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畜禽友善環境之研發
- 農業科技計畫 @ 農業部
計畫名稱改善畜禽友善環境之研發的計畫主持人是李恆夫, 執行機關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 研究領域是漁業類(含水產養殖), 研究性質是應用研究, 計畫編號是109農科-2.7.1-畜-L1(Z), 研究目的是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中央款是4473000, 配合款是0, 計畫總經費是4473000, 執行成果摘要是「改善畜禽友善環境之研發」之中文摘要: 一、「建立乳牛腿蹄健康管理模式改善乳牛蹄病之發生率」目前蹄浴為重要管理蹄部趾皮膚炎的措施,但傳統使用硫酸銅進行蹄浴對環境有害,故本試驗試著使用非硫酸銅之蹄浴劑瞭解對泌乳牛蹄部健康的影響。本試驗選用30 頭泌乳牛,分為 5% 次氯酸消毒水蹄浴組與 5% 銅鋅混合....
計畫年度 | 109 |
計畫類別 | 科技 |
計畫名稱 | 改善畜禽友善環境之研發 |
計畫編號 | 109農科-2.7.1-畜-L1(Z) |
計畫屬性 | 科學技術類 |
研究性質 | 應用研究 |
研究方法 | 自行研究 |
研究領域 | 漁業類(含水產養殖) |
研究目的 | 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
主管機關 | 農委會畜產試驗所 |
執行機關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 |
計畫主持人 | 李恆夫 |
中央款 | 4473000 |
配合款 | 0 |
計畫總經費 | 4473000 |
執行成果摘要 | 「改善畜禽友善環境之研發」之中文摘要: 一、「建立乳牛腿蹄健康管理模式改善乳牛蹄病之發生率」目前蹄浴為重要管理蹄部趾皮膚炎的措施,但傳統使用硫酸銅進行蹄浴對環境有害,故本試驗試著使用非硫酸銅之蹄浴劑瞭解對泌乳牛蹄部健康的影響。本試驗選用30 頭泌乳牛,分為 5% 次氯酸消毒水蹄浴組與 5% 銅鋅混合劑蹄浴組,每組中各有 15 頭試驗牛隻,試驗期總共為 30 週,第 1 - 15 週使用 5% 次氯酸消毒水進行蹄浴,第 16 - 30 週使用銅鋅混合劑進行蹄浴,蹄浴頻率為每週一次,第 1、15、16 與 30 週進行護蹄,同時紀錄趾皮膚炎發生比例、各蹄病發生比例與步態評分,瞭解兩種蹄浴劑對蹄部健康之影響。結果顯示,試驗第1 - 15 週趾皮膚炎占11%,其中 55% 在第 1 週發現,45% 在第 15 週發現,顯示 5% 次氯酸消毒水進行蹄浴可減少趾皮膚炎。試驗第 16 - 30 週趾皮膚炎占 26%,其中 38% 在第 16 週發現,62% 在第 30 週發現,顯示銅鋅混合劑可能無法有效控制趾間皮膚炎。第 15 與第 30 週步態評分為 4 - 5 分之牛隻百分比分別高於第 1 與第 16 週,因蹄病包含各種病徵,表示兩種蹄浴劑並無法完全改善所有蹄病。綜上,本試驗資料顯示使用5% 次氯酸消毒水進行蹄浴,可減少趾皮膚炎的發生,友善乳牛飼養環境。二、「應用友善環境改善羊隻腳蹄性狀」 近幾年來山羊腳蹄過長的問題已成為動物福利及動物健康的指標,而腳蹄過長的情況與畜舍欄位的表面常材質及缺乏運動有關,當腳蹄過長時,將會引起腳蹄的變形,而腳蹄變形後,將會改變肌肉骨骼的結構,而影響動物的健康。本計畫的主要目的,即為應用友善欄舍環境改善羊隻腳蹄性狀。本年計畫為4年期計畫的第4年,本年度的工作為磨蹄裝置的設計與試驗。試驗使用6頭腳蹄皆有過長之努比亞閹公羊,隨機分配每組3頭,分為有磨蹄裝置組及羊床網組,每頭皆有獨立欄位,磨蹄裝置設於欄位中間供羊隻自由磨蹄,並於第0、15、45日量測蹄底匣面積,計算磨蹄裝置對蹄的影響。試驗結果顯示,磨蹄裝置組平均日磨蹄面積為26.4mm2/日較羊床網組1.3mm2/日 有20倍的磨蹄效果,具有顯著差異,可改善羊隻腳蹄性狀並達維持腳蹄健康之效果。三、「飼養環境對母豬腳蹄健康之影響」 腳蹄問題為種豬淘汰的主要原因之一,種豬罹患腳蹄問題不但造成動物福祉問題,亦影響生產甚鉅,腳蹄結構良好的新女豬為建立優良種畜群的必要條件之一。本調查以20頭藍瑞斯母豬為對象,評定豬隻腳蹄分數後,平均分至飼養於傳統狹欄待配舍(對照組;C)及非狹欄待配舍(處理組;P)。腳蹄之總分為100分,前肢佔40%、後肢佔60%。前肢腳蹄項目包括前膝關節、前肢前觀、前肢繫部及蹄;後肢項目則包括飛節、後肢後觀、後肢繫部及蹄。腳蹄結構評分結果,平均分別為8.33 ± 0.65、8.35 ± 0.58、8.45 ± 0.45、8.85 ± 0.75、12.65 ± 0.68、13.35 ± 0.72、13.42 ± 0.64及13.23 ± 0.55,總分為86.63 ± 0.68,三產次內各組母豬腳蹄變化無顯著差異。母豬飼養於非狹欄處理組(P 組)於餵飼前1小時及餵飼後5小時內之活動行為分別為39.2%及41.8%;飼養於傳統狹欄(C組)內母豬則分別為32.5%及34.2%。試驗觀察6小時之結果顯示母豬以躺臥行為為主 (55.0% 比62.7%)。兩組P組及C組母豬移往分娩舍之速度分別為36.5 m/min及32.9 m/min,顯示P組母豬有較高之活動力。P組母豬平均分娩10.9頭活仔豬,C組則為10.6頭。分娩後第2週仔豬數分別為10.3頭及10.0頭;P組及C組分娩後第4週離乳仔豬數分別為9.2頭及9.4頭,2-4週齡平均仔豬育成率P組為90.4%,C組則為93.8%;完整4週哺育期仔豬育成率在P組為85.5%,C組則為89.2%。顯示兩組仔豬育成率相當。離乳後母豬由待配欄舍移往分娩舍之移動速度,P組平均為37.4 m/min,C組則為29.7 m/min,亦顯示P組母豬有較高之活動力。綜合上述,飼養空間對三產次內藍瑞斯母豬腳蹄評分及仔豬存活率無顯著影響,但母豬飼養於非狹欄內待產或分娩哺育有較高的活動力,有助於母豬活動行為之表現,具正面效益,亦有助於現場操作的效率。 四、「應用友善環境改善肉用雞隻腳部健康之探討」限閱報告,請洽計畫主管機關或主持人。 五、「應用友善生產環境改善鴨隻腳部健康之探討」 為因應禽流感傳播的風險,將鴨隻飼養於非開放式禽舍內的趨勢越趨明顯。過去兩年的研究結果顯示,非開放式鴨舍內使用不鏽鋼網狀高床在鴨隻生長表現、動物福祉以及建造成本上取得一平衡點,為推薦使用的高床材質。因此,本年度於非開放式鴨舍內使用不鏽鋼網狀高床飼養土番鴨,探討不鏽鋼高床沖洗頻率對土番鴨生長性狀、飼料採食量與足墊損傷、羽毛狀況、移動步伐、血液皮質酮濃度等動物福祉相關性狀的影響,同時檢測不同沖洗頻率下的鴨舍氨氣濃度。試驗使用288隻宜蘭分所自行育成的土番鴨。試驗鴨隻於孵出後給予保溫,並餵飼育雛料至3週齡後,逢機分配至高床每日、每3日、每5日與每週沖洗一次等4處理組,每處理組3重複。試驗進行至鴨隻滿12週齡為止,期間每週測定體重、飼料採食量,並於6週齡開始每2週測定鴨隻之足墊損傷、羽毛狀況、移動步伐等動物福祉相關性狀。此外,於鴨隻滿10週齡與12週齡時,選取每欄內固定3隻個體測定血液皮質酮濃度。試驗結果顯示,於12週齡時不同床面沖洗頻率並不會顯著影響鴨隻的體重。試驗鴨隻飼糧採食量並未因床面沖洗頻率不同而有大幅度的改變。足墊損傷、步伐評分與血液皮質酮等動物福祉相關性狀皆未受床面沖洗頻率影響。而試驗鴨隻於8週齡與10週齡時,較高的沖洗頻率會降低鴨隻的羽毛狀況評分。氨氣濃度會隨沖洗頻率降低而增加,且處理組間具顯著差異,然而試驗各組之氨氣濃度尚低於建議值。試驗結果顯示在通風良好與適當飼養密度情況下,飼養者可在不影響鴨隻生長及動物福祉的前提下,降低高床沖洗頻率,以減少後續廢水處理系統負荷。六、「降低鵝隻足墊皮膚炎發生率飼養模式之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飼糧密度及飼糧生物素濃度對白羅曼鵝生長性能、足部健康評分及體態評分之影響。試驗使用1日齡白羅曼鵝192隻,公母各半,逢機分配至2種飼養密度條件及3種飼糧生物素濃度所組成之複因子處理組,每處理4欄,每欄8隻。飼養密度條件分為固定式(1.2隻/m2)及變動式(1週齡:6隻/m2;2週齡:3隻/m2;3- 8週齡:2.4隻/m2;9-14週齡:1.2隻/m2),飼糧生物素濃度分別為每公斤飼糧額外添加0.2、0.4及2.0 ppm之生物素。鵝隻飼養於非開放式鵝舍,試驗期間為0-12週齡。結果顯示,在4週齡體重、0-4週齡增重及飼料轉換率及12週齡鵝隻羽毛清潔度發現飼養密度及飼糧生物素濃度因子之間的交感作用(P <0.05),固定式且添加0.4mg/kg生物素處理組相對固定式且添加0.2、2mg/kg及變動式且添加0.2mg/kg處理組有較差之4週齡體重及0-4週齡增重及飼料轉換率(P <0.05),固定式且添加2mg/kg生物素處理組相對變動式且添加 0.2、0.4及2mg/kg處理組有較佳之羽毛清潔度(P <0.05)。此外,添加0.2mg/kg生物素組相對添加0.4mg/kg組有較佳之4週齡體重、增重及飼料轉換率,並相對添加2mg/kg組有較佳之8週齡體重(P <0.05),固定式組相對較變動式組有較佳之羽毛清潔度(P <0.05)。各組於足墊皮膚炎評分及發生率皆無差異。綜上所述,使用高床飼養白羅曼鵝,飼養全期以較低密度(1.2隻/m2)方式飼養,可改善羽毛清潔度 ;建議舍內飼養之白羅曼鵝,每公斤飼糧生物素濃度為0.2mg/kg。七、「畜牧業者對生產動物福祉畜產品之意向及消費者購買意願分析」 注重動物福祉不但是世界趨勢,也對畜牧生產造成直接的影響。而推動經濟動物福祉最大的力量在於消費者,以實際消費行動支持,才能使生產者願意花較高成本生產,進而改善動物福祉。本研究本年度旨在探討瞭解臺灣酪農業者對於動物福祉認知程度及接受程度,同時探討目前臺灣消費者對於動物福祉乳品之接受程度以及購買意願。結果顯示,大部分的酪農業者認同動物友善飼養對牧場會帶來正面效益,大部分酪農業者及消費者對於動物福祉觀念的接受程度良好。對於轉型成友善飼養牧場,業者在意的前三項因素分別為:2025零關稅奶衝擊、收乳價格是否變高以及還要額外投入多少資金。在購買具動物福祉的乳品方面,有24.9%消費者願意多付5%、24.4%消費者願意多付10%、16.3%消費者願意多付15%、12.2%消費者願意多付20%及10.0%消費者願意多付25%以上的金額,而12.2%的消費者無意願。一旦金額超過普通鮮奶價格的15%,接受度就會下降許多,但61歲以上的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價格顯著高於其他年齡層,同意標章會提升產品品質的消費者及重視食品安全的消費者,都有顯著較高的動物福祉乳品願付價格。建議有意生產動物福祉乳品之生產者可以這些族群為首要目標客群。八、「建構人道採茸友善飼養鹿隻之生產供應體系」 鑑於台紐簽訂之經濟合作協議(ANZTEC)已生效實施,進口鹿茸產品逐漸增加,且將 於114年全面零關稅開放鹿茸進口。本計畫藉由追溯系統提高養鹿產業資訊化,提升經營效益,並推動國產鹿茸標章,強化國產鹿茸品牌形象,區隔國內外市場,期能藉由產業團體導入產地證明系統提高產業團體之凝聚力與產業自主效能。本年度完成協助鹿農建置鹿管理系統基礎資料達6,031筆,並新增導入5家鹿農戶進行國產鹿茸標章運行作業,促使應用人道採茸作業之友善飼養養鹿戶數已達114場,佔全國養鹿場574場之19.86%,確實發揮系統效益,且加入本供應體系之鹿隻均為接受防治所檢驗之鹿隻,使用人道採茸作業及國產鹿茸標章的養鹿場數增加,顯示供應優質安全鹿茸產品戶數擴及率的提高。本年度申請台灣國產鹿茸標章之兩數達 99,051兩 (99,0512*37.5 g=3,714,413 g),換算鹿茸產值達11,886萬元,顯示在各界歷年的努力,鹿農已接受並廣為應用資訊化的國產鹿茸標章生產供應體系,未來將整合資源,促進養鹿產業創新升級,共同面臨零關稅進口時期。 |
計畫年度109 |
計畫類別科技 |
計畫名稱改善畜禽友善環境之研發 |
計畫編號109農科-2.7.1-畜-L1(Z) |
計畫屬性科學技術類 |
研究性質應用研究 |
研究方法自行研究 |
研究領域漁業類(含水產養殖) |
研究目的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
主管機關農委會畜產試驗所 |
執行機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 |
計畫主持人李恆夫 |
中央款4473000 |
配合款0 |
計畫總經費4473000 |
執行成果摘要「改善畜禽友善環境之研發」之中文摘要: 一、「建立乳牛腿蹄健康管理模式改善乳牛蹄病之發生率」目前蹄浴為重要管理蹄部趾皮膚炎的措施,但傳統使用硫酸銅進行蹄浴對環境有害,故本試驗試著使用非硫酸銅之蹄浴劑瞭解對泌乳牛蹄部健康的影響。本試驗選用30 頭泌乳牛,分為 5% 次氯酸消毒水蹄浴組與 5% 銅鋅混合劑蹄浴組,每組中各有 15 頭試驗牛隻,試驗期總共為 30 週,第 1 - 15 週使用 5% 次氯酸消毒水進行蹄浴,第 16 - 30 週使用銅鋅混合劑進行蹄浴,蹄浴頻率為每週一次,第 1、15、16 與 30 週進行護蹄,同時紀錄趾皮膚炎發生比例、各蹄病發生比例與步態評分,瞭解兩種蹄浴劑對蹄部健康之影響。結果顯示,試驗第1 - 15 週趾皮膚炎占11%,其中 55% 在第 1 週發現,45% 在第 15 週發現,顯示 5% 次氯酸消毒水進行蹄浴可減少趾皮膚炎。試驗第 16 - 30 週趾皮膚炎占 26%,其中 38% 在第 16 週發現,62% 在第 30 週發現,顯示銅鋅混合劑可能無法有效控制趾間皮膚炎。第 15 與第 30 週步態評分為 4 - 5 分之牛隻百分比分別高於第 1 與第 16 週,因蹄病包含各種病徵,表示兩種蹄浴劑並無法完全改善所有蹄病。綜上,本試驗資料顯示使用5% 次氯酸消毒水進行蹄浴,可減少趾皮膚炎的發生,友善乳牛飼養環境。二、「應用友善環境改善羊隻腳蹄性狀」 近幾年來山羊腳蹄過長的問題已成為動物福利及動物健康的指標,而腳蹄過長的情況與畜舍欄位的表面常材質及缺乏運動有關,當腳蹄過長時,將會引起腳蹄的變形,而腳蹄變形後,將會改變肌肉骨骼的結構,而影響動物的健康。本計畫的主要目的,即為應用友善欄舍環境改善羊隻腳蹄性狀。本年計畫為4年期計畫的第4年,本年度的工作為磨蹄裝置的設計與試驗。試驗使用6頭腳蹄皆有過長之努比亞閹公羊,隨機分配每組3頭,分為有磨蹄裝置組及羊床網組,每頭皆有獨立欄位,磨蹄裝置設於欄位中間供羊隻自由磨蹄,並於第0、15、45日量測蹄底匣面積,計算磨蹄裝置對蹄的影響。試驗結果顯示,磨蹄裝置組平均日磨蹄面積為26.4mm2/日較羊床網組1.3mm2/日 有20倍的磨蹄效果,具有顯著差異,可改善羊隻腳蹄性狀並達維持腳蹄健康之效果。三、「飼養環境對母豬腳蹄健康之影響」 腳蹄問題為種豬淘汰的主要原因之一,種豬罹患腳蹄問題不但造成動物福祉問題,亦影響生產甚鉅,腳蹄結構良好的新女豬為建立優良種畜群的必要條件之一。本調查以20頭藍瑞斯母豬為對象,評定豬隻腳蹄分數後,平均分至飼養於傳統狹欄待配舍(對照組;C)及非狹欄待配舍(處理組;P)。腳蹄之總分為100分,前肢佔40%、後肢佔60%。前肢腳蹄項目包括前膝關節、前肢前觀、前肢繫部及蹄;後肢項目則包括飛節、後肢後觀、後肢繫部及蹄。腳蹄結構評分結果,平均分別為8.33 ± 0.65、8.35 ± 0.58、8.45 ± 0.45、8.85 ± 0.75、12.65 ± 0.68、13.35 ± 0.72、13.42 ± 0.64及13.23 ± 0.55,總分為86.63 ± 0.68,三產次內各組母豬腳蹄變化無顯著差異。母豬飼養於非狹欄處理組(P 組)於餵飼前1小時及餵飼後5小時內之活動行為分別為39.2%及41.8%;飼養於傳統狹欄(C組)內母豬則分別為32.5%及34.2%。試驗觀察6小時之結果顯示母豬以躺臥行為為主 (55.0% 比62.7%)。兩組P組及C組母豬移往分娩舍之速度分別為36.5 m/min及32.9 m/min,顯示P組母豬有較高之活動力。P組母豬平均分娩10.9頭活仔豬,C組則為10.6頭。分娩後第2週仔豬數分別為10.3頭及10.0頭;P組及C組分娩後第4週離乳仔豬數分別為9.2頭及9.4頭,2-4週齡平均仔豬育成率P組為90.4%,C組則為93.8%;完整4週哺育期仔豬育成率在P組為85.5%,C組則為89.2%。顯示兩組仔豬育成率相當。離乳後母豬由待配欄舍移往分娩舍之移動速度,P組平均為37.4 m/min,C組則為29.7 m/min,亦顯示P組母豬有較高之活動力。綜合上述,飼養空間對三產次內藍瑞斯母豬腳蹄評分及仔豬存活率無顯著影響,但母豬飼養於非狹欄內待產或分娩哺育有較高的活動力,有助於母豬活動行為之表現,具正面效益,亦有助於現場操作的效率。 四、「應用友善環境改善肉用雞隻腳部健康之探討」限閱報告,請洽計畫主管機關或主持人。 五、「應用友善生產環境改善鴨隻腳部健康之探討」 為因應禽流感傳播的風險,將鴨隻飼養於非開放式禽舍內的趨勢越趨明顯。過去兩年的研究結果顯示,非開放式鴨舍內使用不鏽鋼網狀高床在鴨隻生長表現、動物福祉以及建造成本上取得一平衡點,為推薦使用的高床材質。因此,本年度於非開放式鴨舍內使用不鏽鋼網狀高床飼養土番鴨,探討不鏽鋼高床沖洗頻率對土番鴨生長性狀、飼料採食量與足墊損傷、羽毛狀況、移動步伐、血液皮質酮濃度等動物福祉相關性狀的影響,同時檢測不同沖洗頻率下的鴨舍氨氣濃度。試驗使用288隻宜蘭分所自行育成的土番鴨。試驗鴨隻於孵出後給予保溫,並餵飼育雛料至3週齡後,逢機分配至高床每日、每3日、每5日與每週沖洗一次等4處理組,每處理組3重複。試驗進行至鴨隻滿12週齡為止,期間每週測定體重、飼料採食量,並於6週齡開始每2週測定鴨隻之足墊損傷、羽毛狀況、移動步伐等動物福祉相關性狀。此外,於鴨隻滿10週齡與12週齡時,選取每欄內固定3隻個體測定血液皮質酮濃度。試驗結果顯示,於12週齡時不同床面沖洗頻率並不會顯著影響鴨隻的體重。試驗鴨隻飼糧採食量並未因床面沖洗頻率不同而有大幅度的改變。足墊損傷、步伐評分與血液皮質酮等動物福祉相關性狀皆未受床面沖洗頻率影響。而試驗鴨隻於8週齡與10週齡時,較高的沖洗頻率會降低鴨隻的羽毛狀況評分。氨氣濃度會隨沖洗頻率降低而增加,且處理組間具顯著差異,然而試驗各組之氨氣濃度尚低於建議值。試驗結果顯示在通風良好與適當飼養密度情況下,飼養者可在不影響鴨隻生長及動物福祉的前提下,降低高床沖洗頻率,以減少後續廢水處理系統負荷。六、「降低鵝隻足墊皮膚炎發生率飼養模式之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飼糧密度及飼糧生物素濃度對白羅曼鵝生長性能、足部健康評分及體態評分之影響。試驗使用1日齡白羅曼鵝192隻,公母各半,逢機分配至2種飼養密度條件及3種飼糧生物素濃度所組成之複因子處理組,每處理4欄,每欄8隻。飼養密度條件分為固定式(1.2隻/m2)及變動式(1週齡:6隻/m2;2週齡:3隻/m2;3- 8週齡:2.4隻/m2;9-14週齡:1.2隻/m2),飼糧生物素濃度分別為每公斤飼糧額外添加0.2、0.4及2.0 ppm之生物素。鵝隻飼養於非開放式鵝舍,試驗期間為0-12週齡。結果顯示,在4週齡體重、0-4週齡增重及飼料轉換率及12週齡鵝隻羽毛清潔度發現飼養密度及飼糧生物素濃度因子之間的交感作用(P <0.05),固定式且添加0.4mg/kg生物素處理組相對固定式且添加0.2、2mg/kg及變動式且添加0.2mg/kg處理組有較差之4週齡體重及0-4週齡增重及飼料轉換率(P <0.05),固定式且添加2mg/kg生物素處理組相對變動式且添加 0.2、0.4及2mg/kg處理組有較佳之羽毛清潔度(P <0.05)。此外,添加0.2mg/kg生物素組相對添加0.4mg/kg組有較佳之4週齡體重、增重及飼料轉換率,並相對添加2mg/kg組有較佳之8週齡體重(P <0.05),固定式組相對較變動式組有較佳之羽毛清潔度(P <0.05)。各組於足墊皮膚炎評分及發生率皆無差異。綜上所述,使用高床飼養白羅曼鵝,飼養全期以較低密度(1.2隻/m2)方式飼養,可改善羽毛清潔度 ;建議舍內飼養之白羅曼鵝,每公斤飼糧生物素濃度為0.2mg/kg。七、「畜牧業者對生產動物福祉畜產品之意向及消費者購買意願分析」 注重動物福祉不但是世界趨勢,也對畜牧生產造成直接的影響。而推動經濟動物福祉最大的力量在於消費者,以實際消費行動支持,才能使生產者願意花較高成本生產,進而改善動物福祉。本研究本年度旨在探討瞭解臺灣酪農業者對於動物福祉認知程度及接受程度,同時探討目前臺灣消費者對於動物福祉乳品之接受程度以及購買意願。結果顯示,大部分的酪農業者認同動物友善飼養對牧場會帶來正面效益,大部分酪農業者及消費者對於動物福祉觀念的接受程度良好。對於轉型成友善飼養牧場,業者在意的前三項因素分別為:2025零關稅奶衝擊、收乳價格是否變高以及還要額外投入多少資金。在購買具動物福祉的乳品方面,有24.9%消費者願意多付5%、24.4%消費者願意多付10%、16.3%消費者願意多付15%、12.2%消費者願意多付20%及10.0%消費者願意多付25%以上的金額,而12.2%的消費者無意願。一旦金額超過普通鮮奶價格的15%,接受度就會下降許多,但61歲以上的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價格顯著高於其他年齡層,同意標章會提升產品品質的消費者及重視食品安全的消費者,都有顯著較高的動物福祉乳品願付價格。建議有意生產動物福祉乳品之生產者可以這些族群為首要目標客群。八、「建構人道採茸友善飼養鹿隻之生產供應體系」 鑑於台紐簽訂之經濟合作協議(ANZTEC)已生效實施,進口鹿茸產品逐漸增加,且將 於114年全面零關稅開放鹿茸進口。本計畫藉由追溯系統提高養鹿產業資訊化,提升經營效益,並推動國產鹿茸標章,強化國產鹿茸品牌形象,區隔國內外市場,期能藉由產業團體導入產地證明系統提高產業團體之凝聚力與產業自主效能。本年度完成協助鹿農建置鹿管理系統基礎資料達6,031筆,並新增導入5家鹿農戶進行國產鹿茸標章運行作業,促使應用人道採茸作業之友善飼養養鹿戶數已達114場,佔全國養鹿場574場之19.86%,確實發揮系統效益,且加入本供應體系之鹿隻均為接受防治所檢驗之鹿隻,使用人道採茸作業及國產鹿茸標章的養鹿場數增加,顯示供應優質安全鹿茸產品戶數擴及率的提高。本年度申請台灣國產鹿茸標章之兩數達 99,051兩 (99,0512*37.5 g=3,714,413 g),換算鹿茸產值達11,886萬元,顯示在各界歷年的努力,鹿農已接受並廣為應用資訊化的國產鹿茸標章生產供應體系,未來將整合資源,促進養鹿產業創新升級,共同面臨零關稅進口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