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新品種選育、鑑定及機能性品種開發利用
- 農業科技計畫 @ 農業部
計畫名稱茶樹新品種選育、鑑定及機能性品種開發利用的計畫主持人是邱垂豐, 執行機關是農委會茶業改良場, 研究領域是農藝類, 研究性質是應用研究, 計畫編號是98農科-4.2.1-茶-T2(Z), 研究目的是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中央款是16580000, 配合款是0, 計畫總經費是16580000, 執行成果摘要是「茶樹新品種選育、鑑定及機能性品種開發利用」之中文摘要:一、「茶樹新品種選育」 完成雜交四組合,每組合雜交700朵花,平均結實率6.7%。97年優良單株選拔試驗,幼木年度存活率為96.3%且完成部分農藝性狀調查工作。94年選育適製低海拔高香氣品系比較,產量比較以B、D、G、I品系較高差異達....
計畫年度 | 98 |
計畫類別 | 科技 |
計畫名稱 | 茶樹新品種選育、鑑定及機能性品種開發利用 |
計畫編號 | 98農科-4.2.1-茶-T2(Z) |
計畫屬性 | 科學技術類 |
研究性質 | 應用研究 |
研究方法 | 自行研究 |
研究領域 | 農藝類 |
研究目的 | 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
主管機關 | 農委會茶業改良場 |
執行機關 | 農委會茶業改良場 |
計畫主持人 | 邱垂豐 |
中央款 | 16580000 |
配合款 | 0 |
計畫總經費 | 16580000 |
執行成果摘要 | 「茶樹新品種選育、鑑定及機能性品種開發利用」之中文摘要:一、「茶樹新品種選育」 完成雜交四組合,每組合雜交700朵花,平均結實率6.7%。97年優良單株選拔試驗,幼木年度存活率為96.3%且完成部分農藝性狀調查工作。94年選育適製低海拔高香氣品系比較,產量比較以B、D、G、I品系較高差異達顯著,製茶香氣及滋味品質以A、D、F、K四品系香氣及滋味較佳,病蟲害發生輕微,顯示新品系有極佳潛力。96年選育具低海拔高香氣品系比較,幼木年度生育良好,調查存活率100%,完成部分農藝性狀調查工作。二、「小葉種茶菁成熟度對紅茶品質之影響」 本研究以四季春、臺茶12號及臺茶13號之夏季和秋季茶菁為材料,依據不同茶菁成熟度分為90%以上含有心芽、70-80%含有心芽,20-30%為對口芽及50%含有心芽,50%為對口芽三種採摘時期。分別將不同季節和採摘期之三品種小葉種茶菁製成傳統條型紅茶。在茶葉品質官能品評綜合評分中,無論夏茶或秋茶,四季春及臺茶12號皆以茶菁成熟度90%以上含有心芽之總分為最高;其次為70-80%含有心芽,20-30%為對口芽;最後為50%含有心芽,50%為對口芽。心芽百分比在70%以上品質較佳,具有顯著性差異。而在各化學成分分析中,三品種之夏、秋茶的總可溶分、咖啡因及游離胺基酸隨心芽百分比越低而有下降的趨勢;總兒茶素、總多元酚及DPPH清除自由基能力則無顯著性差異。綜合茶葉品質官能品評及化學成分統計結果,將小葉種茶菁成熟度標準訂定於70%以上含有心芽所製得之紅茶品質較佳。三、「茶園忌避植物之篩選與應用」 針對茶園間常發生病蟲害種類篩選合適於茶園栽培管理之忌避植物。本年度選取薰衣草、到手香、萬壽菊、苦艾草、香冠柏、普列薄荷、銀百里香及迷迭香等八種忌避植物種植於茶樹行間,調查各種忌避植物生育情形、對茶樹病蟲害的影響。選栽忌避作物種類中以香冠柏較適於種植於遮蔽較少之茶樹行間(幼木茶園),其餘忌避植物皆適合種植於遮蔽較多之茶樹行間(成木茶園)。合適於茶樹行間種植並且便於茶樹栽培管理之忌避作物種類經篩選為普列薄荷。四、「大葉種茶樹品種春冬茶適製綠茶之研究」 大葉種茶樹春冬茶適製綠茶之研究,試驗品種為台茶1號、台茶8號、台茶18號及台茶21號。對照組為台茶12號及青心甘仔。由官能品評顯示在春茶方面台茶1號(72分)較適合製作成綠茶,和碧螺春(75分)無顯著性差異。另在冬茶方面台茶1號(79分)及台茶21號(76分)較適合製作成綠茶,和碧螺春(84分)無顯著性差異,其中大葉種冬茶比春茶適合製作綠茶,因冬茶官能品評分數皆比春茶高。再進一步分析其其化學成分含量,其化學成分含量大葉種比小葉種高,此外,大葉種春茶化學成分含量比冬茶高。冬茶製成的綠茶其分數比春茶高,苦澀味較少,其原因可能是氣溫低茶樹累積乾物質的速度低造成,所以大葉種冬茶比春茶適合製作綠茶,在化學成分分析方面,發現大葉種的總多元酚及兒茶素的含量都比小葉種高未來可著手在製茶過程中研究,例如萎凋程度的不同,來去除其苦澀味,另一方面可著手在大葉種的抗氧化能力及兒茶素的種類上做進一步的分析,以提高大葉種綠茶的附加價值。五、「茶樹新品種DNA分子鑑定技術之研究」 本研究主要為開發兩個台灣茶樹新品種~台茶19號及台茶20號的品種鑑定技術,以做為茶樹種苗及成茶品種鑑定之工具,可提供在侵權疑慮時,有相關科學數據可供判斷及鑑識之用。在茶樹種苗的品種鑑定上,找到4條ISSR引子即可有效鑑別10個台灣主要茶樹栽培種。在成茶樣品的鑑定上,根據茶樹EST資料庫中,得到13組具有DNA序列多型性的區域(包括單一核甘酸變異或插入-缺失變異)後,根據這些區域重新設計品種專一性引子,並針對單一核甘酸變異位置發展PCR-RFLP分子標誌,結果共得到7組符合預期品種分群的專一性引子及6組PCR-RFLP分子標誌,利用其中一組PCR-RFLP分子標誌(ZF-HphI)來測試成茶樣品品種鑑定的鑑定力,結果綠茶及部分發酵茶類樣品的酶切結果與鮮葉樣品一致,說明PCR-RFLP分子標誌應可做為鑑別台灣主要成茶品種的有效工具。六、「茶園鄰園污染問題調查及防範措施可行性評估」 利用高壓動力噴霧機搭配單孔圓錐噴嘴和低飛散型噴嘴進室內模擬試驗,風向和噴灑距離垂直情況下,無風時,水滴飛散不超過2公尺;風速大於0.6-1m/s時,距離2公尺處,測得的水滴粒徑,以低飛散型噴嘴較大,且在噴灑距離4公尺內所測得的水滴密度較低,水滴密度隨著風速增加而增加;然而,在風速2-2.5m/s情況下,距離6公尺處所測得之水滴密度亦已很低。田間試驗結果顯示,單孔圓錐噴嘴,在風速0.9-1.2m/s時距離 0.9公尺時所測得水滴平均密度,每平方公分水滴平均密度高於低飛散型噴嘴131 droplets/cm。高莖作物檳榔田間藥劑噴灑時,可影響距離達12公尺。七、「紅茶優良品系之選育及其製茶技術之研究」 本年(98年)入選之紅茶單株個體有100株,春茶自三月下旬開始採茶,至九月下旬茶季結束共採茶5-8次,個體間產量及採摘週期差異明顯,依據本年調查,再淘汰三分之一個體,其餘個體於99年度再繼續進行選拔工作,逐年汰選出優良單株,並探討各單株個體農藝性狀及製茶品質之穏定性,以做為日後選種命名或進入品種園當作種原庫之參考。 茶園病蟲害防治以非農藥防治為主,年防治2-3次。本年度因氣候關係,產季提早一個月左右結束,本年度單株產量從三月下旬至九月下旬為止,總產量達1000公克以上有3株(採摘標準為一心二葉),產量800-1000公克的有17株;總產量達500克以上的共有55株。完成部分春茶茶樣品評,品評總分達65分以上(含)有9個,60分以上(含)共有42個,其餘茶樣待品評中。年底預定進行單株個體剪枝前後茶樹冠(幅)及樹高的調查。八、「紅烏龍產製技術之研究」 紅烏龍試驗製茶官能品評結果無論夏季或秋季都以製程處理二所獲得之分數最佳(夏季70.34 ,秋季66.67),製程處理一在兒茶素含量部分明顯異於製程處理二及製程處理三,其差異性可能來自於發酵處理過程之有無,水色在L值、A值部分三種製程處理間皆有顯著差異性,另依據蔡(2009)之實驗數據顯示,紅烏龍茶之水色b值(53.51 ± 1.16)介於紅茶(64.92 ± 4.51)與東方美人茶(34.45± 0.66)之間。九、「鹿谷茶區更新茶園適栽品種之研究」 鹿谷茶區現有茶樹青心烏龍品種對環境之抵抗力較弱,極易衰老,又加上土壤及施肥習慣未加以適當改良,更新成果不佳,為挽回鹿谷茶樹生機,本試驗擬於主要優良栽培品種中,選出適於鹿谷茶區更新栽培品種,提供茶農更新時參考。試驗以逢機設計方式,栽培青心大冇、嫁接青心烏龍、台茶18號、台茶19號、台茶20號等五品種,經定植三年後調查樹冠高、樹冠高、抗病蟲害、百芽重等農藝性狀。其中抗病害以、台茶18號較強,抗蟲性則各品種間差異不大;樹冠高以台茶18號最高;樹冠寬以台茶20號為最寬;百芽重則以台茶18號為最重。初期評估,茶樹新品牌台茶19、20號性狀表現良好,可作為鹿谷茶區更新品種之參考。十、「茶樹分子遺傳圖譜之建構及應用」 利用茶樹小葉種與大葉種的雜交後裔,期望由親緣關係較遠緣的品種相互雜交,能得到更多遺傳變異,以利多型性分子標誌的篩選及遺傳圖譜的建構,未來可應用於茶樹不易評估的性狀相結合,可達成不受環境因子而影響選拔的成效外,尚有在早期選種的優勢,可減少育種時間,提高育種的效率。分離族群的材料是利用茶業改良場的人工雜交組合:♀台茶19號×♂台茶8號之F1後裔113株單株進行試驗。本年度初步篩選到93個顯性分子標誌(21個ISSR分子標誌及72個RAPD分子標誌)與5個共顯性分子標誌,但多型性分子標誌數量仍顯不足,因此,本試驗將於明年度持續篩選具有多型性的分子標誌,以建構完整的遺傳圖譜供後續試驗應用。十一、「冬片茶產製技術之研究」 冬片茶茶菁產量 ,其灌溉和對照分別是29.82和 20.71 (g/900cm2),灌溉比對照增加約40%,另在茶芽數量方面灌溉和對照分別為70.30和53.60(個/900cm2),灌溉比對照組增加約30%,另百芽重方面灌溉和對照分別是130.88和120.16(g),灌溉比對照增加約9%;在農藝性狀方面,第一和第二節的節間徑與節間長、第二葉的葉長和葉面積及第三葉葉厚,灌溉比對照組的大。冬片茶灌溉處理對冬片茶化學成分 ,可溶分、咖啡因及總游離氨基酸含量處理間無顯著性差異,但皆以灌溉較高,其中總多元酚及總兒茶素達顯著性差異,總兒茶素為灌溉處理較高,而總多元酚為對照組較高,冬片茶灌溉處理光合作用,qP、ETR和Yield隨著乾旱越嚴重,在PAR越大而越小,表示光化學能力越弱,qN和qP相反,qP隨著乾旱越嚴重,在PAR越大而越大,表示植物體內有越多的過多光要去消散,和qP、ETR和Yield的趨勢相呼應,顯示植物體內正遭受不可回復的傷害。十二、「台灣山茶之開發與利用」 本研究係以台東分場搜集的台灣山茶為試驗材料,建立台灣山茶不同茶類適製性及各項成分分析資料,做為茶樹育種資源及特色茶開發與利用之參考。試驗調查的台灣山茶包括眉原山茶、德化社山茶、鳳凰山茶、龍頭山茶、樂野山茶、南鳳山茶、鳴海山茶、永康山茶、水井山茶與瀨頭山茶,對照品種為台茶8號及台茶18號。試驗調查分析項目為芽葉性狀、製茶品質及主要化學成分含量。試驗調查結果顯示德化社山茶及永康山茶具有生長勢強,茶樹冠面寬廣,萌芽密度高的特性,適製綠茶及紅茶。而且永康山茶具有可溶糖含量較高及咖啡因含量較低的種源特性,其香菇鮮味在每次製茶能穩定的呈現出來,且滋味濃烈特殊,因而能與其他台灣山茶有所區別。永康山茶披針形與橢圓形之芽葉性狀有顯著的差異,以致影響綠茶、包種茶及紅茶的品質而呈現不同的變化。十三、「夏季小葉種茶菁原料研製高級紅茶之研究」 台灣主要栽種小葉種茶樹在春、秋及冬季採摘時,主要是製造包種茶或烏龍茶為主;夏季採摘之茶菁若製成包種茶則滋味苦澀、香氣不揚,茶農大致上不採收而作為留養枝條、培養樹勢;但相對地,紅茶須夏季採摘之茶菁製造所獲得的品質為最佳。本年度(98)已完成不同地區及高低海拔,小葉種青心烏龍、台茶1號、台茶12號、台茶20號、大冇等品種,進行不同製程與海拔高度處理及化學分析與感官品評工作。傳統處理的台茶1號,在化學分析上發現,不論在多元酚、可溶份、水色、茶黃質、茶紅質、明亮度皆有不錯的表現;在官能品評上,傳統處理台茶1號滋味較強,可能其父本為大葉種’Kyang”有關;若以攪拌處理其茶紅質、香氣及水色會有明顯增加。採摘在中海拔瑞里地區青心烏龍,研製紅茶試驗發現,在官能品評上,其滋味、香氣、活性、明亮度明顯高於其他高海拔品種;化學分析上其水色、茶黃質、茶紅質、明亮度皆有不錯的表現。台茶12號則在總游離胺基酸項目上有明顯高其他品種,但其他品種間海拔高度對於可溶份影響並不顯著。經本試驗研究,建議北部低海拔地區,以台茶1號傳統製程處理;中部中海拔地區,以青心烏龍進行傳統製程處理,作為夏季小葉種茶菁研製紅茶品種選擇之參考。 |
計畫年度98 |
計畫類別科技 |
計畫名稱茶樹新品種選育、鑑定及機能性品種開發利用 |
計畫編號98農科-4.2.1-茶-T2(Z) |
計畫屬性科學技術類 |
研究性質應用研究 |
研究方法自行研究 |
研究領域農藝類 |
研究目的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
主管機關農委會茶業改良場 |
執行機關農委會茶業改良場 |
計畫主持人邱垂豐 |
中央款16580000 |
配合款0 |
計畫總經費16580000 |
執行成果摘要「茶樹新品種選育、鑑定及機能性品種開發利用」之中文摘要:一、「茶樹新品種選育」 完成雜交四組合,每組合雜交700朵花,平均結實率6.7%。97年優良單株選拔試驗,幼木年度存活率為96.3%且完成部分農藝性狀調查工作。94年選育適製低海拔高香氣品系比較,產量比較以B、D、G、I品系較高差異達顯著,製茶香氣及滋味品質以A、D、F、K四品系香氣及滋味較佳,病蟲害發生輕微,顯示新品系有極佳潛力。96年選育具低海拔高香氣品系比較,幼木年度生育良好,調查存活率100%,完成部分農藝性狀調查工作。二、「小葉種茶菁成熟度對紅茶品質之影響」 本研究以四季春、臺茶12號及臺茶13號之夏季和秋季茶菁為材料,依據不同茶菁成熟度分為90%以上含有心芽、70-80%含有心芽,20-30%為對口芽及50%含有心芽,50%為對口芽三種採摘時期。分別將不同季節和採摘期之三品種小葉種茶菁製成傳統條型紅茶。在茶葉品質官能品評綜合評分中,無論夏茶或秋茶,四季春及臺茶12號皆以茶菁成熟度90%以上含有心芽之總分為最高;其次為70-80%含有心芽,20-30%為對口芽;最後為50%含有心芽,50%為對口芽。心芽百分比在70%以上品質較佳,具有顯著性差異。而在各化學成分分析中,三品種之夏、秋茶的總可溶分、咖啡因及游離胺基酸隨心芽百分比越低而有下降的趨勢;總兒茶素、總多元酚及DPPH清除自由基能力則無顯著性差異。綜合茶葉品質官能品評及化學成分統計結果,將小葉種茶菁成熟度標準訂定於70%以上含有心芽所製得之紅茶品質較佳。三、「茶園忌避植物之篩選與應用」 針對茶園間常發生病蟲害種類篩選合適於茶園栽培管理之忌避植物。本年度選取薰衣草、到手香、萬壽菊、苦艾草、香冠柏、普列薄荷、銀百里香及迷迭香等八種忌避植物種植於茶樹行間,調查各種忌避植物生育情形、對茶樹病蟲害的影響。選栽忌避作物種類中以香冠柏較適於種植於遮蔽較少之茶樹行間(幼木茶園),其餘忌避植物皆適合種植於遮蔽較多之茶樹行間(成木茶園)。合適於茶樹行間種植並且便於茶樹栽培管理之忌避作物種類經篩選為普列薄荷。四、「大葉種茶樹品種春冬茶適製綠茶之研究」 大葉種茶樹春冬茶適製綠茶之研究,試驗品種為台茶1號、台茶8號、台茶18號及台茶21號。對照組為台茶12號及青心甘仔。由官能品評顯示在春茶方面台茶1號(72分)較適合製作成綠茶,和碧螺春(75分)無顯著性差異。另在冬茶方面台茶1號(79分)及台茶21號(76分)較適合製作成綠茶,和碧螺春(84分)無顯著性差異,其中大葉種冬茶比春茶適合製作綠茶,因冬茶官能品評分數皆比春茶高。再進一步分析其其化學成分含量,其化學成分含量大葉種比小葉種高,此外,大葉種春茶化學成分含量比冬茶高。冬茶製成的綠茶其分數比春茶高,苦澀味較少,其原因可能是氣溫低茶樹累積乾物質的速度低造成,所以大葉種冬茶比春茶適合製作綠茶,在化學成分分析方面,發現大葉種的總多元酚及兒茶素的含量都比小葉種高未來可著手在製茶過程中研究,例如萎凋程度的不同,來去除其苦澀味,另一方面可著手在大葉種的抗氧化能力及兒茶素的種類上做進一步的分析,以提高大葉種綠茶的附加價值。五、「茶樹新品種DNA分子鑑定技術之研究」 本研究主要為開發兩個台灣茶樹新品種~台茶19號及台茶20號的品種鑑定技術,以做為茶樹種苗及成茶品種鑑定之工具,可提供在侵權疑慮時,有相關科學數據可供判斷及鑑識之用。在茶樹種苗的品種鑑定上,找到4條ISSR引子即可有效鑑別10個台灣主要茶樹栽培種。在成茶樣品的鑑定上,根據茶樹EST資料庫中,得到13組具有DNA序列多型性的區域(包括單一核甘酸變異或插入-缺失變異)後,根據這些區域重新設計品種專一性引子,並針對單一核甘酸變異位置發展PCR-RFLP分子標誌,結果共得到7組符合預期品種分群的專一性引子及6組PCR-RFLP分子標誌,利用其中一組PCR-RFLP分子標誌(ZF-HphI)來測試成茶樣品品種鑑定的鑑定力,結果綠茶及部分發酵茶類樣品的酶切結果與鮮葉樣品一致,說明PCR-RFLP分子標誌應可做為鑑別台灣主要成茶品種的有效工具。六、「茶園鄰園污染問題調查及防範措施可行性評估」 利用高壓動力噴霧機搭配單孔圓錐噴嘴和低飛散型噴嘴進室內模擬試驗,風向和噴灑距離垂直情況下,無風時,水滴飛散不超過2公尺;風速大於0.6-1m/s時,距離2公尺處,測得的水滴粒徑,以低飛散型噴嘴較大,且在噴灑距離4公尺內所測得的水滴密度較低,水滴密度隨著風速增加而增加;然而,在風速2-2.5m/s情況下,距離6公尺處所測得之水滴密度亦已很低。田間試驗結果顯示,單孔圓錐噴嘴,在風速0.9-1.2m/s時距離 0.9公尺時所測得水滴平均密度,每平方公分水滴平均密度高於低飛散型噴嘴131 droplets/cm。高莖作物檳榔田間藥劑噴灑時,可影響距離達12公尺。七、「紅茶優良品系之選育及其製茶技術之研究」 本年(98年)入選之紅茶單株個體有100株,春茶自三月下旬開始採茶,至九月下旬茶季結束共採茶5-8次,個體間產量及採摘週期差異明顯,依據本年調查,再淘汰三分之一個體,其餘個體於99年度再繼續進行選拔工作,逐年汰選出優良單株,並探討各單株個體農藝性狀及製茶品質之穏定性,以做為日後選種命名或進入品種園當作種原庫之參考。 茶園病蟲害防治以非農藥防治為主,年防治2-3次。本年度因氣候關係,產季提早一個月左右結束,本年度單株產量從三月下旬至九月下旬為止,總產量達1000公克以上有3株(採摘標準為一心二葉),產量800-1000公克的有17株;總產量達500克以上的共有55株。完成部分春茶茶樣品評,品評總分達65分以上(含)有9個,60分以上(含)共有42個,其餘茶樣待品評中。年底預定進行單株個體剪枝前後茶樹冠(幅)及樹高的調查。八、「紅烏龍產製技術之研究」 紅烏龍試驗製茶官能品評結果無論夏季或秋季都以製程處理二所獲得之分數最佳(夏季70.34 ,秋季66.67),製程處理一在兒茶素含量部分明顯異於製程處理二及製程處理三,其差異性可能來自於發酵處理過程之有無,水色在L值、A值部分三種製程處理間皆有顯著差異性,另依據蔡(2009)之實驗數據顯示,紅烏龍茶之水色b值(53.51 ± 1.16)介於紅茶(64.92 ± 4.51)與東方美人茶(34.45± 0.66)之間。九、「鹿谷茶區更新茶園適栽品種之研究」 鹿谷茶區現有茶樹青心烏龍品種對環境之抵抗力較弱,極易衰老,又加上土壤及施肥習慣未加以適當改良,更新成果不佳,為挽回鹿谷茶樹生機,本試驗擬於主要優良栽培品種中,選出適於鹿谷茶區更新栽培品種,提供茶農更新時參考。試驗以逢機設計方式,栽培青心大冇、嫁接青心烏龍、台茶18號、台茶19號、台茶20號等五品種,經定植三年後調查樹冠高、樹冠高、抗病蟲害、百芽重等農藝性狀。其中抗病害以、台茶18號較強,抗蟲性則各品種間差異不大;樹冠高以台茶18號最高;樹冠寬以台茶20號為最寬;百芽重則以台茶18號為最重。初期評估,茶樹新品牌台茶19、20號性狀表現良好,可作為鹿谷茶區更新品種之參考。十、「茶樹分子遺傳圖譜之建構及應用」 利用茶樹小葉種與大葉種的雜交後裔,期望由親緣關係較遠緣的品種相互雜交,能得到更多遺傳變異,以利多型性分子標誌的篩選及遺傳圖譜的建構,未來可應用於茶樹不易評估的性狀相結合,可達成不受環境因子而影響選拔的成效外,尚有在早期選種的優勢,可減少育種時間,提高育種的效率。分離族群的材料是利用茶業改良場的人工雜交組合:♀台茶19號×♂台茶8號之F1後裔113株單株進行試驗。本年度初步篩選到93個顯性分子標誌(21個ISSR分子標誌及72個RAPD分子標誌)與5個共顯性分子標誌,但多型性分子標誌數量仍顯不足,因此,本試驗將於明年度持續篩選具有多型性的分子標誌,以建構完整的遺傳圖譜供後續試驗應用。十一、「冬片茶產製技術之研究」 冬片茶茶菁產量 ,其灌溉和對照分別是29.82和 20.71 (g/900cm2),灌溉比對照增加約40%,另在茶芽數量方面灌溉和對照分別為70.30和53.60(個/900cm2),灌溉比對照組增加約30%,另百芽重方面灌溉和對照分別是130.88和120.16(g),灌溉比對照增加約9%;在農藝性狀方面,第一和第二節的節間徑與節間長、第二葉的葉長和葉面積及第三葉葉厚,灌溉比對照組的大。冬片茶灌溉處理對冬片茶化學成分 ,可溶分、咖啡因及總游離氨基酸含量處理間無顯著性差異,但皆以灌溉較高,其中總多元酚及總兒茶素達顯著性差異,總兒茶素為灌溉處理較高,而總多元酚為對照組較高,冬片茶灌溉處理光合作用,qP、ETR和Yield隨著乾旱越嚴重,在PAR越大而越小,表示光化學能力越弱,qN和qP相反,qP隨著乾旱越嚴重,在PAR越大而越大,表示植物體內有越多的過多光要去消散,和qP、ETR和Yield的趨勢相呼應,顯示植物體內正遭受不可回復的傷害。十二、「台灣山茶之開發與利用」 本研究係以台東分場搜集的台灣山茶為試驗材料,建立台灣山茶不同茶類適製性及各項成分分析資料,做為茶樹育種資源及特色茶開發與利用之參考。試驗調查的台灣山茶包括眉原山茶、德化社山茶、鳳凰山茶、龍頭山茶、樂野山茶、南鳳山茶、鳴海山茶、永康山茶、水井山茶與瀨頭山茶,對照品種為台茶8號及台茶18號。試驗調查分析項目為芽葉性狀、製茶品質及主要化學成分含量。試驗調查結果顯示德化社山茶及永康山茶具有生長勢強,茶樹冠面寬廣,萌芽密度高的特性,適製綠茶及紅茶。而且永康山茶具有可溶糖含量較高及咖啡因含量較低的種源特性,其香菇鮮味在每次製茶能穩定的呈現出來,且滋味濃烈特殊,因而能與其他台灣山茶有所區別。永康山茶披針形與橢圓形之芽葉性狀有顯著的差異,以致影響綠茶、包種茶及紅茶的品質而呈現不同的變化。十三、「夏季小葉種茶菁原料研製高級紅茶之研究」 台灣主要栽種小葉種茶樹在春、秋及冬季採摘時,主要是製造包種茶或烏龍茶為主;夏季採摘之茶菁若製成包種茶則滋味苦澀、香氣不揚,茶農大致上不採收而作為留養枝條、培養樹勢;但相對地,紅茶須夏季採摘之茶菁製造所獲得的品質為最佳。本年度(98)已完成不同地區及高低海拔,小葉種青心烏龍、台茶1號、台茶12號、台茶20號、大冇等品種,進行不同製程與海拔高度處理及化學分析與感官品評工作。傳統處理的台茶1號,在化學分析上發現,不論在多元酚、可溶份、水色、茶黃質、茶紅質、明亮度皆有不錯的表現;在官能品評上,傳統處理台茶1號滋味較強,可能其父本為大葉種’Kyang”有關;若以攪拌處理其茶紅質、香氣及水色會有明顯增加。採摘在中海拔瑞里地區青心烏龍,研製紅茶試驗發現,在官能品評上,其滋味、香氣、活性、明亮度明顯高於其他高海拔品種;化學分析上其水色、茶黃質、茶紅質、明亮度皆有不錯的表現。台茶12號則在總游離胺基酸項目上有明顯高其他品種,但其他品種間海拔高度對於可溶份影響並不顯著。經本試驗研究,建議北部低海拔地區,以台茶1號傳統製程處理;中部中海拔地區,以青心烏龍進行傳統製程處理,作為夏季小葉種茶菁研製紅茶品種選擇之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