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衛生命科技研究計畫(1/4)
- 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清單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計畫名稱醫衛生命科技研究計畫(1/4)的主辦機關是衛生福利部, 計畫類別(次類別)是一般科技施政計畫, 年度是110, 計畫期程(起)是2021/1/1, 計畫期程(訖)是2024/12/31, 年累計實際進度是100.00%, 年累計預定進度是100.00%, 年累計預算執行率(%)是100.00%, 年度預算達成率(%)是100.00%, 重要執行成果是計畫亮點:「一、 醫藥衛生政策建言1. 完成4類醫事人力推估報告:提供醫事司未來10年精神科、眼科、物理治療、醫事放射等醫事人力供需差異,以及相關教考訓用與勞動權益策略參考。2. 協助政府發展以家庭為中心的幼兒專責醫師制度:連結醫療衛生體系與社福體系,強化未滿3歲兒童之初級醫療照護品質及落實預防保健....
主管機關 | 衛生福利部 |
主辦機關 | 衛生福利部 |
院核管制編號 | 1100610 |
計畫類別(次類別) | 一般科技施政計畫 |
計畫名稱 | 醫衛生命科技研究計畫(1/4) |
總計畫經費 | 6538787 |
整年預算 | 1471001 |
管制級別 | 部會管制 |
管考週期 | 每季 |
計畫期程(起) | 2021/1/1 |
計畫期程(訖) | 2024/12/31 |
隸屬專案(子專案) | (空) |
年度 | 110 |
月份 | 12 |
年累計預定進度 | 100.00% |
年累計實際進度 | 100.00% |
年累計分配預算數 | 1471001 |
年累計實現數 | 1471001 |
年累計預算執行率(%) | 100.00% |
年度預算達成率(%) | 100.00% |
重要執行成果 | 計畫亮點:「一、 醫藥衛生政策建言1. 完成4類醫事人力推估報告:提供醫事司未來10年精神科、眼科、物理治療、醫事放射等醫事人力供需差異,以及相關教考訓用與勞動權益策略參考。2. 協助政府發展以家庭為中心的幼兒專責醫師制度:連結醫療衛生體系與社福體系,強化未滿3歲兒童之初級醫療照護品質及落實預防保健。3. 人工智慧導入自動化擷取癌症登記欄位:開發人工智慧輔助自然語言處理(NLP),提升癌登品質與時效。二、 國內重大疾病防治研究1. 發現前列腺癌之藥物標靶:TEAD4可做為藥物標靶,強化精氨酸剔除療法的療效。2. 咖啡酸苯乙酯(CAPE)可治療攝護腺癌:CAPE可有效活化ROR2受體,有機會開發攝護腺癌新藥,提供攝護腺癌患者一個新穎治療選擇。3. 開發MAP4K3嶄新之精準診斷關鍵:可應用於早期診斷或治療自體免疫疾病全身性紅斑狼瘡,降低健保支出。三、 推動醫藥生技產業1. 候選發展藥物研發:產出2項候選藥物;完成4項候選藥物技術移轉;2項藥物技轉廠商接續研發已進入臨床試驗,實質提升生技展業發發展。2. 開發高通量且精準的奈米孔單分子基因定序技術:高通量精準的長片段多基因位點定序可應用於各種精準的基因檢測,已完成技轉給廠商。3. 角鯊烯奈米乳液疫苗平台技術:創新研發奈米乳液應用於疫苗黏膜接種。4. 建立超低濃度細菌快速檢測之微流體晶片技術:具有方便觀察且能快速、高靈敏度完成大腸桿菌檢測及生長曲線效果。四、 協助COVID-19防疫研發1. 候選疫苗開發:DNA疫苗執行藥毒理試驗中,同步規劃建置RNA疫苗技術平台。2. 抗新冠病毒藥物開發:利用已產出之新穎3CL蛋白酶抑制先導化合物進行候選藥物開發。3. 檢驗試劑開發:已有2家技轉廠商獲食藥署之專案製造核可。4. 國衛院Podcast頻道推出「COVID-19疫苗大小事」:此單元已上架17集,以科學及專業的角度出發,轉譯學術知識成為平易近人的訊息,傳遞給一般民眾。」 / 關鍵成果:「本計畫110年度在產業與學術成就面向都有重大突破,說明如下:一、 110年度專利申請共計64件,專利獲證計有42件。技術移轉計有10件,授權金額高達8.21億元以上。未來期望可以持續藉由專利獲證以提高研發成果的運用價值,吸引國內相關產業投入,促進我國醫藥生技產業發展。二、 110年度本院共計發表725篇論文於國際期刊,平均Impact Factor為6.146,其中本院研究人員為第一/通訊作者計425篇,第一/通訊作者各學門IF top15% 論文159篇,各學門IF top5%論文56篇。成果豐碩,具學術價值。其他各細部計畫之重大突破包含:【衛生政策與醫療保健】有關重症疾病之發生以及疾病治療模式與預後的20年趨勢演進,已經設定統合醫院健保管理系統資料與院內動態巡房管理系統資料整合模式與大數據分析模型所需之動態追蹤資料庫格式,可有效整合台灣衛生醫療體系相關資料庫,建構加護病房醫療決策輔助之大數據分析模型資料庫,進而有助於降低加護病房死亡率。本計畫也可培育相關台灣大數據模型分析人才與臨床執行人才。研發過程裡所建構的個人預後長期追蹤分析模型以及資料分析軟體程式也都將有助於開發健保體系資料實用產業價值。【促進中老年人健康老化】台灣社會高齡化速度不斷加快進行,健康老化是目前國內及國際十分重要的研究及政策議題。本計畫之世代研究(HALST)具有相當研究價值,是國內老化及高齡研究非常重要的資產。藉由長期追蹤計畫和串聯健保資料庫進行研究,探索嶄新影響衰弱症之生物指標,建構精準的有關高齡失能(及老人症候群)風險預測模型,以界定高齡失能高風險族群。研究成果將可提供政策制定者將資源分配於促進健康生活型態上,以使得老年人能延緩罹病和失能開始的時間,維持高品質的生活並降低醫療成本,對本院參與重要公共衛生議題之研發及政策轉譯有重要意涵。【兒童醫學與健康研究】本項兒童健康研究團隊同時支援衛福部「優化兒童醫療照護計畫」,除了提供衛福部實證研究資料外,團隊也協助包括:(1)規劃「110年度周產期照護網絡計畫」,由衛福部7/7核定8家醫院,目前已開始初步規劃111年度「周產期照護網絡計畫」之草案。(2)規劃「110年度提升兒科緊急醫療救護品質及資源整合計畫」,衛福部5月底已核定17家醫院。(3) 規劃「110-111年度核心醫院計畫」,協助「110-111年度核心醫院計畫」審查會議;亦協助衛福部醫事司推動「110-111年度幼兒專責醫師制度計畫」,輔導宜蘭縣、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雲林縣、屏東縣、台中市、高雄市、花蓮縣及台東縣等10個縣市,共同推動「幼兒專責醫師制度試辦計畫」,並協助舉行「『110年度幼兒專責醫師制度計畫(草案)』地方政府衛生局計畫說明會」、「衛生福利部幼兒專責醫師個案管理資訊系統」衛生局端教育訓練、「『110-111年度幼兒專責醫師制度計畫』專責醫師教育訓練核心課程」,本場教育訓練共554人線上參與。(4)建置「幼兒專責醫師制度試辦計畫個案管理資訊系統」,編製幼兒專責醫師服務手冊,並已上傳至「幼兒專責醫師制度試辦計畫個案管理資訊系統」供參與計畫之醫師參考使用。【臺灣微生物抗藥性監測】1. 針對人畜共通菌之調查結果,發現台灣市場肉品中可分離出多種抗藥細菌,這些菌的抗藥機轉大多跟人醫臨床分離菌相同,包括抗廣譜乙醯胺或抗多粘菌素的大腸桿菌,但菌株間屬同一進化系的較少,顯示這些抗藥基因是經由水平基因轉移在不同菌株及不同菌種間擴散。此計畫除增加對環境中抗藥菌的瞭解,亦用於與跨部會單位(如:疾管署及農委會)共同推動為降低抗藥菌實施的防治策略,來降低抗藥菌在人畜間互傳引起感染的機會。2. 連續兩次(2014 及2018)相隔四年的TSARY監測計畫所收集的菌株,加上兩次水果園環境也都有分離到同一親源的基因型clade 4對fluconazole有抗藥性的熱带念珠菌。最近也從醫院加護病房環境分離到和clade 4基因型對fluconazole有抗藥性的熱带念珠菌。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每年使用約300噸azole類的農藥。我們的結果強調健康一體”one health”的概念,除了農業上農藥使用輪替,以避免篩選環境中具抗藥性人類致病菌的重要性外,也提供農藥使用量十年減半政策之必要性上的一個科學依據。【代謝及免疫發炎疾病】1. 證實腸道慢性感染會導致肝組織脂肪的代謝機制發生明顯的異常2. 成功建立顱內動脈瘤之小鼠動物模式中重要手術及參數3. 分析外泌體蛋白和代謝症候群及心肌梗塞之關聯,團隊找出4個血液中外泌體在心肌梗塞(MI)發生後半年內會隨著時間而改變。4. 發現降血脂藥物probucol有潛力應用於顱內動脈瘤之控制或顱內動脈瘤破裂後之治療,並建立並優化小鼠腦動脈瘤模式平台,以接續後續的試驗。5. 先前發現一個血管保護激酶Nik-related kinase(Nrk)表現在血管平滑肌細胞中,此具有抑制血管發炎的特性,可能扮演保護血管平滑肌細胞的一重要因子。故為探討Nrk對血管發炎微環境之調控機制,現階段已完成平滑肌細胞培養液與單核/巨噬細胞共培養平台建置,正分析基因微陣列及驗證其分析結果。此成果將有助於瞭解並驗證此血管保護激酶之角色與重要性,並有利後續開發以此血管保護激酶為基礎之新技術與應用。6. 研究顯示南非綠國寶茶萃取物GRT對血管細胞有顯著抗發炎效果,並能保護血管細胞在缺氧環境引起的基因變化,且GRT會促進血管細胞多種新陳代謝基因與蛋白質的表現,並會拮抗發炎因子引起的基因與蛋白質的變化。【癌症預防與治療】本院與成大外科部沈延盛及清大李國賓教授合作利用微流體晶片及對膽道癌細胞具度特異的抗體進行免疫螢光染色,抓取膽道癌病人膽汁中的循環腫瘤癌細胞 (circulating tumor cells),藉由此技術早期診斷膽道癌,可用來區分良性 (ex:良性膽道發炎)或惡性的疾病。並將檢體需求量優化至只需要1ml血液檢體即可進行循環腫瘤細胞的抓取。並與臨床治療效果作連結,顯示可當成早期偵測或追蹤的指標,期能解決膽道癌腫瘤檢體取得不易的處境。目前此技術以從血液檢體延伸膽汁檢體,並平行比對血液及膽汁所抓取到的循環腫瘤細胞。研究結果已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2021 Nov 01;346:Article number 130526.[IF: 7.46];亦深具臨床應用性。【神經退化疾病】1. 以6-OHDA 建立帕金森氏症細胞模型2. 已成功建立四種不同來源的間葉幹細胞株加上3D培養方法之間葉幹細胞株(總共11 samples)之轉錄體資料庫,且即將進行生物資訊(bioinformatics)分析。3. 初步發現PDE5 抑製劑mirodenafil可保護受損的多巴胺能神經免受 6-OHDA 毒性的影響。4. 微膠質細胞的Abeta吞噬作用,需要高表達ABCA7的狀況。而降低ABCA7的表達,會降低微膠質細胞對Abeta的清除作用。綜上,ABCA7的表現於微膠質細胞的Aβ吞噬功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5. 採用不同組合成分的神經滋養因子培養人類神經幹細胞 CD133HP 驅往分化為寡樹突膠細胞,結果顯示人類神經幹細胞 (CD133HP) 亦能有效促使小鼠損傷之坐骨神經再生,若同時添加人類IL12p80,則神經再生效果更好。6. 與美國NIH合作利用高通量篩選對抗神經細胞內質網壓力的藥物治療腦中風。發現 bromocriptine 及不具D2R作用的衍生物可減少全身性多巴胺副作用,有助降低開發新藥之成本與風險。【感染症及微生物菌相】1. 國際指引建議麴菌症經驗性療法應參考當地流行病學及抗藥性現況。今年計畫整理TSARM三期計畫,首次呈現台灣Aspergillus臨床菌株菌種分佈及主要抗黴菌藥物抗藥性現況,可做為台灣麴菌症用藥選擇的參考。繼過去提醒台灣已出現azole抗藥A. fumigatus,今年則觀察到azole抗藥A. flavus有增加的趨勢,後續須密切追蹤。流感相關麴菌症的分析報告,則提供了疾病早期診斷的實驗室及臨床線索,增進臨床照顧上對流感後併發Aspergillus感染的警覺。上述研究成果,已於今年【2021 醫療院所及社區抗藥菌研討會】與大眾分享。此外,也彙整國內外文獻及上述研究成果,完成疾病管制局【人畜共通傳染病臨床指引】第三版麴菌症章節的書寫,做為國內麴菌症臨床診療的參考。2. 評估由測序預測金黃色葡萄球菌對扼煞西林最小抑菌濃度,使用新改良multiplex PCR進行自動化多基因位點序列分型(MLST),對總共791株的全部金黃色葡萄球菌已完成BMD方式測量對扼煞西林最小抑菌濃度的MRSA 409株,MSSA 382株完成分型。結果發現台灣流行的MRSA已發生變化,ST8躍升為最主要品系,原本主要的醫院型MRSA只剩5株。意外發現有20多株無法分型為新品種Staphylococcus argenteus,以各種鑑定法皆無法與金黃色葡萄球菌分辨,最後以全基因體定序確認。完成改良版金黃色葡萄球菌one tube multiplex PCR MLST實測及新方法的論文撰寫準備投稿。3. 台灣臨床及動物分離的腸炎沙門氏菌風險評估,收集自2016至2020年一共528株沙門氏菌臨床菌株進行分析,其中125株屬於invasive infection,403株屬於non-invasive infection。依照血清型分類,其中感染D型血清型菌株中高達33.7%屬於侵入性,死亡率在所有血清型中最高,達到13.4%。4. 與院內神經中心謝奉勳博士合作,探討阿茲海默症病患被新冠病毒感染的風險,研究發現阿茲海默症病患的澱粉蛋白可以促進仿真病毒感染,表示阿茲海默症病患比正常人易患COVID-19,此發現已發表於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21 Jul 30;22(15): Article number 8226)。5. 計畫團隊完成建立高敏感度感染性登革病毒顆粒報導系統,此一報導系統以viperin做為啟動子,且攜帶有螢光訊號GFP/RFP或可測量數值之FLuc基因。當細胞內表現該報導系統後,可用螢光觀測或是檢測冷光值來確定是否有誘發干擾素產生,以初步判斷檢體內有無具感染性登革病毒顆粒。經過干擾素1000 IU/ml以及模擬微量登革病毒檢體moi=0.0001的測試後,高敏感度感染性登革病毒顆粒報導系統在螢光觀測或冷光讀值均有報導訊號被偵測到。相較於至少需要七天以以病毒斑方式檢測樣本內是否含有具感染性的病毒,且當微量登革病毒低於病毒斑試驗的偵測極限時,無法有效檢測出檢體內是否含有病毒;而靈敏度較高的檢測方式,如: qPCR,雖然可檢測到極微量之病毒基因,但卻不能反應該檢測訊號是否代表具感染、傳播之能力。綜合以上,我們利用高敏感度感染性登革病毒顆粒報導系統可縮短檢測時間,且可探測微量之感染性登革病毒顆粒的存在。【整合性新藥開發核心技術平台】1. 產出二項的候選藥物: DBPR728及DBPR168。DBPR728可促進MYC致癌蛋白質降解的小分子口服激酶抑制劑,可有效造成帶有cMYC/MYCN的異種移植小細胞肺癌以及神經母細胞瘤細胞凋亡以及腫瘤萎縮,並於110年3月提出PCT 專利申請。DBPR168為一可預防因化學治療藥物造成神經病變的候選藥物。2. 成功落實4項研發成果產業化: (1) 候選發展藥物DBPR211:為周邊第一型大麻素受體(cannabinoid receptor 1, CB1)拮抗劑 (antagonist),具改善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症之療效。此候選發展藥物已於105年及106年分別獲得美國和台灣臨床一期試驗中新藥(Investigational New Drug)核准,並於110年5月成功技轉予美國廠商,將由廠商主導後續臨床試驗。(2) 幹細胞驅動劑DBPR215:為對CXCR4受體具有良好親和活性及選擇性的拮抗劑藥物,在周邊血液幹細胞移植的動物模型研究已展現顯著的療效及理想的治療指數 (therapeutic index),未來可望成為新一代最佳 (Best-in-Class) 幹細胞驅動劑。於110年6月成功技轉予國內廠商。(3) 多靶點激酶抑制劑DBPR114:於祼小鼠異種移植動物試驗中,有效抑制多種不同人體腫瘤的生長,包括血癌、胰臟癌、胃癌、大腸直腸癌、肝癌與膀胱癌等癌細胞,極具臨床治療開發之潛力。於106年獲得美國和台灣IND核准,於110年9月成功技轉予國內廠商(4) 抗癌藥物傳輸系統DBPR186:為全新一代之抗癌藥物(新穎positive feedback encoded drug conjugate, PFEDC),其以小分子胺化合物取代抗體的角色,並與抗腫瘤藥物結合,達到傳遞並集中抗癌藥物至腫瘤組織的功能,以增加腫瘤中抗癌藥物的濃度,提昇抗腫瘤藥效且降低副作用,於110年9月成功技轉予國內廠商。【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1. 開發具有高度生物相容性的自源性紅血球微囊奈米粒子(RBC-derived vesicles; RDVs)作為藥物傳輸系統,並利用戊二醛(glu)結合到RDV表面上以裝載抗癌常用藥物—阿黴素(Doxorubicin, Dox)形成Dox-gluRDVs,進行抗癌相關試驗。此外,而在動物實驗中亦證實以靜脈給藥後能精準到達腫瘤位置,達到精準治療、降低正常細胞損耗的成效。相關成果發表於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 2021, 30, 185–196. (IF=6.992;Ranking=9/71)2. 研究開發以玻尿酸交聯劑(1,4-丁二醇二縮水甘油醚(1,4-butanediol diglycidyl ether;BDDE)交聯幾丁聚醣-硫甘醇酸(Chitosan-Thioglycolic acid;CT)搭載金雀異黃素(Genistein),簡稱CT-G劑型,經動物試驗證實能恢復萎縮性陰道上皮厚度,並減輕陰道萎縮症狀(Carbohydrate Polymers. 2021 May 15;260:Article number 117832.IF: 7.182; Ranking: 3/71 in Chemistry, Applied; 2/57 in Chemistry Organic; 4/89 in Polymer Science)。3. 研究團隊以多年研究中孔洞奈米材料(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MSNs) 在藥物傳輸上應用的優勢,透過控制材料本身的表面積大小以及表面修飾,進而開發出最佳的吸附並膠固化油脂之奈米材料,搭配抗肥胖藥物使用,能有效緩解目前以切油抑油減肥藥物的副作用,110年12月10日與生技廠商簽署技術授權。4. 繼109年度以「即時熱感應分析軟體、智慧溫度校正技術與智慧人臉邊緣偵測演算法」技轉與玖炬光電股份有限公司後,本年度再以「可穿戴之非侵入式連續心跳/血氧/血壓監測技術」技術移轉予業界,完成合約簽署。【建立生物經濟鏈結的技術平台】1. 開發治療型B型肝炎病毒疫苗,以HBV core protein 作為標的抗原,進行脂質化後修飾所產生的lipo-HBc149,已經被確認能自然聚集形成類病毒顆粒(VLP)。證實具有疏水性的脂質化修飾,仍然保留HBcAg能形成VLP的特性,這個發現的延伸應用是未來或許能開發以lipidated-HBc-VLP為載體的新型疫苗技術平台。2. 開發新型抗原遞送系統以增強免疫反應,經測試發現FLIPr之C端是FLIPr與FcγR結合之重要區域,藉由Alanine置換,發現102與104胺基酸是關鍵結合處。"以FLIPr開發靶向Fcγ受體之抗原遞送系統"獲得第18屆國家新創獎-學研新創獎。3. 發展細胞培養腸病毒D68型病毒疫苗,發展HEK293A細胞培養用於EV-D68病毒疫苗之生產,除可建立多價型腸病毒疫苗的技術平台,並有助於本國生技產業應用此HEK293A細胞製程系統去生產其他生物製劑。4. 新型流感疫苗血清凝集素蛋白醣體定量分析平台與其應用,以昆蟲細胞表達出含有不同醣基化位點之重組HA蛋白,以此昆蟲細胞平台可由1升收穫液純化出10mg重組蛋白,未來若能在反應器生產,預期可以進一步提高產量。小鼠免疫實驗數據顯示,以甘肅株禽流感H7N9 HA設計之rH7f-GS重組蛋白,小鼠免疫血清中具有交叉反應之抗體,具有抑制不同禽流感H7N9病毒與細胞反應之效果,顯示特定醣基化修飾位點可能與抗原產生交叉保護效價有關。5. 使用連續式高壓射流方法製備乳液佐劑之效能優化與免疫調節機轉研究,釐清乳液成份與製備程序對於免疫反應所造成的影響。驗證角鯊烯奈米粒子幫助生殖道黏膜免疫系統辨識疫苗抗原,有效地誘發陰道黏膜部位及全身性之抗原專一性免疫反應,進而設計出能兼顧免疫性與舒適性的免疫調節方法;使用連續式高壓射流方法製備角鯊烯奈米粒子,成功應用於單劑量SARS-CoV-2重組S蛋白疫苗研發。6. 發展以奈米化藥物作疫苗載體發展念珠菌疫苗,證實雷帕黴素溶液可以有效製備成奈米顆粒,而雷帕黴素奈米顆粒比溶液型態能更有效增強免疫反應,藉由與雷帕黴素溶液比較,發現兩者藥理機制並無差異,但雷帕黴素奈米顆粒對小鼠細胞毒性降低,對真菌的毒性反而增強,更適合未來運用在念珠菌疫苗開發。【生醫研究資源服務與核心設施】本年度生醫研究資源及生醫研究核心設施皆維持穩定、高品質研究服務,提供院、內外醫藥衛生研究人員所需之檢測分析及動物試驗。並協助建置成果網站,促進成果轉譯:協助建置包括「口腔癌問卷成果推廣」網站、「兒童醫學及健康研究中心」、「第三期癌症研究資訊共享」網站、「精準醫療公私合作聯盟」等網站,將特色發展的研究成果加以說明,加速知識的傳遞。【推動醫藥衛生研究】本院「整合性醫藥衛生科技研究計畫」執行方式,採每年依研究重點公開徵求,以較長的研究期程及較充裕的經費,補助最有潛力的醫藥衛生研究主題、研究團隊和優秀的研究人員,以協助提升我國醫藥衛生研究水準。為使資源能更妥善利用,並凸顯本計畫的價值,配合政府部施政需求及國衛院發展任務,規劃徵求重點為強調問題及任務導向,俾使徵求之計畫能與本院研究相輔相成。【推動臨床研究合作網絡】支援衛福部委辦之「鴉片類成癮治療品質提升」試辦計畫,今年共招募8家美沙冬替代治療機構參與試辦,預計明年(111年)將有3家新機構加入試辦,有助於提升成癮領域的研究與服務水準、改善成癮處遇成效。」 |
計畫核定情形 | (空) |
落後原因分析 | (空) |
機關因應對策 | (空) |
主管機關衛生福利部 |
主辦機關衛生福利部 |
院核管制編號1100610 |
計畫類別(次類別)一般科技施政計畫 |
計畫名稱醫衛生命科技研究計畫(1/4) |
總計畫經費6538787 |
整年預算1471001 |
管制級別部會管制 |
管考週期每季 |
計畫期程(起)2021/1/1 |
計畫期程(訖)2024/12/31 |
隸屬專案(子專案)(空) |
年度110 |
月份12 |
年累計預定進度100.00% |
年累計實際進度100.00% |
年累計分配預算數1471001 |
年累計實現數1471001 |
年累計預算執行率(%)100.00% |
年度預算達成率(%)100.00% |
重要執行成果計畫亮點:「一、 醫藥衛生政策建言1. 完成4類醫事人力推估報告:提供醫事司未來10年精神科、眼科、物理治療、醫事放射等醫事人力供需差異,以及相關教考訓用與勞動權益策略參考。2. 協助政府發展以家庭為中心的幼兒專責醫師制度:連結醫療衛生體系與社福體系,強化未滿3歲兒童之初級醫療照護品質及落實預防保健。3. 人工智慧導入自動化擷取癌症登記欄位:開發人工智慧輔助自然語言處理(NLP),提升癌登品質與時效。二、 國內重大疾病防治研究1. 發現前列腺癌之藥物標靶:TEAD4可做為藥物標靶,強化精氨酸剔除療法的療效。2. 咖啡酸苯乙酯(CAPE)可治療攝護腺癌:CAPE可有效活化ROR2受體,有機會開發攝護腺癌新藥,提供攝護腺癌患者一個新穎治療選擇。3. 開發MAP4K3嶄新之精準診斷關鍵:可應用於早期診斷或治療自體免疫疾病全身性紅斑狼瘡,降低健保支出。三、 推動醫藥生技產業1. 候選發展藥物研發:產出2項候選藥物;完成4項候選藥物技術移轉;2項藥物技轉廠商接續研發已進入臨床試驗,實質提升生技展業發發展。2. 開發高通量且精準的奈米孔單分子基因定序技術:高通量精準的長片段多基因位點定序可應用於各種精準的基因檢測,已完成技轉給廠商。3. 角鯊烯奈米乳液疫苗平台技術:創新研發奈米乳液應用於疫苗黏膜接種。4. 建立超低濃度細菌快速檢測之微流體晶片技術:具有方便觀察且能快速、高靈敏度完成大腸桿菌檢測及生長曲線效果。四、 協助COVID-19防疫研發1. 候選疫苗開發:DNA疫苗執行藥毒理試驗中,同步規劃建置RNA疫苗技術平台。2. 抗新冠病毒藥物開發:利用已產出之新穎3CL蛋白酶抑制先導化合物進行候選藥物開發。3. 檢驗試劑開發:已有2家技轉廠商獲食藥署之專案製造核可。4. 國衛院Podcast頻道推出「COVID-19疫苗大小事」:此單元已上架17集,以科學及專業的角度出發,轉譯學術知識成為平易近人的訊息,傳遞給一般民眾。」 / 關鍵成果:「本計畫110年度在產業與學術成就面向都有重大突破,說明如下:一、 110年度專利申請共計64件,專利獲證計有42件。技術移轉計有10件,授權金額高達8.21億元以上。未來期望可以持續藉由專利獲證以提高研發成果的運用價值,吸引國內相關產業投入,促進我國醫藥生技產業發展。二、 110年度本院共計發表725篇論文於國際期刊,平均Impact Factor為6.146,其中本院研究人員為第一/通訊作者計425篇,第一/通訊作者各學門IF top15% 論文159篇,各學門IF top5%論文56篇。成果豐碩,具學術價值。其他各細部計畫之重大突破包含:【衛生政策與醫療保健】有關重症疾病之發生以及疾病治療模式與預後的20年趨勢演進,已經設定統合醫院健保管理系統資料與院內動態巡房管理系統資料整合模式與大數據分析模型所需之動態追蹤資料庫格式,可有效整合台灣衛生醫療體系相關資料庫,建構加護病房醫療決策輔助之大數據分析模型資料庫,進而有助於降低加護病房死亡率。本計畫也可培育相關台灣大數據模型分析人才與臨床執行人才。研發過程裡所建構的個人預後長期追蹤分析模型以及資料分析軟體程式也都將有助於開發健保體系資料實用產業價值。【促進中老年人健康老化】台灣社會高齡化速度不斷加快進行,健康老化是目前國內及國際十分重要的研究及政策議題。本計畫之世代研究(HALST)具有相當研究價值,是國內老化及高齡研究非常重要的資產。藉由長期追蹤計畫和串聯健保資料庫進行研究,探索嶄新影響衰弱症之生物指標,建構精準的有關高齡失能(及老人症候群)風險預測模型,以界定高齡失能高風險族群。研究成果將可提供政策制定者將資源分配於促進健康生活型態上,以使得老年人能延緩罹病和失能開始的時間,維持高品質的生活並降低醫療成本,對本院參與重要公共衛生議題之研發及政策轉譯有重要意涵。【兒童醫學與健康研究】本項兒童健康研究團隊同時支援衛福部「優化兒童醫療照護計畫」,除了提供衛福部實證研究資料外,團隊也協助包括:(1)規劃「110年度周產期照護網絡計畫」,由衛福部7/7核定8家醫院,目前已開始初步規劃111年度「周產期照護網絡計畫」之草案。(2)規劃「110年度提升兒科緊急醫療救護品質及資源整合計畫」,衛福部5月底已核定17家醫院。(3) 規劃「110-111年度核心醫院計畫」,協助「110-111年度核心醫院計畫」審查會議;亦協助衛福部醫事司推動「110-111年度幼兒專責醫師制度計畫」,輔導宜蘭縣、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雲林縣、屏東縣、台中市、高雄市、花蓮縣及台東縣等10個縣市,共同推動「幼兒專責醫師制度試辦計畫」,並協助舉行「『110年度幼兒專責醫師制度計畫(草案)』地方政府衛生局計畫說明會」、「衛生福利部幼兒專責醫師個案管理資訊系統」衛生局端教育訓練、「『110-111年度幼兒專責醫師制度計畫』專責醫師教育訓練核心課程」,本場教育訓練共554人線上參與。(4)建置「幼兒專責醫師制度試辦計畫個案管理資訊系統」,編製幼兒專責醫師服務手冊,並已上傳至「幼兒專責醫師制度試辦計畫個案管理資訊系統」供參與計畫之醫師參考使用。【臺灣微生物抗藥性監測】1. 針對人畜共通菌之調查結果,發現台灣市場肉品中可分離出多種抗藥細菌,這些菌的抗藥機轉大多跟人醫臨床分離菌相同,包括抗廣譜乙醯胺或抗多粘菌素的大腸桿菌,但菌株間屬同一進化系的較少,顯示這些抗藥基因是經由水平基因轉移在不同菌株及不同菌種間擴散。此計畫除增加對環境中抗藥菌的瞭解,亦用於與跨部會單位(如:疾管署及農委會)共同推動為降低抗藥菌實施的防治策略,來降低抗藥菌在人畜間互傳引起感染的機會。2. 連續兩次(2014 及2018)相隔四年的TSARY監測計畫所收集的菌株,加上兩次水果園環境也都有分離到同一親源的基因型clade 4對fluconazole有抗藥性的熱带念珠菌。最近也從醫院加護病房環境分離到和clade 4基因型對fluconazole有抗藥性的熱带念珠菌。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每年使用約300噸azole類的農藥。我們的結果強調健康一體”one health”的概念,除了農業上農藥使用輪替,以避免篩選環境中具抗藥性人類致病菌的重要性外,也提供農藥使用量十年減半政策之必要性上的一個科學依據。【代謝及免疫發炎疾病】1. 證實腸道慢性感染會導致肝組織脂肪的代謝機制發生明顯的異常2. 成功建立顱內動脈瘤之小鼠動物模式中重要手術及參數3. 分析外泌體蛋白和代謝症候群及心肌梗塞之關聯,團隊找出4個血液中外泌體在心肌梗塞(MI)發生後半年內會隨著時間而改變。4. 發現降血脂藥物probucol有潛力應用於顱內動脈瘤之控制或顱內動脈瘤破裂後之治療,並建立並優化小鼠腦動脈瘤模式平台,以接續後續的試驗。5. 先前發現一個血管保護激酶Nik-related kinase(Nrk)表現在血管平滑肌細胞中,此具有抑制血管發炎的特性,可能扮演保護血管平滑肌細胞的一重要因子。故為探討Nrk對血管發炎微環境之調控機制,現階段已完成平滑肌細胞培養液與單核/巨噬細胞共培養平台建置,正分析基因微陣列及驗證其分析結果。此成果將有助於瞭解並驗證此血管保護激酶之角色與重要性,並有利後續開發以此血管保護激酶為基礎之新技術與應用。6. 研究顯示南非綠國寶茶萃取物GRT對血管細胞有顯著抗發炎效果,並能保護血管細胞在缺氧環境引起的基因變化,且GRT會促進血管細胞多種新陳代謝基因與蛋白質的表現,並會拮抗發炎因子引起的基因與蛋白質的變化。【癌症預防與治療】本院與成大外科部沈延盛及清大李國賓教授合作利用微流體晶片及對膽道癌細胞具度特異的抗體進行免疫螢光染色,抓取膽道癌病人膽汁中的循環腫瘤癌細胞 (circulating tumor cells),藉由此技術早期診斷膽道癌,可用來區分良性 (ex:良性膽道發炎)或惡性的疾病。並將檢體需求量優化至只需要1ml血液檢體即可進行循環腫瘤細胞的抓取。並與臨床治療效果作連結,顯示可當成早期偵測或追蹤的指標,期能解決膽道癌腫瘤檢體取得不易的處境。目前此技術以從血液檢體延伸膽汁檢體,並平行比對血液及膽汁所抓取到的循環腫瘤細胞。研究結果已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2021 Nov 01;346:Article number 130526.[IF: 7.46];亦深具臨床應用性。【神經退化疾病】1. 以6-OHDA 建立帕金森氏症細胞模型2. 已成功建立四種不同來源的間葉幹細胞株加上3D培養方法之間葉幹細胞株(總共11 samples)之轉錄體資料庫,且即將進行生物資訊(bioinformatics)分析。3. 初步發現PDE5 抑製劑mirodenafil可保護受損的多巴胺能神經免受 6-OHDA 毒性的影響。4. 微膠質細胞的Abeta吞噬作用,需要高表達ABCA7的狀況。而降低ABCA7的表達,會降低微膠質細胞對Abeta的清除作用。綜上,ABCA7的表現於微膠質細胞的Aβ吞噬功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5. 採用不同組合成分的神經滋養因子培養人類神經幹細胞 CD133HP 驅往分化為寡樹突膠細胞,結果顯示人類神經幹細胞 (CD133HP) 亦能有效促使小鼠損傷之坐骨神經再生,若同時添加人類IL12p80,則神經再生效果更好。6. 與美國NIH合作利用高通量篩選對抗神經細胞內質網壓力的藥物治療腦中風。發現 bromocriptine 及不具D2R作用的衍生物可減少全身性多巴胺副作用,有助降低開發新藥之成本與風險。【感染症及微生物菌相】1. 國際指引建議麴菌症經驗性療法應參考當地流行病學及抗藥性現況。今年計畫整理TSARM三期計畫,首次呈現台灣Aspergillus臨床菌株菌種分佈及主要抗黴菌藥物抗藥性現況,可做為台灣麴菌症用藥選擇的參考。繼過去提醒台灣已出現azole抗藥A. fumigatus,今年則觀察到azole抗藥A. flavus有增加的趨勢,後續須密切追蹤。流感相關麴菌症的分析報告,則提供了疾病早期診斷的實驗室及臨床線索,增進臨床照顧上對流感後併發Aspergillus感染的警覺。上述研究成果,已於今年【2021 醫療院所及社區抗藥菌研討會】與大眾分享。此外,也彙整國內外文獻及上述研究成果,完成疾病管制局【人畜共通傳染病臨床指引】第三版麴菌症章節的書寫,做為國內麴菌症臨床診療的參考。2. 評估由測序預測金黃色葡萄球菌對扼煞西林最小抑菌濃度,使用新改良multiplex PCR進行自動化多基因位點序列分型(MLST),對總共791株的全部金黃色葡萄球菌已完成BMD方式測量對扼煞西林最小抑菌濃度的MRSA 409株,MSSA 382株完成分型。結果發現台灣流行的MRSA已發生變化,ST8躍升為最主要品系,原本主要的醫院型MRSA只剩5株。意外發現有20多株無法分型為新品種Staphylococcus argenteus,以各種鑑定法皆無法與金黃色葡萄球菌分辨,最後以全基因體定序確認。完成改良版金黃色葡萄球菌one tube multiplex PCR MLST實測及新方法的論文撰寫準備投稿。3. 台灣臨床及動物分離的腸炎沙門氏菌風險評估,收集自2016至2020年一共528株沙門氏菌臨床菌株進行分析,其中125株屬於invasive infection,403株屬於non-invasive infection。依照血清型分類,其中感染D型血清型菌株中高達33.7%屬於侵入性,死亡率在所有血清型中最高,達到13.4%。4. 與院內神經中心謝奉勳博士合作,探討阿茲海默症病患被新冠病毒感染的風險,研究發現阿茲海默症病患的澱粉蛋白可以促進仿真病毒感染,表示阿茲海默症病患比正常人易患COVID-19,此發現已發表於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21 Jul 30;22(15): Article number 8226)。5. 計畫團隊完成建立高敏感度感染性登革病毒顆粒報導系統,此一報導系統以viperin做為啟動子,且攜帶有螢光訊號GFP/RFP或可測量數值之FLuc基因。當細胞內表現該報導系統後,可用螢光觀測或是檢測冷光值來確定是否有誘發干擾素產生,以初步判斷檢體內有無具感染性登革病毒顆粒。經過干擾素1000 IU/ml以及模擬微量登革病毒檢體moi=0.0001的測試後,高敏感度感染性登革病毒顆粒報導系統在螢光觀測或冷光讀值均有報導訊號被偵測到。相較於至少需要七天以以病毒斑方式檢測樣本內是否含有具感染性的病毒,且當微量登革病毒低於病毒斑試驗的偵測極限時,無法有效檢測出檢體內是否含有病毒;而靈敏度較高的檢測方式,如: qPCR,雖然可檢測到極微量之病毒基因,但卻不能反應該檢測訊號是否代表具感染、傳播之能力。綜合以上,我們利用高敏感度感染性登革病毒顆粒報導系統可縮短檢測時間,且可探測微量之感染性登革病毒顆粒的存在。【整合性新藥開發核心技術平台】1. 產出二項的候選藥物: DBPR728及DBPR168。DBPR728可促進MYC致癌蛋白質降解的小分子口服激酶抑制劑,可有效造成帶有cMYC/MYCN的異種移植小細胞肺癌以及神經母細胞瘤細胞凋亡以及腫瘤萎縮,並於110年3月提出PCT 專利申請。DBPR168為一可預防因化學治療藥物造成神經病變的候選藥物。2. 成功落實4項研發成果產業化: (1) 候選發展藥物DBPR211:為周邊第一型大麻素受體(cannabinoid receptor 1, CB1)拮抗劑 (antagonist),具改善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症之療效。此候選發展藥物已於105年及106年分別獲得美國和台灣臨床一期試驗中新藥(Investigational New Drug)核准,並於110年5月成功技轉予美國廠商,將由廠商主導後續臨床試驗。(2) 幹細胞驅動劑DBPR215:為對CXCR4受體具有良好親和活性及選擇性的拮抗劑藥物,在周邊血液幹細胞移植的動物模型研究已展現顯著的療效及理想的治療指數 (therapeutic index),未來可望成為新一代最佳 (Best-in-Class) 幹細胞驅動劑。於110年6月成功技轉予國內廠商。(3) 多靶點激酶抑制劑DBPR114:於祼小鼠異種移植動物試驗中,有效抑制多種不同人體腫瘤的生長,包括血癌、胰臟癌、胃癌、大腸直腸癌、肝癌與膀胱癌等癌細胞,極具臨床治療開發之潛力。於106年獲得美國和台灣IND核准,於110年9月成功技轉予國內廠商(4) 抗癌藥物傳輸系統DBPR186:為全新一代之抗癌藥物(新穎positive feedback encoded drug conjugate, PFEDC),其以小分子胺化合物取代抗體的角色,並與抗腫瘤藥物結合,達到傳遞並集中抗癌藥物至腫瘤組織的功能,以增加腫瘤中抗癌藥物的濃度,提昇抗腫瘤藥效且降低副作用,於110年9月成功技轉予國內廠商。【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1. 開發具有高度生物相容性的自源性紅血球微囊奈米粒子(RBC-derived vesicles; RDVs)作為藥物傳輸系統,並利用戊二醛(glu)結合到RDV表面上以裝載抗癌常用藥物—阿黴素(Doxorubicin, Dox)形成Dox-gluRDVs,進行抗癌相關試驗。此外,而在動物實驗中亦證實以靜脈給藥後能精準到達腫瘤位置,達到精準治療、降低正常細胞損耗的成效。相關成果發表於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 2021, 30, 185–196. (IF=6.992;Ranking=9/71)2. 研究開發以玻尿酸交聯劑(1,4-丁二醇二縮水甘油醚(1,4-butanediol diglycidyl ether;BDDE)交聯幾丁聚醣-硫甘醇酸(Chitosan-Thioglycolic acid;CT)搭載金雀異黃素(Genistein),簡稱CT-G劑型,經動物試驗證實能恢復萎縮性陰道上皮厚度,並減輕陰道萎縮症狀(Carbohydrate Polymers. 2021 May 15;260:Article number 117832.IF: 7.182; Ranking: 3/71 in Chemistry, Applied; 2/57 in Chemistry Organic; 4/89 in Polymer Science)。3. 研究團隊以多年研究中孔洞奈米材料(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MSNs) 在藥物傳輸上應用的優勢,透過控制材料本身的表面積大小以及表面修飾,進而開發出最佳的吸附並膠固化油脂之奈米材料,搭配抗肥胖藥物使用,能有效緩解目前以切油抑油減肥藥物的副作用,110年12月10日與生技廠商簽署技術授權。4. 繼109年度以「即時熱感應分析軟體、智慧溫度校正技術與智慧人臉邊緣偵測演算法」技轉與玖炬光電股份有限公司後,本年度再以「可穿戴之非侵入式連續心跳/血氧/血壓監測技術」技術移轉予業界,完成合約簽署。【建立生物經濟鏈結的技術平台】1. 開發治療型B型肝炎病毒疫苗,以HBV core protein 作為標的抗原,進行脂質化後修飾所產生的lipo-HBc149,已經被確認能自然聚集形成類病毒顆粒(VLP)。證實具有疏水性的脂質化修飾,仍然保留HBcAg能形成VLP的特性,這個發現的延伸應用是未來或許能開發以lipidated-HBc-VLP為載體的新型疫苗技術平台。2. 開發新型抗原遞送系統以增強免疫反應,經測試發現FLIPr之C端是FLIPr與FcγR結合之重要區域,藉由Alanine置換,發現102與104胺基酸是關鍵結合處。"以FLIPr開發靶向Fcγ受體之抗原遞送系統"獲得第18屆國家新創獎-學研新創獎。3. 發展細胞培養腸病毒D68型病毒疫苗,發展HEK293A細胞培養用於EV-D68病毒疫苗之生產,除可建立多價型腸病毒疫苗的技術平台,並有助於本國生技產業應用此HEK293A細胞製程系統去生產其他生物製劑。4. 新型流感疫苗血清凝集素蛋白醣體定量分析平台與其應用,以昆蟲細胞表達出含有不同醣基化位點之重組HA蛋白,以此昆蟲細胞平台可由1升收穫液純化出10mg重組蛋白,未來若能在反應器生產,預期可以進一步提高產量。小鼠免疫實驗數據顯示,以甘肅株禽流感H7N9 HA設計之rH7f-GS重組蛋白,小鼠免疫血清中具有交叉反應之抗體,具有抑制不同禽流感H7N9病毒與細胞反應之效果,顯示特定醣基化修飾位點可能與抗原產生交叉保護效價有關。5. 使用連續式高壓射流方法製備乳液佐劑之效能優化與免疫調節機轉研究,釐清乳液成份與製備程序對於免疫反應所造成的影響。驗證角鯊烯奈米粒子幫助生殖道黏膜免疫系統辨識疫苗抗原,有效地誘發陰道黏膜部位及全身性之抗原專一性免疫反應,進而設計出能兼顧免疫性與舒適性的免疫調節方法;使用連續式高壓射流方法製備角鯊烯奈米粒子,成功應用於單劑量SARS-CoV-2重組S蛋白疫苗研發。6. 發展以奈米化藥物作疫苗載體發展念珠菌疫苗,證實雷帕黴素溶液可以有效製備成奈米顆粒,而雷帕黴素奈米顆粒比溶液型態能更有效增強免疫反應,藉由與雷帕黴素溶液比較,發現兩者藥理機制並無差異,但雷帕黴素奈米顆粒對小鼠細胞毒性降低,對真菌的毒性反而增強,更適合未來運用在念珠菌疫苗開發。【生醫研究資源服務與核心設施】本年度生醫研究資源及生醫研究核心設施皆維持穩定、高品質研究服務,提供院、內外醫藥衛生研究人員所需之檢測分析及動物試驗。並協助建置成果網站,促進成果轉譯:協助建置包括「口腔癌問卷成果推廣」網站、「兒童醫學及健康研究中心」、「第三期癌症研究資訊共享」網站、「精準醫療公私合作聯盟」等網站,將特色發展的研究成果加以說明,加速知識的傳遞。【推動醫藥衛生研究】本院「整合性醫藥衛生科技研究計畫」執行方式,採每年依研究重點公開徵求,以較長的研究期程及較充裕的經費,補助最有潛力的醫藥衛生研究主題、研究團隊和優秀的研究人員,以協助提升我國醫藥衛生研究水準。為使資源能更妥善利用,並凸顯本計畫的價值,配合政府部施政需求及國衛院發展任務,規劃徵求重點為強調問題及任務導向,俾使徵求之計畫能與本院研究相輔相成。【推動臨床研究合作網絡】支援衛福部委辦之「鴉片類成癮治療品質提升」試辦計畫,今年共招募8家美沙冬替代治療機構參與試辦,預計明年(111年)將有3家新機構加入試辦,有助於提升成癮領域的研究與服務水準、改善成癮處遇成效。」 |
計畫核定情形(空) |
落後原因分析(空) |
機關因應對策(空) |