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核分裂到原子彈:納粹德國為何造不出原子彈?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標題從核分裂到原子彈:納粹德國為何造不出原子彈?的作者是王道還, 發布日期是20021218, 服務機構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摘要是當居里夫婦和貝克勒爾獲頒諾貝爾物理獎時,原子核中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已是明確的科學事實。而後漢恩發現中子撞擊鈾原子的產物不是鐳,而是鋇,因而發現了核分裂。由於核分裂會釋放大量能量,在當時戰爭氛圍下,科學家開始思考以核分裂原理製造炸彈的可能性。.

標題從核分裂到原子彈:納粹德國為何造不出原子彈?
摘要當居里夫婦和貝克勒爾獲頒諾貝爾物理獎時,原子核中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已是明確的科學事實。而後漢恩發現中子撞擊鈾原子的產物不是鐳,而是鋇,因而發現了核分裂。由於核分裂會釋放大量能量,在當時戰爭氛圍下,科學家開始思考以核分裂原理製造炸彈的可能性。
連結網址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ce57f162-3d73-43e6-a776-79f0b8b811eb
作者王道還
服務機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發布日期20021218

標題

從核分裂到原子彈:納粹德國為何造不出原子彈?

摘要

當居里夫婦和貝克勒爾獲頒諾貝爾物理獎時,原子核中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已是明確的科學事實。而後漢恩發現中子撞擊鈾原子的產物不是鐳,而是鋇,因而發現了核分裂。由於核分裂會釋放大量能量,在當時戰爭氛圍下,科學家開始思考以核分裂原理製造炸彈的可能性。

連結網址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ce57f162-3d73-43e6-a776-79f0b8b811eb

作者

王道還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發布日期

20021218

根據名稱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8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演化論還是進化論?達爾文與《物種起源》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6032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演化論、進化論,哪一種翻譯才是正確的? 來自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王道還教授,從達爾文的生平、他的曠世巨作《物種起源》切入,讓我們看見演化論的真實面貌以及達爾文精彩的一生。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演化論還是進化論?達爾文與《物種起源》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6/3/2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演化論、進化論,哪一種翻譯才是正確的? 來自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王道還教授,從達爾文的生平、他的曠世巨作《物種起源》切入,讓我們看見演化論的真實面貌以及達爾文精彩的一生。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手語的認知神經科學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5110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在日常生活說話時,我們常以手勢協助傳情達意,然而手勢不是「語言」,所能傳遞的訊息極為有限,聾人使用的手語則是不折不扣的語言。這兩種傳訊模式都以手傳達象徵意義,功能卻截然不同。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手語的認知神經科學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5/11/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在日常生活說話時,我們常以手勢協助傳情達意,然而手勢不是「語言」,所能傳遞的訊息極為有限,聾人使用的手語則是不折不扣的語言。這兩種傳訊模式都以手傳達象徵意義,功能卻截然不同。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SARS的來源:中華菊頭蝠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4021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今年(2013)10月底,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領導的團隊發表報告,宣布在昆明的中華菊頭蝠體內發現了7個類似SARS病毒的冠狀病毒株。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SARS的來源:中華菊頭蝠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4/2/1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今年(2013)10月底,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領導的團隊發表報告,宣布在昆明的中華菊頭蝠體內發現了7個類似SARS病毒的冠狀病毒株。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人類B型肝炎病毒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80202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1980年代,義大利南部出土了一批乾屍,當時研究人員在其中一名孩子手臂、身體、面孔的皮膚上發現了丘疹遺跡,推測死因是天花。後來研究人員才發現,B型肝炎病毒也可能在孩子臉上造成丘疹,於是研究人員花了一年...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人類B型肝炎病毒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8/2/2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1980年代,義大利南部出土了一批乾屍,當時研究人員在其中一名孩子手臂、身體、面孔的皮膚上發現了丘疹遺跡,推測死因是天花。後來研究人員才發現,B型肝炎病毒也可能在孩子臉上造成丘疹,於是研究人員花了一年...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演化論還是進化論?達爾文與《物種起源》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6032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演化論、進化論,哪一種翻譯才是正確的? 來自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王道還教授,從達爾文的生平、他的曠世巨作《物種起源》切入,讓我們看見演化論的真實面貌以及達爾文精彩的一生。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演化論還是進化論?達爾文與《物種起源》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6/3/2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演化論、進化論,哪一種翻譯才是正確的? 來自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王道還教授,從達爾文的生平、他的曠世巨作《物種起源》切入,讓我們看見演化論的真實面貌以及達爾文精彩的一生。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手語的認知神經科學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5110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在日常生活說話時,我們常以手勢協助傳情達意,然而手勢不是「語言」,所能傳遞的訊息極為有限,聾人使用的手語則是不折不扣的語言。這兩種傳訊模式都以手傳達象徵意義,功能卻截然不同。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手語的認知神經科學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5/11/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在日常生活說話時,我們常以手勢協助傳情達意,然而手勢不是「語言」,所能傳遞的訊息極為有限,聾人使用的手語則是不折不扣的語言。這兩種傳訊模式都以手傳達象徵意義,功能卻截然不同。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SARS的來源:中華菊頭蝠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4021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今年(2013)10月底,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領導的團隊發表報告,宣布在昆明的中華菊頭蝠體內發現了7個類似SARS病毒的冠狀病毒株。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SARS的來源:中華菊頭蝠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4/2/1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今年(2013)10月底,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領導的團隊發表報告,宣布在昆明的中華菊頭蝠體內發現了7個類似SARS病毒的冠狀病毒株。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人類B型肝炎病毒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80202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1980年代,義大利南部出土了一批乾屍,當時研究人員在其中一名孩子手臂、身體、面孔的皮膚上發現了丘疹遺跡,推測死因是天花。後來研究人員才發現,B型肝炎病毒也可能在孩子臉上造成丘疹,於是研究人員花了一年...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人類B型肝炎病毒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8/2/2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1980年代,義大利南部出土了一批乾屍,當時研究人員在其中一名孩子手臂、身體、面孔的皮膚上發現了丘疹遺跡,推測死因是天花。後來研究人員才發現,B型肝炎病毒也可能在孩子臉上造成丘疹,於是研究人員花了一年...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搜尋所有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

根據姓名 王道還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6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王道還 ...)

原來,我們都誤解了「物種原始」?——學科學的「文字障」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70125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達爾文的《物種原始》,膾炙人口,其談論的是自然史的根本問題,也就是「物種原始問題」。在達爾文的理論中,生物透過隨機性的「突變」、「血緣」、非隨機的「選擇」、「適應」等四個概念來進行演化,其中演化並非亂...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原來,我們都誤解了「物種原始」?——學科學的「文字障」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7/1/25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達爾文的《物種原始》,膾炙人口,其談論的是自然史的根本問題,也就是「物種原始問題」。在達爾文的理論中,生物透過隨機性的「突變」、「血緣」、非隨機的「選擇」、「適應」等四個概念來進行演化,其中演化並非亂...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科學家如何殺蚊子?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11101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要消滅蚊子的治本之道是:熟悉蚊子習性、消除蚊子滋生源。科學家製作硼酸殺蟲劑成功消滅沙漠中90%的蚊子,而且好消息是還殺死大部份的病原傳媒—雌蚊。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科學家如何殺蚊子?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1/11/1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要消滅蚊子的治本之道是:熟悉蚊子習性、消除蚊子滋生源。科學家製作硼酸殺蟲劑成功消滅沙漠中90%的蚊子,而且好消息是還殺死大部份的病原傳媒—雌蚊。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原來病毒也會生病!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31007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病毒通常比細菌還要小,但「媽媽病毒」(Mamavirus)指的是比細菌還大的巨型病毒。其他筱病毒則會寄生在這些「媽媽病毒」上,他們會讓媽媽病毒複製自己的效率大打折扣,使媽媽病毒生病,不易感染新的宿主。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原來病毒也會生病!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3/10/7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病毒通常比細菌還要小,但「媽媽病毒」(Mamavirus)指的是比細菌還大的巨型病毒。其他筱病毒則會寄生在這些「媽媽病毒」上,他們會讓媽媽病毒複製自己的效率大打折扣,使媽媽病毒生病,不易感染新的宿主。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原來,我們都誤解了「物種原始」?——學科學的「文字障」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70125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達爾文的《物種原始》,膾炙人口,其談論的是自然史的根本問題,也就是「物種原始問題」。在達爾文的理論中,生物透過隨機性的「突變」、「血緣」、非隨機的「選擇」、「適應」等四個概念來進行演化,其中演化並非亂...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原來,我們都誤解了「物種原始」?——學科學的「文字障」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7/1/25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達爾文的《物種原始》,膾炙人口,其談論的是自然史的根本問題,也就是「物種原始問題」。在達爾文的理論中,生物透過隨機性的「突變」、「血緣」、非隨機的「選擇」、「適應」等四個概念來進行演化,其中演化並非亂...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科學家如何殺蚊子?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11101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要消滅蚊子的治本之道是:熟悉蚊子習性、消除蚊子滋生源。科學家製作硼酸殺蟲劑成功消滅沙漠中90%的蚊子,而且好消息是還殺死大部份的病原傳媒—雌蚊。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科學家如何殺蚊子?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1/11/1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要消滅蚊子的治本之道是:熟悉蚊子習性、消除蚊子滋生源。科學家製作硼酸殺蟲劑成功消滅沙漠中90%的蚊子,而且好消息是還殺死大部份的病原傳媒—雌蚊。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原來病毒也會生病!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31007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病毒通常比細菌還要小,但「媽媽病毒」(Mamavirus)指的是比細菌還大的巨型病毒。其他筱病毒則會寄生在這些「媽媽病毒」上,他們會讓媽媽病毒複製自己的效率大打折扣,使媽媽病毒生病,不易感染新的宿主。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原來病毒也會生病!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3/10/7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病毒通常比細菌還要小,但「媽媽病毒」(Mamavirus)指的是比細菌還大的巨型病毒。其他筱病毒則會寄生在這些「媽媽病毒」上,他們會讓媽媽病毒複製自己的效率大打折扣,使媽媽病毒生病,不易感染新的宿主。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搜尋所有 王道還 ... ]

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資料集內搜尋:


與從核分裂到原子彈:納粹德國為何造不出原子彈?同分類的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國際博物館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作者: 趙揚光 | 發布日期: 20190517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摘要: 為了提升人們對博物館的認識,國際博物館協會自1977年起,將每年的5月18日訂為國際博物館日,除了慶祝這個博物館界的獨特時刻,也鼓勵各地的博物館能在當天或是當週舉辦各種創意活動,更親近地與觀眾接觸。

好奇不設限,屎尿皆可探——搞笑諾貝爾獎得主楊佩良專訪

作者: 曹盛威 | 發布日期: 20210315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與胡立德教授(David Hu)團隊一同進行研究的楊佩良博士,曾以「尿尿時間是 21 秒」與「袋熊大便是方形」,兩次登上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問起她是不是為了搞笑諾貝爾獎,刻意以「屎尿」作為研究主題,...

全世界第一個試管嬰兒的誕生

作者: 郭綺晴 | 發布日期: 20190723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摘要: 世界衛生組織定義,不孕症是男女雙方透過未經保護的性行為,一年內仍無法受孕的病症。導致不孕症的原因複雜且多元,目前全球約有10%的夫妻正蒙受不孕症之苦。1987年,第一位試管嬰兒誕生,人工生殖為不孕症夫...

「客製化」的醫療方式——精準醫學科技

作者: 徐善慧 | 發布日期: 20191001 | 服務機構: 中興大學化學工程學系 | 摘要: 隨著基礎醫學與醫學科技的進步,針對病人的差異性進行因人而異的「精準醫療」成為一種可能。這些相關的醫學科技稱為「精準醫學科技」,經由這些科技,期望不同的病人接受治療後的效果都能落在一定的理想範圍內。

會導電的布——穿戴式科技的發展

作者: 洪莞媜 | 發布日期: 20190702 | 服務機構: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展示組 | 摘要: 今日,「智慧穿戴」儼然成為科技社會中不可或缺的物件, 並以取代行動載具為未來發展的目標。曾幾何時, 穿著的布料從絕緣體成了導電材質,甚至以柔性取代了剛性金屬材質, 成為物聯網中重要的環節。

山羌的一天怎麼過?紅外線相機幫你錄下來

作者: 張育誠 | 發布日期: 20181009 | 服務機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 摘要: 台灣山林棲息了多種野生動物,但牠們本尊的外觀如何?生態習性又是如何?透過紅外線自動相機,野生動物的日常生活將如電影《楚門的世界》般呈現在我們眼前。本篇文章即依據紅外線自動相機的影像紀錄,為讀者一揭這群...

冰河帶來微笑的臺灣特有山椒魚,我們能幫牠們繼續「笑著」渡過21世紀的嚴峻挑戰?

作者: 白宜君 | 發布日期: 20221031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發現國境之南-臺灣生物的南島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吳忠信教授專訪

作者: 林珮霖 | 發布日期: 20220426 | 服務機構: 科技部補助新南向計畫專案辦公室特約作家 | 摘要:

在小小的卷柏中,遇見大大的葉綠體

作者: 寒波 | 發布日期: 20200626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植物用葉綠體行光合作用,小學生都知道,可是你知道葉綠體也會有變化嗎?中興大學許秋容教授發現卷柏這群石松類植物,除了葉肉細胞裡的一般葉綠體外,表皮細胞還有特殊的巨大葉綠體,能增強光合作用,讓它們在陰暗的...

先進製程技術無止境的競逐!挑戰物理極限的半導體元件材料在哪裡?

作者: 張文豪 | 發布日期: 20220629 | 服務機構: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子物理系特聘教授、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 摘要:

從手機到電動車都靠它!什麼是次世代化合物半導體?

作者: 徐碩鴻 | 發布日期: 20220629 | 服務機構: 國立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特聘教授 | 摘要:

摩爾定律還沒走到盡頭?盤點半導體未來的三大挑戰

作者: 陳玉鳳 | 發布日期: 20220530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 特約編輯 | 摘要:

1/10 的耗電量、20 倍讀取速度!清大「高密度三維蝕刻孔電阻式記憶體」如何為記憶體注入強大動能?

作者: 王明德 | 發布日期: 20220530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決戰下世代半導體技術節點!高遷移率奈米片的三維電晶體 vs二維材料電晶體:誰勝出?

作者: 劉致為 | 發布日期: 20220530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電子所、重點科技研究學院特聘/講座教授 | 摘要:

擁抱綠能永續趨勢,盤點臺灣潔淨再生能源關鍵發展

作者: 鄭異凡 | 發布日期: 20220331 | 服務機構: 清華大學生物倫理與法律中心兼任研究助理 | 摘要:

國際博物館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作者: 趙揚光 | 發布日期: 20190517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摘要: 為了提升人們對博物館的認識,國際博物館協會自1977年起,將每年的5月18日訂為國際博物館日,除了慶祝這個博物館界的獨特時刻,也鼓勵各地的博物館能在當天或是當週舉辦各種創意活動,更親近地與觀眾接觸。

好奇不設限,屎尿皆可探——搞笑諾貝爾獎得主楊佩良專訪

作者: 曹盛威 | 發布日期: 20210315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與胡立德教授(David Hu)團隊一同進行研究的楊佩良博士,曾以「尿尿時間是 21 秒」與「袋熊大便是方形」,兩次登上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問起她是不是為了搞笑諾貝爾獎,刻意以「屎尿」作為研究主題,...

全世界第一個試管嬰兒的誕生

作者: 郭綺晴 | 發布日期: 20190723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摘要: 世界衛生組織定義,不孕症是男女雙方透過未經保護的性行為,一年內仍無法受孕的病症。導致不孕症的原因複雜且多元,目前全球約有10%的夫妻正蒙受不孕症之苦。1987年,第一位試管嬰兒誕生,人工生殖為不孕症夫...

「客製化」的醫療方式——精準醫學科技

作者: 徐善慧 | 發布日期: 20191001 | 服務機構: 中興大學化學工程學系 | 摘要: 隨著基礎醫學與醫學科技的進步,針對病人的差異性進行因人而異的「精準醫療」成為一種可能。這些相關的醫學科技稱為「精準醫學科技」,經由這些科技,期望不同的病人接受治療後的效果都能落在一定的理想範圍內。

會導電的布——穿戴式科技的發展

作者: 洪莞媜 | 發布日期: 20190702 | 服務機構: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展示組 | 摘要: 今日,「智慧穿戴」儼然成為科技社會中不可或缺的物件, 並以取代行動載具為未來發展的目標。曾幾何時, 穿著的布料從絕緣體成了導電材質,甚至以柔性取代了剛性金屬材質, 成為物聯網中重要的環節。

山羌的一天怎麼過?紅外線相機幫你錄下來

作者: 張育誠 | 發布日期: 20181009 | 服務機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 摘要: 台灣山林棲息了多種野生動物,但牠們本尊的外觀如何?生態習性又是如何?透過紅外線自動相機,野生動物的日常生活將如電影《楚門的世界》般呈現在我們眼前。本篇文章即依據紅外線自動相機的影像紀錄,為讀者一揭這群...

冰河帶來微笑的臺灣特有山椒魚,我們能幫牠們繼續「笑著」渡過21世紀的嚴峻挑戰?

作者: 白宜君 | 發布日期: 20221031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發現國境之南-臺灣生物的南島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吳忠信教授專訪

作者: 林珮霖 | 發布日期: 20220426 | 服務機構: 科技部補助新南向計畫專案辦公室特約作家 | 摘要:

在小小的卷柏中,遇見大大的葉綠體

作者: 寒波 | 發布日期: 20200626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植物用葉綠體行光合作用,小學生都知道,可是你知道葉綠體也會有變化嗎?中興大學許秋容教授發現卷柏這群石松類植物,除了葉肉細胞裡的一般葉綠體外,表皮細胞還有特殊的巨大葉綠體,能增強光合作用,讓它們在陰暗的...

先進製程技術無止境的競逐!挑戰物理極限的半導體元件材料在哪裡?

作者: 張文豪 | 發布日期: 20220629 | 服務機構: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子物理系特聘教授、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 摘要:

從手機到電動車都靠它!什麼是次世代化合物半導體?

作者: 徐碩鴻 | 發布日期: 20220629 | 服務機構: 國立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特聘教授 | 摘要:

摩爾定律還沒走到盡頭?盤點半導體未來的三大挑戰

作者: 陳玉鳳 | 發布日期: 20220530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 特約編輯 | 摘要:

1/10 的耗電量、20 倍讀取速度!清大「高密度三維蝕刻孔電阻式記憶體」如何為記憶體注入強大動能?

作者: 王明德 | 發布日期: 20220530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決戰下世代半導體技術節點!高遷移率奈米片的三維電晶體 vs二維材料電晶體:誰勝出?

作者: 劉致為 | 發布日期: 20220530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電子所、重點科技研究學院特聘/講座教授 | 摘要:

擁抱綠能永續趨勢,盤點臺灣潔淨再生能源關鍵發展

作者: 鄭異凡 | 發布日期: 20220331 | 服務機構: 清華大學生物倫理與法律中心兼任研究助理 | 摘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