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李宗南 | 發布日期: 20190401 | 服務機構: 中山大學資訊工程系 | 摘要: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一不經過電腦的處理運算。人類追求擁有更強大運算、智慧、儲存能力的電腦將永無止境寄望,未來電腦如同人類一樣,具有聽、說、讀、寫、想的能力,也具有自我修復、自我防禦、自我組態、自我調整... |
| 作者: 陳儀珈 | 發布日期: 20210720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量子力學到底是什麼?為什麼量子力學可以這麼難懂?最近夯翻天的量子電腦,又是怎麼一回事呢?科技大觀園特別邀請盧志遠院士,透過訪談,為我們解開量子科技的神秘面紗。 |
| 作者: 呂亦塵 | 發布日期: 20220126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
| 作者: 廖珮君 | 發布日期: 20220128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
| 作者: 簡克志 | 發布日期: 20201231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團隊 | 摘要: 臺灣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無庸置疑,相關的前沿科學研究也從未缺席。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黃暄益致力研究奈米粒子的合成與形狀控制,研究團隊陸續發現不同形狀的半導體奈米粒子會有不同的光學、電性與光催化性質,這是怎... |
| 作者: 簡靖航 | 發布日期: 20201223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自1980年代以來,科學家發明了多種探針掃描顯微術,以突破光學的繞射極限,看見奈米等級的影像。其中,近場光學顯微術是結合探針掃描與光學原理的顯微技術。中研院研究員陳祺,為我們分享這些超高解析度顯微術的... |
| 作者: V. 瓦西里耶夫 | 發布日期: 20200827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面對龐大的職能與物理復健需求,現有的治療方法大多仰賴復健師的密集勞力執行,尤其是腕手部精密運動的復健,缺乏能獨立控制各指間關節之機械治療儀或輔具。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特聘教授張禎元與合作團隊設計出... |
|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90910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
|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90910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恐龍過去被認為是爬行類獨居動物,並不具有社會生活。但在中亞戈壁發現的恐龍與恐龍蛋化石,被視為恐龍集體孵育的生活痕跡。 |
|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90910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
|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90515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爬行綱有麟目(包括蜥蜴與蛇)現生物種超過1萬個,但是科學家還沒有利用基因工程技術針對牠們的基因做功能研究。於是美國喬治亞大學的研究團隊挑選變色蜥(Anolis)開發利用CRISPR-Cas9的爬行類模... |
| 作者: 熊一蘋 | 發布日期: 20210706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特務電影中,主角拿出一個裝置,不到幾秒時間,基地的結構圖就呈現在螢幕上。」這種透視整座建築物的技術,讓電影增添了許多科幻色彩。在現實世界中,我們是否有這樣的技術?
事實上是有的,利用「渺子成像術... |
| 作者: 蕭如珀 | 楊信男 | 發布日期: 20200106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 | 摘要: 地球各大陸曾經是連在一起的這個概念至少可追溯到16世紀的法蘭德斯族的地圖家和地理學家奧特柳斯。然而,提出一套健全的大陸漂移學說的是300年後的一位德國科學家魏格納。 |
| 作者: 簡鈺璇 | 發布日期: 20191129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Seaglider水下滑翔機是台灣近年新引進的水下研究設備,鵝黃色的外型堪稱海洋界的保時捷,一台售價超過新台幣650萬元。長200公分、神似釣魚浮標的它沒有任何動力裝置,卻能潛入1,000公尺深的海中... |
| 作者: 廖梓甯 | 發布日期: 20191101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特約寫手 | 摘要: 韋格納通過觀察大陸邊緣和比對各種化石分佈,提出了「盤古大陸」的猜測,認為在過去大陸之間是彼此相連的,卻未受到當時人們的肯定及重視,但激發了後代地質學家的嶄新想法,成為現今板塊構造學說的重要一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