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文館推香港文學 兩地文人連儂牆留言發聲
- 臺文館新聞公告 @ 文化部
標題臺文館推香港文學 兩地文人連儂牆留言發聲的圖文模式頁面網址是https://www.nmtl.gov.tw/News_Content.aspx?n=3891&s=127964, 內容是 國立臺灣文學館舉辦「追憶我城—香港文學年華」特展,展出金庸、也斯、西西等作家的藏書、手稿、剪報,並架設數位連儂牆,精選數十句臺港文人的留言,持續聲援港人爭取民主。1月17日在樂團演唱《花樣年華》、《願榮光歸香港》等歌曲中,展覽熱鬧開幕。當日於臺文館第一會議室舉行座談會,由蘇碩斌館長與....
文章類型 | 0 |
附件模式檔案下載連結 | (空) |
連結模式連結 | (空) |
圖文模式頁面網址 | https://www.nmtl.gov.tw/News_Content.aspx?n=3891&s=127964 |
標題 | 臺文館推香港文學 兩地文人連儂牆留言發聲 |
內容 |
國立臺灣文學館舉辦「追憶我城—香港文學年華」特展,展出金庸、也斯、西西等作家的藏書、手稿、剪報,並架設數位連儂牆,精選數十句臺港文人的留言,持續聲援港人爭取民主。1月17日在樂團演唱《花樣年華》、《願榮光歸香港》等歌曲中,展覽熱鬧開幕。當日於臺文館第一會議室舉行座談會,由蘇碩斌館長與香港教育大學副教授陳智德主持,6位臺港學者與會討論。
特展由香港教育大學提供素材,臺文館策畫敘事,蒐羅百年來香港各種作家的書寫力。展期1月17日至5月24日。展覽入口以香港茶餐廳為主題情境,透過牛油多士、絲襪奶茶等「文學菜單」趣味引介臺港作家的創作。展場也輪播多部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影像中還可見到梁家輝、陳慧琳、Beyond樂團等巨星身影。
蘇碩斌表示,香港的市井活力,並沒在1840年代英國殖民勢力後垮掉,也沒在1945年戰後中國文人南來之後消散,而是慢慢的,吸納粤語、英語、中文的語境,不停寫出奇特的東西。觀看展覽,你會走過張愛玲〈燼餘錄〉的戰後、走過馬朗《文藝新潮》的現代主義、走過「三及第文體」與「三毫子小說」還有言情和武俠的超強類型文學、走過西西《我城》拷問自己的身份認同。
文學發展往往深受時代影響,展覽也回顧香港歷史,上至鴉片戰爭割讓港島,下至去年掀起的反送中浪潮,都在展覽中即時呈現。展覽最後也設置一整面數位連儂牆,摘錄楊佳嫻、胡晴舫、宋尚緯、任明信等數十位臺港兩地文人的詩文聲援,民眾以手機掃描QR Code即可加入留言,與作家共同為港人打氣。
展覽運用大眾熟悉的香港美食與流行文化,深入淺出引介文學發展,展現殖民、冷戰、主權移交之下,香港作家以健筆辯證自我認同的過程。在香港文學的風景中,更少不了臺灣文人的書寫,臺文館搜羅書寫香港的臺灣文學作品及刊物,展現另一種穿梭臺港兩地的視野。民眾熟悉的武俠小說,也在特展中詳細介紹。臺文館特別從香港借展《神鵰俠侶》1959年初版典藏,當時小說還在報紙上連載,為了打擊市面上的盜印本而搶先出版,反映金庸小說受到熱烈歡迎。
提出「我城」一詞,影響香港人自我認同的作家西西,小說作品《我城》最初在報紙連載的剪報收藏,也在展覽中現身。仔細一看,當時香港《快報》的專欄上方竟是以「中華民國」紀年,也反映主權移交之前,左派、右派報紙相互爭言的時代印記。
起於偏安島嶼的微光,顯露左右僵持的鋒芒,穿過通俗閱讀的浮光,衝出身分認同的星火。My City我城,已成為Our City眾志成城。臺灣人應該記得,香港文學奮力發聲、擺脫迷霧,與我們咫尺相望。 |
相關檔案 | (空) |
相關連結 | (空) |
相關圖片 | 民眾可用手機加入數位連儂牆留言,為港人打氣(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OldFiles/AdminUploads/images/large/bf6c1f3e-70c9-46c4-8dda-903db49b6811.jpg);當時香港《快報》的專欄上方竟是以「中華民國」紀年(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OldFiles/AdminUploads/images/large/51a5243b-afce-48a5-b41e-73ce2c586184.jpg);展覽入口以香港茶餐廳為主題情境(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OldFiles/AdminUploads/images/large/d979a8f0-5d84-4881-be89-75e3fa25e56f.jpg);(右至左)詩人李魁賢、應鳳凰教授、陳智德博士、陳國球教授、蘇碩斌館長、葉倬瑋博士、盧偉力博士出席開幕儀式(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OldFiles/AdminUploads/images/large/2119df96-ed91-4c1d-b484-365b50b9524f.jpg);合影(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OldFiles/AdminUploads/images/large/ee8fc1bc-f0aa-4e37-8198-2930cf541207.jpg); |
文章類型0 |
附件模式檔案下載連結(空) |
連結模式連結(空) |
圖文模式頁面網址https://www.nmtl.gov.tw/News_Content.aspx?n=3891&s=127964 |
標題臺文館推香港文學 兩地文人連儂牆留言發聲 |
內容
國立臺灣文學館舉辦「追憶我城—香港文學年華」特展,展出金庸、也斯、西西等作家的藏書、手稿、剪報,並架設數位連儂牆,精選數十句臺港文人的留言,持續聲援港人爭取民主。1月17日在樂團演唱《花樣年華》、《願榮光歸香港》等歌曲中,展覽熱鬧開幕。當日於臺文館第一會議室舉行座談會,由蘇碩斌館長與香港教育大學副教授陳智德主持,6位臺港學者與會討論。
特展由香港教育大學提供素材,臺文館策畫敘事,蒐羅百年來香港各種作家的書寫力。展期1月17日至5月24日。展覽入口以香港茶餐廳為主題情境,透過牛油多士、絲襪奶茶等「文學菜單」趣味引介臺港作家的創作。展場也輪播多部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影像中還可見到梁家輝、陳慧琳、Beyond樂團等巨星身影。
蘇碩斌表示,香港的市井活力,並沒在1840年代英國殖民勢力後垮掉,也沒在1945年戰後中國文人南來之後消散,而是慢慢的,吸納粤語、英語、中文的語境,不停寫出奇特的東西。觀看展覽,你會走過張愛玲〈燼餘錄〉的戰後、走過馬朗《文藝新潮》的現代主義、走過「三及第文體」與「三毫子小說」還有言情和武俠的超強類型文學、走過西西《我城》拷問自己的身份認同。
文學發展往往深受時代影響,展覽也回顧香港歷史,上至鴉片戰爭割讓港島,下至去年掀起的反送中浪潮,都在展覽中即時呈現。展覽最後也設置一整面數位連儂牆,摘錄楊佳嫻、胡晴舫、宋尚緯、任明信等數十位臺港兩地文人的詩文聲援,民眾以手機掃描QR Code即可加入留言,與作家共同為港人打氣。
展覽運用大眾熟悉的香港美食與流行文化,深入淺出引介文學發展,展現殖民、冷戰、主權移交之下,香港作家以健筆辯證自我認同的過程。在香港文學的風景中,更少不了臺灣文人的書寫,臺文館搜羅書寫香港的臺灣文學作品及刊物,展現另一種穿梭臺港兩地的視野。民眾熟悉的武俠小說,也在特展中詳細介紹。臺文館特別從香港借展《神鵰俠侶》1959年初版典藏,當時小說還在報紙上連載,為了打擊市面上的盜印本而搶先出版,反映金庸小說受到熱烈歡迎。
提出「我城」一詞,影響香港人自我認同的作家西西,小說作品《我城》最初在報紙連載的剪報收藏,也在展覽中現身。仔細一看,當時香港《快報》的專欄上方竟是以「中華民國」紀年,也反映主權移交之前,左派、右派報紙相互爭言的時代印記。
起於偏安島嶼的微光,顯露左右僵持的鋒芒,穿過通俗閱讀的浮光,衝出身分認同的星火。My City我城,已成為Our City眾志成城。臺灣人應該記得,香港文學奮力發聲、擺脫迷霧,與我們咫尺相望。 |
相關檔案(空) |
相關連結(空) |
相關圖片民眾可用手機加入數位連儂牆留言,為港人打氣(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OldFiles/AdminUploads/images/large/bf6c1f3e-70c9-46c4-8dda-903db49b6811.jpg);當時香港《快報》的專欄上方竟是以「中華民國」紀年(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OldFiles/AdminUploads/images/large/51a5243b-afce-48a5-b41e-73ce2c586184.jpg);展覽入口以香港茶餐廳為主題情境(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OldFiles/AdminUploads/images/large/d979a8f0-5d84-4881-be89-75e3fa25e56f.jpg);(右至左)詩人李魁賢、應鳳凰教授、陳智德博士、陳國球教授、蘇碩斌館長、葉倬瑋博士、盧偉力博士出席開幕儀式(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OldFiles/AdminUploads/images/large/2119df96-ed91-4c1d-b484-365b50b9524f.jpg);合影(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OldFiles/AdminUploads/images/large/ee8fc1bc-f0aa-4e37-8198-2930cf541207.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