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海岸基本資料調查(1/2)(林厝寮海堤至台子村海堤)(光碟版)Field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Project at Coastal Area of
- 水利署政府出版品書目 @ 經濟部水利署
題名,書名雲林海岸基本資料調查(1/2)(林厝寮海堤至台子村海堤)(光碟版)Field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Project at Coastal Area of的作者是詮華國土測繪有限公司, 識別號是78146, 統一編號,統一編號[GPN/EBN]是1010400074, 類別,政府出版品/委辦計畫是政府出版品, 出版者,出版者[水利署]是經濟部水利署第五河川局, 出版民國年,出版年是103, 國際標準圖書號碼,國際標準圖書號碼[isbn]是9789860441208 ; 9789860441, 語文別是chi, 中文摘要是摘要 一、計畫概述 (一)計畫緣起與目的 雲林海岸北起濁水溪出口,南至北港溪出口,海岸線總長約55公里,本段海岸近年來由於沿岸砂源減少,海岸呈現顯著侵蝕現象,沿岸海灘、防風林地急遽消退,嚴重者達百餘公尺。本計畫藉由辦理雲林海岸之基本資料蒐集分析、水深地形測量及海域調查分析等工作,建立與更新本段海岸基....
中文摘要 | 摘要 一、計畫概述 (一)計畫緣起與目的 雲林海岸北起濁水溪出口,南至北港溪出口,海岸線總長約55公里,本段海岸近年來由於沿岸砂源減少,海岸呈現顯著侵蝕現象,沿岸海灘、防風林地急遽消退,嚴重者達百餘公尺。本計畫藉由辦理雲林海岸之基本資料蒐集分析、水深地形測量及海域調查分析等工作,建立與更新本段海岸基本資料,以作為日後海岸規劃與設計之應用參考。 (二)計畫工作範圍 本計畫將針對雲林海岸進行海岸基本資料調查,第一年度地形水深測量範圍為箔子寮漁港至台子村海堤海域,沿岸長度約7.8公里。 二、基本資料蒐集分析 (一)地理位置 雲林海岸線長達55公里,屬砂質海岸。本段海岸較具規模之砂洲包括自台西附近箔子寮砂洲以及雲林縣西南端之外傘頂砂洲。因有外海砂洲之阻隔,外海浪潮不易直接入侵,故早年沿海保護工雖甚簡陋,但仍勉強可以禦潮。近年來由於工業區開發、河川整治與地層下陷等之影響,致使海岸補充砂源減少。 (二)人文社經 沿海麥寮、台西、口湖及四湖四鄉戶數為36,052戶,約佔全縣人口15%。各鄉鎮中之耕地面積以古坑鄉最多(占全縣11.7%),惟多為旱田。雲林縣的工廠總數為1,428家,主要以食品製造業為主,占全縣工廠登記數之30%。水產養殖概分為淺海養殖、鹹水養殖與淡水養殖3類,全縣以口湖鄉之養殖面積最大,約佔全縣養殖面積之42%。家禽主要以雞、鴨、鵝及火雞為主,其中又以雞為最大宗。 (三)氣象 蒐集計畫區內麥寮站資料統計結果,海岸風力以冬季的東北季風最為顯著,全年平均風速約5.97m/sec,冬季期間平均風速值7.31m/sec,夏季期間平均風速值4.65m/sec。月平均溫度大致介於16.1~28.3℃之間,全年平均溫度為攝氏23.1度。全年平均氣壓為1011.6百帕。全年平均相對溼度介於80.0%~87.8%之間,全年蒸發量介於29.5mm~94mm之間,其中以當年9月94mm為最高。各年每月降雨天數集中在每年4月及6-8月間,84年至101年間之年降雨平均值約為1,627公釐。颱風為威脅臺灣地區最嚴重之自然災害,對雲林海岸可能產生直接影響或危害的颱風侵台路徑為第三類、第七類及第九類侵台路徑颱風,過去117年(1897年?2013年) 共412個颱風,上述路徑之颱風共有110次,約佔侵臺颱風總數之26.70%,平均每年發生0.94次。 (四)海象 每年最高潮位都發生於夏秋季之大潮期間,每年最低潮位都發生於冬季之大潮期間。雲林近岸海域海流漲潮時往北~東北、退潮往南~東南,主流向受到風驅流與洋流影響東北季風往南、夏季往北。漲(退)潮期間流速較大,各月速度皆於62.5~75公分/秒;潮流為潮汐漲退所引起之沿岸半日週期流動。潮流以往復運動為主,淨流於夏季時期之軌跡較為平順,無東北季風期受風應力致軌跡往偏向南轉折之現象。海氣象條件主要隨季節轉換而呈現週期變化,冬季受東北季風影響,月平均示性波高介於1~2米,週期約5~7秒,波向以西北~北為主。夏季月平均波高僅約0.5米,週期約4~6秒,波向以西~南為主 (五)河川水文及主要河川輸砂量 雲林縣位於台灣中部,受季風、颱風、地理位置、中央山脈及天然地形之影響,境內河川7成以上的年逕流量集中於每年4~10月。在本計畫區位內最大河川輸砂砂源為北面之濁水溪及南面之北港溪。以平均含砂量、最大含砂量及平均輸砂量而言,濁水溪皆遠高於北港溪。 (六)海岸防護設施 雲林海岸長度約55公里,屬砂質海岸,一般性海岸防護設施則約有36公里,尚未有防護設施之地區包括麥寮鄉麥寮海埔新生地及口湖鄉開南島兩地,海岸防護措施計有後安寮海堤等13處海堤,海堤長度約36,000m 及另有防潮堤共16,716m,。沿岸海堤之沉陷速率約為每年5~10cm/年;其中海口海堤從83年整建後至目前下陷量約為1.535~1.730m,下陷速率約為10cm/年,其餘海堤下陷速率約每年下陷4~7cm。由於部分海堤構造物長期受到潮、浪侵襲與土體滲流產生淘空與表面老劣化現象,另加上地層下陷、海水位上升及海岸線變遷等各項不利因素,恐降低海堤之安全性與防護性。 (七)地層下陷 雲林地區為我國地層下陷相當嚴重之行政區,雲林地區的長期壓縮速率超過每年3cm之地陷監測井主要集中在內陸,包括龍岩國小、土庫國中、秀潭國小、元長國小、客厝國小及內寮派駐站;而沿海一帶地層下陷速率約小於每年2cm。依據經濟部水利署雲林地區水準樁點檢測資料顯示,民國81年至88年主要累積下陷量乃集中在沿海鄉鎮,民國85年以後雲林地區地層下陷中心主要位於內陸虎尾、土庫、元長及褒忠一帶,民國92年至95年間均逾10cm/年以上。而95-102年間最大沉陷速度約為6.7cm/年。而沿海一帶地層下陷速率約小於每年2公分。 (八)海岸地貌變遷 雲林縣海岸河川輸砂之多寡為當地海岸變遷主要因素之一;濁水溪為主要之砂源。影響沿岸漂砂之因素主要有二項因素: 1.人為活動 約1980年雲林縣海岸線地形即略呈灘地縮減之情況,顯示此一時期起海埔地圍墾開發等人為活動略已影響沿岸漂砂活動。港口與防波堤的興建,亦會對海岸漂砂特性造成某一程度的影響。 2.自然營力作用 波浪、潮流作用產生南向優勢漂砂活動導致本計畫區海岸沿岸砂洲持續向南遷徙,以及湧浪與風砂運動產生砂洲向內陸側後退。主要受冬季東北季風波浪及颱風所影響。 三、控制測量 在執行本計畫海岸地形測量作業之前,需先完成陸上平面及高程控制測量工作,以確保所引用之控制基準無誤,相關作業包含海岸控制樁埋設及航標點布設、已知平面及高程控制點檢測、新設控制點(海岸控制樁及航標點)平面及高程控制測量、臨時驗潮站高程聯測及測量平差計算等工作。為考量後續海岸地形監測之需求,在本計畫區海堤以平均1公里之間距,共佈設7座海岸控制樁(點號為「YL01~YL07」),以作為後續海岸地形監測之控制基礎。 四、海岸地形測量 (一)陸域地形測量 本次作業以航空攝影同機搭配空載光達LiDAR(空載雷射掃瞄)方式測繪,施測範圍擴大至二年度計畫區(包含第一年度箔子寮漁港至台子村海堤、第二年度林厝寮海堤至箔子寮漁港),以利更完整掌握二年度計畫區之海岸變遷情資。 (二)海域地形測量 本年(103年)度地形水深測量範圍為箔子寮漁港至台子村海堤段海域,於年度冬季與夏季波浪作用後(2014年4月及10月)各進行一次。並利用兩次測量成果進行海岸地形侵淤分析。經由本年度兩次詳細之海域地形調查分析顯示,計畫範圍內仍持續發生侵蝕,砂洲仍持續南移。 五、水深地形侵淤分析 (一)全域地形水深侵淤分析 比較本年度冬季及夏季季風作用過後之地形差異,0m以下之體積在夏季波浪作用過後約減少3,324,485立方公尺,較4月份減少1.09%,近岸0 ~ -1m水深處流失約4.55%(約21萬立方公尺),而水深1 ~ 3m處合計體積增加約9.1%(約74萬立方公尺);而水深6m以深之外海則全部呈現侵蝕;無論就體積變化及平均刷深深度而言,冬季波浪作用所造成之地形變化遠大於夏季波浪之作用,且自102/10~103/09間整體是呈現侵蝕行為,淨侵淤量約為侵蝕3,450萬立方公尺,約較102/10之體積短少10.3%,外海侵蝕情況仍然持續中;侵蝕的主因以短期行為而言,應是與當地自然營力(東北季風所引起風浪流交互作用)及補充砂源短缺;長期行為除了上述兩項因素外,長期人為活動及海岸構造物之影響也是主因之一。 (二)海岸斷面特性分析 本團隊於本區執行前期計劃時已在本區(箔子村漁港~台子村海堤段)規畫10條測線進行海岸斷面特性分析,如概略地將Sec.38~40、Sec.41~43、Sec.44~47分別代表計畫範圍內北段、中段及南段,觀察後即可發現本區之南段為侵蝕較為嚴重之區域;補充砂源短少及強烈之冬季季風作用均是可能之原因;藉由地形剖面分析也顯示,大部分之侵蝕行為發生於冬季季風作用期間。 (三)長期砂洲變遷分析 根據資料年份及砂洲輪廓相似性可以將箔子寮砂洲之變化概分為三個時期;1993年~2003年(10年間)、2003年~2010年(7年間)及2011年~2014年。在1993年~2003年間,砂洲之形狀逐漸向南移動外,外海之小砂洲也逐漸南移。自2003年後,砂洲外形逐漸成形,最內側與最外側之灘線已然固定;2011年之後,外灘線均無太大變外,砂洲外形逐年變長。可以很明顯觀察出箔子寮砂洲往南遷移及向內陸靠攏之趨勢,同時外海之小砂洲在2001年已不復見。 長期分析砂洲變遷可發現,其最南端位置N座標位移(或偏差)與年代之關聯性為一簡單之線性關係,由此可推估年平均移動速率約為321公尺/年;長期變遷趨勢為砂洲往南遷移,以及往東向陸地靠攏,其中砂洲向南遷移的情況相當明顯,與時間呈現高度負相關性,而水平位移與時間之相關性較不明顯。砂洲之南移反映出南北向漂砂行為甚為明顯,也成為外傘頂洲之砂源之一,箔子寮砂洲持續南移,未來有可能與外傘頂砂洲合併,而將箔子寮至台子村之間形成一個淺內海。砂洲體積流失範圍集中在箔子寮漁港外及箔子寮砂洲之南段(左右兩側,左側較右側流失嚴重),而箔子寮砂洲中段及箔子寮漁港北側則呈現堆積。從侵淤分佈可以觀察侵蝕最為嚴重之區域是砂洲西南側;而從平面面積及外觀變化可知,砂洲北端左右兩側灘線仍維持不變,但砂洲南端之外形略為頸縮,兩側均有侵蝕現象發生,砂洲持續向南增長。故可以得知,近一年來因砂洲南端在季風作用後侵蝕現象較為強烈,故砂洲體積及面積減少。 冬季季風及夏季季風(含西南氣流及颱風事件)為主要之漂砂活動時期;大部分之侵蝕現象均在冬季波浪作用期間發生。颱風否影響本區之地形變化則是與颱風路徑及規模有關 六、漂沙調查分析 本年度計畫需於箔子寮漁港至台子村海堤段海域,在冬季與夏季波浪作用後各進行乙次海岸漂砂調查分析工作。 (一)底床質採樣調查分析 本年度海域底床質砂樣,需於箔子寮漁港至台子村海堤海域範圍內至少每500m一個斷面,採樣水深預定分別為-2m、-5m、-8m及-12m,以及高、低潮灘線砂樣。砂洲靠海岸內側有以及外海12m水深處有較細,除砂洲內側區域外,計畫區粒徑大小空間分布與水深相當一致,兩季空間分布差異不大。兩季底質比較可見,砂洲內側之細底質區域有向南移動趨勢。 (二)底床懸浮載採樣調查分析 底床懸浮載採樣點位需配合最近之地形水深資料,規劃選取4條海岸漂砂調查斷面,每一斷面依水深設置3處採樣點位。冬季季風作用觀測期間,優勢漂砂方向主要為向岸方向及南向漂砂為主。夏季季風作用後全方位輸砂?觀測結果主要以南向為主,於砂洲前後側位則為離岸優勢方向。利用實測之潮位及海流資料,模擬當地波流場之變化。 冬季季風作用後,計算結果顯示箔子寮南側砂洲後方屬於良好之遮蔽區域,於漲退潮時段都獲得良好之遮蔽效果,在季風波浪作用下在近岸地區有持續近岸流作用,而近岸流之產生與波高(波能)有關,計算結果顯示波高大於2m時,箔子寮外側近岸地區始有明顯近岸流活動。由於計畫區與南側外傘頂洲南向波浪皆不大;根據實測結果,大於2m之波浪皆為北向波浪,在碎波造成南向沿岸流,進而造成近岸漂砂往南。夏季季風作用後由季風波浪造成之水動力結果觀之,夏季季風時計畫區沿岸砂洲地帶地形變化不會太大。 |
作者 | 詮華國土測繪有限公司 |
分類號 | 443.6897 |
類別,政府出版品/委辦計畫 | 政府出版品 |
委辦計畫編號,委辦計畫編號[MOEAWRA101] | MOEAWRA1030058 |
幣別 | NT$ |
新增日期 | 2015/3/13 上午 12:00:00 |
統一編號,統一編號[GPN/EBN] | 1010400074 |
識別號 | 78146 |
國際標準圖書號碼,國際標準圖書號碼[isbn] | 9789860441208 ; 9789860441 |
語文別 | chi |
圖書館藏詳細資料URL,圖書館藏詳細資料頁面的URL | https://lib.wra.gov.tw/WraLib/wSite/books_78146 |
價格 | 700 |
出版者,出版者[水利署] | 經濟部水利署第五河川局 |
出版民國年,出版年 | 103 |
題名,書名 | 雲林海岸基本資料調查(1/2)(林厝寮海堤至台子村海堤)(光碟版)Field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Project at Coastal Area of |
年代號 | 201412 |
中文摘要摘要 一、計畫概述 (一)計畫緣起與目的 雲林海岸北起濁水溪出口,南至北港溪出口,海岸線總長約55公里,本段海岸近年來由於沿岸砂源減少,海岸呈現顯著侵蝕現象,沿岸海灘、防風林地急遽消退,嚴重者達百餘公尺。本計畫藉由辦理雲林海岸之基本資料蒐集分析、水深地形測量及海域調查分析等工作,建立與更新本段海岸基本資料,以作為日後海岸規劃與設計之應用參考。 (二)計畫工作範圍 本計畫將針對雲林海岸進行海岸基本資料調查,第一年度地形水深測量範圍為箔子寮漁港至台子村海堤海域,沿岸長度約7.8公里。 二、基本資料蒐集分析 (一)地理位置 雲林海岸線長達55公里,屬砂質海岸。本段海岸較具規模之砂洲包括自台西附近箔子寮砂洲以及雲林縣西南端之外傘頂砂洲。因有外海砂洲之阻隔,外海浪潮不易直接入侵,故早年沿海保護工雖甚簡陋,但仍勉強可以禦潮。近年來由於工業區開發、河川整治與地層下陷等之影響,致使海岸補充砂源減少。 (二)人文社經 沿海麥寮、台西、口湖及四湖四鄉戶數為36,052戶,約佔全縣人口15%。各鄉鎮中之耕地面積以古坑鄉最多(占全縣11.7%),惟多為旱田。雲林縣的工廠總數為1,428家,主要以食品製造業為主,占全縣工廠登記數之30%。水產養殖概分為淺海養殖、鹹水養殖與淡水養殖3類,全縣以口湖鄉之養殖面積最大,約佔全縣養殖面積之42%。家禽主要以雞、鴨、鵝及火雞為主,其中又以雞為最大宗。 (三)氣象 蒐集計畫區內麥寮站資料統計結果,海岸風力以冬季的東北季風最為顯著,全年平均風速約5.97m/sec,冬季期間平均風速值7.31m/sec,夏季期間平均風速值4.65m/sec。月平均溫度大致介於16.1~28.3℃之間,全年平均溫度為攝氏23.1度。全年平均氣壓為1011.6百帕。全年平均相對溼度介於80.0%~87.8%之間,全年蒸發量介於29.5mm~94mm之間,其中以當年9月94mm為最高。各年每月降雨天數集中在每年4月及6-8月間,84年至101年間之年降雨平均值約為1,627公釐。颱風為威脅臺灣地區最嚴重之自然災害,對雲林海岸可能產生直接影響或危害的颱風侵台路徑為第三類、第七類及第九類侵台路徑颱風,過去117年(1897年?2013年) 共412個颱風,上述路徑之颱風共有110次,約佔侵臺颱風總數之26.70%,平均每年發生0.94次。 (四)海象 每年最高潮位都發生於夏秋季之大潮期間,每年最低潮位都發生於冬季之大潮期間。雲林近岸海域海流漲潮時往北~東北、退潮往南~東南,主流向受到風驅流與洋流影響東北季風往南、夏季往北。漲(退)潮期間流速較大,各月速度皆於62.5~75公分/秒;潮流為潮汐漲退所引起之沿岸半日週期流動。潮流以往復運動為主,淨流於夏季時期之軌跡較為平順,無東北季風期受風應力致軌跡往偏向南轉折之現象。海氣象條件主要隨季節轉換而呈現週期變化,冬季受東北季風影響,月平均示性波高介於1~2米,週期約5~7秒,波向以西北~北為主。夏季月平均波高僅約0.5米,週期約4~6秒,波向以西~南為主 (五)河川水文及主要河川輸砂量 雲林縣位於台灣中部,受季風、颱風、地理位置、中央山脈及天然地形之影響,境內河川7成以上的年逕流量集中於每年4~10月。在本計畫區位內最大河川輸砂砂源為北面之濁水溪及南面之北港溪。以平均含砂量、最大含砂量及平均輸砂量而言,濁水溪皆遠高於北港溪。 (六)海岸防護設施 雲林海岸長度約55公里,屬砂質海岸,一般性海岸防護設施則約有36公里,尚未有防護設施之地區包括麥寮鄉麥寮海埔新生地及口湖鄉開南島兩地,海岸防護措施計有後安寮海堤等13處海堤,海堤長度約36,000m 及另有防潮堤共16,716m,。沿岸海堤之沉陷速率約為每年5~10cm/年;其中海口海堤從83年整建後至目前下陷量約為1.535~1.730m,下陷速率約為10cm/年,其餘海堤下陷速率約每年下陷4~7cm。由於部分海堤構造物長期受到潮、浪侵襲與土體滲流產生淘空與表面老劣化現象,另加上地層下陷、海水位上升及海岸線變遷等各項不利因素,恐降低海堤之安全性與防護性。 (七)地層下陷 雲林地區為我國地層下陷相當嚴重之行政區,雲林地區的長期壓縮速率超過每年3cm之地陷監測井主要集中在內陸,包括龍岩國小、土庫國中、秀潭國小、元長國小、客厝國小及內寮派駐站;而沿海一帶地層下陷速率約小於每年2cm。依據經濟部水利署雲林地區水準樁點檢測資料顯示,民國81年至88年主要累積下陷量乃集中在沿海鄉鎮,民國85年以後雲林地區地層下陷中心主要位於內陸虎尾、土庫、元長及褒忠一帶,民國92年至95年間均逾10cm/年以上。而95-102年間最大沉陷速度約為6.7cm/年。而沿海一帶地層下陷速率約小於每年2公分。 (八)海岸地貌變遷 雲林縣海岸河川輸砂之多寡為當地海岸變遷主要因素之一;濁水溪為主要之砂源。影響沿岸漂砂之因素主要有二項因素: 1.人為活動 約1980年雲林縣海岸線地形即略呈灘地縮減之情況,顯示此一時期起海埔地圍墾開發等人為活動略已影響沿岸漂砂活動。港口與防波堤的興建,亦會對海岸漂砂特性造成某一程度的影響。 2.自然營力作用 波浪、潮流作用產生南向優勢漂砂活動導致本計畫區海岸沿岸砂洲持續向南遷徙,以及湧浪與風砂運動產生砂洲向內陸側後退。主要受冬季東北季風波浪及颱風所影響。 三、控制測量 在執行本計畫海岸地形測量作業之前,需先完成陸上平面及高程控制測量工作,以確保所引用之控制基準無誤,相關作業包含海岸控制樁埋設及航標點布設、已知平面及高程控制點檢測、新設控制點(海岸控制樁及航標點)平面及高程控制測量、臨時驗潮站高程聯測及測量平差計算等工作。為考量後續海岸地形監測之需求,在本計畫區海堤以平均1公里之間距,共佈設7座海岸控制樁(點號為「YL01~YL07」),以作為後續海岸地形監測之控制基礎。 四、海岸地形測量 (一)陸域地形測量 本次作業以航空攝影同機搭配空載光達LiDAR(空載雷射掃瞄)方式測繪,施測範圍擴大至二年度計畫區(包含第一年度箔子寮漁港至台子村海堤、第二年度林厝寮海堤至箔子寮漁港),以利更完整掌握二年度計畫區之海岸變遷情資。 (二)海域地形測量 本年(103年)度地形水深測量範圍為箔子寮漁港至台子村海堤段海域,於年度冬季與夏季波浪作用後(2014年4月及10月)各進行一次。並利用兩次測量成果進行海岸地形侵淤分析。經由本年度兩次詳細之海域地形調查分析顯示,計畫範圍內仍持續發生侵蝕,砂洲仍持續南移。 五、水深地形侵淤分析 (一)全域地形水深侵淤分析 比較本年度冬季及夏季季風作用過後之地形差異,0m以下之體積在夏季波浪作用過後約減少3,324,485立方公尺,較4月份減少1.09%,近岸0 ~ -1m水深處流失約4.55%(約21萬立方公尺),而水深1 ~ 3m處合計體積增加約9.1%(約74萬立方公尺);而水深6m以深之外海則全部呈現侵蝕;無論就體積變化及平均刷深深度而言,冬季波浪作用所造成之地形變化遠大於夏季波浪之作用,且自102/10~103/09間整體是呈現侵蝕行為,淨侵淤量約為侵蝕3,450萬立方公尺,約較102/10之體積短少10.3%,外海侵蝕情況仍然持續中;侵蝕的主因以短期行為而言,應是與當地自然營力(東北季風所引起風浪流交互作用)及補充砂源短缺;長期行為除了上述兩項因素外,長期人為活動及海岸構造物之影響也是主因之一。 (二)海岸斷面特性分析 本團隊於本區執行前期計劃時已在本區(箔子村漁港~台子村海堤段)規畫10條測線進行海岸斷面特性分析,如概略地將Sec.38~40、Sec.41~43、Sec.44~47分別代表計畫範圍內北段、中段及南段,觀察後即可發現本區之南段為侵蝕較為嚴重之區域;補充砂源短少及強烈之冬季季風作用均是可能之原因;藉由地形剖面分析也顯示,大部分之侵蝕行為發生於冬季季風作用期間。 (三)長期砂洲變遷分析 根據資料年份及砂洲輪廓相似性可以將箔子寮砂洲之變化概分為三個時期;1993年~2003年(10年間)、2003年~2010年(7年間)及2011年~2014年。在1993年~2003年間,砂洲之形狀逐漸向南移動外,外海之小砂洲也逐漸南移。自2003年後,砂洲外形逐漸成形,最內側與最外側之灘線已然固定;2011年之後,外灘線均無太大變外,砂洲外形逐年變長。可以很明顯觀察出箔子寮砂洲往南遷移及向內陸靠攏之趨勢,同時外海之小砂洲在2001年已不復見。 長期分析砂洲變遷可發現,其最南端位置N座標位移(或偏差)與年代之關聯性為一簡單之線性關係,由此可推估年平均移動速率約為321公尺/年;長期變遷趨勢為砂洲往南遷移,以及往東向陸地靠攏,其中砂洲向南遷移的情況相當明顯,與時間呈現高度負相關性,而水平位移與時間之相關性較不明顯。砂洲之南移反映出南北向漂砂行為甚為明顯,也成為外傘頂洲之砂源之一,箔子寮砂洲持續南移,未來有可能與外傘頂砂洲合併,而將箔子寮至台子村之間形成一個淺內海。砂洲體積流失範圍集中在箔子寮漁港外及箔子寮砂洲之南段(左右兩側,左側較右側流失嚴重),而箔子寮砂洲中段及箔子寮漁港北側則呈現堆積。從侵淤分佈可以觀察侵蝕最為嚴重之區域是砂洲西南側;而從平面面積及外觀變化可知,砂洲北端左右兩側灘線仍維持不變,但砂洲南端之外形略為頸縮,兩側均有侵蝕現象發生,砂洲持續向南增長。故可以得知,近一年來因砂洲南端在季風作用後侵蝕現象較為強烈,故砂洲體積及面積減少。 冬季季風及夏季季風(含西南氣流及颱風事件)為主要之漂砂活動時期;大部分之侵蝕現象均在冬季波浪作用期間發生。颱風否影響本區之地形變化則是與颱風路徑及規模有關 六、漂沙調查分析 本年度計畫需於箔子寮漁港至台子村海堤段海域,在冬季與夏季波浪作用後各進行乙次海岸漂砂調查分析工作。 (一)底床質採樣調查分析 本年度海域底床質砂樣,需於箔子寮漁港至台子村海堤海域範圍內至少每500m一個斷面,採樣水深預定分別為-2m、-5m、-8m及-12m,以及高、低潮灘線砂樣。砂洲靠海岸內側有以及外海12m水深處有較細,除砂洲內側區域外,計畫區粒徑大小空間分布與水深相當一致,兩季空間分布差異不大。兩季底質比較可見,砂洲內側之細底質區域有向南移動趨勢。 (二)底床懸浮載採樣調查分析 底床懸浮載採樣點位需配合最近之地形水深資料,規劃選取4條海岸漂砂調查斷面,每一斷面依水深設置3處採樣點位。冬季季風作用觀測期間,優勢漂砂方向主要為向岸方向及南向漂砂為主。夏季季風作用後全方位輸砂?觀測結果主要以南向為主,於砂洲前後側位則為離岸優勢方向。利用實測之潮位及海流資料,模擬當地波流場之變化。 冬季季風作用後,計算結果顯示箔子寮南側砂洲後方屬於良好之遮蔽區域,於漲退潮時段都獲得良好之遮蔽效果,在季風波浪作用下在近岸地區有持續近岸流作用,而近岸流之產生與波高(波能)有關,計算結果顯示波高大於2m時,箔子寮外側近岸地區始有明顯近岸流活動。由於計畫區與南側外傘頂洲南向波浪皆不大;根據實測結果,大於2m之波浪皆為北向波浪,在碎波造成南向沿岸流,進而造成近岸漂砂往南。夏季季風作用後由季風波浪造成之水動力結果觀之,夏季季風時計畫區沿岸砂洲地帶地形變化不會太大。 |
作者詮華國土測繪有限公司 |
分類號443.6897 |
類別,政府出版品/委辦計畫政府出版品 |
委辦計畫編號,委辦計畫編號[MOEAWRA101]MOEAWRA1030058 |
幣別NT$ |
新增日期2015/3/13 上午 12:00:00 |
統一編號,統一編號[GPN/EBN]1010400074 |
識別號78146 |
國際標準圖書號碼,國際標準圖書號碼[isbn]9789860441208 ; 9789860441 |
語文別chi |
圖書館藏詳細資料URL,圖書館藏詳細資料頁面的URLhttps://lib.wra.gov.tw/WraLib/wSite/books_78146 |
價格700 |
出版者,出版者[水利署]經濟部水利署第五河川局 |
出版民國年,出版年103 |
題名,書名雲林海岸基本資料調查(1/2)(林厝寮海堤至台子村海堤)(光碟版)Field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Project at Coastal Area of |
年代號2014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