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諾比核災的後果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標題車諾比核災的後果的作者是王道還, 發布日期是20140606, 服務機構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摘要是今(2014)年是車諾比核災28周年。一些科學家一直在災區觀察輻射汙染對於生物、生態的影響,最近一個研究團隊發表了最新的觀察報告,他們發現有些鳥兒的適應能力令人出乎意料。.

標題車諾比核災的後果
摘要今(2014)年是車諾比核災28周年。一些科學家一直在災區觀察輻射汙染對於生物、生態的影響,最近一個研究團隊發表了最新的觀察報告,他們發現有些鳥兒的適應能力令人出乎意料。
連結網址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115ffc9d-4b4d-4bc0-b6be-2fdbed39fb94
作者王道還
服務機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發布日期20140606

標題

車諾比核災的後果

摘要

今(2014)年是車諾比核災28周年。一些科學家一直在災區觀察輻射汙染對於生物、生態的影響,最近一個研究團隊發表了最新的觀察報告,他們發現有些鳥兒的適應能力令人出乎意料。

連結網址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115ffc9d-4b4d-4bc0-b6be-2fdbed39fb94

作者

王道還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發布日期

20140606

根據名稱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8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演化論還是進化論?達爾文與《物種起源》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6032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演化論、進化論,哪一種翻譯才是正確的? 來自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王道還教授,從達爾文的生平、他的曠世巨作《物種起源》切入,讓我們看見演化論的真實面貌以及達爾文精彩的一生。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演化論還是進化論?達爾文與《物種起源》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6/3/2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演化論、進化論,哪一種翻譯才是正確的? 來自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王道還教授,從達爾文的生平、他的曠世巨作《物種起源》切入,讓我們看見演化論的真實面貌以及達爾文精彩的一生。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手語的認知神經科學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5110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在日常生活說話時,我們常以手勢協助傳情達意,然而手勢不是「語言」,所能傳遞的訊息極為有限,聾人使用的手語則是不折不扣的語言。這兩種傳訊模式都以手傳達象徵意義,功能卻截然不同。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手語的認知神經科學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5/11/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在日常生活說話時,我們常以手勢協助傳情達意,然而手勢不是「語言」,所能傳遞的訊息極為有限,聾人使用的手語則是不折不扣的語言。這兩種傳訊模式都以手傳達象徵意義,功能卻截然不同。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SARS的來源:中華菊頭蝠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4021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今年(2013)10月底,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領導的團隊發表報告,宣布在昆明的中華菊頭蝠體內發現了7個類似SARS病毒的冠狀病毒株。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SARS的來源:中華菊頭蝠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4/2/1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今年(2013)10月底,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領導的團隊發表報告,宣布在昆明的中華菊頭蝠體內發現了7個類似SARS病毒的冠狀病毒株。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人類B型肝炎病毒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80202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1980年代,義大利南部出土了一批乾屍,當時研究人員在其中一名孩子手臂、身體、面孔的皮膚上發現了丘疹遺跡,推測死因是天花。後來研究人員才發現,B型肝炎病毒也可能在孩子臉上造成丘疹,於是研究人員花了一年...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人類B型肝炎病毒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8/2/2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1980年代,義大利南部出土了一批乾屍,當時研究人員在其中一名孩子手臂、身體、面孔的皮膚上發現了丘疹遺跡,推測死因是天花。後來研究人員才發現,B型肝炎病毒也可能在孩子臉上造成丘疹,於是研究人員花了一年...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演化論還是進化論?達爾文與《物種起源》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6032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演化論、進化論,哪一種翻譯才是正確的? 來自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王道還教授,從達爾文的生平、他的曠世巨作《物種起源》切入,讓我們看見演化論的真實面貌以及達爾文精彩的一生。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演化論還是進化論?達爾文與《物種起源》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6/3/2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演化論、進化論,哪一種翻譯才是正確的? 來自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王道還教授,從達爾文的生平、他的曠世巨作《物種起源》切入,讓我們看見演化論的真實面貌以及達爾文精彩的一生。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手語的認知神經科學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5110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在日常生活說話時,我們常以手勢協助傳情達意,然而手勢不是「語言」,所能傳遞的訊息極為有限,聾人使用的手語則是不折不扣的語言。這兩種傳訊模式都以手傳達象徵意義,功能卻截然不同。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手語的認知神經科學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5/11/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在日常生活說話時,我們常以手勢協助傳情達意,然而手勢不是「語言」,所能傳遞的訊息極為有限,聾人使用的手語則是不折不扣的語言。這兩種傳訊模式都以手傳達象徵意義,功能卻截然不同。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SARS的來源:中華菊頭蝠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4021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今年(2013)10月底,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領導的團隊發表報告,宣布在昆明的中華菊頭蝠體內發現了7個類似SARS病毒的冠狀病毒株。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SARS的來源:中華菊頭蝠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4/2/1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今年(2013)10月底,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領導的團隊發表報告,宣布在昆明的中華菊頭蝠體內發現了7個類似SARS病毒的冠狀病毒株。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人類B型肝炎病毒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80202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1980年代,義大利南部出土了一批乾屍,當時研究人員在其中一名孩子手臂、身體、面孔的皮膚上發現了丘疹遺跡,推測死因是天花。後來研究人員才發現,B型肝炎病毒也可能在孩子臉上造成丘疹,於是研究人員花了一年...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人類B型肝炎病毒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8/2/2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1980年代,義大利南部出土了一批乾屍,當時研究人員在其中一名孩子手臂、身體、面孔的皮膚上發現了丘疹遺跡,推測死因是天花。後來研究人員才發現,B型肝炎病毒也可能在孩子臉上造成丘疹,於是研究人員花了一年...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搜尋所有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

根據姓名 王道還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6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王道還 ...)

原來,我們都誤解了「物種原始」?——學科學的「文字障」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70125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達爾文的《物種原始》,膾炙人口,其談論的是自然史的根本問題,也就是「物種原始問題」。在達爾文的理論中,生物透過隨機性的「突變」、「血緣」、非隨機的「選擇」、「適應」等四個概念來進行演化,其中演化並非亂...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原來,我們都誤解了「物種原始」?——學科學的「文字障」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7/1/25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達爾文的《物種原始》,膾炙人口,其談論的是自然史的根本問題,也就是「物種原始問題」。在達爾文的理論中,生物透過隨機性的「突變」、「血緣」、非隨機的「選擇」、「適應」等四個概念來進行演化,其中演化並非亂...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科學家如何殺蚊子?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11101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要消滅蚊子的治本之道是:熟悉蚊子習性、消除蚊子滋生源。科學家製作硼酸殺蟲劑成功消滅沙漠中90%的蚊子,而且好消息是還殺死大部份的病原傳媒—雌蚊。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科學家如何殺蚊子?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1/11/1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要消滅蚊子的治本之道是:熟悉蚊子習性、消除蚊子滋生源。科學家製作硼酸殺蟲劑成功消滅沙漠中90%的蚊子,而且好消息是還殺死大部份的病原傳媒—雌蚊。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原來病毒也會生病!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31007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病毒通常比細菌還要小,但「媽媽病毒」(Mamavirus)指的是比細菌還大的巨型病毒。其他筱病毒則會寄生在這些「媽媽病毒」上,他們會讓媽媽病毒複製自己的效率大打折扣,使媽媽病毒生病,不易感染新的宿主。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原來病毒也會生病!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3/10/7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病毒通常比細菌還要小,但「媽媽病毒」(Mamavirus)指的是比細菌還大的巨型病毒。其他筱病毒則會寄生在這些「媽媽病毒」上,他們會讓媽媽病毒複製自己的效率大打折扣,使媽媽病毒生病,不易感染新的宿主。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原來,我們都誤解了「物種原始」?——學科學的「文字障」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70125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達爾文的《物種原始》,膾炙人口,其談論的是自然史的根本問題,也就是「物種原始問題」。在達爾文的理論中,生物透過隨機性的「突變」、「血緣」、非隨機的「選擇」、「適應」等四個概念來進行演化,其中演化並非亂...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原來,我們都誤解了「物種原始」?——學科學的「文字障」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7/1/25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達爾文的《物種原始》,膾炙人口,其談論的是自然史的根本問題,也就是「物種原始問題」。在達爾文的理論中,生物透過隨機性的「突變」、「血緣」、非隨機的「選擇」、「適應」等四個概念來進行演化,其中演化並非亂...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科學家如何殺蚊子?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11101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要消滅蚊子的治本之道是:熟悉蚊子習性、消除蚊子滋生源。科學家製作硼酸殺蟲劑成功消滅沙漠中90%的蚊子,而且好消息是還殺死大部份的病原傳媒—雌蚊。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科學家如何殺蚊子?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1/11/1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要消滅蚊子的治本之道是:熟悉蚊子習性、消除蚊子滋生源。科學家製作硼酸殺蟲劑成功消滅沙漠中90%的蚊子,而且好消息是還殺死大部份的病原傳媒—雌蚊。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原來病毒也會生病!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31007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病毒通常比細菌還要小,但「媽媽病毒」(Mamavirus)指的是比細菌還大的巨型病毒。其他筱病毒則會寄生在這些「媽媽病毒」上,他們會讓媽媽病毒複製自己的效率大打折扣,使媽媽病毒生病,不易感染新的宿主。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原來病毒也會生病!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3/10/7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病毒通常比細菌還要小,但「媽媽病毒」(Mamavirus)指的是比細菌還大的巨型病毒。其他筱病毒則會寄生在這些「媽媽病毒」上,他們會讓媽媽病毒複製自己的效率大打折扣,使媽媽病毒生病,不易感染新的宿主。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搜尋所有 王道還 ... ]

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資料集內搜尋:


與車諾比核災的後果同分類的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登革熱不用怕!巨量資料來防疫

作者: 陳伯彥 | 發布日期: 20180305 | 服務機構: 工業技術研究院 | 摘要: 夏天到來,登革熱防疫必須更有效率。成功大學團隊打造「登革熱疫情巨量資料平台」以評估民眾染上登革熱等傳染疾病的風險高低。具體資料蒐集措施包含開發「掌蚊人」行動APP,透過行動手環與手機配對能及時偵測潛在...

掌握疫情擴散,從地圖下手!

作者: 郭雅欣 | 發布日期: 20200226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病毒從哪裡來?往哪裡擴散?我會不會被感染?關於傳染病的許多資訊,其實潛藏在地理空間資訊裡,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溫在弘教授的團隊用一張張的地圖,揭露傳染病的擴散途徑與潛在風險,讓你不再恐慌!

資料科學實現智慧城市,公共運輸更便利

作者: 闕嘉宏 | 發布日期: 20190916 | 服務機構: 創代科技執行長 | 摘要: 也許很多人認為智慧城市就等於資訊儀表板,其實智慧決策不一定能夠真正解決每一個人的問題,卻是可以造福多數在相同土地上的居民或使用者,讓這生活環境更便利。闕嘉宏博士以公共交通運輸為例,分享如何利用資料科學...

未來旅程─智慧車遊

作者: 林建良 | 發布日期: 20190702 | 服務機構: 科學工藝博物館公共服務組 | 摘要: 對建構一座智慧城市而言, 「智慧型運輸系統」可說是民眾對行的基本要求, 它是一個包含控制、資訊通訊及交通運輸的跨領域整合系統, 而智慧車輛是一個重要環節,嵌合其中影響這個複合系統的發展。

再也不用白等!大數據讓紅綠燈變聰明

作者: 吳翰有 | 發布日期: 20190315 | 服務機構: 特約文字編輯 | 摘要: 截至2018年7月底止,台灣汽機車總數已接近台灣的總人口數,面對大量的交通載具與複雜的交通狀況,現今的交通號誌能藉由「大數據」的應用提升效益。東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邱素文教授結合大數據與賽局理論,提出「...

防範失智症盛行,教育超前部署

作者: 成采錡 | 發布日期: 20201124 | 服務機構: 文化大學新聞系 | 摘要: 阿茲海默症患者若過多,將影響國力,甚至引發國安危機。成功大學醫學系教授白明奇領軍的團隊進行「教育超前部署」,將此疾病的早期診斷知識如「白詹裝置」、「正子照影」、「胞外體晶片」等,轉化為課程後教給中小學...

失智症的智慧檢測-白詹裝置

作者: 董容慈 | 發布日期: 20201124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 摘要: 醫界正嘗試及早診斷出阿茲海默症,以便提供適切的醫療介入。成大醫學系教授白明奇及航太所教授詹劭勳共同研發智慧裝置-「白詹裝置」(Pai-Jan Device),透過病患手持平板並回傳定位,收集行走軌跡,...

量子電腦問世後的密碼學主力戰場「後量子加密技術」

作者: 姚荏富 | 發布日期: 20210929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密碼學這門學問對於多數的人來說可能並不是那麼熟悉,但現在構築我們的資訊世界基礎的其實就是密碼學,小到我們生活中的娛樂與通信,像是電子信件的收發、在社群網站上發文、線上消費時要用的電子支付,大到國家保護...

超乎想像的運算力:量子電腦時代來臨,幾件你需要知道的事

作者: 簡鈺璇 | 發布日期: 20190925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假使一臺千萬量子位元的「量子電腦」(quantum computer)突然落入超級駭客手中,會發生什麼事呢? 這絕對會是場災難!不只你的個人臉書、雲端密碼被破解,銀行安全系統被入侵,數億人的資產...

電腦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作者: 李宗南 | 發布日期: 20190401 | 服務機構: 中山大學資訊工程系 | 摘要: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一不經過電腦的處理運算。人類追求擁有更強大運算、智慧、儲存能力的電腦將永無止境寄望,未來電腦如同人類一樣,具有聽、說、讀、寫、想的能力,也具有自我修復、自我防禦、自我組態、自我調整...

為什麼量子電腦這麼難懂?大概就跟 60 年前要聽懂原子筆一樣難!——專訪旺宏電子盧志遠總經理

作者: 陳儀珈 | 發布日期: 20210720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量子力學到底是什麼?為什麼量子力學可以這麼難懂?最近夯翻天的量子電腦,又是怎麼一回事呢?科技大觀園特別邀請盧志遠院士,透過訪談,為我們解開量子科技的神秘面紗。

立陶宛關鍵雷射技術,臺積電要墊高矽光技術護城河不能沒有它!

作者: 呂亦塵 | 發布日期: 20220126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異質整合、2 奈米晶片之爭, 2022年臺灣半導體重大影響趨勢與關鍵技術有哪些?—專訪工研院電子與光電系統研究所所長吳志毅

作者: 廖珮君 | 發布日期: 20220128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形狀決定材料特性!奈米世界的半導體晶面效應

作者: 簡克志 | 發布日期: 20201231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團隊 | 摘要: 臺灣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無庸置疑,相關的前沿科學研究也從未缺席。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黃暄益致力研究奈米粒子的合成與形狀控制,研究團隊陸續發現不同形狀的半導體奈米粒子會有不同的光學、電性與光催化性質,這是怎...

近場光學顯微術,開啟奈米世界大門

作者: 簡靖航 | 發布日期: 20201223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自1980年代以來,科學家發明了多種探針掃描顯微術,以突破光學的繞射極限,看見奈米等級的影像。其中,近場光學顯微術是結合探針掃描與光學原理的顯微技術。中研院研究員陳祺,為我們分享這些超高解析度顯微術的...

登革熱不用怕!巨量資料來防疫

作者: 陳伯彥 | 發布日期: 20180305 | 服務機構: 工業技術研究院 | 摘要: 夏天到來,登革熱防疫必須更有效率。成功大學團隊打造「登革熱疫情巨量資料平台」以評估民眾染上登革熱等傳染疾病的風險高低。具體資料蒐集措施包含開發「掌蚊人」行動APP,透過行動手環與手機配對能及時偵測潛在...

掌握疫情擴散,從地圖下手!

作者: 郭雅欣 | 發布日期: 20200226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病毒從哪裡來?往哪裡擴散?我會不會被感染?關於傳染病的許多資訊,其實潛藏在地理空間資訊裡,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溫在弘教授的團隊用一張張的地圖,揭露傳染病的擴散途徑與潛在風險,讓你不再恐慌!

資料科學實現智慧城市,公共運輸更便利

作者: 闕嘉宏 | 發布日期: 20190916 | 服務機構: 創代科技執行長 | 摘要: 也許很多人認為智慧城市就等於資訊儀表板,其實智慧決策不一定能夠真正解決每一個人的問題,卻是可以造福多數在相同土地上的居民或使用者,讓這生活環境更便利。闕嘉宏博士以公共交通運輸為例,分享如何利用資料科學...

未來旅程─智慧車遊

作者: 林建良 | 發布日期: 20190702 | 服務機構: 科學工藝博物館公共服務組 | 摘要: 對建構一座智慧城市而言, 「智慧型運輸系統」可說是民眾對行的基本要求, 它是一個包含控制、資訊通訊及交通運輸的跨領域整合系統, 而智慧車輛是一個重要環節,嵌合其中影響這個複合系統的發展。

再也不用白等!大數據讓紅綠燈變聰明

作者: 吳翰有 | 發布日期: 20190315 | 服務機構: 特約文字編輯 | 摘要: 截至2018年7月底止,台灣汽機車總數已接近台灣的總人口數,面對大量的交通載具與複雜的交通狀況,現今的交通號誌能藉由「大數據」的應用提升效益。東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邱素文教授結合大數據與賽局理論,提出「...

防範失智症盛行,教育超前部署

作者: 成采錡 | 發布日期: 20201124 | 服務機構: 文化大學新聞系 | 摘要: 阿茲海默症患者若過多,將影響國力,甚至引發國安危機。成功大學醫學系教授白明奇領軍的團隊進行「教育超前部署」,將此疾病的早期診斷知識如「白詹裝置」、「正子照影」、「胞外體晶片」等,轉化為課程後教給中小學...

失智症的智慧檢測-白詹裝置

作者: 董容慈 | 發布日期: 20201124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 摘要: 醫界正嘗試及早診斷出阿茲海默症,以便提供適切的醫療介入。成大醫學系教授白明奇及航太所教授詹劭勳共同研發智慧裝置-「白詹裝置」(Pai-Jan Device),透過病患手持平板並回傳定位,收集行走軌跡,...

量子電腦問世後的密碼學主力戰場「後量子加密技術」

作者: 姚荏富 | 發布日期: 20210929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密碼學這門學問對於多數的人來說可能並不是那麼熟悉,但現在構築我們的資訊世界基礎的其實就是密碼學,小到我們生活中的娛樂與通信,像是電子信件的收發、在社群網站上發文、線上消費時要用的電子支付,大到國家保護...

超乎想像的運算力:量子電腦時代來臨,幾件你需要知道的事

作者: 簡鈺璇 | 發布日期: 20190925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假使一臺千萬量子位元的「量子電腦」(quantum computer)突然落入超級駭客手中,會發生什麼事呢? 這絕對會是場災難!不只你的個人臉書、雲端密碼被破解,銀行安全系統被入侵,數億人的資產...

電腦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作者: 李宗南 | 發布日期: 20190401 | 服務機構: 中山大學資訊工程系 | 摘要: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一不經過電腦的處理運算。人類追求擁有更強大運算、智慧、儲存能力的電腦將永無止境寄望,未來電腦如同人類一樣,具有聽、說、讀、寫、想的能力,也具有自我修復、自我防禦、自我組態、自我調整...

為什麼量子電腦這麼難懂?大概就跟 60 年前要聽懂原子筆一樣難!——專訪旺宏電子盧志遠總經理

作者: 陳儀珈 | 發布日期: 20210720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量子力學到底是什麼?為什麼量子力學可以這麼難懂?最近夯翻天的量子電腦,又是怎麼一回事呢?科技大觀園特別邀請盧志遠院士,透過訪談,為我們解開量子科技的神秘面紗。

立陶宛關鍵雷射技術,臺積電要墊高矽光技術護城河不能沒有它!

作者: 呂亦塵 | 發布日期: 20220126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異質整合、2 奈米晶片之爭, 2022年臺灣半導體重大影響趨勢與關鍵技術有哪些?—專訪工研院電子與光電系統研究所所長吳志毅

作者: 廖珮君 | 發布日期: 20220128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形狀決定材料特性!奈米世界的半導體晶面效應

作者: 簡克志 | 發布日期: 20201231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團隊 | 摘要: 臺灣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無庸置疑,相關的前沿科學研究也從未缺席。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黃暄益致力研究奈米粒子的合成與形狀控制,研究團隊陸續發現不同形狀的半導體奈米粒子會有不同的光學、電性與光催化性質,這是怎...

近場光學顯微術,開啟奈米世界大門

作者: 簡靖航 | 發布日期: 20201223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自1980年代以來,科學家發明了多種探針掃描顯微術,以突破光學的繞射極限,看見奈米等級的影像。其中,近場光學顯微術是結合探針掃描與光學原理的顯微技術。中研院研究員陳祺,為我們分享這些超高解析度顯微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