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果樹研究團隊-建構優質安全熱帶果樹生產體系
- 農業科技計畫 @ 農業部
計畫名稱熱帶果樹研究團隊-建構優質安全熱帶果樹生產體系的計畫主持人是陳駿季, 執行機關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研究領域是園藝類, 研究性質是技術發展, 計畫編號是99農科-4.2.2-農-C4(Z), 研究目的是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中央款是29068000, 配合款是0, 計畫總經費是29068000, 執行成果摘要是「熱帶果樹研究團隊-建構優質安全熱帶果樹生產體系」之中文摘要:一、「熱帶果樹研究團隊-熱帶果樹貯運與良質果品生產技術研究(委辦)」 一、細部計畫名稱:鳳梨品質及貯運技術改進之研究本年度主要工作有二: 1.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不同採收季節及地區對 ‘台農17號’鳯梨果實品質和營養成份之....
計畫年度 | 99 |
計畫類別 | 科技 |
計畫名稱 | 熱帶果樹研究團隊-建構優質安全熱帶果樹生產體系 |
計畫編號 | 99農科-4.2.2-農-C4(Z) |
計畫屬性 | (空) |
研究性質 | 技術發展 |
研究方法 | 自行研究 |
研究領域 | 園藝類 |
研究目的 | 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
主管機關 | 農委會農業試驗所 |
執行機關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
計畫主持人 | 陳駿季 |
中央款 | 29068000 |
配合款 | 0 |
計畫總經費 | 29068000 |
執行成果摘要 | 「熱帶果樹研究團隊-建構優質安全熱帶果樹生產體系」之中文摘要:一、「熱帶果樹研究團隊-熱帶果樹貯運與良質果品生產技術研究(委辦)」 一、細部計畫名稱:鳳梨品質及貯運技術改進之研究本年度主要工作有二: 1.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不同採收季節及地區對 ‘台農17號’鳯梨果實品質和營養成份之影響。由試驗結果得知,春季果重為1505.41 g,可滴定酸含量為0.86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為14.67 °Brix。夏季果實重量為1424.95 g,可滴定酸含量為0.50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為16.26 °Brix。秋季果實重量為1415.23 g,可滴定酸含量為0.47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為15.32 °Brix。冬季果重為1336.74 g,可滴定酸含量為1.03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為13.17 °Brix。不同栽培期間之果肉、果汁均含有較高之鉀、鎂、鈣、磷、鈉等礦物質含量。果肉、果汁中測得之蔗糖、葡萄糖、果糖,以春季栽培之鳳梨含量最高。春季粗纖維為0.4 ~ 0.43 %、夏季粗纖維為0.27 ~ 0.31 %、秋季粗纖維為0.25 ~ 0.29 %、冬季粗纖維為0.26 ~ 0.34 %。DPPH清除能力以冬季含量最高,為79.02 %;抑制超氧陰離子能力以‘春季’抑制能力最高,為71.55 %。冬季果實維他命C含量最高,為33.69 mg/100g。‘夏季’鳯梨之總酚類化合物的含量最高,為21.61 ± 0.80 mg/100g。類黃酮含量以‘春季’最高,為12.35 mg/100g。 2. 將鳳梨果實安置在紙箱內,每箱六顆。鳳梨貯藏在11、13、15和25 ℃下1-5週。鳳梨於11 ℃貯藏時,果實內部會有些許寒害症狀發生,症狀為果心褐化。在25 ℃下貯藏時,較13和15 ℃下腐損與失重率較高和可滴定酸含量較低。因此,建議‘台農17號’鳳梨最適宜長期貯藏的溫度為13 ℃-15℃。 二、細部計畫名稱:遮陰降低高溫及強光逆境以提昇帝王拔之夏果品質 夏果品質不佳為台灣番石榴(Psidium guajava L.)產業主要問題之一,此可能與南部產區植株於果實生育期間面臨強光、高溫逆境,繼而降低樹冠光合作用效率有關。本研究上半年遮陰試驗之結果顯示,樹冠之光度、溫度隨遮陰程度增加而降低,35%遮陰能改善‘珍珠拔’番石榴葉片淨光合作用速率之午間下降及光抑制(photoinhibition),增加樹冠之碳同化物生產。下半年繼續以高雄縣岡山鎮李氏果園之五年生珍珠拔為材料,於夏果生育初期(99年6月24日,約盛花後2週)對植株進行0%(control)、20%、35%、50%的全株遮陰(overhead shade),評估對日後果實生育與品質之影響。結果顯示,果實生長呈S型曲線,於9月9日~9月29日陸續採收,完成生育所需日數隨遮陰程度增加而增加,但果實之絕對生長速率(Absolute growth rate, AGR)隨之降低。除35%與50%遮陰處理間無差異外,其單果及果肉之鮮重與其乾重均隨遮陰程度之增加而增加。各處理間之果肉硬度、糖度、比重、可滴定酸含量及官能品評亦無差異,惟此可能與高雄地區遭受異常頻繁午後雷陣雨(9月上旬)及凡那比颱風(9月19日)侵襲有關。綜上可知,夏季遮陰(35%)不僅可以降低珍珠拔〞之光合作用逆境,亦能降低果實生長速率、延長果實生育日數,並增加其鮮重與乾重。 三、細部計畫名稱:香蕉採後保鮮貯運技術開發 本研究針對目前市場主要栽培品種北蕉,以及具耐病特性的寶島蕉和台蕉5號(玉山蕉)進行不同孔數包裝袋包裝後,模擬外銷貯運流程,調查品種間及不同孔數包裝轉色之差異。此外,配合日本市場的包裝需求,利用小包裝模式,進行轉色與果實品質之調查研究。香蕉果實經不同孔數包裝處後,均可順利催熟轉色,並具有商品價值。而果實於不同包裝處理時,經商業催熟模式處理後,20孔和50孔之包裝箱內累積較高的二氧化碳與乙烯量,100孔和150孔包裝處理則累積較少。包裝袋內溫度之變化亦明顯受到不同孔數之影響,於20孔和50孔之包裝袋內溫度下降較100孔和150孔慢,而相對濕度則以低孔數較高。香蕉後熟之轉色速率方面,20孔之包裝處理明顯較100孔和150孔包裝約慢0.5~1天;而食品品質方面,則不同孔數間沒有明顯差異。小包裝分把蕉較一般包裝之香蕉轉色快0.5日,建議可用寶島蕉以小包裝方式;北蕉及台蕉5號以一般包裝方式包裝,應可達到轉色一致的效果。目前使用小包裝分把蕉4家業者的小包裝袋子雖然有所不同,然而催熟後轉色速度並無顯著差異。 四、細部計畫名稱:番石榴貯運保鮮技術改進 番石榴外銷檢疫處理,低溫檢疫處理1℃14天操作方便,但夏季果易發生寒害,冬季果則較耐寒。蒸熱檢疫果實常會發生熱害而影響貯運品質。而輻射檢疫處理,快速而簡便對果實傷害小,是未來較具潛力之檢疫方法。檢疫前熱風處理可降低果實在回溫後寒害症狀。但櫥架販售仍以低溫5-10℃可確保果實品質。 五、細部計畫名稱:芒果貯運保鮮技術開發 芒果在低溫下會遭受寒害,其發生寒害的溫度和程度因品種而異。一般芒果寒害的症狀以果皮在回溫後出現燙斑為主,其它如果皮轉色、果肉之轉色及軟化等現象亦受影響。以台灣種植的芒果品種而言,耐寒力依序由玉文3℃,愛文、本地種、凱特、聖心、金煌、海頓、台農一號遞減。各品種之最適貯藏溫度分別為愛文、本地種、凱特、聖心是6℃,金煌是9℃,海頓及台農一號是12℃。 SW在土芒果有抑制炭疽病發生之效果,但在軟熟的愛文芒果則無影響。熱水沖刷和溫湯處理一樣,具有抑制炭疽病發生之效果,在本試驗中以53℃5分鐘,56℃3分鐘及5分鐘,59℃3分鐘較佳,溫度高於62℃則有熱害發生。45及50溫湯分別處理60分鐘及30分鐘有抑制果實褐化,減少因低溫檢疫所造成的寒害。 六、細部計畫名稱:高效環保香蕉肥料之開發及肥效研究 使用具備高效、環保特性的肥料,以減少化學肥料施用量,降低土壤酸化、劣化導致的負面效果,應是肥培管理在農業生產現代化過程中應走的方向。本試驗所研製的香蕉肥料配方和一般慣行的特4號複合肥料比較,雖然在蕉株的生育、產量和後熟品質上未能呈現顯著的差異性,但部份結果顯示,施用1.5~2.0公斤/株可提供香蕉更高的需鉀量,不僅能促進蕉株的生長與抽穗,具有較優之株高、莖周、果把數及果指數,又有延長櫥架壽命與較高可溶性固形物的傾向,本肥料配方如能從成分原料的調整、施用方法的改進及生產技術的選擇作進一步研究,將可成為有助於香蕉生產又兼顧環境友善的高效、環保專用肥料。 七、細部計畫名稱:芭蕉新品種「蛋蕉」栽培管理及後熟貯運技術之開發 芭蕉二倍體新品種「蛋蕉」栽培管理初步試驗資料顯示,宿根栽培下之「蛋蕉」蕉株生長發育速度快於以組培苗或吸芽苗叢生栽培(2-4株/穴)之蕉株。目前中南部「蛋蕉」種植多採行株距為2.1-2.4公尺 x 2.1公尺的栽培方式,種植密度約2,000-2,200株/公頃。植株高度多為350-450公分、莖周約50-60公分,單株產量則約為8-12公斤。施用特4號複肥(氮:磷:鉀 = 11:5.5:22)1.0及1.5公斤對「蛋蕉」抽穗有相同的促進效果,較施用0.5公斤可提前約10%,然提高施肥量對「蛋蕉」之生育及產量影響不顯著。而「蛋蕉」在2-7月期間採收,果實均具高糖度,風味良好。隨著果齡越高,果指飽滿度越高,果把越重,可獲得較高產量。以2月期間採收之冬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28oBrix)。2-7月期間採收果齡達6-8週之「蛋蕉」果實,在14℃模擬船運下,果實貯運7-10天後均無黃熟情形。然綜合「蛋蕉」果實特性與品評者對果實的香、Q、甜口感認知差異,南部地區採收時,以春蕉達6-7週果齡之果實最具推廣價值。 八、細部計畫名稱:番石榴非農藥防治方法開發 本計畫已分離到番石榴立枯病菌Nalanthamala psidii (syn. Myxosporium psidii) 13株、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1株、黑星病菌Phyllosticta psidijcola 1株及瘡痂病菌Pestalotiopsis psidii 7株等番石榴之重要病原菌。本計劃亦測試天然資材包括五倍子、苦茶粕、苦茶皂素及丁香油對番石榴立枯病菌ST-01-03及ST-03-01菌株菌絲生長的抑制效果。結果得知,隨著添加於PDA培養基中五倍子、苦茶粕、苦茶皂素及丁香油的濃度增加,其對番石榴立枯病菌ST-01-03及ST-03-01菌株之菌絲生長的抑制效果也隨之增加。兩菌株在PDA培養基添加2,000 mg/L苦茶粕、600 mg/L苦茶皂素或700 mg/L丁香油的情形下,菌絲生長幾乎停止且沒有向外擴展之情形;而在添加3,000 mg/L苦茶粕或1,000 mg/L丁香油的情形下,顯示經處理後病原菌孢子發芽低於5 %。若將苦茶粕配製為濃度5,000、10,000、20,000及30,000 mg/L之水溶液,並以20:1 (v/v) 的比例與丁香油進行乳化,且調整培養基中苦茶粕的最終濃度為500、1,000、2,000及3,000 mg/L,結果證實培養基中添加500 mg/L苦茶粕時即對菌絲生長抑制達92%;此外,若將苦茶粕1,000 mg/L與丁香油800 mg/L直接混拌,於滅菌後加入PDA培養基中,其抑制兩菌株菌絲生長的效果可達100%。 九、細部計畫名稱:芒果果實生育及採收期間乳汁溢出造成污斑之原因探討及改善對策 芒果為我國最大宗之果樹產業,亦是近年來出口日本之主要果品,近年來在我國芒果產區常發生果實於生長發育期間乳汁即自果實表面溢出而產生污斑的現象,在果皮造成褐化污斑而無法通過銷日品管,因此一現象所造成之損失可高達40%,目前對於果實於發育過程中乳汁溢出之原因不明。本計劃於屏東枋山及台南玉井芒果園調查乳汁污染芒果之關鍵因子,果實污斑發生季節症狀,及可能之環境、氣象與果園管理條件,並進行果皮組織切片觀察以研擬改善對策。結果顯示芒果在果實生育階段除明顯受外力傷害之外,在幼果期並無乳汁自然溢出現象。在中果期果實兩側果肉厚度開始發育時,在田間即可觀察到乳汁溢出的情形。在集貨場內隨機取樣果實表面受乳汁污染比率分別為54.8%與57.6% ,嚴重影響果實品相。組織切片顯示造成乳汁溢出的情形,可能是果皮表面的皮孔構造發生改變有關。果實採收後以果實倒置方式進行果梗修剪,可明顯減少乳汁污染果實表面的情形。在本試驗之園區中,果實乳汁溢出嚴重的單株其葉片中銅與錳的平均值含量明顯高對照。此二元素可能與果實乳汁溢出是否有關連,有待更近一步的試驗來釐清。參閱農民的藥劑防治紀錄觀察到一現象,目前推測造成高比率芒果乳汁溢出污染果實的情形,可能與病蟲害防治藥劑使用上有所相關,未來可由薊馬防治藥劑開始著手調查。二、「熱帶果樹研究團隊-不同栽植期對鳳梨果實產量及品質之影響」 為了解不同栽植期對鳳梨植株生長發育、果實產量及品質之影響。試區設於南投、嘉義及屏東,已分別於春、夏、秋、冬季種植。本年度之研究結果顯示,植株發育隨種植期的提早而發育愈佳,冬植及春植植株發育健壯,需以藥劑處理,以避免自然抽穗。植株發育期間,葉片的全可溶性糖含量介於11.0- 24.3%,隨栽植季節及地區而有變化,且隨著生長期之增加而減少之趨勢;澱粉含量在營養生長期則均維持在4.0~5.6%。 三、「熱帶果樹研究團隊-引起檬果果腐病因探討及綜合管理策略研究」 於玉井與官田地區各設立一處愛文芒果試驗園,進行採收後果實腐爛防治試驗。同時進行試驗區及農友慣行區之芒果枝條內菌相之變化,官田地區主要之果腐是由Phomopsis 所引起,所使用藥劑都無法有效降低此菌之密度及罹病率。30個調查園愛文芒果全部調查果實597顆果實中有208顆果實發生果腐病,約佔全數之34.8%,炭疽病則為86.3%,罹病極為嚴重。再分離引起果腐病斑組織,了解這些病斑之病原菌種類,發現有252個病斑出現於罹病的208顆果實上,引起的病原菌除了Botryospahaeria sp.佔66%外,尚有Phomopsis spp.佔34%。不同的產區其主要病原菌有差別,枋寮、枋山及玉井地區主要以Botryospahaeria sp.較為重要,而官田地區果園則以Phomopsis spp.為主,至於各地區由Botryospahaeria sp.引起的果腐,主要病原菌有Lasiodiplodia theobromae (Lt)、Neofusicoccum mangiferae (Nm) 、Neofusicoccum parvum (Np ) 及Botryosphaeria dothidea (Bd)等四種。已完成芒果果腐病原圖鑑摺頁一份。四、「熱帶果樹研究團隊-台灣外銷水果運輸儲運環境對品質影響之研究」 農產品(水果)自產地收穫後到達消費者手中,要經過一連串的運銷通路,稱之價值鏈(value chain)。價值鏈中每一停留點或路徑,皆會因為物理、化學或時間因素使水果的品質發生變化,影響農產品儲架壽命與最終售價。年度重要工作項目有:1.基本運輸儲運環境資料蒐集,2.建立運輸過程模擬試驗之檢測模式,3.規劃儲運模擬試驗設計。今年度已依工作規劃完成電磁式振動模擬平台結合複合式可程控溫濕度環境試驗機之整備與硬體測試,還有鳳梨與蓮霧儲運條件與包裝方式的調查,以及離線式儲運環境參數記錄器,將加速規埋藏於果包裝箱內,完整紀錄道路運輸階段之振動訊號,並將數據轉換為振動隨機控制曲線,輸入振動機控制器中,完成模擬實際運輸試驗與流程確認。蓮霧儲運實際參數調查紀錄已於產季初期進行初步試驗,預計邁入正期產季時,將陸續展開試後續完整模擬測試。五、「熱帶果樹研究團隊-柑桔及鳳梨栽培技術改進之研究」 本計畫預計完成山坡地椪柑果園肥培及水分管理模式3年試驗調查,並根據結果提出具體建議。進行茂谷柑防曬處理對裂果率影響評估第1年試驗。調查‘台農4號’、‘台農17號’及‘台農20號’等品種在各供貨季節之果實品質變化,並進行貯運性評估試驗。以物理處理及施用配方肥料等方法,提早外銷供貨期試驗。降低鳳梨果肉斑點發生率試驗,以提高栽培管理技術。期能獲得下列結果: (一)、柑桔部份:期望能維持甚至增加椪柑栽培面積,並提高農友將柳橙轉作為椪柑或茂谷柑之意願。1. 椪柑部份(山坡地椪柑果園肥培及水分管理模式之研究):(1).獲得灌溉及覆蓋對果實產量及品質之影響。(2).獲得提早或延長果實採收期之數據,建立雲嘉地區生產排程訂定參考。 2. 茂谷柑部份 (管理模式對茂谷柑裂果率之影響):獲得防曬處理對減少裂果率影響之數據。 (二)、鳳梨部份:1. 解決外銷供果園之問題(1). 獲得農糧署輔導之供果園的栽培管理模式及各供果期品質變化之數據(2). 解決供果空窗期之困擾。2. 提高栽培管理技術(1). 減少鳳梨果實劣變所衍生之問題。(2). 推動增加其他鮮食品種之栽培面積,以分散產期集中之壓力。六、「熱帶果樹研究團隊-番石榴立枯病生態調查與病害管理模式之建立」 本研究開發番石榴立枯病菌(Nalanthamala psidii )的半選擇性培養基,並藉以評估該病原菌於土壤中殘存的能力。在9種碳素源與21種氮素源中,於修正之Czapek-Dox 培養基中以3%的蔗糖與0.3%的甘胺酸作為碳氮素源可有效促進N. psidii 的生長。於前述基礎培養基中測試8種農藥與2種抗生素對於N. psidii 的生長抑制效果,結果調整基礎培養基的pH值約為 6,並添加5 μg ml-1 iprodione, 1 μg ml-1 azoxystrobin, 200 μg ml-1 neomycin, 及 200 μg ml-1 streptomycine所配製成的半選擇性培養基,可有效偵測人工帶菌土與田間土混合的土壤中N. psidii 的族群變化。此外,在30℃定溫箱中,N. psidii 的族群在49-63天內由1.2-4.7×105 cfu ml-1 soil降至無法偵測。在三處試驗田中的兩次試驗結果,N. psidii 在土壤中的族群分別在28-63天內由2.8-4.4×105 cfu ml-1soil 降到0.002-1.2×104 cfu ml-1soil 以及1.2-8.1×105 降至 0.072-2.3×104 cfu ml-1 soil 。七、「熱帶果樹研究團隊-番石榴整合性生產模式之建立」 番石榴為台灣最重要經濟果樹之一,因果實品質差異大與果品安全性使產業發展受到限制。本研究經由整合採前栽培管理技術,如樹形改造、肥培管理、病蟲害保護和採後處理技術,並經由教育訓練,建立並落實完整的番石榴安全生產體系。本年度於番石榴主要產區高雄縣,選擇1處果園,訂定番石榴合理栽培管理原則,並依地區土壤、氣候及銷售產量目標訂出合理栽培行事曆進行示範研究。八、「熱帶果樹研究團隊-番石榴蟲害管理整合性區域防治策略與技術研發」 石榴果樹生產時遭受東方果實蠅(Bactrocera dosalis Hendel)及粉介殼蟲(Planococcus minor Maskell)最為嚴重,因此針對此類害蟲防除工作則刻不容緩。本計畫擬針對現有東方果實蠅及介殼蟲田間防除技術,如誘引劑、食物誘餌、化學藥劑、套袋及田間衛生管理等,以嚴謹密度監測技術,搭配地理資訊系統(GIS),就現地田間作物相生長季節,研擬ㄧ套番石榴田間區域防治綜合蟲害管理規範,減少生產成本,增加番石榴產值。防治區農民組織整合及依照釐定之防治時程,果實蠅族群已可控制一定的範圍,加上農民個別的套袋管理,本年度果實蠅危害率已趨於5%以下。除了果實蠅為害番石榴外,10月初調查蟲害,發現介殼蟲進入袋內為害,有關此類蟲害及防治則列為下一年度工作項目之一。九、「熱帶果樹研究團隊-鳳梨中長程海運保鮮技術之開發」 `金鑽'鳳梨春果或夏果採收後,先以不同之耐受低溫處理,再以10℃貯藏20日之後,經過20至25℃之模擬櫥架2日,調查各項櫥架品質。結果顯示,春果較夏果耐受10℃冷藏;各項耐冷處理之比較,1-MCP與變溫處理對果皮具有保護之效,果皮較無水浸寒害現象;保鮮臘與1-MCP較能維持冠芽之鮮綠色澤;變溫處理對於果肉品質之維持則最具效果,果肉色澤鮮黃而少褐化斑點,亦能有效維持食用風味。本研究將再行細部之耐冷測試,並評選耐冷效果較佳之處理組合。十、「熱帶果樹研究團隊-鳳梨安全生產之蟲害綜合管理研究」 試驗於嘉義及屏東地區調查台農17及台農20號等主要鳳梨栽培品種,初步結果顯示在植株生長期間,鳳梨嫡粉介殼蟲及鳳梨圓盾介殼蟲為主要發生害蟲種類;在鳳梨果實形成後,蟲害之發生則以鳳梨嫡粉介殼蟲為主,但在外銷日本時除上述害蟲之發生外,尚被檢測出椰子盾介殼蟲及鱗翅目蛾類幼蟲。今年亦舉辦鳳梨病蟲害管理及安全用藥講習,及協助鳳梨之病蟲害診斷服務,協助農民鳳梨害蟲之管理及安全生產。十一、「熱帶果樹研究團隊-熱帶果樹(鳳梨、番石榴、芒果、蓮霧、香蕉)土壤養分管理及診斷技術體系之建立」 一、擬訂5種果樹植體營養診斷標準 果樹營養診斷仍以CNR(Critical Nutrient Range)為主要應用方法,本計畫蒐集整理國內外文獻資料並完成鳳梨、番石榴、芒果、蓮霧、香蕉5種果樹植體營養診斷暫訂標準。進一步進行果園土壤肥力與樹體營養狀況調查,依照地區狀況調整的肥培管理作業,修訂濃度標準。累計調查分析287個土壤以及223個植體樣本;資料分析顯示,肥料有施用過度、不足及施用不平衡的現象,施肥管理技術迫切需要提升。二、肥料需要量依據產量、植體養份含量以及枝條修剪量估計鳳梨及番石榴的肥料需求量。公頃果實產量鳳梨以72公噸、番石榴以40公噸為基準。三、農民施肥輔導輔導3個生產合作社、7個果樹產銷班以及個別農友,進行合理化施肥工作。一、擬訂5種果樹植體營養診斷標準 果樹營養診斷仍以CNR(Critical Nutrient Range)為主要應用方法,本計畫蒐集整理國內外文獻資料並完成鳳梨、番石榴、芒果、蓮霧、香蕉5種果樹植體營養診斷暫訂標準。進一步進行果園土壤肥力與樹體營養狀況調查,依照地區狀況調整的肥培管理作業,修訂濃度標準。累計調查分析287個土壤以及223個植體樣本;資料分析顯示,肥料有施用過度、不足及施用不平衡的現象,施肥管理技術迫切需要提升。二、肥料需要量依據產量、植體養份含量以及枝條修剪量估計鳳梨、番石榴以及芒果的肥料需求量。公頃果實產量鳳梨以72公噸、番石榴以40公噸、芒果以20公噸為基準。三、農民施肥輔導輔導3個生產合作社、7個果樹產銷班以及個別農友,進行合理化施肥工作。十二、「熱帶果樹研究團隊-熱帶果樹種原收集與特性評估」 本計畫主要目標為盤點國內現有保存之熱帶果樹種原。首先針對的是鳳梨、番石榴、芒果、蓮霧及香蕉五種具有市場潛力的熱帶果樹種原。預期成果為藉由本計畫之執行,希能服務果樹育種專家,提高育種效率,提升市場競爭力。十三、「熱帶果樹研究團隊-蓮霧及印度棗外銷貯運保鮮技術之研究」 台灣蓮霧與印度棗的栽培技術及品質皆領先全球,是台灣目前具有外銷潛力的果樹之一,蓮霧常因採收、包裝過程及儲藏時期環境條件不佳,造成品質下降價格降低,本研究擬解決蓮霧採收後包裝與貯運條件之技術。以小包裝以及果實間加保護墊或以舒果網逐果套袋可以有效的改善運輸時遭受的擦壓傷。蓮霧經不同貯藏時間及溫度測試,0與5℃貯藏時果實會發生嚴重果實顏色退色及凹陷的寒害現象,而11與15℃並不會發生寒害,可以維持較好的販售價值。在不同比例的CO2與O2進行氣變包裝與氣調貯藏對蓮霧之影響方面,相較無包裝者有包裝外觀失水情況稍多,但並無其他無明顯的差異性存在。印度棗海運外銷需要在低溫儲運15-20日,但在0-5℃下貯藏會發生寒害情形,且部份外銷國有低溫檢疫殺蟲(1℃,15天)的需求,目前並無有效解決方法,因此以不同月份採收之7分熟果進行不同產期對於寒害的影響試驗,結果顯示,果實的品質及貯架壽命隨著天數的增加而降低且不同產期對寒害的結果並無顯著性的差異,但是提高相對濕度對於寒害有減輕的效果。經測試多種包裝,結果以打孔PE袋包裝能保持高濕,以及保持低溫貯運後之品質。另以不同時間長度之間歇性降溫,結果顯示無法克服果實低溫寒害的情形。而在低溫檢疫後模擬海運與空運對品質的影響,重量、可滴定酸與抗壞血酸隨著貯藏天數的增加而降低,可溶性固形物變化並不大。但一般紙箱包裝經低溫檢疫處理後寒害發生嚴重,若用紙箱+不織布袋及144孔塑膠袋可以降低寒害發生情形。空運3天或海運10天使用配合不織布袋方+144孔塑膠袋式包裝皆可維持良好品質,因此在市場上具有販售價值。十四、「熱帶果樹研究團隊-蓮霧園土壤水分及肥培管理對果實品質及成分影響之研究」 一、蓮霧園葉面施肥效果:葉面施肥試驗區土壤之EC及有效性氮含量,比慣行施肥區為低;果實大小低於慣行施肥區,果實中糖度、有機酸差異不顯著;裂果率20%稍低於慣行施肥區之27%。葉面施肥可有效降低肥料施用量,惟施肥頻率仍需調整。二、蓮霧-好果與裂果養液處理之有機酸差異分析:根據有機酸分析結果發現,在好果與裂果之個別有機酸Oxalic acid、Citric acid、Malic acid、Succinic acid含量上並無明顯差異。而養液處理果園之有機酸含量也顯示出有無養液處理對於好果與裂果間的有機酸含量也無明顯差異。所以有機酸或許不是影響蓮霧裂果因素之一。三、蓮霧套袋中添加過氧化鈣對蓮霧裂果之影響:蓮霧套袋中添加10克過氧化鈣,作為除濕使用,進行其對裂果影響之調查,初步顯示可降低裂果率。四、環刻對蓮霧裂果之影響:於信義鄉蓮霧試驗觀察園區將果樹單一主枝環刻,比較同一樹体上,環刻主枝與未環刻主枝裂果率。結果顯示環刻主枝之裂果率高達40.5%,裂果率並未因主枝環刻而降低。十五、「熱帶果樹研究團隊-蓮霧新興病蟲害防治研究」 蓮霧為台灣重要經濟果樹,近年來梅山產區之蓮霧發生嚴重病害,造成大量植株衰弱死亡,受害植株葉片較小、較黃而稀疏,新生葉淡黃綠色竹葉狀,根系褐化、腐爛且無新根出現,果樹逐漸衰弱,最後整株枯萎死亡。由受害植株之電顯切片可見篩管組織存在植物菌質體。病株菌質體之16S rDNA基因經PCR過程放大後進行核酸序列分析,發現危害梅山產區蓮霧的植物菌質體有兩種,大部分屬於第一群(16SrI)的翠菊黃化病菌(Aster yellows phytoplasma),少部分屬於第二群(16SrII)的甘藷簇葉病菌(sweet potato witches’-broom phytoplasma)。發生於蓮霧園之媒介昆蟲種類調查,以黃色黏板誘集結果,帶菌昆蟲有蒲桃個木蝨、蓮霧棉絮木蝨、蓮霧小綠葉蟬、二點小綠葉蟬、檬果綠葉蟬、白邊大葉蟬及菱紋葉蟬。十六、「熱帶果樹研究團隊-優質芒果栽培技術改進」 為穩定果實品質與供貨以利外銷市場的開拓,本計畫從收集之優良品種(系)中進行評估,評估指標為鮮紅或橙紅色果皮,纖維量少,果實不易劣變,可提早採收追熟及耐貯運等。另外,擬利用卓安南品種的不時花特性,配合修剪、肥培管理及其他處理方式來調節芒果產期,以達週年生產。本年度調查評估Kent等10個芒果品種,其中以Kent、Mango-mora、Kensington等3品種較具發展潛力。芒果產期調節方面,利用不同時期強修剪,修剪時期分別為2、3、4、5、6月份等5個處理,其中修剪處理後至始花日數以2月份修剪處理最長、以4、5月份修剪之處理最短,累計開花率以2、3月修剪之處理最高,但2、3、4月修剪處理間皆無顯著差異;5、6月修剪處理累計開花率顯著較低。因此依此試驗結果顯示卓安南芒果若需調節至7-9月間開花,修剪的時間宜於2-4月間進行,以提高開花率。十七、「熱帶果樹研究團隊–優質蓮霧栽培技術改進研究」 採七月催花生產早花蓮霧時,應注意營養管理,尤其氮肥應適時施用,避免因重修剪及蓋遮光網處理後,果實發育不良或變小,可建議改以大果種品系取代粉紅種。至於大果種及泰國種,則適宜於8月中旬催花,於翌年過年前採收;或泰國種可於二月來花,生產5~7月夏果,至於印尼大果種則宜於3~4月間採收,但與泰國種品系進行生產時,均需注意低溫凍害問題。另在取代蓮霧催花藥劑方面,已發現100mM磷酸二氫鉀雖可取代傳統催花劑,但是此方式需配合催花時間早晚及樹勢,方能具其效益。另依據樹勢強弱及著果位置,進行蓮霧樹適當疏果作業或控制留果數,可增大果形,避免果實內海綿體及果腔問題,增加果實重量,但並不影響可溶性固形物及果皮著色。另於開花後進行短期幹基刻傷,將有利於降低夏果蓮霧之裂果率,並提高果實著色。十八、「營養調控與微生物菌劑在香蕉黃葉病防治之應用」 香蕉黃葉病(Fusarium wilt)是目前影響台灣香蕉產業發展之最大限制因子,本計畫擬利用營養調控與微生物接種,以降低香蕉黃葉病之罹病率或減輕病害程度。本年度先測試叢枝菌根菌與市售微生物菌劑(Pseudomonas putida與Trichoderma asperellum)對香蕉生長與黃葉病病害程度之影響。香蕉品種為北蕉(Pei Chiao, AAA),試驗地點在台灣香蕉研究所香蕉栽培園區內。試驗結果顯示:接種菌根菌之處理其香蕉生長勢最好,株高比對照組高16cm(高12.6%),而葉數比對照組多2.4葉(多36.9%)。接種菌根菌處理之香蕉其葉片黃化程度、假莖縱裂程度、假莖維管束褐化與塊莖維管束褐化程度皆比對照組小(分別小25%, 25%, 30%, 28%),罹病率亦比對照組小14%。接種菌根菌後再接種市售微生物菌劑(Pseudomonas putida與Trichoderma asperellum)之香蕉其黃葉病病害程度與罹病率,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由以上結果可知,接種菌根菌可降低香蕉黃葉病之病害程度與罹病率,但降低病害的幅度還不能符合實際的需要,還要搭配其他因子。本試驗中所使用之市售微生物菌劑並非針對香蕉黃葉病病害,由本試驗可知該市售微生物菌劑與菌根菌一起施用無法降低香蕉黃葉病之病害程度與罹病率。下一年度將針對土壤養份調控與篩選土壤中其他抗病微生物來降低黃葉病之病害程度與罹病率。十九、「熱帶果樹研究團隊-檬果重要害蟲鑑定、監測調查及田間管理策略之研究」 檬果為台灣重要經濟果樹,栽培期間從開花至結果期,易受多種害蟲為害。本研究調查顯示台灣地區的檬果重要害蟲包括檬果褐葉蟬 (Idioscopus nitidulus)、檬果綠葉蟬 (I. clypealis)、小黃薊馬 (Scirtothrips dorsalis Hood)、東方果實蠅 (Bactrocera dorsalis) 、檬果木蝨 (Microceropsylla nigra)、檬果葉蟎 (Oligonychus mangiferus) 及檬果癭蚋 (Procontarinia mangicola) 等,可造成早期落花、落果及果實劣化,影響果實品質及產量甚鉅。除此,本研究也確認二點小綠葉蟬 (Amrasca biguttula (Ishida)) 為台灣產檬果之新紀錄害蟲。為能降低害蟲族群數量、減少蟲害發生及提升農民用藥技術,本研究根據害蟲取樣監測,建立經濟為害水平,以作為檬果害蟲整合管理策略的基礎。本研究的目標在於避免農藥殘留過量,確保果品安全,提升我國檬果產業之競爭力。 |
計畫年度99 |
計畫類別科技 |
計畫名稱熱帶果樹研究團隊-建構優質安全熱帶果樹生產體系 |
計畫編號99農科-4.2.2-農-C4(Z) |
計畫屬性(空) |
研究性質技術發展 |
研究方法自行研究 |
研究領域園藝類 |
研究目的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
主管機關農委會農業試驗所 |
執行機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
計畫主持人陳駿季 |
中央款29068000 |
配合款0 |
計畫總經費29068000 |
執行成果摘要「熱帶果樹研究團隊-建構優質安全熱帶果樹生產體系」之中文摘要:一、「熱帶果樹研究團隊-熱帶果樹貯運與良質果品生產技術研究(委辦)」 一、細部計畫名稱:鳳梨品質及貯運技術改進之研究本年度主要工作有二: 1.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不同採收季節及地區對 ‘台農17號’鳯梨果實品質和營養成份之影響。由試驗結果得知,春季果重為1505.41 g,可滴定酸含量為0.86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為14.67 °Brix。夏季果實重量為1424.95 g,可滴定酸含量為0.50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為16.26 °Brix。秋季果實重量為1415.23 g,可滴定酸含量為0.47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為15.32 °Brix。冬季果重為1336.74 g,可滴定酸含量為1.03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為13.17 °Brix。不同栽培期間之果肉、果汁均含有較高之鉀、鎂、鈣、磷、鈉等礦物質含量。果肉、果汁中測得之蔗糖、葡萄糖、果糖,以春季栽培之鳳梨含量最高。春季粗纖維為0.4 ~ 0.43 %、夏季粗纖維為0.27 ~ 0.31 %、秋季粗纖維為0.25 ~ 0.29 %、冬季粗纖維為0.26 ~ 0.34 %。DPPH清除能力以冬季含量最高,為79.02 %;抑制超氧陰離子能力以‘春季’抑制能力最高,為71.55 %。冬季果實維他命C含量最高,為33.69 mg/100g。‘夏季’鳯梨之總酚類化合物的含量最高,為21.61 ± 0.80 mg/100g。類黃酮含量以‘春季’最高,為12.35 mg/100g。 2. 將鳳梨果實安置在紙箱內,每箱六顆。鳳梨貯藏在11、13、15和25 ℃下1-5週。鳳梨於11 ℃貯藏時,果實內部會有些許寒害症狀發生,症狀為果心褐化。在25 ℃下貯藏時,較13和15 ℃下腐損與失重率較高和可滴定酸含量較低。因此,建議‘台農17號’鳳梨最適宜長期貯藏的溫度為13 ℃-15℃。 二、細部計畫名稱:遮陰降低高溫及強光逆境以提昇帝王拔之夏果品質 夏果品質不佳為台灣番石榴(Psidium guajava L.)產業主要問題之一,此可能與南部產區植株於果實生育期間面臨強光、高溫逆境,繼而降低樹冠光合作用效率有關。本研究上半年遮陰試驗之結果顯示,樹冠之光度、溫度隨遮陰程度增加而降低,35%遮陰能改善‘珍珠拔’番石榴葉片淨光合作用速率之午間下降及光抑制(photoinhibition),增加樹冠之碳同化物生產。下半年繼續以高雄縣岡山鎮李氏果園之五年生珍珠拔為材料,於夏果生育初期(99年6月24日,約盛花後2週)對植株進行0%(control)、20%、35%、50%的全株遮陰(overhead shade),評估對日後果實生育與品質之影響。結果顯示,果實生長呈S型曲線,於9月9日~9月29日陸續採收,完成生育所需日數隨遮陰程度增加而增加,但果實之絕對生長速率(Absolute growth rate, AGR)隨之降低。除35%與50%遮陰處理間無差異外,其單果及果肉之鮮重與其乾重均隨遮陰程度之增加而增加。各處理間之果肉硬度、糖度、比重、可滴定酸含量及官能品評亦無差異,惟此可能與高雄地區遭受異常頻繁午後雷陣雨(9月上旬)及凡那比颱風(9月19日)侵襲有關。綜上可知,夏季遮陰(35%)不僅可以降低珍珠拔〞之光合作用逆境,亦能降低果實生長速率、延長果實生育日數,並增加其鮮重與乾重。 三、細部計畫名稱:香蕉採後保鮮貯運技術開發 本研究針對目前市場主要栽培品種北蕉,以及具耐病特性的寶島蕉和台蕉5號(玉山蕉)進行不同孔數包裝袋包裝後,模擬外銷貯運流程,調查品種間及不同孔數包裝轉色之差異。此外,配合日本市場的包裝需求,利用小包裝模式,進行轉色與果實品質之調查研究。香蕉果實經不同孔數包裝處後,均可順利催熟轉色,並具有商品價值。而果實於不同包裝處理時,經商業催熟模式處理後,20孔和50孔之包裝箱內累積較高的二氧化碳與乙烯量,100孔和150孔包裝處理則累積較少。包裝袋內溫度之變化亦明顯受到不同孔數之影響,於20孔和50孔之包裝袋內溫度下降較100孔和150孔慢,而相對濕度則以低孔數較高。香蕉後熟之轉色速率方面,20孔之包裝處理明顯較100孔和150孔包裝約慢0.5~1天;而食品品質方面,則不同孔數間沒有明顯差異。小包裝分把蕉較一般包裝之香蕉轉色快0.5日,建議可用寶島蕉以小包裝方式;北蕉及台蕉5號以一般包裝方式包裝,應可達到轉色一致的效果。目前使用小包裝分把蕉4家業者的小包裝袋子雖然有所不同,然而催熟後轉色速度並無顯著差異。 四、細部計畫名稱:番石榴貯運保鮮技術改進 番石榴外銷檢疫處理,低溫檢疫處理1℃14天操作方便,但夏季果易發生寒害,冬季果則較耐寒。蒸熱檢疫果實常會發生熱害而影響貯運品質。而輻射檢疫處理,快速而簡便對果實傷害小,是未來較具潛力之檢疫方法。檢疫前熱風處理可降低果實在回溫後寒害症狀。但櫥架販售仍以低溫5-10℃可確保果實品質。 五、細部計畫名稱:芒果貯運保鮮技術開發 芒果在低溫下會遭受寒害,其發生寒害的溫度和程度因品種而異。一般芒果寒害的症狀以果皮在回溫後出現燙斑為主,其它如果皮轉色、果肉之轉色及軟化等現象亦受影響。以台灣種植的芒果品種而言,耐寒力依序由玉文3℃,愛文、本地種、凱特、聖心、金煌、海頓、台農一號遞減。各品種之最適貯藏溫度分別為愛文、本地種、凱特、聖心是6℃,金煌是9℃,海頓及台農一號是12℃。 SW在土芒果有抑制炭疽病發生之效果,但在軟熟的愛文芒果則無影響。熱水沖刷和溫湯處理一樣,具有抑制炭疽病發生之效果,在本試驗中以53℃5分鐘,56℃3分鐘及5分鐘,59℃3分鐘較佳,溫度高於62℃則有熱害發生。45及50溫湯分別處理60分鐘及30分鐘有抑制果實褐化,減少因低溫檢疫所造成的寒害。 六、細部計畫名稱:高效環保香蕉肥料之開發及肥效研究 使用具備高效、環保特性的肥料,以減少化學肥料施用量,降低土壤酸化、劣化導致的負面效果,應是肥培管理在農業生產現代化過程中應走的方向。本試驗所研製的香蕉肥料配方和一般慣行的特4號複合肥料比較,雖然在蕉株的生育、產量和後熟品質上未能呈現顯著的差異性,但部份結果顯示,施用1.5~2.0公斤/株可提供香蕉更高的需鉀量,不僅能促進蕉株的生長與抽穗,具有較優之株高、莖周、果把數及果指數,又有延長櫥架壽命與較高可溶性固形物的傾向,本肥料配方如能從成分原料的調整、施用方法的改進及生產技術的選擇作進一步研究,將可成為有助於香蕉生產又兼顧環境友善的高效、環保專用肥料。 七、細部計畫名稱:芭蕉新品種「蛋蕉」栽培管理及後熟貯運技術之開發 芭蕉二倍體新品種「蛋蕉」栽培管理初步試驗資料顯示,宿根栽培下之「蛋蕉」蕉株生長發育速度快於以組培苗或吸芽苗叢生栽培(2-4株/穴)之蕉株。目前中南部「蛋蕉」種植多採行株距為2.1-2.4公尺 x 2.1公尺的栽培方式,種植密度約2,000-2,200株/公頃。植株高度多為350-450公分、莖周約50-60公分,單株產量則約為8-12公斤。施用特4號複肥(氮:磷:鉀 = 11:5.5:22)1.0及1.5公斤對「蛋蕉」抽穗有相同的促進效果,較施用0.5公斤可提前約10%,然提高施肥量對「蛋蕉」之生育及產量影響不顯著。而「蛋蕉」在2-7月期間採收,果實均具高糖度,風味良好。隨著果齡越高,果指飽滿度越高,果把越重,可獲得較高產量。以2月期間採收之冬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28oBrix)。2-7月期間採收果齡達6-8週之「蛋蕉」果實,在14℃模擬船運下,果實貯運7-10天後均無黃熟情形。然綜合「蛋蕉」果實特性與品評者對果實的香、Q、甜口感認知差異,南部地區採收時,以春蕉達6-7週果齡之果實最具推廣價值。 八、細部計畫名稱:番石榴非農藥防治方法開發 本計畫已分離到番石榴立枯病菌Nalanthamala psidii (syn. Myxosporium psidii) 13株、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1株、黑星病菌Phyllosticta psidijcola 1株及瘡痂病菌Pestalotiopsis psidii 7株等番石榴之重要病原菌。本計劃亦測試天然資材包括五倍子、苦茶粕、苦茶皂素及丁香油對番石榴立枯病菌ST-01-03及ST-03-01菌株菌絲生長的抑制效果。結果得知,隨著添加於PDA培養基中五倍子、苦茶粕、苦茶皂素及丁香油的濃度增加,其對番石榴立枯病菌ST-01-03及ST-03-01菌株之菌絲生長的抑制效果也隨之增加。兩菌株在PDA培養基添加2,000 mg/L苦茶粕、600 mg/L苦茶皂素或700 mg/L丁香油的情形下,菌絲生長幾乎停止且沒有向外擴展之情形;而在添加3,000 mg/L苦茶粕或1,000 mg/L丁香油的情形下,顯示經處理後病原菌孢子發芽低於5 %。若將苦茶粕配製為濃度5,000、10,000、20,000及30,000 mg/L之水溶液,並以20:1 (v/v) 的比例與丁香油進行乳化,且調整培養基中苦茶粕的最終濃度為500、1,000、2,000及3,000 mg/L,結果證實培養基中添加500 mg/L苦茶粕時即對菌絲生長抑制達92%;此外,若將苦茶粕1,000 mg/L與丁香油800 mg/L直接混拌,於滅菌後加入PDA培養基中,其抑制兩菌株菌絲生長的效果可達100%。 九、細部計畫名稱:芒果果實生育及採收期間乳汁溢出造成污斑之原因探討及改善對策 芒果為我國最大宗之果樹產業,亦是近年來出口日本之主要果品,近年來在我國芒果產區常發生果實於生長發育期間乳汁即自果實表面溢出而產生污斑的現象,在果皮造成褐化污斑而無法通過銷日品管,因此一現象所造成之損失可高達40%,目前對於果實於發育過程中乳汁溢出之原因不明。本計劃於屏東枋山及台南玉井芒果園調查乳汁污染芒果之關鍵因子,果實污斑發生季節症狀,及可能之環境、氣象與果園管理條件,並進行果皮組織切片觀察以研擬改善對策。結果顯示芒果在果實生育階段除明顯受外力傷害之外,在幼果期並無乳汁自然溢出現象。在中果期果實兩側果肉厚度開始發育時,在田間即可觀察到乳汁溢出的情形。在集貨場內隨機取樣果實表面受乳汁污染比率分別為54.8%與57.6% ,嚴重影響果實品相。組織切片顯示造成乳汁溢出的情形,可能是果皮表面的皮孔構造發生改變有關。果實採收後以果實倒置方式進行果梗修剪,可明顯減少乳汁污染果實表面的情形。在本試驗之園區中,果實乳汁溢出嚴重的單株其葉片中銅與錳的平均值含量明顯高對照。此二元素可能與果實乳汁溢出是否有關連,有待更近一步的試驗來釐清。參閱農民的藥劑防治紀錄觀察到一現象,目前推測造成高比率芒果乳汁溢出污染果實的情形,可能與病蟲害防治藥劑使用上有所相關,未來可由薊馬防治藥劑開始著手調查。二、「熱帶果樹研究團隊-不同栽植期對鳳梨果實產量及品質之影響」 為了解不同栽植期對鳳梨植株生長發育、果實產量及品質之影響。試區設於南投、嘉義及屏東,已分別於春、夏、秋、冬季種植。本年度之研究結果顯示,植株發育隨種植期的提早而發育愈佳,冬植及春植植株發育健壯,需以藥劑處理,以避免自然抽穗。植株發育期間,葉片的全可溶性糖含量介於11.0- 24.3%,隨栽植季節及地區而有變化,且隨著生長期之增加而減少之趨勢;澱粉含量在營養生長期則均維持在4.0~5.6%。 三、「熱帶果樹研究團隊-引起檬果果腐病因探討及綜合管理策略研究」 於玉井與官田地區各設立一處愛文芒果試驗園,進行採收後果實腐爛防治試驗。同時進行試驗區及農友慣行區之芒果枝條內菌相之變化,官田地區主要之果腐是由Phomopsis 所引起,所使用藥劑都無法有效降低此菌之密度及罹病率。30個調查園愛文芒果全部調查果實597顆果實中有208顆果實發生果腐病,約佔全數之34.8%,炭疽病則為86.3%,罹病極為嚴重。再分離引起果腐病斑組織,了解這些病斑之病原菌種類,發現有252個病斑出現於罹病的208顆果實上,引起的病原菌除了Botryospahaeria sp.佔66%外,尚有Phomopsis spp.佔34%。不同的產區其主要病原菌有差別,枋寮、枋山及玉井地區主要以Botryospahaeria sp.較為重要,而官田地區果園則以Phomopsis spp.為主,至於各地區由Botryospahaeria sp.引起的果腐,主要病原菌有Lasiodiplodia theobromae (Lt)、Neofusicoccum mangiferae (Nm) 、Neofusicoccum parvum (Np ) 及Botryosphaeria dothidea (Bd)等四種。已完成芒果果腐病原圖鑑摺頁一份。四、「熱帶果樹研究團隊-台灣外銷水果運輸儲運環境對品質影響之研究」 農產品(水果)自產地收穫後到達消費者手中,要經過一連串的運銷通路,稱之價值鏈(value chain)。價值鏈中每一停留點或路徑,皆會因為物理、化學或時間因素使水果的品質發生變化,影響農產品儲架壽命與最終售價。年度重要工作項目有:1.基本運輸儲運環境資料蒐集,2.建立運輸過程模擬試驗之檢測模式,3.規劃儲運模擬試驗設計。今年度已依工作規劃完成電磁式振動模擬平台結合複合式可程控溫濕度環境試驗機之整備與硬體測試,還有鳳梨與蓮霧儲運條件與包裝方式的調查,以及離線式儲運環境參數記錄器,將加速規埋藏於果包裝箱內,完整紀錄道路運輸階段之振動訊號,並將數據轉換為振動隨機控制曲線,輸入振動機控制器中,完成模擬實際運輸試驗與流程確認。蓮霧儲運實際參數調查紀錄已於產季初期進行初步試驗,預計邁入正期產季時,將陸續展開試後續完整模擬測試。五、「熱帶果樹研究團隊-柑桔及鳳梨栽培技術改進之研究」 本計畫預計完成山坡地椪柑果園肥培及水分管理模式3年試驗調查,並根據結果提出具體建議。進行茂谷柑防曬處理對裂果率影響評估第1年試驗。調查‘台農4號’、‘台農17號’及‘台農20號’等品種在各供貨季節之果實品質變化,並進行貯運性評估試驗。以物理處理及施用配方肥料等方法,提早外銷供貨期試驗。降低鳳梨果肉斑點發生率試驗,以提高栽培管理技術。期能獲得下列結果: (一)、柑桔部份:期望能維持甚至增加椪柑栽培面積,並提高農友將柳橙轉作為椪柑或茂谷柑之意願。1. 椪柑部份(山坡地椪柑果園肥培及水分管理模式之研究):(1).獲得灌溉及覆蓋對果實產量及品質之影響。(2).獲得提早或延長果實採收期之數據,建立雲嘉地區生產排程訂定參考。 2. 茂谷柑部份 (管理模式對茂谷柑裂果率之影響):獲得防曬處理對減少裂果率影響之數據。 (二)、鳳梨部份:1. 解決外銷供果園之問題(1). 獲得農糧署輔導之供果園的栽培管理模式及各供果期品質變化之數據(2). 解決供果空窗期之困擾。2. 提高栽培管理技術(1). 減少鳳梨果實劣變所衍生之問題。(2). 推動增加其他鮮食品種之栽培面積,以分散產期集中之壓力。六、「熱帶果樹研究團隊-番石榴立枯病生態調查與病害管理模式之建立」 本研究開發番石榴立枯病菌(Nalanthamala psidii )的半選擇性培養基,並藉以評估該病原菌於土壤中殘存的能力。在9種碳素源與21種氮素源中,於修正之Czapek-Dox 培養基中以3%的蔗糖與0.3%的甘胺酸作為碳氮素源可有效促進N. psidii 的生長。於前述基礎培養基中測試8種農藥與2種抗生素對於N. psidii 的生長抑制效果,結果調整基礎培養基的pH值約為 6,並添加5 μg ml-1 iprodione, 1 μg ml-1 azoxystrobin, 200 μg ml-1 neomycin, 及 200 μg ml-1 streptomycine所配製成的半選擇性培養基,可有效偵測人工帶菌土與田間土混合的土壤中N. psidii 的族群變化。此外,在30℃定溫箱中,N. psidii 的族群在49-63天內由1.2-4.7×105 cfu ml-1 soil降至無法偵測。在三處試驗田中的兩次試驗結果,N. psidii 在土壤中的族群分別在28-63天內由2.8-4.4×105 cfu ml-1soil 降到0.002-1.2×104 cfu ml-1soil 以及1.2-8.1×105 降至 0.072-2.3×104 cfu ml-1 soil 。七、「熱帶果樹研究團隊-番石榴整合性生產模式之建立」 番石榴為台灣最重要經濟果樹之一,因果實品質差異大與果品安全性使產業發展受到限制。本研究經由整合採前栽培管理技術,如樹形改造、肥培管理、病蟲害保護和採後處理技術,並經由教育訓練,建立並落實完整的番石榴安全生產體系。本年度於番石榴主要產區高雄縣,選擇1處果園,訂定番石榴合理栽培管理原則,並依地區土壤、氣候及銷售產量目標訂出合理栽培行事曆進行示範研究。八、「熱帶果樹研究團隊-番石榴蟲害管理整合性區域防治策略與技術研發」 石榴果樹生產時遭受東方果實蠅(Bactrocera dosalis Hendel)及粉介殼蟲(Planococcus minor Maskell)最為嚴重,因此針對此類害蟲防除工作則刻不容緩。本計畫擬針對現有東方果實蠅及介殼蟲田間防除技術,如誘引劑、食物誘餌、化學藥劑、套袋及田間衛生管理等,以嚴謹密度監測技術,搭配地理資訊系統(GIS),就現地田間作物相生長季節,研擬ㄧ套番石榴田間區域防治綜合蟲害管理規範,減少生產成本,增加番石榴產值。防治區農民組織整合及依照釐定之防治時程,果實蠅族群已可控制一定的範圍,加上農民個別的套袋管理,本年度果實蠅危害率已趨於5%以下。除了果實蠅為害番石榴外,10月初調查蟲害,發現介殼蟲進入袋內為害,有關此類蟲害及防治則列為下一年度工作項目之一。九、「熱帶果樹研究團隊-鳳梨中長程海運保鮮技術之開發」 `金鑽'鳳梨春果或夏果採收後,先以不同之耐受低溫處理,再以10℃貯藏20日之後,經過20至25℃之模擬櫥架2日,調查各項櫥架品質。結果顯示,春果較夏果耐受10℃冷藏;各項耐冷處理之比較,1-MCP與變溫處理對果皮具有保護之效,果皮較無水浸寒害現象;保鮮臘與1-MCP較能維持冠芽之鮮綠色澤;變溫處理對於果肉品質之維持則最具效果,果肉色澤鮮黃而少褐化斑點,亦能有效維持食用風味。本研究將再行細部之耐冷測試,並評選耐冷效果較佳之處理組合。十、「熱帶果樹研究團隊-鳳梨安全生產之蟲害綜合管理研究」 試驗於嘉義及屏東地區調查台農17及台農20號等主要鳳梨栽培品種,初步結果顯示在植株生長期間,鳳梨嫡粉介殼蟲及鳳梨圓盾介殼蟲為主要發生害蟲種類;在鳳梨果實形成後,蟲害之發生則以鳳梨嫡粉介殼蟲為主,但在外銷日本時除上述害蟲之發生外,尚被檢測出椰子盾介殼蟲及鱗翅目蛾類幼蟲。今年亦舉辦鳳梨病蟲害管理及安全用藥講習,及協助鳳梨之病蟲害診斷服務,協助農民鳳梨害蟲之管理及安全生產。十一、「熱帶果樹研究團隊-熱帶果樹(鳳梨、番石榴、芒果、蓮霧、香蕉)土壤養分管理及診斷技術體系之建立」 一、擬訂5種果樹植體營養診斷標準 果樹營養診斷仍以CNR(Critical Nutrient Range)為主要應用方法,本計畫蒐集整理國內外文獻資料並完成鳳梨、番石榴、芒果、蓮霧、香蕉5種果樹植體營養診斷暫訂標準。進一步進行果園土壤肥力與樹體營養狀況調查,依照地區狀況調整的肥培管理作業,修訂濃度標準。累計調查分析287個土壤以及223個植體樣本;資料分析顯示,肥料有施用過度、不足及施用不平衡的現象,施肥管理技術迫切需要提升。二、肥料需要量依據產量、植體養份含量以及枝條修剪量估計鳳梨及番石榴的肥料需求量。公頃果實產量鳳梨以72公噸、番石榴以40公噸為基準。三、農民施肥輔導輔導3個生產合作社、7個果樹產銷班以及個別農友,進行合理化施肥工作。一、擬訂5種果樹植體營養診斷標準 果樹營養診斷仍以CNR(Critical Nutrient Range)為主要應用方法,本計畫蒐集整理國內外文獻資料並完成鳳梨、番石榴、芒果、蓮霧、香蕉5種果樹植體營養診斷暫訂標準。進一步進行果園土壤肥力與樹體營養狀況調查,依照地區狀況調整的肥培管理作業,修訂濃度標準。累計調查分析287個土壤以及223個植體樣本;資料分析顯示,肥料有施用過度、不足及施用不平衡的現象,施肥管理技術迫切需要提升。二、肥料需要量依據產量、植體養份含量以及枝條修剪量估計鳳梨、番石榴以及芒果的肥料需求量。公頃果實產量鳳梨以72公噸、番石榴以40公噸、芒果以20公噸為基準。三、農民施肥輔導輔導3個生產合作社、7個果樹產銷班以及個別農友,進行合理化施肥工作。十二、「熱帶果樹研究團隊-熱帶果樹種原收集與特性評估」 本計畫主要目標為盤點國內現有保存之熱帶果樹種原。首先針對的是鳳梨、番石榴、芒果、蓮霧及香蕉五種具有市場潛力的熱帶果樹種原。預期成果為藉由本計畫之執行,希能服務果樹育種專家,提高育種效率,提升市場競爭力。十三、「熱帶果樹研究團隊-蓮霧及印度棗外銷貯運保鮮技術之研究」 台灣蓮霧與印度棗的栽培技術及品質皆領先全球,是台灣目前具有外銷潛力的果樹之一,蓮霧常因採收、包裝過程及儲藏時期環境條件不佳,造成品質下降價格降低,本研究擬解決蓮霧採收後包裝與貯運條件之技術。以小包裝以及果實間加保護墊或以舒果網逐果套袋可以有效的改善運輸時遭受的擦壓傷。蓮霧經不同貯藏時間及溫度測試,0與5℃貯藏時果實會發生嚴重果實顏色退色及凹陷的寒害現象,而11與15℃並不會發生寒害,可以維持較好的販售價值。在不同比例的CO2與O2進行氣變包裝與氣調貯藏對蓮霧之影響方面,相較無包裝者有包裝外觀失水情況稍多,但並無其他無明顯的差異性存在。印度棗海運外銷需要在低溫儲運15-20日,但在0-5℃下貯藏會發生寒害情形,且部份外銷國有低溫檢疫殺蟲(1℃,15天)的需求,目前並無有效解決方法,因此以不同月份採收之7分熟果進行不同產期對於寒害的影響試驗,結果顯示,果實的品質及貯架壽命隨著天數的增加而降低且不同產期對寒害的結果並無顯著性的差異,但是提高相對濕度對於寒害有減輕的效果。經測試多種包裝,結果以打孔PE袋包裝能保持高濕,以及保持低溫貯運後之品質。另以不同時間長度之間歇性降溫,結果顯示無法克服果實低溫寒害的情形。而在低溫檢疫後模擬海運與空運對品質的影響,重量、可滴定酸與抗壞血酸隨著貯藏天數的增加而降低,可溶性固形物變化並不大。但一般紙箱包裝經低溫檢疫處理後寒害發生嚴重,若用紙箱+不織布袋及144孔塑膠袋可以降低寒害發生情形。空運3天或海運10天使用配合不織布袋方+144孔塑膠袋式包裝皆可維持良好品質,因此在市場上具有販售價值。十四、「熱帶果樹研究團隊-蓮霧園土壤水分及肥培管理對果實品質及成分影響之研究」 一、蓮霧園葉面施肥效果:葉面施肥試驗區土壤之EC及有效性氮含量,比慣行施肥區為低;果實大小低於慣行施肥區,果實中糖度、有機酸差異不顯著;裂果率20%稍低於慣行施肥區之27%。葉面施肥可有效降低肥料施用量,惟施肥頻率仍需調整。二、蓮霧-好果與裂果養液處理之有機酸差異分析:根據有機酸分析結果發現,在好果與裂果之個別有機酸Oxalic acid、Citric acid、Malic acid、Succinic acid含量上並無明顯差異。而養液處理果園之有機酸含量也顯示出有無養液處理對於好果與裂果間的有機酸含量也無明顯差異。所以有機酸或許不是影響蓮霧裂果因素之一。三、蓮霧套袋中添加過氧化鈣對蓮霧裂果之影響:蓮霧套袋中添加10克過氧化鈣,作為除濕使用,進行其對裂果影響之調查,初步顯示可降低裂果率。四、環刻對蓮霧裂果之影響:於信義鄉蓮霧試驗觀察園區將果樹單一主枝環刻,比較同一樹体上,環刻主枝與未環刻主枝裂果率。結果顯示環刻主枝之裂果率高達40.5%,裂果率並未因主枝環刻而降低。十五、「熱帶果樹研究團隊-蓮霧新興病蟲害防治研究」 蓮霧為台灣重要經濟果樹,近年來梅山產區之蓮霧發生嚴重病害,造成大量植株衰弱死亡,受害植株葉片較小、較黃而稀疏,新生葉淡黃綠色竹葉狀,根系褐化、腐爛且無新根出現,果樹逐漸衰弱,最後整株枯萎死亡。由受害植株之電顯切片可見篩管組織存在植物菌質體。病株菌質體之16S rDNA基因經PCR過程放大後進行核酸序列分析,發現危害梅山產區蓮霧的植物菌質體有兩種,大部分屬於第一群(16SrI)的翠菊黃化病菌(Aster yellows phytoplasma),少部分屬於第二群(16SrII)的甘藷簇葉病菌(sweet potato witches’-broom phytoplasma)。發生於蓮霧園之媒介昆蟲種類調查,以黃色黏板誘集結果,帶菌昆蟲有蒲桃個木蝨、蓮霧棉絮木蝨、蓮霧小綠葉蟬、二點小綠葉蟬、檬果綠葉蟬、白邊大葉蟬及菱紋葉蟬。十六、「熱帶果樹研究團隊-優質芒果栽培技術改進」 為穩定果實品質與供貨以利外銷市場的開拓,本計畫從收集之優良品種(系)中進行評估,評估指標為鮮紅或橙紅色果皮,纖維量少,果實不易劣變,可提早採收追熟及耐貯運等。另外,擬利用卓安南品種的不時花特性,配合修剪、肥培管理及其他處理方式來調節芒果產期,以達週年生產。本年度調查評估Kent等10個芒果品種,其中以Kent、Mango-mora、Kensington等3品種較具發展潛力。芒果產期調節方面,利用不同時期強修剪,修剪時期分別為2、3、4、5、6月份等5個處理,其中修剪處理後至始花日數以2月份修剪處理最長、以4、5月份修剪之處理最短,累計開花率以2、3月修剪之處理最高,但2、3、4月修剪處理間皆無顯著差異;5、6月修剪處理累計開花率顯著較低。因此依此試驗結果顯示卓安南芒果若需調節至7-9月間開花,修剪的時間宜於2-4月間進行,以提高開花率。十七、「熱帶果樹研究團隊–優質蓮霧栽培技術改進研究」 採七月催花生產早花蓮霧時,應注意營養管理,尤其氮肥應適時施用,避免因重修剪及蓋遮光網處理後,果實發育不良或變小,可建議改以大果種品系取代粉紅種。至於大果種及泰國種,則適宜於8月中旬催花,於翌年過年前採收;或泰國種可於二月來花,生產5~7月夏果,至於印尼大果種則宜於3~4月間採收,但與泰國種品系進行生產時,均需注意低溫凍害問題。另在取代蓮霧催花藥劑方面,已發現100mM磷酸二氫鉀雖可取代傳統催花劑,但是此方式需配合催花時間早晚及樹勢,方能具其效益。另依據樹勢強弱及著果位置,進行蓮霧樹適當疏果作業或控制留果數,可增大果形,避免果實內海綿體及果腔問題,增加果實重量,但並不影響可溶性固形物及果皮著色。另於開花後進行短期幹基刻傷,將有利於降低夏果蓮霧之裂果率,並提高果實著色。十八、「營養調控與微生物菌劑在香蕉黃葉病防治之應用」 香蕉黃葉病(Fusarium wilt)是目前影響台灣香蕉產業發展之最大限制因子,本計畫擬利用營養調控與微生物接種,以降低香蕉黃葉病之罹病率或減輕病害程度。本年度先測試叢枝菌根菌與市售微生物菌劑(Pseudomonas putida與Trichoderma asperellum)對香蕉生長與黃葉病病害程度之影響。香蕉品種為北蕉(Pei Chiao, AAA),試驗地點在台灣香蕉研究所香蕉栽培園區內。試驗結果顯示:接種菌根菌之處理其香蕉生長勢最好,株高比對照組高16cm(高12.6%),而葉數比對照組多2.4葉(多36.9%)。接種菌根菌處理之香蕉其葉片黃化程度、假莖縱裂程度、假莖維管束褐化與塊莖維管束褐化程度皆比對照組小(分別小25%, 25%, 30%, 28%),罹病率亦比對照組小14%。接種菌根菌後再接種市售微生物菌劑(Pseudomonas putida與Trichoderma asperellum)之香蕉其黃葉病病害程度與罹病率,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由以上結果可知,接種菌根菌可降低香蕉黃葉病之病害程度與罹病率,但降低病害的幅度還不能符合實際的需要,還要搭配其他因子。本試驗中所使用之市售微生物菌劑並非針對香蕉黃葉病病害,由本試驗可知該市售微生物菌劑與菌根菌一起施用無法降低香蕉黃葉病之病害程度與罹病率。下一年度將針對土壤養份調控與篩選土壤中其他抗病微生物來降低黃葉病之病害程度與罹病率。十九、「熱帶果樹研究團隊-檬果重要害蟲鑑定、監測調查及田間管理策略之研究」 檬果為台灣重要經濟果樹,栽培期間從開花至結果期,易受多種害蟲為害。本研究調查顯示台灣地區的檬果重要害蟲包括檬果褐葉蟬 (Idioscopus nitidulus)、檬果綠葉蟬 (I. clypealis)、小黃薊馬 (Scirtothrips dorsalis Hood)、東方果實蠅 (Bactrocera dorsalis) 、檬果木蝨 (Microceropsylla nigra)、檬果葉蟎 (Oligonychus mangiferus) 及檬果癭蚋 (Procontarinia mangicola) 等,可造成早期落花、落果及果實劣化,影響果實品質及產量甚鉅。除此,本研究也確認二點小綠葉蟬 (Amrasca biguttula (Ishida)) 為台灣產檬果之新紀錄害蟲。為能降低害蟲族群數量、減少蟲害發生及提升農民用藥技術,本研究根據害蟲取樣監測,建立經濟為害水平,以作為檬果害蟲整合管理策略的基礎。本研究的目標在於避免農藥殘留過量,確保果品安全,提升我國檬果產業之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