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吳長益 | 發布日期: 20190425 | 服務機構: 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 | 摘要: DNA雙螺旋結構、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這三者被譽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發現。詹姆斯.華生和克里克、威爾金斯等三人因共同解開DNA雙螺旋結構的奧秘,在1962年同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發現DNA分子結構的過... |
| 作者: 陳尹華 | 發布日期: 20181207 | 服務機構: 政治大學心智、大腦與學習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 摘要: 優秀運動員最讓我們驚豔的能力之一,是動作預判,也就是可以提早做反應的能力。研究顯示,知覺經驗比起動作經驗,對預判有比較大的幫助。 |
| 作者: 張志玲 | 發布日期: 20180308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文字整理) | 摘要: 教育界興起了一種稱為知識翻新(又稱知識建立,knowledge building)的新教學法,老師必須鼓勵學生提想法,並需具備能型塑氛圍的本領,以利學生在想做、想學、想嘗試的氣氛中,長時間和想法對話、... |
| 作者: 吳仕煒 | 發布日期: 20191021 | 服務機構: 國立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 摘要: 當我們面對不確定性卻需要做抉擇時,我們會做出哪些自己也不知道的行為呢?大腦內會出現哪些現象呢?國立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吳仕煒副教授於演講中指出,實驗心理學顯示當人們評估機率、進行判斷時,會出現系統性... |
|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90902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俗話說:誠實為上策,但你有想過誠實能夠被量化計算嗎?美國密西根大學和瑞士蘇黎世大學對大約一萬七千名西方人進行實驗,發現——「誘惑越大,越誠實」。這樣的實驗結果與演化生物學常提到的「利他行為」息息相關。 |
| 作者: 葉儷棻 | 發布日期: 20190911 | 服務機構: 南臺科技大學創新產品設計系 | 摘要: 「使用者經驗設計」是一種以創造好的使用者經驗為目標的設計流程,
讓設計出來的產品不僅能有效解決使用者的問題,
還能讓使用者感受到愉悅,創造消費者與企業的雙贏。 |
| 作者: 郭文華 | 發布日期: 20180607 | 服務機構: 陽明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摘要: 如同「『電腦』選的花生」的行銷手法一樣,購買者不見得知道電腦怎樣選花生,也不見得知道廠商如何使用電腦選花生,但借重科學的權威,「電腦」本身變成行銷包裝的一部分,讓購買者可以信任與追隨。 |
| 作者: 何沁蓉 | 發布日期: 20210824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人類乳突病毒是一種非常微小的DNA病毒,它專門感染人類表皮及黏膜組織,子宮頸癌更有近 9 成與HPV感染相關,接種 HPV 疫苗能大幅降低未來罹患相關癌症機會。
除了預防子宮頸癌,目前科學家也在發展... |
| 作者: 馬徹 | 發布日期: 20181012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 摘要: 冬天是流感的盛行季,世界衛生組織每年必須預測下一季可能盛行的病毒株種類以設計疫苗,一旦預測失準,就會發生高於一般的流感併發重症以及死亡的嚴重疫情。由於流感病毒種類眾多、突變快速,每年都得更新疫苗的成分... |
| 作者: 余建志 | 發布日期: 20200615 | 服務機構: 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 | 摘要: 一般口服藥物是通過服下後在消化系統中分裂成小顆粒,被胃腸壁細胞吸收進入血液循環發揮藥效。藥物在胃部一般停留約二到四小時,為了讓藥物可以持續被胃壁細胞吸收,需要持續服藥確保療效足夠。而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 |
| 作者: 董容慈 | 發布日期: 20200619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 摘要: 在傷口癒合的過程中,「氧氣」都是相當關鍵的角色,因此從1960年代起,科學家開始以氧氣治療傷口。然而氧氣難溶於水,無法抵達傷口深處,因此科學家改透過二氧化碳的「波爾效應」促使血紅素釋放出更多氧氣。成功... |
| 作者: 陳雲岫 | 發布日期: 20201117 | 服務機構: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 | 摘要: DNA適體(DNA Aptamer)因為有高親和力、耐酸鹼,所以可以用來辨識癌細胞。找到癌細胞後要投以藥物,本文就要說明DNA適體如何透過光活化效應,把抗癌藥物—阿黴素Doxorubicin(簡稱Do... |
| 作者: 林啟萬 | 發布日期: 20190510 | 服務機構: 臺灣大學醫學工程學研究所 | 摘要: 疼痛是高齡長者相當常見的症狀之一,疼痛的疾病發生原因相當複雜,目前的研究顯示慢性疼痛與神經細胞的發炎反應具有高度相關性。隨著醫學科技的快速進步,針對不同疼痛程度在治療準則上已經具有對應的治療方法,然而... |
| 作者: 蕭浩明 | 發布日期: 20181207 | 服務機構: 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 摘要: 中醫在診斷時重視「望、聞、問、切」四個步驟,也就是先觀察病人的氣色,再聽其聲音與氣息、並問病人問題,最後幫病人把脈,其中「望」列為首位。 |
| 作者: 陳苑婷 | 發布日期: 20201119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 摘要: 你是否想過,一顆藥丸下肚,究竟有多少藥物真正抵達病灶處呢?其實所有口服藥經過消化道胃、腸壁吸收之後,都會抵達第一關卡「解毒魔王」-肝臟,若口服藥物只有五成被腸胃吸收,與肝臟過招後,再通過其他防禦關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