.26,穗稻熱病罹病率約14%,一期作總產量對照組1050公斤/分地。處理組第二次防治前葉稻熱病平均罹病度約0.2,防治後葉稻熱病平均罹病度約0.24,穗稻熱病罹病率約17%,一期作總產量處理組1056公斤/分地。(2) 二期作水稻施藥兩次,第一次病蟲害防治於抽穗初期,第二次病蟲害防治於乳熟期。對照組兩次防治皆使用化學藥劑,第一次施藥為達特南2000X、派滅浮1000X、賽洛寧800X、嘉賜克枯爛1000X、菲克利1000X,第二次施藥為達特南2000X、菲克利1000X。處理組第一次防治使用化學藥劑,第二次防治使用生物性防治藥劑,第一次施藥為達特南2000X、派滅浮1000X、賽洛寧800X、嘉賜克枯爛1000X、菲克利1000X,第二次施藥為液化澱粉芽孢桿菌500X、亞磷酸500X。於噴藥前後調查稻熱病、螟蟲狀況,對照組第二次防治前穗稻熱病罹病率約5%,螟蟲捲葉率約19%,平均捲葉數1.3葉/株,防治後穗稻熱病罹病率約14%,螟蟲捲葉率約30%,平均捲葉數1.3葉/株,二期作總產量對照組850公斤/分地。處理組第二次防治前穗稻熱病罹病率約2%,螟蟲捲葉率約20%,平均捲葉數1.3葉/株,防治後穗稻熱病罹病率約19%,螟蟲捲葉率約33%,平均捲葉數1.5葉/株,二期作處理組產量813公斤/分地。3.生物性防治應用於水稻栽培之成本分析,農藥減量栽培以生物性農藥替代其中一次化學藥劑施藥,藥劑成本約可減少300元/分地。每期作相較慣行栽培約可至少減少一次施藥,每次藥劑成本與噴藥工資約可減少1150元/分地。十一、「優化國產紅豆栽培期用藥減量之生產技術體系建立」【詳附件研究報告】成果報告一年後可對外提供參考,或請洽計畫主管機關或主持人。十二、「安全農業系統之行動化應用研究」本研究利用資通訊技術開發「安全農業系統」,建構導引式之化學農藥減量作物整合管理資料查詢系統,以提供農民及植物保護人員方便手機線上查詢病蟲草害之正確核准用藥、生物農藥及其他友善環境資材等植物保護技術。為促進害物整合管理觀念與推廣新安全植物保護資材,減低化學用藥量,逐步完成19類重要臺灣良好農業規範(TGAP)作物(紅龍果、包葉菜類、草莓、水稻、番石榴、胡蘿蔔、青花菜、甘藍、毛豆、甜椒、柑橘類、釋迦、棗、葡萄、鳳梨、荔枝、芒果、木瓜、百香果)栽培管理病蟲草害防治資料之電子作業曆及防治曆查詢病徵及害物,並可連結至植物保護資訊系統,供農民優先選擇使用毒性較低或篩選較短安全採收期之藥劑。另為利農民方便紀錄用藥,新增農藥標示條碼辨識功能,協助農民無需手寫的用藥記錄,即可透過條碼掃描取得農藥產品之基本資料及用藥紀錄表單。藉由建構「安全農業系統」提供農民與植物保護人員線上最新及關鍵作物與害物整合管理策略,期解決植保專家人力與時間有限而無法即時處理各類田間害物管理問題,減少化學用藥量與農產品不合格率,降低農民生產成本,以落實良好農業規範,達安全生產目的。十三、「建構高關注作物之農藥減量關鍵技術資訊平台」依據109年度建置之平台,持續建置至更完整形式:強化資訊平台現有架構,更新查詢系統內容,包含作物、害物及管理方法,連結農業其他資訊,目前已有10種作物 493管理方法,並參考參考TGAP表單及專家實際田間管理生育期,已建置15種以上作物生育期,未來亦可有效接軌TGAP、產銷履歷連結應用,甚至協助GGAP之推動紀錄。本平台原始設計之初即為結構化後重購的組成形式,可有效率對應需求,搭配620站,5至15年溫度、濕度、雨量、風速之每日氣象資訊,計4,526,000筆以上氣象開放資料匯入,後續更將匯入長期氣象資訊,提供相關技術決策應用,可支援如診斷輔助工具、疫情資訊、地理資訊加值應用,甚至針對氣候變遷與疫情發展資訊進行分析,未來也可作為國家及智慧農業技術發展的基本建構資訊。本平台亦針對設備瀏覽器解析度建置RWD界面,並於今年度再次優化操作界面,整體易用性SUS分數計算結果為75.78,高於SUS分數均值68分,易用性設計分數及格。提供高容錯輸入對應、作物害物階層對應,使查詢過程不易受限於輸入上的誤差或作物名稱誤解。本平台設計單一網址,可正確傳送建置的管理組合;同時亦可透過信箱及各社群工具進行傳輸分享,提供正確且具彈性的管理方式,增加接受程度。 |
計畫年度110 |
計畫類別科技 |
計畫名稱農藥減量之作物生產套裝模組建構與應用 |
計畫編號110農科-5.4.6-藥-P4(Z) |
計畫屬性科學技術類 |
研究性質應用研究 |
研究方法自行研究 |
研究領域植物保護類 |
研究目的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
主管機關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 |
執行機關行政院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 |
計畫主持人李敏郎 |
中央款21882000 |
配合款0 |
計畫總經費21882000 |
執行成果摘要一、「玉荷包荔枝農藥減量栽培技術開發」經過計算荔枝生產果農常以每年每公頃使用 3.4 公升的農藥進行防治。數量相當可觀。應開發合理化農藥使用模式進行改善,以友善環境以及精準有效應用於荔枝生產。擬針對荔枝樁象與荔枝細蛾危害進行合理化之農藥減量使用試驗,於關鍵時期精準有效使用農藥,減少農藥使用。荔枝樁象冬季冷涼氣候於土壤中越冬,於天暖時再爬出危害荔枝,此時剛好為開花著果期,嚴重造成落果,因開花著果期不宜噴藥,造成著果後需使用大量農藥防治,應建立精準農藥防治資訊,提供農友使用,達到農藥減量使用之目標。荔枝細蛾近年似乎因著果後連續使用類似機制農藥防治產生抗藥性,果農加倍加量使用農藥進行防治。導致農藥過量使用以及農藥殘留問題日亦嚴重。應建立一套有效之不同機制農藥輪替使用防治方式,推薦果農使用,避免因恐慌而導致農藥使用過量結果。另嘗試早期農藥防治後搭配早期套袋技術,防止荔枝細蛾與果實蠅危害,大幅減少農藥使用次數,並期望達到農藥零檢出目標。二、「龍眼減藥生產管理模式建立之研究」【詳附件研究報告】成果報告一年後可對外提供參考,或請洽計畫主管機關或主持人。三、「高用藥量柑橘類之農藥減量健康整合管理模式開發」本計畫以農藥減量為目標,依據公開資訊或田間調查資料,盤點農民慣行用藥,選用廣效型農業藥劑、減少藥效重疊性之農藥使用,作為計算減藥成效的評估基準。並著重於致命性病蟲害之防治,利用柑橘健康種苗配合高效低用量劑型化學農藥、物理防治方法及非農業藥劑施用,在可接受的柑橘品質範圍內,達到農藥減量,以提升柑橘果實品質及安全性。有關柑橘農藥減量評估基準訂定,係依據柑橘病蟲害防治曆,進行農藥減量模擬分析,可達成減少柑橘農業化學藥劑施用頻率15%、減少施用量30%之目標。在田間農藥減量模擬試驗方面,示範區於每1000公升藥液含化學農藥有效成分劑量、化學農藥有效成分總量與園區累積使用防治資材品項合計數量均低於對照區,顯示農藥減量效果佳。另外依據依據柑橘整合生產及全程品質管理行事曆、柑橘健康管理行事曆等資料開發柑橘類健康整合管理與農藥減量病蟲害防治標準作業流程作為參考依據。並於古坑地區導入符合永續生產經營管理模式之柑橘農藥減量示範農場。四、「北部地區高接梨農藥減量安全生產模組建構與應用」高接梨為北部地區重要果樹,因病蟲害種類繁多,果農大量投入化學農藥以確保產量與品質,亟需病蟲害綜合管理及農藥減量技術導入。利用高接梨生育期及關鍵病蟲害發生時期規劃農藥減量生產模組,於新竹縣新埔鎮分別進行農藥減量示範計畫,結果發現示範區施藥成本每公頃可降低1280元,施藥次數可從6次減少至5次,施藥數量可從12種藥劑減少至7種藥劑,成品農藥減量35.2%,示範區較慣行對照區每公頃產值增加9.4萬元。高接梨葉蟎抗藥性檢測及藥劑篩選結果,發現1% 密滅汀乳劑1500倍及10%克凡派水懸劑 1000倍處理致死率達100%防治效果佳。五、「梨農藥減量之客製化生產之建立與示範推廣」一般管理得當的梨園農民於冬末會條枝清園及病害發展初期提早預防性噴藥,今年冬末春初台灣天氣異常缺水乾旱,缺少往年高溫多濕環境不適合黑星病及黑斑病發展,田間發生極少。目前已收集到梨黑星病及黑斑病菌株,但由於梨黑星病及黑斑病菌落生長緩慢,故登記藥劑之藥效測試仍在試驗中。根據梨目前登記用藥清單,彙編梨病害及蟲害的用藥二維表(表一、表二),並於5月11日、5月12日分別於台中市東勢農會及苗栗縣卓蘭農會進行「梨農藥減量與健康管理技術講習會」,推廣梨栽培之健康管理技術及農藥減量觀念,並針對梨農進行田間用藥問卷調查。配合防檢局「推動農藥購買實名制」政策宣導及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植物保護資訊系統」簡介,讓農民知道更多農業政策及安全用藥資訊,參加人數共達155人以上。冬季梨園清園,修剪枝條配合樹形的調整儘量剪除不必要的枝條,修剪後的枝條、落葉或病果等應集中一處並加以燒燬,以完全杜絕潛伏的病原,刮除老樹主幹樹皮將隱藏在樹皮中的蟲、卵刮出來,集中消毀,減少來年蟲口密度,刮皮時以主幹為主及各主枝中部以下的粗老翹皮。梨樹的外皮層較厚,裂縫多,害蟲容易潛藏,刮除深一些,將皮層刮到露出光滑的紅色內皮,刮皮前先在樹幹周圍的地上鋪上塑料膜,以便將刮下的粗皮、碎屑等集中,帶離園外燒毀或深埋。刮皮後2 周樹體噴施一遍石灰硫磺混合劑,對枝幹上未刮下的越冬病菌和害蟲具有防治效果。 經台中東勢及苗栗卓蘭梨專區田間整合管理措施之田間驗證試驗,結果顯示徹底執行配合農藥精緻選用及施藥時機,可有效減少30%以上之用藥量,並能維持梨產量及品質,完成梨農藥減量生產模組一式。台中東勢梨專區之採果前田間農藥減量效益評估,依據驗證試驗效益分析,混用藥劑1~3種,施藥次數6次,顯示可有效減少農藥主成分量可達63.2%,每分地可減少農藥成本1082元,總成本共減少11.8%。苗栗卓蘭梨專區之採果前田間農藥減量效益評估,依據驗證試驗效益分析,混用藥劑1~4種,施藥次數13次,顯示可有效減少農藥主成分量可達38.2%,每分地可減少農藥成本3970元,總成本共減少26.1%(表三)。六、「葡萄減藥生產技術之研發與應用」葡萄為中部地區特色作物,由於作物病蟲害特性與市場對品質的高需求,農藥使用量一直居高不下。然而,葡萄之重要病蟲害如薊馬、露菌病、晚腐病仍然每年造成葡萄產業嚴重影響,可見農友現行之用藥與防治技術仍有可改進之處。本研究擬針對葡萄之重要病蟲害建立有效、精準、減藥之防治技術。108年將由現行推薦藥劑中選用對薊馬防治效果較佳的種類,提前防治並搭配非農藥資材,提高防治效果,並達到農藥減量且減少用藥種類之目標。此外,於露菌病嚴重地區搭設簡易遮雨設施,藉此降低雨水傳播病菌機率,搭配亞磷酸的施用與精準用藥,提高防治效果並減少農藥用量。109年搭配簡易遮雨設施進行晚腐病低用藥管理試驗,簡易設施與露天管理發病率無顯著差別,但優於慣行管理,減少晚腐病施藥量可達93%,農藥有效成分減量41%。110年則針對介殼蟲進行精準用藥之整合管理技術研發,防治效果可達80.4%。本計畫最終目標為依產地特性提出適合之葡萄病蟲害減藥管理模式,並降低農友總用藥量20%。 七、「芒果農藥減量生產模式之建立與應用」本年度藉由訪談農民與農藥販售業者,了解枋寮與枋山地區栽培芒果主要使用的藥劑。由於農民習慣噴施較多的水量,所以選擇農藥以大容量與便宜為主。為避免藥效不佳,因此習慣桶混2-3種藥劑進行防治工作。為降低農藥使用頻率,本年度建立以黃色黏板誘集小黃薊馬與葉蟬的監測技術。芒果園中以黃色黏板誘集的小黃薊馬與葉蟬的空間分布皆為聚集型,表示有些區域為發生熱點,估算試驗田區的最適黏板設置數為10張,可以減少花費在監測上所需的時間。芒果炭疽病是重要的果實病害,本年度室內篩選適合試驗田區的防治藥劑,以鋅錳乃浦的效果最佳,其次是克熱淨與得克利。初步評估24種農藥在芒果上的殘留情形,連續噴施3次,間隔20天後送驗,共有11種農藥成份沒有被檢出。田間小面積比較整合農藥種類農藥減量模式與農民慣行施藥模式,在蟲害防治效果上沒有差異,但是輪用藥劑比桶混藥劑減少農藥使用量相差50%,因為今年少雨,所以果實病害發生較少。八、「中部產區瓜類農藥減量客製化生產技術模組之研究與應用」【詳附件研究報告】成果報告二年後可對外提供參考,或請洽計畫主管機關或主持人。九、「農藥減量之茶葉生產套裝模組建構與應用」本年度針對田間藥劑管理強度高之平地茶葉生產專區進行化學農藥減量施作,試驗茶園設於南投縣名間鄉,首先針對其用藥背景與病蟲害發生情形進行調查,依據農友使用習慣些為調整藥劑種類,結果顯示示範茶園達到減少化學藥劑使用量66.3%,每公頃減少防治成本達3,773元,試驗區與對照區之產量無顯著差異,最終達到有效化學藥劑減量施用與維持產量之目標。而茶葉生產專區由於茶園比鄰,容易受到鄰近茶園之農藥飄散,繼而造成茶葉上有非實際使用之農藥種類殘留,建議生產專區中應採共同防治,以避免此情形之發生。在針對茶赤葉枯病菌對目前核准使用之殺菌劑藥劑感受性調查中,田間病原菌可能已對部分藥劑產生抗藥性,應加強宣導藥劑輪用觀念之重要性。十、「建立水稻生物防治之減藥減量栽培技術」水稻為我國主要糧食之一, 108年台灣兩期作水稻種植面積合計約27萬公頃,以台灣各地區水稻管理用藥方式分析,育苗箱及本田除草劑的使用各地區均很普遍,水稻生育期東部及北部地區施用病蟲害防治藥劑之種類及次數較中南部地區為少。慣行栽培之水稻生育期至收割,一期作約120天施藥三次,二期作約100天施藥五次。水稻栽培習慣喜好施用重氮肥,栽培過程伴隨病蟲害嚴重發生,水稻第一期作好發稻熱病、穗稻熱病、紋枯病、二化螟及斑飛蝨等,第二期作有紋枯病、白葉枯病、褐飛蝨、斑飛蝨及瘤野螟等。以中部霧峰地區為例,慣行栽培水稻每期作約施藥三到五次,依農民使用習慣與當期作病蟲害程度不同增減次數,水稻防治用藥種類選擇多,適量防治下每次使用量估計約為每公頃2公斤,水稻為台灣種植面積最大之作物,以每期作施藥4次估計每年農藥使用量達216萬公斤,減少農藥施用的效益廣大。1.本計畫落實水稻健康管理概念,以慣行栽培中不良的操作習慣進行改善,改善重點包含種植時(1)選擇抗病蟲害品種與健康稻種,例如抗病蟲害性佳的台農71號、台農84號、台南16號等。(2)配合土壤分析擬定施肥配方以調整至適合水稻之生長條件pH5.5~6.5。(3)插秧時加寬行株距至30*21cm,降低每欉支數為4~6支以增加通風性,(4)適量施肥,提高鉀氮比,高氮肥易誘發病蟲害,鉀肥可提升稻株抗病性。(5)病蟲害好發時期提高警覺,例如在溫度高低變化劇烈、相對濕度高於90%以上時期好發稻熱病,農友須留意田間與鄰田的病蟲害狀況與預警發布的資訊。(6)選擇生物性農藥替代化學農藥,例如液化澱粉芽孢桿菌可有效防治稻熱病。2. 110年度完成生物製劑防治應用於一、二期作水稻栽培之操作模式(1) 一期作水稻施藥兩次 ,第一次病蟲害防治於分糵盛期,第二次病蟲害防治於抽穗期。對照組兩次防治皆使用化學藥劑,第一次施藥為三賽唑2000X、菲克利1000X、益達胺800X,第二次施藥為三賽唑2000X、菲克利1000X、佈芬淨1000X。處理組第一次防治使用化學藥劑,第二次防治使用生物性防治藥劑,第一次施藥為三賽唑2000X、菲克利1000X、益達胺800X,第二次施藥為液化澱粉芽孢桿菌400X、苦楝油400X。於噴藥前後調查稻熱病狀況,對照組第二次防治前葉稻熱病平均罹病度約0.15,防治後葉稻熱病平均罹病度約0.26,穗稻熱病罹病率約14%,一期作總產量對照組1050公斤/分地。處理組第二次防治前葉稻熱病平均罹病度約0.2,防治後葉稻熱病平均罹病度約0.24,穗稻熱病罹病率約17%,一期作總產量處理組1056公斤/分地。(2) 二期作水稻施藥兩次,第一次病蟲害防治於抽穗初期,第二次病蟲害防治於乳熟期。對照組兩次防治皆使用化學藥劑,第一次施藥為達特南2000X、派滅浮1000X、賽洛寧800X、嘉賜克枯爛1000X、菲克利1000X,第二次施藥為達特南2000X、菲克利1000X。處理組第一次防治使用化學藥劑,第二次防治使用生物性防治藥劑,第一次施藥為達特南2000X、派滅浮1000X、賽洛寧800X、嘉賜克枯爛1000X、菲克利1000X,第二次施藥為液化澱粉芽孢桿菌500X、亞磷酸500X。於噴藥前後調查稻熱病、螟蟲狀況,對照組第二次防治前穗稻熱病罹病率約5%,螟蟲捲葉率約19%,平均捲葉數1.3葉/株,防治後穗稻熱病罹病率約14%,螟蟲捲葉率約30%,平均捲葉數1.3葉/株,二期作總產量對照組850公斤/分地。處理組第二次防治前穗稻熱病罹病率約2%,螟蟲捲葉率約20%,平均捲葉數1.3葉/株,防治後穗稻熱病罹病率約19%,螟蟲捲葉率約33%,平均捲葉數1.5葉/株,二期作處理組產量813公斤/分地。3.生物性防治應用於水稻栽培之成本分析,農藥減量栽培以生物性農藥替代其中一次化學藥劑施藥,藥劑成本約可減少300元/分地。每期作相較慣行栽培約可至少減少一次施藥,每次藥劑成本與噴藥工資約可減少1150元/分地。十一、「優化國產紅豆栽培期用藥減量之生產技術體系建立」【詳附件研究報告】成果報告一年後可對外提供參考,或請洽計畫主管機關或主持人。十二、「安全農業系統之行動化應用研究」本研究利用資通訊技術開發「安全農業系統」,建構導引式之化學農藥減量作物整合管理資料查詢系統,以提供農民及植物保護人員方便手機線上查詢病蟲草害之正確核准用藥、生物農藥及其他友善環境資材等植物保護技術。為促進害物整合管理觀念與推廣新安全植物保護資材,減低化學用藥量,逐步完成19類重要臺灣良好農業規範(TGAP)作物(紅龍果、包葉菜類、草莓、水稻、番石榴、胡蘿蔔、青花菜、甘藍、毛豆、甜椒、柑橘類、釋迦、棗、葡萄、鳳梨、荔枝、芒果、木瓜、百香果)栽培管理病蟲草害防治資料之電子作業曆及防治曆查詢病徵及害物,並可連結至植物保護資訊系統,供農民優先選擇使用毒性較低或篩選較短安全採收期之藥劑。另為利農民方便紀錄用藥,新增農藥標示條碼辨識功能,協助農民無需手寫的用藥記錄,即可透過條碼掃描取得農藥產品之基本資料及用藥紀錄表單。藉由建構「安全農業系統」提供農民與植物保護人員線上最新及關鍵作物與害物整合管理策略,期解決植保專家人力與時間有限而無法即時處理各類田間害物管理問題,減少化學用藥量與農產品不合格率,降低農民生產成本,以落實良好農業規範,達安全生產目的。十三、「建構高關注作物之農藥減量關鍵技術資訊平台」依據109年度建置之平台,持續建置至更完整形式:強化資訊平台現有架構,更新查詢系統內容,包含作物、害物及管理方法,連結農業其他資訊,目前已有10種作物 493管理方法,並參考參考TGAP表單及專家實際田間管理生育期,已建置15種以上作物生育期,未來亦可有效接軌TGAP、產銷履歷連結應用,甚至協助GGAP之推動紀錄。本平台原始設計之初即為結構化後重購的組成形式,可有效率對應需求,搭配620站,5至15年溫度、濕度、雨量、風速之每日氣象資訊,計4,526,000筆以上氣象開放資料匯入,後續更將匯入長期氣象資訊,提供相關技術決策應用,可支援如診斷輔助工具、疫情資訊、地理資訊加值應用,甚至針對氣候變遷與疫情發展資訊進行分析,未來也可作為國家及智慧農業技術發展的基本建構資訊。本平台亦針對設備瀏覽器解析度建置RWD界面,並於今年度再次優化操作界面,整體易用性SUS分數計算結果為75.78,高於SUS分數均值68分,易用性設計分數及格。提供高容錯輸入對應、作物害物階層對應,使查詢過程不易受限於輸入上的誤差或作物名稱誤解。本平台設計單一網址,可正確傳送建置的管理組合;同時亦可透過信箱及各社群工具進行傳輸分享,提供正確且具彈性的管理方式,增加接受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