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 臺灣人工繁殖密點少棘胡椒鯛魚苗全紀錄
-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相關報導 @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標題全球首例 臺灣人工繁殖密點少棘胡椒鯛魚苗全紀錄的Source是https://www.nmmba.gov.tw/News_Content.aspx?n=FF40572369107C6E&s=CD0DB4189F821C9B, 內容是全球首例臺灣人工繁殖密點少棘胡椒鯛魚苗全紀錄密點少棘胡椒鯛(Diagramma pictum),俗稱少棘石鱸、加志或圭志,英文名稱為“painted sweetlips”,最大體長可達100公分,是石鱸科中的一種珊瑚礁魚類。牠們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地區,在臺灣各地的岩礁與....
ArticleType | 0 |
FileName | (空) |
Link | (空) |
Source | https://www.nmmba.gov.tw/News_Content.aspx?n=FF40572369107C6E&s=CD0DB4189F821C9B |
標題 | 全球首例 臺灣人工繁殖密點少棘胡椒鯛魚苗全紀錄 |
內容 | 全球首例臺灣人工繁殖密點少棘胡椒鯛魚苗全紀錄 密點少棘胡椒鯛(Diagramma pictum),俗稱少棘石鱸、加志或圭志,英文名稱為“painted sweetlips”,最大體長可達100公分,是石鱸科中的一種珊瑚礁魚類。牠們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地區,在臺灣各地的岩礁與珊瑚礁海域均可見其蹤跡。這種魚類具有重要且高經濟價值,常作為食用、遊釣及觀賞魚種,每公斤價格約為300至500元。雖然密點少棘胡椒鯛尚未列入瀕危物種,但隨著全球環境變遷和過度捕撈,其野生族群數量正逐漸減少。根據漁業年報統計,1970至1990年間,全國漁獲量約為3,000至4,000噸,但自2000年以來已降至500噸以下,漁業資源顯著下降。 科學家目前僅了解密點少棘胡椒鯛的成魚形態與生態,對其繁殖、產卵以及胚胎和仔稚魚的初期生活史則知之甚少。然而,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以下簡稱海生館)與農業部水產試驗所(以下簡稱水試所)共同攜手,由海生館的「生物繁養殖研究團隊」與水試所的「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研究團隊」合作,成功完成了密點少棘胡椒鯛的自然產卵、仔稚魚培育與生產,創下了全球首次人工繁殖成功的完整紀錄。此研究成果將於明(2025)年1月登上國際相關領域排名前25%的學術期刊《水產養殖》(Aquaculture)。
全世界共有137種石鱸科魚類,但能夠成功人工繁殖的種類不超過10種,至今有關這一科魚類的人工繁殖資料依然相當稀少。例如,水試所在1997年透過人工授精成功繁殖了花尾胡椒鯛(Plectorhinchus cinctus),並詳細描述了其卵的形質、胚胎發育、仔稚魚的形態變化及行為等養殖參數。海生館在2012年也曾詳細報導了條斑胡椒鯛(Plectorhinchus vittatus)在人工環境下自然產卵的資訊,以及仔稚魚發育和攝餌實驗結果。今年,密點少棘胡椒鯛的人工繁殖又新增了一項紀錄。根據海生館最新的統計調查,截至2023年,臺灣已經成功完成了至少43種珊瑚礁魚類的人工繁殖與魚苗培育,顯示出我國在海水魚類的人工繁養殖研發方面,在種類與技術上均居於全球領先地位。
海生館表示本研究結合了實驗室與現場養殖的專業知識與技術,取得的關鍵突破在於運用創新的生物學方法,結合形態發生學、水產養殖學及數學建模,模擬自然產卵環境機制,並開發與培育關鍵的初期餌料。這項研究為這個具有極大水產養殖潛力的物種建立了一個精準、科學化養殖的里程碑。此次突破性成果是全球首次成功完成密點少棘胡椒鯛的自然產卵,並將魚苗成功培育至稚魚期,為未來石鱸科魚類的人工繁殖商業化量產提供了重要參考。為了增進臺灣沿海的漁業資源,水試所去年已進行魚苗放流作業。此外,民眾也可以前往海生館的珊瑚王國館海底隧道,欣賞這些生物的水下英姿。 期刊連結https://doi.org/10.1016/j.aquaculture.2024.741380
|
資料來源 | 秘書室 |
相關檔案 | (空) |
相關連結 | (空) |
相關圖片 | (空) |
相關影音 | (空) |
ArticleType0 |
FileName(空) |
Link(空) |
Sourcehttps://www.nmmba.gov.tw/News_Content.aspx?n=FF40572369107C6E&s=CD0DB4189F821C9B |
標題全球首例 臺灣人工繁殖密點少棘胡椒鯛魚苗全紀錄 |
內容全球首例臺灣人工繁殖密點少棘胡椒鯛魚苗全紀錄 密點少棘胡椒鯛(Diagramma pictum),俗稱少棘石鱸、加志或圭志,英文名稱為“painted sweetlips”,最大體長可達100公分,是石鱸科中的一種珊瑚礁魚類。牠們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地區,在臺灣各地的岩礁與珊瑚礁海域均可見其蹤跡。這種魚類具有重要且高經濟價值,常作為食用、遊釣及觀賞魚種,每公斤價格約為300至500元。雖然密點少棘胡椒鯛尚未列入瀕危物種,但隨著全球環境變遷和過度捕撈,其野生族群數量正逐漸減少。根據漁業年報統計,1970至1990年間,全國漁獲量約為3,000至4,000噸,但自2000年以來已降至500噸以下,漁業資源顯著下降。 科學家目前僅了解密點少棘胡椒鯛的成魚形態與生態,對其繁殖、產卵以及胚胎和仔稚魚的初期生活史則知之甚少。然而,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以下簡稱海生館)與農業部水產試驗所(以下簡稱水試所)共同攜手,由海生館的「生物繁養殖研究團隊」與水試所的「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研究團隊」合作,成功完成了密點少棘胡椒鯛的自然產卵、仔稚魚培育與生產,創下了全球首次人工繁殖成功的完整紀錄。此研究成果將於明(2025)年1月登上國際相關領域排名前25%的學術期刊《水產養殖》(Aquaculture)。
全世界共有137種石鱸科魚類,但能夠成功人工繁殖的種類不超過10種,至今有關這一科魚類的人工繁殖資料依然相當稀少。例如,水試所在1997年透過人工授精成功繁殖了花尾胡椒鯛(Plectorhinchus cinctus),並詳細描述了其卵的形質、胚胎發育、仔稚魚的形態變化及行為等養殖參數。海生館在2012年也曾詳細報導了條斑胡椒鯛(Plectorhinchus vittatus)在人工環境下自然產卵的資訊,以及仔稚魚發育和攝餌實驗結果。今年,密點少棘胡椒鯛的人工繁殖又新增了一項紀錄。根據海生館最新的統計調查,截至2023年,臺灣已經成功完成了至少43種珊瑚礁魚類的人工繁殖與魚苗培育,顯示出我國在海水魚類的人工繁養殖研發方面,在種類與技術上均居於全球領先地位。
海生館表示本研究結合了實驗室與現場養殖的專業知識與技術,取得的關鍵突破在於運用創新的生物學方法,結合形態發生學、水產養殖學及數學建模,模擬自然產卵環境機制,並開發與培育關鍵的初期餌料。這項研究為這個具有極大水產養殖潛力的物種建立了一個精準、科學化養殖的里程碑。此次突破性成果是全球首次成功完成密點少棘胡椒鯛的自然產卵,並將魚苗成功培育至稚魚期,為未來石鱸科魚類的人工繁殖商業化量產提供了重要參考。為了增進臺灣沿海的漁業資源,水試所去年已進行魚苗放流作業。此外,民眾也可以前往海生館的珊瑚王國館海底隧道,欣賞這些生物的水下英姿。 期刊連結https://doi.org/10.1016/j.aquaculture.2024.741380
|
資料來源秘書室 |
相關檔案(空) |
相關連結(空) |
相關圖片(空) |
相關影音(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