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區特殊棲地野生物長期監測
- 農業科技計畫 @ 農業部
計畫名稱台灣地區特殊棲地野生物長期監測的計畫主持人是黃士元, 執行機關是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研究領域是自然生態保育, 研究性質是應用研究, 計畫編號是100農科-8.5.4-生-W1, 研究目的是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中央款是16573000, 配合款是0, 計畫總經費是16573000, 執行成果摘要是一、不同海拔的蝙蝠相長期監測系統之建立<? 今(2011)年我們於烏石坑地區、雪見地區及合歡山地區(代表<?1,000m、2,000m及>2,500m山區)選擇適當樣區架豎琴網(harp trap)進行每季1次、每次2夜之蝙蝠相捕捉調查工作,並以蝙蝠超音波音頻偵測器(ANABATⅡ ba....
計畫年度 | 100 |
計畫類別 | 科技 |
計畫名稱 | 台灣地區特殊棲地野生物長期監測 |
計畫編號 | 100農科-8.5.4-生-W1 |
計畫屬性 | 科學技術類 |
研究性質 | 應用研究 |
研究方法 | 自行研究 |
研究領域 | 自然生態保育 |
研究目的 | 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
主管機關 |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
執行機關 |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
計畫主持人 | 黃士元 |
中央款 | 16573000 |
配合款 | 0 |
計畫總經費 | 16573000 |
執行成果摘要 | 一、不同海拔的蝙蝠相長期監測系統之建立<? 今(2011)年我們於烏石坑地區、雪見地區及合歡山地區(代表<?1,000m、2,000m及>2,500m山區)選擇適當樣區架豎琴網(harp trap)進行每季1次、每次2夜之蝙蝠相捕捉調查工作,並以蝙蝠超音波音頻偵測器(ANABATⅡ bat detector)測錄蝙蝠超音波,以建置各海拔地區蝙蝠超音波音頻之參考音頻資料。結果於烏石坑地區總計記錄13種蝙蝠,包括捕獲32隻9種及超音波分析的9種。於雪見地區總計記錄16種蝙蝠,包括捕獲54隻11種及超音波分析的9種。於合歡山周邊及瑞岩溪地區總計記錄10種蝙蝠,包括捕獲28隻8種、一處人工坑道發現的黃胸管鼻蝠,以及超音波分析的3種。資料顯示,中海拔區域所發現的種數及捕獲的隻數最多,每個樣區所發現的組成有所差異,推測原因可能有些物種僅存在某個海拔範圍、有些物種則有季節性的生理調適導致垂直遷移行為,只在某個季節出現在特定的海拔區域中。 二、中低海拔闊葉林哺乳動物長期監測 以紅外線自動照相機在低海拔闊葉林拍攝哺乳動物722張,以山羌(59.8%)、刺鼠(16.6%)、台灣獼猴(10.1%)、鼬獾(7.2%)較常見,共12種哺乳動物。在中海拔闊葉林拍攝哺乳動物1,196張,以山羌(55.4%)、台灣獼猴(12.8%)、刺鼠(9.5%)、赤腹松鼠(8.0%)較常見,共16種哺乳動物。二處森林最常見的三種哺乳動物物種相同,但順序略異。中海拔闊葉林的物種豐度與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比低海拔闊葉林的高。 三、高海拔地區爬蟲類長期監測(一)依棲地型態(如森林底層、箭竹草原及路邊碎石地)於本中心高海拔試驗站週邊初步設置3個監測樣區(線),並已進行爬蟲類調查監測。(二)沿台14甲線於翠峰、鳶峰、武嶺、大禹嶺及關原等5處設置固定樣線(每段長度約200m),進行爬蟲調查監測。(三)本年年度進行樣區內爬蟲調查,已完成第2季及第3季調查,共發現5科7種爬蟲動物,包括台灣赤練蛇、標蛇、雪山草蜥、台灣蜓蜥、麗紋石龍子、斯文豪氏攀蜥及菊池氏龜殼花(訪談記錄)等,其中菊池氏龜殼花屬於保育類,標蛇、菊池氏龜殼花、雪山草蜥、台灣蜓蜥及斯文豪氏攀蜥等5種為台灣特有種。 四、台灣藻礁分布及生長特性研究 有些藻類,特別是紅藻植物門的藻類,可經由一系列複雜的生理過程,將海水中游離的鈣和碳酸鹽結合,形成固態的碳酸鈣,其中紅藻門之無節珊瑚藻類不僅可以鈣化作用沉積碳酸鈣,還可不斷的膠結,進而建造大型的生物礁體。藻礁的生長與分佈受底質、地形、鹽度、海浪波動等等因子影響。在臺灣,西部海岸多為沙灘,基質會被海浪沖刷而滾動,石灰藻不容易生長,除了桃園,均難以形成藻礁地形。根據野外調查,珊瑚藻生長末期,可以看到其周圍鈣化成白色,這鈣化的厚度約為0.1㎝。以桃園海岸為例,每年若形成0.1㎝,被波浪及其他生物作用所消耗之後就僅剩0.01㎝。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業於2008年8月26日召開藻礁海岸保護區劃設現勘會議,會中決議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暫列此藻礁海岸為自然保留區,目前受文化資產保存法保護。預期藻礁群聚組成的研究應能獲得預期之學術研究成果,同時提供政府未來保育及經營管理上之參考。本研究於園設置4個、台北設置2個採樣站,共12條樣線,紀錄116個50×50㎝2方形樣區,藻礁生長至鈣化各階段之特徵及生物組成,藻礁樣本重金屬含量檢驗分析。結果有重金屬污染,桃園沙泥等沈積物覆蓋嚴重,珊瑚藻生長狀況極差,台北採樣站珊瑚藻生長狀況較佳,太平洋群體海葵與珊瑚藻各占優勢。 五、生態教育園區監測與利用管理之研究(一)黃緣螢長期監測調查:進行生態教育園區溪流生態區之黃緣螢族群監測,每週一次,入夜後以細網捕捉發光中的成蟲。今年成蟲出現時間較去年晚13天,但發生高峰期數量達280隻次,4月上旬高峰期,且數量較去年多。(二)蛾類相調查:選定園區內開闊而能使燈光照射到較大範圍的地點設立燈光陷阱,該定點海拔251公尺,座標(229733,2635928)(座標格式:台灣地區二度分帶,座標系統與對應系統:WGS84(TWD97)),本調查設定為每月一次,為期一年之蛾類相物種調查,已於今年2月到11月,累計已執行調查10個月,每月新月前後選定一天,於夜間六時至十一時以250瓦水銀燈泡與白色布幕設立陷阱誘集,持續進行夜行性且具趨光性蛾類調查,每月出現之每一物種採集一個體作為證據標本,目前已累積紀錄到至少13科144種,存證標本已製作250份以上。(三)氣象資料及環境因子之長期監測:氣象資料以 DATA LOGGRE進行園區氣溫、濕度、風速、風向、日輻射、紫外線、二氧化碳及氧氣等環境因子之監測,資料紀錄至11月,最高溫度為8月18日之34.76℃,最低溫度為1月1日之 6.145℃,並每月持續蒐集資料,以瞭解人工生態系環境因子之變化,並提供未來資料分析及探討之參考依據。(四)生態教育園區整體環境維護,景觀及植物自導式解說服務介面更新管理,並改善園區內各項設施,包括完成、更新生態教育園區自導式解說服務介面25面及進行園區步道修護及集集大圳沉水馬達等相關設施維護。(五)園區多樣化配置栽植及林下補植方莖金絲桃、杜若、油點草、姑婆芋、馬齒莧、喜岩堇菜、短毛堇菜、台灣長春藤、鱗蓋鳳尾蕨、光風輪、馬藍、流蘇、恆春楊梅、琉球野薔薇、白樹仔、恆春石斑木、台灣木通、卷柏、豆梨、潺稿樹等20種,計300株。(六)蒐集原生植物種原爵床、岩玻玉峰蘭、山胡椒、台灣風蘭、蛇根草、椒草、尖葉槭、南五味子、烏心石、肺形草、烏來石仙桃、姬書帶蕨、細辛、台北附地草、阿里山繁縷等20種,進行繁殖撫育工作,作為園區植物撫育及多樣化配置栽植使用,並提供移地保育場所。(七)生態教育園區100年度截至11月中旬參訪人數已達7,600人次。(八)辦理四個梯次「進行認識樹木褐根病及防治宣導講習」,包括各機關學校單位愛護關心樹木之保育人員,參與人數共325人。(九)進行樹木褐根病防治,生態教育園區防治面積約1,000平方公尺。(十)持續辦理解說導覽服務及原生植物栽培技術諮詢服務。 六、七股濕地長期生態監測 七股潟湖位於台灣西南沿海是台灣地區最大潟湖,高生產力名列全球前茅,具有豐富的漁業資源。調查魚類種類組成及生物量,調查期間總共記錄到44科93種魚類,有65種為經濟性魚類。種數出現最多的是鰕虎科共11種,次為鯡科、鰏科及鯔科各6種。七股潟湖區的優勢魚種在季節及樣站間皆有不同,顯示七股地區的魚類組成受到棲地型態及季節變化的影響。 水質監測於七股潟湖岸邊及亞潮帶共8個樣站、黑面琵鷺主棲地2個樣站,以及曾文溪口岸邊及亞潮帶,總共12個樣站進行水質分析。結果顯示七股潟湖及主棲地的水溫夏季比冬季高約13℃。鹽度主要是受季節的影響,在雨季的夏季及颱風後比冬春秋季來的低。各樣站的溶氧量主要是受到季節的影響,在冬季較高,夏季較低。在漲退潮的比較中,七股潟湖溶氧量主要是受到一日光照變化的影響。磷酸態磷在夏秋及颱風後的七股溪口的含量最高介於90.3-343.0 ppb,顯示磷酸態磷可能受到陸源的影響很大, N:P介於15.6-153.0之間,顯示了目前的七股潟湖及主棲地磷源過剩。 七、烏石坑低海拔生態系長期生態監測及生態因子變動之研究(一)本年度蛙類長期監測至今調查結果共紀錄13種1,718隻次,去年最優勢種梭德氏赤蛙總數下降,拉都希氏赤蛙(26%)及斯文豪氏赤蛙(22%)取代為較優勢種。(二)鳥類長期監測持續進行,至11月止記錄69種6,204隻次。(三)今年氣象資料紀錄迄今,平均氣溫為18.85℃,最低溫為1月之3.49℃,最高溫則為6月之31.76℃,總雨量為1,897mm,溫度較去年無太大差異,雨量則較去年同期少。(四)進行試驗區範圍護管工作,執行定期及不定期進行林地護管及巡視。 八、藤枝中海拔生態系長期生態監測及生態因子變動之研究(一)野生動物監測: 1.鳥類長期監測:(1)本年度以鳥類生殖習性觀察為監測目標,除設置鳥巢箱,進行利用巢箱生殖鳥類的習性觀察記錄外,亦進行自行構築鳥巢的觀察。利用巢箱築巢的鳥巢共計28個,其中27個為棕面鶯、1個為青背山雀所利用;其他鳥巢之監測共8個其中花翅山椒、灰喉山椒、小啄木及白耳奇鶥各1巢,洋燕則有4巢;另進行遺傳物質採樣,取得棕面鶯成鳥3個樣品、幼鳥9個樣品。2.昆蟲類長期監測:(1)甲蟲類長期監測:持續利用馬氏網於試驗站及周邊區域進行採集,並將所得之蟲體製成標本。累計採集45,012隻次,共25科481種,特有種250種、特有亞種31種。其中於試驗站轄區內採集13,309隻次,累計記錄24科381種,特有種144種、特有亞種22種。(2)鱗翅目長期監測:主要利用日間掃網及燈光誘集之方式進行調查,因試驗站之電力尚未恢復,因此燈光誘集時段為入夜至午夜12:00無法進行整夜調查。採集所得製成標本後,登錄至資料庫中,目前累計採集16,336隻次,蛾類24科675種、蝶類5科79種,共29科754種,其中本年度於試驗站轄區內採集之蛾類標本共有266種,試驗站轄區內蛾類累計記錄為519種,特有種96種、特有亞種40種。3.配合「中低海拔闊葉林哺乳動物長期監測」利用紅外線相機進行哺乳類長期監測調查,累計38種哺乳動物。(二)環境因子監測:將進行溫度、光度等環境因子之蒐集及資料庫之更新建置,然因電力設施仍未復原,仍無法進行環境因子之蒐集。(三) 經營管理:1.經營管理設施之興建及維護:(1)供水設施:主要引水管線於八八風災時沖失,今年原將進行引水及供水管線鋪設工程,然通往水源區之林道-石山林道受創嚴重,雖已於年初時搶通,但仍會因遇雨而崩坍,目前已在進行林道修復工程,將於林道狀況較穩定無崩坍之虞時,再進行引水及供水管線鋪設工程。次要引水管線已於去年重行設置,今年已進行一次水源區落葉等阻塞物清理養護。(2)供電設施:a. 主要電力設施:聯外道路受創狀況因林道修復工程已較趨穩定,已於元月時洽請台灣電力公司規劃設計復原本站供電線路,於五月時開始施工,目前已完成部份電桿架設。b. 備用電力設施:今年各購置一組太陽能及風力發電機組,配合2010年設置之太陽能機組共計設置2KW之太陽能發電機組及1.5KW之風力發電機組做為本站之備用電力。並逐漸以綠色能源作為未來試驗站之主要供電設施。2.充實儀器設備:本年度採購手持式衛星電話、紅外線熱像分析系統、圖文資料庫管理系統。3.進行試驗區範圍護管工作:因受風災影響部份區域仍不穩定,有發生崩坍之虞。為確保人員安全,護管工作以不定期方式進行,於天候良好期間進行林地護管及巡視,目前各巡邏箱至少皆已巡查8次。 九、合歡山高海拔生態系長期生態監測及生態因子變動之研究(一)2011年3、5、8及10月4次的調查共記錄到6科21種。其中19種與往年記錄的種類相同,烏鴉鳳蝶(Papilio bianor thrasymedes)及台灣琉璃小灰蝶(Acytolepsis puspa myla) 2種則為往年未曾記錄的種類。本區的優勢種仍為玉山蔭蝶(Zophoessa niitakana)、永澤蛇目蝶(Minois nagasawae)及阿里山琉璃小灰蝶(Celastrina oreas arisana)為主。(二)進行合歡山豆科苜蓿屬(Medicago)植物共記錄有4歸化種,分別為褐斑苜蓿(Medicago arabica (L.) Huds.)、天藍苜蓿(M. lupulina L.)、小苜蓿(M. minima (L.) Bartal.)與苜蓿(M. polymorpha L.),其中褐斑苜蓿與小苜蓿為台灣新歸化種,已撰文發表中。 |
計畫年度100 |
計畫類別科技 |
計畫名稱台灣地區特殊棲地野生物長期監測 |
計畫編號100農科-8.5.4-生-W1 |
計畫屬性科學技術類 |
研究性質應用研究 |
研究方法自行研究 |
研究領域自然生態保育 |
研究目的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
主管機關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
執行機關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
計畫主持人黃士元 |
中央款16573000 |
配合款0 |
計畫總經費16573000 |
執行成果摘要一、不同海拔的蝙蝠相長期監測系統之建立<? 今(2011)年我們於烏石坑地區、雪見地區及合歡山地區(代表<?1,000m、2,000m及>2,500m山區)選擇適當樣區架豎琴網(harp trap)進行每季1次、每次2夜之蝙蝠相捕捉調查工作,並以蝙蝠超音波音頻偵測器(ANABATⅡ bat detector)測錄蝙蝠超音波,以建置各海拔地區蝙蝠超音波音頻之參考音頻資料。結果於烏石坑地區總計記錄13種蝙蝠,包括捕獲32隻9種及超音波分析的9種。於雪見地區總計記錄16種蝙蝠,包括捕獲54隻11種及超音波分析的9種。於合歡山周邊及瑞岩溪地區總計記錄10種蝙蝠,包括捕獲28隻8種、一處人工坑道發現的黃胸管鼻蝠,以及超音波分析的3種。資料顯示,中海拔區域所發現的種數及捕獲的隻數最多,每個樣區所發現的組成有所差異,推測原因可能有些物種僅存在某個海拔範圍、有些物種則有季節性的生理調適導致垂直遷移行為,只在某個季節出現在特定的海拔區域中。 二、中低海拔闊葉林哺乳動物長期監測 以紅外線自動照相機在低海拔闊葉林拍攝哺乳動物722張,以山羌(59.8%)、刺鼠(16.6%)、台灣獼猴(10.1%)、鼬獾(7.2%)較常見,共12種哺乳動物。在中海拔闊葉林拍攝哺乳動物1,196張,以山羌(55.4%)、台灣獼猴(12.8%)、刺鼠(9.5%)、赤腹松鼠(8.0%)較常見,共16種哺乳動物。二處森林最常見的三種哺乳動物物種相同,但順序略異。中海拔闊葉林的物種豐度與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比低海拔闊葉林的高。 三、高海拔地區爬蟲類長期監測(一)依棲地型態(如森林底層、箭竹草原及路邊碎石地)於本中心高海拔試驗站週邊初步設置3個監測樣區(線),並已進行爬蟲類調查監測。(二)沿台14甲線於翠峰、鳶峰、武嶺、大禹嶺及關原等5處設置固定樣線(每段長度約200m),進行爬蟲調查監測。(三)本年年度進行樣區內爬蟲調查,已完成第2季及第3季調查,共發現5科7種爬蟲動物,包括台灣赤練蛇、標蛇、雪山草蜥、台灣蜓蜥、麗紋石龍子、斯文豪氏攀蜥及菊池氏龜殼花(訪談記錄)等,其中菊池氏龜殼花屬於保育類,標蛇、菊池氏龜殼花、雪山草蜥、台灣蜓蜥及斯文豪氏攀蜥等5種為台灣特有種。 四、台灣藻礁分布及生長特性研究 有些藻類,特別是紅藻植物門的藻類,可經由一系列複雜的生理過程,將海水中游離的鈣和碳酸鹽結合,形成固態的碳酸鈣,其中紅藻門之無節珊瑚藻類不僅可以鈣化作用沉積碳酸鈣,還可不斷的膠結,進而建造大型的生物礁體。藻礁的生長與分佈受底質、地形、鹽度、海浪波動等等因子影響。在臺灣,西部海岸多為沙灘,基質會被海浪沖刷而滾動,石灰藻不容易生長,除了桃園,均難以形成藻礁地形。根據野外調查,珊瑚藻生長末期,可以看到其周圍鈣化成白色,這鈣化的厚度約為0.1㎝。以桃園海岸為例,每年若形成0.1㎝,被波浪及其他生物作用所消耗之後就僅剩0.01㎝。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業於2008年8月26日召開藻礁海岸保護區劃設現勘會議,會中決議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暫列此藻礁海岸為自然保留區,目前受文化資產保存法保護。預期藻礁群聚組成的研究應能獲得預期之學術研究成果,同時提供政府未來保育及經營管理上之參考。本研究於園設置4個、台北設置2個採樣站,共12條樣線,紀錄116個50×50㎝2方形樣區,藻礁生長至鈣化各階段之特徵及生物組成,藻礁樣本重金屬含量檢驗分析。結果有重金屬污染,桃園沙泥等沈積物覆蓋嚴重,珊瑚藻生長狀況極差,台北採樣站珊瑚藻生長狀況較佳,太平洋群體海葵與珊瑚藻各占優勢。 五、生態教育園區監測與利用管理之研究(一)黃緣螢長期監測調查:進行生態教育園區溪流生態區之黃緣螢族群監測,每週一次,入夜後以細網捕捉發光中的成蟲。今年成蟲出現時間較去年晚13天,但發生高峰期數量達280隻次,4月上旬高峰期,且數量較去年多。(二)蛾類相調查:選定園區內開闊而能使燈光照射到較大範圍的地點設立燈光陷阱,該定點海拔251公尺,座標(229733,2635928)(座標格式:台灣地區二度分帶,座標系統與對應系統:WGS84(TWD97)),本調查設定為每月一次,為期一年之蛾類相物種調查,已於今年2月到11月,累計已執行調查10個月,每月新月前後選定一天,於夜間六時至十一時以250瓦水銀燈泡與白色布幕設立陷阱誘集,持續進行夜行性且具趨光性蛾類調查,每月出現之每一物種採集一個體作為證據標本,目前已累積紀錄到至少13科144種,存證標本已製作250份以上。(三)氣象資料及環境因子之長期監測:氣象資料以 DATA LOGGRE進行園區氣溫、濕度、風速、風向、日輻射、紫外線、二氧化碳及氧氣等環境因子之監測,資料紀錄至11月,最高溫度為8月18日之34.76℃,最低溫度為1月1日之 6.145℃,並每月持續蒐集資料,以瞭解人工生態系環境因子之變化,並提供未來資料分析及探討之參考依據。(四)生態教育園區整體環境維護,景觀及植物自導式解說服務介面更新管理,並改善園區內各項設施,包括完成、更新生態教育園區自導式解說服務介面25面及進行園區步道修護及集集大圳沉水馬達等相關設施維護。(五)園區多樣化配置栽植及林下補植方莖金絲桃、杜若、油點草、姑婆芋、馬齒莧、喜岩堇菜、短毛堇菜、台灣長春藤、鱗蓋鳳尾蕨、光風輪、馬藍、流蘇、恆春楊梅、琉球野薔薇、白樹仔、恆春石斑木、台灣木通、卷柏、豆梨、潺稿樹等20種,計300株。(六)蒐集原生植物種原爵床、岩玻玉峰蘭、山胡椒、台灣風蘭、蛇根草、椒草、尖葉槭、南五味子、烏心石、肺形草、烏來石仙桃、姬書帶蕨、細辛、台北附地草、阿里山繁縷等20種,進行繁殖撫育工作,作為園區植物撫育及多樣化配置栽植使用,並提供移地保育場所。(七)生態教育園區100年度截至11月中旬參訪人數已達7,600人次。(八)辦理四個梯次「進行認識樹木褐根病及防治宣導講習」,包括各機關學校單位愛護關心樹木之保育人員,參與人數共325人。(九)進行樹木褐根病防治,生態教育園區防治面積約1,000平方公尺。(十)持續辦理解說導覽服務及原生植物栽培技術諮詢服務。 六、七股濕地長期生態監測 七股潟湖位於台灣西南沿海是台灣地區最大潟湖,高生產力名列全球前茅,具有豐富的漁業資源。調查魚類種類組成及生物量,調查期間總共記錄到44科93種魚類,有65種為經濟性魚類。種數出現最多的是鰕虎科共11種,次為鯡科、鰏科及鯔科各6種。七股潟湖區的優勢魚種在季節及樣站間皆有不同,顯示七股地區的魚類組成受到棲地型態及季節變化的影響。 水質監測於七股潟湖岸邊及亞潮帶共8個樣站、黑面琵鷺主棲地2個樣站,以及曾文溪口岸邊及亞潮帶,總共12個樣站進行水質分析。結果顯示七股潟湖及主棲地的水溫夏季比冬季高約13℃。鹽度主要是受季節的影響,在雨季的夏季及颱風後比冬春秋季來的低。各樣站的溶氧量主要是受到季節的影響,在冬季較高,夏季較低。在漲退潮的比較中,七股潟湖溶氧量主要是受到一日光照變化的影響。磷酸態磷在夏秋及颱風後的七股溪口的含量最高介於90.3-343.0 ppb,顯示磷酸態磷可能受到陸源的影響很大, N:P介於15.6-153.0之間,顯示了目前的七股潟湖及主棲地磷源過剩。 七、烏石坑低海拔生態系長期生態監測及生態因子變動之研究(一)本年度蛙類長期監測至今調查結果共紀錄13種1,718隻次,去年最優勢種梭德氏赤蛙總數下降,拉都希氏赤蛙(26%)及斯文豪氏赤蛙(22%)取代為較優勢種。(二)鳥類長期監測持續進行,至11月止記錄69種6,204隻次。(三)今年氣象資料紀錄迄今,平均氣溫為18.85℃,最低溫為1月之3.49℃,最高溫則為6月之31.76℃,總雨量為1,897mm,溫度較去年無太大差異,雨量則較去年同期少。(四)進行試驗區範圍護管工作,執行定期及不定期進行林地護管及巡視。 八、藤枝中海拔生態系長期生態監測及生態因子變動之研究(一)野生動物監測: 1.鳥類長期監測:(1)本年度以鳥類生殖習性觀察為監測目標,除設置鳥巢箱,進行利用巢箱生殖鳥類的習性觀察記錄外,亦進行自行構築鳥巢的觀察。利用巢箱築巢的鳥巢共計28個,其中27個為棕面鶯、1個為青背山雀所利用;其他鳥巢之監測共8個其中花翅山椒、灰喉山椒、小啄木及白耳奇鶥各1巢,洋燕則有4巢;另進行遺傳物質採樣,取得棕面鶯成鳥3個樣品、幼鳥9個樣品。2.昆蟲類長期監測:(1)甲蟲類長期監測:持續利用馬氏網於試驗站及周邊區域進行採集,並將所得之蟲體製成標本。累計採集45,012隻次,共25科481種,特有種250種、特有亞種31種。其中於試驗站轄區內採集13,309隻次,累計記錄24科381種,特有種144種、特有亞種22種。(2)鱗翅目長期監測:主要利用日間掃網及燈光誘集之方式進行調查,因試驗站之電力尚未恢復,因此燈光誘集時段為入夜至午夜12:00無法進行整夜調查。採集所得製成標本後,登錄至資料庫中,目前累計採集16,336隻次,蛾類24科675種、蝶類5科79種,共29科754種,其中本年度於試驗站轄區內採集之蛾類標本共有266種,試驗站轄區內蛾類累計記錄為519種,特有種96種、特有亞種40種。3.配合「中低海拔闊葉林哺乳動物長期監測」利用紅外線相機進行哺乳類長期監測調查,累計38種哺乳動物。(二)環境因子監測:將進行溫度、光度等環境因子之蒐集及資料庫之更新建置,然因電力設施仍未復原,仍無法進行環境因子之蒐集。(三) 經營管理:1.經營管理設施之興建及維護:(1)供水設施:主要引水管線於八八風災時沖失,今年原將進行引水及供水管線鋪設工程,然通往水源區之林道-石山林道受創嚴重,雖已於年初時搶通,但仍會因遇雨而崩坍,目前已在進行林道修復工程,將於林道狀況較穩定無崩坍之虞時,再進行引水及供水管線鋪設工程。次要引水管線已於去年重行設置,今年已進行一次水源區落葉等阻塞物清理養護。(2)供電設施:a. 主要電力設施:聯外道路受創狀況因林道修復工程已較趨穩定,已於元月時洽請台灣電力公司規劃設計復原本站供電線路,於五月時開始施工,目前已完成部份電桿架設。b. 備用電力設施:今年各購置一組太陽能及風力發電機組,配合2010年設置之太陽能機組共計設置2KW之太陽能發電機組及1.5KW之風力發電機組做為本站之備用電力。並逐漸以綠色能源作為未來試驗站之主要供電設施。2.充實儀器設備:本年度採購手持式衛星電話、紅外線熱像分析系統、圖文資料庫管理系統。3.進行試驗區範圍護管工作:因受風災影響部份區域仍不穩定,有發生崩坍之虞。為確保人員安全,護管工作以不定期方式進行,於天候良好期間進行林地護管及巡視,目前各巡邏箱至少皆已巡查8次。 九、合歡山高海拔生態系長期生態監測及生態因子變動之研究(一)2011年3、5、8及10月4次的調查共記錄到6科21種。其中19種與往年記錄的種類相同,烏鴉鳳蝶(Papilio bianor thrasymedes)及台灣琉璃小灰蝶(Acytolepsis puspa myla) 2種則為往年未曾記錄的種類。本區的優勢種仍為玉山蔭蝶(Zophoessa niitakana)、永澤蛇目蝶(Minois nagasawae)及阿里山琉璃小灰蝶(Celastrina oreas arisana)為主。(二)進行合歡山豆科苜蓿屬(Medicago)植物共記錄有4歸化種,分別為褐斑苜蓿(Medicago arabica (L.) Huds.)、天藍苜蓿(M. lupulina L.)、小苜蓿(M. minima (L.) Bartal.)與苜蓿(M. polymorpha L.),其中褐斑苜蓿與小苜蓿為台灣新歸化種,已撰文發表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