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水產生物種原保存、種魚培育及育種研究
- 農業科技計畫 @ 農業部
計畫名稱重要水產生物種原保存、種魚培育及育種研究的計畫主持人是城振誠, 執行機關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 研究領域是漁業類(含水產養殖), 研究性質是應用研究, 計畫編號是109農科-9.3.3-水-A1(Z), 研究目的是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中央款是23060000, 配合款是0, 計畫總經費是23060000, 執行成果摘要是「重要水產生物種原保存、種魚培育及育種研究」之中文摘要: 一、「開發澎湖特色水產生物養殖技術」澎湖群島位處各種冷暖海流的交匯位置,帶來豐富的營養鹽,使得大量的生物得以在此生存,加上海岸線長、沙岸岩岸交錯及潮間帶廣闊促成得天獨厚的特性,使這海域的生物多樣性豐富。但市場過度的需求使得生物難以維持原有的豐....
計畫年度 | 109 |
計畫類別 | 科技 |
計畫名稱 | 重要水產生物種原保存、種魚培育及育種研究 |
計畫編號 | 109農科-9.3.3-水-A1(Z) |
計畫屬性 | 科學技術類 |
研究性質 | 應用研究 |
研究方法 | 自行研究 |
研究領域 | 漁業類(含水產養殖) |
研究目的 | 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
主管機關 | 農委會水產試驗所 |
執行機關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 |
計畫主持人 | 城振誠 |
中央款 | 23060000 |
配合款 | 0 |
計畫總經費 | 23060000 |
執行成果摘要 | 「重要水產生物種原保存、種魚培育及育種研究」之中文摘要: 一、「開發澎湖特色水產生物養殖技術」澎湖群島位處各種冷暖海流的交匯位置,帶來豐富的營養鹽,使得大量的生物得以在此生存,加上海岸線長、沙岸岩岸交錯及潮間帶廣闊促成得天獨厚的特性,使這海域的生物多樣性豐富。但市場過度的需求使得生物難以維持原有的豐富度,導致環境的改變及生態的破壞。期望透過對澎湖特色水產物種,進行保種、育種、量產種苗及精進養殖技術,增加水產物種的供應,以因應市場的需求,並減緩對海洋資源的衝擊。本研究將量產優質種苗鳳螺20萬顆,開發鳳螺省水養殖技術及開發功能性海水觀賞蝦(白襪蝦)種蝦培育技術。 二、「螻蛄蝦資源復育之研究」近年來由於海岸環境汙染、漁民的過度捕捉以及人為對海岸潮間帶生態環境的破壞,使得螻蛄蝦的棲地及資源量日益減少。因此,相關單位希望能以人為生產及棲地放流的方式,在保育區復育螻蛄蝦的資源。雌螻蛄蝦具有抱卵的習性,大量抱卵的季節為3、4月份,為其主要繁殖期,因此認為此時應為螻蛄蝦增殖放流最適當的時期。 螻蛄蝦受精卵因胚胎發育而由草綠色轉變為土黃色,再由土黃色轉變為淺褐色透明狀,最後孵化出幼苗。在棲地模擬槽試驗發現;孵化後3天的幼苗會沉底爬行,並開始掘穴躲藏,故認為是適當的放流時機。本年度於『王功蝦猴保育區』實施蝦苗放流作業,並使用放流護框以保護剛放出之蝦苗,避免退潮時受到乾凅的傷害。三、「建立法囊藻培育條件及其粗萃取液抗氧化能力評估」法囊藻的地理分佈非常廣泛,並且已被廣泛應用於研究跨生物膜的離子交換和水勢。但是,到目前為止,他仍僅止於收集及少數食用,並無有關培養和利用的文獻發表。此計畫旨在建立法囊藻生長條件及分析抗氧化能力。不僅可為產業提供原料,還可為量產技術做準備。首先,本計畫探討其成長條件,試驗結果發現,水溫為20℃、光照強度為3,000-6,000 lux、初始培養密度為0.25 g、鹽度為35 psu、海水+1 ppm銨鹽+0.01 ppm磷酸鹽及採固定在蘭花網上方式,為法囊藻小量室內培養最佳條件。接著通過分析其抗氧化能力,發現粗萃取物的最終體積為室溫組94 ml、加熱組91 ml、高溫高壓組89 ml及液態氮組92 ml,且得知高溫高壓組之粗萃取液其總醣含量 (1.69±0.03 mg/ml葡萄糖)、總酚含量 (56.62±0.51 μg/ml沒食子酸)、還原力 (30.59±0.93 μg/ml維生素C)、清除超氧陰離子能力 (40.02±1.25%) 及捕捉 DPPH 自由基能力 (70.55±0.91%) 皆為最佳,只有螯合亞鐵離子能力是以室溫組(82.65±0.55%)最好。經由上述研究,我們發現法囊藻粗萃取液部分抗氧化特性非常好,不失為一個良好、健康及安全的抗氧化素材。四、「石斑冷凍精液育苗技術之精進」建立臺灣主要養殖石斑魚(鞍帶石斑、點帶石斑及棕點石斑等)之精液簡易冷凍保存程序與方法,尋求最適當且符合業者需求之保存方式。建立石斑精子銀行。運用調控產卵技術及其冷凍精液,開發石斑雜交之繁養殖技術及精進其育苗技術,推廣產業應用,帶動石斑魚產業精緻化發展。本研究共冷凍保存石斑精液試驗12批次(鞍帶石斑4批次、點帶石斑1批次、雲紋石斑2批次及棕點石斑5批次);試驗結果顯示使用Cryo 1℃ Freezing Containers填充異丙醇放置-80℃冰箱中4小時取代以液態氮蒸氣階段式進行降溫方法較為簡易,但如需長期保存仍需置放於-196℃液態氮中。此外,以雲紋石斑、鞍帶石斑、棕點石斑及點帶石斑,進行生殖調控及石斑冷凍精液雜交育種試驗,共計10次,受精率自11.52~90.32%,孵化率12.86~87.35%,畸形率86~70.42%;以鞍帶石斑冷凍及新鮮精液與點帶石斑進行雜交育苗,結果顯示冷凍精液與新鮮精液其受精率及孵化率差異不明顯,畸形率以冷凍精液組較低;以棕點石斑冷凍及新鮮精液進行育苗試驗,結果顯示冷凍精液與新鮮精液對照組其受精率、孵化率及畸形率,均以冷凍精液組較佳。最後,本計畫以凍結保存之棕點石斑冷凍精液進行人工繁殖,134天後育成232尾仔魚,平均體長15cm、體重54.40g。五、「牙鮃營養需求及肉質影響研究」本年度進行牙鮃飼料營養試驗。實驗一探討牙鮃最佳成長效果之飼料蛋白質含量,以初始體重173.40±1.90 g之牙鮃進行試驗,調整飼料中添加之魚粉量使飼料中粗蛋白含量分別為35%、40%、45%、50%及60%,組別分別為CP35、CP40、CP45、CP50及CP60;經投餵8週後,增重率分別為90.87±2.81%、93.68±0.62%、96.28±0.70%、98.23±0.92%與99.12±2.32%,特殊成長率(SGR)分別為1.15±0.03%、1.18±0.01%、1.20±0.01%、1.22±0.01與1.23±0.02%,成長效果各項數據均隨著飼料蛋白質含量提升而有上升之趨勢,以折線迴歸求得牙鮃飼料中最適蛋白質添加量約為52%。實驗二探討牙鮃最佳成長效果之飼料脂質含量,以試驗一為基礎,調整飼料中魚油添加量使飼料中粗脂質含量分別為5%、10%、15%及20%,組別為F5、F10、F15及F20,投餵初始體重333.48±9.19g之牙鮃,觀察對牙鮃成長效果之影響試驗;投餵8週後,增重率分別為16.04±0.85%、23.99±1.31%、34.45±1.00%與23.34±0.10%,特殊成長率則分別為0.27±0.01%、0.38±0.02%、0.53±0.01%與0.37±0.00%,統計分析結果顯示F15組別增重率與特殊成長率均顯著高於較其餘組,以折線迴歸求得牙鮃飼料中最適脂質添加量約為16%。實驗三探討飼料中添加不同含量脂質對牙鮃成長及肉質效果之影響,以初始體重1048.00±24.93g之牙鮃進行試驗,以試驗二之飼料進行投餵,其組別分別為F5、F10、F15及F20;投餵8周後取魚肉進行分析,背肉部分,其生魚肉硬度會隨著飼料中油脂含量上升而硬度提高,但是經煮熟後蛋白質變性,質地則相反。背肉彈性部分魚肉經煮熟後彈性會隨著飼料中油脂含量上升而彈性增加。腹肉部分,其硬度趨勢與背肉相同,彈性部分則在生魚肉是以油脂含量15%組別最高。另進行試吃結果顯示,脂質含量15%組別相對有最佳的喜好度。六、「本土淡水沼蝦種原保存與繁養殖研究」成果報告二年後可對外提供參考,或請洽計畫主管機關或主持人。 七、「極端溫度環境對微藻培養之影響」微藻種類繁多,可廣泛應用在水產養殖、食品製造、生質能源或是水處理及固碳等方面。近年來,因氣候變遷日益加劇導致全球氣溫呈現極端化發展,嚴重影響藻類生長進而使應用成效下降。為面對極端氣候之挑戰,本計畫嘗試開發可供各界應用之藻原,從自然水體篩選出具極端冷、熱抗性潛力之微藻,探討其對溫度逆境之適應能力,以擴增可利用微藻之應用特性,為後續研究及應用奠定基礎。本試驗自野外採回藻水,以恆溫生長箱進行控溫培養,再進行分離純化,共篩選出5株微藻,分別為圓篩藻之U1及S35、直鏈藻ME、菱形藻NI以及矽藻R1,目前試驗結果顯示U1極端溫度適應範圍為5-36℃;S35極端溫度適應範圍為5-39℃;ME極端溫度適應範圍為5-36℃;NI極端溫度適應範圍為5-30℃;R1極端溫度適應範圍為5-39℃,該等藻株在低溫情況下雖然生長緩慢甚至停滯但並未死亡,一旦恢復室溫便能正常生長;在高溫培養下,除NI以外之藻株初期皆有快速成長的趨勢,但因矽藻生活史較短,容易快速增殖亦會急遽衰退,故高溫培養中期濃度開始下降減少。在藻體成分組成方面:水分含量以R1最高(19.12±0.31%);灰份含量亦係R1最高(23.83±0.75%);粗蛋白質含量以ME為最高(39.70±0.39%);脂質含量則以S35為最高(23.62±0.08%),透過試驗結果可知,雖然U1及S35皆為圓篩藻,但其生長特性、溫度適應能力以及營養組成卻有相當大的差異。故此,藉由人為調控培養條件並進行藻株定向選殖,可獲得具理想特性或應用潛力之藻株。八、「豹鱠養殖模場生物安全技術建立」本年(109)度將豹鱠種魚分成4池(均未經激素誘導產卵)進行交配產卵。5月4日進行豹鱠種魚之室外移地養殖,5月13日移入室內產卵池。5月15日開始產卵,10月7日產卵季結束。產卵期達146日,產卵日113日。種魚共產卵36,342g(7,268.4萬粒),其中上浮卵23,928g(65.84%;4,785.7萬粒),下沉卵12,413g(34.16%;2,482.7萬粒)。平均日產卵量322 ± 327g(64.4萬粒),日產卵量最高1,560g(312萬粒)。產卵期間種魚養殖水溫25.4-30.9℃。比較各池產卵結果發現,光週期較長的產卵池明顯優於光週期較短的。收集豹鱠受精卵進行神經壞死及虹彩病毒之檢測。神經壞死病毒RT-PCR檢測結果為:受精卵呈陽性反應為0%(0/322)。虹彩病毒PCR檢測結果為:受精卵呈陽性反應為0%(0/322)。以臭氧及鍛燒牡蠣殼粉處理豹鱠模場內之循環水,可以殺死部分之細菌,達到減菌之效果,但是其使用量必須再經過進一步之試驗確認,方能安全使用。九、「白蝦繁養殖關鍵技術-種原保存與選育」本年度計畫目標為持續引進國外優質白蝦種原以充實種原庫之遺傳組成,已保存的種原持續繼代保種,進行成長選育與雜交育種,選育優良經濟性狀品系。測試保存的7個品系與商業種苗S-F1對溫度與鹽度的緊迫耐受性,結果各組之間對鹽度緊迫的活存率無顯著差異,而I-F4對溫度緊迫的活存率顯著最低(P<0.05)。整體而言,保存品系中以S-F7對兩種緊迫因子的表現較好。產量(kg/m2)的表現上,近親品系中的I-F2相對商業品系K-F1顯著較好(P<0.05),相對商業品系V-F1與I-F1則無顯著差異。7個保存品系完成第1階段成長選育的選擇差為1.18±0.79g,選擇壓力為26±11%;第二階段成長選育的選擇差為2.09±0.60g,選擇壓力為38±4%。保存的3個近親品系單交子代(正反交混和)與原品系間全互交所形成的三系雜交子代,不論在成長、產量與活存表現上,與兩個商業品系(K-F1、S-F1)間無顯著差異,顯示保存品系經過交配選育所生產的種苗具有一定的市場競爭力。十、「草蝦種原之選育Ⅲ」1.臺灣沿近海之草蝦族群種蝦共生產二批F1蝦苗與馬達加斯加之草蝦族群種蝦共生產 四批F3蝦苗,經由環境緊迫試驗分別為0℃海水、26℃ 10ppt海水與26℃ 0ppt淡水篩 選出表現較優馬達加斯加三批F3蝦苗進行中間育成與養成工作。 2.2019年臺灣族群F1放養密度為35尾/m2,起始平均體重分別為0.019 g與0.012 g,經14個月養殖平均體重分別為83.33±21.4 g與61.41±11.8 g,最大體重為136.54 g,正進行篩選工作以作為F2之種蝦。十一、「海鱺低魚粉飼料之開發」以魚粉為蛋白源,配製蛋白質含量45%及油脂含量10%之消化率試驗基礎飼料,飼中並添加0.5%三氧化二鉻當指示劑,探討海鱺對大豆蛋白、玉米蛋白、雞肉粉、血粉等魚粉替代蛋白源之消化率,依據消化率試驗結果及胺基酸組成分析以及成本考量調配最佳組合之魚粉替代蛋白(大豆蛋白:玉米蛋白:雞肉粉=20:40:40)。配製不同取代量0、20、40、60、80、100%之試驗飼料,試驗飼料粗蛋白質含量45%及油脂含量10%,經8週飼育試驗,以增重百分率進行broken-line線性回歸分析求得海鱺對魚粉最適成長取代率為75.4%。 十二、「重要淡水養殖種類疾病調查研究」2020(109)年3月~11月間,臺灣地區經濟魚蝦貝類養殖場進行現場調查與病害檢查,調查區域包括臺中市(和平鄉)、南投縣(埔里鎮)、雲林縣(麥寮鄉、口湖鄉)、嘉義縣(義竹鄉、布袋鄉、新塭鄉)、台南市(七股區、北門區)、高雄市(林園、永安)、及屏東縣(潮州、林邊、新埤)、花蓮縣(壽豐鄉)、宜蘭縣(員山鄉、蘇澳鎮)等,台中市及南投縣現場調查場次各為1次,以養殖鱘龍魚及鱒魚為主,雲林縣現場調查場次為2次,調查養殖魚種為白鰻、白蝦、淡水長臂蝦、吳郭魚、烏魚、文蛤、錦鯉等,嘉義縣現場調查場次為7次,主要水產養殖種類為青斑魚苗、龍虎斑魚苗、沙蝦、白蝦、白蝦苗、蟳、虱目魚、嘉臘、七星鱸、金目鱸、午仔魚等,台南市現場調查場次為7次,主要水產養殖種類為珍珠斑、吳郭魚、紋石鯛、烏魚、白蝦、七星鱸、金目鱸、午仔魚、龍膽石斑、青斑魚苗、龍虎斑魚苗等,高雄市現場調查場次為4次,主要水產養殖種類為紋石鯛、嘉臘、牙鮃、金目鱸、午仔魚錦鯉等,屏東縣現場調查場次為5次,主要水產養殖種類為白鰻、金目鱸、鱸鰻、三角魚、熱帶魚、觀賞蝦、金魚等,花蓮縣現場調查場次為2次,主要調查養殖魚種為蜆、吳郭魚、銀鱸、鱘龍魚等,宜蘭縣現場調查場次為2次,主要調查養殖魚種為吳郭魚、銀鱸、鱘龍魚、鱒魚、白蝦、鱘龍魚苗等。淡水養殖經濟魚類罹患寄生蟲病,種類包括車輪蟲Trichodina sp.、舌杯蟲(Apiosoma sp.、Glossatella sp. 或Vorticella sp.)指環蟲Dactylogyrus sp.,擬指環蟲Pseudodactylogyrus sp.、三代蟲Gyrodactylogyrus sp.、卵圓鞭毛蟲Oodinium sp.、魚虱Argulus sp.、針蟲Lernaea cyprinacea;淡水養殖經濟魚類細菌性疾病的病原如嗜水性細菌Aeromonas hydrophila、弧菌Vibrio sp.、愛德華氏病Edwardsiella tarda、 鏈球菌Streptococcus sp.、柱狀細菌或滑走細菌flavabacteria columnaris(Cytophage columnaris、Flexibacter columnaris),淡水養殖經濟魚類罹患黴菌病,包括水黴菌如Achlya屬及Saprolegnia屬、鰓黴菌Branchiomyces sp.。十三、「烏魚全雌化子代繁殖及養殖應用研究」成果報告二年後可對外提供參考,或請洽計畫主管機關或主持人。 |
計畫年度109 |
計畫類別科技 |
計畫名稱重要水產生物種原保存、種魚培育及育種研究 |
計畫編號109農科-9.3.3-水-A1(Z) |
計畫屬性科學技術類 |
研究性質應用研究 |
研究方法自行研究 |
研究領域漁業類(含水產養殖) |
研究目的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
主管機關農委會水產試驗所 |
執行機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 |
計畫主持人城振誠 |
中央款23060000 |
配合款0 |
計畫總經費23060000 |
執行成果摘要「重要水產生物種原保存、種魚培育及育種研究」之中文摘要: 一、「開發澎湖特色水產生物養殖技術」澎湖群島位處各種冷暖海流的交匯位置,帶來豐富的營養鹽,使得大量的生物得以在此生存,加上海岸線長、沙岸岩岸交錯及潮間帶廣闊促成得天獨厚的特性,使這海域的生物多樣性豐富。但市場過度的需求使得生物難以維持原有的豐富度,導致環境的改變及生態的破壞。期望透過對澎湖特色水產物種,進行保種、育種、量產種苗及精進養殖技術,增加水產物種的供應,以因應市場的需求,並減緩對海洋資源的衝擊。本研究將量產優質種苗鳳螺20萬顆,開發鳳螺省水養殖技術及開發功能性海水觀賞蝦(白襪蝦)種蝦培育技術。 二、「螻蛄蝦資源復育之研究」近年來由於海岸環境汙染、漁民的過度捕捉以及人為對海岸潮間帶生態環境的破壞,使得螻蛄蝦的棲地及資源量日益減少。因此,相關單位希望能以人為生產及棲地放流的方式,在保育區復育螻蛄蝦的資源。雌螻蛄蝦具有抱卵的習性,大量抱卵的季節為3、4月份,為其主要繁殖期,因此認為此時應為螻蛄蝦增殖放流最適當的時期。 螻蛄蝦受精卵因胚胎發育而由草綠色轉變為土黃色,再由土黃色轉變為淺褐色透明狀,最後孵化出幼苗。在棲地模擬槽試驗發現;孵化後3天的幼苗會沉底爬行,並開始掘穴躲藏,故認為是適當的放流時機。本年度於『王功蝦猴保育區』實施蝦苗放流作業,並使用放流護框以保護剛放出之蝦苗,避免退潮時受到乾凅的傷害。三、「建立法囊藻培育條件及其粗萃取液抗氧化能力評估」法囊藻的地理分佈非常廣泛,並且已被廣泛應用於研究跨生物膜的離子交換和水勢。但是,到目前為止,他仍僅止於收集及少數食用,並無有關培養和利用的文獻發表。此計畫旨在建立法囊藻生長條件及分析抗氧化能力。不僅可為產業提供原料,還可為量產技術做準備。首先,本計畫探討其成長條件,試驗結果發現,水溫為20℃、光照強度為3,000-6,000 lux、初始培養密度為0.25 g、鹽度為35 psu、海水+1 ppm銨鹽+0.01 ppm磷酸鹽及採固定在蘭花網上方式,為法囊藻小量室內培養最佳條件。接著通過分析其抗氧化能力,發現粗萃取物的最終體積為室溫組94 ml、加熱組91 ml、高溫高壓組89 ml及液態氮組92 ml,且得知高溫高壓組之粗萃取液其總醣含量 (1.69±0.03 mg/ml葡萄糖)、總酚含量 (56.62±0.51 μg/ml沒食子酸)、還原力 (30.59±0.93 μg/ml維生素C)、清除超氧陰離子能力 (40.02±1.25%) 及捕捉 DPPH 自由基能力 (70.55±0.91%) 皆為最佳,只有螯合亞鐵離子能力是以室溫組(82.65±0.55%)最好。經由上述研究,我們發現法囊藻粗萃取液部分抗氧化特性非常好,不失為一個良好、健康及安全的抗氧化素材。四、「石斑冷凍精液育苗技術之精進」建立臺灣主要養殖石斑魚(鞍帶石斑、點帶石斑及棕點石斑等)之精液簡易冷凍保存程序與方法,尋求最適當且符合業者需求之保存方式。建立石斑精子銀行。運用調控產卵技術及其冷凍精液,開發石斑雜交之繁養殖技術及精進其育苗技術,推廣產業應用,帶動石斑魚產業精緻化發展。本研究共冷凍保存石斑精液試驗12批次(鞍帶石斑4批次、點帶石斑1批次、雲紋石斑2批次及棕點石斑5批次);試驗結果顯示使用Cryo 1℃ Freezing Containers填充異丙醇放置-80℃冰箱中4小時取代以液態氮蒸氣階段式進行降溫方法較為簡易,但如需長期保存仍需置放於-196℃液態氮中。此外,以雲紋石斑、鞍帶石斑、棕點石斑及點帶石斑,進行生殖調控及石斑冷凍精液雜交育種試驗,共計10次,受精率自11.52~90.32%,孵化率12.86~87.35%,畸形率86~70.42%;以鞍帶石斑冷凍及新鮮精液與點帶石斑進行雜交育苗,結果顯示冷凍精液與新鮮精液其受精率及孵化率差異不明顯,畸形率以冷凍精液組較低;以棕點石斑冷凍及新鮮精液進行育苗試驗,結果顯示冷凍精液與新鮮精液對照組其受精率、孵化率及畸形率,均以冷凍精液組較佳。最後,本計畫以凍結保存之棕點石斑冷凍精液進行人工繁殖,134天後育成232尾仔魚,平均體長15cm、體重54.40g。五、「牙鮃營養需求及肉質影響研究」本年度進行牙鮃飼料營養試驗。實驗一探討牙鮃最佳成長效果之飼料蛋白質含量,以初始體重173.40±1.90 g之牙鮃進行試驗,調整飼料中添加之魚粉量使飼料中粗蛋白含量分別為35%、40%、45%、50%及60%,組別分別為CP35、CP40、CP45、CP50及CP60;經投餵8週後,增重率分別為90.87±2.81%、93.68±0.62%、96.28±0.70%、98.23±0.92%與99.12±2.32%,特殊成長率(SGR)分別為1.15±0.03%、1.18±0.01%、1.20±0.01%、1.22±0.01與1.23±0.02%,成長效果各項數據均隨著飼料蛋白質含量提升而有上升之趨勢,以折線迴歸求得牙鮃飼料中最適蛋白質添加量約為52%。實驗二探討牙鮃最佳成長效果之飼料脂質含量,以試驗一為基礎,調整飼料中魚油添加量使飼料中粗脂質含量分別為5%、10%、15%及20%,組別為F5、F10、F15及F20,投餵初始體重333.48±9.19g之牙鮃,觀察對牙鮃成長效果之影響試驗;投餵8週後,增重率分別為16.04±0.85%、23.99±1.31%、34.45±1.00%與23.34±0.10%,特殊成長率則分別為0.27±0.01%、0.38±0.02%、0.53±0.01%與0.37±0.00%,統計分析結果顯示F15組別增重率與特殊成長率均顯著高於較其餘組,以折線迴歸求得牙鮃飼料中最適脂質添加量約為16%。實驗三探討飼料中添加不同含量脂質對牙鮃成長及肉質效果之影響,以初始體重1048.00±24.93g之牙鮃進行試驗,以試驗二之飼料進行投餵,其組別分別為F5、F10、F15及F20;投餵8周後取魚肉進行分析,背肉部分,其生魚肉硬度會隨著飼料中油脂含量上升而硬度提高,但是經煮熟後蛋白質變性,質地則相反。背肉彈性部分魚肉經煮熟後彈性會隨著飼料中油脂含量上升而彈性增加。腹肉部分,其硬度趨勢與背肉相同,彈性部分則在生魚肉是以油脂含量15%組別最高。另進行試吃結果顯示,脂質含量15%組別相對有最佳的喜好度。六、「本土淡水沼蝦種原保存與繁養殖研究」成果報告二年後可對外提供參考,或請洽計畫主管機關或主持人。 七、「極端溫度環境對微藻培養之影響」微藻種類繁多,可廣泛應用在水產養殖、食品製造、生質能源或是水處理及固碳等方面。近年來,因氣候變遷日益加劇導致全球氣溫呈現極端化發展,嚴重影響藻類生長進而使應用成效下降。為面對極端氣候之挑戰,本計畫嘗試開發可供各界應用之藻原,從自然水體篩選出具極端冷、熱抗性潛力之微藻,探討其對溫度逆境之適應能力,以擴增可利用微藻之應用特性,為後續研究及應用奠定基礎。本試驗自野外採回藻水,以恆溫生長箱進行控溫培養,再進行分離純化,共篩選出5株微藻,分別為圓篩藻之U1及S35、直鏈藻ME、菱形藻NI以及矽藻R1,目前試驗結果顯示U1極端溫度適應範圍為5-36℃;S35極端溫度適應範圍為5-39℃;ME極端溫度適應範圍為5-36℃;NI極端溫度適應範圍為5-30℃;R1極端溫度適應範圍為5-39℃,該等藻株在低溫情況下雖然生長緩慢甚至停滯但並未死亡,一旦恢復室溫便能正常生長;在高溫培養下,除NI以外之藻株初期皆有快速成長的趨勢,但因矽藻生活史較短,容易快速增殖亦會急遽衰退,故高溫培養中期濃度開始下降減少。在藻體成分組成方面:水分含量以R1最高(19.12±0.31%);灰份含量亦係R1最高(23.83±0.75%);粗蛋白質含量以ME為最高(39.70±0.39%);脂質含量則以S35為最高(23.62±0.08%),透過試驗結果可知,雖然U1及S35皆為圓篩藻,但其生長特性、溫度適應能力以及營養組成卻有相當大的差異。故此,藉由人為調控培養條件並進行藻株定向選殖,可獲得具理想特性或應用潛力之藻株。八、「豹鱠養殖模場生物安全技術建立」本年(109)度將豹鱠種魚分成4池(均未經激素誘導產卵)進行交配產卵。5月4日進行豹鱠種魚之室外移地養殖,5月13日移入室內產卵池。5月15日開始產卵,10月7日產卵季結束。產卵期達146日,產卵日113日。種魚共產卵36,342g(7,268.4萬粒),其中上浮卵23,928g(65.84%;4,785.7萬粒),下沉卵12,413g(34.16%;2,482.7萬粒)。平均日產卵量322 ± 327g(64.4萬粒),日產卵量最高1,560g(312萬粒)。產卵期間種魚養殖水溫25.4-30.9℃。比較各池產卵結果發現,光週期較長的產卵池明顯優於光週期較短的。收集豹鱠受精卵進行神經壞死及虹彩病毒之檢測。神經壞死病毒RT-PCR檢測結果為:受精卵呈陽性反應為0%(0/322)。虹彩病毒PCR檢測結果為:受精卵呈陽性反應為0%(0/322)。以臭氧及鍛燒牡蠣殼粉處理豹鱠模場內之循環水,可以殺死部分之細菌,達到減菌之效果,但是其使用量必須再經過進一步之試驗確認,方能安全使用。九、「白蝦繁養殖關鍵技術-種原保存與選育」本年度計畫目標為持續引進國外優質白蝦種原以充實種原庫之遺傳組成,已保存的種原持續繼代保種,進行成長選育與雜交育種,選育優良經濟性狀品系。測試保存的7個品系與商業種苗S-F1對溫度與鹽度的緊迫耐受性,結果各組之間對鹽度緊迫的活存率無顯著差異,而I-F4對溫度緊迫的活存率顯著最低(P<0.05)。整體而言,保存品系中以S-F7對兩種緊迫因子的表現較好。產量(kg/m2)的表現上,近親品系中的I-F2相對商業品系K-F1顯著較好(P<0.05),相對商業品系V-F1與I-F1則無顯著差異。7個保存品系完成第1階段成長選育的選擇差為1.18±0.79g,選擇壓力為26±11%;第二階段成長選育的選擇差為2.09±0.60g,選擇壓力為38±4%。保存的3個近親品系單交子代(正反交混和)與原品系間全互交所形成的三系雜交子代,不論在成長、產量與活存表現上,與兩個商業品系(K-F1、S-F1)間無顯著差異,顯示保存品系經過交配選育所生產的種苗具有一定的市場競爭力。十、「草蝦種原之選育Ⅲ」1.臺灣沿近海之草蝦族群種蝦共生產二批F1蝦苗與馬達加斯加之草蝦族群種蝦共生產 四批F3蝦苗,經由環境緊迫試驗分別為0℃海水、26℃ 10ppt海水與26℃ 0ppt淡水篩 選出表現較優馬達加斯加三批F3蝦苗進行中間育成與養成工作。 2.2019年臺灣族群F1放養密度為35尾/m2,起始平均體重分別為0.019 g與0.012 g,經14個月養殖平均體重分別為83.33±21.4 g與61.41±11.8 g,最大體重為136.54 g,正進行篩選工作以作為F2之種蝦。十一、「海鱺低魚粉飼料之開發」以魚粉為蛋白源,配製蛋白質含量45%及油脂含量10%之消化率試驗基礎飼料,飼中並添加0.5%三氧化二鉻當指示劑,探討海鱺對大豆蛋白、玉米蛋白、雞肉粉、血粉等魚粉替代蛋白源之消化率,依據消化率試驗結果及胺基酸組成分析以及成本考量調配最佳組合之魚粉替代蛋白(大豆蛋白:玉米蛋白:雞肉粉=20:40:40)。配製不同取代量0、20、40、60、80、100%之試驗飼料,試驗飼料粗蛋白質含量45%及油脂含量10%,經8週飼育試驗,以增重百分率進行broken-line線性回歸分析求得海鱺對魚粉最適成長取代率為75.4%。 十二、「重要淡水養殖種類疾病調查研究」2020(109)年3月~11月間,臺灣地區經濟魚蝦貝類養殖場進行現場調查與病害檢查,調查區域包括臺中市(和平鄉)、南投縣(埔里鎮)、雲林縣(麥寮鄉、口湖鄉)、嘉義縣(義竹鄉、布袋鄉、新塭鄉)、台南市(七股區、北門區)、高雄市(林園、永安)、及屏東縣(潮州、林邊、新埤)、花蓮縣(壽豐鄉)、宜蘭縣(員山鄉、蘇澳鎮)等,台中市及南投縣現場調查場次各為1次,以養殖鱘龍魚及鱒魚為主,雲林縣現場調查場次為2次,調查養殖魚種為白鰻、白蝦、淡水長臂蝦、吳郭魚、烏魚、文蛤、錦鯉等,嘉義縣現場調查場次為7次,主要水產養殖種類為青斑魚苗、龍虎斑魚苗、沙蝦、白蝦、白蝦苗、蟳、虱目魚、嘉臘、七星鱸、金目鱸、午仔魚等,台南市現場調查場次為7次,主要水產養殖種類為珍珠斑、吳郭魚、紋石鯛、烏魚、白蝦、七星鱸、金目鱸、午仔魚、龍膽石斑、青斑魚苗、龍虎斑魚苗等,高雄市現場調查場次為4次,主要水產養殖種類為紋石鯛、嘉臘、牙鮃、金目鱸、午仔魚錦鯉等,屏東縣現場調查場次為5次,主要水產養殖種類為白鰻、金目鱸、鱸鰻、三角魚、熱帶魚、觀賞蝦、金魚等,花蓮縣現場調查場次為2次,主要調查養殖魚種為蜆、吳郭魚、銀鱸、鱘龍魚等,宜蘭縣現場調查場次為2次,主要調查養殖魚種為吳郭魚、銀鱸、鱘龍魚、鱒魚、白蝦、鱘龍魚苗等。淡水養殖經濟魚類罹患寄生蟲病,種類包括車輪蟲Trichodina sp.、舌杯蟲(Apiosoma sp.、Glossatella sp. 或Vorticella sp.)指環蟲Dactylogyrus sp.,擬指環蟲Pseudodactylogyrus sp.、三代蟲Gyrodactylogyrus sp.、卵圓鞭毛蟲Oodinium sp.、魚虱Argulus sp.、針蟲Lernaea cyprinacea;淡水養殖經濟魚類細菌性疾病的病原如嗜水性細菌Aeromonas hydrophila、弧菌Vibrio sp.、愛德華氏病Edwardsiella tarda、 鏈球菌Streptococcus sp.、柱狀細菌或滑走細菌flavabacteria columnaris(Cytophage columnaris、Flexibacter columnaris),淡水養殖經濟魚類罹患黴菌病,包括水黴菌如Achlya屬及Saprolegnia屬、鰓黴菌Branchiomyces sp.。十三、「烏魚全雌化子代繁殖及養殖應用研究」成果報告二年後可對外提供參考,或請洽計畫主管機關或主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