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專題(序言):棒球科學的奧妙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標題棒球專題(序言):棒球科學的奧妙的作者是趙揚光, 發布日期是20130529, 服務機構是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摘要是俗諺云:「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不管是到現場看球還是透過電視觀看球賽轉播,在這股熱潮下,看熱鬧之餘,也要懂得看門道。球賽中選手的運動行為,皆是值得加以關注及研究的重點.

標題棒球專題(序言):棒球科學的奧妙
摘要俗諺云:「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不管是到現場看球還是透過電視觀看球賽轉播,在這股熱潮下,看熱鬧之餘,也要懂得看門道。球賽中選手的運動行為,皆是值得加以關注及研究的重點
連結網址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ef195a8a-5527-41ef-973a-32b8e14be5a7
作者趙揚光
服務機構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發布日期20130529

標題

棒球專題(序言):棒球科學的奧妙

摘要

俗諺云:「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不管是到現場看球還是透過電視觀看球賽轉播,在這股熱潮下,看熱鬧之餘,也要懂得看門道。球賽中選手的運動行為,皆是值得加以關注及研究的重點

連結網址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ef195a8a-5527-41ef-973a-32b8e14be5a7

作者

趙揚光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發布日期

20130529

根據名稱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8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AI的多重宇宙:性別 X 文化 X 社會》系列講座第五講:女科學家的AI跨域之旅:談AI跨界合作、創新與溝通力

聯絡方式: (02)33662801 | 是否收費: N | 活動地點: 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 開始日期: 20230701 | 結束日期: 20230701 | 發起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主辦單位: 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社會創新平台-最新動態-活動看板

行動科技‧低碳金門 特刊

出版日期: 2013-06 | 出版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 | 作者資訊: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ISBN: 9789860371994 | 語言: 中文 | 適用對象: 青少年 | 主題分類: 教育文化 | 書籍介紹: 「行動科技.低碳金門」活動集結了豐富多元的科學學習素材,該類素材除了以展覽形式推廣予大眾外,科普閱讀亦是一項有效的途徑。因此,「行動科技.低碳金門」專刊的出版,象徵推廣行動的延續,其用詞淺易,圖文並茂... | 授權資訊: 聯絡處室: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姓名:黃筠茜;電話:02-33661713

@ 出版書目資料

漫漫看,學科學. 2

作者: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總編輯 | 出版機構: 臺大科教中心 | 版次: 初版 | 預訂出版日: 109/06 | 適讀對象: 青少年 | 頁數: 132 | 得獎紀錄: | ISBN: 978-986-5452-21-6 (平裝, 132面, 20X20公分)

@ 臺灣出版新書預告書訊

九二一教會我們的一些事情

作者: 郭毓璞 | 發布日期: 20190920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摘要: 1999年的9月21日,橫跨臺中南投的車籠埔斷層發生了一場大地震,造成萬餘人死傷。災難的創痛或許可以忘卻,但經驗務必要被傳承,這二十年來學界和產業界針對包含九二一的各種地震做了許多更深入的研究和新科技...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九二一教會我們的一些事情

作者: 郭毓璞 | 發布日期: 2019/9/20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摘要: 1999年的9月21日,橫跨臺中南投的車籠埔斷層發生了一場大地震,造成萬餘人死傷。災難的創痛或許可以忘卻,但經驗務必要被傳承,這二十年來學界和產業界針對包含九二一的各種地震做了許多更深入的研究和新科技...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勾起學生時代的回憶——莫耳日與國際化學週

作者: 吳謹安 | 發布日期: 20191022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摘要: 「莫耳」是將物質標準量化的一種單位,提供科學家不必用原子為單位,也可以有方便的計量方式。為紀念莫耳概念的提出並勾起學生時代對化學的興趣,1991年美國高中化學教師社群發起將每年10月23日定為非官方的...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勾起學生時代的回憶——莫耳日與國際化學週

作者: 吳謹安 | 發布日期: 2019/10/22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摘要: 「莫耳」是將物質標準量化的一種單位,提供科學家不必用原子為單位,也可以有方便的計量方式。為紀念莫耳概念的提出並勾起學生時代對化學的興趣,1991年美國高中化學教師社群發起將每年10月23日定為非官方的...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捷克頒布全球首例光害防制法

作者: 黃瑋絜 | 陳藹然 | 發布日期: 20190601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摘要: 21世紀初期,許多天文學家發現看不清夜空,研究後發現是因為「光害」所致。從2001年「光害科學與科技組織」發布全球夜間人造光地圖後,才發現光害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為此捷克的天文學家向國會提議修法改善光...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AI的多重宇宙:性別 X 文化 X 社會》系列講座第五講:女科學家的AI跨域之旅:談AI跨界合作、創新與溝通力

聯絡方式: (02)33662801 | 是否收費: N | 活動地點: 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 開始日期: 20230701 | 結束日期: 20230701 | 發起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主辦單位: 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社會創新平台-最新動態-活動看板

行動科技‧低碳金門 特刊

出版日期: 2013-06 | 出版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 | 作者資訊: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ISBN: 9789860371994 | 語言: 中文 | 適用對象: 青少年 | 主題分類: 教育文化 | 書籍介紹: 「行動科技.低碳金門」活動集結了豐富多元的科學學習素材,該類素材除了以展覽形式推廣予大眾外,科普閱讀亦是一項有效的途徑。因此,「行動科技.低碳金門」專刊的出版,象徵推廣行動的延續,其用詞淺易,圖文並茂... | 授權資訊: 聯絡處室: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姓名:黃筠茜;電話:02-33661713

@ 出版書目資料

漫漫看,學科學. 2

作者: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總編輯 | 出版機構: 臺大科教中心 | 版次: 初版 | 預訂出版日: 109/06 | 適讀對象: 青少年 | 頁數: 132 | 得獎紀錄: | ISBN: 978-986-5452-21-6 (平裝, 132面, 20X20公分)

@ 臺灣出版新書預告書訊

九二一教會我們的一些事情

作者: 郭毓璞 | 發布日期: 20190920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摘要: 1999年的9月21日,橫跨臺中南投的車籠埔斷層發生了一場大地震,造成萬餘人死傷。災難的創痛或許可以忘卻,但經驗務必要被傳承,這二十年來學界和產業界針對包含九二一的各種地震做了許多更深入的研究和新科技...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九二一教會我們的一些事情

作者: 郭毓璞 | 發布日期: 2019/9/20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摘要: 1999年的9月21日,橫跨臺中南投的車籠埔斷層發生了一場大地震,造成萬餘人死傷。災難的創痛或許可以忘卻,但經驗務必要被傳承,這二十年來學界和產業界針對包含九二一的各種地震做了許多更深入的研究和新科技...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勾起學生時代的回憶——莫耳日與國際化學週

作者: 吳謹安 | 發布日期: 20191022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摘要: 「莫耳」是將物質標準量化的一種單位,提供科學家不必用原子為單位,也可以有方便的計量方式。為紀念莫耳概念的提出並勾起學生時代對化學的興趣,1991年美國高中化學教師社群發起將每年10月23日定為非官方的...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勾起學生時代的回憶——莫耳日與國際化學週

作者: 吳謹安 | 發布日期: 2019/10/22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摘要: 「莫耳」是將物質標準量化的一種單位,提供科學家不必用原子為單位,也可以有方便的計量方式。為紀念莫耳概念的提出並勾起學生時代對化學的興趣,1991年美國高中化學教師社群發起將每年10月23日定為非官方的...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捷克頒布全球首例光害防制法

作者: 黃瑋絜 | 陳藹然 | 發布日期: 20190601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摘要: 21世紀初期,許多天文學家發現看不清夜空,研究後發現是因為「光害」所致。從2001年「光害科學與科技組織」發布全球夜間人造光地圖後,才發現光害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為此捷克的天文學家向國會提議修法改善光...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搜尋所有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

根據姓名 趙揚光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5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趙揚光 ...)

國際博物館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作者: 趙揚光 | 發布日期: 20190517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摘要: 為了提升人們對博物館的認識,國際博物館協會自1977年起,將每年的5月18日訂為國際博物館日,除了慶祝這個博物館界的獨特時刻,也鼓勵各地的博物館能在當天或是當週舉辦各種創意活動,更親近地與觀眾接觸。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美國首位衝破大氣層的太空人——艾倫.雪帕德

作者: 趙揚光 | 發布日期: 20190505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摘要: 1961年5月5日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上,紅石火箭搭載著「自由7號」太空船正準備發射升空,艾倫•雪帕德是極少數有機會進入太空的美國人。雖不是首例登上太空,但雪帕德的成功對人類航太計畫的進展仍是舉足...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國際博物館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作者: 趙揚光 | 發布日期: 2019/5/17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摘要: 為了提升人們對博物館的認識,國際博物館協會自1977年起,將每年的5月18日訂為國際博物館日,除了慶祝這個博物館界的獨特時刻,也鼓勵各地的博物館能在當天或是當週舉辦各種創意活動,更親近地與觀眾接觸。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美國首位衝破大氣層的太空人——艾倫.雪帕德

作者: 趙揚光 | 發布日期: 2019/5/5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摘要: 1961年5月5日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上,紅石火箭搭載著「自由7號」太空船正準備發射升空,艾倫•雪帕德是極少數有機會進入太空的美國人。雖不是首例登上太空,但雪帕德的成功對人類航太計畫的進展仍是舉足...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棒球專題(序言):棒球科學的奧妙

作者: 趙揚光 | 發布日期: 2013/5/29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摘要: 俗諺云:「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不管是到現場看球還是透過電視觀看球賽轉播,在這股熱潮下,看熱鬧之餘,也要懂得看門道。球賽中選手的運動行為,皆是值得加以關注及研究的重點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國際博物館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作者: 趙揚光 | 發布日期: 20190517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摘要: 為了提升人們對博物館的認識,國際博物館協會自1977年起,將每年的5月18日訂為國際博物館日,除了慶祝這個博物館界的獨特時刻,也鼓勵各地的博物館能在當天或是當週舉辦各種創意活動,更親近地與觀眾接觸。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美國首位衝破大氣層的太空人——艾倫.雪帕德

作者: 趙揚光 | 發布日期: 20190505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摘要: 1961年5月5日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上,紅石火箭搭載著「自由7號」太空船正準備發射升空,艾倫•雪帕德是極少數有機會進入太空的美國人。雖不是首例登上太空,但雪帕德的成功對人類航太計畫的進展仍是舉足...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國際博物館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作者: 趙揚光 | 發布日期: 2019/5/17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摘要: 為了提升人們對博物館的認識,國際博物館協會自1977年起,將每年的5月18日訂為國際博物館日,除了慶祝這個博物館界的獨特時刻,也鼓勵各地的博物館能在當天或是當週舉辦各種創意活動,更親近地與觀眾接觸。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美國首位衝破大氣層的太空人——艾倫.雪帕德

作者: 趙揚光 | 發布日期: 2019/5/5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摘要: 1961年5月5日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上,紅石火箭搭載著「自由7號」太空船正準備發射升空,艾倫•雪帕德是極少數有機會進入太空的美國人。雖不是首例登上太空,但雪帕德的成功對人類航太計畫的進展仍是舉足...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棒球專題(序言):棒球科學的奧妙

作者: 趙揚光 | 發布日期: 2013/5/29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摘要: 俗諺云:「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不管是到現場看球還是透過電視觀看球賽轉播,在這股熱潮下,看熱鬧之餘,也要懂得看門道。球賽中選手的運動行為,皆是值得加以關注及研究的重點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搜尋所有 趙揚光 ... ]

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資料集內搜尋:


與棒球專題(序言):棒球科學的奧妙同分類的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資安風險與創新

作者: 叢培侃 | 發布日期: 20201231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組長 | 摘要: 如何用AI來打造一個全自動的資安戰情中心?

很不安全的AI安全物聯網

作者: 程冠衛 | 發布日期: 20200313 | 服務機構: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 摘要: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資訊安全顧問協理程冠衛,帶您一起了解AI物聯網的安全問題。

臉部辨識(二):臉部辨識與資訊安全的兩難?

作者: 林劭恩 | 發布日期: 20180805 | 服務機構: 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 摘要: 臉部辨識在各領域的應用讓人們生活更便利,但用「臉」就能做許多事的同時,也不禁讓人擔心個人資訊安全。本篇接續「臉部辨識看透人心!」用實例帶你了解如何強化資訊安全。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資訊安全威脅與防護

作者: 李忠憲 | 發布日期: 20180416 | 服務機構: 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 | 摘要:

全面啟動:資安聯防新世代

作者: 蔡一郎 | 發布日期: 20180109 | 服務機構: 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研究員 | 摘要:

行動裝置之資訊安全防範與管理

作者: 陳興忠 | 發布日期: 20140528 | 服務機構: 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 | 摘要:

3D影像醫學及手術

作者: 吳鴻昇 | 發布日期: 20190705 | 服務機構: 秀傳亞洲微創手術教學研究院 | 摘要: 微創手術首先取得成功的武林秘笈,開闢了一片藍海。 1970年代發展的電腦斷層(Computed Tomography,簡稱CT)及磁振造影(MRI),經過數代的進階,時至今日的21世紀,不僅速度飛快、...

核子醫學科技–提升疾病控制.促進人類健康

作者: 張志玲 | 發布日期: 20030710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文字整理) | 摘要: 臺灣地區每10分鐘就有一人被診斷為癌症患者,癌症已連續20年蟬聯國人十大死亡原因首位。核子醫學科技應用放射線與同位素的示蹤性,創造追蹤癌細胞的新方法,使人類對抗癌症的信心受到鼓舞。

X光對健康的影響,劑量測量與使用建議

作者: 楊界雄 | 發布日期: 20140714 | 服務機構: 交通大學光電學院影像與生醫光電研究所 | 摘要: X光常應用於醫療行為,協助醫生診斷和治療疾病,但過度曝光於X光輻射會對健康造成影響。因此輻射防護知識受到重視,研發人員開始研究X光輻射生物學,以及了解輻射防護的必要性。

核磁共振的發展

作者: 黃信哲 | 發布日期: 20180731 | 服務機構: 台灣神隆股份有限公司 | 摘要: 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核磁共振是化學家不可或缺的分析工具,已成為化學家瞭解化合物結構的「眼睛」。除了結構鑑定,因為其即時且非破壞性的特性,亦常被應用在研究反應動力學及分子間交互作用。在化學以外的領域,NM...

磁振造影:核磁共振從水分子分布看透人體

作者: IC之音廣播電台 | 發布日期: 20151028 | 服務機構: | 摘要: 人體內含有許多水,而水分子是由氫原子和氧原子組成的,我們可以使用核磁共振設備,讓它產生信號,並且偵測。醫學界發現,利用這個方法,不必動手術接觸人體,就可以獲取體內水分子分布的資訊,從而精確繪製人體內部...

物聯網時代看交通資訊大應用

作者: 鍾慧諭 | 發布日期: 20181108 | 服務機構: 逢甲大學智慧運輸與物流創新中心副主任 | 摘要: 自駕車、電動車、車間通訊的發展方興未艾,這些物聯網新技術對我們的交通生活造成什麼影響?我們真的會像電影一樣,生活在由虛擬上位者所控制的世界?

金融科技的誕生——資訊科技在金融業的引爆與顛覆

作者: 王可言 | 發布日期: 20190709 | 服務機構: 臺灣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 摘要: 當金融遇上資訊科技,金融業將被迫由被動走向主動,透過和生活及相關產業的融合,了解顧客需求,提供即時、普惠、好體驗的金流服務。在未來的幾年,AI與區塊鏈,大數據、雲端、AR、API管理等新興科技的普及,...

區塊鏈技術在智慧城市之應用

作者: 孫志鴻 | 發布日期: 20190703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 摘要: 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人們發覺中央政府及銀行機構也未必可信,於是就有人提出區塊鏈的構想,期望打造一個不受任何銀行和政府集權控制的流通貨幣。一開始區塊鏈技術只是用於虛擬貨幣的支付系統,但隨著區塊鏈技術...

就是比你早一步,智慧防災與空間資訊科學

作者: 周天穎 | 發布日期: 20190621 | 服務機構: 逢甲大學地理資訊系統研究中心 | 摘要: 我們身處的環境中,存在許多空間資訊,以雲端或大數據技術將這些資訊加以整合分析,並將結果視覺化幫助人們做出決策,這就是空間資訊科學。善用科技,了解生存環境,更可以改善防災系統!

資安風險與創新

作者: 叢培侃 | 發布日期: 20201231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組長 | 摘要: 如何用AI來打造一個全自動的資安戰情中心?

很不安全的AI安全物聯網

作者: 程冠衛 | 發布日期: 20200313 | 服務機構: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 摘要: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資訊安全顧問協理程冠衛,帶您一起了解AI物聯網的安全問題。

臉部辨識(二):臉部辨識與資訊安全的兩難?

作者: 林劭恩 | 發布日期: 20180805 | 服務機構: 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 摘要: 臉部辨識在各領域的應用讓人們生活更便利,但用「臉」就能做許多事的同時,也不禁讓人擔心個人資訊安全。本篇接續「臉部辨識看透人心!」用實例帶你了解如何強化資訊安全。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資訊安全威脅與防護

作者: 李忠憲 | 發布日期: 20180416 | 服務機構: 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 | 摘要:

全面啟動:資安聯防新世代

作者: 蔡一郎 | 發布日期: 20180109 | 服務機構: 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研究員 | 摘要:

行動裝置之資訊安全防範與管理

作者: 陳興忠 | 發布日期: 20140528 | 服務機構: 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 | 摘要:

3D影像醫學及手術

作者: 吳鴻昇 | 發布日期: 20190705 | 服務機構: 秀傳亞洲微創手術教學研究院 | 摘要: 微創手術首先取得成功的武林秘笈,開闢了一片藍海。 1970年代發展的電腦斷層(Computed Tomography,簡稱CT)及磁振造影(MRI),經過數代的進階,時至今日的21世紀,不僅速度飛快、...

核子醫學科技–提升疾病控制.促進人類健康

作者: 張志玲 | 發布日期: 20030710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文字整理) | 摘要: 臺灣地區每10分鐘就有一人被診斷為癌症患者,癌症已連續20年蟬聯國人十大死亡原因首位。核子醫學科技應用放射線與同位素的示蹤性,創造追蹤癌細胞的新方法,使人類對抗癌症的信心受到鼓舞。

X光對健康的影響,劑量測量與使用建議

作者: 楊界雄 | 發布日期: 20140714 | 服務機構: 交通大學光電學院影像與生醫光電研究所 | 摘要: X光常應用於醫療行為,協助醫生診斷和治療疾病,但過度曝光於X光輻射會對健康造成影響。因此輻射防護知識受到重視,研發人員開始研究X光輻射生物學,以及了解輻射防護的必要性。

核磁共振的發展

作者: 黃信哲 | 發布日期: 20180731 | 服務機構: 台灣神隆股份有限公司 | 摘要: 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核磁共振是化學家不可或缺的分析工具,已成為化學家瞭解化合物結構的「眼睛」。除了結構鑑定,因為其即時且非破壞性的特性,亦常被應用在研究反應動力學及分子間交互作用。在化學以外的領域,NM...

磁振造影:核磁共振從水分子分布看透人體

作者: IC之音廣播電台 | 發布日期: 20151028 | 服務機構: | 摘要: 人體內含有許多水,而水分子是由氫原子和氧原子組成的,我們可以使用核磁共振設備,讓它產生信號,並且偵測。醫學界發現,利用這個方法,不必動手術接觸人體,就可以獲取體內水分子分布的資訊,從而精確繪製人體內部...

物聯網時代看交通資訊大應用

作者: 鍾慧諭 | 發布日期: 20181108 | 服務機構: 逢甲大學智慧運輸與物流創新中心副主任 | 摘要: 自駕車、電動車、車間通訊的發展方興未艾,這些物聯網新技術對我們的交通生活造成什麼影響?我們真的會像電影一樣,生活在由虛擬上位者所控制的世界?

金融科技的誕生——資訊科技在金融業的引爆與顛覆

作者: 王可言 | 發布日期: 20190709 | 服務機構: 臺灣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 摘要: 當金融遇上資訊科技,金融業將被迫由被動走向主動,透過和生活及相關產業的融合,了解顧客需求,提供即時、普惠、好體驗的金流服務。在未來的幾年,AI與區塊鏈,大數據、雲端、AR、API管理等新興科技的普及,...

區塊鏈技術在智慧城市之應用

作者: 孫志鴻 | 發布日期: 20190703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 摘要: 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人們發覺中央政府及銀行機構也未必可信,於是就有人提出區塊鏈的構想,期望打造一個不受任何銀行和政府集權控制的流通貨幣。一開始區塊鏈技術只是用於虛擬貨幣的支付系統,但隨著區塊鏈技術...

就是比你早一步,智慧防災與空間資訊科學

作者: 周天穎 | 發布日期: 20190621 | 服務機構: 逢甲大學地理資訊系統研究中心 | 摘要: 我們身處的環境中,存在許多空間資訊,以雲端或大數據技術將這些資訊加以整合分析,並將結果視覺化幫助人們做出決策,這就是空間資訊科學。善用科技,了解生存環境,更可以改善防災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