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臺史博COVID-19記事 看見世界中的臺灣
- 臺史博最新消息 @ 文化部
標題【新聞稿】臺史博COVID-19記事 看見世界中的臺灣的上版日期是2023/5/3 上午 08:30:00, 圖文模式頁面網址是https://www.nmth.gov.tw/News_Content.aspx?n=4233&s=135500, 內容是 隨著4月17日口罩解禁、5月1日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解編,回想這3年的防疫生活,彷彿經歷了一段「異世界」生活。然而,這3年來防疫的日常與非日常,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稱臺史博)試著蒐集、記錄,為的是在數年、甚至百年後,保存臺灣人民的防疫歷程,證明這個....
文章類型 | 0 |
附件模式檔案下載連結 | (空) |
連結模式連結 | (空) |
圖文模式頁面網址 | https://www.nmth.gov.tw/News_Content.aspx?n=4233&s=135500 |
標題 | 【新聞稿】臺史博COVID-19記事 看見世界中的臺灣 |
內容 | 隨著4月17日口罩解禁、5月1日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解編,回想這3年的防疫生活,彷彿經歷了一段「異世界」生活。然而,這3年來防疫的日常與非日常,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稱臺史博)試著蒐集、記錄,為的是在數年、甚至百年後,保存臺灣人民的防疫歷程,證明這個「異世界」確實存在過。 2020年5月6日臺史博在臉書發文,啟動了「COVID-19(武漢肺炎)物件蒐集計畫」,並且隨後與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拾穗者文化合作推出「COVID-19影像與敘事」網站。其中「COVID-19影像與敘事」網站因應疫情趨緩,已於今年4月10日停止收件,此網站由民眾自行上傳、記錄,收藏有486筆資料,從簡短的說明到長篇的心情抒發,充分展現了三年多來的防疫生活樣態。兩個計畫部分成果已經上傳到「國家文化記憶庫2.0」的網站,可以在記憶庫網站搜尋關鍵字「COVID-19」會有近千筆的資料。此外,臺史博並且協助典藏清華大學林文源教授等人執行的「記疫COVID19」網站。 來自各界提供的防疫物件蒐集,有著各色的口罩、停辦的展演活動門票、記錄媽祖降駕神諭的防疫公告、電影海報畫師顏振發畫的「防疫大作戰」巨幅海報,以及來自麻豆國小學生寫的疫情聯絡簿等等約300件物件,近百名的提供者,已經陸續數位化上傳155筆資料至「國家文化記憶庫2.0」網站。而為了反思防疫政策的影響,臺史博拜訪醫護團體、航空業、運輸業、身心障礙、移工等工會或協會,試著記錄他們的故事,並上傳到記憶庫網站。隨著5月1日疫情指揮中心的解編,臺史博期待後續接洽與蒐藏指揮中心相關物件,目前已取得指揮官的背心。 臺史博表示,疫情期間蒐集來的珍貴資料,已經策劃成國家文化記憶庫2.0網站的線上展覽「那些年我們一起抗疫的日子」。從這些防疫資料,我們看到在疫情期間人與人之間拉開距離,產生不同以往的交際與消費管道;人們在防疫物資缺乏之時,發揮創意巧手製作各式工具;從社區到公共場所處處可見的防疫公告是臺灣社會的日常風景;口罩是防疫工具也是新時尚;民間以行動感謝海外疫苗的應援,也透過防疫成效讓全世界看見臺灣;各式宗教活動調整原有的方式,這場人間瘟疫,神、人共同齊心抗疫。學校的教學現場也受到了不小的衝擊,上課期間每天要量體溫、噴酒精,在停課不停學的措施中,課程與活動的線上化變成學生的回憶;戴口罩的人們、公共場所的清消工作、空蕩的街頭場所、排隊購買防疫物資的人龍以及搶購一空的貨架等等成為疫情下獨特的風景。 歷時3年多的疫情生活,臺史博感謝全民提供的各式資料,並邀請全民一同回顧這段臺灣一起抗疫的日子。此外,若民眾發現線上資料有誤,可以透過電子郵件回報covid19tw@nmth.gov.tw。
「 COVID-19:那些年我們一起抗疫的日子」線上展覽: |
上版日期 | 2023/5/3 上午 08:30:00 |
相關檔案 | 臺史博新聞稿--臺史博COVID-19記事 看見世界中的臺灣(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OldFiles/AdminUploads/files/202305/9005710e-3ac0-4819-b433-2933e9351403.pdf); |
相關連結 | (空) |
相關圖片 | (空) |
相關影音 | (空) |
下版日期 | (空) |
點擊數 | 1699 |
文章類型0 |
附件模式檔案下載連結(空) |
連結模式連結(空) |
圖文模式頁面網址https://www.nmth.gov.tw/News_Content.aspx?n=4233&s=135500 |
標題【新聞稿】臺史博COVID-19記事 看見世界中的臺灣 |
內容隨著4月17日口罩解禁、5月1日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解編,回想這3年的防疫生活,彷彿經歷了一段「異世界」生活。然而,這3年來防疫的日常與非日常,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稱臺史博)試著蒐集、記錄,為的是在數年、甚至百年後,保存臺灣人民的防疫歷程,證明這個「異世界」確實存在過。 2020年5月6日臺史博在臉書發文,啟動了「COVID-19(武漢肺炎)物件蒐集計畫」,並且隨後與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拾穗者文化合作推出「COVID-19影像與敘事」網站。其中「COVID-19影像與敘事」網站因應疫情趨緩,已於今年4月10日停止收件,此網站由民眾自行上傳、記錄,收藏有486筆資料,從簡短的說明到長篇的心情抒發,充分展現了三年多來的防疫生活樣態。兩個計畫部分成果已經上傳到「國家文化記憶庫2.0」的網站,可以在記憶庫網站搜尋關鍵字「COVID-19」會有近千筆的資料。此外,臺史博並且協助典藏清華大學林文源教授等人執行的「記疫COVID19」網站。 來自各界提供的防疫物件蒐集,有著各色的口罩、停辦的展演活動門票、記錄媽祖降駕神諭的防疫公告、電影海報畫師顏振發畫的「防疫大作戰」巨幅海報,以及來自麻豆國小學生寫的疫情聯絡簿等等約300件物件,近百名的提供者,已經陸續數位化上傳155筆資料至「國家文化記憶庫2.0」網站。而為了反思防疫政策的影響,臺史博拜訪醫護團體、航空業、運輸業、身心障礙、移工等工會或協會,試著記錄他們的故事,並上傳到記憶庫網站。隨著5月1日疫情指揮中心的解編,臺史博期待後續接洽與蒐藏指揮中心相關物件,目前已取得指揮官的背心。 臺史博表示,疫情期間蒐集來的珍貴資料,已經策劃成國家文化記憶庫2.0網站的線上展覽「那些年我們一起抗疫的日子」。從這些防疫資料,我們看到在疫情期間人與人之間拉開距離,產生不同以往的交際與消費管道;人們在防疫物資缺乏之時,發揮創意巧手製作各式工具;從社區到公共場所處處可見的防疫公告是臺灣社會的日常風景;口罩是防疫工具也是新時尚;民間以行動感謝海外疫苗的應援,也透過防疫成效讓全世界看見臺灣;各式宗教活動調整原有的方式,這場人間瘟疫,神、人共同齊心抗疫。學校的教學現場也受到了不小的衝擊,上課期間每天要量體溫、噴酒精,在停課不停學的措施中,課程與活動的線上化變成學生的回憶;戴口罩的人們、公共場所的清消工作、空蕩的街頭場所、排隊購買防疫物資的人龍以及搶購一空的貨架等等成為疫情下獨特的風景。 歷時3年多的疫情生活,臺史博感謝全民提供的各式資料,並邀請全民一同回顧這段臺灣一起抗疫的日子。此外,若民眾發現線上資料有誤,可以透過電子郵件回報covid19tw@nmth.gov.tw。
「 COVID-19:那些年我們一起抗疫的日子」線上展覽: |
上版日期2023/5/3 上午 08:30:00 |
相關檔案臺史博新聞稿--臺史博COVID-19記事 看見世界中的臺灣(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OldFiles/AdminUploads/files/202305/9005710e-3ac0-4819-b433-2933e9351403.pdf); |
相關連結(空) |
相關圖片(空) |
相關影音(空) |
下版日期(空) |
點擊數16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