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沙漠什麼時候形成的?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標題撒哈拉沙漠什麼時候形成的?的作者是王道還, 發布日期是20141203, 服務機構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摘要是撒哈拉沙漠面積超過940萬平方公里,只比中國、美國小一點而已。它究竟是什麼時候形成的?現在,一個挪威氣候研究機構的團隊提出了新的論證,支持撒哈拉沙漠起源甚早的假說。.

標題撒哈拉沙漠什麼時候形成的?
摘要撒哈拉沙漠面積超過940萬平方公里,只比中國、美國小一點而已。它究竟是什麼時候形成的?現在,一個挪威氣候研究機構的團隊提出了新的論證,支持撒哈拉沙漠起源甚早的假說。
連結網址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544bfaf0-c805-40ec-afb7-798f7f719e60
作者王道還
服務機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發布日期20141203

標題

撒哈拉沙漠什麼時候形成的?

摘要

撒哈拉沙漠面積超過940萬平方公里,只比中國、美國小一點而已。它究竟是什麼時候形成的?現在,一個挪威氣候研究機構的團隊提出了新的論證,支持撒哈拉沙漠起源甚早的假說。

連結網址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544bfaf0-c805-40ec-afb7-798f7f719e60

作者

王道還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發布日期

20141203

根據名稱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8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演化論還是進化論?達爾文與《物種起源》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6032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演化論、進化論,哪一種翻譯才是正確的? 來自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王道還教授,從達爾文的生平、他的曠世巨作《物種起源》切入,讓我們看見演化論的真實面貌以及達爾文精彩的一生。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演化論還是進化論?達爾文與《物種起源》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6/3/2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演化論、進化論,哪一種翻譯才是正確的? 來自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王道還教授,從達爾文的生平、他的曠世巨作《物種起源》切入,讓我們看見演化論的真實面貌以及達爾文精彩的一生。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手語的認知神經科學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5110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在日常生活說話時,我們常以手勢協助傳情達意,然而手勢不是「語言」,所能傳遞的訊息極為有限,聾人使用的手語則是不折不扣的語言。這兩種傳訊模式都以手傳達象徵意義,功能卻截然不同。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手語的認知神經科學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5/11/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在日常生活說話時,我們常以手勢協助傳情達意,然而手勢不是「語言」,所能傳遞的訊息極為有限,聾人使用的手語則是不折不扣的語言。這兩種傳訊模式都以手傳達象徵意義,功能卻截然不同。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SARS的來源:中華菊頭蝠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4021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今年(2013)10月底,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領導的團隊發表報告,宣布在昆明的中華菊頭蝠體內發現了7個類似SARS病毒的冠狀病毒株。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SARS的來源:中華菊頭蝠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4/2/1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今年(2013)10月底,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領導的團隊發表報告,宣布在昆明的中華菊頭蝠體內發現了7個類似SARS病毒的冠狀病毒株。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人類B型肝炎病毒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80202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1980年代,義大利南部出土了一批乾屍,當時研究人員在其中一名孩子手臂、身體、面孔的皮膚上發現了丘疹遺跡,推測死因是天花。後來研究人員才發現,B型肝炎病毒也可能在孩子臉上造成丘疹,於是研究人員花了一年...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人類B型肝炎病毒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8/2/2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1980年代,義大利南部出土了一批乾屍,當時研究人員在其中一名孩子手臂、身體、面孔的皮膚上發現了丘疹遺跡,推測死因是天花。後來研究人員才發現,B型肝炎病毒也可能在孩子臉上造成丘疹,於是研究人員花了一年...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演化論還是進化論?達爾文與《物種起源》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6032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演化論、進化論,哪一種翻譯才是正確的? 來自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王道還教授,從達爾文的生平、他的曠世巨作《物種起源》切入,讓我們看見演化論的真實面貌以及達爾文精彩的一生。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演化論還是進化論?達爾文與《物種起源》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6/3/2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演化論、進化論,哪一種翻譯才是正確的? 來自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王道還教授,從達爾文的生平、他的曠世巨作《物種起源》切入,讓我們看見演化論的真實面貌以及達爾文精彩的一生。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手語的認知神經科學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5110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在日常生活說話時,我們常以手勢協助傳情達意,然而手勢不是「語言」,所能傳遞的訊息極為有限,聾人使用的手語則是不折不扣的語言。這兩種傳訊模式都以手傳達象徵意義,功能卻截然不同。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手語的認知神經科學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5/11/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在日常生活說話時,我們常以手勢協助傳情達意,然而手勢不是「語言」,所能傳遞的訊息極為有限,聾人使用的手語則是不折不扣的語言。這兩種傳訊模式都以手傳達象徵意義,功能卻截然不同。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SARS的來源:中華菊頭蝠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4021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今年(2013)10月底,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領導的團隊發表報告,宣布在昆明的中華菊頭蝠體內發現了7個類似SARS病毒的冠狀病毒株。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SARS的來源:中華菊頭蝠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4/2/1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今年(2013)10月底,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領導的團隊發表報告,宣布在昆明的中華菊頭蝠體內發現了7個類似SARS病毒的冠狀病毒株。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人類B型肝炎病毒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80202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1980年代,義大利南部出土了一批乾屍,當時研究人員在其中一名孩子手臂、身體、面孔的皮膚上發現了丘疹遺跡,推測死因是天花。後來研究人員才發現,B型肝炎病毒也可能在孩子臉上造成丘疹,於是研究人員花了一年...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人類B型肝炎病毒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8/2/2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1980年代,義大利南部出土了一批乾屍,當時研究人員在其中一名孩子手臂、身體、面孔的皮膚上發現了丘疹遺跡,推測死因是天花。後來研究人員才發現,B型肝炎病毒也可能在孩子臉上造成丘疹,於是研究人員花了一年...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搜尋所有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

根據姓名 王道還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6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王道還 ...)

原來,我們都誤解了「物種原始」?——學科學的「文字障」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70125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達爾文的《物種原始》,膾炙人口,其談論的是自然史的根本問題,也就是「物種原始問題」。在達爾文的理論中,生物透過隨機性的「突變」、「血緣」、非隨機的「選擇」、「適應」等四個概念來進行演化,其中演化並非亂...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原來,我們都誤解了「物種原始」?——學科學的「文字障」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7/1/25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達爾文的《物種原始》,膾炙人口,其談論的是自然史的根本問題,也就是「物種原始問題」。在達爾文的理論中,生物透過隨機性的「突變」、「血緣」、非隨機的「選擇」、「適應」等四個概念來進行演化,其中演化並非亂...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科學家如何殺蚊子?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11101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要消滅蚊子的治本之道是:熟悉蚊子習性、消除蚊子滋生源。科學家製作硼酸殺蟲劑成功消滅沙漠中90%的蚊子,而且好消息是還殺死大部份的病原傳媒—雌蚊。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科學家如何殺蚊子?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1/11/1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要消滅蚊子的治本之道是:熟悉蚊子習性、消除蚊子滋生源。科學家製作硼酸殺蟲劑成功消滅沙漠中90%的蚊子,而且好消息是還殺死大部份的病原傳媒—雌蚊。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原來病毒也會生病!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31007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病毒通常比細菌還要小,但「媽媽病毒」(Mamavirus)指的是比細菌還大的巨型病毒。其他筱病毒則會寄生在這些「媽媽病毒」上,他們會讓媽媽病毒複製自己的效率大打折扣,使媽媽病毒生病,不易感染新的宿主。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原來病毒也會生病!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3/10/7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病毒通常比細菌還要小,但「媽媽病毒」(Mamavirus)指的是比細菌還大的巨型病毒。其他筱病毒則會寄生在這些「媽媽病毒」上,他們會讓媽媽病毒複製自己的效率大打折扣,使媽媽病毒生病,不易感染新的宿主。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原來,我們都誤解了「物種原始」?——學科學的「文字障」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70125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達爾文的《物種原始》,膾炙人口,其談論的是自然史的根本問題,也就是「物種原始問題」。在達爾文的理論中,生物透過隨機性的「突變」、「血緣」、非隨機的「選擇」、「適應」等四個概念來進行演化,其中演化並非亂...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原來,我們都誤解了「物種原始」?——學科學的「文字障」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7/1/25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達爾文的《物種原始》,膾炙人口,其談論的是自然史的根本問題,也就是「物種原始問題」。在達爾文的理論中,生物透過隨機性的「突變」、「血緣」、非隨機的「選擇」、「適應」等四個概念來進行演化,其中演化並非亂...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科學家如何殺蚊子?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11101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要消滅蚊子的治本之道是:熟悉蚊子習性、消除蚊子滋生源。科學家製作硼酸殺蟲劑成功消滅沙漠中90%的蚊子,而且好消息是還殺死大部份的病原傳媒—雌蚊。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科學家如何殺蚊子?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1/11/1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要消滅蚊子的治本之道是:熟悉蚊子習性、消除蚊子滋生源。科學家製作硼酸殺蟲劑成功消滅沙漠中90%的蚊子,而且好消息是還殺死大部份的病原傳媒—雌蚊。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原來病毒也會生病!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31007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病毒通常比細菌還要小,但「媽媽病毒」(Mamavirus)指的是比細菌還大的巨型病毒。其他筱病毒則會寄生在這些「媽媽病毒」上,他們會讓媽媽病毒複製自己的效率大打折扣,使媽媽病毒生病,不易感染新的宿主。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原來病毒也會生病!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3/10/7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病毒通常比細菌還要小,但「媽媽病毒」(Mamavirus)指的是比細菌還大的巨型病毒。其他筱病毒則會寄生在這些「媽媽病毒」上,他們會讓媽媽病毒複製自己的效率大打折扣,使媽媽病毒生病,不易感染新的宿主。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搜尋所有 王道還 ... ]

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資料集內搜尋:


與撒哈拉沙漠什麼時候形成的?同分類的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愛滋病毒侵襲人體的新管道——腸子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30925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今(2008)年初,科學家新發現愛滋病毒侵襲人體的另一個管道——腸子。醫師早就知道,腸子是愛滋病毒繁殖的主要場所之一。腸子布滿淋巴結,愛滋病毒特別容易侵襲。

阻擋愛滋病毒侵入免疫細胞的新方法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30809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美國麻州大學有個研究團隊,研究一種愛滋病毒的目標細胞,叫做巨噬細胞。愛滋病毒侵入巨噬細胞後,還得鑽入細胞核。細胞核有核膜包裹,核膜上有個叫做emerin的蛋白質。他們發現,要是缺乏這種蛋白質,愛滋病毒...

解開生命的奧秘:21世紀生命科學的挑戰

作者: 吳成文 | 發布日期: 20150908 | 服務機構: 國家衛生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中研院院士 | 摘要: 生命是什麼?生命從哪裡來?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自從有人類以來,就一直想解答這些問題。20世紀中葉,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生命科學革命。由於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的誕生以及生物技術的發展,人類揭開了生命的物質基礎...

全民練五功、防癌就輕鬆——談飲食與癌症的關係

作者: 彭汪嘉康 | 發布日期: 20150526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院士/臺北醫學大學臺北癌症中心院長 | 摘要: 癌症預防及治療實為當務之急。然而,從美國癌症學會在1950年的研究發表指出,癌症的造成與飲食、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連性。落實這五個功法:吃得正確、適當運動、控制體重、戒菸並拒吸二手菸、定期篩檢,讓大家都...

道教對醫療的看法欠缺理性?談道教如何看待與治療疾病

作者: 林富士 | 發布日期: 20121130 | 服務機構: 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 | 摘要: 在目前的台灣社會中,我們看到許多宗教團體介入醫院的經營,看到民眾生病時求神也求醫的行為模式,也看到各種「養生」功法的風行。道教醫學看似神秘,卻是中國人疾病觀與身體觀的重要根源。面對這樣的社會現象,林富...

潛進歷史——到水下考古去

作者: 臧振華 | 發布日期: 20121120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所長 | 摘要: 「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是考古學給人的刻板印象,但是大約從20世紀中葉開始,有的考古學家不在陸地上,而是到水下去考古,並且發展成為考古學的一個新領域。這場演講期望透過教授在考古學上豐富的學經...

臺北以前是座湖?懸而未決的歷史謎團

作者: 李柏昱 | 發布日期: 20140821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 摘要: 歷史上究竟有沒有台北湖?儘管過去的主流看法認為台北湖確實存在過,然而其他證據卻顯示出諸多矛盾之處,例如只有一筆文獻佐證、古地圖並未繪出台北湖、地質鑽探並未發現相關證據等等,健行科技大學鄭世楠教授就秉持...

飛魚都在蘭嶼?——海洋科學、飛魚與原住民文化

作者: IC之音廣播電台 | 發布日期: 20161130 | 服務機構: | 摘要: 蘭嶼以飛魚聞名,飛魚在三到六月大量出現在蘭嶼附近的海面上,此時正是蘭嶼的飛魚季。為什麼飛魚會出現在蘭嶼的海面上?又為什麼剛好在一年中的同個時間發生呢?

「硓咕石」還是「咕硓石」?

作者: 余樹楨 | 發布日期: 20111012 | 服務機構: 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 | 摘要: 咕硓石是珊瑚死亡後層層堆疊所形成,表面粗糙且堅實,過去澎湖的住宅大多由咾咕石或玄武岩岩塊搭建,成為臺灣特殊的風景。

紅頭的蘭嶼:古老島嶼的形成

作者: 慈濟大愛電視臺 | 發布日期: 20121026 | 服務機構: | 摘要: 蘭嶼以安山岩質的火山碎屑岩與熔岩流所組成,紅土形成的紅頭山成為了代表性的景色。這樣的蘭嶼是如何形成的?這就要追溯到350萬年前的深海了。

自駕車也有識人之明?機器學習如何實現影像辨識

作者: 黃冠渝 | 發布日期: 20181004 | 服務機構: 國立中山大學數位內容及多媒體技術研究中心 | 摘要: 自動駕駛或智慧駕駛倘若成真,可以提昇駕車的安全性,是目前炙手可熱的議題。自動駕駛要如何達成?本文介紹了機器學習如何進行影像辨識,進而應用在自動駕駛。

美好生活的得力助手:智慧控制

作者: 林俊良 | 發布日期: 20170310 | 服務機構: 中興大學電機工程學系中興講座教授 | 摘要: 現代智慧控制對操作環境、任務和功能複雜性,具備自然適應的特質,再加上它們可發展自我學習、自我適應、自我組織及推論等特質,因此就務實與廣範性的觀點視之,當然擁有較佳的優勢,而且成為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趨勢...

智慧輪椅機器人讓一人就醫不困難

作者: 范賢娟 | 發布日期: 20161108 | 服務機構: 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 摘要: 專長是「控制系統與影像辨識」的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吳炳飛教授,從事自動駕駛、智慧型路口安全防護與運輸機器人等的研究,並有豐碩的成果。

心電感應可能嗎?——人腦電腦介面

作者: 林宙晴 | 發布日期: 20050303 | 服務機構: 成功大學醫學中心神經科 | 摘要: 肢體無力的病人由於意念和肢體之間的聯繫故障,而沒有辦法讓肢體發揮功能。是否可以不經過肢體行動或言語,只靠腦波的變化就能控制外在的工具?

【化學 | 化學反應線】大發現!已經發生的事情居然「可以倒帶」?——可逆反應 【上】

作者: LIS情境科學教材 | 發布日期: 20180607 | 服務機構: | 摘要: 在過去,化學反應普遍被認為是因為兩個物質間存在著吸引力,並且會彼此消耗,而讓反應結束在某一物質消耗殆盡時,所以是一種不可逆的單向反應。不過事實真是如此嗎?這股「吸引力」在當時的科學界引發了熱烈的討論,...

愛滋病毒侵襲人體的新管道——腸子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30925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今(2008)年初,科學家新發現愛滋病毒侵襲人體的另一個管道——腸子。醫師早就知道,腸子是愛滋病毒繁殖的主要場所之一。腸子布滿淋巴結,愛滋病毒特別容易侵襲。

阻擋愛滋病毒侵入免疫細胞的新方法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30809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美國麻州大學有個研究團隊,研究一種愛滋病毒的目標細胞,叫做巨噬細胞。愛滋病毒侵入巨噬細胞後,還得鑽入細胞核。細胞核有核膜包裹,核膜上有個叫做emerin的蛋白質。他們發現,要是缺乏這種蛋白質,愛滋病毒...

解開生命的奧秘:21世紀生命科學的挑戰

作者: 吳成文 | 發布日期: 20150908 | 服務機構: 國家衛生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中研院院士 | 摘要: 生命是什麼?生命從哪裡來?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自從有人類以來,就一直想解答這些問題。20世紀中葉,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生命科學革命。由於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的誕生以及生物技術的發展,人類揭開了生命的物質基礎...

全民練五功、防癌就輕鬆——談飲食與癌症的關係

作者: 彭汪嘉康 | 發布日期: 20150526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院士/臺北醫學大學臺北癌症中心院長 | 摘要: 癌症預防及治療實為當務之急。然而,從美國癌症學會在1950年的研究發表指出,癌症的造成與飲食、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連性。落實這五個功法:吃得正確、適當運動、控制體重、戒菸並拒吸二手菸、定期篩檢,讓大家都...

道教對醫療的看法欠缺理性?談道教如何看待與治療疾病

作者: 林富士 | 發布日期: 20121130 | 服務機構: 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 | 摘要: 在目前的台灣社會中,我們看到許多宗教團體介入醫院的經營,看到民眾生病時求神也求醫的行為模式,也看到各種「養生」功法的風行。道教醫學看似神秘,卻是中國人疾病觀與身體觀的重要根源。面對這樣的社會現象,林富...

潛進歷史——到水下考古去

作者: 臧振華 | 發布日期: 20121120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所長 | 摘要: 「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是考古學給人的刻板印象,但是大約從20世紀中葉開始,有的考古學家不在陸地上,而是到水下去考古,並且發展成為考古學的一個新領域。這場演講期望透過教授在考古學上豐富的學經...

臺北以前是座湖?懸而未決的歷史謎團

作者: 李柏昱 | 發布日期: 20140821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 摘要: 歷史上究竟有沒有台北湖?儘管過去的主流看法認為台北湖確實存在過,然而其他證據卻顯示出諸多矛盾之處,例如只有一筆文獻佐證、古地圖並未繪出台北湖、地質鑽探並未發現相關證據等等,健行科技大學鄭世楠教授就秉持...

飛魚都在蘭嶼?——海洋科學、飛魚與原住民文化

作者: IC之音廣播電台 | 發布日期: 20161130 | 服務機構: | 摘要: 蘭嶼以飛魚聞名,飛魚在三到六月大量出現在蘭嶼附近的海面上,此時正是蘭嶼的飛魚季。為什麼飛魚會出現在蘭嶼的海面上?又為什麼剛好在一年中的同個時間發生呢?

「硓咕石」還是「咕硓石」?

作者: 余樹楨 | 發布日期: 20111012 | 服務機構: 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 | 摘要: 咕硓石是珊瑚死亡後層層堆疊所形成,表面粗糙且堅實,過去澎湖的住宅大多由咾咕石或玄武岩岩塊搭建,成為臺灣特殊的風景。

紅頭的蘭嶼:古老島嶼的形成

作者: 慈濟大愛電視臺 | 發布日期: 20121026 | 服務機構: | 摘要: 蘭嶼以安山岩質的火山碎屑岩與熔岩流所組成,紅土形成的紅頭山成為了代表性的景色。這樣的蘭嶼是如何形成的?這就要追溯到350萬年前的深海了。

自駕車也有識人之明?機器學習如何實現影像辨識

作者: 黃冠渝 | 發布日期: 20181004 | 服務機構: 國立中山大學數位內容及多媒體技術研究中心 | 摘要: 自動駕駛或智慧駕駛倘若成真,可以提昇駕車的安全性,是目前炙手可熱的議題。自動駕駛要如何達成?本文介紹了機器學習如何進行影像辨識,進而應用在自動駕駛。

美好生活的得力助手:智慧控制

作者: 林俊良 | 發布日期: 20170310 | 服務機構: 中興大學電機工程學系中興講座教授 | 摘要: 現代智慧控制對操作環境、任務和功能複雜性,具備自然適應的特質,再加上它們可發展自我學習、自我適應、自我組織及推論等特質,因此就務實與廣範性的觀點視之,當然擁有較佳的優勢,而且成為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趨勢...

智慧輪椅機器人讓一人就醫不困難

作者: 范賢娟 | 發布日期: 20161108 | 服務機構: 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 摘要: 專長是「控制系統與影像辨識」的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吳炳飛教授,從事自動駕駛、智慧型路口安全防護與運輸機器人等的研究,並有豐碩的成果。

心電感應可能嗎?——人腦電腦介面

作者: 林宙晴 | 發布日期: 20050303 | 服務機構: 成功大學醫學中心神經科 | 摘要: 肢體無力的病人由於意念和肢體之間的聯繫故障,而沒有辦法讓肢體發揮功能。是否可以不經過肢體行動或言語,只靠腦波的變化就能控制外在的工具?

【化學 | 化學反應線】大發現!已經發生的事情居然「可以倒帶」?——可逆反應 【上】

作者: LIS情境科學教材 | 發布日期: 20180607 | 服務機構: | 摘要: 在過去,化學反應普遍被認為是因為兩個物質間存在著吸引力,並且會彼此消耗,而讓反應結束在某一物質消耗殆盡時,所以是一種不可逆的單向反應。不過事實真是如此嗎?這股「吸引力」在當時的科學界引發了熱烈的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