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里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 @ 地政司
place_name中和里的town是新社區, county是臺中市, place_type是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place_mean是里名緣起與當地聚落無關,係取吉祥之意以「中和」為名。.
#中和里的地圖
place_name | 中和里 |
place_pronounce | (空) |
chinese_phonetic | Jhonghe Village |
common_phonetic | Jhonghe Village |
another_name | (空) |
county | 臺中市 |
town | 新社區 |
village | 中和里 |
place_mean | 里名緣起與當地聚落無關,係取吉祥之意以「中和」為名。 |
place_type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language | (空) |
denominate | (空) |
place_describe | (空) |
history_describe | 明治34年(1901),本里屬於台中廳東勢角支廳新社區捒東上堡水底寮庄;大正9年(1920)以後改屬台中州東勢郡新社庄水底寮大字的上水底寮小字;民國39年(1950)9月以後,隸屬台中縣新社區中和村。而日治時期的水底寮大字被劃分為今日的東興、慶西、復盛、中和、福興五村。 本村除了龍安一帶屬於大甲溪沖積平原外,主要以丘陵、山地地形,除了中和國小附近腹地較廣,成為本里的行政、商業中心,聚落大多受地形限制影響,呈現散村型態。南北向的中興街(中95)為本里主要道路,道路沿著抽藤坑溪修築,可聯絡溪頭與中和街區;東西向的豐埔產業道路(中95-1)經過龍安(馬鞍龍),道路沿著大甲溪南岸蜿蜒,為本里與福興里重要的聯絡道路;沿山脊修築的社22(興和產業道路)道路坡度較陡,可通往福興里頭櫃地區;此外本里北方的龍安大橋,橫跨大甲溪,可通往東勢區慶福里,本橋北側尚留有龍安吊橋,但已無法通行。 日治時期,本里盛產樟腦油,據說馬鞍寮當地曾設置腦館,其產量相當豐富;山坡地則以種植香蕉為主,根據昭和10年(1935)的統計資料,當時麻竹坑檢查所輸出的香蕉有40009籠(台中州教育課編,1937:33)。今日香蕉盛況不再,休閒農業興起後,每逢週休二日本里湧入大量人潮,村民除了經營固定休閒農莊,亦有出動全家大小擺設臨時性攤販。境內有白冷圳二號倒虹吸管、中和里親水公園、中興合作農場、抽藤坑自然生態香菇農園、鳳林谷(山居玫瑰)、田園風情、薰衣草森林、龍安山莊、神奇園、香草藝術花園等旅遊景點,村北則有本區第六公墓。民國93年(2004)6月底,本里共有12鄰,227戶,總人口數744人,其中男400人,女344人。 |
place_content | 本里地處新社區南部,地勢南高北低,境內有抽藤坑溪由南向北流經,北接慶西里,東北臨大甲溪,東南接福興里,西鄰協成里、台中縣太平區,面積9.7856平方公里。 |
map_ref | 《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二)臺中縣(一)》,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longtitude | 120.84 |
latitude | 24.15 |
place_name中和里 |
place_pronounce(空) |
chinese_phoneticJhonghe Village |
common_phoneticJhonghe Village |
another_name(空) |
county臺中市 |
town新社區 |
village中和里 |
place_mean里名緣起與當地聚落無關,係取吉祥之意以「中和」為名。 |
place_type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language(空) |
denominate(空) |
place_describe(空) |
history_describe明治34年(1901),本里屬於台中廳東勢角支廳新社區捒東上堡水底寮庄;大正9年(1920)以後改屬台中州東勢郡新社庄水底寮大字的上水底寮小字;民國39年(1950)9月以後,隸屬台中縣新社區中和村。而日治時期的水底寮大字被劃分為今日的東興、慶西、復盛、中和、福興五村。 本村除了龍安一帶屬於大甲溪沖積平原外,主要以丘陵、山地地形,除了中和國小附近腹地較廣,成為本里的行政、商業中心,聚落大多受地形限制影響,呈現散村型態。南北向的中興街(中95)為本里主要道路,道路沿著抽藤坑溪修築,可聯絡溪頭與中和街區;東西向的豐埔產業道路(中95-1)經過龍安(馬鞍龍),道路沿著大甲溪南岸蜿蜒,為本里與福興里重要的聯絡道路;沿山脊修築的社22(興和產業道路)道路坡度較陡,可通往福興里頭櫃地區;此外本里北方的龍安大橋,橫跨大甲溪,可通往東勢區慶福里,本橋北側尚留有龍安吊橋,但已無法通行。 日治時期,本里盛產樟腦油,據說馬鞍寮當地曾設置腦館,其產量相當豐富;山坡地則以種植香蕉為主,根據昭和10年(1935)的統計資料,當時麻竹坑檢查所輸出的香蕉有40009籠(台中州教育課編,1937:33)。今日香蕉盛況不再,休閒農業興起後,每逢週休二日本里湧入大量人潮,村民除了經營固定休閒農莊,亦有出動全家大小擺設臨時性攤販。境內有白冷圳二號倒虹吸管、中和里親水公園、中興合作農場、抽藤坑自然生態香菇農園、鳳林谷(山居玫瑰)、田園風情、薰衣草森林、龍安山莊、神奇園、香草藝術花園等旅遊景點,村北則有本區第六公墓。民國93年(2004)6月底,本里共有12鄰,227戶,總人口數744人,其中男400人,女344人。 |
place_content本里地處新社區南部,地勢南高北低,境內有抽藤坑溪由南向北流經,北接慶西里,東北臨大甲溪,東南接福興里,西鄰協成里、台中縣太平區,面積9.7856平方公里。 |
map_ref《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二)臺中縣(一)》,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longtitude120.84 |
latitude24.15 |
中和里地圖 [ 導航 ]
根據名稱 中和里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8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中和里 ...) | town: 南屯區 | county: 臺中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 |
| town: 后里區 | county: 臺中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里名源起於入墾者陳中和之名字。其於清代幾時入墾不明,可能在乾隆年間。(洪敏麟,1990:80)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 |
| town: 桃園區 | county: 桃園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永和里,以永和市場附近為主,民國71年改名中和里,以中和街附近為名。本市六十九個里之一,屬大會稽區。本里在清代、日據初期(1904,明治37年台灣堡圖)屬桃澗堡桃園街,民國35年行政區域調整,屬於桃園...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 |
| town: 梧棲區 | county: 臺中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本區地名昔作「五汊港」、「鰲西」、「鰲栖」或「梧栖」等名稱。地名出自「五汊港」之諧音,因梧棲港在牛罵溪入海分汊處,因五條港汊故得稱。(洪敏麟,1984:159;洪敏麟,1993:174)。「鰲西」,是...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 |
| postDate(張貼日): 2025/05/16 09:03:34 | attribute(資料大類): | citySort(市政分類): 宗教禮俗,區里行政 | content(內容): 台中市政府近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公墓整理、火災預防及便民服務,成功減少墓地火災發生率,除市府團隊全力動員防備外,更感謝里長及守望相助隊員投入公墓防火、交通疏導等工作。市府昨(15)晚舉辦協助清明掃墓... @ 臺中市政府全球資訊中文網市政新聞 |
| town: 楠梓區 | county: 高雄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 |
| town: 北投區 | county: 臺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 |
| 調查年度: 101年度 | 縣市別: 台中市 | 補助計畫: 商圈競爭力提升四年計畫 | 商圈範圍: 台中市新社區協成里(協中街2~287號、南華街28~50號、興中街17~241號、華豐街59~129號、興義街2~11號、協興街61號、興隆街21號、華豐一街92號、興社街1段185號)、中和里(中興... @ 政府輔導商圈名錄 |
town: 南屯區 | county: 臺中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 |
town: 后里區 | county: 臺中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里名源起於入墾者陳中和之名字。其於清代幾時入墾不明,可能在乾隆年間。(洪敏麟,1990:80)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 |
town: 桃園區 | county: 桃園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永和里,以永和市場附近為主,民國71年改名中和里,以中和街附近為名。本市六十九個里之一,屬大會稽區。本里在清代、日據初期(1904,明治37年台灣堡圖)屬桃澗堡桃園街,民國35年行政區域調整,屬於桃園...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 |
town: 梧棲區 | county: 臺中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本區地名昔作「五汊港」、「鰲西」、「鰲栖」或「梧栖」等名稱。地名出自「五汊港」之諧音,因梧棲港在牛罵溪入海分汊處,因五條港汊故得稱。(洪敏麟,1984:159;洪敏麟,1993:174)。「鰲西」,是...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 |
postDate(張貼日): 2025/05/16 09:03:34 | attribute(資料大類): | citySort(市政分類): 宗教禮俗,區里行政 | content(內容): 台中市政府近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公墓整理、火災預防及便民服務,成功減少墓地火災發生率,除市府團隊全力動員防備外,更感謝里長及守望相助隊員投入公墓防火、交通疏導等工作。市府昨(15)晚舉辦協助清明掃墓... @ 臺中市政府全球資訊中文網市政新聞 |
town: 楠梓區 | county: 高雄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 |
town: 北投區 | county: 臺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 |
調查年度: 101年度 | 縣市別: 台中市 | 補助計畫: 商圈競爭力提升四年計畫 | 商圈範圍: 台中市新社區協成里(協中街2~287號、南華街28~50號、興中街17~241號、華豐街59~129號、興義街2~11號、協興街61號、興隆街21號、華豐一街92號、興社街1段185號)、中和里(中興... @ 政府輔導商圈名錄 |
[ 搜尋所有 中和里 ... ]
在『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資料集內搜尋:
| town: 里港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聚落主體之一為茄苳腳,故稱茄苳村。 |
| town: 里港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本村主要的聚落為磚仔地,而磚仔地又有載興之稱,故命名為載興村。 |
| town: 里港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本村的主要部落為土庫,故將之命名土庫村。 |
| town: 里港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三張?為村中最大的聚落,故以此命名。但又因為地名不能取三個字,由林雙福先生提議取掉中間的「張」字,經代表會決議通過定名三?村。 |
| town: 里港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中心聚落為日本移民村的中園和川北兩部落所組成,而通往該聚落的主要街道為中和路,故命名中和村。 |
| town: 里港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村中主要的部落為瀰力肚,故以此為村名,並瀰力肚簡稱為瀰力,稱為瀰力村。 |
| town: 鹽埔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主要聚落為鹽埔部落,故稱新圍村。 |
| town: 鹽埔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主要聚落為高朗朗部落,簡稱高朗村。 |
| town: 鹽埔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主要聚落為鹽埔部落,而本村又位於鹽埔部落北部,故稱為鹽北村。 |
| town: 鹽埔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主要聚落為鹽埔部落,而本村又位於鹽埔部落中部,故稱為鹽中村。 |
| town: 鹽埔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主要聚落為鹽埔部落,而本村又位於鹽埔部落南部,故稱為鹽南村。 |
| town: 鹽埔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主要聚落為仕絨部落,故稱仕絨村。 |
| town: 鹽埔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主要聚落為振興部落,故稱振興村。 |
| town: 大內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此村名因石仔瀨多石,而石頭可築城牆而名之。 |
| town: 大內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在內庄的東南邊,為內庄所分成的三村之一。過去日治時期屬於大內第四保。因靠近曾文溪,而稱內江村。 |
town: 里港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聚落主體之一為茄苳腳,故稱茄苳村。 |
town: 里港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本村主要的聚落為磚仔地,而磚仔地又有載興之稱,故命名為載興村。 |
town: 里港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本村的主要部落為土庫,故將之命名土庫村。 |
town: 里港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三張?為村中最大的聚落,故以此命名。但又因為地名不能取三個字,由林雙福先生提議取掉中間的「張」字,經代表會決議通過定名三?村。 |
town: 里港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中心聚落為日本移民村的中園和川北兩部落所組成,而通往該聚落的主要街道為中和路,故命名中和村。 |
town: 里港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村中主要的部落為瀰力肚,故以此為村名,並瀰力肚簡稱為瀰力,稱為瀰力村。 |
town: 鹽埔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主要聚落為鹽埔部落,故稱新圍村。 |
town: 鹽埔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主要聚落為高朗朗部落,簡稱高朗村。 |
town: 鹽埔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主要聚落為鹽埔部落,而本村又位於鹽埔部落北部,故稱為鹽北村。 |
town: 鹽埔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主要聚落為鹽埔部落,而本村又位於鹽埔部落中部,故稱為鹽中村。 |
town: 鹽埔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主要聚落為鹽埔部落,而本村又位於鹽埔部落南部,故稱為鹽南村。 |
town: 鹽埔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主要聚落為仕絨部落,故稱仕絨村。 |
town: 鹽埔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主要聚落為振興部落,故稱振興村。 |
town: 大內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此村名因石仔瀨多石,而石頭可築城牆而名之。 |
town: 大內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在內庄的東南邊,為內庄所分成的三村之一。過去日治時期屬於大內第四保。因靠近曾文溪,而稱內江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