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族照護(三):老年科技的介紹與應用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標題銀髮族照護(三):老年科技的介紹與應用的作者是盧家湄, 發布日期是20180808, 服務機構是正修科技大學數位多媒體設計學系, 摘要是老年科技是一種協助銀髮族能夠獨立且增強老年生活品質的新發展,有別於過去認為是幫助脆弱且身心障礙的老年人,使他們能自理生活、緩和疾病惡化。老年科技強調應用、數位媒體及行動通訊,協助老年人有更佳的生活品質。但銀髮族對老年科技的接受度與使用能力,受多項因素影響,如何設計出讓銀髮族能長久運用的老年科技產品是....

標題銀髮族照護(三):老年科技的介紹與應用
摘要老年科技是一種協助銀髮族能夠獨立且增強老年生活品質的新發展,有別於過去認為是幫助脆弱且身心障礙的老年人,使他們能自理生活、緩和疾病惡化。老年科技強調應用、數位媒體及行動通訊,協助老年人有更佳的生活品質。但銀髮族對老年科技的接受度與使用能力,受多項因素影響,如何設計出讓銀髮族能長久運用的老年科技產品是一大挑戰。
連結網址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cafe8fca-0adc-4b85-a7ea-187197eae2a7
作者盧家湄
服務機構正修科技大學數位多媒體設計學系
發布日期20180808

標題

銀髮族照護(三):老年科技的介紹與應用

摘要

老年科技是一種協助銀髮族能夠獨立且增強老年生活品質的新發展,有別於過去認為是幫助脆弱且身心障礙的老年人,使他們能自理生活、緩和疾病惡化。老年科技強調應用、數位媒體及行動通訊,協助老年人有更佳的生活品質。但銀髮族對老年科技的接受度與使用能力,受多項因素影響,如何設計出讓銀髮族能長久運用的老年科技產品是一大挑戰。

連結網址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cafe8fca-0adc-4b85-a7ea-187197eae2a7

作者

盧家湄

服務機構

正修科技大學數位多媒體設計學系

發布日期

20180808

根據名稱 正修科技大學數位多媒體設計學系 找到的相關資料

銀髮族照護(三):老年科技的介紹與應用

作者: 盧家湄 | 發布日期: 2018/8/8 | 服務機構: 正修科技大學數位多媒體設計學系 | 摘要: 老年科技是一種協助銀髮族能夠獨立且增強老年生活品質的新發展,有別於過去認為是幫助脆弱且身心障礙的老年人,使他們能自理生活、緩和疾病惡化。老年科技強調應用、數位媒體及行動通訊,協助老年人有更佳的生活品質...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銀髮族照護(三):老年科技的介紹與應用

作者: 盧家湄 | 發布日期: 2018/8/8 | 服務機構: 正修科技大學數位多媒體設計學系 | 摘要: 老年科技是一種協助銀髮族能夠獨立且增強老年生活品質的新發展,有別於過去認為是幫助脆弱且身心障礙的老年人,使他們能自理生活、緩和疾病惡化。老年科技強調應用、數位媒體及行動通訊,協助老年人有更佳的生活品質...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搜尋所有 正修科技大學數位多媒體設計學系 ... ]

根據姓名 盧家湄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6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盧家湄 ...)

磨課師的創新與應用論文集. 2018

作者: 王梅玲, 林雲雀, 朱達勇, 徐毓旋, 張瑞麟, 王英宏, 林惠茹, 黃玉雯, 劉聰仁, 程玉潔, 黃慈, 賴尚志, 吳思儀, 林宥甄, 黃能富, 陳敬軒, 蔡秉翰, 曾建維, 歐博文, 曾敬翔, 李... | 出版機構: 中華開放教育聯盟 | 版次: 初版 | 預訂出版日: 111/07 | 適讀對象: 成人(學術) | 頁數: | 得獎紀錄: | ISBN: 978-626-96317-0-4 (EPUB)

@ 臺灣出版新書預告書訊

盧家湄

聘書 職級: 副教授 | 專兼任: 兼任 | 單位名稱: 視覺藝術學系 | 學校名稱: 國立屏東大學 | 教師專長: 互動媒體設計、遊戲設計

@ 大學校院教師學術專長彙整表

盧家湄

聘書 職級: 副教授 | 專兼任: 專任 | 單位名稱: 數位多媒體設計系 | 學校名稱: 正修學校財團法人正修科技大學 | 教師專長: 創意思考訓練、MAYA基礎設計、數位內容市場調查

@ 大學校院教師學術專長彙整表

探究社會認知理論於軟體設計之團隊績效研究

作者: 盧家湄 | 指導教授: 羅希哲 朱耀明 | 學位類別: 博士 | 畢業學年度: 102 | 論文名稱(外文): 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Cognitive Theories Effects in Software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 系所名稱: 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 學校名稱: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應用STEM理論於互動式3D遊戲學習情境編輯器系統開發

教師姓名: 盧家湄 | 科系: 數位多媒體設計系 | 學校名稱: 正修科技大學

@ 技專校院產學合作績效及學校研發能量

兒童感覺統合發展和增強在三維運動或遊戲之行動研究

教師姓名: 盧家湄 | 科系: 數位多媒體設計系 | 學校名稱: 正修科技大學

@ 技專校院產學合作績效及學校研發能量

磨課師的創新與應用論文集. 2018

作者: 王梅玲, 林雲雀, 朱達勇, 徐毓旋, 張瑞麟, 王英宏, 林惠茹, 黃玉雯, 劉聰仁, 程玉潔, 黃慈, 賴尚志, 吳思儀, 林宥甄, 黃能富, 陳敬軒, 蔡秉翰, 曾建維, 歐博文, 曾敬翔, 李... | 出版機構: 中華開放教育聯盟 | 版次: 初版 | 預訂出版日: 111/07 | 適讀對象: 成人(學術) | 頁數: | 得獎紀錄: | ISBN: 978-626-96317-0-4 (EPUB)

@ 臺灣出版新書預告書訊

盧家湄

聘書 職級: 副教授 | 專兼任: 兼任 | 單位名稱: 視覺藝術學系 | 學校名稱: 國立屏東大學 | 教師專長: 互動媒體設計、遊戲設計

@ 大學校院教師學術專長彙整表

盧家湄

聘書 職級: 副教授 | 專兼任: 專任 | 單位名稱: 數位多媒體設計系 | 學校名稱: 正修學校財團法人正修科技大學 | 教師專長: 創意思考訓練、MAYA基礎設計、數位內容市場調查

@ 大學校院教師學術專長彙整表

探究社會認知理論於軟體設計之團隊績效研究

作者: 盧家湄 | 指導教授: 羅希哲 朱耀明 | 學位類別: 博士 | 畢業學年度: 102 | 論文名稱(外文): 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Cognitive Theories Effects in Software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 系所名稱: 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 學校名稱: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應用STEM理論於互動式3D遊戲學習情境編輯器系統開發

教師姓名: 盧家湄 | 科系: 數位多媒體設計系 | 學校名稱: 正修科技大學

@ 技專校院產學合作績效及學校研發能量

兒童感覺統合發展和增強在三維運動或遊戲之行動研究

教師姓名: 盧家湄 | 科系: 數位多媒體設計系 | 學校名稱: 正修科技大學

@ 技專校院產學合作績效及學校研發能量

[ 搜尋所有 盧家湄 ... ]

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資料集內搜尋:


與銀髮族照護(三):老年科技的介紹與應用同分類的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網頁讀心術原來是大數據搞的鬼

作者: 黃冠瑋 | 發布日期: 20180622 | 服務機構: 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 摘要: 你有被網頁讀心的感覺嗎?例如臉書總是出現類似的廣告,吸引我們點進去。原因是網頁會採用各式各樣的比對法則,來確認資料間彼此的關聯性。隨著我們輸入的字元或點擊越多,提供比對的數據也越完整,廣告商也越能夠透...

科學家+醫師+AI創意組合新契機

作者: 張大慈 | 發布日期: 20190809 | 服務機構: 國立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教授 | 摘要: 數位病理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需要科學家、醫師和AI工程師的合作才有辦法進行。「通幽洞微」是科學家和醫師的共同特質,具有非常仔細的觀察力,能夠發現微小的事情,尤其是醫院中的病理師更具有這樣的特質。病理...

臺灣全球首創 3D 數位病理影像暨 AI 分析平臺——化影像為武器,對癌細胞做出反擊!

作者: 曾繁安 | 發布日期: 20211221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臺灣的科研團隊,成功讓傳統病理影像突破 2D 平面限制,完整展現 3D 全貌,幫助我們看清病魔的真面目,奪得搶救性命的機會。

AI即將走入診間 - 輔助醫師加速腦瘤判讀,提升醫療品質與效率

作者: 陳伯彥 | 發布日期: 20190417 | 服務機構: 工業技術研究院 | 摘要: 臺北榮民總醫院開發「臨床人工智慧腦瘤自動判讀系統」(DeepMets)即透過AI自動判讀比對磁振造影(MRI)影像資料,讓原本需要10分鐘以上的腫瘤判讀時間縮短為20秒。在試驗樣本中,大於0.1C.C...

與時間賽跑 AI助攻心血管疾病精準診斷

作者: 陳伯彥 | 發布日期: 20190417 | 服務機構: 工業技術研究院 | 摘要: 每十分鐘就有一名國民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但自費掃描不普及、與影像後製診斷耗時的原因,使得心血管疾病無法被即早發現、治療。臺灣大學醫療影像團隊,與國內其他醫學中心合作,預計三年在1200萬張影像上,進行標...

以人工智慧建立醫療影像自動化標註機器 讓腦部病變無所遁形

作者: 陳啟仁主任 | 李宜恬醫學物理師 | 發布日期: 20190617 | 服務機構: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 影像醫學部 | 摘要: 腦小血管病意指腦小血管群的病變,使得未來中風的風險增加一倍以上。但過往的醫學影像學,沒有辦法顯示明顯的大血管狹窄或堵塞,使得醫生往往很難為病症提出好的治療方式。衛福部雙和醫院研究團隊透過人工智慧,建立...

人工智慧應用於眼部病變篩檢 積極介入早期治療

作者: 柯玉潔醫師 | 發布日期: 20190617 | 服務機構: 臺北榮民總醫院 | 摘要: 人工智慧診斷系統的發展,可以協助篩檢出需要接受進一步檢查及治療的患者,並減少醫師臨床工作量的負擔,甚至可以進一步協助醫師預估病情進展的方向與速度,讓病人更了解自己未來可能面對的治療與疾病可能導致的功能...

精準定位神經受損區段 裴育晟讓患者再次「感動」

作者: V. 瓦西里耶夫 | 發布日期: 20200624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周邊神經損傷的患者,需接受切除受傷神經的重建手術,然而,切太多或太少都會發生問題。醫師能精準判斷該切除的位置嗎?長庚醫院裴育晟醫師,運用其跨越基礎科學與臨床醫學的專長,開發出「可撓式陣列電極感知器」,...

生物晶片檢測——癌症精準醫療中的糾察隊

作者: 蕭育生 | 發布日期: 20191001 | 服務機構: 明志科技大學材料工程系 | 摘要: 隨著科技的進步,晶片不僅應用在光電半導體產業中,它可與血液接觸,以低侵入性的抽血檢測提供更多癌症的相關訊息,讓癌症病人能得到個人化的治療與病情追蹤。

磁振造影:核磁共振產生影像有利精準診斷

作者: 饒若琪 | 發布日期: 20190316 | 服務機構: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 | 摘要: 磁振造影是當今不可或缺的診斷利器,了解磁振造影的基本原理,選擇適當的掃描參數,將有助於優質影像的獲得及醫師準確的判讀,更能達到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的目的。

精準醫學的智能材料發展

作者: 徐善慧 | 發布日期: 20191001 | 服務機構: 中興大學化學工程學系 | 摘要: 精準醫學的智能材料(如,3D列印材料、環境敏感性材料、形狀記憶材料、自癒合材料)除了本身要有很好的智能性與生物相容性外,還要能親近組織細胞,更要參與人體正常的代謝與自然人體的修復,是一門大學問喔!

再生醫學2020s-精準醫療的戰略與策略

作者: 謝清河 | 發布日期: 20181012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 摘要: 許多慢性疾病隨著人口年紀的老化而增加,心臟疾病即為其中之一。早在3000年前就有冠狀動脈硬化,這是個古老的疾病。

精準量子醫學時代即將來臨

作者: 李英雄 | 發布日期: 20190510 | 服務機構: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教授 | 摘要: 「精準醫學」一詞於今年正式邁入第十個年頭,2015年歐巴馬於演講當中提出精準醫學計畫,更是將精準醫學掀起全球熱潮,開啟醫療新商機,全球藥廠及科學家紛紛投入精準醫學研究領域,讓疾病治療可以達到個人化對症...

可提升學習效率的遊戲化數位學習

作者: 葉孋嬋 | 發布日期: 20180206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 | 摘要:

人工智慧在影像處理與電腦視覺之應用

作者: 莊永裕 | 發布日期: 20180620 | 服務機構: 台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 摘要: 電話響了,我們會去接;看見車子,我們會閃避。這些動作對我們來說很簡單,但是機器人做得到嗎?最新的人工智慧發展,已經能夠讓機器感知世界了。

網頁讀心術原來是大數據搞的鬼

作者: 黃冠瑋 | 發布日期: 20180622 | 服務機構: 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 摘要: 你有被網頁讀心的感覺嗎?例如臉書總是出現類似的廣告,吸引我們點進去。原因是網頁會採用各式各樣的比對法則,來確認資料間彼此的關聯性。隨著我們輸入的字元或點擊越多,提供比對的數據也越完整,廣告商也越能夠透...

科學家+醫師+AI創意組合新契機

作者: 張大慈 | 發布日期: 20190809 | 服務機構: 國立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教授 | 摘要: 數位病理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需要科學家、醫師和AI工程師的合作才有辦法進行。「通幽洞微」是科學家和醫師的共同特質,具有非常仔細的觀察力,能夠發現微小的事情,尤其是醫院中的病理師更具有這樣的特質。病理...

臺灣全球首創 3D 數位病理影像暨 AI 分析平臺——化影像為武器,對癌細胞做出反擊!

作者: 曾繁安 | 發布日期: 20211221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臺灣的科研團隊,成功讓傳統病理影像突破 2D 平面限制,完整展現 3D 全貌,幫助我們看清病魔的真面目,奪得搶救性命的機會。

AI即將走入診間 - 輔助醫師加速腦瘤判讀,提升醫療品質與效率

作者: 陳伯彥 | 發布日期: 20190417 | 服務機構: 工業技術研究院 | 摘要: 臺北榮民總醫院開發「臨床人工智慧腦瘤自動判讀系統」(DeepMets)即透過AI自動判讀比對磁振造影(MRI)影像資料,讓原本需要10分鐘以上的腫瘤判讀時間縮短為20秒。在試驗樣本中,大於0.1C.C...

與時間賽跑 AI助攻心血管疾病精準診斷

作者: 陳伯彥 | 發布日期: 20190417 | 服務機構: 工業技術研究院 | 摘要: 每十分鐘就有一名國民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但自費掃描不普及、與影像後製診斷耗時的原因,使得心血管疾病無法被即早發現、治療。臺灣大學醫療影像團隊,與國內其他醫學中心合作,預計三年在1200萬張影像上,進行標...

以人工智慧建立醫療影像自動化標註機器 讓腦部病變無所遁形

作者: 陳啟仁主任 | 李宜恬醫學物理師 | 發布日期: 20190617 | 服務機構: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 影像醫學部 | 摘要: 腦小血管病意指腦小血管群的病變,使得未來中風的風險增加一倍以上。但過往的醫學影像學,沒有辦法顯示明顯的大血管狹窄或堵塞,使得醫生往往很難為病症提出好的治療方式。衛福部雙和醫院研究團隊透過人工智慧,建立...

人工智慧應用於眼部病變篩檢 積極介入早期治療

作者: 柯玉潔醫師 | 發布日期: 20190617 | 服務機構: 臺北榮民總醫院 | 摘要: 人工智慧診斷系統的發展,可以協助篩檢出需要接受進一步檢查及治療的患者,並減少醫師臨床工作量的負擔,甚至可以進一步協助醫師預估病情進展的方向與速度,讓病人更了解自己未來可能面對的治療與疾病可能導致的功能...

精準定位神經受損區段 裴育晟讓患者再次「感動」

作者: V. 瓦西里耶夫 | 發布日期: 20200624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周邊神經損傷的患者,需接受切除受傷神經的重建手術,然而,切太多或太少都會發生問題。醫師能精準判斷該切除的位置嗎?長庚醫院裴育晟醫師,運用其跨越基礎科學與臨床醫學的專長,開發出「可撓式陣列電極感知器」,...

生物晶片檢測——癌症精準醫療中的糾察隊

作者: 蕭育生 | 發布日期: 20191001 | 服務機構: 明志科技大學材料工程系 | 摘要: 隨著科技的進步,晶片不僅應用在光電半導體產業中,它可與血液接觸,以低侵入性的抽血檢測提供更多癌症的相關訊息,讓癌症病人能得到個人化的治療與病情追蹤。

磁振造影:核磁共振產生影像有利精準診斷

作者: 饒若琪 | 發布日期: 20190316 | 服務機構: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 | 摘要: 磁振造影是當今不可或缺的診斷利器,了解磁振造影的基本原理,選擇適當的掃描參數,將有助於優質影像的獲得及醫師準確的判讀,更能達到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的目的。

精準醫學的智能材料發展

作者: 徐善慧 | 發布日期: 20191001 | 服務機構: 中興大學化學工程學系 | 摘要: 精準醫學的智能材料(如,3D列印材料、環境敏感性材料、形狀記憶材料、自癒合材料)除了本身要有很好的智能性與生物相容性外,還要能親近組織細胞,更要參與人體正常的代謝與自然人體的修復,是一門大學問喔!

再生醫學2020s-精準醫療的戰略與策略

作者: 謝清河 | 發布日期: 20181012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 摘要: 許多慢性疾病隨著人口年紀的老化而增加,心臟疾病即為其中之一。早在3000年前就有冠狀動脈硬化,這是個古老的疾病。

精準量子醫學時代即將來臨

作者: 李英雄 | 發布日期: 20190510 | 服務機構: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教授 | 摘要: 「精準醫學」一詞於今年正式邁入第十個年頭,2015年歐巴馬於演講當中提出精準醫學計畫,更是將精準醫學掀起全球熱潮,開啟醫療新商機,全球藥廠及科學家紛紛投入精準醫學研究領域,讓疾病治療可以達到個人化對症...

可提升學習效率的遊戲化數位學習

作者: 葉孋嬋 | 發布日期: 20180206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 | 摘要:

人工智慧在影像處理與電腦視覺之應用

作者: 莊永裕 | 發布日期: 20180620 | 服務機構: 台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 摘要: 電話響了,我們會去接;看見車子,我們會閃避。這些動作對我們來說很簡單,但是機器人做得到嗎?最新的人工智慧發展,已經能夠讓機器感知世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