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權故事車首站前進臺灣大學 邀請陳列分享歷史記憶書寫經驗
- 國家人權博物館新聞專區 @ 國家人權博物館
主標題2024人權故事車首站前進臺灣大學 邀請陳列分享歷史記憶書寫經驗的公告日期是2024.05.25, 內容簡述是國家人權博物館「2024人權故事車-與自由樂讀」校園巡迴活動於5月23日正式啟動,展開全臺20場校園巡迴,首站抵達國立臺灣大學,並於昨(24)日在文學院演講廳舉辦講座,邀請以《殘骸書》獲得2023臺灣文學金典獎年度大獎、同時也是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的陳列前輩,談論有關歷史記憶的文學書寫,並與在座師生分....
公告日期 | 2024.05.25 |
頁面網址 | https://www.nhrm.gov.tw/w/nhrm/News_24052510370487710 |
內容簡述 | 國家人權博物館「2024人權故事車-與自由樂讀」校園巡迴活動於5月23日正式啟動,展開全臺20場校園巡迴,首站抵達國立臺灣大學,並於昨(24)日在文學院演講廳舉辦講座,邀請以《殘骸書》獲得2023臺灣文學金典獎年度大獎、同時也是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的陳列前輩,談論有關歷史記憶的文學書寫,並與在座師生分享自己從這些生命過程中獲得的省思。
「人權故事車」是人權館跳脫地域限制、以走動式展覽方式,走進校園,主動將人權議題帶進各級學校師生面前,透過講座、工作坊等量身打造各年齡層專屬創新互動,啟發思考人權議題。昨日的講座由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劉柏正老師主持,由國家人權博物館副館長陳淑滿為陳列前輩做開場引言。講座上,陳列與臺灣大學師生分享自己與其他政治犯在白色恐怖時期遭遇的傷害,以及出獄後不見容於社會的窘困,並舉自己的作品〈無怨〉、《躊躇之歌》及《殘骸書》為例,分享以文學書寫白恐歷史一路以來的歷程,如同透過回看的視角,以宏觀的角度重新認識、理解與感受。
陳列演講中提到,已故受難者陳孟和曾說,他被關在綠島時最大的痛苦是無法講出內心話,因為你不會知道什麼時候會有人前去告密,而事實上,這樣的心理狀態普遍發生在受難者身上。他也坦言自己出獄後曾想去農村種田,不想找其他工作,因為農作物不會背叛你,把你所說的任何話轉去密告。《躊躇之歌》裡的〈藏身〉這篇作品,便是反映這樣的孤單、無助、無告、心酸、苦悶的心理狀態。
《殘骸書》是陳列描述曾被關押、被迫在綠島生活的兩千多名政治受難者,他們茫然悲傷與內疚,以及那種「過去就過去了,好像不曾有過這麼一回事,也好像不曾有過這些人」的心情,彷彿他們的存在是無足輕重,毫無意義。如同向陽老師曾以撿骨來形容,陳列認同,但也表示對於這些人的遭遇與生命情感,事實上是無法如撿骨師一樣完整無地撿拾完畢,但他仍舊必須為這些人寫,不能讓他們的存在變成沒有意義;即使痛苦,也必須完成。
陳列提醒,描寫歷史記憶不可避免的需要閱讀相當多的史料、研究,但是必須「千斤運四兩」,千斤是努力的過程,四兩是最後顯露的部分。他寫《殘骸書》是要感動人而不是要說服人,是要心的感應而不是腦的理解。講座最後,劉柏正老師引楊牧詩句「上一代太苦,下一代不能 比這一代比這一代更苦更苦」進行總結,並以楊牧〈花蓮〉所言,「戰爭未曾改變我們,所以 任何挫折都不許改變你」做為對未來與當下的期許。
人權館表示,故事車本場次臺大校園巡迴活動為期兩日(23、24日),以人權館出版品「白恐文學」為主題選書,涵蓋散文、回憶錄、傳記和口述,包含《殘骸書》、《靈魂與灰燼: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等,每一部作品都以獨特的視角探討白色恐怖的記憶及歷史背景,盼能引導大家從中看見威權統治對臺灣社會的影響,反思生活中的人權議題,期待每個人都能身體力行實踐人權理念。 |
主標題 | 2024人權故事車首站前進臺灣大學 邀請陳列分享歷史記憶書寫經驗 |
類別 | 新聞專區 |
公告日期2024.05.25 |
頁面網址https://www.nhrm.gov.tw/w/nhrm/News_24052510370487710 |
內容簡述國家人權博物館「2024人權故事車-與自由樂讀」校園巡迴活動於5月23日正式啟動,展開全臺20場校園巡迴,首站抵達國立臺灣大學,並於昨(24)日在文學院演講廳舉辦講座,邀請以《殘骸書》獲得2023臺灣文學金典獎年度大獎、同時也是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的陳列前輩,談論有關歷史記憶的文學書寫,並與在座師生分享自己從這些生命過程中獲得的省思。
「人權故事車」是人權館跳脫地域限制、以走動式展覽方式,走進校園,主動將人權議題帶進各級學校師生面前,透過講座、工作坊等量身打造各年齡層專屬創新互動,啟發思考人權議題。昨日的講座由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劉柏正老師主持,由國家人權博物館副館長陳淑滿為陳列前輩做開場引言。講座上,陳列與臺灣大學師生分享自己與其他政治犯在白色恐怖時期遭遇的傷害,以及出獄後不見容於社會的窘困,並舉自己的作品〈無怨〉、《躊躇之歌》及《殘骸書》為例,分享以文學書寫白恐歷史一路以來的歷程,如同透過回看的視角,以宏觀的角度重新認識、理解與感受。
陳列演講中提到,已故受難者陳孟和曾說,他被關在綠島時最大的痛苦是無法講出內心話,因為你不會知道什麼時候會有人前去告密,而事實上,這樣的心理狀態普遍發生在受難者身上。他也坦言自己出獄後曾想去農村種田,不想找其他工作,因為農作物不會背叛你,把你所說的任何話轉去密告。《躊躇之歌》裡的〈藏身〉這篇作品,便是反映這樣的孤單、無助、無告、心酸、苦悶的心理狀態。
《殘骸書》是陳列描述曾被關押、被迫在綠島生活的兩千多名政治受難者,他們茫然悲傷與內疚,以及那種「過去就過去了,好像不曾有過這麼一回事,也好像不曾有過這些人」的心情,彷彿他們的存在是無足輕重,毫無意義。如同向陽老師曾以撿骨來形容,陳列認同,但也表示對於這些人的遭遇與生命情感,事實上是無法如撿骨師一樣完整無地撿拾完畢,但他仍舊必須為這些人寫,不能讓他們的存在變成沒有意義;即使痛苦,也必須完成。
陳列提醒,描寫歷史記憶不可避免的需要閱讀相當多的史料、研究,但是必須「千斤運四兩」,千斤是努力的過程,四兩是最後顯露的部分。他寫《殘骸書》是要感動人而不是要說服人,是要心的感應而不是腦的理解。講座最後,劉柏正老師引楊牧詩句「上一代太苦,下一代不能 比這一代比這一代更苦更苦」進行總結,並以楊牧〈花蓮〉所言,「戰爭未曾改變我們,所以 任何挫折都不許改變你」做為對未來與當下的期許。
人權館表示,故事車本場次臺大校園巡迴活動為期兩日(23、24日),以人權館出版品「白恐文學」為主題選書,涵蓋散文、回憶錄、傳記和口述,包含《殘骸書》、《靈魂與灰燼: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等,每一部作品都以獨特的視角探討白色恐怖的記憶及歷史背景,盼能引導大家從中看見威權統治對臺灣社會的影響,反思生活中的人權議題,期待每個人都能身體力行實踐人權理念。 |
主標題2024人權故事車首站前進臺灣大學 邀請陳列分享歷史記憶書寫經驗 |
類別新聞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