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厝里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 @ 地政司

place_name林厝里的town是員林市, county是彰化縣, place_type是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place_mean是林厝仔位本里北部,因設有派出所,地位重要,遂以林厝仔之名稱為林厝里。.

#林厝里的地圖

place_name林厝里
place_pronounceLîm-tshù-lí?
chinese_phoneticLincuo Village
common_phoneticLincuo Village
another_name(空)
county彰化縣
town員林市
village林厝里
place_mean林厝仔位本里北部,因設有派出所,地位重要,遂以林厝仔之名稱為林厝里。
place_type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language臺灣閩南語
denominate(空)
place_describe位員林鎮東南方,東接南投縣南投市鳳鳴里,南接本縣社頭鄉協和村,西以石笱埤圳與萬年里,北以大饒路與崙雅里接壤,和振興里、出水里則以泉州巷為界。本里輪廓呈東西長條形,面積約2.690平方公里。
history_describe本里地形以山腳路為界略可分為東西兩個部分,以西至石笱埤圳間,為綿延近1公里長的彰化平原之一部分;以東部分屬八卦臺地西麓丘陵,地勢西低東高,自海拔30、40公尺向東逐漸升高,最高在東南邊,約海拔400公尺。由於坡度陡峭,遇雨侵蝕,坑谷眾多。本里屬原柴頭井莊的範圍,與林厝仔、下豹厝、泉州寮、烏樹下等聚落合域而成。聚落發展主要集中在山腳路東側,海拔約40公尺左右的地區,發展成南北綿延近1公里長,東西約100~300公尺寬度不等的狹長聚落;此外,泉州巷及坡姜巷則發展成東西向的線狀聚落,尤以坡姜巷至南側埔姜林坑間近年更擴大成多條巷弄的塊狀聚落。居民住宅並多已改建成現代化建築。本里居民以陳、張、劉、黃、詹、謝等姓較多,早在清朝及日治時代分別遷入至今。因地形多山之故,自古即以出產水果著名,有楊桃、龍眼、鳳梨、荔枝等;其次是農田,分布在山腳路以西。由於位處員林鎮邊緣地區,本里中部埔姜林坑以南也是員林第三公墓所在。聚落對外交通除南北向的山腳路外,東西向的縣道82(員南路)自山腳路向東則可通達南投縣;此外,正在興築中的東西向快速道路、臺灣高鐵也通過本里,前者位北部,即大饒路、泉州巷與員南路之間,後者則遠離聚落,位海拔150公尺左右的山區。本里居民的信仰中心有二,一為有應媽廟,一為明聖宮。山腳路和泉州巷的會口處是林厝警察派出所,日治時代是為臺中州員林郡員林街柴頭井派出所,管轄柴頭井、番仔崙、湖水坑、萬年、大饒等大字;民國39年(1950)改稱為彰化縣警察局員林分局林厝派出所,管轄崙雅、湖水、出水、林厝、振興五里。民國66年(1977)間,為配合百里山風景觀光區治安區需要,將員林派出所所轄之萬年、大饒、大明等三里,劃歸林厝派出所。日治時代派出所建築為木造平房,戰後仍沿用日據時期房舍,至民國70年(1981)始改建為今之二樓式建築。柴頭井莊,昔屬武東堡大武郡社的社域範圍。柴頭井莊首見於乾隆年間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時隸屬於彰化縣武東堡管轄。日治時代,曾先後改隸彰化出張所、鹿港出張所、彰化支廳、員林辨務署、員林支廳。明治42年(1909),改隸臺中廳員林支廳湳雅區柴頭井庄;大正9年(1920)柴頭井庄改設柴頭井大字,隸屬臺中廳員林郡員林街管轄。戰後改員林街為員林鎮,並分設各里,本里稱為林厝里。民國92年全里人口共757戶,男1711人、女1540人,合計3251人。
place_content(空)
map_ref《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一)彰化縣》(上),臺灣省文獻會
longtitude120.611
latitude23.938

place_name

林厝里

place_pronounce

Lîm-tshù-lí?

chinese_phonetic

Lincuo Village

common_phonetic

Lincuo Village

another_name

(空)

county

彰化縣

town

員林市

village

林厝里

place_mean

林厝仔位本里北部,因設有派出所,地位重要,遂以林厝仔之名稱為林厝里。

place_type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language

臺灣閩南語

denominate

(空)

place_describe

位員林鎮東南方,東接南投縣南投市鳳鳴里,南接本縣社頭鄉協和村,西以石笱埤圳與萬年里,北以大饒路與崙雅里接壤,和振興里、出水里則以泉州巷為界。本里輪廓呈東西長條形,面積約2.690平方公里。

history_describe

本里地形以山腳路為界略可分為東西兩個部分,以西至石笱埤圳間,為綿延近1公里長的彰化平原之一部分;以東部分屬八卦臺地西麓丘陵,地勢西低東高,自海拔30、40公尺向東逐漸升高,最高在東南邊,約海拔400公尺。由於坡度陡峭,遇雨侵蝕,坑谷眾多。本里屬原柴頭井莊的範圍,與林厝仔、下豹厝、泉州寮、烏樹下等聚落合域而成。聚落發展主要集中在山腳路東側,海拔約40公尺左右的地區,發展成南北綿延近1公里長,東西約100~300公尺寬度不等的狹長聚落;此外,泉州巷及坡姜巷則發展成東西向的線狀聚落,尤以坡姜巷至南側埔姜林坑間近年更擴大成多條巷弄的塊狀聚落。居民住宅並多已改建成現代化建築。本里居民以陳、張、劉、黃、詹、謝等姓較多,早在清朝及日治時代分別遷入至今。因地形多山之故,自古即以出產水果著名,有楊桃、龍眼、鳳梨、荔枝等;其次是農田,分布在山腳路以西。由於位處員林鎮邊緣地區,本里中部埔姜林坑以南也是員林第三公墓所在。聚落對外交通除南北向的山腳路外,東西向的縣道82(員南路)自山腳路向東則可通達南投縣;此外,正在興築中的東西向快速道路、臺灣高鐵也通過本里,前者位北部,即大饒路、泉州巷與員南路之間,後者則遠離聚落,位海拔150公尺左右的山區。本里居民的信仰中心有二,一為有應媽廟,一為明聖宮。山腳路和泉州巷的會口處是林厝警察派出所,日治時代是為臺中州員林郡員林街柴頭井派出所,管轄柴頭井、番仔崙、湖水坑、萬年、大饒等大字;民國39年(1950)改稱為彰化縣警察局員林分局林厝派出所,管轄崙雅、湖水、出水、林厝、振興五里。民國66年(1977)間,為配合百里山風景觀光區治安區需要,將員林派出所所轄之萬年、大饒、大明等三里,劃歸林厝派出所。日治時代派出所建築為木造平房,戰後仍沿用日據時期房舍,至民國70年(1981)始改建為今之二樓式建築。柴頭井莊,昔屬武東堡大武郡社的社域範圍。柴頭井莊首見於乾隆年間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時隸屬於彰化縣武東堡管轄。日治時代,曾先後改隸彰化出張所、鹿港出張所、彰化支廳、員林辨務署、員林支廳。明治42年(1909),改隸臺中廳員林支廳湳雅區柴頭井庄;大正9年(1920)柴頭井庄改設柴頭井大字,隸屬臺中廳員林郡員林街管轄。戰後改員林街為員林鎮,並分設各里,本里稱為林厝里。民國92年全里人口共757戶,男1711人、女1540人,合計3251人。

place_content

(空)

map_ref

《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一)彰化縣》(上),臺灣省文獻會

longtitude

120.611

latitude

23.938

林厝里地圖 [ 導航 ]


按這裡載入林厝里的地圖

(需要開啟瀏覽器的 JavaScript 功能)

根據名稱 林厝里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8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林厝里 ...)

西屯區林厝里守望相助隊清明期間協助交通疏導 民政局長致贈慰勞品感謝協勤民力辛勞

postDate(張貼日): 2025/03/30 14:06:51 | attribute(資料大類): | citySort(市政分類): 宗教禮俗,區里行政 | content(內容): 清明節將至,台中市西屯區林厝里守望相助隊員義務協助西屯區第13公墓周邊交通疏導維護工作,台中市政府民政局長吳世瑋今(30)日代表市長盧秀燕前往第13公墓致贈慰勞品,慰勞隊長余進卿及辛苦值勤隊員,感謝他...

@ 臺中市政府全球資訊中文網市政新聞

結合民力奏效! 中市清明公墓火災驟降 黃副市長:感謝基層守護力量

postDate(張貼日): 2025/05/16 09:03:34 | attribute(資料大類): | citySort(市政分類): 宗教禮俗,區里行政 | content(內容): 台中市政府近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公墓整理、火災預防及便民服務,成功減少墓地火災發生率,除市府團隊全力動員防備外,更感謝里長及守望相助隊員投入公墓防火、交通疏導等工作。市府昨(15)晚舉辦協助清明掃墓...

@ 臺中市政府全球資訊中文網市政新聞

振興里

town: 員林市 | county: 彰化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

林厝里

town: 西屯區 | county: 臺中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

崙雅里

town: 員林市 | county: 彰化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本里因位番仔崙庄的核心,故沿用原庄名,但因番仔崙名字不雅,且里名限用兩字的關係,故改稱崙雅里。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

萬年里

town: 員林市 | county: 彰化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本里因屬原萬年庄的範圍,故沿用原庄名,稱為萬年里。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

協和村

town: 社頭鄉 | county: 彰化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

宇濠營造有限公司-110年度彰化縣政府暨所屬機關學校老舊宿舍及其他建物拆除工程(開口契約)後續擴充

所在工業區名稱: 非屬工業區類 | (實際廠場)地址: 彰化縣彰化市介壽里介壽新村九五號、九六號、九七號、九八號、九九號、一○○號、一○一號、一○二號、員林市林厝里山腳路一段四六二號、福興鄉秀厝村福三路三段四六八號、員林市中正里博愛路一四二巷一號、埔心鄉義... | 營利事業統一編號: 12675417 | 管制編號: N07B5577

@ 環境保護許可管理系統(暨解除列管)對象基本資料

西屯區林厝里守望相助隊清明期間協助交通疏導 民政局長致贈慰勞品感謝協勤民力辛勞

postDate(張貼日): 2025/03/30 14:06:51 | attribute(資料大類): | citySort(市政分類): 宗教禮俗,區里行政 | content(內容): 清明節將至,台中市西屯區林厝里守望相助隊員義務協助西屯區第13公墓周邊交通疏導維護工作,台中市政府民政局長吳世瑋今(30)日代表市長盧秀燕前往第13公墓致贈慰勞品,慰勞隊長余進卿及辛苦值勤隊員,感謝他...

@ 臺中市政府全球資訊中文網市政新聞

結合民力奏效! 中市清明公墓火災驟降 黃副市長:感謝基層守護力量

postDate(張貼日): 2025/05/16 09:03:34 | attribute(資料大類): | citySort(市政分類): 宗教禮俗,區里行政 | content(內容): 台中市政府近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公墓整理、火災預防及便民服務,成功減少墓地火災發生率,除市府團隊全力動員防備外,更感謝里長及守望相助隊員投入公墓防火、交通疏導等工作。市府昨(15)晚舉辦協助清明掃墓...

@ 臺中市政府全球資訊中文網市政新聞

振興里

town: 員林市 | county: 彰化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

林厝里

town: 西屯區 | county: 臺中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

崙雅里

town: 員林市 | county: 彰化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本里因位番仔崙庄的核心,故沿用原庄名,但因番仔崙名字不雅,且里名限用兩字的關係,故改稱崙雅里。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

萬年里

town: 員林市 | county: 彰化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本里因屬原萬年庄的範圍,故沿用原庄名,稱為萬年里。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

協和村

town: 社頭鄉 | county: 彰化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

宇濠營造有限公司-110年度彰化縣政府暨所屬機關學校老舊宿舍及其他建物拆除工程(開口契約)後續擴充

所在工業區名稱: 非屬工業區類 | (實際廠場)地址: 彰化縣彰化市介壽里介壽新村九五號、九六號、九七號、九八號、九九號、一○○號、一○一號、一○二號、員林市林厝里山腳路一段四六二號、福興鄉秀厝村福三路三段四六八號、員林市中正里博愛路一四二巷一號、埔心鄉義... | 營利事業統一編號: 12675417 | 管制編號: N07B5577

@ 環境保護許可管理系統(暨解除列管)對象基本資料

[ 搜尋所有 林厝里 ... ]

在『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資料集內搜尋:


與林厝里同分類的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

春林村

town: 里港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為由永春村劃出,再合併原鐵店村轄下的林仔,取永春村的「春」字及林仔的「林」字,遂將本村命名為春林村。

過江村

town: 里港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精神上延續過港仔的舊稱,取臺語諧音,意思相近的「過江」為村名。

鐵店村

town: 里港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村中主要聚落為打鐵店,於是將打鐵店簡稱為鐵店,以為村名。

塔樓村

town: 里港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村中主要聚落為塔樓,故稱塔樓村。

潮厝村

town: 里港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村中主要聚落為潮厝,故命名潮厝村。

茄苳村

town: 里港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聚落主體之一為茄苳腳,故稱茄苳村。

載興村

town: 里港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本村主要的聚落為磚仔地,而磚仔地又有載興之稱,故命名為載興村。

土庫村

town: 里港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本村的主要部落為土庫,故將之命名土庫村。

三廍村

town: 里港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三張?為村中最大的聚落,故以此命名。但又因為地名不能取三個字,由林雙福先生提議取掉中間的「張」字,經代表會決議通過定名三?村。

中和村

town: 里港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中心聚落為日本移民村的中園和川北兩部落所組成,而通往該聚落的主要街道為中和路,故命名中和村。

瀰力村

town: 里港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村中主要的部落為瀰力肚,故以此為村名,並瀰力肚簡稱為瀰力,稱為瀰力村。

新圍村

town: 鹽埔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主要聚落為鹽埔部落,故稱新圍村。

高朗村

town: 鹽埔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主要聚落為高朗朗部落,簡稱高朗村。

鹽北村

town: 鹽埔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主要聚落為鹽埔部落,而本村又位於鹽埔部落北部,故稱為鹽北村。

鹽中村

town: 鹽埔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主要聚落為鹽埔部落,而本村又位於鹽埔部落中部,故稱為鹽中村。

春林村

town: 里港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為由永春村劃出,再合併原鐵店村轄下的林仔,取永春村的「春」字及林仔的「林」字,遂將本村命名為春林村。

過江村

town: 里港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精神上延續過港仔的舊稱,取臺語諧音,意思相近的「過江」為村名。

鐵店村

town: 里港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村中主要聚落為打鐵店,於是將打鐵店簡稱為鐵店,以為村名。

塔樓村

town: 里港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村中主要聚落為塔樓,故稱塔樓村。

潮厝村

town: 里港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村中主要聚落為潮厝,故命名潮厝村。

茄苳村

town: 里港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聚落主體之一為茄苳腳,故稱茄苳村。

載興村

town: 里港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本村主要的聚落為磚仔地,而磚仔地又有載興之稱,故命名為載興村。

土庫村

town: 里港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本村的主要部落為土庫,故將之命名土庫村。

三廍村

town: 里港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三張?為村中最大的聚落,故以此命名。但又因為地名不能取三個字,由林雙福先生提議取掉中間的「張」字,經代表會決議通過定名三?村。

中和村

town: 里港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中心聚落為日本移民村的中園和川北兩部落所組成,而通往該聚落的主要街道為中和路,故命名中和村。

瀰力村

town: 里港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村中主要的部落為瀰力肚,故以此為村名,並瀰力肚簡稱為瀰力,稱為瀰力村。

新圍村

town: 鹽埔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主要聚落為鹽埔部落,故稱新圍村。

高朗村

town: 鹽埔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主要聚落為高朗朗部落,簡稱高朗村。

鹽北村

town: 鹽埔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主要聚落為鹽埔部落,而本村又位於鹽埔部落北部,故稱為鹽北村。

鹽中村

town: 鹽埔鄉 | county: 屏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主要聚落為鹽埔部落,而本村又位於鹽埔部落中部,故稱為鹽中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