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上癮的止痛劑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標題不會上癮的止痛劑的作者是王道還, 發布日期是20170406, 服務機構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摘要是有許多止痛劑來自於罌粟花,對病患而言存有上癮的風險,因此,來自德國柏林的研究團隊研發出新式的鴉片類受體作用劑,限制並鎖定止痛劑的藥效範圍,讓它不會影響全身。.

標題不會上癮的止痛劑
摘要有許多止痛劑來自於罌粟花,對病患而言存有上癮的風險,因此,來自德國柏林的研究團隊研發出新式的鴉片類受體作用劑,限制並鎖定止痛劑的藥效範圍,讓它不會影響全身。
連結網址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9bcd37ef-8eb5-419b-b30d-a4d93dd28ee9
作者王道還
服務機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發布日期20170406

標題

不會上癮的止痛劑

摘要

有許多止痛劑來自於罌粟花,對病患而言存有上癮的風險,因此,來自德國柏林的研究團隊研發出新式的鴉片類受體作用劑,限制並鎖定止痛劑的藥效範圍,讓它不會影響全身。

連結網址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9bcd37ef-8eb5-419b-b30d-a4d93dd28ee9

作者

王道還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發布日期

20170406

根據名稱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8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演化論還是進化論?達爾文與《物種起源》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6032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演化論、進化論,哪一種翻譯才是正確的? 來自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王道還教授,從達爾文的生平、他的曠世巨作《物種起源》切入,讓我們看見演化論的真實面貌以及達爾文精彩的一生。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演化論還是進化論?達爾文與《物種起源》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6/3/2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演化論、進化論,哪一種翻譯才是正確的? 來自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王道還教授,從達爾文的生平、他的曠世巨作《物種起源》切入,讓我們看見演化論的真實面貌以及達爾文精彩的一生。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手語的認知神經科學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5110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在日常生活說話時,我們常以手勢協助傳情達意,然而手勢不是「語言」,所能傳遞的訊息極為有限,聾人使用的手語則是不折不扣的語言。這兩種傳訊模式都以手傳達象徵意義,功能卻截然不同。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手語的認知神經科學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5/11/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在日常生活說話時,我們常以手勢協助傳情達意,然而手勢不是「語言」,所能傳遞的訊息極為有限,聾人使用的手語則是不折不扣的語言。這兩種傳訊模式都以手傳達象徵意義,功能卻截然不同。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SARS的來源:中華菊頭蝠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4021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今年(2013)10月底,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領導的團隊發表報告,宣布在昆明的中華菊頭蝠體內發現了7個類似SARS病毒的冠狀病毒株。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SARS的來源:中華菊頭蝠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4/2/1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今年(2013)10月底,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領導的團隊發表報告,宣布在昆明的中華菊頭蝠體內發現了7個類似SARS病毒的冠狀病毒株。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人類B型肝炎病毒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80202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1980年代,義大利南部出土了一批乾屍,當時研究人員在其中一名孩子手臂、身體、面孔的皮膚上發現了丘疹遺跡,推測死因是天花。後來研究人員才發現,B型肝炎病毒也可能在孩子臉上造成丘疹,於是研究人員花了一年...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人類B型肝炎病毒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8/2/2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1980年代,義大利南部出土了一批乾屍,當時研究人員在其中一名孩子手臂、身體、面孔的皮膚上發現了丘疹遺跡,推測死因是天花。後來研究人員才發現,B型肝炎病毒也可能在孩子臉上造成丘疹,於是研究人員花了一年...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演化論還是進化論?達爾文與《物種起源》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6032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演化論、進化論,哪一種翻譯才是正確的? 來自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王道還教授,從達爾文的生平、他的曠世巨作《物種起源》切入,讓我們看見演化論的真實面貌以及達爾文精彩的一生。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演化論還是進化論?達爾文與《物種起源》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6/3/2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演化論、進化論,哪一種翻譯才是正確的? 來自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王道還教授,從達爾文的生平、他的曠世巨作《物種起源》切入,讓我們看見演化論的真實面貌以及達爾文精彩的一生。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手語的認知神經科學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5110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在日常生活說話時,我們常以手勢協助傳情達意,然而手勢不是「語言」,所能傳遞的訊息極為有限,聾人使用的手語則是不折不扣的語言。這兩種傳訊模式都以手傳達象徵意義,功能卻截然不同。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手語的認知神經科學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5/11/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在日常生活說話時,我們常以手勢協助傳情達意,然而手勢不是「語言」,所能傳遞的訊息極為有限,聾人使用的手語則是不折不扣的語言。這兩種傳訊模式都以手傳達象徵意義,功能卻截然不同。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SARS的來源:中華菊頭蝠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4021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今年(2013)10月底,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領導的團隊發表報告,宣布在昆明的中華菊頭蝠體內發現了7個類似SARS病毒的冠狀病毒株。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SARS的來源:中華菊頭蝠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4/2/1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今年(2013)10月底,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領導的團隊發表報告,宣布在昆明的中華菊頭蝠體內發現了7個類似SARS病毒的冠狀病毒株。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人類B型肝炎病毒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80202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1980年代,義大利南部出土了一批乾屍,當時研究人員在其中一名孩子手臂、身體、面孔的皮膚上發現了丘疹遺跡,推測死因是天花。後來研究人員才發現,B型肝炎病毒也可能在孩子臉上造成丘疹,於是研究人員花了一年...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人類B型肝炎病毒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8/2/2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1980年代,義大利南部出土了一批乾屍,當時研究人員在其中一名孩子手臂、身體、面孔的皮膚上發現了丘疹遺跡,推測死因是天花。後來研究人員才發現,B型肝炎病毒也可能在孩子臉上造成丘疹,於是研究人員花了一年...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搜尋所有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

根據姓名 王道還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6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王道還 ...)

原來,我們都誤解了「物種原始」?——學科學的「文字障」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70125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達爾文的《物種原始》,膾炙人口,其談論的是自然史的根本問題,也就是「物種原始問題」。在達爾文的理論中,生物透過隨機性的「突變」、「血緣」、非隨機的「選擇」、「適應」等四個概念來進行演化,其中演化並非亂...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原來,我們都誤解了「物種原始」?——學科學的「文字障」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7/1/25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達爾文的《物種原始》,膾炙人口,其談論的是自然史的根本問題,也就是「物種原始問題」。在達爾文的理論中,生物透過隨機性的「突變」、「血緣」、非隨機的「選擇」、「適應」等四個概念來進行演化,其中演化並非亂...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科學家如何殺蚊子?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11101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要消滅蚊子的治本之道是:熟悉蚊子習性、消除蚊子滋生源。科學家製作硼酸殺蟲劑成功消滅沙漠中90%的蚊子,而且好消息是還殺死大部份的病原傳媒—雌蚊。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科學家如何殺蚊子?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1/11/1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要消滅蚊子的治本之道是:熟悉蚊子習性、消除蚊子滋生源。科學家製作硼酸殺蟲劑成功消滅沙漠中90%的蚊子,而且好消息是還殺死大部份的病原傳媒—雌蚊。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原來病毒也會生病!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31007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病毒通常比細菌還要小,但「媽媽病毒」(Mamavirus)指的是比細菌還大的巨型病毒。其他筱病毒則會寄生在這些「媽媽病毒」上,他們會讓媽媽病毒複製自己的效率大打折扣,使媽媽病毒生病,不易感染新的宿主。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原來病毒也會生病!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3/10/7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病毒通常比細菌還要小,但「媽媽病毒」(Mamavirus)指的是比細菌還大的巨型病毒。其他筱病毒則會寄生在這些「媽媽病毒」上,他們會讓媽媽病毒複製自己的效率大打折扣,使媽媽病毒生病,不易感染新的宿主。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原來,我們都誤解了「物種原始」?——學科學的「文字障」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70125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達爾文的《物種原始》,膾炙人口,其談論的是自然史的根本問題,也就是「物種原始問題」。在達爾文的理論中,生物透過隨機性的「突變」、「血緣」、非隨機的「選擇」、「適應」等四個概念來進行演化,其中演化並非亂...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原來,我們都誤解了「物種原始」?——學科學的「文字障」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7/1/25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達爾文的《物種原始》,膾炙人口,其談論的是自然史的根本問題,也就是「物種原始問題」。在達爾文的理論中,生物透過隨機性的「突變」、「血緣」、非隨機的「選擇」、「適應」等四個概念來進行演化,其中演化並非亂...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科學家如何殺蚊子?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11101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要消滅蚊子的治本之道是:熟悉蚊子習性、消除蚊子滋生源。科學家製作硼酸殺蟲劑成功消滅沙漠中90%的蚊子,而且好消息是還殺死大部份的病原傳媒—雌蚊。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科學家如何殺蚊子?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1/11/1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要消滅蚊子的治本之道是:熟悉蚊子習性、消除蚊子滋生源。科學家製作硼酸殺蟲劑成功消滅沙漠中90%的蚊子,而且好消息是還殺死大部份的病原傳媒—雌蚊。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原來病毒也會生病!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31007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病毒通常比細菌還要小,但「媽媽病毒」(Mamavirus)指的是比細菌還大的巨型病毒。其他筱病毒則會寄生在這些「媽媽病毒」上,他們會讓媽媽病毒複製自己的效率大打折扣,使媽媽病毒生病,不易感染新的宿主。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原來病毒也會生病!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3/10/7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病毒通常比細菌還要小,但「媽媽病毒」(Mamavirus)指的是比細菌還大的巨型病毒。其他筱病毒則會寄生在這些「媽媽病毒」上,他們會讓媽媽病毒複製自己的效率大打折扣,使媽媽病毒生病,不易感染新的宿主。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搜尋所有 王道還 ... ]

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資料集內搜尋:


與不會上癮的止痛劑同分類的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高承載管制可以舒緩塞車窘境嗎?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70801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如今,塞車幾乎成為了都會區居民的日常,減輕都市的交通壅塞刻不容緩,為了解決塞車問題,世界第二大都市——雅加達設置了高承載車輛(HOV)的專用道,規定只有承載三人以上的汽車才能通行,對此,美國學者研究發...

廚餘大變身

作者: 東玉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發布日期: 20110411 | 服務機構: | 摘要: 過年免不了大魚大肉。酒足飯飽之後,剩下來的廚餘,是最難處理的一種垃圾。因為不管它在餐桌上是如何秀色可餐;當它變成廚餘,就和好味道從此絕緣。 這是因為廚餘裡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油脂。放久之後,碳水化...

認知神經研究新發現,改善數學學習障礙

作者: FM96.7 環宇廣播電台 | 發布日期: 20151117 | 服務機構: | 摘要: 只要透過玩遊戲的方式,就可以強化大腦的神經元活化,進而加強數線的概念,讓腦部負責數學運算的區域發展。改善部分小朋友對於數學學習的障礙,即使是一般的小朋友,也可以強化大腦對數理空間的演算連結!

廚房裡的科學:臭豆腐(吃在地、趁當季之大豆製品)

作者: 謝沛妤 | 發布日期: 20180604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 摘要:

酒精塊的製作-火鍋常用的熱源之一

作者: 楊水平 | 發布日期: 20151231 | 服務機構: 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 | 摘要: 中學化學示範實驗:酒精塊的製作---火鍋常用的熱源之一 Chemical Demonstrations: Making Solid Alcohol for Hot Pot 市售的酒精塊(膠態酒精)並...

如何避免蔬菜中的硝酸鹽?

作者: 臺北之音廣播股份有限公司 | 發布日期: 20150921 | 服務機構: | 摘要: 冷颼颼的冬天好想吃火鍋,不過火鍋的湯到底可不可以喝?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檢驗室許朝凱主任指出,如果火鍋中加入許多硝酸鹽含量較高的蔬菜,如青江菜、小白菜及萵苣,硝酸鹽就會跑進湯裡。但只要先熱水汆燙或經過「溫...

惡紫之奪朱?「灰色食品」的科技與社會

作者: 郭文華 | 發布日期: 20151105 | 服務機構: 陽明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摘要: 處理食安不能全靠科技,也需要社會反省。一味把科技從社會切離,甚至使它們對立,非但不能解決問題,更因為把這些問題看作獨立事件,選擇性詮釋科技,徒然折損科學社群日益脆弱的公信力。

養鴨人家:生物科技與鴨

作者: 蕭孟衿 | 發布日期: 20081205 | 服務機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 | 摘要: 餐桌上的鴨肉和生物科技有什麼關聯?蛋黃除了供食用之外還可以做什麼?有一天,你吃的藥品可能來自鴨子!

野生動物:本島美麗的傳說–鴛鴦

作者: 孫元勳 | 發布日期: 20060206 | 服務機構: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 摘要: 臺灣人由於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談到鴛鴦總會聯想到中國,但是這種美麗的傳說並非中國所能獨領風騷,臺灣竟然也有野生鴛鴦!看完本文,讀者或有驚艷的喜悅。

野生動物:台灣水鹿與意想不到的生態工程師

作者: 翁國精 | 發布日期: 20180705 | 服務機構: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 摘要: 近年來台灣水鹿數量大增,森林中林木的樹皮同時被大量啃食,也在不知不覺間改變了森林的樣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推動這場生態變化大戲的主角竟然是我們眼睛看不到的某生物。

野生動物:引言

作者: 裴家騏 | 發布日期: 20180705 | 服務機構: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 摘要: 拜科技持續發展之賜,現在的野外研究人員有越來越多的工具可以運用,這些新技術的開發讓我們可以更全方位地認識野生動物的自然史。

來自地底的脈動

作者: 梁雲芳 | 發布日期: 20040802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文字整理) | 摘要: 地殼是由九大板塊及許多小板塊組合而成,每分每秒都在移動,為什麼板塊會移動?它的移動又會帶給地球何種變化?種種的為什麼,皆與來自地底的脈動有關。

地殼變動的記錄器–天然的「記溫時鐘」

作者: 高銘鴻 | 發布日期: 20060207 | 服務機構: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 摘要: 岩漿冷卻過程會形成一系列的礦物結晶,把這些礦物結晶與溫度的關係,配合定年法測定年代,就形成了溫度-時間對比表,分析地殼岩體內這些指標性礦物,就能獲悉地殼變動的歷史。

地科研究:超微磁性礦物是大自然拼圖遊戲的見證者

作者: 蕭炎宏 | 發布日期: 20021029 | 服務機構: 中山大學海洋資源學系 | 摘要: 如果說地球表面的板塊是一幅大自然的動態拼圖,那麼在深邃的海洋底下所顯示的磁性異常條帶,則可以說是了解這幅動態拼圖最重要的線索。

氣候變遷–以古為鑑:站在地質學時代前端的科學家–馬廷英先生

作者: 錢憲和 | 發布日期: 20030904 | 服務機構: 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 | 摘要: 「馬廷英先生是站在時代前端的科學家,他的理論在當時是不會有很多人能了解的。」但是今天在研究古海洋、古氣候、珊瑚化石的生長年層及古大陸板塊漂移的領域裡,卻沒有人不知道馬廷英教授。

高承載管制可以舒緩塞車窘境嗎?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70801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如今,塞車幾乎成為了都會區居民的日常,減輕都市的交通壅塞刻不容緩,為了解決塞車問題,世界第二大都市——雅加達設置了高承載車輛(HOV)的專用道,規定只有承載三人以上的汽車才能通行,對此,美國學者研究發...

廚餘大變身

作者: 東玉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發布日期: 20110411 | 服務機構: | 摘要: 過年免不了大魚大肉。酒足飯飽之後,剩下來的廚餘,是最難處理的一種垃圾。因為不管它在餐桌上是如何秀色可餐;當它變成廚餘,就和好味道從此絕緣。 這是因為廚餘裡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油脂。放久之後,碳水化...

認知神經研究新發現,改善數學學習障礙

作者: FM96.7 環宇廣播電台 | 發布日期: 20151117 | 服務機構: | 摘要: 只要透過玩遊戲的方式,就可以強化大腦的神經元活化,進而加強數線的概念,讓腦部負責數學運算的區域發展。改善部分小朋友對於數學學習的障礙,即使是一般的小朋友,也可以強化大腦對數理空間的演算連結!

廚房裡的科學:臭豆腐(吃在地、趁當季之大豆製品)

作者: 謝沛妤 | 發布日期: 20180604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 摘要:

酒精塊的製作-火鍋常用的熱源之一

作者: 楊水平 | 發布日期: 20151231 | 服務機構: 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 | 摘要: 中學化學示範實驗:酒精塊的製作---火鍋常用的熱源之一 Chemical Demonstrations: Making Solid Alcohol for Hot Pot 市售的酒精塊(膠態酒精)並...

如何避免蔬菜中的硝酸鹽?

作者: 臺北之音廣播股份有限公司 | 發布日期: 20150921 | 服務機構: | 摘要: 冷颼颼的冬天好想吃火鍋,不過火鍋的湯到底可不可以喝?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檢驗室許朝凱主任指出,如果火鍋中加入許多硝酸鹽含量較高的蔬菜,如青江菜、小白菜及萵苣,硝酸鹽就會跑進湯裡。但只要先熱水汆燙或經過「溫...

惡紫之奪朱?「灰色食品」的科技與社會

作者: 郭文華 | 發布日期: 20151105 | 服務機構: 陽明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摘要: 處理食安不能全靠科技,也需要社會反省。一味把科技從社會切離,甚至使它們對立,非但不能解決問題,更因為把這些問題看作獨立事件,選擇性詮釋科技,徒然折損科學社群日益脆弱的公信力。

養鴨人家:生物科技與鴨

作者: 蕭孟衿 | 發布日期: 20081205 | 服務機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 | 摘要: 餐桌上的鴨肉和生物科技有什麼關聯?蛋黃除了供食用之外還可以做什麼?有一天,你吃的藥品可能來自鴨子!

野生動物:本島美麗的傳說–鴛鴦

作者: 孫元勳 | 發布日期: 20060206 | 服務機構: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 摘要: 臺灣人由於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談到鴛鴦總會聯想到中國,但是這種美麗的傳說並非中國所能獨領風騷,臺灣竟然也有野生鴛鴦!看完本文,讀者或有驚艷的喜悅。

野生動物:台灣水鹿與意想不到的生態工程師

作者: 翁國精 | 發布日期: 20180705 | 服務機構: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 摘要: 近年來台灣水鹿數量大增,森林中林木的樹皮同時被大量啃食,也在不知不覺間改變了森林的樣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推動這場生態變化大戲的主角竟然是我們眼睛看不到的某生物。

野生動物:引言

作者: 裴家騏 | 發布日期: 20180705 | 服務機構: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 摘要: 拜科技持續發展之賜,現在的野外研究人員有越來越多的工具可以運用,這些新技術的開發讓我們可以更全方位地認識野生動物的自然史。

來自地底的脈動

作者: 梁雲芳 | 發布日期: 20040802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文字整理) | 摘要: 地殼是由九大板塊及許多小板塊組合而成,每分每秒都在移動,為什麼板塊會移動?它的移動又會帶給地球何種變化?種種的為什麼,皆與來自地底的脈動有關。

地殼變動的記錄器–天然的「記溫時鐘」

作者: 高銘鴻 | 發布日期: 20060207 | 服務機構: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 摘要: 岩漿冷卻過程會形成一系列的礦物結晶,把這些礦物結晶與溫度的關係,配合定年法測定年代,就形成了溫度-時間對比表,分析地殼岩體內這些指標性礦物,就能獲悉地殼變動的歷史。

地科研究:超微磁性礦物是大自然拼圖遊戲的見證者

作者: 蕭炎宏 | 發布日期: 20021029 | 服務機構: 中山大學海洋資源學系 | 摘要: 如果說地球表面的板塊是一幅大自然的動態拼圖,那麼在深邃的海洋底下所顯示的磁性異常條帶,則可以說是了解這幅動態拼圖最重要的線索。

氣候變遷–以古為鑑:站在地質學時代前端的科學家–馬廷英先生

作者: 錢憲和 | 發布日期: 20030904 | 服務機構: 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 | 摘要: 「馬廷英先生是站在時代前端的科學家,他的理論在當時是不會有很多人能了解的。」但是今天在研究古海洋、古氣候、珊瑚化石的生長年層及古大陸板塊漂移的領域裡,卻沒有人不知道馬廷英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