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園藝作物品種及栽培技術改良
- 農業科技計畫 @ 農業部
計畫名稱花蓮區園藝作物品種及栽培技術改良的計畫主持人是王啟正, 執行機關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研究領域是園藝類, 研究性質是技術發展, 計畫編號是100農科-4.2.2-花-V1(Z), 研究目的是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中央款是20327000, 配合款是0, 計畫總經費是20327000, 執行成果摘要是「花蓮區園藝作物品種及栽培技術改良」之中文摘要:一、「花蓮區果樹產業發展研究」 於花蓮、宜蘭地區辦理柑桔新品種試種,已完成小苗定植。新品種梨於宜蘭地區試種結果,以台中2號之生育情況較佳。不同砧木對明尼桔柚植株之生育影響並不明顯;但興津早生嫁接於廣東檸檬砧木者,其生長明顯較其他砧木品種為佳。....
計畫年度 | 100 |
計畫類別 | 科技 |
計畫名稱 | 花蓮區園藝作物品種及栽培技術改良 |
計畫編號 | 100農科-4.2.2-花-V1(Z) |
計畫屬性 | 科學技術類 |
研究性質 | 技術發展 |
研究方法 | 自行研究 |
研究領域 | 園藝類 |
研究目的 | 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
主管機關 | 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
執行機關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
計畫主持人 | 王啟正 |
中央款 | 20327000 |
配合款 | 0 |
計畫總經費 | 20327000 |
執行成果摘要 | 「花蓮區園藝作物品種及栽培技術改良」之中文摘要:一、「花蓮區果樹產業發展研究」 於花蓮、宜蘭地區辦理柑桔新品種試種,已完成小苗定植。新品種梨於宜蘭地區試種結果,以台中2號之生育情況較佳。不同砧木對明尼桔柚植株之生育影響並不明顯;但興津早生嫁接於廣東檸檬砧木者,其生長明顯較其他砧木品種為佳。Ortanique柑桔之生長為單S曲線。二、「花蓮宜蘭地區文旦柚整合性生產技術建構之研究」 利用GA作用抑制劑進行葉面噴施處理,對於文旦柚之開花並無明顯影響。使用蒸散抑制劑對可增加果實的果汁率含量,但與對照組間差異並不明顯。使用白色單層紙袋進行套袋,可以減少文旦柚果實受黑點病的危害,提高外觀完好率,並且不會影響果實品質。不同追肥時期對文旦果實品質影響並不明顯。三、「蔬菜品種改良及栽培技術改進」 苦瓜品種改良,春作完成22個品系,夏作完成29個品系純化採種工作及新品種採種工作;新品系比較試驗春作以T55及P55表現較佳;秋作以P55及P62表現較佳。青蔥品種改良,春、夏作結果顯示均以品系HAF10484的平均單欉重最高,園藝性狀表現較佳。春作於南澳鄉進行辣椒盆栽設施栽培試驗,與傳統露天栽培比較,結果顯示設施栽培辣椒缺株率明顯較低,添加太空包堆肥處理之小區產量較高,不同尺寸盆栽則差異不顯著。宜蘭縣壯圍鄉「新世紀」品種哈密瓜以稻殼、蓖麻粕進行土壤改良並進行產量與品質的比較。結果顯示在產量、單果重、果長及糖度方面,三種土壤改良處理與對照組差異均不顯著。南瓜品種選育已篩選果實品質優良且耐病的品系13個,並進行自交純化留種。青殼種於12月中在宜蘭地區育苗成活率為9%,赤殼種為58%。青殼種與赤殼種茭白筍於1月中旬在宜蘭地區種植,年產量分別為5360 kg/ha與5620 kg/ha,差異不大。青殼種產期為6月及10月,赤殼種約在10月。在含殼單筍重及裸筍重等方面,均以赤殼種表現較青殼種為佳。龍鬚菜10日灌水一次生長情況較佳;施用有機追肥與化學肥料之比較,高溫期之生長勢以有機追肥區較佳;於田區設置遮光網,能增加高溫長日的忍受力;探討利用種瓜處理及發病適期前預先施藥對於田間龍鬚菜蔓枯病發生情形之影響,試驗結果發現經依滅列處理後之發病率及發病度均明顯低於對照組,且龍鬚菜之產量亦最高,可做為農友栽培上預防蔓枯病之用藥參考。<?四、「園藝休閒作物資源開發利用研究」 為育成適合於休閒園藝產業利用之百合與萱草新品種,依雜交育種程序,選出優良單株加以培育成營養系,再進行優良品系特性檢定。本年度完成2個百合優良營養系FA3-N1及92FA3-2與對照品種Castello及Mirella二代球植株生育及開花特性調查。在5月萱草營養系開花期間,完成5個優良萱草新品系開花特性檢定工作,包括OH010、OH025、OH035、OH045及OH052等,其各項營養性狀與花部性狀均為整齊。此5個營養系無論在植株型態、開花特性、花型花色皆極為優良,可培育為新品種。進行萱草新品種花蓮2號、花蓮3號、花蓮4號及花蓮5號種苗繁殖率調查,新芽年增殖倍數以花蓮5號最高,達4.3倍。另外,完成2個植株性狀近似金針菜的新營養系之性狀調查,包括YL×TD6(4)及YL×TD6(11),均具有抗金針銹病與褐斑病的特性,且各項花部性狀均甚為整齊。五、「宜蘭地區花卉品種改良及栽培技術改進」 寒梅至今已蒐集約100個品種,包括觀花或採果等用途。寒梅種子經低溫層積處理,而獲取數量眾多之實生苗,定植於田間及軟盆中進行促成栽培,觀察並進行優良單株之調查及選拔,以備後續之新品種選育工作。葉牡丹切花栽培試驗,採收期之白壽株高平均達<?58公分,葉數介於65-75片之間,紅壽之株高平均達54公分,葉數介於64-69片之間。長春藤夏季促進分枝栽培試驗,以品種I-1之分枝增加率較佳,最高可達265%,品種I-2則最高可達211%;品種I-1之分枝增加率隨BA濃度增加而減少,品種I-2之分枝增加率則隨BA濃度增加而增加。金絲桃屬植物之多功能利用研究,已完成切花繁殖、栽培技術之建立,於宜蘭不同海拔地區進行技術觀摩及推廣;並進行保健保養品之開發利用。11種金絲桃屬植物之抗氧化能力分析,結果顯示所有參試品種之總抗氧化能力、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還原力均隨著萃取物濃度增加而提高,呈現正向的濃度效應;最大濃度200 mg/L之抗氧化能力檢測比較,均以HPD94002品種最優,分別為總抗氧化能力31.5 μM、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93.5%、還原力1.12,與其它參試品種間具有顯著差異。總酚、總類黃酮等活性成份含量與抗氧化能力之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抗氧化能力與總酚之間具有顯著正相關,與總類黃酮之相關性呈負相關。台灣原生觀賞植物金絲草之扦插繁殖試驗,成活率平均達82.5%,株高平均為23.6公分,分株數平均為10株;金絲草之盆栽肥培試驗,以多肥處理表現最佳,株高平均為35.2公分,分株數平均為79株;自扦插至成盆約需4-6週。台灣長春藤之扦插繁殖試驗,成活率達100%,株高平均為18.2公分,節數平均為5支;台灣長春藤之盆栽肥培試驗,以多肥處理表現最佳,株高平均為63.0公分,分枝數平均為23支;自扦插至成盆約需6-8週。<?六、「花卉研究團隊-香氣蝴蝶蘭品種選育」 選擇具香氣之蝴蝶蘭為親本進行36組合雜交,共進行了118次授粉,其中僅Phal. (Jiaho's Pink Girl ‘KF#1’ X Tying Shin Cupid) 等15雜交組合結莢,獲得果莢數27個,平均结莢率為22.9%。雜交組合中以Dtps. Kenneth Schubert當作父本雜交或是自交時都無法結莢,但若當作母本並授與Phal. amabilis的花粉就可結莢,可見正反交之結莢率有差異。本年度另完成 Phal. ( Kung's Roth-Fairy ‘香帥’ X Lung-An Mist Pink ‘R.C.P.’) 等12個雜交組合共135子瓶瓶苗出瓶培養。利用固相微量萃取裝置(SPME)配合氣相層析-質譜儀(GC-MS)分析不具香氣(Doritis pulcherrima)與具香氣(Phal. violacea) 蝴蝶蘭親本雜交後代Dtps. Kenneth Schubert的香氣表現。結果該後代可遺傳香氣親本的香葉草醇(Geraniol)與橙花醇乙酸酯(Neryl Acetate)等香氣成分。但與親本Phal. violacea比對,親本的各種香氣成分在比例上都較平均,同時香氣成分的種類也相對較多。七、「新興水生蔬菜栽培技術及食用價值開發」 離水畦植栽培水合歡(Neptunia oleracea Lour.)有最高的採收量、30cm長嫩莖收量及30cm長嫩莖數,然而截切力數值最高,表示品質相對較差。而利用70%遮陰進行離水畦植栽培可有效提高離水栽培水合歡的品質,但在產量方面則明顯較低。黃花藺(Limnocharis flava L.)分別以行株距100×30公分、100×50公分、100×100公分3種栽培密度進行種植,以行株距100 x 30公分有最高的嫩葉產量及花梗產量,分別為6858 kg/ha及6618 kg/ha。因此建議以行株距100×30公分來進行黃花藺生產,可得較佳的收穫與收益。黃花藺在宜蘭地區種植之產量以10月中旬之前較高。八、「熱帶果樹研究團隊-宜蘭地區蓮霧催花產期調節之研究」 蓮霧催花處理於<?99年11月21日至12月5日間進行,於花芽萌發期雖以地下水噴霧處理及噴施營養劑來防寒,但連續低溫造成寒害致使催花失敗。於100年1月23日再次進行催花藥劑處理,7月4日成熟採收,自然開花區則於7月19日成熟採收。調查果重以催花處理區119.9公克較自然開花區86.5公克高,呈顯著差異;果實品質方面,由於本試驗開花及結果期適逢梅雨期,且催花處理區於果實套袋至採收間降雨較多,故其果實上半部及下半部糖度分別為9.7及10.9°Brix較自然開花區11.1及13.0°Brix低,呈顯著差異;裂果率方面,催花處理裂果率高達66.2%較自然開花區39.6%高。經濟效益比較催花處理區較自然開花區收益高108千元。在非農藥防治資材對蓮霧果實病害之影響試驗,經調查宜蘭地區蓮霧發生之果實病害主要有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果腐病(Pestalotiopsis euginae)及黑腐病(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本研究於蓮霧開花盛期開始全株噴施亞磷酸1000倍、木黴菌800倍及枯草桿菌1000倍稀釋液,於果實套袋採收後調查果實病害及果實腐爛率,首批採收調查結果發現枯草桿菌1000倍稀釋液處理組的果實腐爛率及罹病度最低,而亞磷酸處理組次之;惟第二批調查結果防治成效較差,推論可能係因未依不同批花期持續施藥所致,本研究將持續調查蓮霧果實發病情形,以釐清供試資材之防病成效。九、「花卉研究團隊-國蘭健康種苗繁殖體系之建立」 報歲蘭之根莖於含植物生長調節劑組合處理下,其芽體分化以巨量元素濃度1/4MS至1/8MS最佳,素心蘭則以1/4MS誘導根莖分化芽體最為良好,培植體褐化率最低。TDZ對於報歲蘭根莖分化芽體之效果較BA顯著,其獲得之芽球數較多,但外觀短圓,後續生育較為緩慢,其中以1-3 mg/l BA搭配0.1 mg/l NAA組合處理對報歲蘭根莖分化芽體最為適宜。在芽體抽長方面,四季蘭芽體於高濃度之蔗糖處理,芽體有只長根不抽長之情形發生;適宜濃度之植物生長調節劑組合處理,芽體會持續增殖並抽長,無逆分化為之情形發生,無植物生長調節劑處理者,芽體無增殖且生育不整齊,逆分化根莖達22%;報歲蘭芽體大於0.5公分時,培養基配方則可不添加植物生長調節劑,而芽體培養約4個月後,即可獲得生育整齊之組培苗。<? |
計畫年度100 |
計畫類別科技 |
計畫名稱花蓮區園藝作物品種及栽培技術改良 |
計畫編號100農科-4.2.2-花-V1(Z) |
計畫屬性科學技術類 |
研究性質技術發展 |
研究方法自行研究 |
研究領域園藝類 |
研究目的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
主管機關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
執行機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
計畫主持人王啟正 |
中央款20327000 |
配合款0 |
計畫總經費20327000 |
執行成果摘要「花蓮區園藝作物品種及栽培技術改良」之中文摘要:一、「花蓮區果樹產業發展研究」 於花蓮、宜蘭地區辦理柑桔新品種試種,已完成小苗定植。新品種梨於宜蘭地區試種結果,以台中2號之生育情況較佳。不同砧木對明尼桔柚植株之生育影響並不明顯;但興津早生嫁接於廣東檸檬砧木者,其生長明顯較其他砧木品種為佳。Ortanique柑桔之生長為單S曲線。二、「花蓮宜蘭地區文旦柚整合性生產技術建構之研究」 利用GA作用抑制劑進行葉面噴施處理,對於文旦柚之開花並無明顯影響。使用蒸散抑制劑對可增加果實的果汁率含量,但與對照組間差異並不明顯。使用白色單層紙袋進行套袋,可以減少文旦柚果實受黑點病的危害,提高外觀完好率,並且不會影響果實品質。不同追肥時期對文旦果實品質影響並不明顯。三、「蔬菜品種改良及栽培技術改進」 苦瓜品種改良,春作完成22個品系,夏作完成29個品系純化採種工作及新品種採種工作;新品系比較試驗春作以T55及P55表現較佳;秋作以P55及P62表現較佳。青蔥品種改良,春、夏作結果顯示均以品系HAF10484的平均單欉重最高,園藝性狀表現較佳。春作於南澳鄉進行辣椒盆栽設施栽培試驗,與傳統露天栽培比較,結果顯示設施栽培辣椒缺株率明顯較低,添加太空包堆肥處理之小區產量較高,不同尺寸盆栽則差異不顯著。宜蘭縣壯圍鄉「新世紀」品種哈密瓜以稻殼、蓖麻粕進行土壤改良並進行產量與品質的比較。結果顯示在產量、單果重、果長及糖度方面,三種土壤改良處理與對照組差異均不顯著。南瓜品種選育已篩選果實品質優良且耐病的品系13個,並進行自交純化留種。青殼種於12月中在宜蘭地區育苗成活率為9%,赤殼種為58%。青殼種與赤殼種茭白筍於1月中旬在宜蘭地區種植,年產量分別為5360 kg/ha與5620 kg/ha,差異不大。青殼種產期為6月及10月,赤殼種約在10月。在含殼單筍重及裸筍重等方面,均以赤殼種表現較青殼種為佳。龍鬚菜10日灌水一次生長情況較佳;施用有機追肥與化學肥料之比較,高溫期之生長勢以有機追肥區較佳;於田區設置遮光網,能增加高溫長日的忍受力;探討利用種瓜處理及發病適期前預先施藥對於田間龍鬚菜蔓枯病發生情形之影響,試驗結果發現經依滅列處理後之發病率及發病度均明顯低於對照組,且龍鬚菜之產量亦最高,可做為農友栽培上預防蔓枯病之用藥參考。<?四、「園藝休閒作物資源開發利用研究」 為育成適合於休閒園藝產業利用之百合與萱草新品種,依雜交育種程序,選出優良單株加以培育成營養系,再進行優良品系特性檢定。本年度完成2個百合優良營養系FA3-N1及92FA3-2與對照品種Castello及Mirella二代球植株生育及開花特性調查。在5月萱草營養系開花期間,完成5個優良萱草新品系開花特性檢定工作,包括OH010、OH025、OH035、OH045及OH052等,其各項營養性狀與花部性狀均為整齊。此5個營養系無論在植株型態、開花特性、花型花色皆極為優良,可培育為新品種。進行萱草新品種花蓮2號、花蓮3號、花蓮4號及花蓮5號種苗繁殖率調查,新芽年增殖倍數以花蓮5號最高,達4.3倍。另外,完成2個植株性狀近似金針菜的新營養系之性狀調查,包括YL×TD6(4)及YL×TD6(11),均具有抗金針銹病與褐斑病的特性,且各項花部性狀均甚為整齊。五、「宜蘭地區花卉品種改良及栽培技術改進」 寒梅至今已蒐集約100個品種,包括觀花或採果等用途。寒梅種子經低溫層積處理,而獲取數量眾多之實生苗,定植於田間及軟盆中進行促成栽培,觀察並進行優良單株之調查及選拔,以備後續之新品種選育工作。葉牡丹切花栽培試驗,採收期之白壽株高平均達<?58公分,葉數介於65-75片之間,紅壽之株高平均達54公分,葉數介於64-69片之間。長春藤夏季促進分枝栽培試驗,以品種I-1之分枝增加率較佳,最高可達265%,品種I-2則最高可達211%;品種I-1之分枝增加率隨BA濃度增加而減少,品種I-2之分枝增加率則隨BA濃度增加而增加。金絲桃屬植物之多功能利用研究,已完成切花繁殖、栽培技術之建立,於宜蘭不同海拔地區進行技術觀摩及推廣;並進行保健保養品之開發利用。11種金絲桃屬植物之抗氧化能力分析,結果顯示所有參試品種之總抗氧化能力、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還原力均隨著萃取物濃度增加而提高,呈現正向的濃度效應;最大濃度200 mg/L之抗氧化能力檢測比較,均以HPD94002品種最優,分別為總抗氧化能力31.5 μM、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93.5%、還原力1.12,與其它參試品種間具有顯著差異。總酚、總類黃酮等活性成份含量與抗氧化能力之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抗氧化能力與總酚之間具有顯著正相關,與總類黃酮之相關性呈負相關。台灣原生觀賞植物金絲草之扦插繁殖試驗,成活率平均達82.5%,株高平均為23.6公分,分株數平均為10株;金絲草之盆栽肥培試驗,以多肥處理表現最佳,株高平均為35.2公分,分株數平均為79株;自扦插至成盆約需4-6週。台灣長春藤之扦插繁殖試驗,成活率達100%,株高平均為18.2公分,節數平均為5支;台灣長春藤之盆栽肥培試驗,以多肥處理表現最佳,株高平均為63.0公分,分枝數平均為23支;自扦插至成盆約需6-8週。<?六、「花卉研究團隊-香氣蝴蝶蘭品種選育」 選擇具香氣之蝴蝶蘭為親本進行36組合雜交,共進行了118次授粉,其中僅Phal. (Jiaho's Pink Girl ‘KF#1’ X Tying Shin Cupid) 等15雜交組合結莢,獲得果莢數27個,平均结莢率為22.9%。雜交組合中以Dtps. Kenneth Schubert當作父本雜交或是自交時都無法結莢,但若當作母本並授與Phal. amabilis的花粉就可結莢,可見正反交之結莢率有差異。本年度另完成 Phal. ( Kung's Roth-Fairy ‘香帥’ X Lung-An Mist Pink ‘R.C.P.’) 等12個雜交組合共135子瓶瓶苗出瓶培養。利用固相微量萃取裝置(SPME)配合氣相層析-質譜儀(GC-MS)分析不具香氣(Doritis pulcherrima)與具香氣(Phal. violacea) 蝴蝶蘭親本雜交後代Dtps. Kenneth Schubert的香氣表現。結果該後代可遺傳香氣親本的香葉草醇(Geraniol)與橙花醇乙酸酯(Neryl Acetate)等香氣成分。但與親本Phal. violacea比對,親本的各種香氣成分在比例上都較平均,同時香氣成分的種類也相對較多。七、「新興水生蔬菜栽培技術及食用價值開發」 離水畦植栽培水合歡(Neptunia oleracea Lour.)有最高的採收量、30cm長嫩莖收量及30cm長嫩莖數,然而截切力數值最高,表示品質相對較差。而利用70%遮陰進行離水畦植栽培可有效提高離水栽培水合歡的品質,但在產量方面則明顯較低。黃花藺(Limnocharis flava L.)分別以行株距100×30公分、100×50公分、100×100公分3種栽培密度進行種植,以行株距100 x 30公分有最高的嫩葉產量及花梗產量,分別為6858 kg/ha及6618 kg/ha。因此建議以行株距100×30公分來進行黃花藺生產,可得較佳的收穫與收益。黃花藺在宜蘭地區種植之產量以10月中旬之前較高。八、「熱帶果樹研究團隊-宜蘭地區蓮霧催花產期調節之研究」 蓮霧催花處理於<?99年11月21日至12月5日間進行,於花芽萌發期雖以地下水噴霧處理及噴施營養劑來防寒,但連續低溫造成寒害致使催花失敗。於100年1月23日再次進行催花藥劑處理,7月4日成熟採收,自然開花區則於7月19日成熟採收。調查果重以催花處理區119.9公克較自然開花區86.5公克高,呈顯著差異;果實品質方面,由於本試驗開花及結果期適逢梅雨期,且催花處理區於果實套袋至採收間降雨較多,故其果實上半部及下半部糖度分別為9.7及10.9°Brix較自然開花區11.1及13.0°Brix低,呈顯著差異;裂果率方面,催花處理裂果率高達66.2%較自然開花區39.6%高。經濟效益比較催花處理區較自然開花區收益高108千元。在非農藥防治資材對蓮霧果實病害之影響試驗,經調查宜蘭地區蓮霧發生之果實病害主要有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果腐病(Pestalotiopsis euginae)及黑腐病(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本研究於蓮霧開花盛期開始全株噴施亞磷酸1000倍、木黴菌800倍及枯草桿菌1000倍稀釋液,於果實套袋採收後調查果實病害及果實腐爛率,首批採收調查結果發現枯草桿菌1000倍稀釋液處理組的果實腐爛率及罹病度最低,而亞磷酸處理組次之;惟第二批調查結果防治成效較差,推論可能係因未依不同批花期持續施藥所致,本研究將持續調查蓮霧果實發病情形,以釐清供試資材之防病成效。九、「花卉研究團隊-國蘭健康種苗繁殖體系之建立」 報歲蘭之根莖於含植物生長調節劑組合處理下,其芽體分化以巨量元素濃度1/4MS至1/8MS最佳,素心蘭則以1/4MS誘導根莖分化芽體最為良好,培植體褐化率最低。TDZ對於報歲蘭根莖分化芽體之效果較BA顯著,其獲得之芽球數較多,但外觀短圓,後續生育較為緩慢,其中以1-3 mg/l BA搭配0.1 mg/l NAA組合處理對報歲蘭根莖分化芽體最為適宜。在芽體抽長方面,四季蘭芽體於高濃度之蔗糖處理,芽體有只長根不抽長之情形發生;適宜濃度之植物生長調節劑組合處理,芽體會持續增殖並抽長,無逆分化為之情形發生,無植物生長調節劑處理者,芽體無增殖且生育不整齊,逆分化根莖達22%;報歲蘭芽體大於0.5公分時,培養基配方則可不添加植物生長調節劑,而芽體培養約4個月後,即可獲得生育整齊之組培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