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里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 @ 地政司
place_name三和里的town是鹽水區, county是臺南市, place_type是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place_mean是三和里由飯店里、大豐里、田寮里整編而成。原飯店里由「飯店」、「麻油寮」、「竹圍仔」三個村落組成。「飯店」之名是本地在清朝末年為800多戶大庄社,因位於道路邊,往來人馬皆在此休息,路邊飯店聚集因而得名。「麻油寮」之名相傳清朝時有一商人在此落居,開設麻油寮舍,因榨油販賣而得名。「竹圍庄」則以本村庄內住戶....
#三和里的地圖
place_name | 三和里 |
place_pronounce | (空) |
chinese_phonetic | (空) |
common_phonetic | (空) |
another_name | (空) |
county | 臺南市 |
town | 鹽水區 |
village | (空) |
place_mean | 三和里由飯店里、大豐里、田寮里整編而成。原飯店里由「飯店」、「麻油寮」、「竹圍仔」三個村落組成。「飯店」之名是本地在清朝末年為800多戶大庄社,因位於道路邊,往來人馬皆在此休息,路邊飯店聚集因而得名。「麻油寮」之名相傳清朝時有一商人在此落居,開設麻油寮舍,因榨油販賣而得名。「竹圍庄」則以本村庄內住戶前後周圍均種有刺竹圍而得名。里內宗教信仰中心為慶華宮,主祀觀音佛祖。原大豐里因東方有片廣大的墳場,墳場俗稱「埔仔」,故得庄名「大埔」。日治時代,該里隸屬於新營區鹽水街田寮字大埔,庄中分設十甲,光復後改為大豐里。里內信仰廟宇南天宮,主祀文衡聖帝,大豐南天宮最早奉祀廣澤尊王(四太保),據廟誌之記載,乃由一位中國人氏攜奉來臺,路經大埔,突然降駕啟示,謂其金身要定居大埔,清光緒33年(西元1907年)為慎選廟地,便迎請南鯤鯓五府千歲踏擇廟地,擇定現址建廟,並賜名南天宮。據《鹽水鎮志》之記載,南天宮建於明治44年(西元1911年),南天宮後殿為青峰寺,主祀蔡觀音佛祖,蔡觀音佛祖閨名鴛鴦,生於清光緒2年(西元1876年)。清光緒20年(西元1894年),六甲赤山巖觀音佛祖出巡遶境,香團來到大埔時,赤山巖佛祖諭示專程在蔡家前駐駕,蔡觀音感應妙法,不久後顯通化俗,被時人尊稱為「活佛」,明治44年(西元1911年),蔡觀音涅槃成道,因肉身成佛而廣為庄人崇祀。該廟屬於鹽水街外跨村落的角頭廟,早年為鹽水街外三十六庄庄廟,曾於昭和7年(西元1932年)首度舉行「三十六庄」遶境。民國106年12月31日更舉辦百年首醮,展開為期7天醮典,邀請各路神明來鑑醮,場面盛大。里內原有歡雅國民小學大豐分校,創立於民國36年,後因少子化因素,於民國95年廢校。原田寮里,其里名之意乃由「田中小寮」而來,約是地主為讓佃農們休息而建的工寮。據耆老所言,該里已有兩百多年歷史,其中張姓、林姓來臺已有8、9代,大都乾隆末年到嘉慶年間移民,里內宗教信仰為庄廟永和宮,主祀李府千歲,創建於清宣統年間,布防於庄頭四域的「五營」將軍及神馬,頗具特色。該里著名「臺灣絲路」,為於鹽水區往學甲區臺19甲線上,社區以臺灣文學的詩,以陶板及文字的書寫,描述出於近百年來這片土地上農民、工人等生活型態。 |
place_type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language | (空) |
denominate | (空) |
place_describe | 三和里北邊與歡雅里接壤,東邊與竹林里、學甲區平和里接壤,西邊與文昌里、學甲區三慶里接壤,南邊與學甲區宅港里接壤。 |
history_describe | 依據106年3月人口統計資料,飯店里共180戶,門牌數共183個;大豐里共146戶,門牌共138個;田寮里共115戶,門牌共108個。飯店里、大豐里、田寮里皆屬交通便利人口分散地區,戶數過少,皆未符合「臺南市里鄰編組及調整辦法」規範,進行調整。三里位置鄰近,位於田寮大排以北、岸內大排以南,臺19線兩側,因地緣屬性及生活圈緊密相連,故整編為三和里。鄰調整部分,調整前飯店里9鄰、大豐里10鄰及田寮里6鄰共25鄰,調整後三和里共8鄰,於107年04月30日實施。 |
place_content | (空) |
map_ref | 《臺南里鄰編組及調整專書》,2018,臺南市政府民政局。 |
longtitude | 120.213 |
latitude | 23.271 |
place_name三和里 |
place_pronounce(空) |
chinese_phonetic(空) |
common_phonetic(空) |
another_name(空) |
county臺南市 |
town鹽水區 |
village(空) |
place_mean三和里由飯店里、大豐里、田寮里整編而成。原飯店里由「飯店」、「麻油寮」、「竹圍仔」三個村落組成。「飯店」之名是本地在清朝末年為800多戶大庄社,因位於道路邊,往來人馬皆在此休息,路邊飯店聚集因而得名。「麻油寮」之名相傳清朝時有一商人在此落居,開設麻油寮舍,因榨油販賣而得名。「竹圍庄」則以本村庄內住戶前後周圍均種有刺竹圍而得名。里內宗教信仰中心為慶華宮,主祀觀音佛祖。原大豐里因東方有片廣大的墳場,墳場俗稱「埔仔」,故得庄名「大埔」。日治時代,該里隸屬於新營區鹽水街田寮字大埔,庄中分設十甲,光復後改為大豐里。里內信仰廟宇南天宮,主祀文衡聖帝,大豐南天宮最早奉祀廣澤尊王(四太保),據廟誌之記載,乃由一位中國人氏攜奉來臺,路經大埔,突然降駕啟示,謂其金身要定居大埔,清光緒33年(西元1907年)為慎選廟地,便迎請南鯤鯓五府千歲踏擇廟地,擇定現址建廟,並賜名南天宮。據《鹽水鎮志》之記載,南天宮建於明治44年(西元1911年),南天宮後殿為青峰寺,主祀蔡觀音佛祖,蔡觀音佛祖閨名鴛鴦,生於清光緒2年(西元1876年)。清光緒20年(西元1894年),六甲赤山巖觀音佛祖出巡遶境,香團來到大埔時,赤山巖佛祖諭示專程在蔡家前駐駕,蔡觀音感應妙法,不久後顯通化俗,被時人尊稱為「活佛」,明治44年(西元1911年),蔡觀音涅槃成道,因肉身成佛而廣為庄人崇祀。該廟屬於鹽水街外跨村落的角頭廟,早年為鹽水街外三十六庄庄廟,曾於昭和7年(西元1932年)首度舉行「三十六庄」遶境。民國106年12月31日更舉辦百年首醮,展開為期7天醮典,邀請各路神明來鑑醮,場面盛大。里內原有歡雅國民小學大豐分校,創立於民國36年,後因少子化因素,於民國95年廢校。原田寮里,其里名之意乃由「田中小寮」而來,約是地主為讓佃農們休息而建的工寮。據耆老所言,該里已有兩百多年歷史,其中張姓、林姓來臺已有8、9代,大都乾隆末年到嘉慶年間移民,里內宗教信仰為庄廟永和宮,主祀李府千歲,創建於清宣統年間,布防於庄頭四域的「五營」將軍及神馬,頗具特色。該里著名「臺灣絲路」,為於鹽水區往學甲區臺19甲線上,社區以臺灣文學的詩,以陶板及文字的書寫,描述出於近百年來這片土地上農民、工人等生活型態。 |
place_type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language(空) |
denominate(空) |
place_describe三和里北邊與歡雅里接壤,東邊與竹林里、學甲區平和里接壤,西邊與文昌里、學甲區三慶里接壤,南邊與學甲區宅港里接壤。 |
history_describe依據106年3月人口統計資料,飯店里共180戶,門牌數共183個;大豐里共146戶,門牌共138個;田寮里共115戶,門牌共108個。飯店里、大豐里、田寮里皆屬交通便利人口分散地區,戶數過少,皆未符合「臺南市里鄰編組及調整辦法」規範,進行調整。三里位置鄰近,位於田寮大排以北、岸內大排以南,臺19線兩側,因地緣屬性及生活圈緊密相連,故整編為三和里。鄰調整部分,調整前飯店里9鄰、大豐里10鄰及田寮里6鄰共25鄰,調整後三和里共8鄰,於107年04月30日實施。 |
place_content(空) |
map_ref《臺南里鄰編組及調整專書》,2018,臺南市政府民政局。 |
longtitude120.213 |
latitude23.271 |
三和里地圖 [ 導航 ]
根據名稱 三和里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8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三和里 ...)
在『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資料集內搜尋:
| town: 六甲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
| town: 六甲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位於六甲的南方,日治時期屬於六甲第三保,民國三十五年(1946)依此改設為村,以主要庄頭甲南之名而為村名。 |
| town: 六甲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
| town: 六甲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日治時期為六甲第六保,民國三十五年(1946)據此改設為一村,因村內主要為二甲庄頭,故以其為村名。 |
| town: 六甲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
| town: 六甲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中社村位於龜港村和菁埔村之東,以臺一線道路相隔。在日治時期屬林鳳營第一保,民國三十五年依此改設為一村,因中社庄頭人口較多,乃以中社而為村名。 |
| town: 六甲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龜港村位於六甲鄉的西北部,日治時期為林鳳營第二保,民國三十五年(1946)改設為村,因村內主要為龜仔港庄頭,故以為村名。 |
| town: 六甲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菁埔村位於六甲鄉西南邊,日治時期為林鳳營第三保,民國三十五年(1946)改設為菁埔村。村內主要庄頭有菁埔、南爿寮仔、菁埔寮仔,由於菁埔為最早的聚落,故取菁取之名而為村名。 |
| town: 六甲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
| town: 六甲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
| town: 官田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本村舊名為官佃,起因於鄭氏復臺後,將荷蘭人原有之王田收為官田,並由官府召佃農開墾之,此地為陳姓一族向官方所承墾的田地,故有官佃之名。 |
| town: 官田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光復後,合併大字角秀,因二鎮聚落規模較大,故以二鎮之名設二鎮村。 |
| town: 三重區 | county: 新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行政區域 |
| town: 三重區 | county: 新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行政區域 |
| town: 三重區 | county: 新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行政區域 |
town: 六甲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
town: 六甲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位於六甲的南方,日治時期屬於六甲第三保,民國三十五年(1946)依此改設為村,以主要庄頭甲南之名而為村名。 |
town: 六甲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
town: 六甲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日治時期為六甲第六保,民國三十五年(1946)據此改設為一村,因村內主要為二甲庄頭,故以其為村名。 |
town: 六甲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
town: 六甲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中社村位於龜港村和菁埔村之東,以臺一線道路相隔。在日治時期屬林鳳營第一保,民國三十五年依此改設為一村,因中社庄頭人口較多,乃以中社而為村名。 |
town: 六甲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龜港村位於六甲鄉的西北部,日治時期為林鳳營第二保,民國三十五年(1946)改設為村,因村內主要為龜仔港庄頭,故以為村名。 |
town: 六甲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菁埔村位於六甲鄉西南邊,日治時期為林鳳營第三保,民國三十五年(1946)改設為菁埔村。村內主要庄頭有菁埔、南爿寮仔、菁埔寮仔,由於菁埔為最早的聚落,故取菁取之名而為村名。 |
town: 六甲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
town: 六甲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
town: 官田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本村舊名為官佃,起因於鄭氏復臺後,將荷蘭人原有之王田收為官田,並由官府召佃農開墾之,此地為陳姓一族向官方所承墾的田地,故有官佃之名。 |
town: 官田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光復後,合併大字角秀,因二鎮聚落規模較大,故以二鎮之名設二鎮村。 |
town: 三重區 | county: 新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行政區域 |
town: 三重區 | county: 新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行政區域 |
town: 三重區 | county: 新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行政區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