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衛七號」科學小百科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標題「福衛七號」科學小百科的發布日期是20190415, 摘要是福衛七號屬氣象衛星,由科技部國研院太空中心與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共同執行太空衛星計畫,福衛七號是6枚任務衛星構成的星系,相較福衛三號能提供更多的氣象觀測資料,更被視為2.0版的「太空中最精....
|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4/15 | 服務機構: | 摘要: 福衛七號屬氣象衛星,由科技部國研院太空中心與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共同執行太空衛星計畫,福...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4/15 | 服務機構: | 摘要: 福衛七號屬氣象衛星,由科技部國研院太空中心與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共同執行太空衛星計畫,福...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 搜尋所有 福衛七號 科學小百科 ... ]
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資料集內搜尋:
| 作者: 白宜君 | 發布日期: 20220830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
| 作者: 詹嘉紋 | 發布日期: 20230615 | 服務機構: 科技魅癮 | 摘要: |
| 作者: 曾繁安 | 發布日期: 20211109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新颱風生成後,大家最關心的就是颱風的路徑、帶來的風雨大不大,以及——到底放不放颱風假?要能預測和評估颱風的走向影響,可靠的氣象觀測資料是不可或缺的。這就不得不提,在我們頭頂上認真執行觀測任務的人造衛星... |
| 作者: 簡鈺璇 | 發布日期: 20200531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國立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劉說安在雙颱研究上出色的成果,其實源自一些「意外」?除了颱風,劉說安通過遙測技術、空間計算和視覺化分析進行了一系列環境相關的研究,廣泛的研究興趣也源自求學時期培養... |
| 作者: 陳亭瑋 | 發布日期: 20230131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獵風者衛星的主要能力與海洋的風浪息息相關,能夠提供重要的天氣預測訊息。臺灣位在歐亞大陸與太平洋的交界地帶,颱風頻繁、極端天氣尤其變化難測,未來有了獵風者衛星所提供的海洋風速資訊,將能夠進一步大幅提升天... |
| 作者: 顧可漢 | 發布日期: 20200530 | 服務機構: 國立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 摘要: 每個人每天都在說話,那研究「說話」的語言學家,都在研究些什麼?在語言學家的眼中,「說話」這件事到底有多複雜?本文介紹各種語言學研究的題目,以及有待探索的領域。 |
| 作者: 郭雅欣 | 發布日期: 20191129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我的專長就是用機器學習的技術,讓機器學習所有跟處理人類語言有關的技能。」今年獲得科技部吳大猷紀念獎的臺灣大學電機系副教授李宏毅,對機器學習有著無比的熱忱與堅持,尤其在語音辨識及語言學習上,他希望能讓... |
| 作者: 李宏毅 | 發布日期: 20190321 | 服務機構: 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 摘要: 今天我們覺得語音輸入是很稀鬆平常的事,但早在四十年前,別說是手機,就連電腦都還尚未普及的年代,國內就有學者挑戰語音技術的尖端研究了。 |
| 作者: 吳嫻 | 發布日期: 20181207 | 服務機構: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 摘要: 世界上語言繁多,為什麼學母語在一般情況下很簡單,學第二種語言卻是如此困難?什麼樣的特質可能有助於學習新語言? |
| 作者: 顧可漢 | 發布日期: 20200530 | 服務機構: 國立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 摘要: 人類語言可以從幾個面向來探討。本文首先從生物演化角度出發,探究人類語言與動物語言的不同,還有這種「不同」對於人類物種有什麼含義。再來是語言的數量,世界上到底有多少語言?很多語言都是因為語言演變,從一種... |
| 作者: 練冠霆 | 發布日期: 20190620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摘要: 1929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霍普金斯爵士(Sir 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即是微量營養素研究的先驅,他證明了微量營養素對於正常生長發育的必要性。也由於科學家對微量營養素... |
|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0531 | 服務機構: | 摘要: 如何判讀食品包裝上的營養標示?由於我國衛福部已設立統一的營養標示格式,社會大眾均可輕鬆、簡易的辨讀熱量和營養成分來源,為自己的飲食健康多加一層保障。 |
| 作者: 蕭寧馨 | 發布日期: 20190531 | 服務機構: 國立台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 | 摘要: 世界衛生組織與美國飲食指南對於各項飲食與健康的建議都具有紮實的科學證據;針對添加糖與慢性疾病的關係,專家指出,添加糖與兒童和成人的過重、第2型糖尿病、成人的高血壓、中風和心血管疾病以及齲齒有關。 |
| 作者: 吳佳慶 | 發布日期: 20200616 | 服務機構: 國立成功大學細胞生物與解剖學研究所 | 摘要: 阿茲海默症的致病因子目前仍未明朗,其中一個可能因素為類澱粉蛋白(amyloid)對腦部造成的影響。那麼,類澱粉蛋白是何物?又是如何影響腦血管的呢? |
| 作者: 郭綺晴 | 發布日期: 20191114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摘要: 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由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糖尿病聯盟於1991發起,目前糖尿病的治療主要係仰賴運動、飲食控制、胰島素三種方法,其中胰島素法得歸功於加拿大外科醫師班廷的重大發現。人們為了紀念... |
作者: 白宜君 | 發布日期: 20220830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
作者: 詹嘉紋 | 發布日期: 20230615 | 服務機構: 科技魅癮 | 摘要: |
作者: 曾繁安 | 發布日期: 20211109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新颱風生成後,大家最關心的就是颱風的路徑、帶來的風雨大不大,以及——到底放不放颱風假?要能預測和評估颱風的走向影響,可靠的氣象觀測資料是不可或缺的。這就不得不提,在我們頭頂上認真執行觀測任務的人造衛星... |
作者: 簡鈺璇 | 發布日期: 20200531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國立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劉說安在雙颱研究上出色的成果,其實源自一些「意外」?除了颱風,劉說安通過遙測技術、空間計算和視覺化分析進行了一系列環境相關的研究,廣泛的研究興趣也源自求學時期培養... |
作者: 陳亭瑋 | 發布日期: 20230131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獵風者衛星的主要能力與海洋的風浪息息相關,能夠提供重要的天氣預測訊息。臺灣位在歐亞大陸與太平洋的交界地帶,颱風頻繁、極端天氣尤其變化難測,未來有了獵風者衛星所提供的海洋風速資訊,將能夠進一步大幅提升天... |
作者: 顧可漢 | 發布日期: 20200530 | 服務機構: 國立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 摘要: 每個人每天都在說話,那研究「說話」的語言學家,都在研究些什麼?在語言學家的眼中,「說話」這件事到底有多複雜?本文介紹各種語言學研究的題目,以及有待探索的領域。 |
作者: 郭雅欣 | 發布日期: 20191129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我的專長就是用機器學習的技術,讓機器學習所有跟處理人類語言有關的技能。」今年獲得科技部吳大猷紀念獎的臺灣大學電機系副教授李宏毅,對機器學習有著無比的熱忱與堅持,尤其在語音辨識及語言學習上,他希望能讓... |
作者: 李宏毅 | 發布日期: 20190321 | 服務機構: 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 摘要: 今天我們覺得語音輸入是很稀鬆平常的事,但早在四十年前,別說是手機,就連電腦都還尚未普及的年代,國內就有學者挑戰語音技術的尖端研究了。 |
作者: 吳嫻 | 發布日期: 20181207 | 服務機構: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 摘要: 世界上語言繁多,為什麼學母語在一般情況下很簡單,學第二種語言卻是如此困難?什麼樣的特質可能有助於學習新語言? |
作者: 顧可漢 | 發布日期: 20200530 | 服務機構: 國立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 摘要: 人類語言可以從幾個面向來探討。本文首先從生物演化角度出發,探究人類語言與動物語言的不同,還有這種「不同」對於人類物種有什麼含義。再來是語言的數量,世界上到底有多少語言?很多語言都是因為語言演變,從一種... |
作者: 練冠霆 | 發布日期: 20190620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摘要: 1929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霍普金斯爵士(Sir 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即是微量營養素研究的先驅,他證明了微量營養素對於正常生長發育的必要性。也由於科學家對微量營養素... |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0531 | 服務機構: | 摘要: 如何判讀食品包裝上的營養標示?由於我國衛福部已設立統一的營養標示格式,社會大眾均可輕鬆、簡易的辨讀熱量和營養成分來源,為自己的飲食健康多加一層保障。 |
作者: 蕭寧馨 | 發布日期: 20190531 | 服務機構: 國立台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 | 摘要: 世界衛生組織與美國飲食指南對於各項飲食與健康的建議都具有紮實的科學證據;針對添加糖與慢性疾病的關係,專家指出,添加糖與兒童和成人的過重、第2型糖尿病、成人的高血壓、中風和心血管疾病以及齲齒有關。 |
作者: 吳佳慶 | 發布日期: 20200616 | 服務機構: 國立成功大學細胞生物與解剖學研究所 | 摘要: 阿茲海默症的致病因子目前仍未明朗,其中一個可能因素為類澱粉蛋白(amyloid)對腦部造成的影響。那麼,類澱粉蛋白是何物?又是如何影響腦血管的呢? |
作者: 郭綺晴 | 發布日期: 20191114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摘要: 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由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糖尿病聯盟於1991發起,目前糖尿病的治療主要係仰賴運動、飲食控制、胰島素三種方法,其中胰島素法得歸功於加拿大外科醫師班廷的重大發現。人們為了紀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