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埔里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 @ 地政司
place_name巷埔里的town是將軍區, county是臺南市, place_type是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place_mean是巷埔里由北埔里、仁和里整編而成。原仁和里即「巷口」,位在將軍溪南岸、苓仔寮西北邊,戰後設村,以巷口社區活動中心旁庄路的「南一」縣道為界,路東為「仁巷村」,路西為「和巷村」,後再合併為「仁和村」,還原為一庄一村的形態。巷口,早年由將軍溪上岸往苓仔寮途中需經一大片林投樹,久之自然形成一道「林投巷」,在此....
#巷埔里的地圖
place_name | 巷埔里 |
place_pronounce | (空) |
chinese_phonetic | (空) |
common_phonetic | (空) |
another_name | (空) |
county | 臺南市 |
town | 將軍區 |
village | (空) |
place_mean | 巷埔里由北埔里、仁和里整編而成。原仁和里即「巷口」,位在將軍溪南岸、苓仔寮西北邊,戰後設村,以巷口社區活動中心旁庄路的「南一」縣道為界,路東為「仁巷村」,路西為「和巷村」,後再合併為「仁和村」,還原為一庄一村的形態。巷口,早年由將軍溪上岸往苓仔寮途中需經一大片林投樹,久之自然形成一道「林投巷」,在此地入口集結成庄即名之為「巷口」,係漳州同安縣陳姓所開墾,臺南布商陳清曉為此地出身。今庄內老人盛行槌球休閒活動,庄南設有一處練習場,打球時與下田一樣,都是光著腳丫子。社仔,俗稱「巷口社仔」,在巷口西北邊,應為平埔族之遺跡,但此地人則認為與平埔族無關;今有十來戶,曾任文建會主委的陳奇祿為此地人士。北勢寮仔,在「社仔」之北,因在巷口北邊築寮結庄而有「北勢寮仔」之名,苓仔寮保濟宮歷年興築改建中,此庄人捐獻最為踴躍。仁巷村,戰後設村,鄉公所以地名「巷口」為依據設為兩村,取「八德」之「仁」與「和」為村名首字,庄中大路之東為「仁巷村」、庄中大路之西設為「和巷村」。仁和村,民國67年「24村變18村」時,合併仁巷村及和巷村為1村,各取首字而成為「仁和村」。仁和里先人原籍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十三都霞邊保集美東厝下店人氏,於清乾隆15年渡臺灣謀生,遊至蘆竹溝溪(現為將軍溪)再順溪流往東至現在地方,溪流南畔有條長巷,兩邊草木茂盛,是片荒蕪之地,因隨擇地漸居,以開墾荒野為耕地,又捕魚為副業,爾後漸發展就永久居之,將此地形表庄民,稱為巷口庄。(資料來源:黃文博「南瀛地名誌」)原北埔里在巷口之西,與巷口一樣,同為將軍溪南畔的村庄,係「四埔吳」之一,因在將軍庄最北邊,自開庄迄今,都以「北埔」為庄名,日治時代是「苓仔寮六保」、「巷口仔北埔」,戰後設村沿舊稱而為「北埔仔」,全庄約兩百戶,可謂臺南縣老庄頭,庄內仍多見古井。北埔以泉州晉江縣吳奇都(吳都)為開基祖,此人於清初奉迎吳府千歲入墾北埔,庄廟福安宮草創於乾隆28年(1763),今廟則興築於75年(1986)間,廟前左右各供有一座昔年輾蔗造糖用的「石輪」,是為此廟特色。民國77年土地重劃時,曾於廟南田中「挖一塊吳奇都雙親的花岡石碑,傳云此係吳奇都入墾北埔後,返回唐山「撿骨」來此所葬;此碑出土後,包商以為係古董,乃用牛車運回將軍,準備待價而沽,但沒想到此後這頭牛竟「絕食」不吃草,後經神示始知此碑「作怪」,只好送回原地,這頭牛才「脾土」大開;而田主也不敢怠慢,乃於田邊圍磚立碑,漆成大紅色,與綠色蘿蔔田園相映成趣。 |
place_type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language | (空) |
denominate | (空) |
place_describe | 巷埔里北邊將軍溪為界與學甲區接壤,南邊以南18線為界與忠嘉里接壤,西邊與將軍里接壤,東邊與苓仔寮里相鄰。 |
history_describe | 依據106年3月人口統計資料,北埔里共244戶,門牌數共231個;仁和里共303戶,門牌共357個。北埔里、仁和里皆屬交通便利人口分散地區,戶數過少,未符合「臺南市里鄰編組及調整辦法」規範,因仁和里與北埔里同為苓仔寮轄內,並稱巷口仔北埔其歷史淵源,二里的共同學區為苓和國民小學,且生活圈相似,進行調整,整編為巷埔里。鄰調整部分,調整前北埔里共11鄰、仁和里共23鄰,調整後巷埔里共10鄰,於107年04月30日實施。 |
place_content | (空) |
map_ref | 《臺南里鄰編組及調整專書》,2018,臺南市政府民政局。 |
longtitude | 120.152 |
latitude | 23.227 |
place_name巷埔里 |
place_pronounce(空) |
chinese_phonetic(空) |
common_phonetic(空) |
another_name(空) |
county臺南市 |
town將軍區 |
village(空) |
place_mean巷埔里由北埔里、仁和里整編而成。原仁和里即「巷口」,位在將軍溪南岸、苓仔寮西北邊,戰後設村,以巷口社區活動中心旁庄路的「南一」縣道為界,路東為「仁巷村」,路西為「和巷村」,後再合併為「仁和村」,還原為一庄一村的形態。巷口,早年由將軍溪上岸往苓仔寮途中需經一大片林投樹,久之自然形成一道「林投巷」,在此地入口集結成庄即名之為「巷口」,係漳州同安縣陳姓所開墾,臺南布商陳清曉為此地出身。今庄內老人盛行槌球休閒活動,庄南設有一處練習場,打球時與下田一樣,都是光著腳丫子。社仔,俗稱「巷口社仔」,在巷口西北邊,應為平埔族之遺跡,但此地人則認為與平埔族無關;今有十來戶,曾任文建會主委的陳奇祿為此地人士。北勢寮仔,在「社仔」之北,因在巷口北邊築寮結庄而有「北勢寮仔」之名,苓仔寮保濟宮歷年興築改建中,此庄人捐獻最為踴躍。仁巷村,戰後設村,鄉公所以地名「巷口」為依據設為兩村,取「八德」之「仁」與「和」為村名首字,庄中大路之東為「仁巷村」、庄中大路之西設為「和巷村」。仁和村,民國67年「24村變18村」時,合併仁巷村及和巷村為1村,各取首字而成為「仁和村」。仁和里先人原籍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十三都霞邊保集美東厝下店人氏,於清乾隆15年渡臺灣謀生,遊至蘆竹溝溪(現為將軍溪)再順溪流往東至現在地方,溪流南畔有條長巷,兩邊草木茂盛,是片荒蕪之地,因隨擇地漸居,以開墾荒野為耕地,又捕魚為副業,爾後漸發展就永久居之,將此地形表庄民,稱為巷口庄。(資料來源:黃文博「南瀛地名誌」)原北埔里在巷口之西,與巷口一樣,同為將軍溪南畔的村庄,係「四埔吳」之一,因在將軍庄最北邊,自開庄迄今,都以「北埔」為庄名,日治時代是「苓仔寮六保」、「巷口仔北埔」,戰後設村沿舊稱而為「北埔仔」,全庄約兩百戶,可謂臺南縣老庄頭,庄內仍多見古井。北埔以泉州晉江縣吳奇都(吳都)為開基祖,此人於清初奉迎吳府千歲入墾北埔,庄廟福安宮草創於乾隆28年(1763),今廟則興築於75年(1986)間,廟前左右各供有一座昔年輾蔗造糖用的「石輪」,是為此廟特色。民國77年土地重劃時,曾於廟南田中「挖一塊吳奇都雙親的花岡石碑,傳云此係吳奇都入墾北埔後,返回唐山「撿骨」來此所葬;此碑出土後,包商以為係古董,乃用牛車運回將軍,準備待價而沽,但沒想到此後這頭牛竟「絕食」不吃草,後經神示始知此碑「作怪」,只好送回原地,這頭牛才「脾土」大開;而田主也不敢怠慢,乃於田邊圍磚立碑,漆成大紅色,與綠色蘿蔔田園相映成趣。 |
place_type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language(空) |
denominate(空) |
place_describe巷埔里北邊將軍溪為界與學甲區接壤,南邊以南18線為界與忠嘉里接壤,西邊與將軍里接壤,東邊與苓仔寮里相鄰。 |
history_describe依據106年3月人口統計資料,北埔里共244戶,門牌數共231個;仁和里共303戶,門牌共357個。北埔里、仁和里皆屬交通便利人口分散地區,戶數過少,未符合「臺南市里鄰編組及調整辦法」規範,因仁和里與北埔里同為苓仔寮轄內,並稱巷口仔北埔其歷史淵源,二里的共同學區為苓和國民小學,且生活圈相似,進行調整,整編為巷埔里。鄰調整部分,調整前北埔里共11鄰、仁和里共23鄰,調整後巷埔里共10鄰,於107年04月30日實施。 |
place_content(空) |
map_ref《臺南里鄰編組及調整專書》,2018,臺南市政府民政局。 |
longtitude120.152 |
latitude23.227 |
巷埔里地圖 [ 導航 ]
根據名稱 巷埔里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8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巷埔里 ...) | town: 將軍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將軍里由將富里、將貴里及三吉里整編而成。將軍庄昔日有大溝穿越,並在此形成小港灣,其南者為「港南」,最早開發,其北則稱「港北」,是次開發之地。日治時代設三保,大抵港南的「大輪廈」為一保,港北的「小輪廈」...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 |
| 電話: 0976698027 | 驗證狀態: 結束 | 產品品項: 雜糧 | 證書效期: 2026/12/25 | 臺南市將軍區巷埔里2鄰仁巷38號 @ 臺灣有機農業資訊 |
| town: 將軍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苓仔寮里由苓和里、保源里整編而成。苓仔寮就是「魚網仔寮」,即立網或曝晒網子的寮仔之意,足見昔時海岸線到此,苓仔寮大扺以庄廟保濟宮為中心劃分成「四寮」:1.崁頭寮(源頭村):在保濟宮南方,以慈善宮為其庄...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 |
| town: 將軍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忠嘉里由忠興里及嘉昌里整編而成。原忠興里,是漚汪的中心村落,大抵文衡殿附近及其廟北皆屬之,昔稱「中社」,村內有中社、姓周仔和竹圍仔等數個庄頭。中社:在文衡殿北邊,是平埔族西拉雅系蕭壠社漚汪支社的本社,...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 |
| 主要產品: 115紡織品 | 統一編號: 99596538 | 工廠登記狀態: 生產中 | 工廠登記編號: 67000290 | 臺南市將軍區巷埔里仁巷92之6號1樓 @ 登記工廠名錄 |
| 主要產品: 111紡紗 | 統一編號: 84166969 | 工廠登記狀態: 生產中 | 工廠登記編號: 99683985 | 臺南市將軍區巷埔里仁巷111之1號 @ 登記工廠名錄 |
| 主要產品: 115紡織品 | 統一編號: 74713952 | 工廠登記狀態: 生產中 | 工廠登記編號: 99659340 | 臺南市將軍區巷埔里仁巷92之2號 @ 登記工廠名錄 |
| 主要產品: 259其他金屬製品 | 統一編號: 87698335 | 工廠登記狀態: 生產中 | 工廠登記編號: S6700416 | 臺南市將軍區巷埔里仁巷1之8號 @ 登記工廠名錄 |
town: 將軍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將軍里由將富里、將貴里及三吉里整編而成。將軍庄昔日有大溝穿越,並在此形成小港灣,其南者為「港南」,最早開發,其北則稱「港北」,是次開發之地。日治時代設三保,大抵港南的「大輪廈」為一保,港北的「小輪廈」...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 |
電話: 0976698027 | 驗證狀態: 結束 | 產品品項: 雜糧 | 證書效期: 2026/12/25 | 臺南市將軍區巷埔里2鄰仁巷38號 @ 臺灣有機農業資訊 |
town: 將軍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苓仔寮里由苓和里、保源里整編而成。苓仔寮就是「魚網仔寮」,即立網或曝晒網子的寮仔之意,足見昔時海岸線到此,苓仔寮大扺以庄廟保濟宮為中心劃分成「四寮」:1.崁頭寮(源頭村):在保濟宮南方,以慈善宮為其庄...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 |
town: 將軍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忠嘉里由忠興里及嘉昌里整編而成。原忠興里,是漚汪的中心村落,大抵文衡殿附近及其廟北皆屬之,昔稱「中社」,村內有中社、姓周仔和竹圍仔等數個庄頭。中社:在文衡殿北邊,是平埔族西拉雅系蕭壠社漚汪支社的本社,... @ 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 |
主要產品: 115紡織品 | 統一編號: 99596538 | 工廠登記狀態: 生產中 | 工廠登記編號: 67000290 | 臺南市將軍區巷埔里仁巷92之6號1樓 @ 登記工廠名錄 |
主要產品: 111紡紗 | 統一編號: 84166969 | 工廠登記狀態: 生產中 | 工廠登記編號: 99683985 | 臺南市將軍區巷埔里仁巷111之1號 @ 登記工廠名錄 |
主要產品: 115紡織品 | 統一編號: 74713952 | 工廠登記狀態: 生產中 | 工廠登記編號: 99659340 | 臺南市將軍區巷埔里仁巷92之2號 @ 登記工廠名錄 |
主要產品: 259其他金屬製品 | 統一編號: 87698335 | 工廠登記狀態: 生產中 | 工廠登記編號: S6700416 | 臺南市將軍區巷埔里仁巷1之8號 @ 登記工廠名錄 |
[ 搜尋所有 巷埔里 ... ]
在『臺灣地區地名資料_行政區域類』資料集內搜尋:
| town: 阿里山鄉 | county: 嘉義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村名。 |
| town: 麥寮鄉 | county: 雲林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麥豐村,意指小麥豐收之意。 |
| town: 麥寮鄉 | county: 雲林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
| town: 阿里山鄉 | county: 嘉義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村名。 |
| town: 橋頭區 | county: 高雄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
| town: 學甲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
| town: 學甲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
| town: 學甲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永康鄉戰後設村,大灣因庄大人多乃分設五村(後南灣村另分設崑山村,計六村),以此地為大灣中心地帶而命為大灣村,範圍大致是:大灣中學以西、大安路以東、信義街以南、大灣國小以北。里內除大灣外,尚有王公廟、謝... |
| town: 大里區 | county: 臺中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
| town: 大里區 | county: 臺中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民國91年(2002)為由仁化里析出部分里境,保留「仁」字,另取雅字「德」,獨立為仁德里。 |
| town: 東山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民國三十五年(1946)設村時,原日治時代許秀才大字改為三榮村。取名之由來,乃因村內正好有下寮仔、木柵、許秀才三庄,因此希望三庄共榮而命名為三榮村。 |
| town: 東山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日治時期大客大字下有大客庄,名稱由來乃因此地為粵屬客家人所拓墾,故名。臺灣光復後,改設為村,大客分而為二,大庄、過溝仔、山腳以及凹仔腳四庄為一村,沿用原有名稱,稱為大客村;另一則為寇里村。 |
| town: 東山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民國三十五年(1946)設村,將原大客大字分為大客、科里兩村,科里包含有下庄仔、科里、埤口、枋子林等庄,取寇里之名而為村名。 |
| town: 東山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本村原稱「吉貝耍」(kapas-au),譯義為「木棉社」。村名由來,乃因此村位在龜重溪的北岸,既在東山鄉境內,就取名東河,意為東山鄉龜重溪邊之村。 |
| town: 臺東市 | county: 臺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
town: 阿里山鄉 | county: 嘉義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村名。 |
town: 麥寮鄉 | county: 雲林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麥豐村,意指小麥豐收之意。 |
town: 麥寮鄉 | county: 雲林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
town: 阿里山鄉 | county: 嘉義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村名。 |
town: 橋頭區 | county: 高雄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
town: 學甲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
town: 學甲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
town: 學甲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永康鄉戰後設村,大灣因庄大人多乃分設五村(後南灣村另分設崑山村,計六村),以此地為大灣中心地帶而命為大灣村,範圍大致是:大灣中學以西、大安路以東、信義街以南、大灣國小以北。里內除大灣外,尚有王公廟、謝... |
town: 大里區 | county: 臺中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
town: 大里區 | county: 臺中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民國91年(2002)為由仁化里析出部分里境,保留「仁」字,另取雅字「德」,獨立為仁德里。 |
town: 東山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民國三十五年(1946)設村時,原日治時代許秀才大字改為三榮村。取名之由來,乃因村內正好有下寮仔、木柵、許秀才三庄,因此希望三庄共榮而命名為三榮村。 |
town: 東山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日治時期大客大字下有大客庄,名稱由來乃因此地為粵屬客家人所拓墾,故名。臺灣光復後,改設為村,大客分而為二,大庄、過溝仔、山腳以及凹仔腳四庄為一村,沿用原有名稱,稱為大客村;另一則為寇里村。 |
town: 東山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民國三十五年(1946)設村,將原大客大字分為大客、科里兩村,科里包含有下庄仔、科里、埤口、枋子林等庄,取寇里之名而為村名。 |
town: 東山區 | county: 臺南市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本村原稱「吉貝耍」(kapas-au),譯義為「木棉社」。村名由來,乃因此村位在龜重溪的北岸,既在東山鄉境內,就取名東河,意為東山鄉龜重溪邊之村。 |
town: 臺東市 | county: 臺東縣 | 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