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產學研合作研發之研究
- 農業科技計畫 @ 農業部
計畫名稱農業科技產學研合作研發之研究的計畫主持人是陳翠妙, 執行機關是農委會畜產試驗所, 研究領域是畜牧獸醫類, 研究性質是應用研究, 計畫編號是98農科-5.4.2-畜-L1(Z), 研究目的是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中央款是8316000, 配合款是924000, 計畫總經費是9240000, 執行成果摘要是「農業科技產學研合作研發之研究」之中文摘要:一、「台灣水鹿精液冷凍保存技術之建立」 本計畫之目的在開創台灣養鹿產業人工授精與精液交易流通新興市場,促成水鹿人工授精普及化,建立台灣地區養鹿業者對人工生殖科技新思維,藉以提昇鹿產業競爭力。產茸量80台兩以上性成熟公水鹿6頭採茸後,完成隔離飼養,....
計畫年度 | 98 |
計畫類別 | 科技 |
計畫名稱 | 農業科技產學研合作研發之研究 |
計畫編號 | 98農科-5.4.2-畜-L1(Z) |
計畫屬性 | 科學技術類 |
研究性質 | 應用研究 |
研究方法 | 合作研究 |
研究領域 | 畜牧獸醫類 |
研究目的 | 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
主管機關 | 農委會畜產試驗所 |
執行機關 | 農委會畜產試驗所 |
計畫主持人 | 陳翠妙 |
中央款 | 8316000 |
配合款 | 924000 |
計畫總經費 | 9240000 |
執行成果摘要 | 「農業科技產學研合作研發之研究」之中文摘要:一、「台灣水鹿精液冷凍保存技術之建立」 本計畫之目的在開創台灣養鹿產業人工授精與精液交易流通新興市場,促成水鹿人工授精普及化,建立台灣地區養鹿業者對人工生殖科技新思維,藉以提昇鹿產業競爭力。產茸量80台兩以上性成熟公水鹿6頭採茸後,完成隔離飼養,於98年6-10月間完成採精作業,並作精液性狀測定;其中6頭達到冷凍保存標準(活力4以上、存活率80%以上),共計製作冷凍精液228劑。本年度30頭母台灣水鹿完成直腸觸診後,進行CIDR發情同期化調控,其中21頭完整處理如期發情並完成人工授精;發情配種率為70%(21/30)。採用97年試驗結果最佳之Tes-蛋黃-甘油稀釋精液組(TYG6組)冷凍保存精液稀釋劑,進行單劑人工授精21頭母鹿,經直腸觸診後,其懷孕率為43 ﹪(9/21)。二、「免疫蛋生產技術平台應用--人類單純疱疹二型病毒(HSV-2)特異IgY抗體檢測試紙之開發」 IgY抗體的相關研究在國際間已受到相當的重視;已有許多的報告指出利用IgY抗體應用在臨床化學診斷及免疫學的診斷是可行的,且相較使用哺乳動物的抗體來進行臨床化學診斷或免疫學的診斷,IgY抗體是具優勢。因為在發生學的觀點家禽與人類的演化距離較其他生產抗體的哺乳動物遠,所以以IgY抗體做為診斷試劑是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及可減低偽陽性的發生率的優點。因此,本計畫目的是應用免疫蛋生產技術平台,來進行人類單純疱疹二型病毒(HSV-2) 特異IgY抗體測試紙之開發。三、「密閉式畜禽舍之氨氣與粉塵洗滌設施開發」 於密閉式豬舍安裝洗滌設施,利用控制通風系統設定100%、80%、60%及40%等不同運轉百分比,豬舍內之風速及通風量較未裝設前分別降低0.65、0.79、0.66及0.53 m/s,通風量則降低198、242、200及162 m3/min。洗滌設施在通風系統設定100%、80%、60%及40%運轉時之空塔停留時間分別為0.28、0.32、0.44、0.66 sec。洗滌設施對豬舍散逸之氨氣、粉塵、異味平均去除率為54.2%、81.4%、55.4%,處理前之氨氣、粉塵、異味平均濃度均高於處理後(P<0.01),分別為3.54±2.70 ppm、0.88±0.21 mg/m3、67.2±23.9 及1.57±1.19 ppm、0.14±0.06 mg/m3、34.6±16.5,本試驗之洗滌設施可安裝於密閉式豬舍作為豬舍空氣污染物去除之方式。四、「紅麴貢丸之開發」 本試驗目的為探討不同劑量紅麴粉添加對紅麴貢丸於-18℃儲存期間產品品質之影響。試驗以豬瘦肉及肥肉為主,且在製作過程中分別添加0%、0.3%、0.6%及0.9%紅麴粉共四個處理組,將製作完成之貢丸進行凍存試驗四個月。在貯存期間之第0、2及4個月進行產品品質測定。試驗結果:在總生菌數方面,發現在貯存期間總生菌數有遞減之趨勢,且所有總生菌數均僅達1 log CFU/g。在Monacolin K含量方面,以添加0.9%紅麴粉之處理組其Monacolin K含量顯著較其他處理組高。在官能品評方面,可發現紅麴貢丸產品在凍藏四個月後之總體接受性均在4分以上,此表示消費者普遍可接受紅麴貢丸產品。五、「調配複方中草藥防治乳房炎技術」 完成26頭牛之試驗,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13頭,試驗組每日餵食複方中草藥220公克/頭,連續服用14天,對照組不餵食複方中草藥。試驗前後測其生乳之病原菌、生菌數及體細胞數。結果顯示檢出有大腸桿菌(E. coli)及乳房鏈球菌(Streptococcus uberis)感染之試驗牛,使用本複方中草藥後,其生菌數( cfu/ml )從平均 2.1 ± 1.3 × 104降至0.4 ± 0.1 × 104,對照組則為2.3 ± 1.1 × 104 升至2.7 ± 1.5 × 104。體細胞數( 104/ml )試驗組從平均 256.1 ± 456.0降至34.2 ± 76.4,對照組則為68.8 ± 26.5 升至166.8 ± 324.6。有臨床症狀牛隻:泌乳牛12頭,試驗組與對照組各6頭,試驗組每日餵食複方中草藥250公克/頭,連續服用14天,對照組不餵食複方中草藥。結果顯示,在生乳病原菌方面,檢出有大腸桿菌、異乳鏈球菌及乳房鏈球菌,使用B複方中草藥後,其生菌數( cfu/ml )從平均 12.4 ± 1.6 × 104降至8.9 ± 1.1 × 104,對照組則為12.3 ± 2.1 × 104 升至12.7± 1.8 × 104。體細胞數( 104/ml )試驗組從平均 975.5 ± 450.6降至798.0 ± 948.0,對照組則為1094.8 ± 589.9升至1963.0 ± 1638.8。六、「利用楝科(Meliaceae)植物葉片粉末以改變雞蛋組成之效果評估」 本試驗於褐殼蛋雞之產蛋期飼料中添加不同劑量之楝科植物葉片粉末,期能在不影響蛋雞產蛋性能及健康狀況下,達到降低雞蛋中膽固醇及脂肪含量之效果,以利未來推廣高價值區隔化之雞蛋產品,並提供符合健康飲食觀念的雞蛋食品。本試驗選用褐殼蛋雞ISA商業品系160隻,試驗分為四處理組,每處理二重覆,每組蛋雞共40隻。於19週齡試驗開始,於飼料中添加低(B)、中(C)及高(D)劑量之楝科植物葉片粉末,並以未添加為對照(A)組,試驗進行至產蛋10月齡。自產蛋率達5%之日起每個月進行雞蛋組成(蛋白蛋白質含量及蛋黃蛋白質、脂肪、膽固醇含量)、雞蛋品質(蛋殼強度、蛋殼厚度、蛋黃係數、蛋白豪氏單位)、雞蛋內容物(蛋白比例、蛋黃比例、蛋殼比例)、蛋殼顏色、蛋黃顏色、蛋形指數及蛋雞血液生化值等測定,並紀錄產蛋性狀資料(採食量、產蛋率、蛋重、死亡率等)。結果顯示,添加楝科植物葉片粉末於產蛋雞飼料中可有效降低雞蛋蛋黃內膽固醇並於添加前二個月之效果最佳。中劑量添加(C)組之平均蛋重顯著較其他處理組為輕(P<0.05),隻舍產蛋率及隻日產蛋率則顯著較其他處理組為高(P<0.05)。平均飼料採食量、蛋黃係數與蛋白豪氏單位於各處理組間無顯著差異。未添加楝科植物葉片粉末(A)組之蛋黃顏色a值、b值、蛋黃顏色扇形比色卡評分及蛋殼顏色a值均顯著低於其他處理組(P<0.05),蛋殼顏色L值則顯著高於其他試驗處理組(P<0.05)。此結果有利於特色化雞蛋產品生產,建議於產蛋期飼料中添加高劑量之楝科植物葉片粉末以批次生產方式(餵飼2個月後换下一批雞方式),生產低膽固醇雞蛋,或以高劑量添加(D)組及低劑量添加(B)組以批次生產方式(餵飼1個月後换下一批雞方式),生產低膽固醇與低脂肪含量及高蛋白質含量之雞蛋,或以中劑量添加(C)組進行整期之低膽固醇低雞蛋生產,作為產品區別化並可增加雞蛋產品食用價值。七、「利用楝科(Meliaceae)植物葉片粉末降低肉豬背脂厚度及提升瘦肉率之效果評估」 本試驗於生長肥育期之肉豬飼料中,添加不同量之楝科植物葉片粉末,以取代合成化學藥品或其他飼料添加劑,調查各分組之生長性能、屠體性狀、肌肉組成、血液生化值及感官品評等,期望能在維持豬隻正常生長性能下,降低其體脂率(背脂厚度)或肌肉之膽固醇含量,以提供國人健康安全之食用豬肉。試驗結果顯示,添加楝科植物對肉豬之體增重、飼料採食量、飼料轉換率、屠宰率、瘦肉率、背脂厚度、腰眼面積、大里肌肉色澤及肌肉組成份等並無顯著影響。但中高劑量添加(C)組之腹脂率顯著低於對照(E)組(P<0.05),且低劑量添加(A)組之肌肉脂肪含量有較高劑量添加(D)組及對照(E)組低之趨勢(P<0.10),灰分含量有較對照(E)組高之趨勢(P<0.10)。水煮大里肌肉之感官品評結果顯示,添加楝科植物低劑量~中高劑量(A、B、C)組之整體接受度顯著較高劑量(D)及對照組(E)佳(P<0.05)。在血液生化值部份,低劑量添加組~中高劑量添加(A、B、C)組之血清GLU及ALKP濃度顯著較高劑量(D)及對照組(E)低(P<0.05)。試驗結果雖未見預期降低背脂厚度之成效,但未來可朝楝科植物應用於肝臟保健功能方面之研究,期許有更佳之成果。八、「牛糞擠壓脫水設備開發與應用」 本研究之目的係開發新型之牛糞擠壓脫水設備,解決牛糞高含水率問題。試驗採用刮糞式牛舍之牛糞,收集測定新鮮牛糞之含水率及砂石含量以及開發建造新式高效率牛糞擠壓脫水機。試驗結果顯示,刮糞式牛舍刮出之牛糞含水率平均在84-85%間,牛糞便中含砂石量以有運動場之牛舍含量較高,在雨天可高達10%以上。新式牛糞擠壓機已設計完成,但經多次修改,目前加緊趕製中。九、「利用家禽機械去骨肉開發禽肉乾」 本試驗應用機械骨肉分離機之擠壓方式而得禽肉漿,與年老禽肉開發高附加價值之禽肉乾,以降低肉乾之生產成本,且為熟齡家禽尋找出路,擴大年老禽肉之利用性,共開發原味及碳烤五香口味兩種禽肉乾。因產品含骨渣,其鈣含量約為一般市售肉乾產品的10倍。產品於常溫下保存6個月,其水活性值約0.76,氧化酸敗值(TBA value)為0.32mg/kg,總生菌數為55cfu/g,顯示產品保存性極佳。經深具市場經驗的業務人員品評結果色澤之穩定性及風味良好,深具商品化價值。十、「鹿肉乾及煙燻鹿腿之製造」 本試驗在於開發鹿肉乾及煙燻鹿腿產品及測定製品於儲存期間品質變化,測定包括化學特性(水分、粗蛋白質、粗脂肪、灰分及氧化酸敗值)、物理性狀(水活性、色澤、截切值)、微生物測定(黴菌)及感官品評。十一、「調味濃湯之產製」 本試驗應用油雞或醉雞腿剁下之骨頭或剝肉後之雞骨架作為調味高湯之原料,現已開發原味、蔬菜口味兩種以及四物、養生藥膳兩種藥膳濃縮高湯以因應市場需求,亦為產品副產物擴大其利用性。因原料雞骨含食鹽,濃縮高湯產品的含鹽量約為2%,具有良好的保存效果。目前原味高湯於3℃下保存6個月,其總生菌數約為1.9×105 cfu/g,四物口味高湯於-20℃下保存6個月,其總生菌數則約為2.0×101 cfu/g,顯示產品經過殺菌後冷藏時約可保存半年,在冷凍下,可保存長達一年以上。開發之濃湯可利用於拉麵、牛肉麵、火鍋,而四物及養生藥膳高湯可配合畜禽肉製成四物雞、羊肉爐等藥膳湯底,所開發之各式高湯於客戶端試用反應頗佳,頗具商品化價值。十二、「水簾式蛋鴨舍飼養模式之應用」 本研究旨在應用水簾式蛋鴨舍飼養模式在商業生產上,以降低蛋鴨熱季熱緊迫。菜鴨分別飼養於水簾式與傳統式鴨舍,試驗期間除收集產蛋率、體重、蛋重及蛋殼強度等資料外,亦測定鴨舍之溫度、濕度、風速及光照等環境參數。試驗結果顯示:由於水簾式鴨舍之鴨隻飼養密度高於傳統式鴨舍者,水簾式鴨舍之鴨隻產蛋表現略低於傳統式鴨舍者,但其產蛋表現較為穩定,在體重方面則略較傳統式鴨舍之鴨隻者為輕。在熱季時水簾式鴨舍之鴨隻有較佳的蛋殼品質及較低的死亡率。 |
計畫年度98 |
計畫類別科技 |
計畫名稱農業科技產學研合作研發之研究 |
計畫編號98農科-5.4.2-畜-L1(Z) |
計畫屬性科學技術類 |
研究性質應用研究 |
研究方法合作研究 |
研究領域畜牧獸醫類 |
研究目的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
主管機關農委會畜產試驗所 |
執行機關農委會畜產試驗所 |
計畫主持人陳翠妙 |
中央款8316000 |
配合款924000 |
計畫總經費9240000 |
執行成果摘要「農業科技產學研合作研發之研究」之中文摘要:一、「台灣水鹿精液冷凍保存技術之建立」 本計畫之目的在開創台灣養鹿產業人工授精與精液交易流通新興市場,促成水鹿人工授精普及化,建立台灣地區養鹿業者對人工生殖科技新思維,藉以提昇鹿產業競爭力。產茸量80台兩以上性成熟公水鹿6頭採茸後,完成隔離飼養,於98年6-10月間完成採精作業,並作精液性狀測定;其中6頭達到冷凍保存標準(活力4以上、存活率80%以上),共計製作冷凍精液228劑。本年度30頭母台灣水鹿完成直腸觸診後,進行CIDR發情同期化調控,其中21頭完整處理如期發情並完成人工授精;發情配種率為70%(21/30)。採用97年試驗結果最佳之Tes-蛋黃-甘油稀釋精液組(TYG6組)冷凍保存精液稀釋劑,進行單劑人工授精21頭母鹿,經直腸觸診後,其懷孕率為43 ﹪(9/21)。二、「免疫蛋生產技術平台應用--人類單純疱疹二型病毒(HSV-2)特異IgY抗體檢測試紙之開發」 IgY抗體的相關研究在國際間已受到相當的重視;已有許多的報告指出利用IgY抗體應用在臨床化學診斷及免疫學的診斷是可行的,且相較使用哺乳動物的抗體來進行臨床化學診斷或免疫學的診斷,IgY抗體是具優勢。因為在發生學的觀點家禽與人類的演化距離較其他生產抗體的哺乳動物遠,所以以IgY抗體做為診斷試劑是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及可減低偽陽性的發生率的優點。因此,本計畫目的是應用免疫蛋生產技術平台,來進行人類單純疱疹二型病毒(HSV-2) 特異IgY抗體測試紙之開發。三、「密閉式畜禽舍之氨氣與粉塵洗滌設施開發」 於密閉式豬舍安裝洗滌設施,利用控制通風系統設定100%、80%、60%及40%等不同運轉百分比,豬舍內之風速及通風量較未裝設前分別降低0.65、0.79、0.66及0.53 m/s,通風量則降低198、242、200及162 m3/min。洗滌設施在通風系統設定100%、80%、60%及40%運轉時之空塔停留時間分別為0.28、0.32、0.44、0.66 sec。洗滌設施對豬舍散逸之氨氣、粉塵、異味平均去除率為54.2%、81.4%、55.4%,處理前之氨氣、粉塵、異味平均濃度均高於處理後(P<0.01),分別為3.54±2.70 ppm、0.88±0.21 mg/m3、67.2±23.9 及1.57±1.19 ppm、0.14±0.06 mg/m3、34.6±16.5,本試驗之洗滌設施可安裝於密閉式豬舍作為豬舍空氣污染物去除之方式。四、「紅麴貢丸之開發」 本試驗目的為探討不同劑量紅麴粉添加對紅麴貢丸於-18℃儲存期間產品品質之影響。試驗以豬瘦肉及肥肉為主,且在製作過程中分別添加0%、0.3%、0.6%及0.9%紅麴粉共四個處理組,將製作完成之貢丸進行凍存試驗四個月。在貯存期間之第0、2及4個月進行產品品質測定。試驗結果:在總生菌數方面,發現在貯存期間總生菌數有遞減之趨勢,且所有總生菌數均僅達1 log CFU/g。在Monacolin K含量方面,以添加0.9%紅麴粉之處理組其Monacolin K含量顯著較其他處理組高。在官能品評方面,可發現紅麴貢丸產品在凍藏四個月後之總體接受性均在4分以上,此表示消費者普遍可接受紅麴貢丸產品。五、「調配複方中草藥防治乳房炎技術」 完成26頭牛之試驗,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13頭,試驗組每日餵食複方中草藥220公克/頭,連續服用14天,對照組不餵食複方中草藥。試驗前後測其生乳之病原菌、生菌數及體細胞數。結果顯示檢出有大腸桿菌(E. coli)及乳房鏈球菌(Streptococcus uberis)感染之試驗牛,使用本複方中草藥後,其生菌數( cfu/ml )從平均 2.1 ± 1.3 × 104降至0.4 ± 0.1 × 104,對照組則為2.3 ± 1.1 × 104 升至2.7 ± 1.5 × 104。體細胞數( 104/ml )試驗組從平均 256.1 ± 456.0降至34.2 ± 76.4,對照組則為68.8 ± 26.5 升至166.8 ± 324.6。有臨床症狀牛隻:泌乳牛12頭,試驗組與對照組各6頭,試驗組每日餵食複方中草藥250公克/頭,連續服用14天,對照組不餵食複方中草藥。結果顯示,在生乳病原菌方面,檢出有大腸桿菌、異乳鏈球菌及乳房鏈球菌,使用B複方中草藥後,其生菌數( cfu/ml )從平均 12.4 ± 1.6 × 104降至8.9 ± 1.1 × 104,對照組則為12.3 ± 2.1 × 104 升至12.7± 1.8 × 104。體細胞數( 104/ml )試驗組從平均 975.5 ± 450.6降至798.0 ± 948.0,對照組則為1094.8 ± 589.9升至1963.0 ± 1638.8。六、「利用楝科(Meliaceae)植物葉片粉末以改變雞蛋組成之效果評估」 本試驗於褐殼蛋雞之產蛋期飼料中添加不同劑量之楝科植物葉片粉末,期能在不影響蛋雞產蛋性能及健康狀況下,達到降低雞蛋中膽固醇及脂肪含量之效果,以利未來推廣高價值區隔化之雞蛋產品,並提供符合健康飲食觀念的雞蛋食品。本試驗選用褐殼蛋雞ISA商業品系160隻,試驗分為四處理組,每處理二重覆,每組蛋雞共40隻。於19週齡試驗開始,於飼料中添加低(B)、中(C)及高(D)劑量之楝科植物葉片粉末,並以未添加為對照(A)組,試驗進行至產蛋10月齡。自產蛋率達5%之日起每個月進行雞蛋組成(蛋白蛋白質含量及蛋黃蛋白質、脂肪、膽固醇含量)、雞蛋品質(蛋殼強度、蛋殼厚度、蛋黃係數、蛋白豪氏單位)、雞蛋內容物(蛋白比例、蛋黃比例、蛋殼比例)、蛋殼顏色、蛋黃顏色、蛋形指數及蛋雞血液生化值等測定,並紀錄產蛋性狀資料(採食量、產蛋率、蛋重、死亡率等)。結果顯示,添加楝科植物葉片粉末於產蛋雞飼料中可有效降低雞蛋蛋黃內膽固醇並於添加前二個月之效果最佳。中劑量添加(C)組之平均蛋重顯著較其他處理組為輕(P<0.05),隻舍產蛋率及隻日產蛋率則顯著較其他處理組為高(P<0.05)。平均飼料採食量、蛋黃係數與蛋白豪氏單位於各處理組間無顯著差異。未添加楝科植物葉片粉末(A)組之蛋黃顏色a值、b值、蛋黃顏色扇形比色卡評分及蛋殼顏色a值均顯著低於其他處理組(P<0.05),蛋殼顏色L值則顯著高於其他試驗處理組(P<0.05)。此結果有利於特色化雞蛋產品生產,建議於產蛋期飼料中添加高劑量之楝科植物葉片粉末以批次生產方式(餵飼2個月後换下一批雞方式),生產低膽固醇雞蛋,或以高劑量添加(D)組及低劑量添加(B)組以批次生產方式(餵飼1個月後换下一批雞方式),生產低膽固醇與低脂肪含量及高蛋白質含量之雞蛋,或以中劑量添加(C)組進行整期之低膽固醇低雞蛋生產,作為產品區別化並可增加雞蛋產品食用價值。七、「利用楝科(Meliaceae)植物葉片粉末降低肉豬背脂厚度及提升瘦肉率之效果評估」 本試驗於生長肥育期之肉豬飼料中,添加不同量之楝科植物葉片粉末,以取代合成化學藥品或其他飼料添加劑,調查各分組之生長性能、屠體性狀、肌肉組成、血液生化值及感官品評等,期望能在維持豬隻正常生長性能下,降低其體脂率(背脂厚度)或肌肉之膽固醇含量,以提供國人健康安全之食用豬肉。試驗結果顯示,添加楝科植物對肉豬之體增重、飼料採食量、飼料轉換率、屠宰率、瘦肉率、背脂厚度、腰眼面積、大里肌肉色澤及肌肉組成份等並無顯著影響。但中高劑量添加(C)組之腹脂率顯著低於對照(E)組(P<0.05),且低劑量添加(A)組之肌肉脂肪含量有較高劑量添加(D)組及對照(E)組低之趨勢(P<0.10),灰分含量有較對照(E)組高之趨勢(P<0.10)。水煮大里肌肉之感官品評結果顯示,添加楝科植物低劑量~中高劑量(A、B、C)組之整體接受度顯著較高劑量(D)及對照組(E)佳(P<0.05)。在血液生化值部份,低劑量添加組~中高劑量添加(A、B、C)組之血清GLU及ALKP濃度顯著較高劑量(D)及對照組(E)低(P<0.05)。試驗結果雖未見預期降低背脂厚度之成效,但未來可朝楝科植物應用於肝臟保健功能方面之研究,期許有更佳之成果。八、「牛糞擠壓脫水設備開發與應用」 本研究之目的係開發新型之牛糞擠壓脫水設備,解決牛糞高含水率問題。試驗採用刮糞式牛舍之牛糞,收集測定新鮮牛糞之含水率及砂石含量以及開發建造新式高效率牛糞擠壓脫水機。試驗結果顯示,刮糞式牛舍刮出之牛糞含水率平均在84-85%間,牛糞便中含砂石量以有運動場之牛舍含量較高,在雨天可高達10%以上。新式牛糞擠壓機已設計完成,但經多次修改,目前加緊趕製中。九、「利用家禽機械去骨肉開發禽肉乾」 本試驗應用機械骨肉分離機之擠壓方式而得禽肉漿,與年老禽肉開發高附加價值之禽肉乾,以降低肉乾之生產成本,且為熟齡家禽尋找出路,擴大年老禽肉之利用性,共開發原味及碳烤五香口味兩種禽肉乾。因產品含骨渣,其鈣含量約為一般市售肉乾產品的10倍。產品於常溫下保存6個月,其水活性值約0.76,氧化酸敗值(TBA value)為0.32mg/kg,總生菌數為55cfu/g,顯示產品保存性極佳。經深具市場經驗的業務人員品評結果色澤之穩定性及風味良好,深具商品化價值。十、「鹿肉乾及煙燻鹿腿之製造」 本試驗在於開發鹿肉乾及煙燻鹿腿產品及測定製品於儲存期間品質變化,測定包括化學特性(水分、粗蛋白質、粗脂肪、灰分及氧化酸敗值)、物理性狀(水活性、色澤、截切值)、微生物測定(黴菌)及感官品評。十一、「調味濃湯之產製」 本試驗應用油雞或醉雞腿剁下之骨頭或剝肉後之雞骨架作為調味高湯之原料,現已開發原味、蔬菜口味兩種以及四物、養生藥膳兩種藥膳濃縮高湯以因應市場需求,亦為產品副產物擴大其利用性。因原料雞骨含食鹽,濃縮高湯產品的含鹽量約為2%,具有良好的保存效果。目前原味高湯於3℃下保存6個月,其總生菌數約為1.9×105 cfu/g,四物口味高湯於-20℃下保存6個月,其總生菌數則約為2.0×101 cfu/g,顯示產品經過殺菌後冷藏時約可保存半年,在冷凍下,可保存長達一年以上。開發之濃湯可利用於拉麵、牛肉麵、火鍋,而四物及養生藥膳高湯可配合畜禽肉製成四物雞、羊肉爐等藥膳湯底,所開發之各式高湯於客戶端試用反應頗佳,頗具商品化價值。十二、「水簾式蛋鴨舍飼養模式之應用」 本研究旨在應用水簾式蛋鴨舍飼養模式在商業生產上,以降低蛋鴨熱季熱緊迫。菜鴨分別飼養於水簾式與傳統式鴨舍,試驗期間除收集產蛋率、體重、蛋重及蛋殼強度等資料外,亦測定鴨舍之溫度、濕度、風速及光照等環境參數。試驗結果顯示:由於水簾式鴨舍之鴨隻飼養密度高於傳統式鴨舍者,水簾式鴨舍之鴨隻產蛋表現略低於傳統式鴨舍者,但其產蛋表現較為穩定,在體重方面則略較傳統式鴨舍之鴨隻者為輕。在熱季時水簾式鴨舍之鴨隻有較佳的蛋殼品質及較低的死亡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