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30年上百萬隻海龜遭非法捕殺 綠蠵龜和玳瑁占95%
-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相關報導 @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標題過去30年上百萬隻海龜遭非法捕殺 綠蠵龜和玳瑁占95%的Source是https://www.nmmba.gov.tw/News_Content.aspx?n=FF40572369107C6E&s=4DA8C39F2300DFC2, 內容是全球非法野生動物貿易每年交易額高達230億美元,海龜也深受其害。美國最新研究估計,在過去30年間,超過110萬隻海龜遭到非法捕殺或走私。即便有了法規保護,在過去10年間,每年仍有高達4萬4000隻的海龜受害。全球58個主要海龜族群中,有44個族群受到影響。科學家指出,評估非法活動相當不易,以上數據都....
ArticleType | 0 |
FileName | (空) |
Link | (空) |
Source | https://www.nmmba.gov.tw/News_Content.aspx?n=FF40572369107C6E&s=4DA8C39F2300DFC2 |
標題 | 過去30年上百萬隻海龜遭非法捕殺 綠蠵龜和玳瑁占95% |
內容 | 全球非法野生動物貿易每年交易額高達230億美元,海龜也深受其害。美國最新研究估計,在過去30年間,超過110萬隻海龜遭到非法捕殺或走私。即便有了法規保護,在過去10年間,每年仍有高達4萬4000隻的海龜受害。全球58個主要海龜族群中,有44個族群受到影響。 科學家指出,評估非法活動相當不易,以上數據都算嚴重低估。然而,危機中仍有希望。在過去10年間,非法獵捕海龜的問題少了28%。研究人員認為,或可歸因於法律保護跟保育有成以及大眾意識的提升。 ![]()
研究指出,30年期間,綠蠵龜和玳瑁是走私海龜的大宗。圖片來源:Lindsay Lauckner Gundlock via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科學家9月在《全球變遷生物學(Global Change Biology)》期刊發表這篇非法獵捕海龜的研究,涵蓋1990年~2020年遭非法捕殺、走私、或試圖走私的整隻海龜以及被處理過的頭、尾、龜殼等。 由於活體走私風險高,有時走私者會先取出海龜肉,海龜殼則偽裝成塑膠製品等。海龜肉常被用作藥物,海龜殼則被拿來裝飾。 報告指出,這30年期間,綠蠵龜和玳瑁是走私海龜的大宗,約占95%。非法獵捕和交易的熱點則在東南亞和馬達加斯加。 綠蠵龜和玳瑁都受美國《瀕危物種法》(Endangered Species Act)保護,受脅等級分別為「瀕危」(Endangered, EN)和「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 CR),但仍難逃被捕的命運,其中,擁有美麗龜殼的玳瑁,在非法市場上更是炙手可熱。 在過去的30年間,走私海龜大多來自越南,海龜製品主要流向中國和日本,主要貿易路線是從越南輸往中國。 雖然海龜非法獵捕數量驚人,但研究也指出,過去10年間,非法獵捕的數量減少了28%。主要作者之一,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環境與生命科學博士生布格爾(Kayla Burgher)指出,這可能與動保立法、保育行動有關。此外,大眾對野生動物保育的意識也提升了。 研究也發現,在走私猖獗地區,海龜族群數量相對較大、穩定、且基因多樣性也較佳。另一位主要作者,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未來社會創新學院助理研究教授森科(Jesse Senko)解釋,這表示目前非法捕殺的狀況可能不會對主要族群產生極嚴重的衝擊。不過,他補充,非法捕獵的評估非常困難,目前可得的數據無法反映全貌。 即使如此,布格爾認為,這些研究資料有助於保育人士和立法者決定採取哪些行動來保護海龜。 《衛報》報導,森科指出,我們需要去了解走私背後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因素。只要富裕國家有需求,貧窮國家就會提供海龜來滿足他們的需求。 ![]()
主要作者之一Jesse Senko 與被捕獲的綠蠵龜,海龜之後被釋放。 圖片來源:Cindy Vargas via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參考資料亞利桑那州立大學(2022年9月7日),ASU study: More than 1.1M sea turtles poached over last 3 decades |
資料來源 |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
相關檔案 | (空) |
相關連結 | (空) |
相關圖片 | (空) |
相關影音 | (空) |
ArticleType0 |
FileName(空) |
Link(空) |
Sourcehttps://www.nmmba.gov.tw/News_Content.aspx?n=FF40572369107C6E&s=4DA8C39F2300DFC2 |
標題過去30年上百萬隻海龜遭非法捕殺 綠蠵龜和玳瑁占95% |
內容全球非法野生動物貿易每年交易額高達230億美元,海龜也深受其害。美國最新研究估計,在過去30年間,超過110萬隻海龜遭到非法捕殺或走私。即便有了法規保護,在過去10年間,每年仍有高達4萬4000隻的海龜受害。全球58個主要海龜族群中,有44個族群受到影響。 科學家指出,評估非法活動相當不易,以上數據都算嚴重低估。然而,危機中仍有希望。在過去10年間,非法獵捕海龜的問題少了28%。研究人員認為,或可歸因於法律保護跟保育有成以及大眾意識的提升。 ![]()
研究指出,30年期間,綠蠵龜和玳瑁是走私海龜的大宗。圖片來源:Lindsay Lauckner Gundlock via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科學家9月在《全球變遷生物學(Global Change Biology)》期刊發表這篇非法獵捕海龜的研究,涵蓋1990年~2020年遭非法捕殺、走私、或試圖走私的整隻海龜以及被處理過的頭、尾、龜殼等。 由於活體走私風險高,有時走私者會先取出海龜肉,海龜殼則偽裝成塑膠製品等。海龜肉常被用作藥物,海龜殼則被拿來裝飾。 報告指出,這30年期間,綠蠵龜和玳瑁是走私海龜的大宗,約占95%。非法獵捕和交易的熱點則在東南亞和馬達加斯加。 綠蠵龜和玳瑁都受美國《瀕危物種法》(Endangered Species Act)保護,受脅等級分別為「瀕危」(Endangered, EN)和「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 CR),但仍難逃被捕的命運,其中,擁有美麗龜殼的玳瑁,在非法市場上更是炙手可熱。 在過去的30年間,走私海龜大多來自越南,海龜製品主要流向中國和日本,主要貿易路線是從越南輸往中國。 雖然海龜非法獵捕數量驚人,但研究也指出,過去10年間,非法獵捕的數量減少了28%。主要作者之一,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環境與生命科學博士生布格爾(Kayla Burgher)指出,這可能與動保立法、保育行動有關。此外,大眾對野生動物保育的意識也提升了。 研究也發現,在走私猖獗地區,海龜族群數量相對較大、穩定、且基因多樣性也較佳。另一位主要作者,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未來社會創新學院助理研究教授森科(Jesse Senko)解釋,這表示目前非法捕殺的狀況可能不會對主要族群產生極嚴重的衝擊。不過,他補充,非法捕獵的評估非常困難,目前可得的數據無法反映全貌。 即使如此,布格爾認為,這些研究資料有助於保育人士和立法者決定採取哪些行動來保護海龜。 《衛報》報導,森科指出,我們需要去了解走私背後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因素。只要富裕國家有需求,貧窮國家就會提供海龜來滿足他們的需求。 ![]()
主要作者之一Jesse Senko 與被捕獲的綠蠵龜,海龜之後被釋放。 圖片來源:Cindy Vargas via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參考資料亞利桑那州立大學(2022年9月7日),ASU study: More than 1.1M sea turtles poached over last 3 decades |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
相關檔案(空) |
相關連結(空) |
相關圖片(空) |
相關影音(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