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哈伯的雙眼,窺探神秘遙遠的宇宙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標題從哈伯的雙眼,窺探神秘遙遠的宇宙的作者是何艾玲, 發布日期是20191120, 服務機構是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摘要是哈伯太空望遠鏡揭露了宇宙美麗、神秘、雄壯的模樣,過去將近30年的歲月裡,哈伯望遠鏡不斷貢獻出許多重大的天文資訊,讓科學家得以瞥見天體更細緻的樣貌,窺探更深遠的宇宙。這座望遠鏡就是以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觀測天文學家哈伯(Edwin Powell Hubble)為名,就像哈伯透過他敏銳的雙眼,徹底翻轉了....

標題從哈伯的雙眼,窺探神秘遙遠的宇宙
摘要哈伯太空望遠鏡揭露了宇宙美麗、神秘、雄壯的模樣,過去將近30年的歲月裡,哈伯望遠鏡不斷貢獻出許多重大的天文資訊,讓科學家得以瞥見天體更細緻的樣貌,窺探更深遠的宇宙。這座望遠鏡就是以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觀測天文學家哈伯(Edwin Powell Hubble)為名,就像哈伯透過他敏銳的雙眼,徹底翻轉了人類對於宇宙的理解。
連結網址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dc682b5c-a6a4-4849-a112-8d911dda905f
作者何艾玲
服務機構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發布日期20191120

標題

從哈伯的雙眼,窺探神秘遙遠的宇宙

摘要

哈伯太空望遠鏡揭露了宇宙美麗、神秘、雄壯的模樣,過去將近30年的歲月裡,哈伯望遠鏡不斷貢獻出許多重大的天文資訊,讓科學家得以瞥見天體更細緻的樣貌,窺探更深遠的宇宙。這座望遠鏡就是以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觀測天文學家哈伯(Edwin Powell Hubble)為名,就像哈伯透過他敏銳的雙眼,徹底翻轉了人類對於宇宙的理解。

連結網址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dc682b5c-a6a4-4849-a112-8d911dda905f

作者

何艾玲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發布日期

20191120

根據名稱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8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AI的多重宇宙:性別 X 文化 X 社會》系列講座第五講:女科學家的AI跨域之旅:談AI跨界合作、創新與溝通力

聯絡方式: (02)33662801 | 是否收費: N | 活動地點: 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 開始日期: 20230701 | 結束日期: 20230701 | 發起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主辦單位: 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社會創新平台-最新動態-活動看板

行動科技‧低碳金門 特刊

出版日期: 2013-06 | 出版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 | 作者資訊: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ISBN: 9789860371994 | 語言: 中文 | 適用對象: 青少年 | 主題分類: 教育文化 | 書籍介紹: 「行動科技.低碳金門」活動集結了豐富多元的科學學習素材,該類素材除了以展覽形式推廣予大眾外,科普閱讀亦是一項有效的途徑。因此,「行動科技.低碳金門」專刊的出版,象徵推廣行動的延續,其用詞淺易,圖文並茂... | 授權資訊: 聯絡處室: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姓名:黃筠茜;電話:02-33661713

@ 出版書目資料

漫漫看,學科學. 2

作者: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總編輯 | 出版機構: 臺大科教中心 | 版次: 初版 | 預訂出版日: 109/06 | 適讀對象: 青少年 | 頁數: 132 | 得獎紀錄: | ISBN: 978-986-5452-21-6 (平裝, 132面, 20X20公分)

@ 臺灣出版新書預告書訊

九二一教會我們的一些事情

作者: 郭毓璞 | 發布日期: 20190920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摘要: 1999年的9月21日,橫跨臺中南投的車籠埔斷層發生了一場大地震,造成萬餘人死傷。災難的創痛或許可以忘卻,但經驗務必要被傳承,這二十年來學界和產業界針對包含九二一的各種地震做了許多更深入的研究和新科技...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九二一教會我們的一些事情

作者: 郭毓璞 | 發布日期: 2019/9/20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摘要: 1999年的9月21日,橫跨臺中南投的車籠埔斷層發生了一場大地震,造成萬餘人死傷。災難的創痛或許可以忘卻,但經驗務必要被傳承,這二十年來學界和產業界針對包含九二一的各種地震做了許多更深入的研究和新科技...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勾起學生時代的回憶——莫耳日與國際化學週

作者: 吳謹安 | 發布日期: 20191022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摘要: 「莫耳」是將物質標準量化的一種單位,提供科學家不必用原子為單位,也可以有方便的計量方式。為紀念莫耳概念的提出並勾起學生時代對化學的興趣,1991年美國高中化學教師社群發起將每年10月23日定為非官方的...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勾起學生時代的回憶——莫耳日與國際化學週

作者: 吳謹安 | 發布日期: 2019/10/22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摘要: 「莫耳」是將物質標準量化的一種單位,提供科學家不必用原子為單位,也可以有方便的計量方式。為紀念莫耳概念的提出並勾起學生時代對化學的興趣,1991年美國高中化學教師社群發起將每年10月23日定為非官方的...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捷克頒布全球首例光害防制法

作者: 黃瑋絜 | 陳藹然 | 發布日期: 20190601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摘要: 21世紀初期,許多天文學家發現看不清夜空,研究後發現是因為「光害」所致。從2001年「光害科學與科技組織」發布全球夜間人造光地圖後,才發現光害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為此捷克的天文學家向國會提議修法改善光...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AI的多重宇宙:性別 X 文化 X 社會》系列講座第五講:女科學家的AI跨域之旅:談AI跨界合作、創新與溝通力

聯絡方式: (02)33662801 | 是否收費: N | 活動地點: 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 開始日期: 20230701 | 結束日期: 20230701 | 發起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主辦單位: 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社會創新平台-最新動態-活動看板

行動科技‧低碳金門 特刊

出版日期: 2013-06 | 出版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 | 作者資訊: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ISBN: 9789860371994 | 語言: 中文 | 適用對象: 青少年 | 主題分類: 教育文化 | 書籍介紹: 「行動科技.低碳金門」活動集結了豐富多元的科學學習素材,該類素材除了以展覽形式推廣予大眾外,科普閱讀亦是一項有效的途徑。因此,「行動科技.低碳金門」專刊的出版,象徵推廣行動的延續,其用詞淺易,圖文並茂... | 授權資訊: 聯絡處室: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姓名:黃筠茜;電話:02-33661713

@ 出版書目資料

漫漫看,學科學. 2

作者: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總編輯 | 出版機構: 臺大科教中心 | 版次: 初版 | 預訂出版日: 109/06 | 適讀對象: 青少年 | 頁數: 132 | 得獎紀錄: | ISBN: 978-986-5452-21-6 (平裝, 132面, 20X20公分)

@ 臺灣出版新書預告書訊

九二一教會我們的一些事情

作者: 郭毓璞 | 發布日期: 20190920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摘要: 1999年的9月21日,橫跨臺中南投的車籠埔斷層發生了一場大地震,造成萬餘人死傷。災難的創痛或許可以忘卻,但經驗務必要被傳承,這二十年來學界和產業界針對包含九二一的各種地震做了許多更深入的研究和新科技...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九二一教會我們的一些事情

作者: 郭毓璞 | 發布日期: 2019/9/20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摘要: 1999年的9月21日,橫跨臺中南投的車籠埔斷層發生了一場大地震,造成萬餘人死傷。災難的創痛或許可以忘卻,但經驗務必要被傳承,這二十年來學界和產業界針對包含九二一的各種地震做了許多更深入的研究和新科技...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勾起學生時代的回憶——莫耳日與國際化學週

作者: 吳謹安 | 發布日期: 20191022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摘要: 「莫耳」是將物質標準量化的一種單位,提供科學家不必用原子為單位,也可以有方便的計量方式。為紀念莫耳概念的提出並勾起學生時代對化學的興趣,1991年美國高中化學教師社群發起將每年10月23日定為非官方的...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勾起學生時代的回憶——莫耳日與國際化學週

作者: 吳謹安 | 發布日期: 2019/10/22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摘要: 「莫耳」是將物質標準量化的一種單位,提供科學家不必用原子為單位,也可以有方便的計量方式。為紀念莫耳概念的提出並勾起學生時代對化學的興趣,1991年美國高中化學教師社群發起將每年10月23日定為非官方的...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捷克頒布全球首例光害防制法

作者: 黃瑋絜 | 陳藹然 | 發布日期: 20190601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摘要: 21世紀初期,許多天文學家發現看不清夜空,研究後發現是因為「光害」所致。從2001年「光害科學與科技組織」發布全球夜間人造光地圖後,才發現光害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為此捷克的天文學家向國會提議修法改善光...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搜尋所有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

根據姓名 何艾玲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2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何艾玲 ...)

利用抬升之珊瑚探討緬甸西部基督島的海岸變形與古地震事件

作者: 何艾玲 | 指導教授: 徐澔德 | 學位類別: 碩士 | 畢業學年度: 112 | 論文名稱(外文): Coastal Deformation and Paleo-earthquake Records Inferred from Uplifted Corals on Cheduba Island, We... | 系所名稱: 地質科學系 | 學校名稱: 國立臺灣大學

@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從哈伯的雙眼,窺探神秘遙遠的宇宙

作者: 何艾玲 | 發布日期: 2019/11/20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摘要: 哈伯太空望遠鏡揭露了宇宙美麗、神秘、雄壯的模樣,過去將近30年的歲月裡,哈伯望遠鏡不斷貢獻出許多重大的天文資訊,讓科學家得以瞥見天體更細緻的樣貌,窺探更深遠的宇宙。這座望遠鏡就是以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利用抬升之珊瑚探討緬甸西部基督島的海岸變形與古地震事件

作者: 何艾玲 | 指導教授: 徐澔德 | 學位類別: 碩士 | 畢業學年度: 112 | 論文名稱(外文): Coastal Deformation and Paleo-earthquake Records Inferred from Uplifted Corals on Cheduba Island, We... | 系所名稱: 地質科學系 | 學校名稱: 國立臺灣大學

@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從哈伯的雙眼,窺探神秘遙遠的宇宙

作者: 何艾玲 | 發布日期: 2019/11/20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摘要: 哈伯太空望遠鏡揭露了宇宙美麗、神秘、雄壯的模樣,過去將近30年的歲月裡,哈伯望遠鏡不斷貢獻出許多重大的天文資訊,讓科學家得以瞥見天體更細緻的樣貌,窺探更深遠的宇宙。這座望遠鏡就是以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搜尋所有 何艾玲 ... ]

姓名 何艾玲 找到的公司登記或商業登記

(以下顯示 1 筆) (或要:查詢所有 何艾玲)
公司地址負責人統一編號狀態

桃園縣桃園市西湖里三民路3段303號1樓
何艾玲13561341歇業 - 合夥

登記地址: 桃園縣桃園市西湖里三民路3段303號1樓 | 負責人: 何艾玲 | 統編: 13561341 | 歇業 - 合夥

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資料集內搜尋:


與從哈伯的雙眼,窺探神秘遙遠的宇宙同分類的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臺灣猛禽新住民黑翅鳶──站上棲架揹起小書包,勤幫農民抓老鼠

作者: 白宜君 | 發布日期: 20221031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一睹國寶蝴蝶之姿!解密瀕危動物臺灣寬尾鳳蝶的身世之謎

作者: 廖珮君 | 發布日期: 20221031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以時間換取觀念,一段三十年的保育之路——專訪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程一駿教授

作者: 唐佐欣 | 發布日期: 20210615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你曾經看過海龜誤食吸管的照片嗎?一張張令人卒不忍睹的影像,不僅作為廢棄塑料傷害海龜的證據,也促使大眾正視「海洋廢棄物」的污染議題,並且逐漸帶起民間自發的「減塑」運動,捲起一股環保的新風潮。

【科普3分鐘】臺灣首顆自製氣象衛星即將升空 揭開「獵風者」的太空任務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0330 | 服務機構: | 摘要:

【科普3分鐘】衛星如何「獵風」?認識用接收 GNSS 反射訊號偵測海面風速的「獵風者」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0627 | 服務機構: | 摘要:

【場域開箱趣】直擊國家太空中心!一探研發衛星、火箭發射研究員的工作日常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0331 | 服務機構: | 摘要:

勇往直前挑戰自我,讓衛星與夢想一同升空─ ─專訪國立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張起維教授

作者: 陳亭瑋 | 發布日期: 20230131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唯有不設限,才能成就自我—華國媛推動融入文化的原住民科學教育,點亮學習新機

作者: 廖珮君 | 發布日期: 20220226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解密新興的合成生物學!跨域工程與生命科學兩門專業學問,推動精準健康發展新契機—專訪臺大分細所副教授黃筱鈞

作者: 簡永昌 | 發布日期: 20220128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何美泠教授的醫研人生

作者: 張志玲 | 發布日期: 20200724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文字整理) | 摘要: 何美泠擔任高醫大骨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的17年間,完成許多傲視眾人的成就,不僅奪得6項國家新創獎、40件國內外專利,,完成10件專利的技術轉移,開設2家新創公司,此外,何教授個人也以骨細胞生物學、生理學、...

建立醫療第一線原住民族文化敏感度,怡懋‧蘇米力推原住民族健康權均等

作者: 王明德 | 發布日期: 20220226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嚴謹與堅持 教研界的典範——吳妍華院士

作者: 藍冠鈞 | 余至傑 | 發布日期: 20190211 | 服務機構: 國立交通大學分子醫學與生物工程所 | 摘要: 身為科學家與大學校長,兼顧家庭、校務行政與研究的吳妍華教授,曾掌陽明與交大兩校校長,在科研界更是以C型肝炎病毒研究享譽國際。吳教授秉持對自我嚴謹的要求,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以一顆熱誠的心貢獻教育行政與...

臺灣地震頻繁,智慧防災平台如何讓我們更有韌性的面對災害?

作者: 周中哲 | 發布日期: 20221130 | 服務機構: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 摘要:

幫你倒數「地牛翻身」!解析臺灣地震預警系統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1031 | 服務機構: | 摘要:

臺灣地震頻繁,過年大掃除之際,請加強房屋耐震力!

作者: 陳儀珈 | 發布日期: 20210208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在過年前進行全家大掃除,是我們多年來的傳統習俗,象徵除舊佈新、擺脫過去一年的穢氣與厄運,用煥然一新的家宅迎接新的一年,祈求能夠帶來好運。以往大掃除期間,大家的眼中釘不外乎是灰塵、污垢、垃圾,時逢新冠病...

臺灣猛禽新住民黑翅鳶──站上棲架揹起小書包,勤幫農民抓老鼠

作者: 白宜君 | 發布日期: 20221031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一睹國寶蝴蝶之姿!解密瀕危動物臺灣寬尾鳳蝶的身世之謎

作者: 廖珮君 | 發布日期: 20221031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以時間換取觀念,一段三十年的保育之路——專訪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程一駿教授

作者: 唐佐欣 | 發布日期: 20210615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你曾經看過海龜誤食吸管的照片嗎?一張張令人卒不忍睹的影像,不僅作為廢棄塑料傷害海龜的證據,也促使大眾正視「海洋廢棄物」的污染議題,並且逐漸帶起民間自發的「減塑」運動,捲起一股環保的新風潮。

【科普3分鐘】臺灣首顆自製氣象衛星即將升空 揭開「獵風者」的太空任務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0330 | 服務機構: | 摘要:

【科普3分鐘】衛星如何「獵風」?認識用接收 GNSS 反射訊號偵測海面風速的「獵風者」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0627 | 服務機構: | 摘要:

【場域開箱趣】直擊國家太空中心!一探研發衛星、火箭發射研究員的工作日常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0331 | 服務機構: | 摘要:

勇往直前挑戰自我,讓衛星與夢想一同升空─ ─專訪國立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張起維教授

作者: 陳亭瑋 | 發布日期: 20230131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唯有不設限,才能成就自我—華國媛推動融入文化的原住民科學教育,點亮學習新機

作者: 廖珮君 | 發布日期: 20220226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解密新興的合成生物學!跨域工程與生命科學兩門專業學問,推動精準健康發展新契機—專訪臺大分細所副教授黃筱鈞

作者: 簡永昌 | 發布日期: 20220128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何美泠教授的醫研人生

作者: 張志玲 | 發布日期: 20200724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文字整理) | 摘要: 何美泠擔任高醫大骨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的17年間,完成許多傲視眾人的成就,不僅奪得6項國家新創獎、40件國內外專利,,完成10件專利的技術轉移,開設2家新創公司,此外,何教授個人也以骨細胞生物學、生理學、...

建立醫療第一線原住民族文化敏感度,怡懋‧蘇米力推原住民族健康權均等

作者: 王明德 | 發布日期: 20220226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嚴謹與堅持 教研界的典範——吳妍華院士

作者: 藍冠鈞 | 余至傑 | 發布日期: 20190211 | 服務機構: 國立交通大學分子醫學與生物工程所 | 摘要: 身為科學家與大學校長,兼顧家庭、校務行政與研究的吳妍華教授,曾掌陽明與交大兩校校長,在科研界更是以C型肝炎病毒研究享譽國際。吳教授秉持對自我嚴謹的要求,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以一顆熱誠的心貢獻教育行政與...

臺灣地震頻繁,智慧防災平台如何讓我們更有韌性的面對災害?

作者: 周中哲 | 發布日期: 20221130 | 服務機構: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 摘要:

幫你倒數「地牛翻身」!解析臺灣地震預警系統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1031 | 服務機構: | 摘要:

臺灣地震頻繁,過年大掃除之際,請加強房屋耐震力!

作者: 陳儀珈 | 發布日期: 20210208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在過年前進行全家大掃除,是我們多年來的傳統習俗,象徵除舊佈新、擺脫過去一年的穢氣與厄運,用煥然一新的家宅迎接新的一年,祈求能夠帶來好運。以往大掃除期間,大家的眼中釘不外乎是灰塵、污垢、垃圾,時逢新冠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