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興里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 @ 地政司
place_name鎮興里的town是員林市, county是彰化縣, place_type是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place_mean是本里因鄰近鎮興廟,故稱為鎮興里。.
#鎮興里的地圖
place_name | 鎮興里 |
place_pronounce | Tìng-hin-lí |
chinese_phonetic | Zhenxing Village |
common_phonetic | Jhensing Village |
another_name | (空) |
county | 彰化縣 |
town | 員林市 |
village | 鎮興里 |
place_mean | 本里因鄰近鎮興廟,故稱為鎮興里。 |
place_type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language | 臺灣閩南語 |
denominate | (空) |
place_describe | 位員林鎮東郊,背倚八卦臺地,東以山腳路三段2巷與大峰里為鄰,西以五汴埤圳與浮圳里為界,南鄰振興里、崙雅里,北以員東路和南東里為界,本里輪廓大致呈三角形。 |
history_describe | 本里除東南邊的中州工專位居山坡外,全里地形相當平坦,海拔約28~30公尺,屬彰化隆起海岸平原的一部分。是由三塊厝庄分出的三個行政里之一,位三塊厝庄的北部。聚落分布主要集中在山腳路以東地區,居民以江姓最多,高、黃兩姓次之。農地則分布在山腳路以西至五汴埤圳間,以種植芭樂為主。本里對外交通,向東可藉縣道148通往南投,向西可經員東路通往員林街;山腳路呈南北向,北通彰化市,南達二水。位交通會口附近便發展成本里的商業區,東山派山所也位於本里北邊。三塊厝庄最早約拓墾於乾隆初年,成庄時間不詳,首見於文獻記載是道光年間周璽的《彰化縣志》,隸屬彰化縣燕霧下堡管轄。日治時代,曾先後改隸彰化出張所、鹿港出張所、彰化支廳、員林辨務署、員林支廳。明治42年(1909),改隸臺中廳員林支廳員林區三塊厝庄;大正9年(1920)三塊厝庄改設三塊厝大字,隸屬臺中廳員林郡員林街管轄。戰後,改員林街為員林鎮,並分設各里,本里稱為鎮興里。民國92年全里人口共592戶,男12761人、女1190人,合計2466人。 |
place_content | (空) |
map_ref | 《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一)彰化縣》(上),臺灣省文獻會 |
longtitude | 120.599 |
latitude | 23.96 |
place_name鎮興里 |
place_pronounceTìng-hin-lí |
chinese_phoneticZhenxing Village |
common_phoneticJhensing Village |
another_name(空) |
county彰化縣 |
town員林市 |
village鎮興里 |
place_mean本里因鄰近鎮興廟,故稱為鎮興里。 |
place_type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language臺灣閩南語 |
denominate(空) |
place_describe位員林鎮東郊,背倚八卦臺地,東以山腳路三段2巷與大峰里為鄰,西以五汴埤圳與浮圳里為界,南鄰振興里、崙雅里,北以員東路和南東里為界,本里輪廓大致呈三角形。 |
history_describe本里除東南邊的中州工專位居山坡外,全里地形相當平坦,海拔約28~30公尺,屬彰化隆起海岸平原的一部分。是由三塊厝庄分出的三個行政里之一,位三塊厝庄的北部。聚落分布主要集中在山腳路以東地區,居民以江姓最多,高、黃兩姓次之。農地則分布在山腳路以西至五汴埤圳間,以種植芭樂為主。本里對外交通,向東可藉縣道148通往南投,向西可經員東路通往員林街;山腳路呈南北向,北通彰化市,南達二水。位交通會口附近便發展成本里的商業區,東山派山所也位於本里北邊。三塊厝庄最早約拓墾於乾隆初年,成庄時間不詳,首見於文獻記載是道光年間周璽的《彰化縣志》,隸屬彰化縣燕霧下堡管轄。日治時代,曾先後改隸彰化出張所、鹿港出張所、彰化支廳、員林辨務署、員林支廳。明治42年(1909),改隸臺中廳員林支廳員林區三塊厝庄;大正9年(1920)三塊厝庄改設三塊厝大字,隸屬臺中廳員林郡員林街管轄。戰後,改員林街為員林鎮,並分設各里,本里稱為鎮興里。民國92年全里人口共592戶,男12761人、女1190人,合計2466人。 |
place_content(空) |
map_ref《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一)彰化縣》(上),臺灣省文獻會 |
longtitude120.599 |
latitude23.96 |
鎮興里地圖 [ 導航 ]
根據名稱 鎮興里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8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鎮興里 ...) | town: 平鎮區 | county: 桃園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鎮興里位於平鎮市西南部,本里由平鎮里分出,並以原屬之「平鎮里」與貫穿本里南部之「中興路」,各取一字而成里名,故名鎮興里。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 |
| town: 平鎮區 | county: 桃園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位於平鎮市西部,平鎮里地當中壢老街溪上游(又稱大坑缺溪)地域。高度約80公尺。本里一帶之拓墾,開始於康熙末年粵籍陸豐縣人葉奕明、涂耀東之入墾。雍正年間來墾者有粵籍鎮平人王克師、湯伊炳等人。乾隆年間入墾...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 |
| town: 員林市 | county: 彰化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 |
| town: 員林市 | county: 彰化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本里因瀕臨浮圳而得名。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 |
| 送餐服務辦理單位電話: 03-2641237 | 平鎮區 @ 107年老人及身心障礙者送餐服務提供單位清冊 |
| 開始時間: 2019-06-29T00:00:00+08:00 | 結束時間: 2019-06-29T23:59:59+08:00 | 電話: 886-3-3322101 | 地點: 詳見官網 | 地址: | 參與者: | 收費: | 描述: 乙未戰爭是台灣史上最激烈的抗日戰爭,素有義民軍傳統的客家族群,是當時作戰力最為強勁的隊伍。桃園地區曾發生四場戰役,其中今桃園平鎮區的「安平鎮之役」,是少數日軍沒有獲勝的戰役之一。本屆「乙未客家戰役文化... | 備註: @ 活動 - 觀光資訊資料庫 |
| 開始時間: 2019/06/29 | 結束時間: 2019/06/29 | 電話: 886-3-3322101 | 桃園市 | 地點: 詳見官網 | 地址: | 參與者: | 停車資訊: | 描述: 乙未戰爭是台灣史上最激烈的抗日戰爭,素有義民軍傳統的客家族群,是當時作戰力最為強勁的隊伍。桃園地區曾發生四場戰役,其中今桃園平鎮區的「安平鎮之役」,是少數日軍沒有獲勝的戰役之一。本屆「乙未客家戰役文化... | 備註: @ 歷史活動 - 觀光資訊資料庫 |
| town: 員林市 | county: 彰化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本里位八卦臺地西麓,因山峰林立而稱為大峰里。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 |
town: 平鎮區 | county: 桃園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鎮興里位於平鎮市西南部,本里由平鎮里分出,並以原屬之「平鎮里」與貫穿本里南部之「中興路」,各取一字而成里名,故名鎮興里。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 |
town: 平鎮區 | county: 桃園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位於平鎮市西部,平鎮里地當中壢老街溪上游(又稱大坑缺溪)地域。高度約80公尺。本里一帶之拓墾,開始於康熙末年粵籍陸豐縣人葉奕明、涂耀東之入墾。雍正年間來墾者有粵籍鎮平人王克師、湯伊炳等人。乾隆年間入墾...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 |
town: 員林市 | county: 彰化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 |
town: 員林市 | county: 彰化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本里因瀕臨浮圳而得名。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 |
送餐服務辦理單位電話: 03-2641237 | 平鎮區 @ 107年老人及身心障礙者送餐服務提供單位清冊 |
開始時間: 2019-06-29T00:00:00+08:00 | 結束時間: 2019-06-29T23:59:59+08:00 | 電話: 886-3-3322101 | 地點: 詳見官網 | 地址: | 參與者: | 收費: | 描述: 乙未戰爭是台灣史上最激烈的抗日戰爭,素有義民軍傳統的客家族群,是當時作戰力最為強勁的隊伍。桃園地區曾發生四場戰役,其中今桃園平鎮區的「安平鎮之役」,是少數日軍沒有獲勝的戰役之一。本屆「乙未客家戰役文化... | 備註: @ 活動 - 觀光資訊資料庫 |
開始時間: 2019/06/29 | 結束時間: 2019/06/29 | 電話: 886-3-3322101 | 桃園市 | 地點: 詳見官網 | 地址: | 參與者: | 停車資訊: | 描述: 乙未戰爭是台灣史上最激烈的抗日戰爭,素有義民軍傳統的客家族群,是當時作戰力最為強勁的隊伍。桃園地區曾發生四場戰役,其中今桃園平鎮區的「安平鎮之役」,是少數日軍沒有獲勝的戰役之一。本屆「乙未客家戰役文化... | 備註: @ 歷史活動 - 觀光資訊資料庫 |
town: 員林市 | county: 彰化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本里位八卦臺地西麓,因山峰林立而稱為大峰里。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 |
[ 搜尋所有 鎮興里 ... ]
在『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資料集內搜尋:
| town: 白河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
| town: 柳營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由清領至日治時期,本村以劉氏家族最盛,人才輩出,清代時其八世孫劉焜煌與劉神嶽中過秀才,而劉圭璋與劉禮沚中過舉人,咸豐年間更豎立「舉人杆」示眾,光復後國民政府以其書香濃郁,士子如林,乃名之為「士林村」。 |
| town: 柳營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此地昔稱「中甲」,為代天院建醮時的醮埕,(今已廣建為販厝),又常為各項活動的集會場所,加上此地位於查畝營庄的中心位置,因而名之為「中埕村」。 |
| town: 柳營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該聚落位於查畝營庄的最東邊,光復後取「旭日東昇」之意,而改稱為東昇村。 |
| town: 柳營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
| town: 柳營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村名由來,有兩種說法,一說甘蔗苗葉掉落引起大火,常為村民合力撲滅,居民取其人和之意,將村名改為人和村;二說此村庄頭分散,急水溪南岸的橋南、火燒店、酒精三庄頭距離甚遠,為期三庄居民和諧互助而取名人和村。 |
| town: 柳營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位於急水溪南岸,隔急水溪與新營市相鄰,村內的太康庄和路東庄皆是在清代就已出現的庄名,清代時屬於鐵線橋保太康庄,大正九年(192)行政區改制後,太康、路東仍為大字,光復後路東庄逐漸沒落,設村時將兩庄合併... |
| town: 柳營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光復後設村,此地以龜重溪之名,取重溪二字為村名。 |
| town: 柳營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光復後因庄大人多,以南81線為界分為兩村,路東為篤農村,路西為重溪村,篤農村村名源於地自古從事農耕,取居民樸實勤耕而名之篤農村。 |
| town: 柳營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此地庄民多以務農維生,故名「大農村」,亦含有合「大腳腿與農場」為一村之意。 |
| town: 柳營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本村在果毅村之西,以庄廟鎮西宮歷史悠久,主祀神農大帝,光復後以神農大帝之名,命名為神農村。 |
| town: 柳營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光復後因為庄大人多,以南北向的庄路為界,路東為果毅村,路西為神農村。路東沿用果毅後庄名為村名,命名為果毅村。 |
| town: 柳營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光復後以此地位於柳營鄉東側,取太陽自東側的山仔腳升起,即旭日東昇之意,將村名命之為旭山村。 |
| town: 後壁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
| town: 後壁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
town: 白河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
town: 柳營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由清領至日治時期,本村以劉氏家族最盛,人才輩出,清代時其八世孫劉焜煌與劉神嶽中過秀才,而劉圭璋與劉禮沚中過舉人,咸豐年間更豎立「舉人杆」示眾,光復後國民政府以其書香濃郁,士子如林,乃名之為「士林村」。 |
town: 柳營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此地昔稱「中甲」,為代天院建醮時的醮埕,(今已廣建為販厝),又常為各項活動的集會場所,加上此地位於查畝營庄的中心位置,因而名之為「中埕村」。 |
town: 柳營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該聚落位於查畝營庄的最東邊,光復後取「旭日東昇」之意,而改稱為東昇村。 |
town: 柳營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
town: 柳營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村名由來,有兩種說法,一說甘蔗苗葉掉落引起大火,常為村民合力撲滅,居民取其人和之意,將村名改為人和村;二說此村庄頭分散,急水溪南岸的橋南、火燒店、酒精三庄頭距離甚遠,為期三庄居民和諧互助而取名人和村。 |
town: 柳營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位於急水溪南岸,隔急水溪與新營市相鄰,村內的太康庄和路東庄皆是在清代就已出現的庄名,清代時屬於鐵線橋保太康庄,大正九年(192)行政區改制後,太康、路東仍為大字,光復後路東庄逐漸沒落,設村時將兩庄合併... |
town: 柳營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光復後設村,此地以龜重溪之名,取重溪二字為村名。 |
town: 柳營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光復後因庄大人多,以南81線為界分為兩村,路東為篤農村,路西為重溪村,篤農村村名源於地自古從事農耕,取居民樸實勤耕而名之篤農村。 |
town: 柳營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因此地庄民多以務農維生,故名「大農村」,亦含有合「大腳腿與農場」為一村之意。 |
town: 柳營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本村在果毅村之西,以庄廟鎮西宮歷史悠久,主祀神農大帝,光復後以神農大帝之名,命名為神農村。 |
town: 柳營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光復後因為庄大人多,以南北向的庄路為界,路東為果毅村,路西為神農村。路東沿用果毅後庄名為村名,命名為果毅村。 |
town: 柳營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光復後以此地位於柳營鄉東側,取太陽自東側的山仔腳升起,即旭日東昇之意,將村名命之為旭山村。 |
town: 後壁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
town: 後壁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