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美館科技藝術大展「靈魂的棲所」盛大開幕 當代科技洪流中如何安放靈魂?
- 文化新聞稿 @ 文化部
標題國美館科技藝術大展「靈魂的棲所」盛大開幕 當代科技洪流中如何安放靈魂?的上版日期是2024/11/30 下午 07:52:00, 內容是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年度科技藝術大展「靈魂的棲所」,即日起至2025年3月2日在國美館101展覽室展出。展覽由國立清華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教授邱誌勇及國美館助理研究員賴駿杰共同策劃,匯集來自國內外12位(組)藝術家,以多元創作方式,探討在科技繁盛且迅猛發展的時代中,人類的意識應如何獲得解放等深刻問....
文章類型 | 0 |
附件模式檔案下載連結 | (空) |
連結模式連結 | (空) |
圖文模式頁面網址 |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28237 |
標題 | 國美館科技藝術大展「靈魂的棲所」盛大開幕 當代科技洪流中如何安放靈魂? |
內容 |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年度科技藝術大展「靈魂的棲所」,即日起至2025年3月2日在國美館101展覽室展出。展覽由國立清華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教授邱誌勇及國美館助理研究員賴駿杰共同策劃,匯集來自國內外12位(組)藝術家,以多元創作方式,探討在科技繁盛且迅猛發展的時代中,人類的意識應如何獲得解放等深刻問題。
今(30)日開幕,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國立臺灣美術館長陳貺怡、策展人邱誌勇、賴駿杰;荷蘭藝術團隊ARK、藝術家masharu;日本藝術家Yuki ANAI、Sputniko!;臺灣藝術家吳其育、邱杰森&莫珊嵐,以及陽春麵研究舍等團隊,亦親臨現場參與盛會。
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表示,文化部在過去幾年中,持續提供經費支持,讓國美館成為國際新媒體藝術與新科技藝術的重要平臺,並邀請國內外優秀作品進行交流與展示。近年來,人工智慧(AI)已經成為最熱門的科技話題之一,因此今年的策展中,許多藝術家都選擇將AI技術作為其創作的基礎。參展的藝術家們運用AI去問AI,像是「AI有沒有靈魂?AI的靈魂在哪裡?」這樣的提問,企圖為我們找到一些對話的空間與不一定相同的答案,這種自由與不確定性,在藝術領域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本質。
李靜慧也呼籲大眾積極參與這場關於AI與未來的對話,如何儘早參與其中,讓彼此的聲音被聽見,將是展覽所帶來的重要啟示。李靜慧說,「在奔向未來的過程,我們透過藝術家來提醒自己,永遠不要忘記我們的歷史、不要忘記當下,讓我們一起形塑未來。」
國美館長陳貺怡指出,國美館長期致力於推動科技藝術與新媒體藝術,感謝文化部「藝文場館科藝創新計畫」與「匯聚臺流文化黑潮計畫」的支持,今年2024國際科技藝術大展,邀請來自日本、韓國、荷蘭、美國、哥斯大黎加及臺灣,共12位(組)藝術家團體,深入發掘臺灣科技藝術的豐厚成果與潛力。陳貺怡說,「科技藝術總是給人一種冰冷的感覺,但當觀眾實際走入展場,便能感受到作品其實很人性、很自然,而且很生活,並且適合各個年齡層來體驗。」陳貺怡提到,今天在展場內,許多小朋友與作品互動地很開心,顯示出科技藝術在呈現創新的同時,也能引發人們的情感共鳴,無論大人或小孩都能從中獲得啟發。
策展人邱誌勇及賴駿杰表示,「靈魂的棲所」策展概念以知名趨勢預言家Kevin Kelly提出的「科技體」(technium)理論為出發點,「科技體」是一種宣言式假說、理論,它意圖從技術的角度去整合人造的與自然的世界,並且將科技視為人的心智延伸「如巨大的有機體般」參與且激發了一系列的進化過程,而人類也反過來被包裹於其中,與科技共生存與共演化。
國美館說明,此次作品涵蓋生物科技、林業變革、歷史記憶與人工智慧等多元面向,深入探討人類與科技、土地與自然之間的互動關係。特別是其中有5組作品與人工智慧密切相關,反映當前AI浪潮對科技生活與技術時代的顯著影響。此外,展覽特別呈現了4組全新的作品,包括國外藝術團隊ARK針對本次展場現地製作的1組委託製作外,也邀集了3組臺灣藝術家帶來對環境與科技共生的深入思考的全新創作,包括吳其育、邱杰森&莫珊嵐,以及今年代表國美館與林茲電子藝術節共製計畫的新興藝術家組合「陽春麵研究舍」等人作品。
吳其育的〈有用植物〉(Useful Plant, 2024)關注植物研究、林業發展,與殖民史之間的關係,藉由AI邏輯運算出現代林業發展的數據風景;邱杰森&莫珊嵐(Chieh-Sen CHIU & Margot GUILLEMOT)則協同工研院的技術研發,合作呈現了〈共生迴路〉(Symbiotic Loop, 2024),藉由管線而重現了維繫現代生活(生態)運作的重要組成「關係網絡」,在其之中,觀眾亦是系統的一部分。
此外,陽春麵研究舍自去年底至今年與林茲電子藝術節的團隊密集討論與合作下,製作的作品〈探索與剝削〉(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透過AI互動影像系統探討現今演算法的運作方式,究竟為探索抑或是剝削?作品運用戲中戲(a play-within-a-play)的互動技術,與觀眾互動,引領民眾進一步反思演算法於人類生活中的影響。這些作品不僅是技術成果的展示,更蘊含了對未來與科技共生共演化模式的探索,透過這些創作,期待激發參觀者思考如何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守護我們的靈魂與核心價值。
「靈魂的棲所」展期間,國美館將舉辦一系列精采活動,包括國際論壇、藝術家工作坊及專家導覽等教育活動,歡迎民眾踴躍參加。更多展覽資訊及活動報名,敬請關注國美館官網及臉書專頁。
「2024國際科技藝術大展:靈魂的棲所」 時間:即日起至2025年3月2日,週二至週五09:00-17:00、週六及週日09:00-18:00(每週一休館)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101展覽室(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
開始日期 | (空) |
上版日期 | 2024/11/30 下午 07:52:00 |
相關檔案 | (空) |
相關連結 | (空) |
相關圖片 | 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右8)、國美館長陳貺怡(右9)、策展人邱誌勇(右7)、策展人賴駿杰(右10)及國內外參展藝術家於開幕式合影。(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470/relpic/10550/228237/849a6288-4b92-4d2d-a9e3-2c3673e2a9f2.jpg);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致詞(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470/relpic/10550/228237/4a4ce15c-3233-4bab-aa5f-7649c4c315c4.jpg);國美館長陳貺怡致詞(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470/relpic/10550/228237/c7e81945-9488-49a9-814b-38ced65ff169.jpg);策展人邱誌勇(右)、策展人賴駿杰(左)致詞(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470/relpic/10550/228237/b9b4ac60-877f-4250-a2ed-eb1253470475.jpg);日本藝術家Sputniko_!致詞(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470/relpic/10550/228237/eaf9fca9-0b25-47e6-b3b8-8894cbcf06fd.jpg);臺灣藝術家吳其育致詞(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470/relpic/10550/228237/0ff5a432-2363-4d0f-b833-37a313c46344.jpg);展覽現場。圖為masharu(荷蘭)〈可食土博物館〉(Museum_of_Edible_Earth)裝置(土與類土物質、塑膠盒、錄像、平面設計),2016-2024(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470/relpic/10550/228237/91b84886-6b3f-4980-80d0-e2901e312d3d.jpg);展覽現場。圖為史普尼克姫(Sputniko!,日本)〈尋找四葉幸運草的無人機〉(_Drone_in_Search_for_a_Four-Leaf_Clover)_錄像9分35秒,2018-2023(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470/relpic/10550/228237/2f88ba9f-9943-41fb-bce5-83c08833dbc7.jpg);展覽現場。圖為穴井佑樹(Yuki_ANAI,日本)〈在雨中〉(In_the_Rain)LED、鋁條、喇叭、PCB_版、筆電,7_分鐘,2018年。(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470/relpic/10550/228237/d06b8d45-b84b-447e-8cc5-d43ceaab94de.jpg);展覽現場。圖為吳其育(臺灣)〈有用植物〉(Useful_Plants)多頻道錄像裝置,5.1_聲道,7_分鐘,2024(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470/relpic/10550/228237/e14d9b61-6357-4acc-bb3a-e55a9ed5689d.jpg);展覽現場。圖為沃倫・奈迪奇(Warren_NEIDICH,美國)〈重構帕德嫩神殿石雕:幻見他者〉(A_Proposition_for_an_alt-Parthenon_Marbles_Recoded_The_Phantom_as_Other)霓虹玻璃管、影像輸出、LED、鋁,400×300×2cm,2023(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470/relpic/10550/228237/ed0842a1-6179-4fdd-a781-e8427f9c0a91.jpg); |
點擊數 | 140 |
文章類型0 |
附件模式檔案下載連結(空) |
連結模式連結(空) |
圖文模式頁面網址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28237 |
標題國美館科技藝術大展「靈魂的棲所」盛大開幕 當代科技洪流中如何安放靈魂? |
內容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年度科技藝術大展「靈魂的棲所」,即日起至2025年3月2日在國美館101展覽室展出。展覽由國立清華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教授邱誌勇及國美館助理研究員賴駿杰共同策劃,匯集來自國內外12位(組)藝術家,以多元創作方式,探討在科技繁盛且迅猛發展的時代中,人類的意識應如何獲得解放等深刻問題。
今(30)日開幕,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國立臺灣美術館長陳貺怡、策展人邱誌勇、賴駿杰;荷蘭藝術團隊ARK、藝術家masharu;日本藝術家Yuki ANAI、Sputniko!;臺灣藝術家吳其育、邱杰森&莫珊嵐,以及陽春麵研究舍等團隊,亦親臨現場參與盛會。
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表示,文化部在過去幾年中,持續提供經費支持,讓國美館成為國際新媒體藝術與新科技藝術的重要平臺,並邀請國內外優秀作品進行交流與展示。近年來,人工智慧(AI)已經成為最熱門的科技話題之一,因此今年的策展中,許多藝術家都選擇將AI技術作為其創作的基礎。參展的藝術家們運用AI去問AI,像是「AI有沒有靈魂?AI的靈魂在哪裡?」這樣的提問,企圖為我們找到一些對話的空間與不一定相同的答案,這種自由與不確定性,在藝術領域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本質。
李靜慧也呼籲大眾積極參與這場關於AI與未來的對話,如何儘早參與其中,讓彼此的聲音被聽見,將是展覽所帶來的重要啟示。李靜慧說,「在奔向未來的過程,我們透過藝術家來提醒自己,永遠不要忘記我們的歷史、不要忘記當下,讓我們一起形塑未來。」
國美館長陳貺怡指出,國美館長期致力於推動科技藝術與新媒體藝術,感謝文化部「藝文場館科藝創新計畫」與「匯聚臺流文化黑潮計畫」的支持,今年2024國際科技藝術大展,邀請來自日本、韓國、荷蘭、美國、哥斯大黎加及臺灣,共12位(組)藝術家團體,深入發掘臺灣科技藝術的豐厚成果與潛力。陳貺怡說,「科技藝術總是給人一種冰冷的感覺,但當觀眾實際走入展場,便能感受到作品其實很人性、很自然,而且很生活,並且適合各個年齡層來體驗。」陳貺怡提到,今天在展場內,許多小朋友與作品互動地很開心,顯示出科技藝術在呈現創新的同時,也能引發人們的情感共鳴,無論大人或小孩都能從中獲得啟發。
策展人邱誌勇及賴駿杰表示,「靈魂的棲所」策展概念以知名趨勢預言家Kevin Kelly提出的「科技體」(technium)理論為出發點,「科技體」是一種宣言式假說、理論,它意圖從技術的角度去整合人造的與自然的世界,並且將科技視為人的心智延伸「如巨大的有機體般」參與且激發了一系列的進化過程,而人類也反過來被包裹於其中,與科技共生存與共演化。
國美館說明,此次作品涵蓋生物科技、林業變革、歷史記憶與人工智慧等多元面向,深入探討人類與科技、土地與自然之間的互動關係。特別是其中有5組作品與人工智慧密切相關,反映當前AI浪潮對科技生活與技術時代的顯著影響。此外,展覽特別呈現了4組全新的作品,包括國外藝術團隊ARK針對本次展場現地製作的1組委託製作外,也邀集了3組臺灣藝術家帶來對環境與科技共生的深入思考的全新創作,包括吳其育、邱杰森&莫珊嵐,以及今年代表國美館與林茲電子藝術節共製計畫的新興藝術家組合「陽春麵研究舍」等人作品。
吳其育的〈有用植物〉(Useful Plant, 2024)關注植物研究、林業發展,與殖民史之間的關係,藉由AI邏輯運算出現代林業發展的數據風景;邱杰森&莫珊嵐(Chieh-Sen CHIU & Margot GUILLEMOT)則協同工研院的技術研發,合作呈現了〈共生迴路〉(Symbiotic Loop, 2024),藉由管線而重現了維繫現代生活(生態)運作的重要組成「關係網絡」,在其之中,觀眾亦是系統的一部分。
此外,陽春麵研究舍自去年底至今年與林茲電子藝術節的團隊密集討論與合作下,製作的作品〈探索與剝削〉(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透過AI互動影像系統探討現今演算法的運作方式,究竟為探索抑或是剝削?作品運用戲中戲(a play-within-a-play)的互動技術,與觀眾互動,引領民眾進一步反思演算法於人類生活中的影響。這些作品不僅是技術成果的展示,更蘊含了對未來與科技共生共演化模式的探索,透過這些創作,期待激發參觀者思考如何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守護我們的靈魂與核心價值。
「靈魂的棲所」展期間,國美館將舉辦一系列精采活動,包括國際論壇、藝術家工作坊及專家導覽等教育活動,歡迎民眾踴躍參加。更多展覽資訊及活動報名,敬請關注國美館官網及臉書專頁。
「2024國際科技藝術大展:靈魂的棲所」 時間:即日起至2025年3月2日,週二至週五09:00-17:00、週六及週日09:00-18:00(每週一休館)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101展覽室(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
開始日期(空) |
上版日期2024/11/30 下午 07:52:00 |
相關檔案(空) |
相關連結(空) |
相關圖片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右8)、國美館長陳貺怡(右9)、策展人邱誌勇(右7)、策展人賴駿杰(右10)及國內外參展藝術家於開幕式合影。(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470/relpic/10550/228237/849a6288-4b92-4d2d-a9e3-2c3673e2a9f2.jpg);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致詞(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470/relpic/10550/228237/4a4ce15c-3233-4bab-aa5f-7649c4c315c4.jpg);國美館長陳貺怡致詞(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470/relpic/10550/228237/c7e81945-9488-49a9-814b-38ced65ff169.jpg);策展人邱誌勇(右)、策展人賴駿杰(左)致詞(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470/relpic/10550/228237/b9b4ac60-877f-4250-a2ed-eb1253470475.jpg);日本藝術家Sputniko_!致詞(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470/relpic/10550/228237/eaf9fca9-0b25-47e6-b3b8-8894cbcf06fd.jpg);臺灣藝術家吳其育致詞(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470/relpic/10550/228237/0ff5a432-2363-4d0f-b833-37a313c46344.jpg);展覽現場。圖為masharu(荷蘭)〈可食土博物館〉(Museum_of_Edible_Earth)裝置(土與類土物質、塑膠盒、錄像、平面設計),2016-2024(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470/relpic/10550/228237/91b84886-6b3f-4980-80d0-e2901e312d3d.jpg);展覽現場。圖為史普尼克姫(Sputniko!,日本)〈尋找四葉幸運草的無人機〉(_Drone_in_Search_for_a_Four-Leaf_Clover)_錄像9分35秒,2018-2023(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470/relpic/10550/228237/2f88ba9f-9943-41fb-bce5-83c08833dbc7.jpg);展覽現場。圖為穴井佑樹(Yuki_ANAI,日本)〈在雨中〉(In_the_Rain)LED、鋁條、喇叭、PCB_版、筆電,7_分鐘,2018年。(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470/relpic/10550/228237/d06b8d45-b84b-447e-8cc5-d43ceaab94de.jpg);展覽現場。圖為吳其育(臺灣)〈有用植物〉(Useful_Plants)多頻道錄像裝置,5.1_聲道,7_分鐘,2024(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470/relpic/10550/228237/e14d9b61-6357-4acc-bb3a-e55a9ed5689d.jpg);展覽現場。圖為沃倫・奈迪奇(Warren_NEIDICH,美國)〈重構帕德嫩神殿石雕:幻見他者〉(A_Proposition_for_an_alt-Parthenon_Marbles_Recoded_The_Phantom_as_Other)霓虹玻璃管、影像輸出、LED、鋁,400×300×2cm,2023(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470/relpic/10550/228237/ed0842a1-6179-4fdd-a781-e8427f9c0a91.jpg); |
點擊數1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