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臺史博與南區原民9館齊力,道出部落族人走過的路
- 臺史博最新消息 @ 文化部
標題【新聞稿】臺史博與南區原民9館齊力,道出部落族人走過的路的上版日期是2024/8/22 上午 08:30:00, 圖文模式頁面網址是https://www.nmth.gov.tw/News_Content.aspx?n=4233&s=222807, 內容是什麼是屬於你的移動故事?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史博)與南區9個原住民文物館共同合作策畫「我走.我尋:當代原住民族移動記事特展」,讓部落族人的生命故事群起綻放,即日起在臺史博登場。以「移動」為主題,展覽分頭挖掘了7則故事,包含被國家政策所推使遷移的部落、因經濟推力而移往他處的族人生命歷程,還有....
文章類型 | 0 |
附件模式檔案下載連結 | (空) |
連結模式連結 | (空) |
圖文模式頁面網址 | https://www.nmth.gov.tw/News_Content.aspx?n=4233&s=222807 |
標題 | 【新聞稿】臺史博與南區原民9館齊力,道出部落族人走過的路 |
內容 | 什麼是屬於你的移動故事?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史博)與南區9個原住民文物館共同合作策畫「我走.我尋:當代原住民族移動記事特展」,讓部落族人的生命故事群起綻放,即日起在臺史博登場。 以「移動」為主題,展覽分頭挖掘了7則故事,包含被國家政策所推使遷移的部落、因經濟推力而移往他處的族人生命歷程,還有為了探尋身份而出發上路的人群經驗。這些不同地點、不同人群的生命歷程,跨越了多重歷史時空,帶觀眾看見當代原住民族經驗的多元圖像。 臺史博館長張隆志首先感謝合作單位盛裝出席,讓開幕式色彩繽紛,充滿能量。張隆志表示,2019年起臺史博與南區9個館舍歷經疫情的考驗,共同學習協作,聆聽不同部落與世代的聲音,這個展覽代表臺史博走出博物館,前進部落,與耆老學習的成果。作為致力於多元論述的國家博物館,臺史博期待透過這個展覽,和大家共同省思超越他者的觀點,回到在地的聲音,彼此聆聽與成長,從多元族群與相互理解的觀點,共同構築未來臺灣新社會。 原住民族委員會教育文化處專門委員瑪勒芙勒芙.杜妲利茂致詞時談到,文物館是部落地方的亮點,也是述說原住民族故事的場域,文化更是重要的觀光財。原民會從民國96年起推動「大館帶小館」,也感謝108年起文化部尊重原住民觀點並延續此精神,讓文物典藏與策展能量持續擴大,並期許原住民博物館群的壯大,讓世界看見臺灣的多元文化。 展覽中,隱藏在部落裡的素人高手收藏盡出,有近2公尺的巨型部落聚落圖,由白鷺部落已逝的老人家林時吉耆老一筆一畫親手繪製,是排灣傳統聚落空間生命史的最佳體現;而獅子鄉洪懷生的部落踏查筆記更堪稱最強手帳達人,將「Sapediq牡丹路古道隊」一路追溯已然失落的排灣射不力群之踏查路線繪出,透過這些畫作、筆記,原住民族蘊含於身體當中的無形知識與記憶,得以清晰地具現化出來,成為土地知識與情感的「存在證明」。 7個單元裡,每一個單元幾乎都匯集了數十名族人的口述記錄,形成極為豐富的記憶敘事。例如,著名的魯凱工藝師唐榮之後裔們,提供唐榮僅存的木雕作品展出,而他的女兒唐寶至女士更於展場中現聲說法,描述日本時代一家人進駐日本政府所打造的全臺第一個「原住民文化園區」的經驗與記憶。 移動的故事,正是因為日常共感,所以觸動人心;既平凡,卻也獨特。展覽即日起至114年3月16日於臺史博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2特展室展出。展覽期間具原住民族身分者,出示可茲識別為原住民族的相關證明文件,享2人同行1人免費入館優惠,歡迎原住民朋友相邀觀展。更多展覽、活動資訊,請關注臺史博官網(www.nmth.gov.tw)及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MTH100)。 |
上版日期 | 2024/8/22 上午 08:30:00 |
相關檔案 | 20240822臺史博會後新聞稿--臺史博與南區原民9館齊力,道出部落族人走過的路(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528/relfile/13200/222807/1d071dc7-a894-48c9-a639-8d0e2bf96883.pdf); |
相關連結 | (空) |
相關圖片 | (空) |
相關影音 | (空) |
下版日期 | (空) |
點擊數 | 196 |
文章類型0 |
附件模式檔案下載連結(空) |
連結模式連結(空) |
圖文模式頁面網址https://www.nmth.gov.tw/News_Content.aspx?n=4233&s=222807 |
標題【新聞稿】臺史博與南區原民9館齊力,道出部落族人走過的路 |
內容什麼是屬於你的移動故事?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史博)與南區9個原住民文物館共同合作策畫「我走.我尋:當代原住民族移動記事特展」,讓部落族人的生命故事群起綻放,即日起在臺史博登場。 以「移動」為主題,展覽分頭挖掘了7則故事,包含被國家政策所推使遷移的部落、因經濟推力而移往他處的族人生命歷程,還有為了探尋身份而出發上路的人群經驗。這些不同地點、不同人群的生命歷程,跨越了多重歷史時空,帶觀眾看見當代原住民族經驗的多元圖像。 臺史博館長張隆志首先感謝合作單位盛裝出席,讓開幕式色彩繽紛,充滿能量。張隆志表示,2019年起臺史博與南區9個館舍歷經疫情的考驗,共同學習協作,聆聽不同部落與世代的聲音,這個展覽代表臺史博走出博物館,前進部落,與耆老學習的成果。作為致力於多元論述的國家博物館,臺史博期待透過這個展覽,和大家共同省思超越他者的觀點,回到在地的聲音,彼此聆聽與成長,從多元族群與相互理解的觀點,共同構築未來臺灣新社會。 原住民族委員會教育文化處專門委員瑪勒芙勒芙.杜妲利茂致詞時談到,文物館是部落地方的亮點,也是述說原住民族故事的場域,文化更是重要的觀光財。原民會從民國96年起推動「大館帶小館」,也感謝108年起文化部尊重原住民觀點並延續此精神,讓文物典藏與策展能量持續擴大,並期許原住民博物館群的壯大,讓世界看見臺灣的多元文化。 展覽中,隱藏在部落裡的素人高手收藏盡出,有近2公尺的巨型部落聚落圖,由白鷺部落已逝的老人家林時吉耆老一筆一畫親手繪製,是排灣傳統聚落空間生命史的最佳體現;而獅子鄉洪懷生的部落踏查筆記更堪稱最強手帳達人,將「Sapediq牡丹路古道隊」一路追溯已然失落的排灣射不力群之踏查路線繪出,透過這些畫作、筆記,原住民族蘊含於身體當中的無形知識與記憶,得以清晰地具現化出來,成為土地知識與情感的「存在證明」。 7個單元裡,每一個單元幾乎都匯集了數十名族人的口述記錄,形成極為豐富的記憶敘事。例如,著名的魯凱工藝師唐榮之後裔們,提供唐榮僅存的木雕作品展出,而他的女兒唐寶至女士更於展場中現聲說法,描述日本時代一家人進駐日本政府所打造的全臺第一個「原住民文化園區」的經驗與記憶。 移動的故事,正是因為日常共感,所以觸動人心;既平凡,卻也獨特。展覽即日起至114年3月16日於臺史博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2特展室展出。展覽期間具原住民族身分者,出示可茲識別為原住民族的相關證明文件,享2人同行1人免費入館優惠,歡迎原住民朋友相邀觀展。更多展覽、活動資訊,請關注臺史博官網(www.nmth.gov.tw)及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MTH100)。 |
上版日期2024/8/22 上午 08:30:00 |
相關檔案20240822臺史博會後新聞稿--臺史博與南區原民9館齊力,道出部落族人走過的路(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528/relfile/13200/222807/1d071dc7-a894-48c9-a639-8d0e2bf96883.pdf); |
相關連結(空) |
相關圖片(空) |
相關影音(空) |
下版日期(空) |
點擊數1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