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質米研究團隊-臺東地區優質及抗(耐)逆境水稻育種及栽培技術改良
- 農業科技計畫 @ 農業部
計畫名稱良質米研究團隊-臺東地區優質及抗(耐)逆境水稻育種及栽培技術改良的計畫主持人是丁文彥, 執行機關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東區農業改良場, 研究領域是農藝類, 研究性質是技術發展, 計畫編號是99農科-4.2.1-東-E1, 研究目的是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中央款是5900000, 配合款是0, 計畫總經費是5900000, 執行成果摘要是1.良質水稻育種:依據地區需要,以品質為主,產量為輔,兼具良好抗病蟲特性品種之育成為目標,循水稻育種方法,進行雜交,培育優良後代,加以選拔及固定,並進行各級序之產量比較試驗。結果顯示,99年1期作雜交組合有臺東30號/M401等12個組合,觀察試驗有東稉育991001號等72個品系,表現較佳者有東稉....
計畫年度 | 99 |
計畫類別 | 科技 |
計畫名稱 | 良質米研究團隊-臺東地區優質及抗(耐)逆境水稻育種及栽培技術改良 |
計畫編號 | 99農科-4.2.1-東-E1 |
計畫屬性 | 科學技術類 |
研究性質 | 技術發展 |
研究方法 | 自行研究 |
研究領域 | 農藝類 |
研究目的 | 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
主管機關 | 農委會台東區農業改良場 |
執行機關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東區農業改良場 |
計畫主持人 | 丁文彥 |
中央款 | 5900000 |
配合款 | 0 |
計畫總經費 | 5900000 |
執行成果摘要 | 1.良質水稻育種:依據地區需要,以品質為主,產量為輔,兼具良好抗病蟲特性品種之育成為目標,循水稻育種方法,進行雜交,培育優良後代,加以選拔及固定,並進行各級序之產量比較試驗。結果顯示,99年1期作雜交組合有臺東30號/M401等12個組合,觀察試驗有東稉育991001號等72個品系,表現較佳者有東稉育991002號等17品系。初級試驗有東稉育982004號等17品系參試,產量表現較優者有東稉育982004號等12品系。高級試驗以東稉育972009號等8品系參試,其產量表現較對照品種佳者有東稉育972025號等5品系。99年2期作雜交組合有Pusa44/台農秈育2414號等9個組合,觀察試驗以東稉育992001號等204個品系參試,初級試驗有東稉育991002號等17品系,高級試驗以東稉育982016號等8品系參試;選拔東稉育972025號晉升為100年組中晚熟區域試驗參試品系。2.稻熱病檢定:檢定各場所提供之新品種(系)約185個之抗稻熱病表現,藉以明瞭其抵抗性並提供各育種單位參考應用。試驗結果顯示:對葉稻熱病表現抗性至中抗反應者有嘉農秈育961001號等113品種(系),占參試品種(系)61.1%,中感至極感級反應者有高雄育4683號等72品種(系),占參試品種(系)38.9%。對穗稻熱病表現中抗反應者有台南13號等112品種(系),佔60.5%,中感至極感級反應者有嘉農秈育961001號等73品種(系),占參試品種(系)39.5%。3.徒長病檢定試驗:檢定目前13個良質米推薦品種加上臺東32號共14個品種,藉以探討水稻品種間對徒長病是否具有抵抗性,提供育種及推廣栽培時參考應用。試驗結果顯示:原始稻種帶菌率以台稉2號、台稉8號、台稉16號及台農71號較高,約52%-66%左右;但由秧苗期與本田期試驗資料表示,各處理間差異不顯著,主要由於實驗室的殺菌及完全帶菌處理與田間實際發病調查情形不同所致。4.良質米分子輔助育種技術之建立與應用:利用越光x臺農67號F2:3族群進行白堊質分子標誌輔助育種,各品系生育日數(插秧至抽穗)最短的為36天,其中品系17生育日數為最長達78天,族群中生育日數以40天至49天之間最多。株高及穗數調查結果顯示,F2:3族群中株高分布介於63.0公分至112.2公分之間,平均為87.3公分,而越光(母本)及臺農67號(父本)品種則分別為81公分及97公分。調查穗數各品系之變異介於6.4支至28.0支之間,越光及臺農67號品種則分別為8.0支及12.0支。後續將持續調查成熟期、產量及白堊質米粒比例等性狀。利用於兩親本間具多型性的分子標誌之篩選,完成328組SSR或InDel分子標誌之篩選,選獲138個具有多型性之分子標誌分佈於水稻12對染色體上,用以建立F2族群連鎖圖譜。5.建立水稻合理化施肥技術,提升國內稻米品質,提高國際稻米產業之競爭力。99年1期作台東30號在調整追肥施用量比率或採取減施1/6氮肥量之處理,產量間差異不顯著;但減肥之處理有食味值含量較高、蛋白質含量較低的趨勢。台稉9號在正常的肥料推薦量下,以1追施肥比率為15%、2追施肥比率為45%之處理,其產量表現較佳;而減肥處理其產量間差異不明顯。各處理間食味質含量差異不顯著,蛋白質含量表現也不一。 |
計畫年度99 |
計畫類別科技 |
計畫名稱良質米研究團隊-臺東地區優質及抗(耐)逆境水稻育種及栽培技術改良 |
計畫編號99農科-4.2.1-東-E1 |
計畫屬性科學技術類 |
研究性質技術發展 |
研究方法自行研究 |
研究領域農藝類 |
研究目的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
主管機關農委會台東區農業改良場 |
執行機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東區農業改良場 |
計畫主持人丁文彥 |
中央款5900000 |
配合款0 |
計畫總經費5900000 |
執行成果摘要1.良質水稻育種:依據地區需要,以品質為主,產量為輔,兼具良好抗病蟲特性品種之育成為目標,循水稻育種方法,進行雜交,培育優良後代,加以選拔及固定,並進行各級序之產量比較試驗。結果顯示,99年1期作雜交組合有臺東30號/M401等12個組合,觀察試驗有東稉育991001號等72個品系,表現較佳者有東稉育991002號等17品系。初級試驗有東稉育982004號等17品系參試,產量表現較優者有東稉育982004號等12品系。高級試驗以東稉育972009號等8品系參試,其產量表現較對照品種佳者有東稉育972025號等5品系。99年2期作雜交組合有Pusa44/台農秈育2414號等9個組合,觀察試驗以東稉育992001號等204個品系參試,初級試驗有東稉育991002號等17品系,高級試驗以東稉育982016號等8品系參試;選拔東稉育972025號晉升為100年組中晚熟區域試驗參試品系。2.稻熱病檢定:檢定各場所提供之新品種(系)約185個之抗稻熱病表現,藉以明瞭其抵抗性並提供各育種單位參考應用。試驗結果顯示:對葉稻熱病表現抗性至中抗反應者有嘉農秈育961001號等113品種(系),占參試品種(系)61.1%,中感至極感級反應者有高雄育4683號等72品種(系),占參試品種(系)38.9%。對穗稻熱病表現中抗反應者有台南13號等112品種(系),佔60.5%,中感至極感級反應者有嘉農秈育961001號等73品種(系),占參試品種(系)39.5%。3.徒長病檢定試驗:檢定目前13個良質米推薦品種加上臺東32號共14個品種,藉以探討水稻品種間對徒長病是否具有抵抗性,提供育種及推廣栽培時參考應用。試驗結果顯示:原始稻種帶菌率以台稉2號、台稉8號、台稉16號及台農71號較高,約52%-66%左右;但由秧苗期與本田期試驗資料表示,各處理間差異不顯著,主要由於實驗室的殺菌及完全帶菌處理與田間實際發病調查情形不同所致。4.良質米分子輔助育種技術之建立與應用:利用越光x臺農67號F2:3族群進行白堊質分子標誌輔助育種,各品系生育日數(插秧至抽穗)最短的為36天,其中品系17生育日數為最長達78天,族群中生育日數以40天至49天之間最多。株高及穗數調查結果顯示,F2:3族群中株高分布介於63.0公分至112.2公分之間,平均為87.3公分,而越光(母本)及臺農67號(父本)品種則分別為81公分及97公分。調查穗數各品系之變異介於6.4支至28.0支之間,越光及臺農67號品種則分別為8.0支及12.0支。後續將持續調查成熟期、產量及白堊質米粒比例等性狀。利用於兩親本間具多型性的分子標誌之篩選,完成328組SSR或InDel分子標誌之篩選,選獲138個具有多型性之分子標誌分佈於水稻12對染色體上,用以建立F2族群連鎖圖譜。5.建立水稻合理化施肥技術,提升國內稻米品質,提高國際稻米產業之競爭力。99年1期作台東30號在調整追肥施用量比率或採取減施1/6氮肥量之處理,產量間差異不顯著;但減肥之處理有食味值含量較高、蛋白質含量較低的趨勢。台稉9號在正常的肥料推薦量下,以1追施肥比率為15%、2追施肥比率為45%之處理,其產量表現較佳;而減肥處理其產量間差異不明顯。各處理間食味質含量差異不顯著,蛋白質含量表現也不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