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關注新地方學的推動與展望 鄭麗君「在地知識是建構臺灣文化的重要資產」
- 臺史博最新消息 @ 文化部
標題【新聞稿】關注新地方學的推動與展望 鄭麗君「在地知識是建構臺灣文化的重要資產」的上版日期是2019/4/13 上午 12:00:00, 圖文模式頁面網址是https://www.nmth.gov.tw/News_Content.aspx?n=4233&s=134507, 內容是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在臺南)於今(13)明兩天舉辦「共筆臺灣:地方學的新展望」研討會,文化部長鄭麗君出席開幕式致詞,會中由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針對地方學的策略發表專題演講,並與臺史博館長林崇熙進行焦點與談,現場還有來自全臺各地的地方學研究者及實踐者出席發表,與社會大眾分享各領域及博物館如何與地方串連....
文章類型 | 0 |
附件模式檔案下載連結 | (空) |
連結模式連結 | (空) |
圖文模式頁面網址 | https://www.nmth.gov.tw/News_Content.aspx?n=4233&s=134507 |
標題 | 【新聞稿】關注新地方學的推動與展望 鄭麗君「在地知識是建構臺灣文化的重要資產」 |
內容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在臺南)於今(13)明兩天舉辦「共筆臺灣:地方學的新展望」研討會,文化部長鄭麗君出席開幕式致詞,會中由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針對地方學的策略發表專題演講,並與臺史博館長林崇熙進行焦點與談,現場還有來自全臺各地的地方學研究者及實踐者出席發表,與社會大眾分享各領域及博物館如何與地方串連,共構地方知識,並嘗試運用於解決各種地方問題。 臺灣為世界十大最脆弱國家之一,在災難不斷的風險社會中,如何才能趨吉避凶?需要回到「地方」找答案。臺史博長期以來注重在地連結,積極與地方網絡串連,鼓勵地方建構地方知識,地方知識並不是無用的學院語言,而是實實在在與你我密切相關的知識,能夠實際應用於解決社會問題,臺史博為將階段性成果與社會大眾分享,投注全館心力,特邀集地方學的學界與實務工作者,深度討論地方學的現狀與未來展望。 文化部長鄭麗君致詞時引黑格爾的名言「這裡有玫瑰,就在這裡跳舞吧!」表示,世界的知識體系是從地方開始的,每個人都是在地知識的生產者、詮釋者、傳播者與轉譯者,但在地知識如何出發,鄭麗君特別指出今日臺史博邀請各界對話,正是重建歷史發展新展望的絕佳起點。重建歷史要從重建地方學開始,對此鄭麗君有三個展望:21世紀的地方學是由下而上、公民參與式的地方學,期望讓社區營造成為在地公共治理的力量,文化部今年也規劃了博物館政策白皮書凝聚共識會議,希望博物館與在地共同發展;第二個展望是在數位科技時代下,地方學應使用更進步的科技工具,文化部已透過前瞻基礎建設預算,把過去數位典藏資料重構於「國家文化記憶庫」體系,連接地方知識體系,並與世界知識連結;第三個展望為在地知識是豐富文化的DNA,應在當代社會不斷地再生,期盼在地知識學不斷地支持臺灣文化發展,未來也將借重臺史博的力量,讓國家文化記憶庫的建置與應用可以深根推廣。 臺史博館長林崇熙則表示,地方學研究應該是大家透過各種不同的方式,站在不同立場書寫地方。既不是專家學者主導,也不同於書寫國史的傳統。林崇熙進一步表示,未來臺史博將致力於11萬件館藏資料的透明化及應用,也會透過文物、口述訪談、推廣與保存在地技藝等方式持續新地方學的推動,透過社會各領域跨界合作,能有效地面對當代社會議題,並深化臺灣歷史文化重要特質,在全民共筆的公眾參與中,促進社會對於臺灣文化的認同。 本次研討會結合工作坊形式,強調學界、博物館與地方民眾的參與式對話。首先透過專題演講及焦點與談,聚焦社會大眾關注的地方議題,其次透過學界的專業討論,深度分析地方學的各種學術面向。從研討會各議題延伸,臺史博後續將策劃「誰主沉浮—水文化在臺灣」、「臺灣戰後社會運動」等特展,分別從台灣水文系統之變遷,論證在地知識回應生存環境危機之內涵,以及透過臺灣社群行動之歷史,看見受壓迫者從無力者的結構困境進入公民翻轉的有力動能, 深化發展新地方學知識共筆與公眾參與的目標。 |
上版日期 | 2019/4/13 上午 12:00:00 |
相關檔案 | 1080413臺史博新聞稿(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OldFiles/AdminUploads/files/201904/e18a4111-2cb5-4460-8412-ec824f3f2d18.pdf); |
相關連結 | (空) |
相關圖片 | (空) |
相關影音 | (空) |
下版日期 | (空) |
點擊數 | 1280 |
文章類型0 |
附件模式檔案下載連結(空) |
連結模式連結(空) |
圖文模式頁面網址https://www.nmth.gov.tw/News_Content.aspx?n=4233&s=134507 |
標題【新聞稿】關注新地方學的推動與展望 鄭麗君「在地知識是建構臺灣文化的重要資產」 |
內容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在臺南)於今(13)明兩天舉辦「共筆臺灣:地方學的新展望」研討會,文化部長鄭麗君出席開幕式致詞,會中由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針對地方學的策略發表專題演講,並與臺史博館長林崇熙進行焦點與談,現場還有來自全臺各地的地方學研究者及實踐者出席發表,與社會大眾分享各領域及博物館如何與地方串連,共構地方知識,並嘗試運用於解決各種地方問題。 臺灣為世界十大最脆弱國家之一,在災難不斷的風險社會中,如何才能趨吉避凶?需要回到「地方」找答案。臺史博長期以來注重在地連結,積極與地方網絡串連,鼓勵地方建構地方知識,地方知識並不是無用的學院語言,而是實實在在與你我密切相關的知識,能夠實際應用於解決社會問題,臺史博為將階段性成果與社會大眾分享,投注全館心力,特邀集地方學的學界與實務工作者,深度討論地方學的現狀與未來展望。 文化部長鄭麗君致詞時引黑格爾的名言「這裡有玫瑰,就在這裡跳舞吧!」表示,世界的知識體系是從地方開始的,每個人都是在地知識的生產者、詮釋者、傳播者與轉譯者,但在地知識如何出發,鄭麗君特別指出今日臺史博邀請各界對話,正是重建歷史發展新展望的絕佳起點。重建歷史要從重建地方學開始,對此鄭麗君有三個展望:21世紀的地方學是由下而上、公民參與式的地方學,期望讓社區營造成為在地公共治理的力量,文化部今年也規劃了博物館政策白皮書凝聚共識會議,希望博物館與在地共同發展;第二個展望是在數位科技時代下,地方學應使用更進步的科技工具,文化部已透過前瞻基礎建設預算,把過去數位典藏資料重構於「國家文化記憶庫」體系,連接地方知識體系,並與世界知識連結;第三個展望為在地知識是豐富文化的DNA,應在當代社會不斷地再生,期盼在地知識學不斷地支持臺灣文化發展,未來也將借重臺史博的力量,讓國家文化記憶庫的建置與應用可以深根推廣。 臺史博館長林崇熙則表示,地方學研究應該是大家透過各種不同的方式,站在不同立場書寫地方。既不是專家學者主導,也不同於書寫國史的傳統。林崇熙進一步表示,未來臺史博將致力於11萬件館藏資料的透明化及應用,也會透過文物、口述訪談、推廣與保存在地技藝等方式持續新地方學的推動,透過社會各領域跨界合作,能有效地面對當代社會議題,並深化臺灣歷史文化重要特質,在全民共筆的公眾參與中,促進社會對於臺灣文化的認同。 本次研討會結合工作坊形式,強調學界、博物館與地方民眾的參與式對話。首先透過專題演講及焦點與談,聚焦社會大眾關注的地方議題,其次透過學界的專業討論,深度分析地方學的各種學術面向。從研討會各議題延伸,臺史博後續將策劃「誰主沉浮—水文化在臺灣」、「臺灣戰後社會運動」等特展,分別從台灣水文系統之變遷,論證在地知識回應生存環境危機之內涵,以及透過臺灣社群行動之歷史,看見受壓迫者從無力者的結構困境進入公民翻轉的有力動能, 深化發展新地方學知識共筆與公眾參與的目標。 |
上版日期2019/4/13 上午 12:00:00 |
相關檔案1080413臺史博新聞稿(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OldFiles/AdminUploads/files/201904/e18a4111-2cb5-4460-8412-ec824f3f2d18.pdf); |
相關連結(空) |
相關圖片(空) |
相關影音(空) |
下版日期(空) |
點擊數12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