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作物病蟲害綜合管理技術之研發與應用
- 農業科技計畫 @ 農業部
計畫名稱重要作物病蟲害綜合管理技術之研發與應用的計畫主持人是林鳳琪, 執行機關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研究領域是植物保護類, 研究性質是應用研究, 計畫編號是110農科-5.3.2-農-C1(Z), 研究目的是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中央款是13938000, 配合款是0, 計畫總經費是13938000, 執行成果摘要是「重要作物病蟲害綜合管理技術之研發與應用」之中文摘要:一、「茄科蔬菜重要病毒病害診斷與整合性防治」以分離自高雄美濃地區的番茄捲葉病毒株為無毒粉蝨的獲毒來源,用以研究媒介昆蟲的傳播病毒特性,當粉蝨獲毒溫度或接種溫度為25℃時,病毒傳播率分別可達80%及90%,當粉蝨獲毒溫度或接種溫度為30℃時,病毒傳....
計畫年度 | 110 |
計畫類別 | 科技 |
計畫名稱 | 重要作物病蟲害綜合管理技術之研發與應用 |
計畫編號 | 110農科-5.3.2-農-C1(Z) |
計畫屬性 | 科學技術類 |
研究性質 | 應用研究 |
研究方法 | 自行研究 |
研究領域 | 植物保護類 |
研究目的 | 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
主管機關 | 農委會農業試驗所 |
執行機關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
計畫主持人 | 林鳳琪 |
中央款 | 13938000 |
配合款 | 0 |
計畫總經費 | 13938000 |
執行成果摘要 | 「重要作物病蟲害綜合管理技術之研發與應用」之中文摘要:一、「茄科蔬菜重要病毒病害診斷與整合性防治」以分離自高雄美濃地區的番茄捲葉病毒株為無毒粉蝨的獲毒來源,用以研究媒介昆蟲的傳播病毒特性,當粉蝨獲毒溫度或接種溫度為25℃時,病毒傳播率分別可達80%及90%,當粉蝨獲毒溫度或接種溫度為30℃時,病毒傳播率可達100%。粉蝨獲毒取食時間為40分鐘以上,病毒傳播率可達100%。粉蝨接種取食時間若為60分鐘,病毒傳播率可達100%。一般而言 ,供試植物愈大,病毒傳播效率愈差。收集常用之市售殺粉蝨藥劑,依照建議稀釋倍數及方法配製,以噴壺直接噴灑於飼養粉蝨的番茄枝葉上,分別於2、4、8、24、48小時後計算粉蝨死亡率,並以噴水為對照,評估防治效果。其中40.4% 賽果培水懸劑、20% 達特南水溶性粒劑、20% 亞滅培水溶性粉劑、9.6% 益達胺水懸劑℃、10% 氟尼胺水分散粒劑對於粉蝨防治效果可達90%以上。其他非農藥防治資材以苦楝油(百好抗蟲)稀釋200倍對於粉蝨防治效果達78%最好。二、「苦瓜重要真菌性病害及蟲害綜合防治」評估10種殺蟲劑對小黃薊馬的防治效果,除了已核准於防治苦瓜薊馬類的5種藥劑外,核准於防治金花蟲與粉蝨的達特南對小黃薊馬的累積死亡率亦達100%。本計畫欲了解市售土壤添加物對苦瓜萎凋病的影響。初步篩選 16 種土壤添加物如芝麻粉、魚粉、海藻粉、蝦蟹殼粉、粗糠、米糠、羽毛粉、豆粉、棕灰粉、肉骨粉、清骨粉、酒粕、矽藻土、菸砂與海鳥磷鈣,以 12.5% 或 25% 的比例與苦瓜萎凋病病土混拌,處理 2 週後,移植具有二片真葉的苦瓜苗。每處理 4 重覆。於移植後定期觀察苦瓜的發病情形,紀錄苦瓜的罹病指數,運算出罹病指數之平均數 (Avr)、標準偏差 (Std) 及罹病率 (disease severity,DS)(見表二)。結果發現豆粉、棕灰及海鳥磷鈣分別降低苦瓜萎凋病罹病率 37.5%、31.25% 及 50%。除此之外,本計畫欲篩選出具有抑制苦瓜萎凋病菌與蔓枯病菌生長能力的土壤有益微生物菌株。從屏東、高雄、台中苦瓜栽培區蒐集罹患苦瓜蔓枯病的苦瓜植株,分離出菌株3、菌株4、菌株5、菌株6、菌株8、菌株9。以蔬菜系林照能助理研究員提供 209-21 品系、209-25 品系、209-26 品系、209-27 品系及月華品種的苦瓜 (農友公司售) 葉片與果實進行柯霍氏法則,確認其病原性(見表三)。確認分離到 6 株苦瓜蔓枯病菌,選用菌株 8 與菌株 9,與前年計畫中篩選出具有苦瓜萎凋病菌抑制生長能力的有益微生物,進行對峙試驗。紀錄對峙第 11 天蔓枯病菌菌株8、9的菌絲半徑長度(見表四),共計 13 支有益微生物對苦瓜蔓枯病菌具有抑制生長的現象。三、「不同品種棗上主要害蟲田間生態及整合性防治研究」因6-8月連續強降雨,累積雨量達1000mm以上,造成棗子的田間害蟲密度降低,發生密度較高的有棗子薊馬類及盲椿象類。棗子害蟲薊馬類包括花薊馬及小黃薊馬,8月份棗子來花,薊馬田間族群密度應該會高升,但因連續下雨,造成田間密度不若以往。下雨期間高雄12號及台農13號正值盛花期,間接影響到著果率。10月份開始疏果,調查高雄12號園區的薊馬數量比其他二者要高,達6.2隻/張黏紙。盲椿象類田間發生情形,在6月高達1000mm的雨量之下,黃色黏紙仍然有調查到盲椿象類的發生情形,經過了三個月下雨的影響,8月份田間害蟲密度降至最低(0隻),高雄12號及台農13號在10月份盲椿象類的田間密度都上升,可能因正值幼果期間,密度高達19隻/張黏紙,新稍部分有發現被危害後葉片破洞情形。葉蟎類僅在10月份調查葉片時有發現,大約每葉1隻,數量不高,各品種間無險著差異。四、「外銷番石榴病蟲害整合管理模式」番石榴病害以真菌病害為主,其中黑星病(Phyllosticta psidiicola)、瘡痂病(Pestalotiopsis psidii)及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為果實主要病害,本年度計畫下半年試驗市售微生物資材對番石榴果實病害及黑星病的防治效果,據鳳山測站雨量資料顯示,2021年6-8月累積雨量達2827 mm,平均溫度27-28℃,為適合黑星病發病的環境,田間試驗結果顯示,以代號芽孢桿菌4號資材對番石榴果實病害及黑星病的防治效果最佳,採後第0天的果實罹病度分別為12.5±2.5%及8.75±3.75%;但儲藏期病害進展抑制效果不明顯,對照組採後第9天的果實病害及黑星病罹病度分別為90.0±0.0%及65.0±5.0% ,代號芽孢桿菌4號採後第9天的果實病害及黑星病罹病度分別為66.25±6.25%及43.75±1.25%。另外評估9種殺蟲劑對粉介殼蟲的防治效果,除了已核准於防治番石榴粉介殼蟲的賽速洛寧外,核准於防治粉蝨類的納乃得對粉介殼蟲的累積死亡率於48小時亦達90%以上。五、「秋行軍蟲成蟲誘捕技術優化研究」近年秋行軍蟲由美洲快速擴散至非洲及亞洲地區,在多數國家造成嚴重災情。2019年6月首次在我國發現秋行軍蟲入侵,數月間即已成功建立族群。因應疫情監控及防疫需求,本計畫開發測試適用於本地之秋行軍蟲性費洛蒙誘引劑配方,經測試後依誘捕能力及經濟性選擇較佳配方進行後續試驗。並蒐集常用之性費洛蒙陷阱,評估誘引器材誘捕效力,結果以桶型誘蟲器之效果最佳。本研究建立經濟有效之秋行軍蟲成蟲誘捕技術,可有效監控秋行軍蟲疫情,提供農作物保護之有力工具,降低經濟損失。 六、「外銷蔬果產區安全用藥及防治策略研究」 依照外銷蔬果安全用藥策略進行,合理化施用農藥施用量,研擬荔枝外銷蔬果集團產區,制定安全用藥策略及蟲害防治曆,降低農藥殘留及檢疫風險。七、「設施蔬果病蟲害整合管理策略之應用-甜瓜」本研究以甜瓜為目標作物,測試12種防治資材,對甜瓜上病蟲害之防治效果,並測試此類資材對天敵昆蟲的存活率影響,藉由本研究,我們希望發展友善環境的甜瓜生產模式。八、「重要熱帶果樹病蟲害安全用藥及整合性管理策略-蓮霧」蓮霧為重要的熱帶果樹,藉由不同的產期調節方式,幾乎可在全年生產。雖然蓮霧是套袋生產,但是仍有農藥殘留違規的案件發生,因此須了解蓮霧農藥殘留違規的樣態,並篩選一些非化學農藥資材搭配使用,才能解決農藥殘留違規及病蟲害防治的問題。測試非化學農藥資材對果腐病菌孢子之抑制效果,結果以4-4式波爾多液、肉桂油製劑(黑修羅、炭無踪)500倍、五倍子製劑(活力能) 500倍、香茅油製劑(黴挫) 500-1500倍及石灰硫磺合劑200-500倍效果最佳,能100%抑制;對果腐病菌菌絲生長之抑制效果,結果以4-4式波爾多液及肉桂油製劑500倍能100%抑制生長。測試非化學農藥資材對炭疽病菌孢子之抑制效果,結果以4-4式波爾多液、肉桂油製劑500倍及石灰硫磺合劑200-500倍效果最佳,能100%抑制;對炭疽病菌菌絲生長之抑制效果,結果以4-4式波爾多液及肉桂油製劑500倍能100%抑制生長。測試非化學農藥資材對黑腐病菌之孢子及菌絲之抑制效果,對黑腐病菌孢子之抑制效果,以4-4式波爾多液、五倍子製劑 500倍及香茅油製劑 500倍效果最佳,能100%抑制;對黑腐病菌菌絲生長之抑制效果,結果以肉桂油製劑500倍能100%抑制生長。蓮霧主要農藥殘留違規樣態為使用未核准藥劑。蓮霧安全用藥二維表可提供農民選擇能同時防治多種害蟲的藥劑,降低化學農藥的使用種類。在調查的蓮霧園中,薊馬與葉蟬為關鍵害蟲。利用黃色黏板與藍色黏板的調查結果,在蓮霧園內黃色黏板為監測薊馬與葉蟬的最佳工具。測試12種環境友善植物保護資材對蓮霧之藥害及病蟲害防治效果,試驗結果顯示使用植物油混方200X,苦練油200X及窄域油400X對蓮霧黑珍珠及黑金剛兩品種蓮霧之新葉、花及小果均不會產生藥害,可推薦農友使用,減少化學農藥施用及生產安全農產品。九、「強化傳播蔬果病毒之媒介害蟲綜合管理技術之研發與應用」本年度針對傳播花胡瓜病毒之銀葉粉蝨強化其之監測與管理體系之效能,探討溫度對南黃薊馬發育之影響,作為擬訂花胡瓜害蟲綜合管理策略之參考。結果顯示,自動監測器在辨識計算粉蝨數量準確率因蟲數增加而降低。南黃薊馬在以花胡瓜上未成熟期發育所需時間,在20、24、28及32℃恆溫時,依序為21.7、14.3、10.9及9.5日。設施栽培花胡瓜僅以東方蚜小蜂防治銀葉粉蝨,效果不佳,未來應考慮釋放時機、釋放數量、並搭配其他適合的防治資材,方能有效管理。十、「強化水稻害蟲天敵防治效能之研究」利用天敵防治害蟲不僅是種永續且安全的防治方法,更可避免藥劑施用所造成的影響。本計畫目的在於調查水稻田四周更適於天敵棲息的環境,篩檢對天敵安全之藥劑等研究,以強化生物防治效能,初步結果顯示於兩個水稻期作間之不同田埂上,生育初期在綠籬田埂之天敵種類及數量最多,特別是隱翅蟲,在一、二期作水稻平均每公尺分別有5.3及3.2隻。於本田期中之調查,以有機田中較慣行田多,一期作平均每叢水稻有1.0隻球腹蛛 (小蜘蛛) 及0.5隻隱翅蟲;二期作則有平均1.2隻球腹蛛及0.8隻長腳蛛。第一及第二期作水稻調查之節肢動物結果,分析夏儂指數於水稻一、二期作以有機栽培區之指數 (1.38-9.46),多高於慣行栽培田區 (1.11-2.61)。褐飛蝨卵寄生蜂調查於一期作有機田區之寄生率 (5.84-35.40%) 明顯略高於慣行田區 (2.20-35.03%);二期作水稻兩者之寄生率分別在10.30-27.30%及6.90-26.30%。卵寄生蜂種類以Anagrus incarnatus為優勢種。另檢測水稻害蟲常用防治藥劑種類對黑盲蝽致死率之調查,初步結果顯示以16% 可尼丁(Clothianidin) SC及25% 賽速安 (Thiamethoxam) SG對黑盲椿致死率最低 (33.3-37.5%),其餘藥劑之致死率甚高 (71.0%以上)。十一、「咖啡果小蠹發生生態與防治之研究」咖啡果小蠹 (Hypothenemus hampei. (Ferrari)) (Coleloptera: Scolytidae) 為全球各咖啡產區之重要害蟲,由於會直接蛀食新鮮咖啡種子,被視為咖啡經濟生產的限制因子。本研究目的為長期追蹤國內咖啡產區之咖啡果小蠹雌成蟲飛行動態,並嘗試開發更佳之誘引劑配方,以強化現行咖啡果小蠹整合性蟲害管理模式。試驗結果顯示,國內咖啡果園 (古坑鄉及仁愛鄉) 以2月至6月為咖啡果小蠹雌成蟲飛行活動盛期,於7月至10月則田間密度銳減,直至10月下旬始有回升跡象,且於花期前施用殺蟲劑可有效降低此害蟲田間密度。另一方面,本研究亦開發出誘引效果及價格皆優於現行配方之誘引劑。希冀上述成果皆能於咖啡果小蠹整合防治研究上有所助益。 |
計畫年度110 |
計畫類別科技 |
計畫名稱重要作物病蟲害綜合管理技術之研發與應用 |
計畫編號110農科-5.3.2-農-C1(Z) |
計畫屬性科學技術類 |
研究性質應用研究 |
研究方法自行研究 |
研究領域植物保護類 |
研究目的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
主管機關農委會農業試驗所 |
執行機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
計畫主持人林鳳琪 |
中央款13938000 |
配合款0 |
計畫總經費13938000 |
執行成果摘要「重要作物病蟲害綜合管理技術之研發與應用」之中文摘要:一、「茄科蔬菜重要病毒病害診斷與整合性防治」以分離自高雄美濃地區的番茄捲葉病毒株為無毒粉蝨的獲毒來源,用以研究媒介昆蟲的傳播病毒特性,當粉蝨獲毒溫度或接種溫度為25℃時,病毒傳播率分別可達80%及90%,當粉蝨獲毒溫度或接種溫度為30℃時,病毒傳播率可達100%。粉蝨獲毒取食時間為40分鐘以上,病毒傳播率可達100%。粉蝨接種取食時間若為60分鐘,病毒傳播率可達100%。一般而言 ,供試植物愈大,病毒傳播效率愈差。收集常用之市售殺粉蝨藥劑,依照建議稀釋倍數及方法配製,以噴壺直接噴灑於飼養粉蝨的番茄枝葉上,分別於2、4、8、24、48小時後計算粉蝨死亡率,並以噴水為對照,評估防治效果。其中40.4% 賽果培水懸劑、20% 達特南水溶性粒劑、20% 亞滅培水溶性粉劑、9.6% 益達胺水懸劑℃、10% 氟尼胺水分散粒劑對於粉蝨防治效果可達90%以上。其他非農藥防治資材以苦楝油(百好抗蟲)稀釋200倍對於粉蝨防治效果達78%最好。二、「苦瓜重要真菌性病害及蟲害綜合防治」評估10種殺蟲劑對小黃薊馬的防治效果,除了已核准於防治苦瓜薊馬類的5種藥劑外,核准於防治金花蟲與粉蝨的達特南對小黃薊馬的累積死亡率亦達100%。本計畫欲了解市售土壤添加物對苦瓜萎凋病的影響。初步篩選 16 種土壤添加物如芝麻粉、魚粉、海藻粉、蝦蟹殼粉、粗糠、米糠、羽毛粉、豆粉、棕灰粉、肉骨粉、清骨粉、酒粕、矽藻土、菸砂與海鳥磷鈣,以 12.5% 或 25% 的比例與苦瓜萎凋病病土混拌,處理 2 週後,移植具有二片真葉的苦瓜苗。每處理 4 重覆。於移植後定期觀察苦瓜的發病情形,紀錄苦瓜的罹病指數,運算出罹病指數之平均數 (Avr)、標準偏差 (Std) 及罹病率 (disease severity,DS)(見表二)。結果發現豆粉、棕灰及海鳥磷鈣分別降低苦瓜萎凋病罹病率 37.5%、31.25% 及 50%。除此之外,本計畫欲篩選出具有抑制苦瓜萎凋病菌與蔓枯病菌生長能力的土壤有益微生物菌株。從屏東、高雄、台中苦瓜栽培區蒐集罹患苦瓜蔓枯病的苦瓜植株,分離出菌株3、菌株4、菌株5、菌株6、菌株8、菌株9。以蔬菜系林照能助理研究員提供 209-21 品系、209-25 品系、209-26 品系、209-27 品系及月華品種的苦瓜 (農友公司售) 葉片與果實進行柯霍氏法則,確認其病原性(見表三)。確認分離到 6 株苦瓜蔓枯病菌,選用菌株 8 與菌株 9,與前年計畫中篩選出具有苦瓜萎凋病菌抑制生長能力的有益微生物,進行對峙試驗。紀錄對峙第 11 天蔓枯病菌菌株8、9的菌絲半徑長度(見表四),共計 13 支有益微生物對苦瓜蔓枯病菌具有抑制生長的現象。三、「不同品種棗上主要害蟲田間生態及整合性防治研究」因6-8月連續強降雨,累積雨量達1000mm以上,造成棗子的田間害蟲密度降低,發生密度較高的有棗子薊馬類及盲椿象類。棗子害蟲薊馬類包括花薊馬及小黃薊馬,8月份棗子來花,薊馬田間族群密度應該會高升,但因連續下雨,造成田間密度不若以往。下雨期間高雄12號及台農13號正值盛花期,間接影響到著果率。10月份開始疏果,調查高雄12號園區的薊馬數量比其他二者要高,達6.2隻/張黏紙。盲椿象類田間發生情形,在6月高達1000mm的雨量之下,黃色黏紙仍然有調查到盲椿象類的發生情形,經過了三個月下雨的影響,8月份田間害蟲密度降至最低(0隻),高雄12號及台農13號在10月份盲椿象類的田間密度都上升,可能因正值幼果期間,密度高達19隻/張黏紙,新稍部分有發現被危害後葉片破洞情形。葉蟎類僅在10月份調查葉片時有發現,大約每葉1隻,數量不高,各品種間無險著差異。四、「外銷番石榴病蟲害整合管理模式」番石榴病害以真菌病害為主,其中黑星病(Phyllosticta psidiicola)、瘡痂病(Pestalotiopsis psidii)及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為果實主要病害,本年度計畫下半年試驗市售微生物資材對番石榴果實病害及黑星病的防治效果,據鳳山測站雨量資料顯示,2021年6-8月累積雨量達2827 mm,平均溫度27-28℃,為適合黑星病發病的環境,田間試驗結果顯示,以代號芽孢桿菌4號資材對番石榴果實病害及黑星病的防治效果最佳,採後第0天的果實罹病度分別為12.5±2.5%及8.75±3.75%;但儲藏期病害進展抑制效果不明顯,對照組採後第9天的果實病害及黑星病罹病度分別為90.0±0.0%及65.0±5.0% ,代號芽孢桿菌4號採後第9天的果實病害及黑星病罹病度分別為66.25±6.25%及43.75±1.25%。另外評估9種殺蟲劑對粉介殼蟲的防治效果,除了已核准於防治番石榴粉介殼蟲的賽速洛寧外,核准於防治粉蝨類的納乃得對粉介殼蟲的累積死亡率於48小時亦達90%以上。五、「秋行軍蟲成蟲誘捕技術優化研究」近年秋行軍蟲由美洲快速擴散至非洲及亞洲地區,在多數國家造成嚴重災情。2019年6月首次在我國發現秋行軍蟲入侵,數月間即已成功建立族群。因應疫情監控及防疫需求,本計畫開發測試適用於本地之秋行軍蟲性費洛蒙誘引劑配方,經測試後依誘捕能力及經濟性選擇較佳配方進行後續試驗。並蒐集常用之性費洛蒙陷阱,評估誘引器材誘捕效力,結果以桶型誘蟲器之效果最佳。本研究建立經濟有效之秋行軍蟲成蟲誘捕技術,可有效監控秋行軍蟲疫情,提供農作物保護之有力工具,降低經濟損失。 六、「外銷蔬果產區安全用藥及防治策略研究」 依照外銷蔬果安全用藥策略進行,合理化施用農藥施用量,研擬荔枝外銷蔬果集團產區,制定安全用藥策略及蟲害防治曆,降低農藥殘留及檢疫風險。七、「設施蔬果病蟲害整合管理策略之應用-甜瓜」本研究以甜瓜為目標作物,測試12種防治資材,對甜瓜上病蟲害之防治效果,並測試此類資材對天敵昆蟲的存活率影響,藉由本研究,我們希望發展友善環境的甜瓜生產模式。八、「重要熱帶果樹病蟲害安全用藥及整合性管理策略-蓮霧」蓮霧為重要的熱帶果樹,藉由不同的產期調節方式,幾乎可在全年生產。雖然蓮霧是套袋生產,但是仍有農藥殘留違規的案件發生,因此須了解蓮霧農藥殘留違規的樣態,並篩選一些非化學農藥資材搭配使用,才能解決農藥殘留違規及病蟲害防治的問題。測試非化學農藥資材對果腐病菌孢子之抑制效果,結果以4-4式波爾多液、肉桂油製劑(黑修羅、炭無踪)500倍、五倍子製劑(活力能) 500倍、香茅油製劑(黴挫) 500-1500倍及石灰硫磺合劑200-500倍效果最佳,能100%抑制;對果腐病菌菌絲生長之抑制效果,結果以4-4式波爾多液及肉桂油製劑500倍能100%抑制生長。測試非化學農藥資材對炭疽病菌孢子之抑制效果,結果以4-4式波爾多液、肉桂油製劑500倍及石灰硫磺合劑200-500倍效果最佳,能100%抑制;對炭疽病菌菌絲生長之抑制效果,結果以4-4式波爾多液及肉桂油製劑500倍能100%抑制生長。測試非化學農藥資材對黑腐病菌之孢子及菌絲之抑制效果,對黑腐病菌孢子之抑制效果,以4-4式波爾多液、五倍子製劑 500倍及香茅油製劑 500倍效果最佳,能100%抑制;對黑腐病菌菌絲生長之抑制效果,結果以肉桂油製劑500倍能100%抑制生長。蓮霧主要農藥殘留違規樣態為使用未核准藥劑。蓮霧安全用藥二維表可提供農民選擇能同時防治多種害蟲的藥劑,降低化學農藥的使用種類。在調查的蓮霧園中,薊馬與葉蟬為關鍵害蟲。利用黃色黏板與藍色黏板的調查結果,在蓮霧園內黃色黏板為監測薊馬與葉蟬的最佳工具。測試12種環境友善植物保護資材對蓮霧之藥害及病蟲害防治效果,試驗結果顯示使用植物油混方200X,苦練油200X及窄域油400X對蓮霧黑珍珠及黑金剛兩品種蓮霧之新葉、花及小果均不會產生藥害,可推薦農友使用,減少化學農藥施用及生產安全農產品。九、「強化傳播蔬果病毒之媒介害蟲綜合管理技術之研發與應用」本年度針對傳播花胡瓜病毒之銀葉粉蝨強化其之監測與管理體系之效能,探討溫度對南黃薊馬發育之影響,作為擬訂花胡瓜害蟲綜合管理策略之參考。結果顯示,自動監測器在辨識計算粉蝨數量準確率因蟲數增加而降低。南黃薊馬在以花胡瓜上未成熟期發育所需時間,在20、24、28及32℃恆溫時,依序為21.7、14.3、10.9及9.5日。設施栽培花胡瓜僅以東方蚜小蜂防治銀葉粉蝨,效果不佳,未來應考慮釋放時機、釋放數量、並搭配其他適合的防治資材,方能有效管理。十、「強化水稻害蟲天敵防治效能之研究」利用天敵防治害蟲不僅是種永續且安全的防治方法,更可避免藥劑施用所造成的影響。本計畫目的在於調查水稻田四周更適於天敵棲息的環境,篩檢對天敵安全之藥劑等研究,以強化生物防治效能,初步結果顯示於兩個水稻期作間之不同田埂上,生育初期在綠籬田埂之天敵種類及數量最多,特別是隱翅蟲,在一、二期作水稻平均每公尺分別有5.3及3.2隻。於本田期中之調查,以有機田中較慣行田多,一期作平均每叢水稻有1.0隻球腹蛛 (小蜘蛛) 及0.5隻隱翅蟲;二期作則有平均1.2隻球腹蛛及0.8隻長腳蛛。第一及第二期作水稻調查之節肢動物結果,分析夏儂指數於水稻一、二期作以有機栽培區之指數 (1.38-9.46),多高於慣行栽培田區 (1.11-2.61)。褐飛蝨卵寄生蜂調查於一期作有機田區之寄生率 (5.84-35.40%) 明顯略高於慣行田區 (2.20-35.03%);二期作水稻兩者之寄生率分別在10.30-27.30%及6.90-26.30%。卵寄生蜂種類以Anagrus incarnatus為優勢種。另檢測水稻害蟲常用防治藥劑種類對黑盲蝽致死率之調查,初步結果顯示以16% 可尼丁(Clothianidin) SC及25% 賽速安 (Thiamethoxam) SG對黑盲椿致死率最低 (33.3-37.5%),其餘藥劑之致死率甚高 (71.0%以上)。十一、「咖啡果小蠹發生生態與防治之研究」咖啡果小蠹 (Hypothenemus hampei. (Ferrari)) (Coleloptera: Scolytidae) 為全球各咖啡產區之重要害蟲,由於會直接蛀食新鮮咖啡種子,被視為咖啡經濟生產的限制因子。本研究目的為長期追蹤國內咖啡產區之咖啡果小蠹雌成蟲飛行動態,並嘗試開發更佳之誘引劑配方,以強化現行咖啡果小蠹整合性蟲害管理模式。試驗結果顯示,國內咖啡果園 (古坑鄉及仁愛鄉) 以2月至6月為咖啡果小蠹雌成蟲飛行活動盛期,於7月至10月則田間密度銳減,直至10月下旬始有回升跡象,且於花期前施用殺蟲劑可有效降低此害蟲田間密度。另一方面,本研究亦開發出誘引效果及價格皆優於現行配方之誘引劑。希冀上述成果皆能於咖啡果小蠹整合防治研究上有所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