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作物栽培、產品加工及其資材、種子之研究開發與商品化利用
- 農業科技計畫 @ 農業部
計畫名稱有機作物栽培、產品加工及其資材、種子之研究開發與商品化利用的計畫主持人是吳榮彬, 執行機關是國立臺東專科學校, 研究領域是農-其他, 研究性質是應用研究, 計畫編號是109農科-7.7.3-糧-Z1(Z), 研究目的是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中央款是2193000, 配合款是0, 計畫總經費是2193000, 執行成果摘要是「有機作物栽培、產品加工及其資材、種子之研究開發與商品化利用」之中文摘要:一、「開發作物炭疽病非農藥防治技術應用於有機栽培管理」 有機栽培管理為目前作物生產的趨勢之一,本研究目的主要為開發臺東地區經濟栽培作物炭疽病有機防治技術。計畫執行內容為(1)收集並篩選在地歸化或強勢生長植物如大花咸豐草等....
計畫年度 | 109 |
計畫類別 | 科技 |
計畫名稱 | 有機作物栽培、產品加工及其資材、種子之研究開發與商品化利用 |
計畫編號 | 109農科-7.7.3-糧-Z1(Z) |
計畫屬性 | 科學技術類 |
研究性質 | 應用研究 |
研究方法 | 學術補助 |
研究領域 | 農-其他 |
研究目的 | 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
主管機關 | 農委會農糧署 |
執行機關 | 國立臺東專科學校 |
計畫主持人 | 吳榮彬 |
中央款 | 2193000 |
配合款 | 0 |
計畫總經費 | 2193000 |
執行成果摘要 | 「有機作物栽培、產品加工及其資材、種子之研究開發與商品化利用」之中文摘要:一、「開發作物炭疽病非農藥防治技術應用於有機栽培管理」 有機栽培管理為目前作物生產的趨勢之一,本研究目的主要為開發臺東地區經濟栽培作物炭疽病有機防治技術。計畫執行內容為(1)收集並篩選在地歸化或強勢生長植物如大花咸豐草等,進行精油及純露萃取,利用篩選植物材料所萃取出的精油或純露,建立作物炭疽病防治技術1-2種。(2)規劃田間防治試驗流程及模式,並探討將試驗資材推廣至田間應用可能性。本年度完成項目包括: (一)將水蒸氣蒸餾法所萃取的大花咸豐草精油利用動態頂空注入法(Dynamic headspace analysis, HSA)進行成分分析,共分析出22種主要成分,其中因植物採集時間不同產生差異,3次實驗中均存在的物質為1,4,7,-Cycloundecatriene, 1,5,9,9-tetramethyl-, Z,Z,Z-和Caryophyllene;而其中有5個成分,包括Caryophyllen、phenylheptatriyne((Z)-1,11-tridecadiene-3,5,7,9-tetradyne)及2-Benzothiazolamine,6-methyl-前人研究指出具有抗菌效果;精油以拉曼氏光譜儀進行分析,目前共獲得6個主要拉曼位移,將持續建立標準品圖譜資料庫。(二)大飛揚草純露以超高壓液相層析儀(UPLC)方式,已分析出15個成分,其中以cyclopropanemethanol, 2-isopropylidene-α-methyl-為主波峰。(三)109年度香蕉黃葉病田間防治試驗結果指出,初期3~4片黃葉以下病株澆灌大花咸豐草精油混合液 (BP混合液),有機會使染病香蕉維持樹勢至果實採收,目前平均存活率(以可採收果實為主),試驗組約81%、對照組約59%。(四)有機釋迦園自 109年5月開始分批進行施用500倍稀釋大花咸豐草精油混合液、大飛揚草精油混合液防治試驗,5月中至6月連續下雨中斷,之後番荔枝果園試驗區直至109年10月14日持續高溫少雨,無明顯發病跡象,直至109/11/07開始有細雨潮濕狀態,已於109/11/15進行第一次施藥,將0.02%大花咸豐草精油及露水混合液稀釋250倍後進行施用,每周進行1次。 (五)第三方委託試驗-利用大花咸豐草精油混合液進行番荔枝炭疽病防治試驗。預計於12/29完成試驗報告書驗收。(六)本年度利用刺莧(Amaranthus spinosus)及蒺藜草(Cenchrus echinatus)植材,以水蒸氣蒸餾法進行精油或純露萃取。刺莧純露於炭疽病菌的菌絲生長抑制試驗中,初判具抑制效果,將持續進行觀察;而蒺藜草萃取條件正在調整尚未進行抑菌試驗。(七)精油混合液之濃縮液或乾燥成粉粒狀製程測試: 已與國立臺東大學東部生物經濟中心先導工廠進行討論,目前試驗規劃將利用萃取之純露,以真空濃縮方式試打樣製成粉劑,送試樣品已持續生產,但因該中心提出需簽訂產學合作契約,因此將於期末報告提出,待委員給予建議後進行。(八)將番荔枝、香蕉、咖啡、柑橘、草莓炭疽病菌分離株利用拉曼光譜儀分析,可觀察到各菌株之特殊拉曼位移發生在500 cm-1~1100 cm-1 (wavenumber),將持續進行圖譜建立。二、「國產番茄(有機及慣行)理化特性分析及其機能成分提升技術探討」 「番茄」是全世界重要的蔬果之一,外觀鮮豔紅色,味道酸甜、多汁,富含茄紅素、維生素C及膳食纖維,是國人十分喜愛之蔬菜、水果。玉女番茄大都供鮮食水果,但其B、C級品如何加工利用、加值成為本研究之目標本研究以有機玉女番茄為原料探討①生長期理化特性②加工處理對番茄機能成分影響③番茄加工產品保存期限評估;研究成果如下:(一)有機番茄生長期理化性質分析:玉女番茄生長週期約110-120天,果實採收週期約12天;(1)二種農法番茄重量及大小均隨成長天數延長呈顯著上(P0.05),另其pH 4.08~4.51,酸度0.65~0.75%(檸檬酸度)其中醣類以葡萄糖、果糖、有機酸以檸檬酸、蘋果酸為主,另組成分隨生長期增加,其以水份及粗纖維提高較明顯。實驗結果有機番茄與慣行番茄各項指標因子差異不顯著,但有機番茄之茄紅素及維生素C含量含有較高情形。(二)(1)在80-100 ℃水浴中加熱可提升玉女番茄之茄紅素含量,但超過10min後即會顯著下降;另以番茄汁添加0.01-0.05%油及1-3%砂糖會有增加a值(紅色度)及b值(黃色度),添加鹽類 (NaCl) 0.01-0.05%,再加熱15min後即含有褐化現象發生、顯著影響番茄汁色澤及風味。(三)國產有機玉女番茄泥、醬製備及消費接受性評估:(1)殺菁處理98±2 ℃、15~30 sec,可有效去皮,經熱破碎及加熱濃縮可製備番茄泥(pH 3.1 ~ 3.3 ,16.8 ~ 20.1 °Brix)。(2)隨濃縮時間延長,其水分會呈減少,可溶性固形物、粘度呈增加。色澤分析;L值(明亮度): a值(紅色度): b值(黃色度)均呈下降,尤以100℃加熱濃縮15min以上 (p<0.05);另其褐變度亦呈上升,番茄醬即呈褐紅色。(3)添加有機甘藷澱粉 (0.3~0.3%),糯米粉(0.5~0.8)可提高粘度及懸浮安定性。利用4、37、55 ℃貯存試驗,隨貯存溫度提升及時間延長,番茄泥、醬之水分、水溶性、pH變化不顯著;色澤分析、4 ℃變化少、55 ℃則在貯存1星期後其外觀呈暗化,a值、b值均呈顯著增加(p0.05),37 ℃、3星期、酸度有增加,微生物均沒有生長。本研究成果有助產品未來上市規劃參考。三、「有機落花生、紅豆、綠豆與甘藷輪作栽培下對有機農田土壤肥力 、產量和病蟲害之影響」 (一)春作有機綠豆農藝性狀與產量之影響: 1. 不同敷蓋處理對綠豆有機栽培雜草分佈影響:綠豆台南5號雜草鮮重與乾重皆顯示以種植後100天最高,敷蓋花生殼、稻殼與稻草處理與人工除草及中耕除草差異不顯著,生育期20天無雜草,生育20-80天前各區差異不大,100天則顯著提高。雜草數目初期敷蓋花生殼抑制效果最佳,中後期稻草抑制效果較佳。2. 不同敷蓋處理對綠豆有機栽培農藝性狀與產量之影響:綠豆台南5號以敷蓋花生殼粉有最高之莢果重、種子重、種子數、小區種子產量,小區種子產量達4309 g/10 m2。 3. 採收次數對綠豆有機栽培農藝性狀與產量之影響:一次採收與分兩次採收在種子重、種子數、小區種子產量並無顯著,小區種子產量介於3973-3899 g/10 m2之間。4. 整合管理區與無病蟲害管理與慣行栽培對綠豆農藝性狀及產量影響:顯示三種栽培方式對綠豆台南5號在莢果重、種子重、種子數、小區種子產量並無顯著差異,顯示整合管理區與無病蟲害管理及慣行栽培皆有相當高之產量。但整合管理區有稍高之小區種子產量,小區種子產量介於3966-4089 g/10 m2之間。 (二)春作有機落花生農藝性狀與產量之影響: 1. 不同敷蓋處理對落花生有機栽培雜草分佈影響:在三品種(台南選9號、台南14號與台南18號)雜草鮮重與乾重皆顯示以種植後100天最高,敷蓋花生殼、稻殼與稻草處理與人工除草及中耕除草差異不顯著,生育80天前各區差異不大,100天顯著提高。敷蓋稻草於生育初期與中期(20天至80天)抑制雜草效果較佳,100天稻殼與花生殼有偏高之現象。雜草數目初期差異並不大,中後期稻草抑制效果較佳。 2. 不同敷蓋處理對落花生有機栽培農藝性狀與產量之影響:台南選9號、台南14號與台南18號以敷蓋稻殼及花生殼粉有最高之莢果乾重、種子重、種子數、小區莢果產量與小區種子產量。品種間台南14號與台南18號小區莢果產量與小區種子產量較台南選9號為佳。3.整合管理區與無病蟲害管理對落花生農藝性狀及產量影響:三品種台南選9號、台南14號、台南18號在莢果乾重、種子重、種子數、小區莢果產量與小區種子產量 ,顯示有機無病蟲害管理表現較整合管理區與為佳。 (三)春作有機紅豆農藝性狀與產量之影響: 1. 不同敷蓋處理對紅豆有機栽培雜草分佈影響:在三品種(高雄8號、高雄9號與高雄 10號)雜草鮮重與乾重皆顯示不同生育期(20、40、60、80天)中雜草鮮重與乾重差異 不大,生育後期100天所有處理雜草乾鮮重達最高。 2.不同敷蓋處理對紅豆有機栽培農藝性狀與產量之影響:高雄8號、高雄9號兩品種 無論開花後50天與60天收穫皆以敷蓋稻殼及花生殼有最高種子重、種子數、小區種子產量;高雄10號開花後50天以敷蓋稻殼及花生殼有最高種子重、種子數、小區種子產量、60天收穫則以敷蓋稻草及稻殼有最高小區種子產量。品種中以高雄9號有最高種子重、種子數、小區種子產量。 3. 整合管理區與無病蟲害管理對紅豆農藝性狀及產量影響:顯示無論是開花後50天與60天收穫整合管理區在高雄8號、高雄9號有最高種子重、種子數、小區種子產量 。高雄10號則以有機無病蟲害管理最高種子重、種子數、小區種子產量。開花後不同天數收穫顯示50天收穫較60天收穫有較高之小區種子產量。 (四)春作綠豆、紅豆、落花生有機栽培病蟲害之整合管理:自2020年2月初至6月中旬,在雲林水林鄉實施春作紅豆高雄8、9及10號品種、綠 豆台南5號品種與落花生台南9、14及18號品種為試驗植材,從生長至收穫期配合中耕除草培土、使用自製發酵有機肥及噴施非農藥植物保護資材等,針對主要病蟲害進行整合管理,以供農民從事作物有機栽培與管理的參考。試驗田劃分整合管理與 對照區。在兩試驗區以黃色黏紙誘得主要害蟲高峰期及其棲群密度,分別為葉蟬科(Cicadellidae)成蟲皆出現於5月中旬,達106.2與105.6隻/片;粉蝨科(Aleyrodidae)成蟲皆出現於5月中旬,達114.7與112.6隻/片;薊馬科 (Thripidae)成蟲皆出現於4月中旬,達17.5與12.2隻/片。在兩試驗區以斜紋夜蛾(Spodoptera litura)性費洛蒙中改式誘蟲器,誘得此雄蟲高峰期皆出現於5月上 旬,達133.0與213.0隻/支,另以甜菜夜蛾(S. exigua)性費洛蒙中改式誘蟲器 ,誘得此雄蟲高峰期皆出現於5月上旬與3月底,達224.5與221.0隻/支。在兩試驗區 以黃色黏紙誘得捕食與寄生性天敵高峰期及其棲群密度,分別為瓢蟲科 (Coccinellidae)成蟲出現於4月初,達1.5與1.9隻/片,其中柯氏食菌瓢(Illeis koebelei)成蟲出現於5月中旬之0.2與0.8隻/片,其幼蟲和成蟲均會取食葉片上的真菌菌絲,可降低真菌病害的潛力;此外,小繭蜂科(Braconidae)成蟲出現於6月初與3月上旬之0.7與0.9隻/片;姬蜂科(Ichneumonidae)成蟲出現於5月初 與3月上旬之0.2與0.2隻/片;而寄生蠅科(Tachinidae)成蟲出現於3月上旬之 0.1隻/片。在收穫期調查落花生莢果黑斑病 (Fusarium solani; Pythium myriotylum; Rhizoctonia solani; Sclerotium solani),結果顯示兩試驗區三品種莢果上均出現突起的病徵,惟以台南18號品種在整合管理區之罹病率最低為25.7%,而落花生莢果白絹病(Sclerotium rolfsii)發生於兩試驗區三品種莢果上之罹病率甚低,介於0-8.3%。從收穫期測定兩種作物之單株莢果數、莢果重、籽粒數、籽粒重及百粒重的結果,顯示紅豆高雄9號品種在整合管理區可獲得最佳的產量;而落花生的產量亦以整合管理區台南14和18號品種表現較佳。綠豆產量亦以整合管理區表現較佳。 (五)有機栽培三作物7品種成本效益分析顯示,有機落花生台南選9號、台南14號與台南18號敷蓋稻殼獲利最高與其次為花生殼;有機紅豆高雄8號、高雄9號與高雄10號開花後50天收穫皆以敷蓋稻殼有最高之獲利表現,60天收穫有機紅豆高雄8號敷蓋花生殼、高雄9號敷蓋稻殼與高雄10號敷蓋稻草有最高之獲利表現;綠豆台南5號則以敷蓋花生殼有最高獲利、一次採較二次採獲利較佳、有機有無病蟲害管理獲利較慣 型栽培為佳。(六)夏作灑播綠肥作物田菁60天後翻耕,綠肥作物農藝性狀顯示,種植田菁較未種植 區自生花生區、紅豆區與綠豆區有最高之株高、地上部鮮重、根鮮重、根長度、根 瘤數、地上部乾重、地上部乾重、小區鮮重、小區乾重,田間雜草鮮重與乾重則為最少。土壤肥力檢測田菁土壤氮、有機質、鉀、鈣、鎂含量皆較未種植綠肥之對照 區(前作花生、紅豆與綠豆)為高。(七)秋作有機甘藷兩個不同綠肥處理區進行不同敷蓋處理生育期調查雜草相,顯示田菁區稻草與花生殼與人工除草區雜草鮮重與乾重較低、稻殼區則顯示較高;雜草數目生育初期(20天)較高,生育中期(40與60天)則較低,雜草種類以小葉灰藋及香附子最多。 (八)秋作有機甘藷病蟲害管理目前已調查2個半月,執行情形良好。四、「施用生物炭與有益微生物對輪作制度下紅豆與水稻有機生產的影響研究(1/2)」成果報告一年後可對外提供參考,或請洽計畫主管機關或主持人。 |
計畫年度109 |
計畫類別科技 |
計畫名稱有機作物栽培、產品加工及其資材、種子之研究開發與商品化利用 |
計畫編號109農科-7.7.3-糧-Z1(Z) |
計畫屬性科學技術類 |
研究性質應用研究 |
研究方法學術補助 |
研究領域農-其他 |
研究目的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
主管機關農委會農糧署 |
執行機關國立臺東專科學校 |
計畫主持人吳榮彬 |
中央款2193000 |
配合款0 |
計畫總經費2193000 |
執行成果摘要「有機作物栽培、產品加工及其資材、種子之研究開發與商品化利用」之中文摘要:一、「開發作物炭疽病非農藥防治技術應用於有機栽培管理」 有機栽培管理為目前作物生產的趨勢之一,本研究目的主要為開發臺東地區經濟栽培作物炭疽病有機防治技術。計畫執行內容為(1)收集並篩選在地歸化或強勢生長植物如大花咸豐草等,進行精油及純露萃取,利用篩選植物材料所萃取出的精油或純露,建立作物炭疽病防治技術1-2種。(2)規劃田間防治試驗流程及模式,並探討將試驗資材推廣至田間應用可能性。本年度完成項目包括: (一)將水蒸氣蒸餾法所萃取的大花咸豐草精油利用動態頂空注入法(Dynamic headspace analysis, HSA)進行成分分析,共分析出22種主要成分,其中因植物採集時間不同產生差異,3次實驗中均存在的物質為1,4,7,-Cycloundecatriene, 1,5,9,9-tetramethyl-, Z,Z,Z-和Caryophyllene;而其中有5個成分,包括Caryophyllen、phenylheptatriyne((Z)-1,11-tridecadiene-3,5,7,9-tetradyne)及2-Benzothiazolamine,6-methyl-前人研究指出具有抗菌效果;精油以拉曼氏光譜儀進行分析,目前共獲得6個主要拉曼位移,將持續建立標準品圖譜資料庫。(二)大飛揚草純露以超高壓液相層析儀(UPLC)方式,已分析出15個成分,其中以cyclopropanemethanol, 2-isopropylidene-α-methyl-為主波峰。(三)109年度香蕉黃葉病田間防治試驗結果指出,初期3~4片黃葉以下病株澆灌大花咸豐草精油混合液 (BP混合液),有機會使染病香蕉維持樹勢至果實採收,目前平均存活率(以可採收果實為主),試驗組約81%、對照組約59%。(四)有機釋迦園自 109年5月開始分批進行施用500倍稀釋大花咸豐草精油混合液、大飛揚草精油混合液防治試驗,5月中至6月連續下雨中斷,之後番荔枝果園試驗區直至109年10月14日持續高溫少雨,無明顯發病跡象,直至109/11/07開始有細雨潮濕狀態,已於109/11/15進行第一次施藥,將0.02%大花咸豐草精油及露水混合液稀釋250倍後進行施用,每周進行1次。 (五)第三方委託試驗-利用大花咸豐草精油混合液進行番荔枝炭疽病防治試驗。預計於12/29完成試驗報告書驗收。(六)本年度利用刺莧(Amaranthus spinosus)及蒺藜草(Cenchrus echinatus)植材,以水蒸氣蒸餾法進行精油或純露萃取。刺莧純露於炭疽病菌的菌絲生長抑制試驗中,初判具抑制效果,將持續進行觀察;而蒺藜草萃取條件正在調整尚未進行抑菌試驗。(七)精油混合液之濃縮液或乾燥成粉粒狀製程測試: 已與國立臺東大學東部生物經濟中心先導工廠進行討論,目前試驗規劃將利用萃取之純露,以真空濃縮方式試打樣製成粉劑,送試樣品已持續生產,但因該中心提出需簽訂產學合作契約,因此將於期末報告提出,待委員給予建議後進行。(八)將番荔枝、香蕉、咖啡、柑橘、草莓炭疽病菌分離株利用拉曼光譜儀分析,可觀察到各菌株之特殊拉曼位移發生在500 cm-1~1100 cm-1 (wavenumber),將持續進行圖譜建立。二、「國產番茄(有機及慣行)理化特性分析及其機能成分提升技術探討」 「番茄」是全世界重要的蔬果之一,外觀鮮豔紅色,味道酸甜、多汁,富含茄紅素、維生素C及膳食纖維,是國人十分喜愛之蔬菜、水果。玉女番茄大都供鮮食水果,但其B、C級品如何加工利用、加值成為本研究之目標本研究以有機玉女番茄為原料探討①生長期理化特性②加工處理對番茄機能成分影響③番茄加工產品保存期限評估;研究成果如下:(一)有機番茄生長期理化性質分析:玉女番茄生長週期約110-120天,果實採收週期約12天;(1)二種農法番茄重量及大小均隨成長天數延長呈顯著上(P0.05),另其pH 4.08~4.51,酸度0.65~0.75%(檸檬酸度)其中醣類以葡萄糖、果糖、有機酸以檸檬酸、蘋果酸為主,另組成分隨生長期增加,其以水份及粗纖維提高較明顯。實驗結果有機番茄與慣行番茄各項指標因子差異不顯著,但有機番茄之茄紅素及維生素C含量含有較高情形。(二)(1)在80-100 ℃水浴中加熱可提升玉女番茄之茄紅素含量,但超過10min後即會顯著下降;另以番茄汁添加0.01-0.05%油及1-3%砂糖會有增加a值(紅色度)及b值(黃色度),添加鹽類 (NaCl) 0.01-0.05%,再加熱15min後即含有褐化現象發生、顯著影響番茄汁色澤及風味。(三)國產有機玉女番茄泥、醬製備及消費接受性評估:(1)殺菁處理98±2 ℃、15~30 sec,可有效去皮,經熱破碎及加熱濃縮可製備番茄泥(pH 3.1 ~ 3.3 ,16.8 ~ 20.1 °Brix)。(2)隨濃縮時間延長,其水分會呈減少,可溶性固形物、粘度呈增加。色澤分析;L值(明亮度): a值(紅色度): b值(黃色度)均呈下降,尤以100℃加熱濃縮15min以上 (p<0.05);另其褐變度亦呈上升,番茄醬即呈褐紅色。(3)添加有機甘藷澱粉 (0.3~0.3%),糯米粉(0.5~0.8)可提高粘度及懸浮安定性。利用4、37、55 ℃貯存試驗,隨貯存溫度提升及時間延長,番茄泥、醬之水分、水溶性、pH變化不顯著;色澤分析、4 ℃變化少、55 ℃則在貯存1星期後其外觀呈暗化,a值、b值均呈顯著增加(p0.05),37 ℃、3星期、酸度有增加,微生物均沒有生長。本研究成果有助產品未來上市規劃參考。三、「有機落花生、紅豆、綠豆與甘藷輪作栽培下對有機農田土壤肥力 、產量和病蟲害之影響」 (一)春作有機綠豆農藝性狀與產量之影響: 1. 不同敷蓋處理對綠豆有機栽培雜草分佈影響:綠豆台南5號雜草鮮重與乾重皆顯示以種植後100天最高,敷蓋花生殼、稻殼與稻草處理與人工除草及中耕除草差異不顯著,生育期20天無雜草,生育20-80天前各區差異不大,100天則顯著提高。雜草數目初期敷蓋花生殼抑制效果最佳,中後期稻草抑制效果較佳。2. 不同敷蓋處理對綠豆有機栽培農藝性狀與產量之影響:綠豆台南5號以敷蓋花生殼粉有最高之莢果重、種子重、種子數、小區種子產量,小區種子產量達4309 g/10 m2。 3. 採收次數對綠豆有機栽培農藝性狀與產量之影響:一次採收與分兩次採收在種子重、種子數、小區種子產量並無顯著,小區種子產量介於3973-3899 g/10 m2之間。4. 整合管理區與無病蟲害管理與慣行栽培對綠豆農藝性狀及產量影響:顯示三種栽培方式對綠豆台南5號在莢果重、種子重、種子數、小區種子產量並無顯著差異,顯示整合管理區與無病蟲害管理及慣行栽培皆有相當高之產量。但整合管理區有稍高之小區種子產量,小區種子產量介於3966-4089 g/10 m2之間。 (二)春作有機落花生農藝性狀與產量之影響: 1. 不同敷蓋處理對落花生有機栽培雜草分佈影響:在三品種(台南選9號、台南14號與台南18號)雜草鮮重與乾重皆顯示以種植後100天最高,敷蓋花生殼、稻殼與稻草處理與人工除草及中耕除草差異不顯著,生育80天前各區差異不大,100天顯著提高。敷蓋稻草於生育初期與中期(20天至80天)抑制雜草效果較佳,100天稻殼與花生殼有偏高之現象。雜草數目初期差異並不大,中後期稻草抑制效果較佳。 2. 不同敷蓋處理對落花生有機栽培農藝性狀與產量之影響:台南選9號、台南14號與台南18號以敷蓋稻殼及花生殼粉有最高之莢果乾重、種子重、種子數、小區莢果產量與小區種子產量。品種間台南14號與台南18號小區莢果產量與小區種子產量較台南選9號為佳。3.整合管理區與無病蟲害管理對落花生農藝性狀及產量影響:三品種台南選9號、台南14號、台南18號在莢果乾重、種子重、種子數、小區莢果產量與小區種子產量 ,顯示有機無病蟲害管理表現較整合管理區與為佳。 (三)春作有機紅豆農藝性狀與產量之影響: 1. 不同敷蓋處理對紅豆有機栽培雜草分佈影響:在三品種(高雄8號、高雄9號與高雄 10號)雜草鮮重與乾重皆顯示不同生育期(20、40、60、80天)中雜草鮮重與乾重差異 不大,生育後期100天所有處理雜草乾鮮重達最高。 2.不同敷蓋處理對紅豆有機栽培農藝性狀與產量之影響:高雄8號、高雄9號兩品種 無論開花後50天與60天收穫皆以敷蓋稻殼及花生殼有最高種子重、種子數、小區種子產量;高雄10號開花後50天以敷蓋稻殼及花生殼有最高種子重、種子數、小區種子產量、60天收穫則以敷蓋稻草及稻殼有最高小區種子產量。品種中以高雄9號有最高種子重、種子數、小區種子產量。 3. 整合管理區與無病蟲害管理對紅豆農藝性狀及產量影響:顯示無論是開花後50天與60天收穫整合管理區在高雄8號、高雄9號有最高種子重、種子數、小區種子產量 。高雄10號則以有機無病蟲害管理最高種子重、種子數、小區種子產量。開花後不同天數收穫顯示50天收穫較60天收穫有較高之小區種子產量。 (四)春作綠豆、紅豆、落花生有機栽培病蟲害之整合管理:自2020年2月初至6月中旬,在雲林水林鄉實施春作紅豆高雄8、9及10號品種、綠 豆台南5號品種與落花生台南9、14及18號品種為試驗植材,從生長至收穫期配合中耕除草培土、使用自製發酵有機肥及噴施非農藥植物保護資材等,針對主要病蟲害進行整合管理,以供農民從事作物有機栽培與管理的參考。試驗田劃分整合管理與 對照區。在兩試驗區以黃色黏紙誘得主要害蟲高峰期及其棲群密度,分別為葉蟬科(Cicadellidae)成蟲皆出現於5月中旬,達106.2與105.6隻/片;粉蝨科(Aleyrodidae)成蟲皆出現於5月中旬,達114.7與112.6隻/片;薊馬科 (Thripidae)成蟲皆出現於4月中旬,達17.5與12.2隻/片。在兩試驗區以斜紋夜蛾(Spodoptera litura)性費洛蒙中改式誘蟲器,誘得此雄蟲高峰期皆出現於5月上 旬,達133.0與213.0隻/支,另以甜菜夜蛾(S. exigua)性費洛蒙中改式誘蟲器 ,誘得此雄蟲高峰期皆出現於5月上旬與3月底,達224.5與221.0隻/支。在兩試驗區 以黃色黏紙誘得捕食與寄生性天敵高峰期及其棲群密度,分別為瓢蟲科 (Coccinellidae)成蟲出現於4月初,達1.5與1.9隻/片,其中柯氏食菌瓢(Illeis koebelei)成蟲出現於5月中旬之0.2與0.8隻/片,其幼蟲和成蟲均會取食葉片上的真菌菌絲,可降低真菌病害的潛力;此外,小繭蜂科(Braconidae)成蟲出現於6月初與3月上旬之0.7與0.9隻/片;姬蜂科(Ichneumonidae)成蟲出現於5月初 與3月上旬之0.2與0.2隻/片;而寄生蠅科(Tachinidae)成蟲出現於3月上旬之 0.1隻/片。在收穫期調查落花生莢果黑斑病 (Fusarium solani; Pythium myriotylum; Rhizoctonia solani; Sclerotium solani),結果顯示兩試驗區三品種莢果上均出現突起的病徵,惟以台南18號品種在整合管理區之罹病率最低為25.7%,而落花生莢果白絹病(Sclerotium rolfsii)發生於兩試驗區三品種莢果上之罹病率甚低,介於0-8.3%。從收穫期測定兩種作物之單株莢果數、莢果重、籽粒數、籽粒重及百粒重的結果,顯示紅豆高雄9號品種在整合管理區可獲得最佳的產量;而落花生的產量亦以整合管理區台南14和18號品種表現較佳。綠豆產量亦以整合管理區表現較佳。 (五)有機栽培三作物7品種成本效益分析顯示,有機落花生台南選9號、台南14號與台南18號敷蓋稻殼獲利最高與其次為花生殼;有機紅豆高雄8號、高雄9號與高雄10號開花後50天收穫皆以敷蓋稻殼有最高之獲利表現,60天收穫有機紅豆高雄8號敷蓋花生殼、高雄9號敷蓋稻殼與高雄10號敷蓋稻草有最高之獲利表現;綠豆台南5號則以敷蓋花生殼有最高獲利、一次採較二次採獲利較佳、有機有無病蟲害管理獲利較慣 型栽培為佳。(六)夏作灑播綠肥作物田菁60天後翻耕,綠肥作物農藝性狀顯示,種植田菁較未種植 區自生花生區、紅豆區與綠豆區有最高之株高、地上部鮮重、根鮮重、根長度、根 瘤數、地上部乾重、地上部乾重、小區鮮重、小區乾重,田間雜草鮮重與乾重則為最少。土壤肥力檢測田菁土壤氮、有機質、鉀、鈣、鎂含量皆較未種植綠肥之對照 區(前作花生、紅豆與綠豆)為高。(七)秋作有機甘藷兩個不同綠肥處理區進行不同敷蓋處理生育期調查雜草相,顯示田菁區稻草與花生殼與人工除草區雜草鮮重與乾重較低、稻殼區則顯示較高;雜草數目生育初期(20天)較高,生育中期(40與60天)則較低,雜草種類以小葉灰藋及香附子最多。 (八)秋作有機甘藷病蟲害管理目前已調查2個半月,執行情形良好。四、「施用生物炭與有益微生物對輪作制度下紅豆與水稻有機生產的影響研究(1/2)」成果報告一年後可對外提供參考,或請洽計畫主管機關或主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