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登月造成月球暖化?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標題人類登月造成月球暖化?的作者是王道還, 發布日期是20180703, 服務機構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摘要是美國太空人在月球安裝的儀器,有一個專門偵測月球地表的熱流。40年前,研究人員已注意到,月球地表接近地面的溫度在太空人離開後逐漸上升,科學家認為,太空人擾動了表層,使顏色較深的土石暴露出來,造成反射率下降,表層因而吸收了更多的太陽輻射。.

標題人類登月造成月球暖化?
摘要美國太空人在月球安裝的儀器,有一個專門偵測月球地表的熱流。40年前,研究人員已注意到,月球地表接近地面的溫度在太空人離開後逐漸上升,科學家認為,太空人擾動了表層,使顏色較深的土石暴露出來,造成反射率下降,表層因而吸收了更多的太陽輻射。
連結網址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d733cad2-6e82-42d6-83bc-2b4af919d190
作者王道還
服務機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發布日期20180703

標題

人類登月造成月球暖化?

摘要

美國太空人在月球安裝的儀器,有一個專門偵測月球地表的熱流。40年前,研究人員已注意到,月球地表接近地面的溫度在太空人離開後逐漸上升,科學家認為,太空人擾動了表層,使顏色較深的土石暴露出來,造成反射率下降,表層因而吸收了更多的太陽輻射。

連結網址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d733cad2-6e82-42d6-83bc-2b4af919d190

作者

王道還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發布日期

20180703

根據名稱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8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演化論還是進化論?達爾文與《物種起源》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6032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演化論、進化論,哪一種翻譯才是正確的? 來自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王道還教授,從達爾文的生平、他的曠世巨作《物種起源》切入,讓我們看見演化論的真實面貌以及達爾文精彩的一生。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演化論還是進化論?達爾文與《物種起源》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6/3/2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演化論、進化論,哪一種翻譯才是正確的? 來自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王道還教授,從達爾文的生平、他的曠世巨作《物種起源》切入,讓我們看見演化論的真實面貌以及達爾文精彩的一生。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手語的認知神經科學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5110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在日常生活說話時,我們常以手勢協助傳情達意,然而手勢不是「語言」,所能傳遞的訊息極為有限,聾人使用的手語則是不折不扣的語言。這兩種傳訊模式都以手傳達象徵意義,功能卻截然不同。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手語的認知神經科學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5/11/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在日常生活說話時,我們常以手勢協助傳情達意,然而手勢不是「語言」,所能傳遞的訊息極為有限,聾人使用的手語則是不折不扣的語言。這兩種傳訊模式都以手傳達象徵意義,功能卻截然不同。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SARS的來源:中華菊頭蝠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4021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今年(2013)10月底,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領導的團隊發表報告,宣布在昆明的中華菊頭蝠體內發現了7個類似SARS病毒的冠狀病毒株。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SARS的來源:中華菊頭蝠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4/2/1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今年(2013)10月底,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領導的團隊發表報告,宣布在昆明的中華菊頭蝠體內發現了7個類似SARS病毒的冠狀病毒株。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人類B型肝炎病毒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80202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1980年代,義大利南部出土了一批乾屍,當時研究人員在其中一名孩子手臂、身體、面孔的皮膚上發現了丘疹遺跡,推測死因是天花。後來研究人員才發現,B型肝炎病毒也可能在孩子臉上造成丘疹,於是研究人員花了一年...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人類B型肝炎病毒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8/2/2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1980年代,義大利南部出土了一批乾屍,當時研究人員在其中一名孩子手臂、身體、面孔的皮膚上發現了丘疹遺跡,推測死因是天花。後來研究人員才發現,B型肝炎病毒也可能在孩子臉上造成丘疹,於是研究人員花了一年...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演化論還是進化論?達爾文與《物種起源》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6032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演化論、進化論,哪一種翻譯才是正確的? 來自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王道還教授,從達爾文的生平、他的曠世巨作《物種起源》切入,讓我們看見演化論的真實面貌以及達爾文精彩的一生。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演化論還是進化論?達爾文與《物種起源》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6/3/2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演化論、進化論,哪一種翻譯才是正確的? 來自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王道還教授,從達爾文的生平、他的曠世巨作《物種起源》切入,讓我們看見演化論的真實面貌以及達爾文精彩的一生。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手語的認知神經科學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5110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在日常生活說話時,我們常以手勢協助傳情達意,然而手勢不是「語言」,所能傳遞的訊息極為有限,聾人使用的手語則是不折不扣的語言。這兩種傳訊模式都以手傳達象徵意義,功能卻截然不同。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手語的認知神經科學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5/11/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在日常生活說話時,我們常以手勢協助傳情達意,然而手勢不是「語言」,所能傳遞的訊息極為有限,聾人使用的手語則是不折不扣的語言。這兩種傳訊模式都以手傳達象徵意義,功能卻截然不同。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SARS的來源:中華菊頭蝠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4021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今年(2013)10月底,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領導的團隊發表報告,宣布在昆明的中華菊頭蝠體內發現了7個類似SARS病毒的冠狀病毒株。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SARS的來源:中華菊頭蝠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4/2/1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今年(2013)10月底,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領導的團隊發表報告,宣布在昆明的中華菊頭蝠體內發現了7個類似SARS病毒的冠狀病毒株。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人類B型肝炎病毒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80202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1980年代,義大利南部出土了一批乾屍,當時研究人員在其中一名孩子手臂、身體、面孔的皮膚上發現了丘疹遺跡,推測死因是天花。後來研究人員才發現,B型肝炎病毒也可能在孩子臉上造成丘疹,於是研究人員花了一年...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人類B型肝炎病毒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8/2/2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1980年代,義大利南部出土了一批乾屍,當時研究人員在其中一名孩子手臂、身體、面孔的皮膚上發現了丘疹遺跡,推測死因是天花。後來研究人員才發現,B型肝炎病毒也可能在孩子臉上造成丘疹,於是研究人員花了一年...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搜尋所有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

根據姓名 王道還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6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王道還 ...)

原來,我們都誤解了「物種原始」?——學科學的「文字障」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70125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達爾文的《物種原始》,膾炙人口,其談論的是自然史的根本問題,也就是「物種原始問題」。在達爾文的理論中,生物透過隨機性的「突變」、「血緣」、非隨機的「選擇」、「適應」等四個概念來進行演化,其中演化並非亂...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原來,我們都誤解了「物種原始」?——學科學的「文字障」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7/1/25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達爾文的《物種原始》,膾炙人口,其談論的是自然史的根本問題,也就是「物種原始問題」。在達爾文的理論中,生物透過隨機性的「突變」、「血緣」、非隨機的「選擇」、「適應」等四個概念來進行演化,其中演化並非亂...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科學家如何殺蚊子?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11101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要消滅蚊子的治本之道是:熟悉蚊子習性、消除蚊子滋生源。科學家製作硼酸殺蟲劑成功消滅沙漠中90%的蚊子,而且好消息是還殺死大部份的病原傳媒—雌蚊。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科學家如何殺蚊子?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1/11/1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要消滅蚊子的治本之道是:熟悉蚊子習性、消除蚊子滋生源。科學家製作硼酸殺蟲劑成功消滅沙漠中90%的蚊子,而且好消息是還殺死大部份的病原傳媒—雌蚊。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原來病毒也會生病!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31007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病毒通常比細菌還要小,但「媽媽病毒」(Mamavirus)指的是比細菌還大的巨型病毒。其他筱病毒則會寄生在這些「媽媽病毒」上,他們會讓媽媽病毒複製自己的效率大打折扣,使媽媽病毒生病,不易感染新的宿主。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原來病毒也會生病!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3/10/7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病毒通常比細菌還要小,但「媽媽病毒」(Mamavirus)指的是比細菌還大的巨型病毒。其他筱病毒則會寄生在這些「媽媽病毒」上,他們會讓媽媽病毒複製自己的效率大打折扣,使媽媽病毒生病,不易感染新的宿主。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原來,我們都誤解了「物種原始」?——學科學的「文字障」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70125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達爾文的《物種原始》,膾炙人口,其談論的是自然史的根本問題,也就是「物種原始問題」。在達爾文的理論中,生物透過隨機性的「突變」、「血緣」、非隨機的「選擇」、「適應」等四個概念來進行演化,其中演化並非亂...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原來,我們都誤解了「物種原始」?——學科學的「文字障」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7/1/25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達爾文的《物種原始》,膾炙人口,其談論的是自然史的根本問題,也就是「物種原始問題」。在達爾文的理論中,生物透過隨機性的「突變」、「血緣」、非隨機的「選擇」、「適應」等四個概念來進行演化,其中演化並非亂...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科學家如何殺蚊子?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11101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要消滅蚊子的治本之道是:熟悉蚊子習性、消除蚊子滋生源。科學家製作硼酸殺蟲劑成功消滅沙漠中90%的蚊子,而且好消息是還殺死大部份的病原傳媒—雌蚊。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科學家如何殺蚊子?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1/11/1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要消滅蚊子的治本之道是:熟悉蚊子習性、消除蚊子滋生源。科學家製作硼酸殺蟲劑成功消滅沙漠中90%的蚊子,而且好消息是還殺死大部份的病原傳媒—雌蚊。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原來病毒也會生病!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31007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病毒通常比細菌還要小,但「媽媽病毒」(Mamavirus)指的是比細菌還大的巨型病毒。其他筱病毒則會寄生在這些「媽媽病毒」上,他們會讓媽媽病毒複製自己的效率大打折扣,使媽媽病毒生病,不易感染新的宿主。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原來病毒也會生病!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3/10/7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病毒通常比細菌還要小,但「媽媽病毒」(Mamavirus)指的是比細菌還大的巨型病毒。其他筱病毒則會寄生在這些「媽媽病毒」上,他們會讓媽媽病毒複製自己的效率大打折扣,使媽媽病毒生病,不易感染新的宿主。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搜尋所有 王道還 ... ]

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資料集內搜尋:


與人類登月造成月球暖化?同分類的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物理 | 光學】兄弟倆的勾心鬥角:光的折射(二)

作者: LIS情境科學教材 | 發布日期: 20200224 | 服務機構: | 摘要: 笛卡爾對光折射的解釋,確實幫助大家理解了光的行進,但司乃爾早在十年前就更進一步,提出光折射角度的數學式,即「司乃爾定律」,只是司乃爾來不及公開發表便去世了。

【化學 | 電化學線】蛙腿戰爭I——賈伐尼的動物電 【上】

作者: LIS情境科學教材 | 發布日期: 20180605 | 服務機構: | 摘要: 在某個陰暗的夜晚,當生物學家賈伐尼在解剖死去的青蛙時,死去的蛙腿竟然動了起來?!難道是傳說中的神秘力量讓靈魂再現?

【化學 | 電化學線】蛙腿戰爭I——賈伐尼的動物電 【下】

作者: LIS情境科學教材 | 發布日期: 20180605 | 服務機構: | 摘要: 賈伐尼在公開發表了能使死去蛙腿跳動的「動物電」後,引起了眾多科學家熱烈討論,進而發展出動物電以及金屬電兩派說法,兩派學家僵持不下,最後因為伏打的一項發現而有了重大的轉折,趕快來一探究竟吧!

【化學 | 電化學線】蛙腿戰爭II——伏打發現了金屬電【上】

作者: LIS情境科學教材 | 發布日期: 20180605 | 服務機構: | 摘要: 伏打對於會跳動的蛙腿提出了全新的解釋,原來就是所謂的「金屬電」。不過金屬電的發現代表動物電就不存在嗎?

【化學 | 電化學線】蛙腿戰爭II——伏打發現了金屬電【下】

作者: LIS情境科學教材 | 發布日期: 20180605 | 服務機構: | 摘要: 在1794年伏打發現金屬電的六年後,他再次成功利用不同金屬片隔著鹽水布而製成了電力強又穩定的電力裝置——伏打電池。

雷射——50年的狂想與實用

作者: 汪治平 | 發布日期: 20121115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演講人) | 摘要: 雷射是二十世紀重要的發明,被廣泛應用到各式各樣的領域,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項目。到底雷射是什麼?如何製造出雷射呢?

氖的自述——點亮霓虹燈

作者: 蘇明德 | 發布日期: 20170105 | 服務機構: 嘉義大學應用化學系 | 摘要: 氖在宇宙或太陽系是個常見的元素,在地球上卻非常罕見。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是應用在霓虹燈和雷射上,但應該還有許多未知的優點正等待您的發掘。

原子與分子的同步放射:雷射的發明

作者: 林天送 | 發布日期: 20100506 | 服務機構: 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化學系暨神經科學系 | 摘要: 雷射是laser的音譯,它是一種激光放射的加強量子現象。雷射的發現者唐恩斯原本是以分子的旋轉結構為研究主題,意外發現了微波在特殊情況下會有加強量子現象,靈機一動想起愛因斯坦的放射量子理論,並與夏羅一起...

雷射光做的神妙工具:2018年諾貝爾物理獎

作者: 潘犀靈 | 發布日期: 20190306 | 服務機構: 清華大學物理系暨光電工程研究所教授 | 摘要: 2018年諾貝爾物理獎頒發給「在雷射物理領域具有突破性發明」的現年96歲美籍物理學家Arthur Ashkin、現年74歲法籍物理學家Gerard Mourou和現年59歲加拿大籍物理學家Donna ...

由腦與心智研究看記憶的真實與虛幻

作者: 鄭仕坤 | 發布日期: 20191015 | 服務機構: 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 摘要: 人生中有許多不同的記憶,有的記憶很深刻,一生都能記得。但是我們也知道,記得的事情不見得都是真的,記錯、記不住的情況也常發生。如何看待記憶的真實與虛幻?鄭仕坤教授透過腦與心智的研究,提供了對記憶進行省思...

探索大腦新疆界——從果蠅腦開始

作者: 林沿妊 | 發布日期: 20191015 | 服務機構: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助理研究員 | 摘要: 探索腦的運作,可以從巨觀結構著手,例如掃描大腦的活動;也可以從微觀構造著手,從腦神經的連結來了解記憶或行為,這是一種逆向工程,也就是拆解結構來還原及解析功能。林沿妊博士說明,在挑戰擁有860億個神經元...

痛苦的記憶可以被「抹消」嗎?聊聊抹消記憶的基因

作者: IC之音廣播電台 | 發布日期: 20151102 | 服務機構: | 摘要: 台裔的麻省理工教授蔡立慧,最近率領研究團隊,發現Tet1基因在抹消記憶的過程中可能扮演關鍵角色。

「光」如何轉換記憶的情緒?聊聊「光遺傳學」

作者: 盧妍竹 | 發布日期: 20150209 | 服務機構: 高雄市立空中大學大眾傳播學系 | 摘要: 有時舊地重遊,不免觸景傷情。如果能把對「舊地」傷心難過的回憶,轉換成愉悅的回憶,想必會大大地影響生活。科學家從小鼠實驗中找到了腦中齒狀回與杏仁核連結的迴路,此迴路對記憶與情緒的連結相當關鍵,並發現可以...

約會,浪漫邂逅或危險陷阱?

作者: 施俊名 | 發布日期: 20140715 | 服務機構: 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 | 摘要: 約會,是浪漫的相遇或是危險的陷阱?享受戀愛的交往互動之外,也要好好保護自己。性侵害不一定都是由陌生人所發動的;相反,大多數的加害者都是受害者所認識甚至熟悉的。其中「約會強暴」常發生在初次約會,或是已經...

談通姦除罪化,刑罰能維繫婚姻與家庭嗎?

作者: 晁巧齡 | 發布日期: 20140701 | 服務機構: 國立東華大學 | 摘要: 贊成通姦除罪者認為,該刑罰是「落伍」的象徵;反方則表示,一旦廢除,「小三」恐將爆量。若依照現行通姦罪規定,妨害婚姻的第三者得坐牢賠錢,但偷腥者卻有機會全身而退。通姦到底是不是犯罪呢?國家權利如何介入個...

【物理 | 光學】兄弟倆的勾心鬥角:光的折射(二)

作者: LIS情境科學教材 | 發布日期: 20200224 | 服務機構: | 摘要: 笛卡爾對光折射的解釋,確實幫助大家理解了光的行進,但司乃爾早在十年前就更進一步,提出光折射角度的數學式,即「司乃爾定律」,只是司乃爾來不及公開發表便去世了。

【化學 | 電化學線】蛙腿戰爭I——賈伐尼的動物電 【上】

作者: LIS情境科學教材 | 發布日期: 20180605 | 服務機構: | 摘要: 在某個陰暗的夜晚,當生物學家賈伐尼在解剖死去的青蛙時,死去的蛙腿竟然動了起來?!難道是傳說中的神秘力量讓靈魂再現?

【化學 | 電化學線】蛙腿戰爭I——賈伐尼的動物電 【下】

作者: LIS情境科學教材 | 發布日期: 20180605 | 服務機構: | 摘要: 賈伐尼在公開發表了能使死去蛙腿跳動的「動物電」後,引起了眾多科學家熱烈討論,進而發展出動物電以及金屬電兩派說法,兩派學家僵持不下,最後因為伏打的一項發現而有了重大的轉折,趕快來一探究竟吧!

【化學 | 電化學線】蛙腿戰爭II——伏打發現了金屬電【上】

作者: LIS情境科學教材 | 發布日期: 20180605 | 服務機構: | 摘要: 伏打對於會跳動的蛙腿提出了全新的解釋,原來就是所謂的「金屬電」。不過金屬電的發現代表動物電就不存在嗎?

【化學 | 電化學線】蛙腿戰爭II——伏打發現了金屬電【下】

作者: LIS情境科學教材 | 發布日期: 20180605 | 服務機構: | 摘要: 在1794年伏打發現金屬電的六年後,他再次成功利用不同金屬片隔著鹽水布而製成了電力強又穩定的電力裝置——伏打電池。

雷射——50年的狂想與實用

作者: 汪治平 | 發布日期: 20121115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演講人) | 摘要: 雷射是二十世紀重要的發明,被廣泛應用到各式各樣的領域,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項目。到底雷射是什麼?如何製造出雷射呢?

氖的自述——點亮霓虹燈

作者: 蘇明德 | 發布日期: 20170105 | 服務機構: 嘉義大學應用化學系 | 摘要: 氖在宇宙或太陽系是個常見的元素,在地球上卻非常罕見。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是應用在霓虹燈和雷射上,但應該還有許多未知的優點正等待您的發掘。

原子與分子的同步放射:雷射的發明

作者: 林天送 | 發布日期: 20100506 | 服務機構: 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化學系暨神經科學系 | 摘要: 雷射是laser的音譯,它是一種激光放射的加強量子現象。雷射的發現者唐恩斯原本是以分子的旋轉結構為研究主題,意外發現了微波在特殊情況下會有加強量子現象,靈機一動想起愛因斯坦的放射量子理論,並與夏羅一起...

雷射光做的神妙工具:2018年諾貝爾物理獎

作者: 潘犀靈 | 發布日期: 20190306 | 服務機構: 清華大學物理系暨光電工程研究所教授 | 摘要: 2018年諾貝爾物理獎頒發給「在雷射物理領域具有突破性發明」的現年96歲美籍物理學家Arthur Ashkin、現年74歲法籍物理學家Gerard Mourou和現年59歲加拿大籍物理學家Donna ...

由腦與心智研究看記憶的真實與虛幻

作者: 鄭仕坤 | 發布日期: 20191015 | 服務機構: 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 摘要: 人生中有許多不同的記憶,有的記憶很深刻,一生都能記得。但是我們也知道,記得的事情不見得都是真的,記錯、記不住的情況也常發生。如何看待記憶的真實與虛幻?鄭仕坤教授透過腦與心智的研究,提供了對記憶進行省思...

探索大腦新疆界——從果蠅腦開始

作者: 林沿妊 | 發布日期: 20191015 | 服務機構: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助理研究員 | 摘要: 探索腦的運作,可以從巨觀結構著手,例如掃描大腦的活動;也可以從微觀構造著手,從腦神經的連結來了解記憶或行為,這是一種逆向工程,也就是拆解結構來還原及解析功能。林沿妊博士說明,在挑戰擁有860億個神經元...

痛苦的記憶可以被「抹消」嗎?聊聊抹消記憶的基因

作者: IC之音廣播電台 | 發布日期: 20151102 | 服務機構: | 摘要: 台裔的麻省理工教授蔡立慧,最近率領研究團隊,發現Tet1基因在抹消記憶的過程中可能扮演關鍵角色。

「光」如何轉換記憶的情緒?聊聊「光遺傳學」

作者: 盧妍竹 | 發布日期: 20150209 | 服務機構: 高雄市立空中大學大眾傳播學系 | 摘要: 有時舊地重遊,不免觸景傷情。如果能把對「舊地」傷心難過的回憶,轉換成愉悅的回憶,想必會大大地影響生活。科學家從小鼠實驗中找到了腦中齒狀回與杏仁核連結的迴路,此迴路對記憶與情緒的連結相當關鍵,並發現可以...

約會,浪漫邂逅或危險陷阱?

作者: 施俊名 | 發布日期: 20140715 | 服務機構: 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 | 摘要: 約會,是浪漫的相遇或是危險的陷阱?享受戀愛的交往互動之外,也要好好保護自己。性侵害不一定都是由陌生人所發動的;相反,大多數的加害者都是受害者所認識甚至熟悉的。其中「約會強暴」常發生在初次約會,或是已經...

談通姦除罪化,刑罰能維繫婚姻與家庭嗎?

作者: 晁巧齡 | 發布日期: 20140701 | 服務機構: 國立東華大學 | 摘要: 贊成通姦除罪者認為,該刑罰是「落伍」的象徵;反方則表示,一旦廢除,「小三」恐將爆量。若依照現行通姦罪規定,妨害婚姻的第三者得坐牢賠錢,但偷腥者卻有機會全身而退。通姦到底是不是犯罪呢?國家權利如何介入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