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傳播學者如何研究遊戲?林日璇專注VR正向應用的作者是簡克志, 發布日期是20200529, 服務機構是科技大觀園團隊, 摘要是人們看到電子遊戲或虛擬實境時,往往聯想到純粹享樂的消費行為,很少有人會去嚴謹地探討遊戲媒介對人的影響。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林日璇卻能從遊戲相關應用出發,致力研究媒體心理學領域。身為玩家也身為學者,林日璇充滿研究熱忱,獲得108年度科技部傑出研究獎的肯定。.
根據名稱 科技大觀園團隊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7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科技大觀園團隊 ...) | 作者: 簡克志 | 發布日期: 20201231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團隊 | 摘要: 臺灣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無庸置疑,相關的前沿科學研究也從未缺席。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黃暄益致力研究奈米粒子的合成與形狀控制,研究團隊陸續發現不同形狀的半導體奈米粒子會有不同的光學、電性與光催化性質,這是怎...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 作者: 簡克志 | 發布日期: 2020/12/31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團隊 | 摘要: 臺灣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無庸置疑,相關的前沿科學研究也從未缺席。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黃暄益致力研究奈米粒子的合成與形狀控制,研究團隊陸續發現不同形狀的半導體奈米粒子會有不同的光學、電性與光催化性質,這是怎...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 作者: 劉馨香 | 發布日期: 20200630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團隊 | 摘要: 想解開大腦運作的奧秘嗎?你需要精良的顯微技術!臺灣大學物理系教授朱士維近期發表了突破性的光學顯微技術,成功拍攝果蠅神經的3D高速動態影像,得以觀察果蠅活體腦中神經細胞的動態連結。此外,朱士維也發表可用...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 作者: 劉馨香 | 發布日期: 2020/6/30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團隊 | 摘要: 想解開大腦運作的奧秘嗎?你需要精良的顯微技術!臺灣大學物理系教授朱士維近期發表了突破性的光學顯微技術,成功拍攝果蠅神經的3D高速動態影像,得以觀察果蠅活體腦中神經細胞的動態連結。此外,朱士維也發表可用...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 作者: 簡克志 | 發布日期: 2020/5/29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團隊 | 摘要: 人們看到電子遊戲或虛擬實境時,往往聯想到純粹享樂的消費行為,很少有人會去嚴謹地探討遊戲媒介對人的影響。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林日璇卻能從遊戲相關應用出發,致力研究媒體心理學領域。身為玩家也身為學者,林日...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 作者: 劉馨香 | 發布日期: 20190929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團隊 | 摘要: 人類對新興疾病往往缺乏抵抗能力,唯有國際合作,對病毒進行徹底研究,才能預防大規模疫情發生。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 作者: 劉馨香 | 發布日期: 2019/9/29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團隊 | 摘要: 人類對新興疾病往往缺乏抵抗能力,唯有國際合作,對病毒進行徹底研究,才能預防大規模疫情發生。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作者: 簡克志 | 發布日期: 20201231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團隊 | 摘要: 臺灣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無庸置疑,相關的前沿科學研究也從未缺席。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黃暄益致力研究奈米粒子的合成與形狀控制,研究團隊陸續發現不同形狀的半導體奈米粒子會有不同的光學、電性與光催化性質,這是怎...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作者: 簡克志 | 發布日期: 2020/12/31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團隊 | 摘要: 臺灣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無庸置疑,相關的前沿科學研究也從未缺席。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黃暄益致力研究奈米粒子的合成與形狀控制,研究團隊陸續發現不同形狀的半導體奈米粒子會有不同的光學、電性與光催化性質,這是怎...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作者: 劉馨香 | 發布日期: 20200630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團隊 | 摘要: 想解開大腦運作的奧秘嗎?你需要精良的顯微技術!臺灣大學物理系教授朱士維近期發表了突破性的光學顯微技術,成功拍攝果蠅神經的3D高速動態影像,得以觀察果蠅活體腦中神經細胞的動態連結。此外,朱士維也發表可用...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作者: 劉馨香 | 發布日期: 2020/6/30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團隊 | 摘要: 想解開大腦運作的奧秘嗎?你需要精良的顯微技術!臺灣大學物理系教授朱士維近期發表了突破性的光學顯微技術,成功拍攝果蠅神經的3D高速動態影像,得以觀察果蠅活體腦中神經細胞的動態連結。此外,朱士維也發表可用...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作者: 簡克志 | 發布日期: 2020/5/29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團隊 | 摘要: 人們看到電子遊戲或虛擬實境時,往往聯想到純粹享樂的消費行為,很少有人會去嚴謹地探討遊戲媒介對人的影響。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林日璇卻能從遊戲相關應用出發,致力研究媒體心理學領域。身為玩家也身為學者,林日...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作者: 劉馨香 | 發布日期: 20190929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團隊 | 摘要: 人類對新興疾病往往缺乏抵抗能力,唯有國際合作,對病毒進行徹底研究,才能預防大規模疫情發生。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作者: 劉馨香 | 發布日期: 2019/9/29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團隊 | 摘要: 人類對新興疾病往往缺乏抵抗能力,唯有國際合作,對病毒進行徹底研究,才能預防大規模疫情發生。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 搜尋所有 科技大觀園團隊 ... ]
根據姓名 簡克志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2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簡克志 ...) | 作者: 簡克志 | 指導教授: 簡妙如 | 學位類別: 碩士 | 畢業學年度: 107 | 論文名稱(外文): The Free Dream of Machinery: A Look at "Battle Angel Alit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yberpunk Cultur... | 系所名稱: 傳播學系電訊傳播研究所 | 學校名稱: 國立中正大學 @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
| 訊息發送時間: 2022/02/06T20:09:13.0 | 活動時間資訊: 活動時間,2022/02/19T14:00:00.0,2022/02/19T16:00:00.0;,2022/02/19T14:00:00.0,2022/02/19T16:00:00.0 | 活動時間起日: 2022/02/06T20:09:13.0 | 活動時間訖日: 2022/02/06T20:09:13.0 | 發布者單位: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協辦機關: | 發布者姓名: 連依勤 | 發布者電話: | 公告內容: [時報講座] 把中研院變有梗---研之有物 新書講座
親愛的,我們把中研院變有梗了!
「研之有物」是中央研究院 2017 年成立的科普媒體,取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 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 @ 新北市政府活動訊息_下載附件版 |
作者: 簡克志 | 指導教授: 簡妙如 | 學位類別: 碩士 | 畢業學年度: 107 | 論文名稱(外文): The Free Dream of Machinery: A Look at "Battle Angel Alit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yberpunk Cultur... | 系所名稱: 傳播學系電訊傳播研究所 | 學校名稱: 國立中正大學 @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
訊息發送時間: 2022/02/06T20:09:13.0 | 活動時間資訊: 活動時間,2022/02/19T14:00:00.0,2022/02/19T16:00:00.0;,2022/02/19T14:00:00.0,2022/02/19T16:00:00.0 | 活動時間起日: 2022/02/06T20:09:13.0 | 活動時間訖日: 2022/02/06T20:09:13.0 | 發布者單位: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協辦機關: | 發布者姓名: 連依勤 | 發布者電話: | 公告內容: [時報講座] 把中研院變有梗---研之有物 新書講座
親愛的,我們把中研院變有梗了!
「研之有物」是中央研究院 2017 年成立的科普媒體,取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 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 @ 新北市政府活動訊息_下載附件版 |
[ 搜尋所有 簡克志 ... ]
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資料集內搜尋:
|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80806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科學家透過實驗證明運動與豐饒環境能夠改變腦子結構與精子內涵,並且將會遺傳給子女。 |
| 作者: 張志鵬 | 發布日期: 20170705 | 服務機構: 成功大學醫學院微生物暨免疫學研究所 | 摘要: 細胞自噬扮演著多元的角色,對抗細胞飢餓,到清除病原菌,甚至到控制腫瘤生長,細胞自噬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生理與病理的調控角色。 |
| 作者: 劉德祥 | 發布日期: 20180717 | 服務機構: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 | 摘要: 達爾文的演化論不僅是現代生物學的核心概念,更可以被延伸應用在身體健康等議題上,包含胎盤形成、胎兒發育、疾病演化以及基因缺陷。從演化的觀點看我們生命週期每一階段,往往會給我們新的啟示。那些曾經幫助我們祖... |
| 作者: 林光儀 | 發布日期: 20200616 | 服務機構: 國立成功大學微奈米科技研究中心 | 摘要: 失智症在現今老年化社會是重要的健康議題,而失智症中有約四分之一為血管型失智症,由腦血管病變所導致。國立成功大學微奈米科技研究中心開發「前瞻光學顯微術」,希望通過「非線性光學」勝於傳統「線性光學」的優點... |
| 作者: 謝宗宇 | 發布日期: 20190218 | 服務機構: 民享環境生態調查有限公司 | 摘要: 無人機的發明與普及使人們得以從空中俯瞰地面,蒐集與分析資料。且看這技術如何協助研究人員精確掌握野生動物族群的數量。 |
| 作者: 余建勳 | 發布日期: 20180412 | 服務機構: 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技正 | 摘要: 台灣石虎是一種神祕而稀有的美麗生物,牠的棲息地不在深山密林,而是在低海拔的淺山地帶,這樣的環境正如宮崎峻知名動畫〈龍貓〉中所刻劃的場景。目前學者們估計全台石虎恐怕只剩大約500隻,這是一個相當危急的族... |
| 作者: 張怡穎 | 發布日期: 20170502 | 服務機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 | 摘要: 花蓮鯉魚潭有隻當紅的「紅面鴨」,在民國103年命名為「五結黑色番鴨」。當年大型白色番鴨大舉引進國內時,若政府未適時提出鴨隻種原保存計畫來保育並維護其遺傳多樣性,這隻黑色番鴨可能早就絕種了。 |
| 作者: 楊懿如 | 發布日期: 20160607 | 服務機構: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 摘要: 蛙類是最佳的環境指標生物,台灣蛙類可以分成6科。種類最多的樹蛙科有13種。但是因為人為影響與外來種侵入,台灣蛙類野外族群面臨嚴重的生存壓力。透過公民科學家的群起合作,建立台灣蛙類生物多樣性熱點、調查台... |
| 作者: 陳超仁 | 發布日期: 20160309 | 服務機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 摘要: 原生植物是指自然狀況下生存在特定生態環境中的植物,這些植物在這個地區經過長時間的演化,已適應當地地質、水文及氣候。台灣因地理環境特殊及多樣化,孕育豐富的原生植物,不僅是地被的保護者,也是生物多樣性的基... |
| 作者: 李柏昱 | 發布日期: 20130410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 摘要: 如果能在颱風來之前,提供水資源管理機關一個比較有信心的定量降水預報,藉以決定水庫要不要洩洪或多少洩洪量,將可確保台灣用水安全無虞。 |
| 作者: 陳慈忻 | 發布日期: 20130410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所 | 摘要: 台灣降雨時節不均、山地又佔了山分之二,水災、土石流成為台灣常見的天災,為了達到災害預警,「到底雨量測站夠不夠?」也變成許多政府單位及民眾關切的問題。究竟國內的雨量監測有哪些技術?目前又是如何運作的呢? |
| 作者: 李柏昱 | 發布日期: 20130410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 摘要: 台灣,雖然頻率不高,但是每年偶爾仍會見到龍捲風出現的消息,為能更了解這種極具破壞力且神出鬼沒的災害魅影,我們邀請到台灣大學大氣系周仲島教授,為我們介紹龍捲風成因和目前用來「捕捉」龍捲風以及氣象觀測的重... |
| 作者: 李柏昱 | 發布日期: 20130410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 摘要: 每逢冬末春初,尤其每年二月至四月,是沙塵暴最頻繁的時間。其中少數會影響台灣,這些沙塵暴主要來自中國的甘肅、內蒙古、黃河河套地區,這些沙塵可能伴隨東北季風一起南下 |
| 作者: 陳慈忻 | 發布日期: 20130410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所 | 摘要: 我們常常聽到地震預警、地震預測,它們究竟有什麼不同?以提前的時間來看,預測比預警更早,而且在地震波從震源傳遞出來之前,就能夠從某些徵兆預知地震發生,例如在地震之前可能會有地下水位、電離層等發生變化等現... |
| 作者: 李天申 | 發布日期: 20130411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 摘要: 要掌握災害,就必須具備監測的能力,並藉以作出預警。隨著科技不斷進步,人們對於災害的掌握能力也漸漸提升,所謂「天有不測風雲」的狀況,已比古代少了許多。 |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80806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科學家透過實驗證明運動與豐饒環境能夠改變腦子結構與精子內涵,並且將會遺傳給子女。 |
作者: 張志鵬 | 發布日期: 20170705 | 服務機構: 成功大學醫學院微生物暨免疫學研究所 | 摘要: 細胞自噬扮演著多元的角色,對抗細胞飢餓,到清除病原菌,甚至到控制腫瘤生長,細胞自噬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生理與病理的調控角色。 |
作者: 劉德祥 | 發布日期: 20180717 | 服務機構: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 | 摘要: 達爾文的演化論不僅是現代生物學的核心概念,更可以被延伸應用在身體健康等議題上,包含胎盤形成、胎兒發育、疾病演化以及基因缺陷。從演化的觀點看我們生命週期每一階段,往往會給我們新的啟示。那些曾經幫助我們祖... |
作者: 林光儀 | 發布日期: 20200616 | 服務機構: 國立成功大學微奈米科技研究中心 | 摘要: 失智症在現今老年化社會是重要的健康議題,而失智症中有約四分之一為血管型失智症,由腦血管病變所導致。國立成功大學微奈米科技研究中心開發「前瞻光學顯微術」,希望通過「非線性光學」勝於傳統「線性光學」的優點... |
作者: 謝宗宇 | 發布日期: 20190218 | 服務機構: 民享環境生態調查有限公司 | 摘要: 無人機的發明與普及使人們得以從空中俯瞰地面,蒐集與分析資料。且看這技術如何協助研究人員精確掌握野生動物族群的數量。 |
作者: 余建勳 | 發布日期: 20180412 | 服務機構: 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技正 | 摘要: 台灣石虎是一種神祕而稀有的美麗生物,牠的棲息地不在深山密林,而是在低海拔的淺山地帶,這樣的環境正如宮崎峻知名動畫〈龍貓〉中所刻劃的場景。目前學者們估計全台石虎恐怕只剩大約500隻,這是一個相當危急的族... |
作者: 張怡穎 | 發布日期: 20170502 | 服務機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 | 摘要: 花蓮鯉魚潭有隻當紅的「紅面鴨」,在民國103年命名為「五結黑色番鴨」。當年大型白色番鴨大舉引進國內時,若政府未適時提出鴨隻種原保存計畫來保育並維護其遺傳多樣性,這隻黑色番鴨可能早就絕種了。 |
作者: 楊懿如 | 發布日期: 20160607 | 服務機構: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 摘要: 蛙類是最佳的環境指標生物,台灣蛙類可以分成6科。種類最多的樹蛙科有13種。但是因為人為影響與外來種侵入,台灣蛙類野外族群面臨嚴重的生存壓力。透過公民科學家的群起合作,建立台灣蛙類生物多樣性熱點、調查台... |
作者: 陳超仁 | 發布日期: 20160309 | 服務機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 摘要: 原生植物是指自然狀況下生存在特定生態環境中的植物,這些植物在這個地區經過長時間的演化,已適應當地地質、水文及氣候。台灣因地理環境特殊及多樣化,孕育豐富的原生植物,不僅是地被的保護者,也是生物多樣性的基... |
作者: 李柏昱 | 發布日期: 20130410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 摘要: 如果能在颱風來之前,提供水資源管理機關一個比較有信心的定量降水預報,藉以決定水庫要不要洩洪或多少洩洪量,將可確保台灣用水安全無虞。 |
作者: 陳慈忻 | 發布日期: 20130410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所 | 摘要: 台灣降雨時節不均、山地又佔了山分之二,水災、土石流成為台灣常見的天災,為了達到災害預警,「到底雨量測站夠不夠?」也變成許多政府單位及民眾關切的問題。究竟國內的雨量監測有哪些技術?目前又是如何運作的呢? |
作者: 李柏昱 | 發布日期: 20130410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 摘要: 台灣,雖然頻率不高,但是每年偶爾仍會見到龍捲風出現的消息,為能更了解這種極具破壞力且神出鬼沒的災害魅影,我們邀請到台灣大學大氣系周仲島教授,為我們介紹龍捲風成因和目前用來「捕捉」龍捲風以及氣象觀測的重... |
作者: 李柏昱 | 發布日期: 20130410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 摘要: 每逢冬末春初,尤其每年二月至四月,是沙塵暴最頻繁的時間。其中少數會影響台灣,這些沙塵暴主要來自中國的甘肅、內蒙古、黃河河套地區,這些沙塵可能伴隨東北季風一起南下 |
作者: 陳慈忻 | 發布日期: 20130410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所 | 摘要: 我們常常聽到地震預警、地震預測,它們究竟有什麼不同?以提前的時間來看,預測比預警更早,而且在地震波從震源傳遞出來之前,就能夠從某些徵兆預知地震發生,例如在地震之前可能會有地下水位、電離層等發生變化等現... |
作者: 李天申 | 發布日期: 20130411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 摘要: 要掌握災害,就必須具備監測的能力,並藉以作出預警。隨著科技不斷進步,人們對於災害的掌握能力也漸漸提升,所謂「天有不測風雲」的狀況,已比古代少了許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